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的原因分析和防范措施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的原因分析和防范措施发布时间:2021-09-08T13:12:06.358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5月10期作者:占照柱[导读]占照柱(马鞍山十七冶医院;安徽马鞍山243000)摘要目的探究小儿静脉输液时外渗发生的原因并针对性采取预防性措施。
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66例小儿静脉输液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找到各种导致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并根据各原因针对性的采取护理措施。
结果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护士未选择合适血管、患儿由于恐惧身体有较大摆动、患儿不配合及家长牵拉、未采取正规穿刺部位固定方法等。
结论当小儿出现急症时,静脉输液的治疗方式可将药物及时注入患儿体内,从而尽快抑制疾病的恶化,在静脉输液过程中会有很多外在因素导致静脉输液时发生外渗现象,因此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是防止发生外渗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防范措施医院儿科病房在对小儿给药治疗的方法中,静脉输液是较为常见也是给药较快、见效较高的一种治疗方法[1-2]。
在针对临床诊断中采取的救护措施中,静脉输液的使用也非常频繁,由于静脉输液应用的广泛性,因此是护理工作者需要认真掌握的应用技术[3-4]。
由于儿科患者大多数年龄偏小,没有足够的自我约束能力,因此在输液时容易懂,不能配合医护工作者的治疗,并且由于患者年龄小,血管比较细并且不容易进行固定,因此外渗现象在小儿静脉输液时发生的概率较高,这样会让患者感受到较大的痛苦,还会激发患者家属的不满情绪,不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5-6]。
因此本文对小儿静脉输液时外渗发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研究,现将详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300例眼科手术患者。
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排除标准:患儿家属不同意加入医学观察的病例。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1. 引言1.1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外渗是指输液液体从血管内渗出至注射部位或周围组织的现象。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输液速度过快、输液管路连接不密封、注射部位受压迫等因素。
外渗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药物浪费、局部组织损伤、感染等不良后果。
为了有效应对静脉输液外渗,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首先要确保输液管路连接牢固密封,注意观察输液情况及患者注射部位的情况,及时发现外渗现象。
护士在输液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输液速度,避免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外渗。
护理人员应定期更换输液器、输液管等器材,确保器材完好无损。
加强对静脉输液外渗的警惕,做好预防和处理工作,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只有护理人员始终保持警惕、细心观察,才能有效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为患者输液安全提供保障。
2. 正文2.1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穿刺后,输液液体未正常通过静脉通道进入患者体内,而是渗漏到周围组织间隙造成的现象。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静脉穿刺技术不正确:静脉穿刺时,穿刺角度不正确或者穿刺过深、过浅都会导致静脉穿刺点周围组织受损,造成外渗。
2. 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增加静脉内的压力,可能导致静脉破裂或溃疡,从而引起外渗。
3. 输液管路连接不牢固:输液管路连接处如果松动或漏气,液体就会从连接处外渗。
4. 静脉壁损伤:长时间的静脉导管留置或频繁的换针操作可能导致静脉壁损伤,增加外渗的风险。
5. 患者过度活动:患者在输液期间过度活动或不小心碰到输液部位也可能导致外渗。
需要注意的是,静脉输液外渗虽然看似只是一种小问题,但它可能会造成患者感染、溶液浓度异常等危害,因此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要格外小心,避免外渗的发生。
2.2 外渗的危害外渗是静脉输液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危害不容忽视。
外渗导致输液药物无法充分进入患者体内,使得治疗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和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和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指将药物或营养液等输送到静脉内,这种治疗方式在现代医疗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然而,由于输液时周围组织与输液管道之间的压力差异,导致输液外渗现象的发生。
不仅会影响药物的疗效,还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本文将就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以及预防和护理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1、静脉内压力过低:输液管道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压力差是外渗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静脉内压力过低,不仅会导致药液输送不畅,同时也会促使药液渗入周围组织,从而引起外渗。
2、输液管道损伤:输液管道在穿刺或移动中容易受到损伤,管道损伤会改变管道周围压力,导致药液流入周围组织引起外渗。
3、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导致静脉内压力增大,使药液通过输液点直接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外渗。
4、输液部位不当:输液部位不当很容易导致静脉内的流速减慢,并同时造成药物积聚,压力过高等因素。
这些因素均会增加药液外渗的风险。
二、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护理对策1、注重输液部位的选择:由于输液部位的选择会直接影响静脉输液的效果和安全性,因此护士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输液部位。
一般来说,选择靠近心脏的静脉更稳定,不易出现外渗或溃疡等问题。
2、严格控制输液流速:护士应根据医嘱要求,合理控制输液的流速,防止输液速度过快导致静脉内压力过大,增加外渗的风险。
3、注意输液管道的保护:输液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输液管道,避免摆动、扭曲等损伤,防止周围组织与管道之间的压力差进一步加大。
4、定期更换输液管路和敷料:输液管道或敷料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老化和变形等问题,会直接影响输液的安全性。
因此,护士需要定期更换输液管路和敷料,确保输液的效果和安全。
5、及时发现和处理外渗现象:护士需要及时观察病人的输液情况,发现外渗现象后需要立即处理。
处理方法可以包括更换敷料、更换输液部位等,避免药液渗入周围组织带来的不良影响。
PORT输液外渗原因分析
PORT输液外渗原因分析
❖ 5、夹闭综合征致导管断折 患者由于夹闭综合征致导管断折发生输注外渗, 导管夹闭综合征是指导管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时进人第1肋骨和锁骨之间 狭小间隙,受第1肋骨和锁骨挤压而产生狭窄或夹闭而影响输液,严重时可 致导管破损或断裂。该病例早期表现为输液困难、推注费力、锁骨下不适、 上肢放下时或保持某种体位时输注不畅,当把肩臂轻微上抬,双上肢向背后 放,输注通畅。由于对夹闭综合征认知不足,该患者出现以上症状未及时采 取干预措施,最后致导管断折。该病例在输注液体时发生外渗,局部组织肿 胀,疼痛不适,X 线示断折导管飘浮在右心房内。
❖ 2、选择合适的针头根据置人位置、深度及患者皮下脂肪厚度选择不同型号 的穿刺针。目前常用巴德公司20 Ga ,22 Ga 型号或贝朗公司20 Ga 、22 Ga (针长度15 mm ,20 mm )型号的无损伤针,避免型号过小、穿刺针过短, 针头达不到储液槽内;型号偏大、穿刺针过长,致针头固定不稳,容易脱出。
❖ 2、穿刺针过短,未到达储液槽内 患者由于穿刺针过短发生输注外渗,分析 原因为:对患者具体情况评估不够详细,选择穿刺针型号与患者实际情况不 符,穿刺针过短未到达储液槽内或小部分进人储液槽,当患者活动时针头从 储液槽脱出至皮下组织,导致液体渗人皮下组织而发生肿胀、刺PORT输液外渗护理对策
❖ 6、纤维蛋白鞘形成均采用尿激酶溶栓处理,采用 5000 U/mL尿激酶3~5 mL经蝶翼针静脉注射,保 留20min后回抽,重复两次,最后用1000 U/mL尿 激酶3~5 mL经蝶翼针静脉注射,保留12h后回抽。 重复应用3d。再进行输液港导管造影,纤维蛋白鞘 完全溶解,输液港继续使用。
PORT输液外渗护理对策
❖ 3、安善固定穿刺针,防止脱出。对于需要长期输注患者,穿刺针必须妥善 固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穿刺针,穿刺针下方垫适宜厚度小方 纱,防止针翼长时间压迫局部皮肤而损伤,另外可以固定穿刺针以防摇摆, 用10cmx10 cm 透明敷贴外固定,便于观察。加强宣教,让患者充分认识药 液外渗引起的后果,取得配合,输注液体时活动度不宜过大,防止针头脱出。 输注期间加强巡视观察,有渗血、渗液及汗多等情况,及时重新更换敷贴妥 善固定。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方式,可以给予患者及时的药物、液体等重要物质,对患者病情的控制和治疗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常常会遇到输液外渗的问题,使得静脉输液效果受到影响,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影响和风险。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比较多样化,从患者本身因素到医护操作过程中的因素都可能导致输液外渗的发生。
下面就对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原因1、患者因素:患者的静脉血管状况是影响输液外渗的重要因素。
如果患者血管脆弱、血管壁弹性不足、血管周围组织水肿等情况都会增加输液外渗的风险。
2、液体渗漏:输液管路或连通器等装置破裂或脱落。
或者是输液瓶或袋等容器的密封不良,导致液体泄漏。
3、操作因素:操作不规范或粗暴也是导致输液外渗的一个原因。
如造成穿刺部位溃疡、炎症,或容量过大等反应,这样会破坏静脉包膜或带来炎症等不良反应,增加输液外渗的风险。
4、气泡:输液袋或瓶内残留空气泡,可以使液体内部压力增大,促使血管内液体向周围组织渗透,导致输液外渗。
二、护理对策1、加强护理技能培训: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正确的操作技巧和程序,降低输液操作失误率。
2、认真进行患者查房:及时观察患者的皮肤和输液部位,如有异常现象及时处理并记录。
3、注意穿刺部位消毒:穿刺部位消毒是防止感染和降低输液外渗的关键,医护人员应认真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4、监控输液系统:每次输液前都应将输液装置的电子秤调零,确保准确计量,防止输液超量。
5、正确闭合输液细管:每次接换药物或检查输液细管时,都应当正确闭合,在放气后翻转细管使药物液体充满细管,避免空气较多导致输液外渗。
6、定时更换输液容器:实施输液的容器一般在 24 小时内是需要更换一次的。
在更换时医护人员应确保输液瓶或袋的密封性,如果发现破损或泄漏,应及时更换。
7、减少压迫时间:穿刺点压迫的过程应逐渐减少,避免过度压迫造成血肿和引起静脉扩张,增加外渗的风险。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3).总结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总结静脉输液外渗是常见的护理问题。
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静脉穿刺不当。
遇到静脉输液外渗的时候,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静脉输液外渗是指输液液体从静脉血管内渗到组织间隙中,而不是流经静脉血管到达目的组织或器官。
静脉输液外渗多是由静脉穿刺不当导致的。
1.静脉穿刺不当静脉穿刺不当是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最常见原因。
静脉穿刺穿进了静脉外,或者没有穿进静脉内,而是插在了静脉周围的组织中。
这样一来,输液液体就会从静脉血管内渗到组织间隙中,导致外渗。
2.静脉注射部位的关节弯曲、活动过度等当患者的手臂等静脉输液部位曲率过大时,就会导致静脉输液外渗。
此外,如果患者进行活动过度,也会导致输液管路的摆动,造成静脉输液外渗。
3.输液管路连接的不紧当输液管路连接不紧时,输液液体会从漏洞处渗出。
4.患者本身的炎症反应患者本身的炎症反应或血管病变也会导致静脉输液外渗。
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措施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措施包括特别注意静脉穿刺方法、及时更换输液管路以及定时观察输液情况等。
1.特别注意静脉穿刺方法保证操作者具有足够的穿刺经验,不要多次插针或频繁更换穿刺部位。
2.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当发现输液外渗后,及时更换输液管路,更换时应注意消毒操作。
并且要保证管路连接的牢固,不要存在虫口或者漏洞等安装问题。
3.观察输液情况定时观察输液情况,及时发现外渗情况。
4.根据外渗情况开展合适的护理措施如果输液外渗情况不严重,可以根据外渗的部位和液体性质进行药物包扎和冰敷处理。
如果输液量比较大或浓度较高,并且不能输注到局部浸润范围以外的其他部位,需要采用撤销输液、局部吸出以及给予一定部位的足够维修治疗等措施。
结论静脉输液外渗是一种常见的护理问题,主要原因是静脉穿刺不当。
在护理中需要特别注意静脉穿刺方法,及时更换输液管路以及定时观察输液情况等。
对于输液外渗情况的处理要根据外渗情况开展合适的护理措施,以尽可能地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
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关键词】 ,,,,输液外渗输液外渗(extravasation)是指输液过程中药物漏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
是门诊输液室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必须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减少患者的痛苦,防止护患纠纷,达到治疗的目的。
所以认真分析发生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1.1 外力因素(1)多数患者由于大意,触碰针头,或解手取物,使针头滑脱,造成外渗。
(2)小儿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天性好动,不懂得配合,肢体又难以固定,容易造成针头滑脱和静脉破损。
同时,由于婴幼儿表达能力不强,容易造成外渗加重。
(3)老年人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此外,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
(4)意识障碍的患者: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中风、颅脑外伤的患者,由于昏迷、躁狂、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2 血管因素(1)微循环障碍:如失血、脱水、休克等,使血管塌陷,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2)静脉炎:由于血管壁炎症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容易发生外渗。
(3)血管硬化:如老年人血管硬化而且脆弱,慢性病反复穿刺也会使血管硬化,容易造成药液外渗。
(3)敷贴过大: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
(4)在关节及关节附近的血管,由于这些部位活动度大,血管不固定容易外渗,而且一旦外渗损伤程度较严重。
1.3 药物因素(1)高渗性药物,如高渗葡萄糖、甘露醇、钙剂等,对血管刺激比较大,易造成血管收缩、痉挛,使药物外渗,甚至发生静脉炎。
(2)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等,也容易造成外渗。
(3)化疗药对血管损伤比较严重,一旦发生渗漏,容易造成组织坏死,后果非常严重。
1.4 技术因素(1)穿刺过浅或过深。
穿刺过浅时,针头斜面没有完全进入血管,使部分药液渗漏到血管外。
而穿刺过深时,针头损伤血管对侧,造成药液外渗,乃至于皮下瘀血。
静脉输液外渗的防治护理
2023-11-04
目 录
• 静脉输液外渗的概述 •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措施 • 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方法 • 静脉输液外渗的特殊情况处理 •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意识与培训 • 总结与展望
01
静脉输液外渗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药液从血管中漏出,导 致局部组织肿胀、疼痛,甚至引发静脉炎等并发症的现象。 根据外渗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 。
展望
研究方向
针对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方向包括更加精准的预测模型、更加有效的防治药物和更加科学 的治疗方案等。
临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静脉输液外渗的识和防治 能力,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宣教,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未来趋势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静脉输液外渗的防治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未来的研究方 向将更加注重预防为主、综合治疗的原则,同时加强多学科合作和跨领域交流,共同推动 静脉输液外渗防治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中药外敷
使用中药外敷可以缓解静脉输液外渗引起的炎症和疼痛,常用的中药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类药物 。
中药涂擦
将中药涂擦在发生外渗的局部位置,并进行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并加速药物的吸收。
04
静脉输液外渗的特殊情况 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局部冰敷,以减轻局部疼痛和肿胀。 避免局部按摩和热敷,以免加重炎症和损伤 。
轻度外渗是指少量药液漏出,局部组织轻度肿胀,但无坏死 和感染;中度外渗是指药液漏出较多,局部组织明显肿胀, 但无坏死和感染;重度外渗是指药液大量漏出,局部组织严 重肿胀,甚至出现坏死和感染。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小儿静脉输液渗漏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输液液体或药物从静脉管道外渗出。
这种情况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经常出现,对小儿身体健康和治疗效果有一定影响,因此,对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是安全、有效、稳定地完成小儿静脉输液的保证。
一、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1、穿刺点不当:小儿的静脉较小,且位置较难定位,如果穿刺操作不当,不仅会引起静脉炎症,也会导致静脉穿刺点溢液。
2、压力过大:当输液的压力过大时,静脉内液体和药物的压力会超过了管道的承受能力,导致静脉管道外渗液。
3、输液管道破损:输液管道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疲劳破损,这样就有可能导致输液管道外渗。
此外,若输液管道连接处松动、接口故障严重也会造成溢液。
4、输液部位受到挤压:如输液部位处于活动的手臂、腿部等,可能会被主动挤压,使得输液液体或药物从穿刺口或者输液管道外溢。
二、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护理对策1、穿刺技术:为了避免「穿刺点不当」过程中的穿刺伤害和静脉炎症的出现,护士需要在专业的培训下提高穿刺技术的水平,根据小儿年龄、体型调整合适的穿刺器材选取,确保穿刺部位准确,护理技巧娴熟,从而有效避免穿刺操作不当引起静脉穿刺点溢液的状况。
2、检查输液设备:护士直接负责输液管道和输液瓶安装以及仪器连接,因此护士需要认真检查输液挂架、输液瓶等相关设备,并仔细检查输液管道是否有破损或连接处是否严实。
护士需要遵循基本的消毒操作流程、保障安全连锁机制,确保输液过程顺畅。
3、避免压力过大:为了避免「压力过大」过程中的静脉管道破裂等情况,需要护士根据小儿年龄调整输液滴速和液压值,确保小儿承受范围不超过2/3血压水平,严格按照医嘱设定滴速和舒适值。
4、密切观察:在输液过程中,护士需要经常检查小儿生命体征、静脉穿刺部位、输液液体滴速和一些流畅性,从而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任何溢液、破损或者沉淀。
此外,护士需要密切于小儿沟通,避免小儿灵动不安引发输液路成为紊乱的特征。
静脉的输液外渗的预防与处理ppt课件
严格控制药物浓度和输液速度
根据药物性质及血管情况调节输液速 度,若输入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或高渗性液体时,应适当减慢输液速 度。
在输入发疱剂及刺激性强的药物前, 应对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并在穿刺成功后,先输入等渗盐水, 确认针头在血管内后再输入药物。
加强患者教育与沟通
向患者解释输液外渗的原因、 后果及处理方法,取得患者的 理解和配合。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1 2 3
学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学员们表示通过本次课程,对静脉输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渗的定 义、原因、危害、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有了更深 入的理解。
学员在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分享
部分学员分享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静脉输液外渗 的情况,并讲述了自己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 处理的。
学员对课程的建议
学员们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如增加实际操作 演示、提供更多案例分析等,以帮助大家更好地 掌握相关知识。
局部外敷药物促进吸收
外敷药物
根据外渗液体的性质和量,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外敷,如硫酸镁、喜辽妥等,以 促进液体的吸收。
注意事项
在外敷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浓度、温度和使用时间等,避免对皮肤造成刺激或 损伤。
物理治疗如冷敷、热敷等
01
02
03
冷敷
对于某些刺激性强的药物 外渗,可采用冷敷的方法, 收缩血管,减少药物的吸 收和扩散。
术后处理
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 情变化,及时给予相应的 治疗和处理,促进伤口的 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04
并发症观察及护理要点
皮肤坏死及溃疡形成
皮肤颜色变化
观察输液部位皮肤颜色,如出现苍白、 发红或紫绀等异常,应立即停止输液 并报告医生。
浅谈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浅谈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静脉内液体外渗是临床研究中的常见问题。
静脉输液外渗导致药物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渗入皮下组织,引起患者局部疼痛和肿胀。
严重时,患者会出现皮下组织坏死,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对治疗和康复没有用。
静脉液体外渗导致局部皮下组织坏死,使患者病情恶化并延长住院时间。
因此,应注意静脉输液外渗现象,及时发现和预防,减少静脉输液外渗对患者的危害。
本研究以此为背景,分析了临床护理中静脉输液的常见原因及护理对策。
关键词:临床护理;静脉输液外渗;常见原因;护理对策一、静脉输液外渗常见原因分析输液外渗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血管肿胀疼痛、局部红肿、皮肤变黑。
这些是由于输液引起的外渗症状。
如果静脉有外渗,不治疗会受到影响。
患者的后续治疗也显著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因此,医务人员需要清楚地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才能充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以下是原因列表:(一)患者个人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有不同的外渗原因。
比如老年人,体液外渗的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变厚变硬,血管弹性明显下降,增加液体溢出的可能性。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是天生活跃的。
在穿刺过程中,他们害怕疼痛和哭泣;一旦穿刺完成,针尖由于随机运动而滑出血管,会发生注入溢出。
(二)医务人员的技术因素造成输液外渗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医务人员的穿刺技术,一般是因为医务人员没有专业知识,不知道血管的位置,穿刺技术不足。
同一部位有多处穿刺,穿刺完成后,由于没有定期巡检,输液造成外渗。
(三)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多患者由于自己的疏忽或粗心大意,导致针头松动或拔出,导致输液溢出。
此外,一些失去知觉的患者可能会随意移动,可能会出现针头。
(四)个人疾病因素个别疾病对静脉输液外渗有较大影响。
不同疾病(例如更严重的癌症)的治疗方法是不同的。
该病需要长期化疗,由于患者长期接受化疗,患者的静脉比较脆弱,大大增加了患者穿刺的难度。
此外,在血管疾病的情况下,很难将针头保持在血管内,因为患者的血管更硬,更容易发生。
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药液外渗是指在输液或注射过程中,药物从注射器或输液袋中渗漏出来的现象。
这可能会导致药物浪费、感染等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1.立即停止注射或输液:一旦发现药液外渗,立即停止注射或输液,以避免进一步的药液浪费和感染风险。
2.处理渗漏点:检查药液外渗的部位,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例如更换漏液的输液管、注射器或输液袋等。
3.处理药液外渗的药物:如果药液外渗的药物尚未接触到患者或环境,可以考虑将药物回收至干净的容器中,以便后续使用。
如果已经接触到患者或环境,应丢弃药物并遵循相应的医疗废物处理程序。
4.检查设备是否损坏:检查输液管、注射器、输液袋等设备是否损坏或存在破损,必要时更换设备。
5.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在进行输液或注射操作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确保设备使用正确,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
6.定期检查设备:定期检查输液设备的状态,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的设备,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可靠。
7.培训医护人员: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对输液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
总的来说,对于药液外渗,需要及时停止注射或输液,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渗漏点和药物,同时加强设备管理和医护人员培训,
以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并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
输液外渗原因及整改措施
输液外渗原因及整改措施
输液外渗是指输液过程中,药液从输液器或输液袋之外渗出。
输液外渗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
1. 输液器或输液袋故障:输液器或输液袋的连接不牢固或损坏,造成药液渗漏。
2. 输液管路故障:输液管路连接不牢固、接头松动、输液管路老化等原因,导致药液渗漏。
3. 患者血管状况:患者血管受损、血管脆弱或血管壁炎症等,使药液渗透出血管。
4. 输液速度过快:快速输液会增加输液压力,导致药液外渗。
为了减少输液外渗,可以采取以下整改措施:
1. 检查输液器和输液袋:确保连接牢固,没有损坏或漏液的情况。
定期更换老化的输液器和输液袋。
2. 规范输液管路操作:在插管和连接输液管路时,要注意操作规范,确保连接牢固。
及时更换老化、损坏的输液管路。
3. 细心观察患者血管状况:对于血管状况不佳的患者,如需进行输液,应减慢输液速度,避免过快输液导致血管渗漏。
4. 控制输液速度:遵循医生的嘱咐,不要超过规定的输液速度。
慢速稳定的输液可以减少药液外渗的风险。
5. 定期监测输液情况:对于营养输液、药物输液等长时间进行的输液,要定期观察输液情况,及时发现外渗并采取措施。
6. 加强护理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相关培训,提高他们对输液管理的认识和操作技能,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导致药液外渗。
总之,输液外渗是一种常见的医疗事故,给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通过加强操作规范,定期检查输液器和输液袋,合理控制输液速度,以及注重患者血管状况的观察等措施,可以减少输液外渗的发生,提高输液的安全性和效果。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表现、处理及预防护理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表现、处理及预防护理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管理过程中非正常地造成腐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血管周围组织,不是进入正常血管通路。
在输注强刺激性药物如静脉⾼营养液、如50%葡萄糖、20%甘露醇、多巴胺、葡萄糖酸钙、碳酸氢钠、青霉素、血制品等渗漏时,未被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可致皮下组织坏死,甚至留下永久性瘢痕。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1、穿刺部位选择不当:选择关节部位穿刺,由于患者活动频繁,针头容易移位。
2、固定不牢:胶布或敷料松动未及时更换或穿刺部位固定⾼法不正确。
3血管使用不合理:血管细,输⾼高渗液体,刺激性大的液体或输注速度过快、过⾼。
4、药物因素:主要药物酸碱度,渗透压浓度以及药物毒性⾼的影响。
5、感染:病⾼自身免疫系统不健全,抵抗力低下或穿刺部位消毒不严格,易发⾼感染。
输液外渗的表现1、⾼般表现。
局部皮肤颜色苍白或红晕,继之肿胀。
头皮外渗局部肿胀,容易及早发现。
四肢静脉外渗呈弥散性肿胀,以针尖为中⾼向四肢均匀扩散不易察觉,所以要对比两侧左右肢粗细,弹性和色泽。
2、化学物质外渗表现。
主要指高渗糖、氨茶碱、20%甘露醇、硫酸镁、5%碳酸氢钠、钾钙类。
这类药液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它能使⾼细血管致密度增加,降低⾼细血管通透性,破坏毛囊,使局部皮肤有钙化点,形成硬结。
3、血管收缩剂外渗表现。
以多巴胺,肾上腺素类,通常这类药液输⾼30分钟后可出现注射静脉颜色发白,呈条索状延伸或树枝状延伸,时间⾼会使血管色素沉着,条索状硬化失去弹性。
4、高分子性质外渗表现。
主要是抗生素类,青霉素,头孢,去甲万古霉素等。
这类药液浓度⾼会造成针尖周围呈缺血性苍白色,局部皮肤缺血时间长,皮肤呈青色紫色甚至发黑坏死。
5、营养性物质外渗表现。
蛋白制剂,血制品及脂肪乳,氨基酸,水乐维他,微量元素制剂等。
这类⾼旦外渗,局部肿胀血管红肿变黑,弹性差,不容易短时间恢复。
发生外渗处理⽅法首先应立即停止输液;尽量回抽外渗液体,及时对症处理;局部制动并抬高患肢;更换部位穿刺;加强巡视并注意保暖。
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
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关键词】 ,,,,输液外渗输液外渗(extravasation)是指输液过程中药物漏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
是门诊输液室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必须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减少患者的痛苦,防止护患纠纷,达到治疗的目的。
所以认真分析发生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1.1 外力因素(1)多数患者由于大意,触碰针头,或解手取物,使针头滑脱,造成外渗。
(2)小儿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天性好动,不懂得配合,肢体又难以固定,容易造成针头滑脱和静脉破损。
同时,由于婴幼儿表达能力不强,容易造成外渗加重。
(3)老年人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此外,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
(4)意识障碍的患者: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中风、颅脑外伤的患者,由于昏迷、躁狂、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2 血管因素(1)微循环障碍:如失血、脱水、休克等,使血管塌陷,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2)静脉炎:由于血管壁炎症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容易发生外渗。
(3)血管硬化:如老年人血管硬化而且脆弱,慢性病反复穿刺也会使血管硬化,容易造成药液外渗。
(3)敷贴过大: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
(4)在关节及关节附近的血管,由于这些部位活动度大,血管不固定容易外渗,而且一旦外渗损伤程度较严重。
1.3 药物因素(1)高渗性药物,如高渗葡萄糖、甘露醇、钙剂等,对血管刺激比较大,易造成血管收缩、痉挛,使药物外渗,甚至发生静脉炎。
(2)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等,也容易造成外渗。
(3)化疗药对血管损伤比较严重,一旦发生渗漏,容易造成组织坏死,后果非常严重。
1.4 技术因素(1)穿刺过浅或过深。
穿刺过浅时,针头斜面没有完全进入血管,使部分药液渗漏到血管外。
而穿刺过深时,针头损伤血管对侧,造成药液外渗,乃至于皮下瘀血。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将药物或液体注入患者的静脉中来达到治疗目的。
静脉输液外渗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危险。
对于护士来说,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原因:1. 静脉穿刺技术不当:如果护士在静脉穿刺过程中未能准确找到静脉,并且没有正确插入输液管,就会导致输液外渗。
2. 输液管连接不严:输液管连接不严或者密封不良会导致输液液体渗出。
3. 静脉通道受损:患者的静脉通道受损或者有血栓形成也会引起输液外渗。
4. 输液液体过多或过快:过多或过快的输液液体也会引起静脉输液外渗。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如何采取护理对策来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
1. 静脉穿刺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护士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静脉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确保静脉通道完整无损。
在穿刺前,护士还需要提醒患者做好准备工作,如放松身体,保持信任等。
2. 静脉穿刺时需要注意仔细操作,避免多次穿刺或抽取过多血液,以免造成静脉通道受损。
3. 输液管连接要求紧密牢固,确保密封不漏,护士需要定期检查输液管的连接情况,并及时更换损坏的输液管。
4. 静脉输液液体的速度和量需要得到医生的确切指示,并且在输液过程中需要不断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和量,避免过快过多的输液液体。
5. 如果出现了静脉输液外渗的情况,护士需要及时停止输液,更换输液管,调整输液速度和量,以及给患者进行相关的护理处理。
在处理静脉输液外渗时,护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及时停止输液,避免继续渗出。
2. 通知医生,并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处理。
3. 对渗出的部位进行护理,清洁渗出部位,保持干燥。
4. 观察患者的情况,如注射部位有肿胀、疼痛、发红等症状,及时处理。
5. 了解患者的过敏源,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
护士需要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对静脉输液外渗的风险评估,提高警惕,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处理。
患者静脉输液时发生液体外渗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患者静脉输液时发生液体外渗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中最为常见的护理技术,是治疗疾病、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给药方式,其护理质量及安全性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及身心状况。
临床多数患者基础疾病较多,血管弹性下降,尤其在输注某些刺激性较强的液体时极易发生液体外渗,破坏患者的皮肤完整性,降低其生活质量。
输液外渗可导致穿刺部位出现肿胀、烧灼感等异常症状,若处理不当,会使局部组织严重坏死。
所以,输液外渗不仅会增加穿刺难度,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创伤,还会加重医护人员的心理负担。
相关研究指出,静脉输液过程中液体外渗的发生与患者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技术因素等密切相关。
对此,积极采取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加强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及预防,有助于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1、危险因素分析1.1患者自身因素:患者机体功能减退、痛感低、皮肤松弛,输液时针头容易移位,输液外渗可能性较高;血管弹性下降,组织循环灌注不足,血管通透性增加,易导致输液外渗发生;出现谵妄、昏迷状态或使用镇静剂的患者存在烦躁、知觉障碍等现象,自我控制力降低,造成注射针头移位,会进一步增加输液外渗的发生几率;尤其是老年患者血管硬化,穿刺难度大,加之长期输液会损伤周围血管,容易导致输液外渗发生。
1.2疾病相关因素:癌症患者长期进行化疗,反复穿刺及药物激性会导致静脉脆弱,造成穿刺难度加大;脂肪及糖代谢障碍等代谢紊乱性疾病会导致血管硬化,使输液外渗的可能性变大;静脉压升高患者全身静脉淤血,阻碍血液回流,易使输液外渗情况发生;脉管炎、静脉曲张等外周血管疾病也是输液外渗的高危因素。
1.3药物相关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及浓度刺激细胞代谢功能,会造成血管受损,易引发输液外渗。
部分渗透压>500mOsm/L的药物和pH<5或pH>9的注射液在静脉输注时会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或血管损伤发生,此时血管通透性进一步增加,容易诱发输液外渗。
1.4护士技术因素:护理人员穿刺不熟练,容易穿破血管,或造成针头移位;缺乏操作经验,血管选择不当,药物推注力度把握不到位,或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也会导致输液外渗发生;静脉通道监护不足,药物的性质及使用方法了解不够,也是引发输液外渗现象的重要原因。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中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常常用于给予患者输液、药物或营养液。
静脉输液外渗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并发症。
本文将讨论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一、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1. 静脉穿刺技术不当静脉穿刺是静脉输液的第一步,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静脉损伤,进而引起输液外渗。
护士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应该具备专业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减少静脉损伤的发生率。
2. 输液管路不畅输液管路如果出现梗阻或者漏气,可能会导致输液外渗。
护士在给予患者静脉输液时,要定期检查输液管路是否通畅,及时更换输液管路,避免漏气或梗阻导致的外渗。
3. 输液速度过快静脉输液速度过快会增加静脉内压,使得静脉壁承受的压力增大,容易导致静脉外渗。
在给予静脉输液时,护士应该根据医嘱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输液速度,以避免出现外渗现象。
4. 静脉血管状态不佳一些患者由于静脉血管状态不佳,如静脉硬化、静脉曲张等,可能会导致静脉输液外渗。
在进行静脉输液前,护士应该充分评估患者的静脉血管状态,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避免因为静脉血管状态不佳而导致的输液外渗。
5. 输液部位局部炎症、浮肿如果患者输液部位局部存在炎症、浮肿等情况,可能会影响输液的顺利进行,导致外渗。
护士在给予患者进行静脉输液前,应该仔细观察输液部位的情况,及时处理异常情况,避免因为局部炎症、浮肿引起的外渗。
二、护理对策1. 提高护理技能护士应该提高自身的护理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静脉穿刺,避免静脉损伤的发生。
护士应该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减少因为技术不当而导致的输液外渗。
5. 定期观察输液部位的情况静脉输液外渗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并发症。
护士在进行静脉输液时,应该充分了解外渗的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以减少外渗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1.1患者因素1.1.1 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1.1.3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 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增加送馍目赡堋?/P>1.1.4 无法沟通的患者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1.5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2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3疾病因素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
2 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3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4 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4 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 1 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
2 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
3 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4 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 2 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1.1 患者因素1.1.1 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1.1.3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 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增加送馍目赡堋?/P>1.1.4 无法沟通的患者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1.5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2 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3 疾病因素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
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4 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 1 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
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
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4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
5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
6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
7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
8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5解剖部位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
2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1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
2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
3液体静压增加。
4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3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疱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WORD格式可编辑4静脉输液外渗的后果患者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严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5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5.1 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5.2 选择合适静脉正确地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儿科病房和意识障碍、病危的患者化疗时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粗直的血管。
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易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 5天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
5.3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隔 2 3 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畅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5.4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哭闹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如果是高危药物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5.5 做好患者的宣教交代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5.6正确拔针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为5 10 min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6护理对策6.1 小范围外渗1 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
2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6.2 大范围外渗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 50%的硫酸镁或 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有介绍说可用马铃薯、生姜外敷。
6.3 化疗药物外渗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坏死。
6.4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也有介绍用鸡蛋清外敷的。
7小结静脉输液外渗虽然是一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 但若发生在关节处 范围大 药物刺激大 组织坏死严重 给病人造成严重后果 将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因此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药物外渗的处理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药物外渗到血管以外组织 是临床护理经常遇到的问题 只要做好预防和早期处理 可以减少病人的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
一、临床表现1、轻度炎性改变 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 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 局部肿痛。
2、重度 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 严重者出现紫黑色 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
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二、预防措施1、在输注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 取得患者的配合。
选择比较粗直的血管 抢救病人时避免选择下肢静脉 循环差 化疗、抢救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 以减少多种药物同时用增加对血管的刺激。
防 止药物外渗。
2、做到勤巡视注射部位 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 临床上已有几例造成坏死病例都是前期未引起重视。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 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 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 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
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
挤压针管有无 回血时 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 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4、只要出现药物外渗 必须进行处理 应根据正在输入的药物性质采取措施。
三、方法1、一般肿胀 输入的一般性药物维生素类给以热敷即可 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 50℃左右 10-15 分钟观察皮肤情况。
可给予 25 一 50 硫酸镁或 75 一 95 酒精热湿敷 硫酸镁效果比较好但冷结晶。
喜疗妥膏剂使用方便。
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 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 局部肿痛。
抬高患肢增加热敷擦药的次 数。
2、输入特殊药物时 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封闭治疗。
3、药物外渗时最好先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 减少药液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 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
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4、局部封闭 用 41/2 一 51/2 门肌肉针头 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
进针深度以 15—20° 为宜 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 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 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 散。
根据情况 2—3 天封闭 1 次 一般封闭 3—5 次。
5、血管收缩药 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 立即用 654—2 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 0 9 生理盐水 5ml+酚妥拉明 5mg 局部封闭。
6、钙剂:热敷 1 普鲁卡因 2ml+生理盐水 2ml-5m1 或 1 普鲁卡因 2ml+地塞米松 5mg+生理盐水 2ml-5ml局部封闭。
7、高渗溶液、强酸、强碱药物 如 50 葡萄糖、甘露醇、碳酸氢钠等 立即停止给药 给予冷敷 1 普 鲁卡因 2ml+生理盐水 2ml-5ml 或1 普鲁卡因 2ml+地塞米松 5mg+生理盐水 2ml-5ml 局部封闭。
8、红霉素、安定 冷敷9、化疗药物 一般处理 立即停止给药 保留静脉通路(要更换输液器)。
立即用 0 9 生理盐水 10—20m1快速沿原静脉滴入以稀释局部药液浓度。
拔针并按压针眼2—5分钟。
冰袋冷敷1 5—30分钟3天内每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