20.古诗二首(说课稿)(4)
2. 古诗二首(说课稿2)(4)
2.《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说这堂课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这首诗写了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
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诗人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被选入课本,编者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深切感受祖国的山河美,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这首诗有着平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遂悠久的意境美,历来为大家所传诵。
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加上不久前刚学过两首古诗,这对本课的理解、感悟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定为:1.诵读诗句,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借助图片,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美景,走进诗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拓展学习,推荐阅读,加强积累我们把目标1定为教学重点,目标2定为教学难点。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中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理解词义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且在这基础上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三、说教学理念对于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主要依据是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语文实际学习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
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课《古诗二首》(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课《古诗二首》(说课稿)课程背景本课为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二首》的教学说课稿。
此课程主要学习了两首古诗:“小河流水”和“清明上河图”。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识读古诗来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增加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和特点。
•完成对古诗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能运用两首古诗中的语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的内容和特点。
•正确表读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含义。
•运用古诗的语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教师备好教案和教学材料。
•学生备好课本、笔、纸等。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5分钟)教师清点人数,说一下此课程所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识读古诗(20分钟)教师给学生朗读两首古诗,让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为学生讲解古诗的内容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最后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朗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背诵古诗(2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单独或分组背诵两首古诗,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加深对古诗的印象。
创作古诗(25分钟)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词语和表达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进行古诗创作。
然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展示,提高学生的创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结(5分钟)教师对此课程的学习进行简单总结,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教学评价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学生兴趣高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同时也能够运用古诗中的语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教学效果良好,得到了同学和家长的好评。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优秀说课稿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和合作学习。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启发式教学:这种方法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四年级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情境教学: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体验和探究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创设与古诗相关的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在小组讨论、分享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果。
(二)媒体资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诗的意境,提高学习兴趣。
2.实物展示:准备一些与古诗相关的实物,如古建筑模型、山水画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诗背景。
5.诗人情感探讨:组织学生讨论,深入挖掘诗人的情感,理解古诗的深层意义。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诗句接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句接龙游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古诗的记忆。
2.创作练习:鼓励学生模仿两首古诗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古诗,提升创作能力。
3.设计有趣的合作学习活动,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团队凝聚力。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课堂表现记录,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3.学生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意见建议。
《古诗二首》说课稿
《古诗二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课是《古诗二首》,这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和杜甫所创作的脍炙人口的诗歌。
这两首诗歌分别体现了两位诗人的不同风格和深厚情感。
在这篇说课稿中,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甫的《登高》。
这两首诗歌都是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唐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诗歌创作的时代特点,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掌握诗歌中的字词含义和语法结构;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诗歌的学习中来;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深入理解两首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两首诗歌中的字词含义、语法结构和意象意境;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深入理解两首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高学习效果。
3.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深入理解两首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4.多媒体辅助法: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唐代诗歌录音、展示唐代诗人画像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唐代诗歌的学习氛围中。
《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说课稿
古诗二首本文是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中的古诗二首的说课稿,旨在通过对这两首古诗的介绍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进一步提高语文水平。
教材分析在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中,古诗二首分别为《小手牵大手》和《竿头日影斜》。
这两首古诗均选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集《登科后》,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人生的真谛和自然景物的美好。
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逐一分析这两首古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阅读分析《小手牵大手》“小手牵大手,向前走,向前走。
天上的孔雀飞呀飞,飞到我的家门前。
”这首古诗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有力,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认真理解诗句的含义,让他们认识到人们在生活中需要互相帮助、共同前行,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此外,在讲授中我们还可以给学生放一段孔雀展示的视频,以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竿头日影斜》“竿头日影斜,江上图书馆。
身负文思重,行迈志不殆。
”这首古诗通过富有画面感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在书馆内埋头苦读的形象,彰显了学习成为人生必经的阶段。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理解诗句写的是一个人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不断前进的意义,从而激励他们发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潜力。
此外,在讲授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学习挑战,坚持不懈地向前发展。
总结通过对古诗二首的阅读分析和教学实践,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欣赏美妙诗歌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启发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在诗歌的陪伴下滋养成长,提高语文素养,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古诗二首》说课稿
《古诗二首》说课稿《古诗二首》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古诗二首《咏柳》。
一、说教材本单元以春天为人文主题,依次编排了四篇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个《语文园地》和一个《快乐读书吧》。
《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三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描绘了春天的足迹,激发学生发现、观察、感受春天。
古诗《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佳作。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准确认读“咏,绦”两个生字,会写“咏、碧、妆、裁、剪”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现在品味诗歌的意境上。
四、说学情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
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
《咏柳》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学生学习诗歌也正逢春天,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对春天的景物有一定的感知,对诗句内容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兴趣!五、说教法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
教学中,我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
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六、说学法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读、写、说”的方法学习诗歌。
《古诗二首》精品说课稿4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古诗二首第一课时课文8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2.认识12个汉字,会写“楼、依”等10个汉字。
3.理解诗句,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懂得“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学习生字词。
教学难点:感悟诗句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楼、依”等7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1.认识4个生字,会写5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难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型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
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 / 鹳雀楼。
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3.著名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看到了这样的景色,留下了传送千古的名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指导认识“楼”。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圈出本课生字。
(楼、依、尽、欲、穷、层、楼)说一说它们的偏旁。
口头组词。
2.认读词语。
朗读古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介绍:王之涣,字季凌,唐朝著名诗人,代表作《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三、精读课文。
1.第一句话。
出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古诗二首 说课稿
《古诗二首》说课稿和县张郝学校张娇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李诗情感之“山重水复”入刘诗情感之“柳暗花明”一、说教材——百尔所思,不如所之《古诗二首》(中唐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无题》)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诵读欣赏”版块的内容。
此单元标题为“人生体验”,重在引导学生倾听作家们真诚情感的道白,从生命的长河中获得丰富的体验。
《古诗二首》中一首是抒写友情的酬答诗,一首是抒写爱情的别离诗,若说单元第一课刘心武对错过的体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那这两首诗无疑是奔流到海不复回。
二、说学情——鱼在于渚,或潜在渊八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已经具有了相当一部分的诗歌储备量,也有简单鉴赏诗歌的能力。
但是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诵读欣赏”认识不足,重视度不高。
2.以背诵默写为纲,欣赏能力薄弱。
3.阅读量少,知识面窄,一知半解三、说策略——析薪如何?匪斧不克(一)说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诵读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要求学生在“诵读古代诗词”时,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并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诗。
2.结合诗中名句及象征等手法,探索李诗曲折朦胧的别离悲情与刘诗的旷达情怀。
3.树立积极的世界观,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说重难点理解探索借物抒情、借典抒情,探索诗歌曲折深邃的情感与意境。
学生缺少欣赏诗歌的理论体系和方法,部分教师也习惯于侧重于“诵读”而忽视“欣赏”,所以在此阶段唯有深入浅出,学生才能领会诗歌的情境。
(三)说教法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胡、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1.诵读欣赏,快乐课堂2.比较鉴赏,思维碰撞3.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四)说学法古人云:“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
8.古诗二首(说课稿)(4)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说课稿一、说教材《登鹳雀楼》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
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和技能: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一)情境教学法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
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
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古诗二首》说课稿
《古诗二首》说课稿《古诗二首》说课稿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思想品德课本第四册第六课《古诗二首》。
一、教材分析《古诗二首》这一课安排了《春晓》和《草》这两首古诗。
两者相比,《草》难度较之《春晓》稍大些。
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按照课文编排顺序,先教《春晓》再教《草》。
而我却认为,把难度稍大的《草》提前教学更合适。
因为,在学《草》这首古诗时,引导学生突破了有些字的古今义有所区别这个难点,那么让学生再学《春晓》就可以迎刃而解。
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夜宿山寺》。
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
由此可见,学好古诗《草》是这课教学的关键。
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草》这首古诗。
(出示图片并板书:草)《草》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
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锄禾》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字词的古今义基本一致。
而《草》这首古诗中,一些字词的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
比如“离离”这个词,在古诗中是指野草茂盛的样子,而现在“离”则是分离或距离等意思,字义完全不同。
像这样古今义发生变化的词语在学生今后所要学习的古诗中还有很多。
那么,了解字词的古今义有所区别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
从内容上看,《草》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告诉人们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从而赞美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全诗共四行,前两行诗句描写了春草茂盛的样子,揭示了一岁一枯荣的规律;后两行诗句歌颂了野草不可摧毁的顽强生命力。
《草》这首诗含义较深,耐人寻味,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流传于世。
诗句含义的理解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这也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
那么,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赞美野草的情感。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我制定了以下5个教学目标:1.掌握4个生字:离、荣、烧、尽,着重理解“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意思。
《古诗两首》说课稿13篇
《古诗两首》说课稿13篇《古诗两首》说课稿1一、说设计理念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二、说教材分析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
《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
《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
三、说教学目标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
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
(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二)学习古诗《暮江吟》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
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
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古诗两首》说课稿
《古诗两首》说课稿
《古诗两首》说课稿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中描绘的风光、景色。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加深对两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并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范成大:南宋田园诗人。
杜甫:唐朝著名爱国诗人。
2、自学课文。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圈出不理解的字或词,同座讨论,教师指导。
(3)练习说说诗的`意思。
3、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拔
4、再读两首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四时田园杂兴》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发生的事?你从哪里理解的。
(2)人们为什么如此辛荣?你体会到什么?
(3)朗读全诗。
(4)《望岳》这首诗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泰山的高大,神奇?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受?
(6)齐读《望岳》。
5、练习背诵两首诗。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古诗二首》所属教材背景•本课时所讲的《古诗二首》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的选修课程,该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帮助学生扩展阅读广度和深度,提高语文素养。
•《古诗二首》是该教材中的一篇古诗,通过学习这篇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2. 《古诗二首》的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掌握《古诗二首》的基本内容和意义;–能正确朗读《古诗二首》,体会其中的韵味和美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借助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二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通过欣赏古代经典诗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古诗二首》的内容和意义;•体会《古诗二首》中的韵味和美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诵读能力。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句子和词语的意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为了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我将引导学生回顾前几堂课所学习的古代文学作品,比如《论语》、《诗经》等,并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 学习《古诗二首》•首先,我会给学生一定的背景知识,包括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以及该篇古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然后,我会逐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和表达方式,同时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接着,我会组织学生一起朗读诗歌,并让他们自由发挥,通过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最后,我会以问答形式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延伸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我会推荐一些与《古诗二首》相关的其他古代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增加阅读量和广度,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
《古诗二首》说课稿
《古诗二首》说课稿《《古诗二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文本解读古诗两首教材分析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南宋诗人叶绍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情所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编选本课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情感。
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
可以让同学收集一些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句,在课上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与内容一、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两首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四、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五、教学准备1. 课文插图。
2. 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夜书所见》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20.古诗二首(说课稿)
20 《古诗二首》说课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说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二、说教法、说学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最新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说课稿
12 古诗二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二首》是统编语文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篇课文。
本课有两首古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五言绝句《池上》和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小池》。
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诗人在夏天的所见,前者叙事,后者写景。
《池上》秉承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而又不知道藏踪迹的顽皮、可爱形象。
《小池》将池、泉、流、荷和蜻蜓写得相亲相依,和谐自然,犹如一幅色彩明丽的水墨画。
这两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对仗工整,又配以插图,极易被学生理解,适合学生去吟诵积累。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采”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步知道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重点)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步知道古诗大意。
(重点)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难点)四、说教法和学法本课是对古诗的赏析和学习,我采取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结合启发式教学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全班同学共同交流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住写了一首诗。
板书诗题:池上。
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
(课件显示要求:拼读生字音节,注意读准字音;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法识记生字字形;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古诗二首》( 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古诗二首》(Word 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单元教材为《古诗二首》,分别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和《静夜思》。
其中,《赋得古原草送别》讲述了诗人在离别之时对大自然的崇敬和感恩之情;《静夜思》则描绘了诗人在深夜中对故乡的思念和回忆。
2. 教材目标本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和构成要素;•听读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和《静夜思》;•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义;•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使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意识。
3. 教材重点•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义;•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使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朗读古诗。
4. 教材难点•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和构成要素;•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教学用具:教学投影仪、板书、课件、PPT等;•教学材料:《赋得古原草送别》、《静夜思》等古诗作品以及相关教材插图等;•学习用品:学生必备的学习笔、纸、书等。
2. 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通过一段小故事或动画视频的方式介绍古诗的概念和基本特点,引导学生进入此单元的教学内容。
(2)讲解教材在讲解本单元教材时,一方面可以通过绘画、配音等方式让学生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在讲解时,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考水平。
(3)课内互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对话,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4)课后延伸老师可以布置古诗朗读作业,让学生针对所学新知识进行朗读,同时也可以组织课外阅读、写古诗或绘制古诗插图等活动,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兴趣爱好。
3. 教学方法•经验法: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古诗进行深刻的剖析和解读,从而增强学生对教材的感性体验和认识;•课堂讲解法:教师可以通过课件、PPT等方式进行古诗教学,把抽象的诗歌世界可视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古诗内容;•课外活动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古诗基本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课外活动,比如朗诵、阅读、写作等,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1古诗二首说课稿
《古诗二首》说课稿
庆师附小贾可靖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是以一个主题为单元或一个知识模块为单元编写的,我今天施教的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珍惜”,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课文上的知识,还学到大量的课外知识,课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有关送别主题的古诗,也动员学生进行了搜集,上课时采用朗诵、鼓励背诵等方式进行展示,力求达到“学一读三”的目的。
教学目标:
1、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感受诗境。
1、导入语
2、释题,板书课题
3、了解作者。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自由读古诗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4、总结古诗学习方法
三、自学《送元二使安西》
多诵读,悟诗情
四、拓展延伸
关于送别主题的诗
教学反思:
新课伊始,教师创设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出送别诗。
出示课题,了解诗人。
在大体弄懂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名句赏析,品悟诗情。
此环节要靠师生互动来完成。
教师用意境优美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畅谈感受,体味作者情怀,感受诗句的韵律之美。
拓展延伸是展示自己平时积累的送别诗,教师出示送别诗,帮助学生领悟送别情感,珍惜拥有,这也是深入体会古诗感情的有效方法。
一年级语文《古诗两首》说课稿
•••••••••••••••••一年级语文《古诗两首》说课稿一年级语文《古诗两首》说课稿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语文《古诗两首》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古诗《所见》是新课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是清代诗人袁枚mei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
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
“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
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
“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
“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
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所、捕、蝉、闭”等生字,会写“诗、林、立”3个字。
2、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所见》。
3、能背诵古诗。
三、说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说难点:古诗的理解与背诵。
五、说教法:l、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意,通过图、文、声、动画等直观、能动的变化,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新颖的形式,精彩的画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除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图文结合法:在教学中我图文对照,让图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语言美统一再现,使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古诗二首》说课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说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二、说教法、说学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三、说教学理念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
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四、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例:《赠汪伦》2.请同学来帮个忙,请你把诗题写在黑板上。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板书:送)4.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5.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小组)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
质疑问难;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浩(hào)、陵(lí)、辞(cí)、唯(wèi)。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师:学好拉,自信些—学好拉?好,交流交流,把你学到的、理解的告诉大家。
不能保守阿。
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1、故人开口就说“故人”,友情的非同一般,已在这亲切的称呼中显示出来;2、西辞(明白孟浩然是东下扬州)3、扩展:拱手言别老朋友辞别,会怎么说?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
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
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6.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
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
(点明了送别的时间。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
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2、这样的描写,能说明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无法联袂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
为什么呢?因为诗友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多么令人神往。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
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孤帆:孤单单的一叶帆。
这里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帆”来代替船。
“帆”形声字,“巾”表意,“凡”表声兼表意(“凡”是船帆的象形)。
2.远影:远远的帆影,指帆影远去。
3.碧空:湛蓝的天空。
4.尽:没有了,消失了。
5.唯:只。
有的诗书用“惟”,可以通用。
6.天际:天边。
说说两句诗诗意。
这两句诗,紧扣诗题中的“送”字,写得充分饱满。
诗人用了十分经济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最动人的江上送行画面。
诗人眼看着孟浩然登上了孤独的小舟,风鼓白帆,船身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蔚蓝的天际。
但诗人并没有立即离去,他久久伫立江岸,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远方,诗人李白此时会默念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文插图空白处写上一两句话。
(拓展)9、想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诵读这两句诗句呢?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
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
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赏读全诗,背诵全诗)三、回归整体1.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2.从诗句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感情?从那些诗句可以体会到?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4)回顾全诗,归纳升华。
a.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b.略读第二首诗。
c.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四、拓展学习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
除了我们学习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下面老师出示的四首古诗,连同课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唐盛时期唐人送别诗的代表作。
请大家选择朗读背诵,看谁积累的多。
别董大(高适)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五、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
如:情深意长。
)5.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6.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7.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8.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9.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4.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1)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
那今天我们共度了四十分钟,董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你想怎样送呢?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双方的神情会是怎样?(2)他们会说些什么?心里会怎样想?又会做些什么?(3)当时周围的环境如何?(4)当小船愈行愈远的时候,李白这是会怎样?(5)孟浩然对于这次出行,他会对李白有何交代?为什么此时的诗人久久的伫立不愿离去呢?五、说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送情深意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的板书简化了课文的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路,突出作者的思想,最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做到了板书的目的性、条理性、概括性,既紧扣课文内容,挑选关键词语提纲挈领,又给学生留下想象、延伸的空间。
《送元二使安西》说教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