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组织的湘军:清王朝最应该感谢这支军队

合集下载

结硬寨,打呆仗——曾国藩的战场秘诀

结硬寨,打呆仗——曾国藩的战场秘诀

结硬寨,打呆仗——曾国藩的战场秘诀文| 银行螺丝钉(转载请注明出处)关注公众号:定投十年赚十倍微信号:auto10bagger同名微博:@银行螺丝钉每个交易日估值都是更新的哦~每个交易日的晚上我会把当天的估值更新好,点击公众号菜单栏左下角的“指数估值”,即可查看。

“结硬寨,打呆仗”。

这六个字是当年曾国藩带兵对抗太平天国的战场秘诀。

当时太平天国声势浩大,清朝的80万正规军在太平天国面前节节败退。

但是曾国藩却带着一群“乡奴”,多次以少胜多,最后战胜了太平天国。

靠的就是这六个字的秘诀。

什么是结硬寨?曾国藩的湘军每到一个地方扎营,并不着急着去跟太平天国作战。

而是马上开始“结硬寨”。

湘军会选择背山靠水易守难攻的地方,并且要立刻修墙挖战壕。

墙高八尺厚一尺,战壕要深一尺。

壕沟外还要架上花篱,防止敌人的骑兵。

并且湘军花大价钱配置西式火枪,近距离作战威力非常大。

所以湘军作战损耗很小,但太平天国进攻的时候却经常损失惨重。

什么是打呆仗?曾国藩本来执行的是进攻剿匪的任务,但是硬生生被他做成防守反击。

太平天国希望跟湘军野战,发挥自己的优势;但是湘军就是坚守着最紧要的地方不出来。

甚至进攻城池的时候,湘军也是一道一道的挖战壕,一直把城市围的水泄不通,然后断掉敌人的粮草,让敌人不攻自破。

结硬寨,防守反击,避免自身遭遇大风险,在此基础上再追求胜利;打呆仗,不急于一时,耐心的积累自身优势,等待敌人的溃败。

曾国藩跟太平天国打了13年,大小战役无数,但是没有一场是非常出名经典的战役,“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每次都是先结硬寨求自保,靠坚实的防守熬出胜利。

一场场小的胜利积累起来,最后反而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为啥要讲这个故事呢?投资跟带兵打仗很相似。

我们手里的钱就是一个个兵,我们要想好怎样避免手里的兵力损失,在此基础上怎么打胜仗。

很多在股市上亏损的人,都是带着自己手里的兵,不管有没有胜算就冲上去硬打,自然损失惨重。

但是我们可以“结硬寨、打呆仗”:1. 我们定投买入低估的品种,就是结硬寨。

历史趣谈历史上著名的“湘军”说法最早是谁提出的?

历史趣谈历史上著名的“湘军”说法最早是谁提出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著名的“湘军”说法最早是谁提出的?导语:中国古代的军队,大致可分为官方军队和民间军队两大类,它们都是在很早前就出现了。

民间军队,曾经多数是以创始人、主将的名字来命名的,如中国古代的军队,大致可分为官方军队和民间军队两大类,它们都是在很早前就出现了。

民间军队,曾经多数是以创始人、主将的名字来命名的,如“岳家军”、“戚家军”、“杨家将”、“呼家将”,等等。

只有从曾国藩创立“湘军”开始,才有了以地方来命名的军队,后来就有了什么“淮军”、“川军”、“桂军”、“粤军”、“晋军”、“东北军”、“西北军”、“北洋军阀”、“直系”、“奉系”、“皖系”、“鲁系”等等。

狭义的“湘军”,就是由曾国藩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创立,先为小规模团练、继为大规模正规军的晚清湖南地方部队,且以湘乡、双峰、衡阳等地子弟居多。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以后,清朝正规部队八旗军绿营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

广义的“湘军”,还应包括该部在晚清民国时期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的湖南军队,其中有从晚清到民国的湖湘各地各种军阀势力、辛亥元勋、爱国将领,有国民党、共产党、小股独立的湖湘官兵等(甚至还有土匪)。

直到何键下台,蒋介石才把湘军改造为半中央军。

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军全部被人民解放军所消灭,湘军的历史方至此终结。

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还通俗地把湖南的作家称为“文学湘军”、湖南卫视和经视的崛起称为“电视湘军”,以及“民歌湘军”、“体育湘军”、“出版湘军”、“足球湘军”等等。

简单地说,湖南湘乡(今双峰)的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者和统帅。

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为湘军,形成书生加山农的独特体制,成为清政府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的主要军事力量。

满清政府虽然对地方生活常识分享。

曾国藩对联大全

曾国藩对联大全

曾国藩对联大全曾国藩是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曾国藩对联,欢迎大家阅读。

曾国藩简介:曾国藩(1811-1872),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

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

湖南湘乡人。

道光进士。

曾任内阁学士等职。

1853年初(咸丰二年底)为对抗太平天国,以在籍侍郎身份在湖南办团练,旋扩编为湘军。

次年发布《讨粤匪檄》,攻击太平天国。

率兵阻击太平军,并出省作战,夺取武昌和田家镇。

1855年在湖口、九江被打败,退守南昌。

次年因太平天国发生杨韦事变,再陷武昌。

1858年占九江,令李续宾率湘军主力攻三河,被太平军歼灭。

旋以曾国荃吉字营为基础,扩充实力。

1860年升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节制苏、皖、赣、浙四省军务。

主张“借洋兵助剿”。

1862年(同治元年)为协办大学士,派李鸿章到上海,左宗棠入浙江,伙同“常胜军”、“常捷军”夹击太平军,并派曾国荃围攻天京(今南京)。

1864年7月攻陷天京。

次年奉命督办直隶(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对捻军作战,后战败回两江总督任。

与李鸿章、左宗棠创办上海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

1867年授大学士。

次年调任直隶总督。

1870年查办天津教案,残民媚外,受到舆论谴责,回任两江总督。

后病死南京。

曾国藩对联精选6副:时贤一石雨水;古法二祖六宗。

——自题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

——赠左宗棠石床润极琴丝静;玉座尘消砚水清。

——题峨眉山广福寺水宽山远烟霞迥;天淡云闲今古同。

——题湖口石钟山船厅长笛不吹江月落;高楼遥吸好风来。

——题湖口石钟山船厅长笛不吹山月落;高楼遥吸海云来。

——题南京燕子矶观音阁曾国藩对联大全:同科十进士;庆榜三名元。

——题京师长沙会馆放眼瀛台小;置身天地孤。

——题安徽宿松小孤山大抵浮生若梦;姑从此地销魂。

——赠妓女大姑松云山下无多地;烟雨寺中第一楼。

——题南京鸡鸣寺高花风堕赤玉盏;老蔓烟湿苍龙鳞。

——题南京鸡鸣寺豁蒙楼似闻陶令开三径;来与弥陀共一龛。

湘军成功经验

湘军成功经验

咸丰二年(1853年),在家丁忧的曾国藩,奉命在湖南督办团练,以协助政府军抵抗太平军。

曾国藩在创建自己的“忠义血性之师”湘军时,就运用了高薪激励这一方式,他将普通士兵的军饷开到了每月6两白银,是清政府的绿营军的1.5两的四倍。

这比堪称最佳管理实践的亨利福特在1914年的提薪之举,即将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的每日2.5美元提高到每日5美元,要早了近60年。

这一政策为湘军招募到了大量的优秀兵勇,也吸引一大批有文化素养的秀才、举人加入湘军。

一方面高额的军饷让兵勇们足以支撑全家的生活,无后顾之忧,能积极投入训练及战斗。

另一方面,文人的大量加入,提高了队伍的整体的文化水平,让曾国藩的一些军事思想能迅速地得以贯彻。

而且曾国藩在晚清是有名的宋明理学家,有着很高的文化地位,这就使得他的军事地位能得到很好的拥护。

也就是这样一支部队,才在以后的战斗中屡败屡战,终于同治三年攻下天京,打败了太平天国。

曾国藩和湘军的成功,实属不易,可谓是历经波折,归结其间要点,我想,大致可以列出以下五点:一、军制改革,兵为将有曾国藩认为清军失败有几个重要原因,其一,绿营军的兵、将、军各层之间统属性太差,造成“胜则相忌,败不相救”,而太平军刚能做到内部团结,生死与共;其二,绿营兵当兵为吃粮,以兵为业,造成军营习气败坏。

因此,他决意湘军做到赤地立新,比八旗,绿营相比,要富有朝气和凝聚力。

湘军在进行招募时,讲究“忠义血性”。

对于军官,要求一会治军,二不怕死,三不急名利,四要能吃苦。

对于士兵,要求忠厚,质朴,身体健壮,最好是山村的农民。

为保证部队的凝聚力,曾国藩规定,士兵要有同乡或家人担保,若有逃跑或犯禁者,追问保人责任,士兵之间也多是乡亲或宗亲关系;官员之间,主要由读书人担当,其间关系也是亦师亦友,通过私人情感相维系;各层次之间绝对服从,由上级选拔下级。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就确保了湘军的整体统属性,让湘军成了一支“胜则举杯以让功,败则死力以相救”的血性之师,而曾国藩也就是唯一能指挥调度这样一支部队的统帅,实现了“兵为将有”,开创了近代第一支军阀性质的军队。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_描写作文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_描写作文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下面是橙子跟大家分享的曾国藩生平事迹及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曾国藩的人物生平 1.组建湘军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

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

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

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1 / 17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

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2.大战太平军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 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试析曾国藩裁撤湘军的原因

试析曾国藩裁撤湘军的原因

试析曾国藩裁撤湘军的原因摘要:同治三年(1864)七月 ,湘军主力一举攻克了天京 ,镇压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就在湘军为清王朝剪除内患的盖世大功告成之际 ,湘军首领曾国藩却出人意料地奏请裁撤湘军,由此,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曾国藩为何要在功成名就的时候 ,选择裁军之路呢?这个问题有必要探讨。

以往的学者只侧重于经济、军事或政治等某一方面。

文章在分析湘军的兴起和特点的基础上,力图集各家之长,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入手,给此问题一个比较全面的解答。

关键词:曾国藩;裁撤;湘军;原因在湘军为清朝剪除内患的大功告成之际,湘军首领曾国藩主动奏请裁撤湘军,在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 ,除湘军水师被改编为国家经制兵长江水师 ,鲍超、刘松山等陆营军万余人留存外 ,其他直辖军和所属湘军都相继被裁汰。

我们不禁会产生疑问:曾国藩在功成名就之时为何选择裁撤湘军之路呢?笔者以为曾国藩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一)曾国藩之所以裁撤湘军是害怕“功高震主”,故以裁撤湘军向朝廷表明他的忠心。

清政府启用曾国藩,并不想他造就一支事实上已经取代了国家制兵——八旗与绿营的常规部队,而是想沿用乾嘉时期的办法,建立以靖卫地方为主的地主武装——团练,故当曾国藩“非别树一帜,改弦更张,断不能办此贼也”1另立湘军之后,清政府对湘军及其湘军集团是即利用,又猜忌、防范和牵制,并且贯穿于湘军存在的整个过程中。

当初曾国藩刚从衡州出师时 ,咸丰皇帝就心存戒备:“文宗以国藩一人兼统水陆军,心忧之,特诏贵州提督布克慎自黄州还,赴其水营,诏湖广总督台涌会其师”2。

这是明显的提防与猜疑。

1854年10月,湘军攻占武昌后,咸丰帝一时兴起,给曾国藩二品顶戴署理湖北巡抚,并加恩赏戴花翎。

就在咸丰帝授职曾国藩之后,一军机大臣便提醒咸丰说:“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

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之福。

”3咸丰听后 ,“默然变色者久之”4 ,于是又改变了他的即兴之作。

曾国藩的用人四法: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曾国藩的用人四法: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曾国藩的用人四法:广收,慎用,勤教,严绳鼎实导读曾国藩一生最重要的功绩就是组建了湘军,平息了太平天国的叛乱,让大清国可以得以继续残喘。

这事靠他一人之力肯定做不到。

那么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他是如何给自己找帮手的,他的识人、用人之道又是怎么样的?文|郦波,来源|《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专著,特此感谢!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往往决定了他的人生,以及他做事的成败,所以曾国藩看重这些方面的观察,也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符合人才的选拔条件。

究其本质,曾国藩还是着眼于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而这些其实是就是曾国藩识人时的重心所在,曾国藩识人的本质就是选拔人才。

倘若我们如果能够综合曾国藩在家训中,包括他在给朋友的书信中,所提出的用人理论,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曾国藩所谓的人才论相比较于“唯才是举”这种说法,还是相当独特的,也就是说,确实和一般人不太一样。

事实上,所有成功的人基本上都很会发现并使用人才,这基本上也是作为一个成功领导者的首要条件。

像刘邦,相比较于项羽,可以说是一无是处。

要知识没知识,要文化没文化,要长相没长相,要力气没力气,甚至出身也远不如项羽,人家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代,刘邦呢,最早不过是个无业游民。

但刘邦只有一点比项羽强,就凭这仅有的一点优势,他最终战胜了项羽,赢得了天下。

刘邦唯一的一点优势,就是他肯用人,他会用人,他能真正做到唯才是举,甚至连陈平这种据说是生活作风有问题的人,他也不管,也照样重用,这才叫真正的唯才是举!总的来说,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认为用人要分为四部来进行,我们可以称之为“用人四部曲”。

广收曾国藩也主张首先要尽可能地网罗人才,选人、用人的标准不要太严苛。

这是说大家都要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到哪儿去找那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啊!人都是有私心、有私欲的,有德或者有才,有一样就不简单了,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要那么求全责备。

他在家书里曾经批评他弟弟曾国荃说:“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

浅谈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军事谋略

浅谈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军事谋略

知识文库 第7期9浅谈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军事谋略马咏洁1851年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以洪秀全、杨秀清为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他的军事谋略在战争中发挥了特殊的功效,本文将从谋略分类以及利弊几方面对曾国藩的军事谋略进行简单论述。

曾国藩在湘军镇压太平天国的历史中扮演着领导角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在这个时期提出的种种军事谋略是其思想够构成之一,因此全面系统的总结和评价其军事谋略有助于研究曾国藩其人,对于太平天国史也起补充作用。

因此本文拟分曾国藩军事谋略的阶段、分析其军事谋略利弊、总结根源三步,来简论其军事谋略。

一.筹建水师,争夺长江控制权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1.11),广西金田村爆发了洪秀全等领导的金田起义,之后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

清政府企图将其扼杀在摇篮中,但由于财政拮据、军队腐朽,根本无力对付这场战争。

在太平军的打击下,清朝绿营兵的腐败无能昭然若揭。

由于这一原因,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各地会党活动时非常重视团练的作用。

咸丰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853.1.8)清政府命令曾国藩为湖南团练大臣。

曾国藩于咸丰二年十二月十三日(1853.1.21)接到寄谕后,投入对农民阶级的斗争。

他对自己的团练进行了改革,即将各县练勇改募成军,改革军制,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善于打仗的军队——湘军。

湘军分为水师、陆师两部,水师的地位和功用基本和陆师持平,这归功于曾国藩对湘军水师的重视。

1854年2月湘军水师初具规模。

从此,湘军水师成为船只来源于民船、商船并缺乏严格训练的太平军水师的克星。

湘军水师在湘军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与陆师相互配合、融为一体,其功不可没。

曾国藩的这一军事谋略在实践中得到了落实,并取得了很有效的成果。

湘军水师无论是在指挥、组织与官兵素质,还是在武器装备、训练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太平军水师,这是湘军战胜太平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以上制下,稳步推进这是曾国藩的第二个军事谋略。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关于曾国藩简介曾国藩名言曾国藩是清朝末期大臣,更是湘军的创立者。

曾国藩一生都在为朝廷考虑,在军事,政治,文学各个领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可以说清朝的末期要是没有曾国藩,将会灭亡的更快。

曾国藩简介咸丰二年,太平天国军攻占湖南,曾国藩奉旨前往抗击成立湘军,湘军一作战勇猛远近闻名,人们只知道湘军常打胜仗,并且士气高涨,却不知道作为湘军首领的曾国藩默默付出的努力,曾国藩让每一位入伍的士兵熟知礼制,通读古典经学,湘军在当时素质奇高,队伍作战时更是整齐划一,没有半点拖泥带水,部队执行力高,应变能力强,自然常打胜仗。

作为一名政坛上的大人物,曾国藩自然有他的独特之处,曾国藩非常注重自己的个人修养。

曾国藩家中没有当官背景,所以当他成为官员后,格外重视对自身品格的培养,个人修养的确给曾国藩带去了很大的帮助,他做人表里如一,不给人抓住把柄陷害自己。

他对所有人都保持尊敬的态度,他内心纯洁不存邪念,曾国藩每天都要花时间静坐思索,从不说空话,没有把握之事绝不轻易答应。

除此之外,曾国藩热衷于研究文学,在早期就将易经读通,其中的阴阳变法更是手到擒来,曾把一切顺利的诸如事业、富贵、地位等归在阳里,将一切不利、坎坷归在阴里。

掌握了这种平衡之后,处理事情能十分果断。

曾国藩攻破天京,完成对太平天国的镇压被朝廷封为一等毅勇侯。

在天津教会案发生之后,曾国藩屈从法国,受到舆论谴责,回到两江总督的位置。

之后积极筹备费用,送学童前往美国留学,为洋务运动输送人才。

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

曾国藩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清朝的政权稳定和他密不可分。

曾国藩名言作为清朝著名大臣曾国藩,除了留下丰功伟业外,他的一些名言也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并且其中的内容对于现在人的生活,工作,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在人们道德培养上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我们对于其中几条做一个解释。

为什么在各方面不如你的人却做的比你成功,曾国藩给出的解释是: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湘军由曾国藩一手创立,从其兴办团练以保卫乡里,至成为清朝第一军并成功平定太平天国,这一历程前后共历时十五年之久。

湘军的出现,于曾国藩而言无疑是人生中的重大事件,于中国近代历史而言亦是意义非凡的大事。

因其不仅改变了曾国藩个人的命运走向,更是对整个国家的发展轨迹产生了深远影响。

“曾剃头”这一称号的由来,源于曾国藩在长沙办团练之时。

他将目标设定为除暴安良,坚决打击敌方黑恶势力,其中除了土匪之外,还有三类人亦被列入恶势力范畴:其一,平素行为不法,惯于狡猾为贼、造谣惑众之人;其二,逃兵,在经过乡里时劫掠扰乱者;其三,匪徒痞棍,有吃大户、持械抢劫等行为者。

他发布布告宣称这几类人可“就地正法”,且被扭送至官府之人,无需审讯可立即砍头。

他的铁腕手段与残忍行径使他获此“曾剃头”之名。

兴办军队必然涉及招募将士、筹集军饷等事务,这无疑会触及一些地方官员的利益,加之曾国藩为人刚正不阿,故而在长沙团练期间得罪了众多地方官员,更为重要的是,得罪了驻长沙的正规军,险些因此丧命。

在长沙受辱之后,曾国藩体悟到,对于心怀壮志之人而言,挫辱乃是最大的动力,打击则是最佳的助力。

他咬紧牙关,将挫辱生生咽下,使之成为滋养自己意志与决心的养分。

而后,带着受伤的自尊心,曾国藩来到衡阳,正式创立了湘军,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军队。

在曾国藩的人生历程中,曾有过两次自杀举动。

第一次是在攻打靖港时,湘军首战失利,他跳水自杀,幸得身边护卫相救,未得逞。

第二次是九江失利,险些被俘,他投水自杀,又幸运获救,亦未成功。

这两次自杀皆因湘军作战失利,他欲以死谢罪。

安庆之战,亦可称为命运之战。

曾国藩顶住各方压力,凭借“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成功攻占安庆。

而后又以同样方法,历经多年攻克南京,彻底平定太平天国。

然而,“狡兔死,走狗烹”的戏码险些也在他身上上演。

但曾国藩久经沙场,其中道理自然明晰。

在天下初定之时,他主动采取措施自剪羽毛,一是让其弟曾国荃主动辞职;二是交出军权,削减湘军。

清王朝垮台的前后历史

清王朝垮台的前后历史

为什么一切权利都会完蛋呢?清代一个大背景是:统治者是少数民族,连百万都不到,他却要统治几亿的汉人,怎么办?这就产生了“满-汉”二元体制,字面上,是满族与汉族共同管理;但背后,就是钱穆说的“部族政治”--“政权之后面,有蒙古满洲全体部族在拥护此政权……他们想拿一个部族来控制政府,掌握政权。”
牌面上看,清朝沿袭明制,中央设六部,依官阶大小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每部门有两个尚书和四个侍郎;六部上面三世内阁,由四名大学士和两名协办大学士组成;地方上,有18个行省,总督和巡抚是最高长官,下面分别是布政使和按察使、道、府、县(州)。
这种制度的有趣在哪里呢?首先,不管是内阁还是后来的军机处,都没有给地方上下命令的权力,所有的命令,都由皇帝来下。其次,六部里头的尚书侍郎虽然是名义上的上下级,但他们要是意见不合,却都有向皇帝上奏的权力,这么一来六部虽然是中央机构,可它非但指挥不了下级,连自身都指挥不了,谁来指挥?皇帝。地方上也一样,总督比巡抚高半级,但都能给皇帝打报告,所以俩人掐起架来也只能请皇帝来做裁判,如此这般,皇帝就真正成了全国的独裁者了。
而整个清代王朝的衰竭,也许就是从乾隆65岁那年遇人不淑开始的。
话说1775那年,65岁的乾隆遇见了25岁的和珅。当时和珅只是一个御前侍卫,应役在大内抬轿。一次乾隆出行,走到一半发现少了仪仗,大怒,左右皆震慑,和珅却应答如流,令乾隆异之。
和珅就此交上好运,之后一年,这个年轻人到了户部侍郎,再过两个月后升任军机大臣,接着一个月后荣升内务府大臣。到27岁时,和珅就有了在紫禁城里骑马的特权了,这种殊荣一般是给那些年迈走不动路的极品勋臣的。后来,和珅又执掌户部和工部,40岁时迎娶乾隆最小的女儿。
皇帝的独裁路径
在美国梦之前,大抵无数人有过“中国梦”。中国美梦,就是做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这个国家,皇帝最大,乃至大过一切梦想,可以制约一切梦想。

近代史论文-太平天国运动

近代史论文-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

各级官吏在征收钱粮时往往浮收勒扣,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

正如天地会的《万大洪告示》所说:“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何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

1842年至1850年,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

清政府调兵镇压,但群众斗争此起彼伏,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反抗。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并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土地按亩产高低划分为9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

天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通过施行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但是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

其平均分配的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因此最后也未能付诸实行。

谈起太平天国运动,首先映入我的脑海中的是一个个首先站出来反抗清王朝奴隶般统治的一位民族运动的英雄们: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李秀全,陈玉成……早些时候,我读了曾国藩的传记,在我看来,曾国藩最伟大的成就在于在那个昏庸是非颠倒的社会中,依靠了自身和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志士们一起建立了湘军,成功的镇压了当时清廷无力镇压的太平运动的起义军们,并且引领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建立了我国第一家军工厂“安庆军械厂”,并提拔了一批有能力,有正气的将领们,其中当然包括后来建立淮军并成为清末第一重臣的李鸿章,为清朝的延续做出了重大贡献。

而说起太平天国,虽然说他加速了清朝国力的衰退,使清廷在后来完全无法抵挡外国的侵略,而且他们也是一支由农民组织而成的造反起义军,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是多有褒贬不一。

曾国藩初建湘军失利的原因探析

曾国藩初建湘军失利的原因探析

曾国藩初建湘军失利的原因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南方,形势严峻。

曾国藩作为当时著名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受令镇压太平军,奠定了后来的东南局面。

曾国藩初建湘军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重要军事行动。

由于太平天国实力雄厚,曾国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必须采取果断的措施确保湘军的建立和发展。

湘军初建时,曾国藩面临着人员短缺和装备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在短时间内组织起一支精干的军队。

太平军一直在南方肆虐,对当地百姓和军队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曾国藩必须尽快改变这种局势。

在初建湘军的过程中,曾国藩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导致湘军在一些战役中失利,给整个局势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曾国藩初建湘军的背景十分复杂,既有外部压力也有内部困难,这些都给湘军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

在未来的行动中,曾国藩需要认真总结失败经验,找出失利的原因,以便能够更好地提升湘军的战斗力和效率,确保将来的胜利。

2. 正文2.1 国藩初建湘军的背景曾国藩初建湘军是在1852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清政府面临着严峻的局势。

为了镇压太平军,清廷任命曾国藩为湖南巡抚,以组建一支新的军队来对抗太平天国。

曾国藩被赋予了重任,他急需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来应对太平军的威胁。

湘军的建立背景可以追溯到清政府对太平天国的军事困局。

太平天国军队势如破竹,先后攻占了南京、湖南等地,给清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曾国藩意识到必须建立一支有序、训练有素的军队来应对太平军的挑战。

他在湖南着力组建湘军,希望能够借助这支新军队来改变战局。

曾国藩初建湘军的背景是在一个混乱的军事环境中,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曾国藩希望通过建立一支新军队来实现对太平天国的挑战。

湘军的建立背景,也是清政府对太平天国的军事困局所致,曾国藩为了改变这种局势,努力组建了一支新的军队。

2.2 湘军初建的组织情况湘军初建的组织情况是曾国藩在清咸豐年間,經過多方努力下建立的一支新型軍隊。

毛海建:曾国藩和他的湘军

毛海建:曾国藩和他的湘军

曾国藩和他的湘君中国的近代史是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这样一个历史解释的取向强调的是西方对中国犀利的冲击,但是这种冲击其实没有对中国社会发生很大影响,真正发生影响的是后来的太平天国。

所以说如果我们按照一个标准版的图式来描绘这个历史过程的时候,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来上海应该是一个榜样,对外开放沿海经济口岸一定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先行者。

但是不是这样的。

太平天国的造反是从下层到上层、从内地到沿海,使得中国社会内部发生了一次剧变。

而太平天国的敌人——湘军,在军事上获得了胜利,使得中国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它带有某种西方化的特点。

我过去曾经强调过,曾国藩和毛泽东这两个来自湖南中部的农村知识分子在两个世纪当中分别做出他们最伟大的贡献,他们是中国面貌的改变者。

这引起我们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如果说西方的冲击是犀利的,按照这个逻辑关系来讲,中国应该是以最快速度走向西方化、近代化的,但是实际上正好是相反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边是上海,一边是湖南;一边是西方,一边是传统……我们还可以延伸出更多的东西,通过中国鸦片战争以后100多年的历史进程,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认为是最先进的东西在中国一直是很失败的,而往往是一种不那么先进的、来自中国中部地区的,甚至是保守的这一类东西在中国占有很大的力量。

如果我们把时间放长来看,会越来越看到这种力量长期性的作用,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注意到曾国藩,为什么会注意到中国传统这样的因素。

(历史的)这趟车是不可能直接达到目的地的,达到目的地之前有很多的转折,我不知道在哪儿转折。

(那些)不了解中国的中部地区,不了解中国的农村地区(的人),他们提出的方案最终不可能是一个很长久的存在,尽管我个人是非常强调西方化的,但是我也看到这一点,这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特点。

这个题目很大,我们也不可能把这个问题真正地解决,我自己也没有考虑成熟,所以我们还是回到“曾国藩和他的湘军”上来。

1湘军的创立与特点湘军是曾国藩的发明,它产生于清王朝的不经意之间。

高中历史高三一轮一第四单元第2节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素材包)

高中历史高三一轮一第四单元第2节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素材包)

第2节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素材包)一、湘军的建立与晚清清朝政局的变动1.曾国藩和湘军: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

1838年中进士,1839年任侍郎。

他崇尚程朱理学。

1853年,咸丰帝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练。

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兵勇及其将领多用湖南人,因此被称为“湘军”或“湘勇”。

湘军以地域的、封建的关系为纽带来巩固内部;以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装;以抢劫掳掠和官爵鼓舞士气;将领大多数选自所谓“宿儒"“生员"等地主知识分子。

1854年2月,湘军练成水陆两军约一万七千人。

2.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倚重满族官员是清朝后期的既定方针。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满族官员和八旗军队因腐化堕落丧失了战斗力,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清廷转而鼓励地方办团练,镇压太平军.汉族官员有四五十人被任命为团练大臣.从此,汉族官僚开始掌握武装。

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在汉族地主武装中势力最大。

他们自招兵将,自筹粮饷,兵归将有,层层效忠,形成独立的军事体系,成为能同太平军对抗的主要力量。

另外,曾国藩等汉族官僚管辖的地区,不仅是太平天国活动的重要地区,而且也是外国侵略势力深入的地区。

在共同对付人民革命的基础上,曾国藩等汉族官僚和外国侵略者迅速勾结起来。

这些汉族官僚有外国侵略者撑腰,慈禧太后自然不敢轻视.这样,汉族官僚的势力在清政府中扩大了。

3.朝廷式微,中央集权破坏,突出表现为东南互保的出现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朝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于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

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

湘军是一支有文化的军队

湘军是一支有文化的军队
湘军的儒家文化品格早就受到人们的关注。《清史稿》在评价曾国藩时说“国藩事功,本于学问”,曾国藩事功的全部根基在湘军,而湘军的根本与灵魂则在于他的渗透儒家文化理念的“学问”。所以,湘军建军过程中出现的“选士人,领山农”,就是一个将儒家文化理念统率军队及战事的过程。而且说到底,统领湘军的是包括曾国藩在内的一大批所谓“儒将”,正是他们将自己所学习、领悟的儒家思想文化运用到治军打仗中去,从而使湘军获得了一种文化的品格、思想的灵魂。曾国藩要求湘军各级将领以父兄教子弟的方式,针对勇丁的切身利害谆谆教诲,“如父母教子,有殷殷望其成立之意,庶人人易于感动”。王錱对兵勇也“时以义理反复训谕,若慈父之训其爱子,听者潸然泪下”(罗正钧《王壮武公年谱》)。正是通过这种思想教育,湘军领袖们才得以把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政治信仰灌输给由山农组成的湘军营勇,从而保证了湘军的凝聚力。
湘军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在历史上造成那么大的影响,自有其内在的原因。湘军不能被简单地视为一支普通的军队,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集团:既是军事集团,又是政治集团,同时还是一个文化集团。作为军事集团,湘军有较八旗与绿营军更为优越之组织和显赫之战功;作为政治集团,其主要将帅掌握了全国大部分地方的军政与经济实权;作风景。
湘军领袖们既深受正统理学的浸染,也有很深的经世情怀。他们以儒家经世致用的理念为指导,致力于包括洋务运动在内的文化活动。他们除了努力从事办书院、研经史等儒家士大夫的文化事业之外,还通过兴办新式学校、翻译西方书籍、派遣留学生等措施,开始引进西方近代文化。因此可以说,作为一个文化集团,湘军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者、捍卫者,又是近代文化的倡导者、引进者。湘军及其文化理念成为晚清文化转型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过渡性文化形态。
《湘军史料丛刊》是国家清史工程中文献整理类项目,于2004年10月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正式批准立项并实施。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史学会组织国内一大批知名学者编辑整理了一套规模宏大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但却没有《湘军》,这种状况与湘军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性很不相称。因此,对湘军史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就很有必要了,将《湘军》纳入清史文献整理项目,也确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湘军史料浩如烟海,因为湘军史料不仅是指许多的湘军人物本人留下的大量历史资料,同时也包括很多当时及后来的学者所撰写的关于湘军的专门史著。《湘军史料丛刊》只能从卷帙浩繁的文献中选出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史料编校出版。全书所收资料上至道光末年,下至宣统三年,凡记述湘军历史及有关史事、人物的各类资料,均经精选而收入,内容涵盖有关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

咸丰皇帝简介,咸丰皇帝在位时间

咸丰皇帝简介,咸丰皇帝在位时间

咸丰皇帝简介,咸丰皇帝在位时间篇一:咸丰皇帝的简介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咸丰皇帝的的年号,是期望天下丰衣足食的意思。

这在当时只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咸丰皇帝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将不国的严重局面,而他却无胆识,无远谋,无才能,无作为。

咸丰所在的11年里,最明显的三个特点就是”错,错,错”!咸丰皇帝得第一错是错坐上皇帝的宝座,第二错是皇都北京,第三错是错顾了顾命大臣。

咸丰做了十一年的皇帝显然是一个历史的错误!这不仅让我们想到陆游的《钗头凤》中感叹差错凄惨的爱情:“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人物简介:奕詝(1831-1861)即清文宗,通称为咸丰帝,咸丰帝(1850~1861在位):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道光帝第四子也,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道光二十六年,道光帝用立储家法,书名缄藏。

道光三十年正月丁未,道光帝不豫,宣召大臣示朱笔,立其为皇太子。

宣宗逝世后,己未,咸丰帝即位,颁诏覃恩,以第二年为咸丰元年。

在位期间,内外交困,太平天国起义如火如荼之际,又遭遇英法联军侵略中国,他依靠湘军,抑制住了太平天国起义进一步的扩张。

对英法联军,他也派兵抵抗了,但是乏力,最后失败,以签订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告终。

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在承德病故。

在位11年。

卒谥“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庙号文宗。

葬河北遵化的清东陵之定陵。

由于咸丰皇帝继位之后,处于满清王朝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候,此时的满清王朝已然千疮百孔,无力回天。

所以,咸丰帝没有他祖先乾隆、康熙帝那样有很大的作为。

再加上他平时喜爱酒色,而且又有一个聪民间广为流传的几个继位版本。

道光帝生育过八个儿子,但论年龄、资质,能被选为皇储的阿哥。

就时小哥俩儿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关系一直很好。

道光帝也很彷徨,阿哥来观察、斟酌。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十七——曾国藩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十七——曾国藩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十七——曾国藩课堂经典诗歌精编一、生平经历一个农家子弟,如何挽救即将覆灭的王朝;一个文弱书生,怎样训练出彪悍的军队?皇帝宝座离他近在咫尺,生死之间他究竟会如何袂择?这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湖南人,一个儒家文化坚定的守望者。

他就是曾国藩,一个在历史上风光无限而又备受争议的人物。

1、初入仕途曾国藩的父亲一连16次都没有考中秀才,因此他把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

为了让曾国藩受到良好的教育,父亲几乎倾其所有在白玉堂旁建起了曾家自己的私塾。

在当时那个封闭的山村,这种举动十分罕见。

但是小曾国藩并不领情,他不愿意枯燥地念书,而是热衷于跟着祖父做农活。

这让祖父十分着急,就编造了一个梦来教育曾国藩。

说自己梦里得了一个砚池,百思不解,后来蒋字街长寿庵有个老道给他圆梦,解释说“玄武有紫砚。

”祖孙二人就沿着涓水河北上,就寻到了溪口。

在溪水中找到一块奇石,就把它琢成了一块砚台。

领悟到家人的期望后,曾国藩开始发奋读书。

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涤生,含义是洗涤过去、获得新生,并从此立志要闯出一番名堂。

潜心学问的曾国藩终于在28岁那年中了进士,考场上的一篇文章得到了道光皇帝的青睐,被钦定为一等第二名。

当曾国藩要进京城做官的消息传回老家时,全家感到巨大的喜悦,对于几代没有做过官的曾家人来说,这是无尚的光荣。

曾国藩对自己的前途做了各种设计,一条辉煌灿烂的仕途似乎已经展现在他的面前。

但他没有想到,每天做的只是些抄写的工作,根本没有机会见到皇帝,施展才华更无从谈起。

但曾国藩终究没有意志消沉;他不但利用这些时间遍览群书、精进学问、还凭着过人的见识结交了很多文人学者。

并拜唐鉴、倭仁两位理学大家为师,正是这段时间的刻苦磨励而让他受益终身。

很快,这个不知名的小翰林成了内阁学士。

之后,在中央的6个部门中,曾国藩担任了5个部门的副职: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和吏部侍郎。

曾国藩创造了清朝官场上的奇迹。

十年之内7次升迁。

曾国藩如果要反清的话 为什么没八国联军什么事情

曾国藩如果要反清的话 为什么没八国联军什么事情

曾国藩如果要反清的话为什么没八国联军什么事情本文导读:为什么说他厉害呢?如果要推翻一个朝代,需要的就是兵强马壮和人才济济,这两样他全有。

1853年,为了镇压愈演愈烈的太平天国,他在自己的家乡组织团练,发誓要打造出一支整个大清内最具战斗力的军队。

在他之前,清军的八旗军和绿营军多次与起义军交手,但是早就懒于练兵的清军根本打不过农民军队,这也逼得朝廷不得不把希望放在曾国藩身上。

通过这次征兵中,能看出曾国藩确实是一流的领导者更是合格的“教官”。

新兵操练的时候,他是每一个武器每一个动作都亲自演练,事必躬亲。

在他一板一眼的训练下,这支湘军确实战斗力不同凡响,简直成了大清的“特种部队”。

在曾国藩湘军的镇压下,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后来他也一下掌握了湖北、安徽、湖南三省的财政。

湘军刚组建的时候只有一万余人,鼎盛时期已有十二万人,军中不止陆军还有装配有西洋火炮的水师,可以说令当时的中国,曾国藩的实力无疑是最强大的。

要说到人才,他对晚清的贡献也是无人能比。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惜才的人,在他的培养下,李鸿章、左宗棠等晚清重臣得以步步高升。

虽然从小念的四书五经,但是这并不妨碍曾国藩有一个开阔的眼界,在他眼中,对于西方的强大有深深的感触。

因此他丝毫不畏惧人言主张购买西洋武器,学习西方文化,还安排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批公派赴美留学生。

晚清时统治阶层固步自封又贪腐严重,因此有人提出曾国藩为何不直接推翻满清王朝,把中国领上新的发展之路。

以他当时的能力来说,确实能令中国变得强大,或许洋人就不敢对中国为所欲为,但是这也只是一种可能。

对曾国藩个人来分析就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看重君臣关系的人,在他头脑中,对于辅佐皇帝,尽忠职守有着非常坚定的忠诚。

虽然湘军在逐渐壮大后,受到统治阶层的分化,渐渐削弱,但是曾国藩也没有因此动摇对皇帝的忠诚。

他一生信奉的是修身律己、以忠谋政,因此对于晚清的衰落,他思考的不是自己做皇帝,而是如何辅佐皇帝,如何振兴国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曾国藩组织的湘军:清王朝最应该感谢这支军队
清王朝国祚两百多年,共历一十三帝,这其中经历大小危机无数,这其中清朝最应感谢的军队是哪个省的哪支军队呢?
清王朝从建立之初到最后灭亡,在这期间经历过多次统治危机,例如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雍正年间的西北战事,乾隆年间的白莲教起义,嘉庆年间天理教的士兵竟然打进了紫禁城,把箭头射在了紫禁城的牌匾上,吓的嘉庆皇帝感叹,自古从没有过此事,竟然出在大清朝,当然出现这种事情并不是偶然的,实际上清朝这近三百年的历史一直在走下坡路,这是毋庸置疑的,虽然有些人天天吹嘘康熙雍正乾隆盛世,但是这些都是政治家宣传的口号而已,自古以来哪有什么盛世,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危机四伏,可以说是败亡的起源。

到了清朝末年,大清王朝更是不堪一击,尤其是当时的西方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急需向外扩展资源,于是古老的中国自然就成为了他们攻击的对象,1840 年,广州城外战火声声,一大批英军士兵为了报复禁烟的林则徐,竟然率军北上威胁清政府,并且把大炮加紧了天津大沽口炮台,道光皇帝吓坏了,急忙与英军议和,并把林则徐革职发配新疆,从此之后大清王朝就走向了卖国的屈辱道路,并从此一蹶不振。

当时在广西金田村,有这样一群传教士,他们是中国人却信仰者上帝,于是拜上帝教就在此处生根发芽,谁也没有想到这几个传教的农民后来竟然闹出了如此大的动静,不仅割据一方,而且差点灭亡清朝,当太平军从广西金田一路上北出发的时候,此时的军队只有两万余人,面对清军大军压境的攻击,实在是显得太过弱小,但是在不久之后便一举发展到了五十多万人,这足以说明清王朝已经在老百姓中间失去了人心,此时的太平天国势头正盛,矛头直指北京,但是由于当时天国内部统治者之间有不同的意见,因此挥师北上的建议被暂时搁置,从而给清王朝留下了一线生机,也给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