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上海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摘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一直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从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对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和就业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揭示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结合现状,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和就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就业市场稳定。
通过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企业树立正确发展理念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协调性、调整、影响、分析、现状、建议、优化、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产业结构指的是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结构关系,而就业结构则是各行各业的就业人员分布情况。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背景介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制定产业发展和就业政策,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导个人选择职业发展方向,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进步的发展,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如何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更加协调,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就业结构的稳定,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挑战。
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经济发展中两个重要的方面,它们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提供理论支持,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促进产业和就业的良性发展。
上海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本市青年就业创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上海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本市青年就业创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5.02•【字号】沪府办发〔2017〕39号•【施行日期】2017.05.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正文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本市青年就业创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沪府办发〔2017〕39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委、市财政局、团市委《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本市青年就业创业的若干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年5月2日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本市青年就业创业的若干意见青年是最具创造力的就业创业群体,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中坚力量。
为着力提升青年人力资源的供给质量,促进青年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从而为本市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7〕28号)精神,现就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本市青年就业创业提出如下意见:一、工作目标到2020年,本市青年就业结构性矛盾得到有效缓解,青年劳动者就业创业环境明显改善,青年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
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健全,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青年就业观念进一步转变,创业活动率进一步提升,有就业创业意愿的青年都能实现就业创业或参与到就业创业准备活动中;青年劳动者技能素质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中的青年占比达到40%以上。
二、主要举措(一)培养青年就业创业观念1.深化学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推动各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师资配备,将学生的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更好适应于教育综合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的协调性关系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产业组成,就业结构则是指该国家或地区就业人口的行业组成和分布情况。
本文将探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途径,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通常表现为以下四种情况:1.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高。
这种情况下,就业结构可以有效地支撑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例如,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含金量等领域转型时,相应的就业结构也应该转向服务、科技、金融等行业,以保持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2.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低。
这种情况下,产业结构中的某些行业相对萎缩,就业结构中的某些行业则处于失业或低薪的状态,从而导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
例如,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传统产业萎缩时,相应的就业结构也会出现失业和就业难的情况。
3.就业结构比产业结构更发达。
这种情况下,就业结构中的某些行业相对发达,但其产出和附加值则不足以支撑其高就业率,导致就业强度偏高,劳动力过剩,就业人口难以实现职业发展。
例如,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服务业发达时,劳动力的就业难以得到良好的发展前景和职业发展通道。
4.产业结构比就业结构更发达。
这种情况下,经济产出和附加值高,但却只能创造少量的就业。
例如,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时,虽然能够创造高附加值和高赢单价的产品和服务,但其就业人口却只占整个就业人口的少数。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会不断发生变化,就业结构也会随之变化。
如传统产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升级时,就业结构应从传统产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升级,从而维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浦东新区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浦东新区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法规类别】招工与就业【发文字号】浦府[2010]99号【发布部门】80903I002【发布日期】2010.04.08【实施日期】2010.04.0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浦东新区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浦府〔2010〕99号)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直属公司,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世博核心区配套工作指挥部、川沙新镇:《浦东新区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二○一○年四月八日浦东新区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近年来,新区各级政府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全面完成各项促进就业工作目标,有力地促进了新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为努力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奋斗目标,根据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文件精神,现就进一步做好新区促进就业工作通知如下: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完善以政府责任为主的促进就业社会责任体系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新区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市政府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将促进就业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调整结构与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努力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确保新区促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产生良好的就业带动效应。
完善以政府责任为主的促进就业社会责任体系,继续将新增就业岗位、控制失业人数、促进就业资金投入、落实促进就业政策列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劳动合同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就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动经济发展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逐步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规范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完善就业服务、提供就业援助等措施,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
第五条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年龄、身体残疾等因素而受歧视。
第六条用人单位依法享有自主用人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国务院建立全国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动全国的促进就业工作。
国务院劳动保障部门具体负责全国的促进就业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促进就业工作的需要,建立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做好促进就业工作。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履行促进就业职责中,应当简化审核、登记等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为劳动者自主择业、自主创业提供便利。
第九条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促进就业工作,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对在促进就业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政策支持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因素考虑,统筹协调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
上海市促进就业若干规定
上海市促进就业若干规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05.12.29•【字号】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8号•【施行日期】2006.03.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正文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8号)《上海市促进就业若干规定》已由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05年12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5年12月29日上海市促进就业若干规定(2005年12月29日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第一条为了创造就业条件,促进劳动者就业,推动本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促进劳动者就业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本市按照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与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行城乡一体的促进就业政策,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控制失业率。
第四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增加就业岗位、控制失业率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应当将促进劳动者就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制定产业政策和编制城市规划时统筹考虑的重要因素。
市人民政府通过发展非全日制就业、劳务派遣、非正规就业、自谋职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增加就业途径。
市人民政府通过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发布工资指导价位、调整社会保险政策和建立保证工资发放,预防、解决欠薪的机制等措施,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审批涉及政府提供土地、资金及政策扶持的建设项目时,应当就建设项目对就业的影响进行评估审核。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促进就业的政府投入。
政府投入包括:(一)国家有关促进就业的税费减免;(二)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对促进就业的财政性经费投入;(三)由政府负责筹集的公共基金对促进就业的相关投入;(四)国有资产收益中用于促进就业的资金;(五)政府的其他投入。
《就业促进法》的基本内容和亮点
《就业促进法》的基本内容和亮点《就业促进法》解读2007年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就业促进法是一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法律,是我国就业领域首部基本法;是基于中国国情着力于解决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问题,规范和指导走有中国特色就业促进道路的工作总纲;是中国就业工作由政策时代迈向法制时代的重要标志。
这部法律的颁行实施将有利地推动我国的促进就业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就业促进法》的基本内容和亮点《就业促进法》共有九章六十九条,内容涵盖了政府职责、工作方针和机制、政策支持、公平就业、就业服务和管理、职业教育和培训、就业援助、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方面。
初步概括为:一个方针、一面旗帜、六大责任、五项制度、十大政策。
简称“1、1、6、5、10”(一)一个方针:即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这一方针在10年前的中央文件中提出来,今天,是首次在法律中予以明确,并贯穿法律的整个内容。
第二条: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
“劳动者自主择业”,即倡导劳动者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充分调动劳动者就业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促进他们发挥就业潜能和提高职业技能,依靠自身努力,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尽快实现就业。
“市场调节就业”,即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供求双方相互选择,调节劳动力的供求,引导劳动者合理流动和就业。
“政府促进就业”,即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重要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提供就业服务,实现就业增长。
在本法中明确这一方针,主要是强调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工作需要做到“三结合”。
不仅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且注重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需要政府承担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改善就业环境、提供就业扶助等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09.29•【字号】沪府发〔2017〕76号•【施行日期】2017.09.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沪府发〔2017〕76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源。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7〕28号),落实国家关于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在经济转型中实现就业转型,以就业转型支撑经济转型,促进劳动者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现就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本市就业创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一)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联动。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的能力,在经济转型中稳定和扩大就业,以提升就业供给质量支撑经济转型,实现稳增长与促就业的有机结合。
将新增就业岗位和控制失业率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
在制定财税、金融、产业、贸易、投资等重大政策时,要综合评价对就业岗位、就业环境、失业风险等带来的影响,探索建立本市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机制,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联动。
(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委、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市地税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列第一位者为牵头单位,下同)(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促进就业协同。
围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注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促进就业相协调。
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要求,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完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带动就业结构的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
第三条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通过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等措施,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
第六条国务院建立全国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动全国的促进就业工作。
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全国的促进就业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促进就业工作的需要,建立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做好促进就业工作。
第七条国家倡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为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提供便利。
第八条用人单位依法享有自主用人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九条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促进就业工作,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第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在促进就业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政策支持第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职责,统筹协调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
第二条国家鼓励各类企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岗位。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内,各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组成。
而就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在各个行业或岗位上的分布情况。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对于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对策措施。
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产业结构的变革和发展,直接影响到就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某些传统产业可能会逐渐衰落,而新兴产业则会逐渐崛起,这就需要相应的就业结构调整和转变。
就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因为不同行业的发展需要不同的人才和技能,劳动力的结构转变会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是指产业结构发展与就业结构变化之间的一种顺畅和适应性。
只有两者间的关系良好,才能保障就业市场的稳定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如果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就会导致就业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不匹配,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1.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普遍偏向传统产业,就业结构的实际情况很难与产业结构相匹配,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而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需求增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更高,这就需要相应的就业结构转变和调整,确保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2.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变化和就业结构转变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一些传统的产业可能会逐渐被淘汰,而一些新兴的产业则会逐渐兴起。
这就需要相应的就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培养和引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能力,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7.02•【字号】•【施行日期】2021.07.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上海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7月2日上海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为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推进“十四五”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上海市民创造高品质生活,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四五”时期上海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上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面完成“十三五”时期的各项目标任务,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新成就,实现新发展。
1.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不断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服务体系,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有效联动,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失业率持续稳定在较低水平。
2.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与国家全面接轨。
深入推进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调整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险制度,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基金投资运营取得积极进展,基金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各类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
3.劳动关系保持总体和谐稳定。
健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劳动人事争议调处,根治欠薪的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劳动人事争议基层调解工作有力有效,和谐劳动关系达标企业数量持续上升,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协调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协调中文论文报告: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协调标题一:政策协调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分析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中国也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巨大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政策协调成为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政策协调的概念、必要性以及实现方法等方面展开,以探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协调。
首先,政策协调是指各种政策之间相互协调,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
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在于,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市场竞争的加剧,单独的政策无法解决复杂的问题。
因此,政策协调可以使政策更高效、更有效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其次,政策协调的实现方法可以分为宏观协调和微观协调两种。
宏观协调指的是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协调政策等的制定与协调。
微观协调则是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等进行协调。
两种协调方式相互作用,形成政策协调的整体框架,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
标题二:政策协调对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性分析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从发展模式的低端向高端迈进的过程中,而高质量发展对经济结构转型的支持至关重要。
政策协调则可以促进这一结构转型的顺利进行。
首先,政策协调可以化解各种政策之间的矛盾,实现更加有利于经济结构转型的政策配合。
例如,在经济转型中,产品升级和创新能力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方向。
政府可以着力推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并努力增加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的产出。
通过政策协调的方式,政府可以根据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鼓励投资产业、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等方面的发展,以实现经济结构转型。
其次,政策协调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转型的需求。
例如,政府可以在政策层面上向企业提供财务和税收支持,以便于他们为此新的市场和商业机会提供相应的服务和产品。
另外,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转型、现代化的设备以及与转型相关的培训和研究机会,以进一步支持经济结构转型进程。
标题三:政策协调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政策协调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政策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政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国内外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与就业政策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政策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改变行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资源与资本的优化配置,来提高国民经济规模、质量和效益。
在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对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从产业的类型、规模、结构以及企业的运作方式等方面入手。
首先,我国需要优化产业类型。
在“新基建”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需要少做传统石化、钢铁等行业的大规模扩张,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创新型企业,例如:电子科技、无人机、科技产品等,以及其他领域的创新型企业。
其次,我国还需要优化产业规模。
传统的生产方式往往会导致一些企业规模过大,产能过剩的现象,需要适当地调整规模,限制企业过度发展。
最后,我国需要优化企业的运作方式。
目前许多企业未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处在生产角色,需要理顺与设计新的产业链,提高企业在内部创新与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性,提质增效。
二、就业政策的调整就业政策是指国家制定的支持就业举措,旨在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就业机会。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原油价格下降,种种因素释放的大量产能,我国的就业政策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市场对于劳动力的吸纳。
在制定就业政策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以提高劳动力的竞争力和招聘企业的积极性。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就业的投入力度,通过减税或制定优惠政策等手段来鼓励企业招聘更多的员工。
同时,还要通过进一步的配套措施,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制,以提高劳动力的竞争力和技能水平。
其次,政府应加强对就业和创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个人参与创业,推出适合劳动者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项目,激发创新活力,鼓励创新思维,同时增加就业机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为了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下面是促进法的详细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政策支持第三章公平就业第四章就业服务和管理第五章职业教育和培训第六章就业援助第七章监督检查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
第三条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通过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等措施,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
第六条国务院建立全国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动全国的促进就业工作。
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全国的促进就业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促进就业工作的需要,建立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做好促进就业工作。
第七条国家倡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为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提供便利。
第八条用人单位依法享有自主用人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九条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促进就业工作,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定和扩大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定和扩大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02.20•【字号】浦府规〔2023〕1号•【施行日期】2023.03.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正文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定和扩大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浦府规〔2023〕1号区政府各委、办、局,各管理局(管委会),各直属企业,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现将《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定和扩大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2023年2月20日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定和扩大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上海市人民政府有关政策文件要求,以更大努力保持就业稳定和经济平稳运行,现提出进一步做好浦东新区稳定和扩大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一、工作目标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和职业培训。
2023年至2025年,实现新增就业岗位30万个以上,城乡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以内,帮助3750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实施创业帮扶逾6000户,带动就业3.6万人,参加职业培训30万人次,每年正规就业人数不低于220万人,全力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各项就业指标。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承担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核心使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千万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通过增发展动能来增岗位,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通过保重点群体来保民生。
(二)基本原则一是突出问题导向。
聚焦用人单位用工缺少、成本增加等问题,加大援企稳岗工作力度稳定市场主体;聚焦劳动者就业创业、技能提升、权益保障等需求,强化精准帮扶,及时发现处理影响就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浅谈产业与就业的关系问题
浅谈产业与就业的关系问题产业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
产业的发展与就业机会的增加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浅谈产业与就业的关系问题,以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就业与产业的协调发展。
1.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变化产业结构调整是指由于科技进步、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不同产业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发生改变的过程。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传统产业逐渐落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就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产业的衰退导致了就业机会减少,使得部分从业人员需要转行或面临失业风险。
其次,新兴产业的崛起带来了大量的新就业机会,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和服务业。
此外,产业结构调整还对就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需要更多具有高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 产业发展与就业市场供求关系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
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产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就业市场上相关岗位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相反,如果一个产业处于低迷甚至衰退阶段,就业市场上相关岗位的供需状况可能会不容乐观。
这就要求政府和企业要密切关注产业发展的趋势,并及时采取措施来调整和引导就业市场。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推出相关政策,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刺激创新创业,以增加就业机会。
同时,也应该重视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保障就业岗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 产业培训与就业能力提升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日益提高,需要人们具备更高层次的技能和知识。
因此,产业培训与就业能力提升成为了保持劳动力竞争力和适应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投入,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机会,提高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针对不同产业的需求,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工人、管理人才和创新人才,进一步提升国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4. 产业发展带动就业与人口分布产业发展带动了人口的流动和分布变化,对就业人口的地理分布产生了影响。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及其他机构•【公布日期】2009.08.17•【字号】闵府发[2009]15号•【施行日期】2009.08.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力资源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闵府发[2009]15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莘庄工业区管委会,区政府各委、办、局:现将《关于进一步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二〇〇九年八月十七日关于进一步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要求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沪府发[2009]1号)、《上海市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沪府办发[2009]5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做好本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鼓励创业促进就业为目标,汇聚各方力量,综合利用现有资源,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氛围,推动闵行区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城市经济活力。
二、工作目标通过帮助我区劳动者成功创业,并有效带动本区劳动力就业,使本区的创业活动进一步活跃,初步建立起本区鼓励支持创业的长效机制。
完成以下具体指标(2009-2011年):1、扶持创业1800家,带动就业9000人;2、建成20家青年创业见习基地;3、建成5家创新创业园区;4、完成创业培训900人。
三、工作重点1、重点鼓励和支持青年及大学生等群体自主创业;2、重点扶持和发展创立在18个月以内(以下简称“初创期”)的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民办非企业(以下简称“创业组织”)。
对当前上海经济稳增长的对策建议
标题:探讨上海经济稳增长对策建议在当前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大环境下,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经济稳增长成为当下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和消费等方面对当前上海经济稳增长的对策建议进行全面评估和深入探讨。
一、宏观经济政策1.1 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是当前稳增长的关键之一。
监管层应加大财政政策的力度,通过提高政府支出,增加基建投资等手段来拉动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1.2 着力推进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适时性,鼓励金融机构多渠道、多层次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
1.3 加快金融市场改革,提升市场化程度,建立健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多元化的渠道和工具。
二、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2.1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促进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在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2.2 推动金融业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快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提高金融业开放程度,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提升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2.3 加强对外经济合作,推动上海的对外开放程度。
扩大外贸出口市场,推动上海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就业和消费3.1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服务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加大对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和创业扶持力度,促进就业稳定。
3.2 扩大消费市场容量,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通过大力发展消费金融、完善消费环境和促进消费升级等措施,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3.3 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通过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保待遇,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促进消费升级和经济增长。
回顾总结上海经济稳增长的对策建议涉及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消费等多个方面。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通过逆周期调节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消费市场容量等措施,可以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是当前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密。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之间的比重和结构关系,而就业结构则是指就业人口在各个产业中的分布比例和结构。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协调与发展的关系,一个良好的产业结构可以为就业结构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就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优化。
当前,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就业结构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被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所取代,这就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来适应新的就业需求。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并不是总是完全协调的,存在着许多不平衡和不协调的现象,比如一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导致就业需求与产业需求不匹配,造成结构性失业和就业压力不均等的问题。
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影响二者协调性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可以为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就业结构优化提供有益参考。
【背景介绍】结束。
1.2 研究意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是当前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和结构优化。
通过研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促进结构性改革的落地实施。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涉及到广大劳动者的生计和就业机会问题,对于提高劳动力就业率、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就业条件具有积极意义。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还能够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结构优化,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对于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分析二者之间的协调性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一、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扩大就业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
扩大就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促进就业的重要性。
十六大报告将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
”并提出了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相协调的原则,即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要求出发,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方式上,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和我国的“十一五”规划都重申了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GDP/就业增长弹性却出现了不断下降的趋势。
这种趋势,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我国近年来产业结构的重型化,各地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一般重视资金密集的大型制造业企业的优先发展,而对劳动密集的服务业,以及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的发展关注和支持不够。
在“十一五”期间,较好地解决好经济增长中的就业问题,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扩大我国的消费需求,扭转收入分配不平等性的增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解决好就业问题,就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劳动力供求关系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本文将首先研究我国和上海分行业的增加值增长趋势和分行业的就业增长趋势,通过统计数描述说明哪些产业增长最快,哪些产业就业增长最快;其次,我们将对我国和上海就业变动作出扼要分析;第三,我们将对国际大都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变动趋势作出分析,这些变动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的未来变化趋势;最后我们将给出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产业结构与就业我国2004年的总就业为7亿5千多万,比1990年的6亿4千多万增加了一亿多。
分三次产业的就业统计表明,在这14年中,第一产业减少了3600多万,第二产业增加了3000万略多一些,而第三产业增加了11000多万。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时期,第二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了就业增长,但是第三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最大,相当于第二产业的3倍多。
从就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在过去的10多年里保持相对稳定(增长了约一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最快(增长了12个百分点以上),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而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最快。
表1. 全国分三次产业的就业,1990-2004部分年份活动人口业产业产业产业业比重(%)业比重(%)业比重(%)1990 65323 64749 38914 13856 11979 60.1 21.4 18.5 2000 73992 72085 36043 16219 19823 50.0 22.5 27.5 2001 74432 73025 36513 16284 20228 50.0 22.3 27.7 2002 75360 73740 36870 15780 21090 50.0 21.4 28.62003 76075 74432 36546 16077 21809 49.1 21.6 29.3 2004 76823 75200 35269 16920 23011 46.9 22.5 30.6 1990-2004年增长率(%)17.60 16.14 -9.37 22.11 92.092000-2004年增长率(%)3.834.32 -2.15 4.32 16.08资料来源:各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
从分三次产业的就业数据来看,我国就业的显著特点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占总就业的将近一半)。
鉴于我国农业存在大量不充分就业(或“隐性失业”),第一产业的就业在更大程度上反映的不是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而是未能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供给。
第三产业虽然是就业增长的主要源泉,但是与世界上收入水平相近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仍然偏低(占总就业的30 %)。
如果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达到总就业的一半左右,则第三产业就业可增加15000万人以上,大约相当于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总量。
与全国的数据相比,上海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超前于其他地区。
在2000-2005年期间,上海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就业的比重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而第三产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则大幅上升,第三产业成为上海就业的唯一来源。
2005年,上海第一产业占总就业的比重已经仅为7%左右,第二产业已经不足38%,而第三产业占就业的比重已经占55%以上(见表2)。
表2. 上海分三次产业的就业,2000年和2005年单位(万人)总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2000 828.35 89.23 367.04 372.08 10.77 44.31 44.92 2005 863.32 61.02 322.33 479.97 7.07 37.34 55.60 2000-2005增长(%)4.22 -31.61 -12.18 29.00资料来源:各相关年份的《上海统计年鉴》。
可以预料,第三产业在今后上海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中将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加大。
我们有兴趣看一下,在第三产业内部,哪些部门就业占的比重大,哪些部门就业增长速度快。
由于上海统计年鉴在近年调整了行业的分类,使得2000年和2005年两个年份间的分部门就业数不能直接比较。
为此,我们选择了部分可比的服务业部门进行对比。
表3给出了2005年上海部分服务业部门的就业。
表3中列示的7个部门的就业合计占服务业就业约90%。
我们可以粗略地将7个部门中的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科教文卫、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看成是现代服务业,而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看成是传统服务业。
表中的数据表明,三个传统服务业部门还是就业最多的部门,2005年这3个部门的就业占服务业就业的60%以上,其他4个现代服务业部门的就业占服务业就业的比重还不到30%。
表4关于增长速度的数据表明,除科教文卫和党政机关社团这两个部门外,其余5个服务业部门的就业都实现了快速增长。
但是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在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服务业部门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而在政府有较多控制的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以及党政机关和社团这两个部门实现了增长,在科教文卫部门则出现了小幅下降。
应该说,就业增长的这些趋势与上海劳动力素质的结构是一致的。
上海劳动力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10%。
所以今后大多数劳动力还将在传统服务业中就业。
表3. 上海部分服务业部门的就业,2000年和2005年(单位:万人)服务业部门2000年2005年从业人员职工人数国有单位职工人数从业人员职工人数国有单位职工人数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36.69 25.95 18.58 57.88 38.58 12.66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105.85 44.05 17.31 154.91 67.51 11.56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46.07 4.18 1.85 78.30 12.54 2.15 金融保险业10.05 8.65 5.97 18.24 13.93 4.02 房地产业9.33 6.47 3.58 28.96 7.56 2.07 科教文卫64.85 53.32 49.84 69.40 55.03 48.34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6.18 13.52 13.45 19.67 16.46 16.22 资料来源:各相关年份的《上海统计年鉴》。
表4. 上海部分服务业部门占服务业就业的比重(2000年和2005年)和2000-2005增长率服务业部门2005年各部门就业占服务业就业比重(%)2000-2005年各部门就业增长率(%)从业人员职工国有单位职工从业人员职工国有单位职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12.06 8.04 2.64 57.75 48.67 -31.88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32.27 14.07 2.41 46.35 53.26 -33.20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6.31 2.61 0.45 69.96 199.98 15.99 金融保险业 3.80 2.90 0.84 81.49 61.07 -32.67 房地产业 6.03 1.58 0.43 210.40 16.91 -42.27 科教文卫14.46 11.46 10.07 7.02 3.20 -3.01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团 4.10 3.43 3.38 21.57 21.71 20.56 资料来源:各相关年份的《上海统计年鉴》。
从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第三产业是已经成为十五时期、并且将继续成为十一五时期上海就业增长的唯一源泉。
为了解决好就业问题,我们在产业政策中,要对服务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
十一五期间,上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都将使上海的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将更快地发展,这一趋势显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上海劳动力的就业率。
上海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就业增长很快,但是受到较多政府规制的科教文卫部门的增长较慢。
现代服务业吸收的就业,在服务业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小。
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上海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上海应为承接国际服务业外包和发展劳动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如软件业)努力创造更好的条件,使上海在这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
传统服务就业的增长势头较好,并且是吸收就业最多的部门,所以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对就业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国有单位的职工人数出现了大规模下降。
城市地区对于就业形势严峻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
解决好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帮助和鼓励原国有单位下岗或解聘的职工提高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包括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以及为他们积极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提供政策激励。
下面我们分别对17个行业2002—2004年的投资变化率与就业变化率进行了统计,从图1中可以看出三年中大部分行业的投资变化率和就业变化率都为正,表明了大部分行业都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只有少数几个行业的的投资和就业变化率为负值,比如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4个行业的投资变化率为负。
图1 上海2002—2004个行业投资变化率与就业变化率上海2002—2004各行业生产变化率都为正,各行业生产总值绝对量都在增加,其中农林牧渔业增长最慢,最快的是房地产业,就业变化率最大的也是房地产业,2004房地产业从业人员比2002年增加1倍多,这与这三年中的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