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校本教材教案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知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了解古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领悟诗人望月思亲的情感。
3.了解诗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诗中的文化内涵,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了解古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领悟诗人望月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诗中的文化内涵,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解读诗题同学们,五千年中华,三千年诗韵。
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你知道哪些跟节日相关的诗句吗?出示清明节、春节、七夕节、寒食节、重阳节等与节日有关的诗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也和节日有关,题目是《十五夜望月》。
(板书课题)(一)解诗题十五夜是指是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说到中秋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你能谈谈对中秋节的认识和了解吗?教师小结: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各种习俗,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本首诗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你从题目中又能明白什么呢?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杜郎中的,这是一首中秋夜望月怀人的七言绝句。
(二)识作者王建,唐代诗人,出身寒微。
大历十年进士。
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过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省西安市。
王建一生沉沦下僚,生活贫困,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乐府诗。
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王建还以《宫词》写得好而知名。
通过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王建虽一生贫困潦倒,但是诗词成就很高。
这首《十五夜望月》又同其他的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这首诗更有创造性,更耐人寻味。
下面我们我们就走进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引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注意“四三节奏”,读出韵味。
引导学生找出韵脚——“鸦、花、家”,读出古诗的味道。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读懂古诗,体会诗中描写的景色特点,并背诵。
2、背诵古诗,体悟诗人思亲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古诗,抓住诗中关键词体会古诗所写景色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法与学法教法:情景引导法和探讨交流法。
学法:通过自主学习法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亲之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查阅诗人和中秋节相关资料,搜集描写明月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说中秋。
教师:中秋节自2008年起被列为我国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你们家有什么不同的庆祝方式?指名两生回答。
教师:“每逢佳节倍思亲”,特别中秋月圆之时,出门在外的游子只能寄愁心与明月,把思念化成文字。
于是就有了无数与月有关的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板书:十五夜望月)2、齐读课题。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教师:想要真正了解古诗意境,就要走进作者。
课前了解了关于王建的哪些信息?学生作答,教师相机出示诗人资料。
教师:了解了诗人,还得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请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来回答。
预设:这首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这一天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寄友人杜元颖的。
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三、品读诗歌,理解诗意1、划分节奏,有感情读。
教师:学习古诗,首先应该读好节奏,这是成功的第一步。
请听老师范读,划分节奏。
(1)学生听范读,试着划分节奏。
(2)课件出示古诗节奏。
(3)和同桌一起有节奏地读一读。
(4)指名读。
2、学习古诗第一、二句,联系已学的类似古诗,体会景色特点。
教师:中秋与朋友相聚,品着美酒,赏着美景,人生多么惬意!请借助注释读一读古诗,想一想:诗人描写了八月十五晚上的哪些景色?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提示:请用上“我从一词或一句读出诗中描写了”的句型回答)(1)体会“中庭地白树栖鸦“所写景物的特点。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栖、鸦”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理解句意,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来感受古诗营造的意境。
4.通过体会诗人望月怀人的秋思,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教师先抽查学生背诵《寒食》《迢迢牵牛星》,再齐背。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过渡:在我国古代围绕着传统节日创作的古诗举不胜举,这也正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中秋团圆之夜“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的雅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十五夜望月》是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较为有名的一首。
(板书诗题:十五夜望月)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理解诗题。
(1)从字面含义理解诗题。
明确:“十五夜”即中秋节的夜晚,点明了时间。
“望月”点明了事件。
(2)引导学生由诗题引起思考。
预设:“十五夜望月”就是在农历八月十五夜晚望月亮的意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诗题想到以下问题:诗人在哪里望月亮?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在这里望月亮?诗人眼中的月亮有什么特点?月亮在古诗中一般是思乡的代名词,中秋节望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3)学生交流想法,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2.简介作者和古诗的创作背景。
(1)介绍作者。
王建(约767—约830)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
曾官至陕州司马。
其乐府诗从多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暴行。
有《王司马集》。
(2)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在《全唐诗》中也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寄友人杜元颖的。
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诗人独吟。
3.学生自由朗读,理解诗意。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栖”“鸦”。
预设:“栖”可以采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
《十五夜望月》教案
《十五夜望月》教案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传统习俗中关于十五夜的文化内涵和意义;2. 理解《十五夜望月》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3.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讲解诗歌背景和内涵,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情感;2. 通过赏析诗歌语言和意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3. 通过研读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诗意的欣赏和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十五夜望月》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 诗歌《十五夜望月》的语言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难点:1.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和思想交流。
一、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十五夜望月》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十五夜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意义。
通过介绍和讲解,引起学生对这首诗的兴趣。
二、学习与讨论(15分钟)1. 听课讲解教师向学生讲解《十五夜望月》的意境和情感,分析诗中的诗意和美感,让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心境和意境。
2. 学生讨论教师组织学生互动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发表对诗歌的看法和情感。
三、赏析与体验(20分钟)1. 朗诵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让学生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诗歌品味教师引导学生分段品味《十五夜望月》,体验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提高认识诗歌的审美价值。
【课堂延伸】在课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诗歌创作或分享,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创造和鉴赏能力。
还可以邀请学生观赏十五夜的月亮或举办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板书设计】《十五夜望月》1. 诗歌背景和作者介绍2. 诗歌意境和情感表达3. 诗歌语言和意境品味4. 个人表达与总结讨论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古诗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注重学生的思想交流和表达能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以下是一份小学六年级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十五夜望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了解中秋月文化,感受月亮所代表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呢?(请学生分享关于月亮的诗句)
2.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是与月亮有关,让我们一起走进《十五夜望月》。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小组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朗读古诗,体会情感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节奏。
2. 思考:这首诗与其他节日的诗在氛围上有什么不同?
(五)总结拓展
1. 总结全文,梳理本文的写作顺序和主旨。
2.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节日的习俗和相关古诗,拓宽视野。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十五夜望月》。
2. 搜集其他与月亮有关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对月亮的象征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理解诗人的情感方面还需要加强引导。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精选(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精选(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十五夜望月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欣赏诗词的方法。
课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圆月)确实,圆月,是中秋的象征。
这天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十五夜望月》。
(板书课题)一般来说诗歌是所有文体中最短小的,但是别看它们是小身材,其实有大韵味呢。
诗歌语言因高度凝练而充满丰富的形象和意义,要我们花大力气去体会。
所以,我们今天这节课如果能够把《十五夜望月》这首短小的诗真正读懂,读通,那就是同学们的成功了。
这首诗的题目或者还可以写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解题,注意古代以官职来称呼别人的文化习惯)。
二、初读诗歌,明确体裁。
师:有没有同学乐意先来帮我们大家读一下这首诗?(生读)师:你知道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吗?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古诗咯。
问题是从文体上说它属于诗歌中的哪一类?(七言绝句,另有五言绝句,八句四联律诗,格律诗)三、跟读诗歌,初步把握。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不错,声音响亮,而且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已经迈出了读懂诗歌的第一步。
诵读是理解诗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氛围,有的需要浅吟低诵,有的需要放声朗诵。
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遍本诗的朗诵,去初步了解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内容。
生听读师:下面我们跟着录音一起来读这首诗。
生跟读师:用一句话分别概括诗歌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
(一二句描写了诗人十五夜望月时看到的院中景象。
)(三四句抒发了诗人望月怀人的情思。
)四、发挥想象,欣赏景色。
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字面疏通:庭院中的地面白色一片,树上栖息着乌鸦,清冷的露水无声地沾湿了绽开的桂花。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3.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重点能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学习难点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流程一、导——对话·诗情美同学们,五千年中华,三千年诗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1.读读下面的诗句,看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大屏幕出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王安石《元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的《清明》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明·唐寅《元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3.齐读课题。
质疑: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4.一提起中秋节,我们总会想起月亮,你积累了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5.诗人简介。
大屏幕出示:王建,唐代著名诗人,颍(ynɡ)川(今河南许昌)人。
与张籍齐名,被世人称“张王”。
王建出身寒微,从军走马十三年,晚年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二、读——对话·韵律美学生拿出课文纸,认真读三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读正确。
指名读古诗。
指导难读的句子。
栖的读音:qī,组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指鸟停在树上。
结尾处用了问号该怎么读一男生读,指导;一女生读,评价;教师领读;一起读。
2.读出节奏指名说一说:你是如何划分节奏的?请按照223的节奏再来读一读。
评价。
3.教师范读诗歌不但要注意节奏美,还讲究韵律美。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案3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跌宕有致的小结,构成了情味隽永的诗的艺术,是寄情田园中难得见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1. 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 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和蕴含的感情。
3.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使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好意境,使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有关咏月的诗句。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咏月的诗句。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月”的诗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积累,通过背诵不同的诗句,体会不同的情感。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有关明月的古诗——《十五夜望月》。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古诗,理解诗意1. 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诗句,正音并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注意指导“地”、“庭”、“种”、“郎”的读音。
)(3)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
(引导学生感知诗中的画面和情境。
)2. 简介诗人及背景。
(1)教师简介诗人王建及创作背景。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
(2)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境遇,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
(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诗人的济世抱负无法实现。
在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时刻,诗人借助望月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 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出示图片并配乐朗读,营造氛围。
教师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情境。
(一幅幽静的夜晚里,月光洒在庭院地上的美丽画面。
)(2)教师提问: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明月之美?请用笔在相应的诗句下做出批注。
3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十五夜望月》,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技巧,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十五夜望月》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五夜望月》,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家国情怀,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诗人在中秋之夜思念家乡的情景。
2. 诗歌结构:诗歌共八句,每句五个字,分为上下两阕,结构严谨,韵律优美。
3. 诗歌意境:诗歌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色、景色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4. 诗歌情感:诗歌充满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表达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十五夜望月》的意境和情感,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诗歌的象征意义,深入理解诗人的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古诗鉴赏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中秋节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中秋的氛围,激发他们对《十五夜望月》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十五夜望月》,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逐句解析诗歌的意义和象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4. 讨论:分组讨论诗人的家国情怀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5. 拓展:介绍其他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让学生了解更多古典文化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十五夜望月》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十五夜望月》2. 诗歌作者:杜甫3. 诗歌背景:唐代4. 诗歌结构:五言律诗,八句,上下两阕5. 诗歌意境:月色、景色、情感6. 诗歌情感:思乡之情、家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教案(精选10篇)
《十五夜望月》教案《十五夜望月》教案(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十五夜望月》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十五夜望月》教案篇1一、了解作者唐代王建,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籍齐名,两人创作诗歌的风格相似,并称“张王乐府”,后人称为“张籍王建体”。
二、读出“望”之画面美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月到了哪些景象呢?1、“白”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
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满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曳。
2、“栖”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
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楞楞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逐渐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湿”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
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
“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
那么人间的桂花香了,广寒宫里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
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义,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诗歌鉴赏: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入新课。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义,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4. 诗歌鉴赏: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6.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以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7. 作业布置:布置与古诗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2. 诗歌背景:张九龄、唐代、思念家乡3. 诗句解析:意义、韵律美、意境美4. 诗歌鉴赏:朗读、品味、想象5. 情感体验:思念家乡、热爱祖国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
2.教学难点
-诗句深层含义的把握:学生往往难以领悟诗句背后的深层情感和哲理。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需要在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上有所实践,但可能难以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古诗意境的体会:学生需要通过有限的文字去想象和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这对他们的想象力是一大挑战。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十五夜望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熟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4.体会诗人通过描绘月夜景色表达出的思乡情怀。
5.感受古诗的韵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学习《十五夜望月》,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理解诗意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受诗人情感,培养同理心和审美情感。
4.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5.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通过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这首诗,看看诗人如何通过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景色,表达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识别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描绘景色或情感表达相关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共同学习了《十五夜望月》这首古诗。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兴趣还是挺高的,尤其是当他们能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体验时。通过提问和讨论,他们展现了对月夜景色和思乡情感的独特见解。我觉得这样的互动很有意义,它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诗句,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古诗的魅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中秋节夜晚望着明亮的圆月,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感。
通过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能欣赏到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时帮助他们掌握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能够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诗中的意境。
4.能够分析诗中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欣赏古诗的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难点: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理解诗中的意境,分析诗中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的意境。
2.朗读法: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记忆力。
3.讨论法:教师学生讨论诗中的词语和句子,帮助他们理解诗的意思。
4.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培养他们欣赏古诗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古诗三首。
2.参考资料:关于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介绍。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音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中秋节的传统和意义,引出这首诗的背景和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这首诗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的内容和意境。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这首诗,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诗的内容。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讨论诗中的词语和句子,帮助他们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诗的意思。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这首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秋思之情。
2、难点(1)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2)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古诗相结合,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初步体会古诗的情感。
2、讲解法对古诗中的重点字词、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的魅力,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中秋佳节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中秋节的经历和感受。
(2)提问:“在中秋节,你们通常会做些什么?”“当你们仰望明月时,会想到什么?”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王建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时的情境。
3、朗读古诗(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重点解释“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等诗句中的重点字词。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5、体会情感(1)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可以体会到?”(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诗人的秋思之情,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6、欣赏意境(1)再次朗读古诗,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其中的意境。
(2)提问:“在你的想象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你能感受到诗人的心情吗?”7、拓展延伸(1)展示其他与中秋或秋思有关的古诗,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让学生比较它们在表达情感和意境营造上的异同。
部编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六下04.3《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六下04.3《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是部编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六下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作者在中秋节夜晚的所观所感。
课文以优美的文字,展现出一个月光如水、寂静无声的夜晚,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的美。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但在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应从他们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景。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朗读法: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生字词卡片: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相关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秋节夜晚的月亮,引导学生回忆起课文中描绘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逐段讲解,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作者在夜晚所观所感。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课文中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教学设计
6.教学评价,反思改进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作业展示、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话题: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关于月亮的古诗词,如《静夜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激发学生对月亮的美好情感。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问,突破重难点。
4.创意表达,提升写作能力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表达,如仿写、扩写等,提升写作能力。
-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给予积极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创作热情。
5.课后拓展,巩固提高
-布置与《十五夜望月》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搜集与月夜有关的古诗词、进行创意绘画等,巩固所学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背诵等多种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2.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美景,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月夜的宁静与美好,为学习《十五夜望月》奠定情感基础。
3.提问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月亮在我国古诗词中象征着什么?诗人为什么会望着月亮产生无尽的遐想?”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古诗词中的寓意。
(二)讲授新知
1.诗人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十五夜望月》经典教案
《十五夜望月》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2. 借助课下注释,学生能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的描绘,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赏月、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活动。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十五夜望月》,就是唐代诗人王建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明月,感怀人间的作品。
2. 整体感知: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感受它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完后进行简单评价。
最后,教师总结并强调朗读时要注意的节奏和感情。
3. 精读感悟: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课下注释和学生的讨论,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庭地白树栖鸦”这句诗中,诗人看到的景物有哪些?这些景物给诗人什么样的感受?“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中,诗人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这句诗中,诗人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4. 深入探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月出东山,诗人在望;桂枝湿露,诗人在望;夜深人静,诗人还在望。
”诗人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诗与中秋节有什么联系?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5. 拓展延伸: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中秋节和月亮的文化背景和诗词作品。
例如,可以让学生分享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词或故事,或者让学生了解一些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6. 作业布置:课后请学生完成以下作业:(1)熟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2)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中秋节赏月的短文。
(3)搜集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词或故事,准备在班上分享。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教案设计本文是一篇有关秋思的诗歌,诗人王建通过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十五之夜的“望”引出对景物的描写,既用语言描摹了环境,又抒发了内心的思绪。
下面为大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生字词,理解诗文含义,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人王建的生平经历。
2.通过合作探究、以读促悟的过程,学生能够理解直接抒情这一抒情方式,学习并掌握拟人修辞手法在诗文中的运用。
3.体会意境的描摹,感受诗人王建的秋思怀人之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直接抒情这一抒情方式,学习并掌握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王建的秋思怀人之感。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感悟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温故知新法进行导入:李白《静夜思》。
对话同学: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夜晚望月,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今天我们再来走进一个被皎皎月光笼罩的世界,走进诗人王建的内心。
(板书:十五夜望月)(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歌情感基调1.学生根据预习,自读课文,教师讲解字词含义(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鸦:鸦雀;冷露:秋天的露水;尽:都;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落:在,到。
)师生共同翻译本诗。
2.学生大声读诗文,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朗读问题。
3.读诗文同时思考,诗中景色是通过哪个字描绘出来的明确: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望月,由“望”字引出对夜晚景色的描写。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学生默读诗文,思考:诗人一“望”都“望”到了什么明确:诗人先是望到庭院中地面洁白的样子,通过“地白”二字可以看出月光的透明、如水、清冷,描绘了一幅非常静谧、柔和的画面。
十五夜望月教案(汇总3篇)
十五夜望月教案(汇总3篇)1.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
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2、知诗人,解诗题。
韩,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诗集》。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的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音。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一)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把词语连成句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3、全班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二)展开想象悟诗情。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指名读第一句。
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2、“飞花”是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落花随风飞舞,写出了花的轻盈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
课题
十五夜望月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准备
幻灯片
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6.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律。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三、课外延伸
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歌。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景→境→情
反思以及改进措施
二、诵读古诗:
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银白的地面、ຫໍສະໝຸດ 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