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现代的民族化写作_论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合集下载

贾平凹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

贾平凹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

贾平凹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王泽建昌站汉语言文学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作家之一,被誉为“鬼才”。

他的代表作有《爱的踪迹》、《秦腔》、《高兴》、《废都》等等。

作为具有现代思想意识的当代知识分子,他的创作动力是对中国民族如何走向现代化的文学思考,是对中国文学如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性艺术表达的文学思考。

现代文学历史的发展本身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中间受到非文学因素的干扰,给文学现代化得进程造成严重的挫折。

而贾平凹对艺术的思考倾斜于民族特色,他对文学本体的创作思考是文学本质的民族化的标志。

他认为民俗文话培养了民族的性格。

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在继承中国性灵文学中的崇尚山水、寄托性情的创作传统方面甚得神髓,他能在湖光山色的灵动之美中,完成关于现代人的生命故事,这也是符合中国人的民族欣赏习惯的。

我们从贾平凹的“寻根”文学时期的艺术观念及其创作实践,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他对于艺术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二者有机融合的成绩,这期间他有过创新性的东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并推进现代文学的大众化方向。

贾平凹在进行小说语言不懈探索的基础上,致力于推动现代小说雅俗转化的创作实践,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现代小说作为改造国民灵魂的先锋文学,必须通过通俗小说的艺术形式才能为大众所接受,所以,一直以来,贾平凹从观念到题材、到体裁、到语言、到方法,他都真正贯彻了大众化意识,也就是说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平民立场。

如《怀念狼》。

二是致力于新汉语文学的写作实践。

贾平凹致力于新汉语写作的实践,他在《怀念狼》后记中正式提出要进行新汉语写作的理论口号。

他的《丑时》、《白夜》、《腊月正月》等作品是正式向此过渡的见证。

贾平凹多年来穿梭于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尽可能全面、完整地表现出汉语的独特文化内涵,使汉语在文学上的张力应用到最大。

《当代文学》 第八章 90年代小说 读书笔记

《当代文学》 第八章 90年代小说 读书笔记

《当代文学》第八章90年代小说读书笔记还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最基础的知识,一些细碎的知识点的关键词。

适合于考试之前的复习看一看就行,第二部分就是需要背的、了解的。

每个学校的考点都不一样,教材版本也不一样,但是知识点应该是差不多的。

基础的一些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像《废都》、《浮躁》、《长恨歌》、《小鲍庄》、《白鹿原》、《玫瑰门》等等等等等,这些作品的主要内容,我本来想打出来,想了一下还是不要了。

个人想法是,如果看了作品,自己应该能够复述出来,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还有很多细碎的,在打资料的时候就在想要不要打出来。

比如,契合“人文精神的危机”的作品是?这毫无疑问是《废都》,但是有时候就是容易突然不知道一些细碎的明显的知识点。

90年代小说一定要注意区分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新生代小说、女性小说。

一定要区分且把这四种类型小说各自特征及代表作记牢,不要混淆。

第八章90年代小说第一节90年代小说概述一、新写实小说1.特征:反浪漫、反理想、反激情、直面现实、直面人生、零度介入、冷漠叙事2.代表作家:池莉:80年代创作《烦恼人生》、《太阳出世》、《不谈爱情》,展示了世俗生存卑微琐碎;90年代创作《来来往往》、《小姐你早》、《云破处》方方:《桃花灿烂》刘恒:《苍河白日梦》、《贫民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以调侃(kan)和幽默的方式化解生存的苦难。

“含泪的微笑”新写实小说是先锋创作与传统的写实手法相互妥协的结果。

二、新历史小说代表作家:苏童:《1934年的逃亡》、《我的帝王生涯》、《十九间房》、《红粉》陈忠实:《白鹿原》莫言:《丰乳肥臀》、《红高粱》余华:《鲜血梅花》三、新生代小说欲望化的经验是新生代小说的主要表征。

哲学:毕飞宇、鲁羊私语:陈染、林白写实:朱文、韩冬、述平诗意:何顿四、女性小说《方舟》《在同一地平线上》铁凝《玫瑰门》徐坤、斯妤(yu)、海男:解构性女性写作倾向陕西作家:贾平凹(陕南)、路遥(陕北)、陈忠实(陕中)第二节贾平凹陈忠实“人文精神的危机“的讨论,是九十年代初期最为热烈的全国范围的论争。

现当代文学简答论述部分

现当代文学简答论述部分

现当代文学简答论述部分大学文学院1995年-2012年考研真题1995年一、简答题。

每小题20分,任选两题。

1.比较新时期“新写实小说”与二三十年代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异同。

2.比较新时期“朦胧诗”与二十年代象征主义诗歌的异同。

3.比较曹禺代表作(任选《雷雨》《北京人》《日出》)与高行健代表作(任选《车站》《绝对信号》《野人》)的思想与艺术。

二、论述题。

每小题30分,任选两题。

1.三十年代“新感觉主义”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

2.试析贾平凹近期创作的得失。

3.试析陈白尘的《升官图》的讽刺艺术。

1996年一、简答题:1.“五四”文学革命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35分2.试析老舍《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

25分3.试分析“新写实”作家方方、池莉、刘恒、刘震云等人的作品,并指出这一文学现象的得与失。

40分4.试析《雷雨》中繁漪的性格特征。

(此题限戏剧学专业答题。

)1997年一、简述题(40分,四、五题任选一题)1 《青年杂志》初倡“六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 林语堂散文的艺术成就(追求)。

3 “山药蛋派”的主要创作成就。

4 “朦胧诗”的主要代表诗人及作品。

5 郭沫若的历史剧理论及历史剧代表作特色。

二、论述题(60分,三四题任选一题)1 “新月派”的保守主义文化观念及其正负面价值。

2 《白鹿原》中所蕴涵的乡土文化母题。

3 沈从文都市题材小说的内容与特色。

4 试论我国三、四十年代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艺术成就。

1998年一、简答题(60分)1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贡献。

2张爱玲小说的历史意义。

3丁玲的哪些作品最能体现“五四”女性特征?为什么?4从《暴风骤雨》到《三里湾》、《创业史》,再到《金光大道》,其主题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二、论述题(40分,任选两题)1论20年代的“自我小说(私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特征以及历史评价。

2论80年代中期刘再复提出的“文学主体性”问题。

3论田汉早期浪漫主义剧作的艺术特色。

1999年一、简答题(40分)1 “语丝文体”的主要特征。

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种境界

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种境界

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种境界关键词:贾平凹小说境界纵观贾平凹三十多年的小说创作,基本上都围绕一个总的思想原则:那就是融传统于现代,这其实正是文化寻根的基本精神。

有人总结,从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文化追寻上看,大体经历了文化和谐——文化错位——文化崩溃——文化建构几个大的段落,并且其间相互交叉、渗透。

[2]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贾平凹早期的创作,比如《商州初录》、《天狗》等表现了美好人情的文化和谐,而《古堡》、《浮躁》等则表现了文化错位的危机,到《废都》、《白夜》则达到了文化崩溃的边沿,到《高老庄》则逐渐出现文化建构的希望,而《秦腔》则应该是文化追寻的集大成之作,既表现了文化错位、文化崩溃的危机,又给人以必须文化重建的警示。

这里,不再对贾平凹的创作作全面的论述,而是借用中国禅宗思想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个代表性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禅宗的这三种境界一般是形容人认识大千世界的过程。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一般看做求实阶段,即对眼前的所见,基本凭着经验直觉去判断。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可看作求智阶段,是用空灵智慧的心态去观察事物,也可谓透过现象看本质。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可以说是求自由阶段,类似于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看似回到了起点,但又不只是起点的重复。

是对大千世界的大彻大悟,是达到一种高度或深度的“自由”状态。

现把这三种境界用在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上,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纵观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轨迹,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技巧逐渐从稚嫩走向圆熟,基本呈螺旋上升的态势。

虽然在这个上升趋势中,不免有起起落落的回复现象,但大体上和禅宗思想的这三种境界是吻合的。

比如,80年代的《浮躁》及其以前的创作主要是对现实生活的实录;从80年代末的《太白山记》到《废都》、《白夜》主要体现了作者的写意式想象;而新世纪的《秦腔》则融会贯通,虚实结合,大有“红楼笔法”的风采。

守望及变革_论贾平凹四十年小说创作轨迹_李遇春

守望及变革_论贾平凹四十年小说创作轨迹_李遇春

守望及变革———论贾平凹四十年小说创作轨迹李遇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收稿日期]2015-04-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3BZW11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资助项目:CCNU14Z02017[作者简介]李遇春(1972-),男,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自1973年发表《一双袜子》以来,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

纵观贾平凹四十年的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3-1992)多以商州世界为重点,文笔清幽质朴,评论也以正面积极为主,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浮躁》和“商州系列”小说,这一阶段是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成名期和发生期。

第二阶段(1993-2004)以《废都》的出版为标志,虽然《废都》争议较大,且直接波及其后创作的《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病相报告》等长篇小说,但这一阶段可以视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发展期和探索期。

第三阶段(2005-2014)以长篇小说《秦腔》的发表作为标志,贾平凹凭借这部力作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之后又陆续出版了《高兴》、《古炉》、《带灯》、《老生》等长篇小说,均反响不俗,这意味着贾平凹在新世纪以来的小说创作已经步入了稳健的艺术成熟期。

一在小说创作的第一阶段(1973-1992)里,贾平凹以描写地域色彩明显的山乡风貌见长,正是这一山乡特色让文坛记住了贾平凹。

贾平凹通过写作为家乡树立了丰碑,此一阶段可视为贾平凹的“立乡”期。

这一阶段的创作又可分为前、中、后三期。

第一阶段前期(1973-1978)贾平凹的创作多为短篇小说,例如《一双袜子》、《新来的伯伯》、《菜园老人》、《满月儿》、《日历》、《秦声》等。

这些短篇小说多采用素描画的方式,反映农村基层生活的面貌。

除了清新的风景描写和生动的人物描写外,鲜明的时代特征是这一时期小说的重要特征。

贾平凹访谈写作的现代性、传统性和民间性

贾平凹访谈写作的现代性、传统性和民间性

贾平凹访谈:写作的现代性、传统性和民间性杨辉: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您在《青春》发表过多篇作品。

如刊发于1984年7月号的《我的台阶和台阶上的我》,被公认为您早年文学道路的重要作品。

首先请您谈谈您当年和《青春》的交往。

贾平凹:那个时候杂志很多,征稿也多,看到了就投稿,都是正常投,也不认识人。

编辑要采用了自然就会给你通知。

不像现在,好杂志就那几个。

《青春》当时很有名嘛,就投稿了,陆续发过几篇。

杨辉:《我的台阶和台阶上的我》被视为您对此前创作的阶段性总结,可与发表于1982年的《“卧虎”说——文外谈文之二》相参看。

后者则被认为是您文学观念转变的重要标志。

在此前后,您的作品体现出与后来的“寻根文学”大致相同的志趣。

请您谈谈这一时期写作的情况。

贾平凹:提到寻根文学,时间过长,搞写作的人也不会注重这些名词,什么年代发生了什么文学思潮,好像过后就不思量这个东西。

回想起来,当时这个概念的提出应该是在《钟山》杂志。

《钟山》杂志有一天给我寄了一封信,说是让我写一篇文章,好和其他人的文章对应起来。

后来那一期杂志就提出了这个说法,我记得过程是这样。

但是实际的思潮、舆论产生于实践之后。

我写《商州初录》,也是有原因的。

在这之前,我也写了很多作品,也受到很多批评,批评矛头主要是艺术大于思想。

这种情况下就自己思考,我之前是看到什么写什么,像游击战,如猴子掰包谷,于是产生了一种朴素的想法,想要建立自己文学的根据地。

想来想去就回到我的老家商洛地区,将它作为我创作的根据地。

当时不像现在,很多作家都以家乡为原型,当时没有这种意识,整个文学界几乎都没有。

我带着这种朴素的想法回到了商洛,大规模地回去了三次,每次都要十几天,去了很多县城,商洛几个县,百分之八十都走了一遍。

那个时代还没有采风这方面的风气和经验,于是就找当地的朋友带我,天黑了走到哪住到哪,肚子饿了有饭店在饭店吃,没有就在老百姓家吃,就这样把商洛跑了一遍。

那一段时间屡次返乡深入生活,收获很大,虽然我是农民出身,但上大学前的活动仅限于县城,周围都没去过,活动范围只有方圆15公里。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论文选题目录一、现代汉语部分二、写作部分三、文学理论部分四、美学部分五、现代文学部分六、古代文学部分七、当代文学部分八、语言学概论部分九、外国文学部分十、民间文学部分十一、古代汉语部分十二、中学语文教学法部分十三、新闻理论及新闻史部分十四、秘书学部分一、现代汉语部分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4、“是”字用法研究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6、新兴词缀研究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10、新兴辞格研究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13、××方言现象专题报告14、代词的语用研究15、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17、时下新词描写18、句型的语用研究19、语气词的语用研究20、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二、写作部分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2.论小说的误乐性3.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4.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5.论小说的新典型观6.论小说语言的创新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10.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11.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12.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14.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17.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18.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19.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21.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22.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23.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24.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25.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26.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27.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28.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29.意识流写法的魅力30.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31.文学创作情感论32.论张洁小说的艺术三、文学理论部分1、论艺术真实2、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3、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4、论艺术直觉5、论艺术虚构6、论典型7、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8、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9、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10、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11、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12、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13、论审美变形14、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15、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16、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四、美学部分1.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2.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3.论朴素美4.蔡仪美学思想述评5.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6.评李泽厚美学思想7.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8.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9.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10.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11.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12.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13.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14.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15.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16.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17.审美与文化的关系18.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19.论宗白华美学思想20.论审美现代性21.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22.论诗歌语言五、现代文学部分1.冰心小诗研究2.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3.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4.《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5.《故事新编》研究6.“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7.《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8.《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9.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10.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11.吴荪甫的悲剧特征12.《腐蚀》的艺术特征1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14.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15.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16.《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17.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18.《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19.《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20.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21.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22.“五、四”乡土小说研究23.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24.林语堂的散文艺术25.新感觉派小说艺术26.“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27.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28.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29.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30.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31.胡风的诗和诗论32.路翎小说艺术研究33.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34.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35.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36.瞿秋白杂文论37.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38.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39.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40.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41.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42.试论高觉新形象43.《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44.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45.苏青小说研究46.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47.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48.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49.论徐志摩的诗50.论闻一多的诗51.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52.论穆旦的诗53.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54.论沈从文的《边城》55.萧军小说研究56.论田汉的戏剧57.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58.丁玲小说研究六、古代文学部分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4、论《诗经》中的史诗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6、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7、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8、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9、先秦史传寓言研究10、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11、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12、《吕氏春秋》与杂家13、《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14、论《左传》的战争描写15、论《左传》的妇女形象1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7、《战国策》名篇研究18、老子的思想19、《老子》的艺术特色20、《庄子》的艺术特色21、《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22、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23.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24.《史记》所描写的游侠25、《史记》所描写的刺客26、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27.《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28、《《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29、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30、曹操与诗文革新31、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32、论曹操的散文创作33、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41、论曹丕的文学成就42、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43、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44、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45、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46、论陶渊明的田园诗47、谢灵运与山水诗48、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49、《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50、《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51、《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52、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53、论李白的自由精神54、论李白的情感世界55、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56、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57、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58、论王维的“诗中有画"59、唐代各类题材诗歌研究(任选一类)60、唐代各体诗歌研究(任选一体)61、唐代诗人研究(可选一人,也可选数人进行比较研究)62、唐诗的精神风貌6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唐诗创作之关系(可只论述唐诗创作与某一方面因素的关系)64、对宋诗的研究可参照以上七个方面拟题65、论李贺诗的怪诞66、李贺诗与屈原赋67、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68、论白居易的新乐府6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70、唐代进士与文学的关系71、杜牧的史论诗72、论韩愈散文的“气"73、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74、唐传奇名篇研究(可任选一篇分析)75、唐传奇与佛教76、唐传奇与道教77、唐传奇题材类型研究(可任选一类题材研究)78、唐传奇作家研究(可任选一位作家作综合研究)79、唐传奇的审美风格80、唐传奇与中国古代小说81、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82、唐传奇的叙事特征83、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84、唐传奇的抒情特征85、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86、唐代小说专书研究87、唐代小说的各类主题研究88、唐代各体散文研究90、唐代散文家研究91、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92、唐代散文的思想特色9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散文创作之关系94、对宋文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向自行拟题95、苏洵散文研究96、论苏轼的“超然"97、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的意义98、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的意义99、论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100、从文艺政策看唐诗的繁荣101、论文人山水诗的寄托102、论王安石的咏史诗103、论杜牧的咏史诗104、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实践105、李清照之人格与风格106、苏轼各体词研究107、苏词的风格108、苏轼的词论特色与其词创作的关系109、对辛词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面自行拟题110、苏、辛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111、论咏物诗112、论晚唐小品文的艺术追求113、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114、论节奏──古典叙事散文的抒情化调节机制115、《三言》名篇研究(可只取一篇或一个系列分析)116、《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117、《三言》思想倾向研究118、《三言》创作技巧研究119、《三言》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120、《三言》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121、《三言》与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活动122、《二拍》研究(参照《三言》研究诸方面自行拟题)123、明代散曲与民歌124、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125、《郁离子》研究126、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127、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128、《花间集》风格论129、《花间集》题材论130、《花间集》与唐宋词史131、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132、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133、《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134、《水浒传》风格论135、《水浒传》接受史136、《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137、《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138、《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139、《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140、《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141、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142、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43、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1.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2.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3.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4.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5.《茶馆》简论6.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7.金庸小说主题论8.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9.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10.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11.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12.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13.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14.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15.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16.余华小说艺术探讨17.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18.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19.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20.《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21.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22.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23.试论王安忆《长恨歌》24.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25.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26.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27.张平《抉择》的意义28.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29.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30.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31.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32.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33.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34.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35.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36.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八、语言学概论部分1.试论语言符号与其他人工符号的异同2.从社会功能看语言的本质3.汉语词义的演变4.××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5.××话一般词汇的消长6.谈句型变换与语言表达7.试论词义的模糊性8.汉字与拼音文字比较研究9.浅谈语音演变的规律性10.××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11.试论社会方言与言语社团的关系九、外国文学部分1.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2.评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3.评莫里哀的喜剧艺术4.评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5.评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6.评普希金的抒情诗7.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8.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艺术)9.评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10.评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可选择其中一部)11.评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12.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13.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14.评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15.评《静静顿河》的艺术成就16.从《双城记》来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17.评《简爱》的爱情主题18.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19.评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20.评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21.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十、民间文学部分1、当代中小学生新编顺口溜论2、当代社会顺口溜论3、当代笑话论4、论民间文学的实用性5、论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6、论民间文学的传统性7、论民间文学的集体性8、论民间文学与表演性的关系9、论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10、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11、论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12、论民间文学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价值13、民间文学总结劳动经验论14、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15、论民间文学的娱乐功能16、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17、论洪水神话18、论神话的艺术特征19、论神话的影响20、论×地民间传说的主要内容21、论×地的人物传说22、论×地的能工巧匠传说23、论×地的英雄传说24、论×地的历史传说25、论×地的地方传说26.论×地的风俗传说27、论×地长工与地主的故事28.论×地的劳动故事29.论×地的家庭故事30.论×地的愛情故事31、论×地生活故事的类型问题32、论×地的嘲讽笑话33、论×地的幽默笑话34、论民间笑话的艺术成就35、论民间笑话的美学意义36、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内容37、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分类38论×地的精灵童话(故事)40.论×地的人物童话(故事)41、论×地的童话的艺术特色42、论×地的民谣43、论×地的民歌44、论×地的山歌45、论×地的民间小调46、论×族民歌47、论×地的劳动歌48、论×地的农民苦歌49、论×地的长工歌谣50、论×地的工人苦歌51、论×地的妇女苦歌52、论×地的讽刺歌谣53、论×地的情歌54、论×地的仪式歌55、论×地的儿歌、童谣56、论民间歌谣的艺术特点57、论×地的政治谚语58、论×地的59、论×地的谚语的艺术特点60、论谜语的历史61、论×地的谜语内容62、论×地的谜语分类63、论地的谜语艺术特征64、论×地歇后语分类65、论×地民间长诗的艺术特色66、论×地相声67、论×地快书、快板十一、古代汉语部分1、论汉字的性质2、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3、许慎六书说论评4、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5、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6、“‘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7、现代汉字构形特点8、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9、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10、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11、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12、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13、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14、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15、汉字考释方法述评16、汉字析形方法研讨17、汉字教学方法研究18、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19、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20、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2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2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2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24、形声字起源试论2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26、《说文》省声研究27、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28、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29、汉字前途讨论述评30、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31、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32、论汉字的音义联系33、江永“女书”源流研究34、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35、主谓间“之"字探源36、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37、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十二、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1、语文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研究2、论语文教学目标的规范表述3、语文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效率的影响4、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5、论文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6、语文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7、语文新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初、高中;各种版本均可)8、论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关系9、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10、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关系11、论语文教学中××模式(或方法)的运用12、作文批改的多种方式及效果13、论作文测评的效度与信度14、论阅读题型的设计15、语文素质的构成及培养思考16、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与策略17、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或科学意识)18、中学语文加大文言文内容的价值探讨19、论说话(或听话、阅读、写作等)能力的培养20、论语文教学中减负与提质的关系21、文学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22、语文教师科研意识和行为研究23、探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24、语文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的关系十三、语用学部分1、某种语言形式的语用功能研究2、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研究(因语言交际者的不同文化背景表现出的语言习惯和特点)3、言语行为研究(种类及其特征)4、同义结构的不同使用场合及其表达的不同含义研究5、语用失误分析研究(特指说话方式不妥,并非语法错误)6、语气研究(表现形式及功能)十四、新闻理论及新闻史部分1.论中国人自办报刊与近代文化之关系2.新民主新闻事业与新文化运动3.近代报刊与维新运动之关系4.论维新派新闻思想的局限5.试论欧美新闻自由思想的萌生与发展演变6.试论廉价报刊对新闻发展的影响7.试论二十世纪初叶中国新闻观念的现代化8.试论新闻价值各要素在新闻价值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9.论新闻自由的有限性10.试论新闻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也可论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他社会功能)11.试论反馈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地位和作用12.试论记者如何避免新闻侵权13.试论如何在采访中体现人道主义关怀14.中西新闻传播观念之比较15.王韬的新闻思想与实践16.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与实践17.严复与《国闻报》18.章太炎国粹思想与《民报》19.孙中山报学思想与近代报刊的党性20.陈独秀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21.胡适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22.谭嗣同的“报章文体”论23.西方传教士的报刊活动与近代的西学东渐24.《万国公报》与戊戌变法25.论黄远生的新闻写作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26.林白水的白话文报刊活动研究27.“同人办刊"与《新青年》的演变28.从“游戏”到人生:清末民初的《申报》副刊研究29.孙伏园的编辑思想与活动30.清末立宪运动中的官报活动31.论《大公报》“四不”方针32.浅析张季鸾的政论风格33.论萧乾二战时期的通讯特点34.从《中国的西北角》看范长江的通讯特色35.邹韬奋的“小言论”研究36.《经济观察报》与《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文本比较研究37.简论《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风格38.如何做好财经报道-以《财经》杂志为例39.《中国新闻周刊》与《南风窗》的时政报道对比研究40.《新京报》的“评论”研究41.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186新闻眼》栏目研究42.中国风云记者系列研究(任取一人)43.《重庆晚报》与《重庆时报》的社会新闻报道比较研究44.“幸运52”的娱乐品质分析45.《讲述》是如何讲述的?46.《对话》是如何对话的?47.维亚康姆的中国市场策略分析48.新闻集团的中国市场策略分析49.简论跨地区媒体对于中国新闻改革的意义50.试论网络新闻的传播特性51.简述网络新闻的反战优势与存在的问题52.试论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异同53.试论西方新闻责任理论十五、秘书学部分1、简论秘书形象的自我设计.2、简论应变艺术。

《中国当代文学》试卷及复习要点5

《中国当代文学》试卷及复习要点5

〔大二上〕◆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双百”方针〔2〕“两结合”创作方法〔3〕政治抒情诗〔4〕民歌运动〔5〕山药蛋派〔6〕社会主义训练剧〔7〕主题先行论〔8〕根本任务论〔9〕“三突出”创作原则〔10〕样板戏〔11〕天安门诗歌运动〔12〕重放的鲜花〔13〕归来的诗人〔14〕模糊诗〔15〕生代诗歌〔16〕伤痕文学〔17〕反思文学〔18〕改革文学〔19〕寻根文学〔20〕中国式现代派小说〔21〕先锋小说〔22〕写实小说〔23〕学者散文〔文化散文〕〔24〕探究剧〔25〕京味剧二、论述思考题1评述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2谈建国初期文艺界对电影《武训传》、《红楼梦》争辩、胡风3 文艺思想的批判过程及阅历教训问题?4结合创作实例,试论十七年现实主义创作与时期现实主义创作的不同?5评述《保卫延安》在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开创性意义?6分析《保卫延安》中周大勇的性格特征7分析小说《林海雪原》的传奇性特征?8分析《红旗谱》反映历史生活与探究民族文化的成就?9分析《红旗谱》中朱老忠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10评述小说《青春之歌》思想艺术方面的得与失?11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性格特点及进展过程?12比较分析峻青、王愿坚的军事题材短篇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13结合《百合花》论析茹志娟小说创作细腻动人的艺术风格?14论述《创业史》的史诗特点及艺术成就?15分析《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梁生宝、梁三老汉的典型意义?16以《三里湾》为例,谈赵树理小说在民族化群众化上的奉献?17试论宗璞小说《红豆》的文学史意义及其中的江玫与齐虹这两个人物形象。

18评述述十七年诗歌进展的根本状况。

19如何评价“民歌运动”?20分析郭小川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1试分析郭小川诗歌《望星空》的独特意义?22比较分析贺敬之和郭小川诗歌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23评述闻捷诗歌集《天山牧歌》的思想艺术成就?24评述十七年散文进展的根本状况?25试分析杨朔散文的构造艺术特点?26试分析杨朔散文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27分析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28论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29比较分析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蕴涵、艺术特色及缺失?30以《谁是最得意的人》为例,评述魏巍散文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31简述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状况?32分析 1958 年到1962 年间历史剧热潮消灭的的缘由,它的代表作有哪些?33分析《龙须沟》中程疯子形象及意义?34评述话剧《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35分析《茶馆》中王利发、泰仲义、常四爷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36试分析老舍的话剧《茶馆》是如何处理时间与构造的?37简述《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内容及反动实质?38论述四五诗歌产生的背景、内容及意义?39简述时期小说进展各阶段的根本状况?40评析刘心武小说《班主任》的思想价值?41论述王蒙的创作历程及小说创作的探究?42简述王蒙小说《春之声》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43以《绿化树》为例,评述张贤亮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44分析《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厂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45分析《黑骏马》的主题和艺术特色46如何理解《芙蓉镇》的乡土气息?47分析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48分析《人生》中高加林的性格特征?49简论陆文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50分析陆文婷这一学问分子的典型形象?51简述王安忆小说创作所经受的不同阶段及各阶段的创作特征?52试析莫言《红高粱》的意义及艺术特色53评述“寻根文学”消灭的意义及创作上的得失。

《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学的融合》

《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学的融合》
文学表现
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传承的各民族文学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 等,反映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
03
现代文学发展及特点
现代文学流派与思潮
现实主义
以客观的、写实的手法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 矛盾,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浪漫主义
强调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追求理想化的生活和 艺术表现。
现代主义
制定有效融合策略
尊重文化差异,寻求共同 点
在融合过程中,应尊重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 文学的文化差异,寻求共同点,促进文化交 流与理解。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在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注重创新,通过新的 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等,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更 好地融合。
关注受众需求,调整传播 策略
针对现代受众群体的需求,调整传播策略, 采用更加贴近现代受众的传播方式,提高融 合效果。
以非理性的、荒诞的手法表现现代人的异化和危 机感,追求形式和语言的创新。
当代作家及其作品风格
01
02
03
莫言
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表现 中国农村的历史和现实, 作品风格独特,语言生动 。
余华
以冷静的笔触揭示人性的 复杂和生活的残酷,作品 风格简练而深刻。
阿来
以藏族文化为背景,表现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 谐关系,作品风格诗意而 富有哲理。
民间艺术元素挖掘
发掘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民间艺术元素,如剪纸、皮影、 戏曲等。
文学表现手法
运用现代文学的表现手法,将民间艺术元素融入文学创作,丰富作 品的艺术表现力。
创新与发展
在保持民间艺术元素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其与 现代文学更好地融合。
05
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学融合意 义

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城乡瞩望与表达

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城乡瞩望与表达

■文史哲二○一九年第三期总第八十二期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城乡瞩望与表达□关峰[内容提要]城乡问题实际上是个现代性问题。

贾平凹无意走向乡村乌托邦的世外桃源。

他重直感和表象,城乡问题的价值归趋也由此而出。

二元对立结构并不符合贾平凹在城乡问题上的初衷和目标,故而他作了某种中庸的折衷,深入到了错综复杂的网络之中,显示了互动和缠绕的风景。

贾平凹的农民自觉象征了传统和现代的对立。

如果说批判性代表了贾平凹对城市的基本态度的话,那么这种批判性态度似乎一直就没有发生变化。

乡村衰落一直是贾平凹长篇小说的一大主题。

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这样的衰落显然寓示了城乡关系的某种隐喻。

其小说大都设置了惊心动魄的高潮环节,这一环节几乎都暗含了大变动的世界所带来的乡村社会的巨变。

城乡问题只是表征,自然本身才最根本长久。

[关键词]贾平凹;长篇小说;城乡[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091(2019)03-0112-05【收稿日期】2018-11-19【项目来源】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日常生活视阈下陕西长篇小说的精神谱系研究(2016J033).。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7【作者简介】关峰(1971-),男,河南夏邑人,西北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城乡问题实际上是个现代性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贸易和流通的增加,作为社会巨变的体现,城乡差距进入了知识分子的视野:或被视为文明和野蛮的对立而成为国民性批判的场域,或被冠以城市病而发起民族传统的抵抗。

一、城乡失衡: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审美视点“文革”结束后开始的新时期文学某种意义上是走向世界的文学。

改革文学的出现、人道主义的讨论与现代派的崛起,都在昭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学所作的反应和调整。

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有令人忧虑的现象,贾平凹就在长篇小说里表示了不安和反思。

第一部长篇小说《商州》一开始便推出了厌烦省城生活的后生形象。

现代性的二维解读和不同追求——路遥、贾平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道路透视

现代性的二维解读和不同追求——路遥、贾平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道路透视

精神为代表的文化 ,以及由此确立的思想 、价值和精神倾向。 现代 性 自身 存 在 的文 化 悖 论早 在 2世 纪 就 反 映在 中国作 家 的 0
创 作 活 动 中 ,比如 鲁 迅 先生 《 逝》 里的子 君 和 涓生 就 是 如 伤 此 ,经 自由恋爱 自觉 结合 后 反 而 心里 失 落 ,没 有感 受 到 期 望
( ) 一
突 就 可能 表 现 为 :人 的 主体 性 的极 度 发 展及 其 带来 的人 的 自
现代性是一个非 常复杂的文化范畴 ,它既是一个历史概 念 ,又是 一个 逻 辑 范 畴 。 自启蒙 时 代 以来 ,现代 性 就 包 含两 个互相矛盾和冲突的维度 。一个是启蒙现代性或社会现代性 , 它体现为理性 的胜利。合理化 和工具理性是其基本表现 ,它 展现为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另一个则是审美现代性或文化现 代性 。随着 启 蒙 现代 性 的 产生 和 全 面扩 展 ,一 种 相 反 的力 量
又借 鉴 俄 苏 文 学 的 现实 主 义 手法 ,注 重 写 实 即 生 活 的再 现 。
性存在 出发 ,尊重人的个体感性和差异 ,抗议理性 的狂傲扩 张 ;它是 对科 技理 性造 成 人 的片 面性 和单 面化 的一 种 反抗 。I l l
z 两种 现代 性相 互缠 绕 、相互 关 联义 相互 冲 突 。 这 从 文化 、文 艺 层 面上 看 ,现 代性 主要 表 现 为 以 现代 主义
在小说的人物塑造 、 情节铺排 、细节描写、遣词造句等方面, 路遥与柳青有着惊人 的相似之处。他们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
中国农村重大变革 中普通农 民的命运沉浮 ,不同的是柳青反
映的是2 世纪5 年代农村 的合作化运动 ,就是将个体劳动聚 0 O

论贾平凹散文的现代性获奖科研报告

论贾平凹散文的现代性获奖科研报告

论贾平凹散文的现代性获奖科研报告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交融“哺育”下,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中蕴藏着现代性的审美特点。

贾平凹在中西文化的观照下,形成了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学观,其散文在“民间立场下的文化关怀”、“生活经验中的人性关怀”以及“生命体验中的哲学思考”三个方面体现着作家的现代意识,呈现了现代性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贾平凹;散文;现代性引言费秉勋是较早研究贾平凹的评论家,他出版的《贾平凹论》中有一章“论贾平凹的散文”,他评价称,“与写小说相比,写散文似乎更能见出贾平凹的才情和艺术素质。

他的散文确实写出了特色,写出了个性,在全国能自成一家。

”这样评价贾平凹的散文,不仅是批评文章中较早的,而且也是研究中比较深入的。

作为当代重要的文学家,贾平凹的散文创作实践及其提倡的散文理论对中国当代散文的发展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贾平凹自七十年代初创作开始,一直进行着散文的创作。

他不仅提出了“大散文”观念,并且创办了《美文》杂志,以提倡和实践“大散文”,为新时期以来的散文发展开拓了视野,打破了散文发展的困境。

贾平凹成长于乡土的中国,成熟于中西文化的学习中,他的散文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也透露着现代意识。

该文拟从“现代性”的视角出发,试图阐释贾平凹散文中的现代性的具体表现。

一、现代性何来?现代性是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

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指出,现代性分为两种,一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即科技进步、工业革命以及经济与社会的急速发展的产物。

另一种是“审美的现代性”,即现代主义文化和艺术。

卡林内斯库认为,“规定文化现代性就是对于资产阶级现代性的全面拒绝,就是一种强烈的否定情绪”[1],也就是,文化的现代性是对于社会的现代性的反抗。

现代性引入中国的时间,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也有学者将这一时间延伸至明清时期),是西方文化思潮涌入以后,西方文化在中国土地上的移植。

文化是一种意识,一旦扎根,不会主动灭亡。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2014.10)真题及答案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2014.10)真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2014年10月自考真题及答案一单选1. “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A.1915年B.1916年C.1917年D.1919年正确答案C知识点名称"五四"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难易程度简单讲解“五四”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917年至1920年是新文学的萌芽期,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1926年春到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

统计刷题次数 : 10761 错误率 : 38%2. "五四"时期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小说《荆生》作者是()A.陈西滢B.章士钊C.吴宓D.林纾正确答案D知识点名称"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难易程度简单讲解林纾写了<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大加讨伐,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

又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咒骂文学革命人物。

统计刷题次数 : 7803 错误率 : 43%3. 下列不属于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群的是( )A.许钦文B.许杰C.萧军D.王鲁颜正确答案C知识点名称20年代现代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难易程度一般讲解乡土文学作家群崛起于1923年左右,代表作家有王鲁彦、废名、许钦文、彭家煌、许杰、蹇先艾、台静农等。

统计刷题次数 : 9894 错误率 : 51%4. 对李金发诗歌影响最大的外国诗人是()A.惠特曼B.泰戈尔C.波特莱尔D.歌德正确答案C知识点名称"象征诗派"与李金发诗歌创作难易程度一般讲解他的诗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魏尔伦等人影响。

统计刷题次数 : 6222 错误率 : 67%5. 塑造章秋柳形象的小说是()A.《幻灭》B.《虹》C.《动摇》D.《追求》正确答案D知识点名称<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难易程度困难讲解<追求>写的是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悲剧。

贾平凹

贾平凹

贾平凹贾平凹(wā),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被誉为“鬼才”。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写作特征贾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独特的视角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三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不仅完整地复原和再现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种原生态叙事中,深入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突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全球语境中所遭遇的空前尴尬。

他以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式,真实地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贾平凹的文学作品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寄托深远,笔力丰富,不仅在我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而且还超越了国界,得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同。

特别是在文学语言的民族化方面,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创了新的传统,在新汉语写作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贾平凹作品所描写的场景是他所熟悉的农村,例如《秦腔》。

他写的是农村的现实生活。

长期以来,农村是最落后的地方,农民是最贫困的人群。

现在中国的“三农”概念,农业、农村、农民,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旧的东西稀哩哗啦地没了,像泼出去的水,新的东西迟迟没再来,来了也抓不住,四面八方的风方向不定地吹,农民是一群鸡,羽毛翻皱,脚步趔趄,无所适从,他们无法再守住土地,他们一步一步地从土地上出走,虽然他们是土命,把树和草拔起来又抖净贾平凹的名人心态对他创作的正面效应持久而宽广。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名前的争强好胜,或者说为了出名而焕发的巨大的创作动力;二是成名后的永不满足,亦即为了固名而导致的在创作领域的大胆试验和开拓。

现代汉语和现代文学的关系

现代汉语和现代文学的关系

浅谈现代汉语和现代文学的关系首先我不得不用一句已经听起来有些“恶俗”的话作为开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我自己也有一个不太成熟的结论:文学是思维的表达。

所以现代汉语和现代文学的羁绊就在于“思维”。

这并不神秘。

语言和文学都是人类社会、人的意识的产物。

他们就像是被人操纵的提线木偶,产生与发展取决于人的一举一动。

自然,我们也说语言和文学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但这些规律所体现的终究是人的本性。

在狂飙突进的五四之前,在哪怕是在温和持重的《文学改良刍议》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但这些革命并没有如自己所愿成为真正的革命。

这些在语言革命还没进行之前的文化界的革命就是早产的胎儿,虽然有人在热心地扶持他的成长,但终因先天的不足夭折。

这是个有意义的现象,文学和语言,现代汉语和中国现代文学,只能让语言去规定文学,让语言革命去引领文学革命。

离开了语言,还能谈文学吗?这就是课本上也说的“文学变革进化常常是以形式语言的变革为突破口的”。

如果从现代汉语和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来看,硬要区别两者是有困难的。

因为他们在很多时候都是不分彼此一起被提及、共同发展的。

比如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也提到了推行白话文;而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对提出的新文学的三个要求其实就是白话文已经具备的特点:平易的、新鲜的、明了的通俗的。

这就暗示了现代汉语的发展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其实是来源于同一个动因——思想革命:因为“没有语言之外的思想革命”,也没有语言之外的文学,三者息息相关。

语言的革命、文学的革命都是缘于人的需求。

当时的进步青年信仰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需要表达,而文言、旧文学的贵族、雕琢、晦涩的气质与新的思想不合,而业已存在的平民的、平易的、新鲜的白话文和新的思想在本质上倒有更多的联系。

所以进步作家要用白话文写现代文学作品,这背后隐现的都是新思想的推动力。

文言和旧文学不止是旧思想的载体,它们还是等级社会的标记——只有社会的上层才能使用与阅读。

贾平凹动物叙事的文化意义

贾平凹动物叙事的文化意义

贾平凹《怀念狼》的深层发掘:现当代作家“动物情结”的叙事特征贾平凹在一系列的创作中以其独特的视角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在30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不仅完整地复原和再现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种原生态叙事中,深入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突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全球语境中所遭遇的空前尴尬。

他以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式,真实地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贾平凹的众多作品中,有一些作品既显示了非同寻常的艺术功力,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类生存整体状况的生态关注,这就是以《还念狼》等小说为代表的动物叙事作品。

下面,我们就贾氏动物叙事作品的叙事特征入手,分析他运用动物叙事题材搭建的思想与艺术空间所呈现出来的多姿多彩的文化意蕴,透视作家的关注人类整体生存境遇的忧世情怀。

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创作,贾平凹的文学作品极富想象力,通俗中见真情真性,平淡中寓悲悯哀婉,笔力丰赡,寄托遥深,不仅在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读者群,而且还超越国界,得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深度认同。

他以混沌粗朴的叙事风格、优雅从容的语言表达、浑然一体的章法架构,特别是以文学语言继承传统开创新格的的民族化熔铸,为新汉语写作实践探索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格局,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开阔了汉语写作新异的话语空间。

第一节核心特征:以动物为主的意象叙事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和西方文论话语中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诗学范畴,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创造和古代诗学中的意象论对现代文学创作仍然发射着深远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它还促进了欧美意象派诗歌的诞生和发展,对审美意象的探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美学课题。

中国古代哲学和诗学都非常重视对意和象的关系的探究,《周易》中往往以卦爻之“象”来占卜吉凶祸福,所谓“八卦以象告,”“《易》者,象也;象也者象也。

”“是故《易》者象也”(《周易•系辞下》)。

试论《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试论《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第 36卷 第 1期 Vol.36 No.1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TION
2020年 1月 Jan.2020
试论《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于春芳
(上海科技管理学校,上海 200433)
[摘 要]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举世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扛鼎之作,更是 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相较于 其他西方文学流派,魔幻现实主义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影响较大的文学流派之一,并在 20世纪 80年代掀起了竞 相模仿的创作热潮,以寻根主义文学最为典型。本文探究了魔幻现实主义本土化的表达方式,以及中国作家的魔幻现 实主义创作中的复杂性、个体差异的具体表现特征。 [关键词]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本土化;寻根文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20)01001302 [收稿日期]2019-10-10
[作者简介]于春芳(1982-),女,上海科技管理学校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14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 36卷
孔多小镇被彻底毁灭。 马尔克斯以 一 种 魔 幻、诡 谲 的 表 达 手 法,映 射 了
资本主义入侵下的拉美民族、古印第安文化的丧失和 沦落,在奇幻、神秘和疯狂的文字背后,所掩藏的是现 代化进程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不可调和的冲突。
贾平凹是陕西人在秦汉文化的熏陶中长大因而他的作品中有鲜明的秦汉文化风格反映的是秦川大地上人们的现代生活阐述了秦汉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嬗变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当代社会营造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意蕴空间小说中出现大量对秦汉文化秦川乡土民情的描写并延续和贯彻了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对恬静淡然生命旨趣的追崇正如贾平凹所说他的思想意境受到拉美魔幻主义影响在写作结构上也有过借鉴但是并非刻意模仿小说中所反映的慢慢流失的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小说中所讲述的神秘诡异事件是陕南式的离奇事件是秦川人民民间生活的组成部分

贾平凹作品风格初探

贾平凹作品风格初探

贾平凹作品风格初探当代作家中,贾平凹作品语言独特,蕴含极大的本土性和民族性特色,北大陈晓明教授称其写作为“中国当代汉语言文学的奇观”。

《秦腔》和《废都》代表了贾平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探索――一个回归农村、农民,一个描写城市、知识分子。

其中《秦腔》以细腻的笔触将零散的细节紧密连接,近乎写意的语言将日常生活的场景一一再现,全篇无处不在的方言土语更是当代文学作品语言的一次成功革新。

《废都》受明清世情小说语言风格影响的痕迹很重,采用大量文言,进行有意识的语言颠覆,这其中蕴含了他惯常使用的商洛方言土语,使得古典和现代汉语语言较好地结合,形成极为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本文将这两部作品结合、对比,以求更全面地凸显贾平凹的语言风格。

一、神秘荒诞主义的渗透神秘荒诞主义对贾平凹的语言风格影响极大,在他的多部作品中我们皆可以看到神秘荒诞主义的影子,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并非作者的个人喜好,或纯粹为了自己的写作服务。

一位作家语言风格的形成是深受其所接受的文化影响和熏陶的,这是一种深入骨髓里的东西,或许连作者本身都是无意识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①“乡音”尚且难改,更何况是文化,那是一种深深沉积在骨子里的东西。

贾平凹生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一直长到十九岁,可以说在农村度过了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农村盛行的神秘荒诞主义的一些传统文化与思想便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他整个文化背景中。

就连贾平凹也曾经提到:“我一直是病包儿,却从来没进过医院,不是喝姜汤捂汗,就是拔火罐或用磁片割破眉心放血,久久不能治愈的病那都是…撞了鬼‟,就请神作法。

”②这种我们看来有些封建迷信的文化恰恰是农村传统文化中最不可或缺也无法回避的一部分,所谓的“鬼神”也一再在他的作品中出现,成为他写作语言中独特而又极度现实的一道风景线。

曾经试图要把“农民皮剥了”的贾平凹后来承认说:“做起城里人了,我才发现,我的本性依旧是农民,如乌鸡一样,那是乌在了骨头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入新时期以来, 这个现象基本上还在延续, 但由 于文化的普及, 读者的欣赏水平大大提高, 使得问题的 严 重 程 度 大 大 降 低 了 。对 于 文 人 创 作 小 说 的 现 代 通 俗 化 问题, 引起了许多优秀作家的关注, 并相应付诸艺术实 践, 特别是写乡土题材的小说家, 比如 汪曾祺、高晓声、
从贾平凹的总体创作看, 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初 期, 多年深受极“左”政治思潮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伤害 的国人, 重返五四启蒙战场, 走上了张扬人性解放、追求 民 主 自 由 的 社 会 现 代 化 之 路 。社 会 政 治 层 面 的 现 代 化 反 思, 成为新时期文学初期的主旋律, 贾平凹在卷入这股 潮流的同时, 对艺术本体的思考开始倾斜于民族特色, 他对文学本体的创作思考是文学自觉走向民族化的标 志。贾平凹关于传统文化本质的认识有独特的见解, 他 认为如果把文化比作宝塔, 处在塔尖的是哲学。儒、释、 道三家, 贾平凹将立足点放在佛、道两家。由哲学下而宗 教艺术, 贾平凹偏好的都是“虚”、“静”、“空灵”一类风格 的作品; 从美学上讲最具中国特色, 从表达效果上说最 适 合 抒 发 艺 术 家 的 性 情 。贾 平 凹 坚 持 认 为 是 民 俗 文 化 培 养了民族的性格, 民族的性格反过来制约这种文化。
南方文坛 200 ·1 理论新见
走向现代的民族化写作
— ——论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许爱珠
作 为具有现代思想意识的一名当代知识分子,贾 平凹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无疑是以自身所处的 时代为基点的。他的创作动力是对中国民族 如何走向现代化的文化思考, 是对中国文学如何成为真 正 意 义 上 的 、具 有 民 族 特 色 的 现 代 性 艺 术 表 达 的 文 学 思 考。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关系问题, 其实是现代文 学 家 反 复 思 考 的 焦 点 所 在 。从 这 里 我 们 意 识 到 当 代 作 家 一直以来致力解决的创作核心问题, 现代作家早已深入 思 考 和 实 践 过 。现 代 文 学 历 史 的 发 展 本 身 是 一 个 曲 折 的 过程, 中间所受到的非文学因素的干扰比如政治的干 扰, 给文学现代化的进程造成严重挫折。从文学观念到 艺术形式, 现代文学在极其微弱、极其艰难的环境中、与 非 文 学 因 素 对 抗 的 夹 缝 中 走 过 来 。它 给 当 代 文 学 留 下 的 一个巨大的艺术缺口, 需要当代作家在现代文学关于文 学本体认识的基础上, 在关于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 互融问题上, 做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创新工作。从这 一点来说, 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与现代文学也有了顺利的 接轨。
二、致力于新汉语写作的实践
在现代文学开创的现代汉语文学基础上, 贾平凹致 力 于 新 汉 语 写 作 的 实 践 。他 正 式 提 出 要 进 行 新 汉 语 写 作 的理论口号, 是在《怀念狼》的后记当中:
二十世纪末, 或许二十一世纪初, 形式的探索 仍可能是很流行的事, 我的看法是这种探索应建立 在新汉语文学的基础上, 汉语文学有它的民族性, 即独特于西方人的思维和美学。 但实际上, 他的新汉语文学的文本实践早已不自觉 地 走 过 了 许 多 年 。贾 平 凹 早 年 的 散 文《丑 石》还 给 人 硬 邦 邦的感觉, 有明显的模仿现代散文作家如许地山等人的 痕迹, 但随着他思想的逐渐松绑, 文章便进入散文写作 的真境界了。这境界中, 有神秘、有诗意、有野力, 在语言 表达上以气势为里, 以万物的现象为表, 人与自然天地 万物相感应, 无为而无不为。而长篇小说作为作家艺术 水平的最高代表, 贾平凹使用相对成熟的新汉语写作的 作品, 应该是从《白夜》开始算起。贾平凹早在写《腊月· 正月》时, 孙犁曾称赞他的语言自然, 真诚。但另一方面 又告诫他, 语言是一种艺术, 除去自然的素质, 还要求修 辞!"。修辞立诚, 其目的是使出于自然的语言更能鲜明准 确 地 表 现 真 诚 的 情 感 。多 年 来 贾 平 凹 穿 梭 于 现 代 汉 语 和 古代汉语之间, 尽可能全面、完整地表现出汉语 的独 特 文化内涵, 使汉语在文学上的张力应用到最大。 古汉语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成为拥有巨大威 力的文化载体, 但是像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 它不 可避免地逐渐暴露出了它的历史惰力。自近代以来, 因 为附着于汉语言文 字上的封建君统、道统思想, 阻碍 了 社会向前发展的脚步, 古汉语本体也被作为历史的反 动, 遭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彻底革命。由白话发展而来 的现代汉语, 以凌厉之势, 迅速成为现代历史以来中国 人通用的书面语言。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相比, 最大的优 势是浅显易懂, 但最大的缺点也在这里: 因为易懂而过 于直白, 缺少了一种含蓄蕴藉的美感和回味, 几千年来
三、继承了鲁迅以来的现代 启蒙和现实批判精神
贾平凹的早期创作继承了鲁迅以来的现代启蒙和 现实批判精神, 致力于文学改造国民性的文化努力, 但 在 创 作 转 型 之 后 他 的 启 蒙 立 场 似 乎 变 得 更 加 隐 晦 、含 蓄 起来。贾平凹早在80年代初, 就对于鲁迅开创的启蒙立 场和现实批判传统, 有过很切实的追随。贾平凹刚刚步 入文坛不久, 他的文学视界就已经着眼于全国, 如果说 短 篇 小 说《满 月 儿》的 成 功 , 是 他 受 益 于 爱 情 并 在 偶 然 中 发现了自己的创作特长,那么此后他反倒有故意挣脱优 势 、以 此 证 明 自 己 还 有 其 他 才 华 的 矫 枉 之 举 。 最 终 他 寻 找到了新的创作空间, 开始尝试写作尖锐地触及社会文 化 在 时 代 发 展 中 暴 露 的 沉 疴 。比 如《阿 娇 出 浴》、《年 关 夜 景》、《山镇夜店》是对社会不正之风的批判, 国民劣根性 的讽刺。《年关夜景》是一篇很深刻的小说, 有点类似于 鲁迅的《示众》, 通过截面似的的片 断描写, 入木三 分 地 刻画了一群现实生活中的底层农民的瘪丑样, 与一个叫 “ 光 头 ”人 物 形 象 形 成 鲜 明 的 对 比 , 而 小 说 中 关 于 行 业 不 正 之 风 的 揭 露 只 成 为 照 现 农 民 劣 根 性 的 一 面 镜 子 。《歌 恋》、《头发》、《提兜女》、《窗外一棵白杨树》 等都是表现 十年文化浩劫给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带来的巨大灾难 和心灵创伤, 同时又表现出主人公的不屈不挠的生活态 度和斗争精神。《亡夫》则是一篇很独特的作品, 它借一 位寡妇上坟时的哭诉, 深刻地展示了“文革”对人从心灵 到肉体的摧残, 刻画了一个几乎是现代“阿Q ”的悲剧人
而另一方面,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是书面语言, 千 百年来散落在民间的口语文化也是一笔极其可贵的艺 术资源, 民间口语携带了一个民族的大量原生文化信 息, 这种文化因子具有鲜活的生命质感, 古今优秀的作 家多意识到了这一点, 因此在这方面也是需要贾平凹加 以整理和提炼的。于是, 如何整合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 间的文化优势, 整合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优势, 就成了 贾 平 凹 在 小 说 创 作 中 极 其 关 注 的 艺 术 问 题 。他 的 富 有 成 效的小说文本说明了他的语言整合之力还是比较成功 的。 而贾平凹在语言形式上的探索, 立足高远, 对于现 代文学以来关于语言的民族化与现代化的有机融合工 作, 真正做出了个性化的有成效的努力。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44
南方文坛 200 ·1 理论新见
物形象。除了“文革”题材, 贾平凹这一时期关注的另一 创作重点, 就是对变革中的社会时代心理做及时的描 摹, 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积习中, 为民趋炎附势、见利忘 义 , 为 官 腐 败 、以 权 易 利 的 不 正 之 风 , 如《他 和 她 的 木 耳》、《春 愁》、《雨 后》、《上 任》、《夏 家 老 太》、《下 棋》、《病 人》、《清官》等; 对一些人在社会淘洗中表现得被动和无 奈以及自甘堕落, 贾平凹也作了反讽式的的批判, 如《在 鸟店》中的“王咬舌”、《老人》中的“老人”等, 这一批作品 颇有一些鲁迅式的幽默, 我们读《在鸟店》的故事时, 很快 就能闻到《孔乙己》的味道。
形成的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却是仍然无意识地追求一种 含蓄委婉的文化表达, 这就使现代汉语的表达必然产生 一种遗憾。然而还不止这些, 更重要的是现代汉语的句 法, 从五四之后逐渐形成了欧化的特点, 欧化语言句法 的逻辑性和思辨性, 的确有极强的说服力, 但是它对于 文学的艺术表达, 对于具有民族传统审美习惯的读者而 言, 显然是不利的。因此近百年来的现代汉语的发展, 在 文学语言的使用中也逐渐暴露出了自己的问题。
一、坚持并推进现代文学的大众化方向
贾 平 凹 在 沈 从 文 、赵 树 理 、孙 犁 、张 爱 玲 等 现 代 作 家 进行小说语言不懈探索的基础上, 致力于推动现代小说 雅俗转化的创作实践, 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现代小说 作为改造国民灵魂的先锋文学, 必须经过通俗小说的艺 术形式才能为大众所接受, 所以一直以来, 现代文学在 理论上大力倡导文学的大众化, 然而实际上现代文学的 大多数作品, 因为写作者的人文背景决定了文学的非大 众特点, 欧化现象普遍存在。文学的大众化任务远没有 真正完成。究其原因, 五四文学以来, 以茅盾为首的文学 研究会, 对近代以来的通俗小说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清 理, 而这场运动所引领的新文学观念的影响, 对于雅俗 文学的进一步分化, 起到了微妙的历史作用。近代以来 的通俗小说为文坛提供消遣娱乐的靡靡之音, 与新文化 运动的启蒙, 科学、民主的思想理念 , 形成鲜明的反差, 通俗文学的概念遭到了现代文学主流的排斥也是正常 的。但令茅盾他们自己也始料不及的是, 现代文学的大 众 化 道 路 会 因 此 受 到 制 约 。雅 俗 之 间 因 为 思 想 的 对 立 而 最终导致了形式的不容。而本来五四新文学, 实际上是 文学总体上的一次通俗运动, 左联时期曾推动了文学的 大众化, 瞿秋白写了很多通俗文学; 抗战时期解放区和 国统区的文学通俗化成绩也很可观, 但就是因为雅俗之 间观念上的紧张对立, 文学的真正大众化因此大打折 扣。
贾平凹小说创作最大的一个特点, 是在继承中国性 灵 文 学 中 的 崇 尚 山 水 、寄 托 性 情 的 创 作 传 统 方 面 甚 得 神 髓, 他能在湖光山色的灵动之美中, 完成关于现代人的 生命故事, 这也是符合中国人的民族欣赏习惯的, 毕竟 文 化 的 集 体 无 意 识 在 起 作 用 。我 们 从 贾 平 凹“ 寻 根 ”文 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