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 第14讲

合集下载

双轮驱动,分类备考 课件-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双轮驱动,分类备考 课件-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列表验证“输出”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社会生活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列表验证“输出”
夏商周 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前 西汉中 东汉时
时期 时期 时期

后期 期
政治
经济
思想 文化
社会 生活
画图验证“输出”
核心素养背景下知识观的转变
旧知识观(陈述性)
新知识观(程序性)
把知识看做动态的、过程性的,是对开放的、复杂多
将知识领域分解为各门学科分别 加以研究
合性”的,即认识主体的情感态度、认知特点、个性 特征等因素会同时影响认识过程,因此,强调知识的 整体性、综合性,强调各类知识之间的内在的有机联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核心素养下的知识观有两个特点: (1)不是零碎的知识和技能,而是结构化的; (2)不是背诵或灌输得来的,而是在真实的情境中互 动习得的。
将知识看做静态的、结论性的 变的现实的解释,而不是对封闭的、稳定的意义系统
的客观反映
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 绝对性
同时强调知识的主观性、个体性和相对性,即对学习 者的依存性,把“知者”与“被知者”,即学习者和 学习的对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把知识的获得视为信息的接受 把知识理解为意义的建构
认为世界原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认识也是“复
2023届高三二轮备考策略
考试发生深刻的变化
20年前考试是检测有什么资源
知识
10年前考试基本不直接检测有什么资源,
主要考察这些资源怎么用
现在考试不仅考资源怎么用,
新情境中考察价值观指导下如何使用
能力 素养
中学备考和高考命题的对比
中学备考
高考命题
注重知识掌握和技能熟练

2018年高考二轮复习通史反馈:近代前期的世界(14—18世纪)——工业文明的曙光-解析版-word文档资料

2018年高考二轮复习通史反馈:近代前期的世界(14—18世纪)——工业文明的曙光-解析版-word文档资料

近代前期的世界(14—18世纪)——工业文明的曙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1.下图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图,符合其逻辑关系的是A. ①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②是18世纪时英国工业文明时期B. ①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②是19世纪英国工业文明时期C. ③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④是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D. ③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④是20世纪信息文明时代A本题主要对古今中外经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工业革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质量产生了破坏,结合材料信息,①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②是18世纪时英国工业文明时期,③是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④是20世纪信息文明时代,故A项符合要求,排除BCD。

故选A。

2.刘宗绪在《世界近代史》指出:“它改变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传统的农业社会,代之以工业化、技术化和城市化的近代工业社会。

”这里的“它”最早兴起于A. 17世纪B. 18世纪C. 19世纪D. 20世纪B本题熬成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后扩展到西欧和北美,推动了法、美、德等国的技术革新,而且影响到东欧、亚洲、俄国和日本。

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大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机器。

工业革命使英国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生产力迅速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B正确;排除ACD。

故选B。

3.有史家对世界近代现代史进行阶段划分,如14~16世纪是“发现”的时代,是近代社会的准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是“剧变”的时代,是文明的新探索与创新。

那么,20世纪上半期的阶段特征恰当的是()A. “理性”的时代B. “工业”的时代C. “探索”的时代D. “冷战”的时代C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现代史不同阶段特征的认识,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五模块选修史第十四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五模块选修史第十四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五模块 选修史
高考二轮总复习 • 历史
(2)研究方法:依据材料“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跋涉山川,采集药 物标本,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可以得出观察实践;依据“他虚心 拜当地人为师,问询渔樵农夫,细心收集大量有关药物、单方、验方的 零散资料”可以得出采访调查;依据“李时珍发现,以往药书中存在药 物误注、图文不一、主次不清等错误,常常危及病患生命,遂立志重修 本草”“李时珍将前人对药物的分类发展为16部、60类,以部为纲,以 类为目,使中药的分类更加科学;
——摘编自唐明邦《李时珍评传》
第五模块 选修史
高考二轮总复习 • 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的条 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所体现 出的研究方法,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
第五模块 选修史
高考二轮总复习 • 历史
【答案】 (1)条件: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李时珍出身医学世 家,受到家庭医学氛围的熏陶;李时珍对医学的钻研与精通以及努力刻 苦的个人品质;前代丰富的中医药学成就为其奠定基础。
(2)研究方法及评价:文献研究;观察实践;采访调查。 评价:文献研究,能够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同时利于发现著作中 的误注,从而促进医学著作的完善;观察实践,有利于获取关于药物的 较为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保证著作的严谨性;采访调查,有利于获 得口头上的大量资料,从而丰富医学知识。
第五模块 选修史
高考二轮总复习 • 历史
汉代司马
贡献类、
2019年Ⅱ卷
《史记》等
查人物与其所处时代
相如
原因类
重大事件的联系、评
唐代郭子
功绩类、
2019年Ⅲ卷 仪
《旧唐书》等

2018届二轮复习:模块一专题三 考点1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的趋时更新 课件(46张)

2018届二轮复习:模块一专题三 考点1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的趋时更新 课件(46张)

(二)能力方法灵活考 2.(2013· 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 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 ,促成这 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 “历史理 解”。根据所学,宋代朱熹首次将《大学》 《中庸》 《论语》 和《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并给其作出注解,随着程 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依 据的教科书,程朱理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答案选 C百家,独尊儒术”、屈民而伸 君(法家)。 ②神化皇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阴阳家)。
2.程朱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 节、德操等。 (2)发展: ①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 ②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 ③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
明清 之际
批判与继承 (1)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经典为判断 是非的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 的说教 (2)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 本”的主张 (3)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 (4)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 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
思维深化 1.董仲舒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 ①大一统:孔子强调正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等。 ②实行仁政:限田、薄赋、省役;天人感应,防止 暴政等。 ③道德修养:五常(仁义礼智信)。
模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
世界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 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把握线索 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为辉煌灿烂的文 化,思想、科技、文学、艺术全面繁荣,长期发展,经久 不衰。
线索一:思想演变 古代中国思想上迄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 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春秋战国与明清 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 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 民贵君轻;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课件(共104页PPT)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课件(共104页PPT)
(A)
(2010·海南单科·22)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 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 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 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A)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31)1953年10月,中共 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 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 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政治
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
过渡
1、国民经济恢复
(土地改革)
2、一五计划 3、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 业) 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 体制确立
总况:
思想 外 社会 文化 交 生活
(2012·海南单科·19)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 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B)
(2012·海南单科·24)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 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 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 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自然经济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嬗变——以明清至晚清的武汉地区为例

自然经济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嬗变——以明清至晚清的武汉地区为例

• 5.(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高考·28) 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 、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 6、(2014·安徽高考·17)一位农民在日 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 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 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 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 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 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 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 •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一:楚北汉口一镇……户口二十余万, 五方杂处,百艺俱全,人类不一,日销米谷 不下数千。所幸地当孔道,云贵川陕粤西湖 南,处处相通,本省湖河,帆樯相属。…… 查该镇盐、当、米、木、花布、药材六行最 大,各省会馆亦多,商有商总,客有客长, 皆能经理各行各省之事。 ——摘编自晏斯盛《请设商社疏》 《皇朝经世文编》卷40《户政》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经济的近代化
史料研读
(二)鸦片战争后 武汉地区的社会状况
材料四:汉口旧英租界里的教堂、报馆、洋行、电报 等西方文明的引入,促进武汉城市近代化。 材料五:传统的“士农工商”社会结构逐渐解体,城 市化进程加快。 材料六: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生活习俗也发生巨大 变化。
材料七:
湖北军政府
辛亥革命博物馆
【学案反馈】
学案反馈
问题一:信息提取不全面、不准确。 缺乏时间信息 摘抄材料,缺乏概括、提炼 表述口语化,缺乏专有名词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网络(经典)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网络(经典)
工商业:瓷器品种繁多,珐琅彩、青花瓷、景德镇瓷都;苏杭织造局生产的锻;广州十三行;资本主义萌芽;闭关锁国;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思想:黄、顾、王三大民主思想家,批判继承儒家思想。
文化科技:《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文人写意画(郑板桥《墨竹图》);徽汉合流,形成京剧。
2016届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网络(近代中国)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网络
(古代中国)
政治(含政治制度、政治局面、各种变法改革等)见必修一
经济(农、工、商、土地制度、经济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等)
思想、文化、科技见必修三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见必修二)

分封制出现,继承制度为父;商业:商人出现。
洋纱、洋布输入→中国自然经济解体→资本主义萌芽结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西方文化渗入,衣食往行和风俗习惯变化
外国资本(船坞等)在中国出现→中国无产阶级诞生
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师夷长技)→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启蒙作用
农民阶级:洪仁干(《资政新篇》第一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缺乏社会条件而不能实行。
地方政制:前期郡国并行二制→郡县制;地方设十三州;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农业:赵过的耦犁和代耕法;犁壁、耧车、一年一熟,漕渠等
手工业:长安织室数千人、商业:海陆丝绸之路、抑制工商大贾
思想:黄老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统)
文化科技:氾胜之书、黄帝内经、、赋
东汉
农业:在珠江流域推广耦犁牛耕法
工商业:水力鼓风冶铁(水排);
文化科技:《九章算术》(十进位值制);《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蔡伦改进造纸术;赋
魏晋南北朝

高考二轮复习高考历史 课标版 高考增分第三招突破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四大策略word

高考二轮复习高考历史 课标版  高考增分第三招突破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四大策略word

高考增分第三招 突破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四大策略策略一 熟练掌握“设计论题并论证说明”类设问的答题技巧解读1.题型分析此类题主要的命题特点是要求考生根据材料设计论题或者问题(如提出议题,修改观点或改写、续写等),并阐述你设计的论题或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2.基本方法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答题的要求,再根据要求下笔作答。

这类题的答题要求与方法一般为:(1)提出你的论题或设计。

(2)阐述你的论题或论证你的设计理由。

(3)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说明。

(4)论述时要求史实准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逻辑严密,实际上是确保说明的观点是必然的、可靠的、无懈可击的。

(5)论述时要求表述清楚。

这里既包括高考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又包括对史实概括的合理性,也包括对事实阐释、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当然还包括逻辑上的一致性和思维的连贯性。

例证1.(2016课标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

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定的生产方式要求有一定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与之相适应,生产方式的革命必定伴随着运输方式(运输工具)的革命。

交通运输一旦与新的生产方式相适应,会反过来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据马克思《资本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交通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策略二 熟练掌握“提供观点探讨论证”类设问的答题技巧解读  1.题型分析(1)回答观点型开放性试题常常需从新闻时事、社会生活、历史图片等方面入手,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要求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中国古代史: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课件—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课件—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归纳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比较项目
分封制
郡县制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诸侯王位、封地、爵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 官位概不世袭
不 同
地方权力
拥有封地和爵位,封地内有行 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没有封地,辖区内只行使行政 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地方与中 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3)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
据材料,指出秦朝 郡县分布的特点, 并分析其原因。
1、特点:郡县分布在 全国范围;主要分布在 黄河中下游的南北各地; 江南及西部边疆地区较 少。
2、成因: 秦统一全国; 黄河中下游的地区开发 程度较高; 秦的统治力量主要分布 在北方
皇帝 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内容: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命为制, 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①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4、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
后分邯郸郡设恒山郡(汉设为常山郡),分临淄
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
内郡。这一调整说明
A. 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的开拓 B. 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
C
C. 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
D. 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

2018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三种课型的基本要求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2018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三种课型的基本要求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三种课型的基本要求与需要注意的问题一、常规专题课型——知识梳理型此课型在二轮复习中所占比重最大,约占课时总量的2/3。

(一)特点1.包括“模块专题知识”梳理与“通史知识体系”梳理两种。

2.主要依据市编学案(学案导学型)实施。

3.从古到今,由知到能,由浅入深。

(二)基本环节1.知识梳理学生看、背学案基础知识(“模块专题知识”与“通史知识体系”),老师检查落实。

检查方式要多样,板演、相互提问、帮扶等,要全面了解学情,避免一对一。

此部分可占到课堂15分钟左右的时间。

2.拓展探究设计新问题:知识纵横联系、热点联系,可以用直接陈述、材料呈现等方式。

要注意模块内、模块间、古今中外知识间的纵横联系、热点衔接等。

此部分的功用是探究问题、拓展知识、提高能力。

可占到课堂15分钟左右的时间。

3.巩固练习可以用市编学案上的习题,也可以自行设计补充。

此环节可占课堂15分钟左右的时间。

4.高考链接放在第一个环节就是考情分析。

本环节和上一个巩固练习环节,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在课堂上呈现。

(三)改进型(三个基本环节)1.知识梳理学生看、背学案基础知识(“模块专题知识”与“通史知识体系”),老师检查落实。

检查方式要多样,板演、相互提问、帮扶等,要全面了解学情,避免一对一。

此部分可占到课堂20分钟左右的时间。

2. 能力训练练速度、练技能(思路、方法)、练规范(卷面四化)、练心态。

课前精选确定部分题目,题量要少而精;选择题不超过8道小题,非选择题以一道题为宜;用课件、投影、讲义等形式呈现给学生,不能现场抄写,以节省时间。

做题要用专门设计的答题纸或专用的作业本;要有2-3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做题,以展示其思维过程,便于下一步点评。

此环节根据题量,确定好做题所用时间,要明确告诉学生(用时15分钟左右),到时即停,以训练学生答题的速度,决不能后延或移至课后处理。

3.点评总结教师要对板演学生的答题过程与答案进行点评。

点评要全面,从速度、技能、规范、质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点评,不能仅仅看答案对错;要特别注意对比点评,取长补短,利于学生吸取教训,借鉴经验。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5.南移影响:
(1)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民族交融,有利于我国人口布局趋于平衡。
(2)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促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南北经济联系加 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3)人口南迁,促进了农业重心的南移,进而推动手工业、城市商业重心的南移, 也推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4)人口南迁,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由汉唐北方陆 上丝绸之路为主演变为宋代以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1987年后:人口流动猛增是因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 外开放扩大,如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
90年代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剩余劳 动力增多。
四、核心突破
经济重心南移
1.黄河流域为什么长期处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1)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口稠密,劳动力资 源丰富。 (2)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推动经济 的发展。 (3)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兴建了大批水利 工程,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4)曾长期作为政治中心。
——《大槐树传说与中国人的祖先意识》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人口迁移的文化遗产。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丰富民族文化内涵;加深民族文化记忆。
三、问题探究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经济
对边疆管理
对民族认同
(1)江南开发,经济重心南移。 (2)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3)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5)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
朝代 表现
特征
魏晋南 北朝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 江南得到初步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二战后世界贸易体制的演变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二战后世界贸易体制的演变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2010年7月21日,总统奥 巴马签署并正式颁布《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这标志 着发源于美国的本轮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式结束。 “此次金融危机是百年以来世界经济史上所遭遇的最 严重最深刻的一次危机。” ——《何新论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世界贸易体制:各国相互处理贸易关系时必须遵守的一系 列国际规则的集合,即世界多边贸易体制。
因素: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深刻教训;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美国的 主导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的推动作 用。
积极作用:促进成员国贸易的增长;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对世界经济 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材料三: 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迅速提高,它的繁荣成为各国和世界经济繁荣的象征。作为一个临时适用的 多边贸易协定,关贸总协定在调整国际贸易商难以适应时代潮流,一个新地 世界贸易规则为时势所需。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必修二教材第176页
材料二 “认识到在处理它们在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 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大幅稳定增长、实现世界资源的 充分开发利用以及扩大货物的生产和交换为目的,期望通过达成互惠互利 安排,实质性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从 而为实现这些目标做出贡献,通过它们的代表达成协议如下:……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2)根据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发展状况,概括影响该协定形成的 若干因素。简述该协定实施后产生的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世界贸易自 由化的认识。
认识:贸易自由化是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贸易自由化发展是世 界经济繁荣的象征;贸易自由化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它的发展有利于 世界和平稳定。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三)中华文明的鼎盛——隋唐、宋元时期-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三)中华文明的鼎盛——隋唐、宋元时期-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跟踪检测(三)中华文明的鼎盛——隋唐、宋元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某某二模)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

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

唐代的“过官”制度() A.削弱了皇帝权力B.有利于防X官员权力滥用C.加强了中央集权D.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解析:选B 根据“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可知“过官”制度有利于防X官员权力滥用,故B项正确。

2.下表为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

据此可知唐代()A.进士科的录取比例最高B.门第仍是录取的依据C.士族价值观念发生变化D.士族进一步垄断仕途解析:选C 从材料中各科录取人数和比例中,小姓和寒族都有很多,且士族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人数占有较大比重,可知原来的士族垄断选官的特权现象发生转变,士族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

3.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

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A.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B.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C.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D.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解析:选C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应该指中央与地方,而三司属于中央机构,故A项错误;三司重新组织到一个新机构,并不一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B项错误;三个机构合并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故C项正确;这一措施并不能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故D项错误。

4.(2018·某某二模)元代以前常“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而元代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

这表明元代() A.以山川地理环境来划分行政区域B.以消除割据可能性划分行政区域C.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D.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犬牙交错”原则可知,材料讲述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是为了限制地方势力壮大,防止割据,以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课件:白皮书第二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 通史体系五 中华文明的拐点 精品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课件:白皮书第二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 通史体系五 中华文明的拐点 精品

学考对接——考后的高考题,
不仅是让你做的,更多的是让你品的
1.(2015· 全国卷Ⅰ)1852 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 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 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 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国经济的政策,印度的经济受外来侵略的影响发展缓慢,故 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答案:D
3.(2015· 安徽高考)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 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 设慈善机构。 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 归功 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 “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B.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2)“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也是放眼世界的先行者,他受林则徐嘱托,在《四 洲志》的基础上,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编辑出《海 国图志》一书,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他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这就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 注世界形势。此后,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也接连出版。
量大大少于印度。 中国和印度同是英国商品的倾销地, 而印度的 对英国商品的阻力就更小。 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对英 国商品输出有顽强的阻碍作用。故 D 项正确。鸦片战争的破坏 不能十多年后影响棉纱、 棉布的销售, 清政府也没有实行保护本 B、C 三项是错误的。
殖民地化过程更早、 程度更深, 自然经济的破坏也更严重, 所以,
4.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 进一步 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断然拒绝。 1856 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此后的两年间,战争停停打打,1860 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1858 年和 1860 年, 列强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 《天津条约》 和《北京条约》 。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列强攫取了新的权益: 增开天津等 11 个城市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 往来,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 军费各 800 万两白银等。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目的类型选择题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目的类型选择题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目的类型选择题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北京卷)1.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且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

林纾意在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2.明治维新前,日本只有贵族和武士才有姓,19世纪70年代,为便于征兵、征税和编制户籍,明治政府规定“凡国民,必须取姓”,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推动四民平等,加强对百姓的管理B.引进西方生活方式,促进文明开化C.实行废藩置县,强化中央集权D.鼓励殖产兴业,实现富国强兵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新课标III卷)3.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新课标II卷)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5.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2018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1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与发展观练(含解析)

2018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1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与发展观练(含解析)

专题14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与发展观1.练高考1.[2017江苏单科,27,2]有研究发现,在黑夜翻耕的土壤中,仅有2%的野草种子日后会发芽,但如果在白天翻耕,发芽率高达80%。

进一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野草种子在被翻出土后的数小时内,如果没有受到光线的刺激,就难以发芽。

材料表明( )A.人为事物联系是主观的B.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D.新事物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答案】C解析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A错误;B观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如果没有受到光线的刺激,种子就难以发芽,这说明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C符合题意;D与题意不符2.[2015浙江文综,30]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统筹谋划深化改革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同时要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牵引和推动全面改革。

这一思路和方法所依据的哲学原理有( )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②发展的实质是新出现的事物战胜旧事物③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④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B3.[201 5广东文综,34]水在常见的三种形态下的结构和动力学行为已被人们了解,但在受限空间内却不完全为人所知。

近日,有研究团队在这方面取得重大发现:在常温下,在石墨烯片毛细通道中的受限水会整齐排列成规则的二维方形冰结构。

这是常温下水的一种全新存在形式。

该研究成果对于解释低维空间内水的快速输运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新发现再次印证了( )①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样的,认识是无限的②质变是由事物的内部结构变化引起的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④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有远大发展前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物质、联系观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不同的条件下,水的存在形式不同,说明物质的具体形态可以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材料中人们的重大发现也说明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①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必修三14课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14课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14课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三14课主要讲解的是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历史必修三14课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必修三14课知识点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1)外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

(2)内部: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1) 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1)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

(2)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2、过程: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4、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1、背景:(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

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a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b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c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2)这时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3)过程:a 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b 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小专题史学理论:史学·素养·高考教学课件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小专题史学理论:史学·素养·高考教学课件

(二)史料的分类及价值
1、史料的表现形式: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 2、史料按价值划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
一手史料是指在当时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 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
二手史料指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 成果,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
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可信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小专题史学理论: 史学· 素养· 高考ppt
25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小专题史学理论: 史学· 素养· 高考ppt
7.(2012全国卷41 ) (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 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6.(2017全国Ⅲ卷,27) 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
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 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 进宫。这反映出( )
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B
C.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小专题史学理论: 史学· 素养· 高考ppt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小专题史学理论: 史学· 素养· 高考ppt
(三)获取史料的方法和途径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 史料。 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 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6、利用网络资源

2018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甲午战争后的中国

2018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甲午战争后的中国

【考点探究】
一、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以及多种史观的评价
1.作用 (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 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
(2)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 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思想上:辛亥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 心。 (4)社会生活: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 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 ②革命成果被废除:袁世凯及其以后的北洋军阀拒绝执 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徒有虚名。
• 【拓展延伸】 多视角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目的: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窃取,为防止袁世凯专
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 目的)而颁布。 • (2)内容: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 务,确立起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 • (3)评价: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 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 丰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 (4)思想:《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思想的主张:如三 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 人权(伏尔泰)等。 • 【解读】 《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在充分考察西方民 主政治的基础上颁布的,其中三权分立制参照了美国, 责任内阁制效仿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规定,有利于 从法律上限制即将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 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4)文明史观: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 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 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 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 果;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线一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开辟了与西方不同的民主政治模式: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抗西方议会制度,以人民民主专政对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对抗西方的多党制,以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抗西方的民族自决原则。

主线二中国现代政治建设也探索出一条新型的国家统一模式,即“一国两制”。

主线三新中国外交经历了革命外交、战争外交、和平建设外交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确立了中国的基本外交政策,一方面与苏联等国结盟获得外交依靠,一方面不断打开局面;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上升、中苏关系恶化和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下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中国外交实现突破局面;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以更加独立自信的姿态活跃于世界外交舞台,呈现出全面性局面。

一、新中国的成立——前提条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二、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基确立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成正式确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三、“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造成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四、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1.成就: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提出依法治国方略。

2.意义:维护了国家安定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提高了公民的民主法律意识。

五、“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理论(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全面阐述了这一构想。

(2)含义:“一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指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实践(1)香港、澳门回归:首先实践了“一国两制”理论,洗刷了民族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两岸关系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打破两岸隔绝状态;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

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两岸关系有了重大发展。

1.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1)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2)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

(3)实行新型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实行新型的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真题例证1]新中国成立前的民主政治建设(2013·江苏单科,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答案 A解析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故排除C、D两项;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主要是为了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答案为A项。

[考向预测1]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建国初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主要领导架构中,中共和非中共人员各拥有3位副主席、2位副总理的职位;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构成中,中共与非中共委员的比例达29∶27。

这说明()A.中共践行了建国前的民主构想B.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得以贯彻执行C.中共开始与民主党派进行合作D.新中国政治体制受苏联模式的影响答案 A解析建国初期的新中国的性质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中共与民主党派开始合作是在1946年1月召开的重庆政协会议上,故C项错误;苏联模式在政治上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以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为代表的新中国的政治体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体制,故D项错误。

2.关于台湾问题的认识(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

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台湾当局的关系问题,应该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2)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

(3)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和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

(4)阻碍统一台湾的因素:岛内“台独”势力的阻碍;国际反华势力对“台独”势力的帮助和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阻挠。

[真题例证2]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12·江苏单科,10)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

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

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

这反映了()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答案 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1987年”。

从时间看,当时港澳还未实现回归,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据此可直接排除C、D两项。

从当时实际分析,台湾同胞对于“一国两制”仍存在猜疑,对其前景还需要观望,说“普遍认同”与事实不符,而且材料中只是提及了部分台湾同胞,不能说“普遍认同”,故排除A项。

“想家”表达了台湾同胞急于“回家看看”的迫切愿望,B项最贴近材料所反映的问题。

[考向预测2]20世纪80年代的返乡探亲潮下图反映的是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于1988年1月抵达北京时手持的小旗子和穿的夹克。

这些材料反映了当时()A.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B.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C.海峡两岸接受“一国两制”构想D.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解析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是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允许民众回祖国大陆探亲,因此才有1988年台湾返乡探亲团到达北京,故A项正确;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是在1992年,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台湾并没有接受,故C项错误;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是在2008年,故D项错误。

短板34利用史料主旨准确定位历史事件能力欠缺例题(2015·安徽高考)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

”据此判断,“它”是指()A.《双十协定》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D.《论十大关系》答案 C[针对练1]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答案 B解析“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关键就在于中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B项正确。

A、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国内: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

(2)国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和激烈斗争。

2.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3.外交成就(1)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二、20世纪70年代外交的重大突破1.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三、新时期的外交1.政策:奉行不结盟、对外开放政策。

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发挥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发展和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1.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及原因(1)新中国成立初期:“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并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在两大阵营之中,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中国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原因是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恶化。

(3)20世纪70年代: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原因是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并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急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而中国的发展也需要发展对外交往。

(4)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增强,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中国主张不结盟,发展全方位外交。

[真题例证3]否定列强在华特权——解放军的“炮火外交”(2017·课标全国卷Ⅲ,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

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答案 B解析人民解放军对英国军舰的做法没有听之任之,而是坚决还击,这实际上说明我们并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B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