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碧伟:《报任安书》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011.5.25改定稿)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高二报任安书第三课时学案

苏教版语文高二报任安书第三课时学案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报任安书第三课时学案〖自主预习〗1.诵读全文,挑选自己喜欢的语段加以背诵。

2.思考:古人有话道“士可杀,不可辱”,面对遭受宫刑这一最大的耻辱,作为士人的司马迁为什么没有选择自杀,而选择活下来?〖预习反馈〗〖学习导航〗一、研读第4段,讨论作者列举古代一些“倜傥非常之人”的事例,同他表达的生死观、价值观是一种怎样的联系。

二、研读第五段,思考:忍辱活着,并不容易,要忍受肉体的痛苦、人格的屈辱、灵魂的煎熬,没有精神上的支撑是不行的。

司马迁活着的精神支柱是什么?〖当堂测试〗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若望仆不相师(怨恨)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察)B.幸勿为过(错误)恨私心有所不尽(遗憾)C.不可胜记(尽,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显露)D.不复与言(说话)新沐者必弹冠(洗头)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曩者(rǎnɡ)剖符(pōu)系狱(xì)倡优畜之(xū)B.阙然(què)愠色(wèn)卜祝(bǔ)定计于鲜(xiān)C.桎梏(ɡù)倜傥(tǎnɡ)强颜(qiánɡ)怯夫慕义(qiè)D.囹圄(yǔ)沉溺(nì)赭衣(zhě)贪生恶死(wù)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蝼蚁槛井震恐文史星历B.文采诎体发愤王侯将相C.缧绁钳奴绳墨义气用事D.鞭箠枝体辞令权倾五伯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在汉语。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4)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课时领悟〗打印版。

高中语文 专题三 报任安书(第3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5(2021年整理)

高中语文 专题三 报任安书(第3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5(2021年整理)

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专题三报任安书(第3课时)教学案苏教版必修5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专题三报任安书(第3课时)教学案苏教版必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专题三报任安书(第3课时)教学案苏教版必修5的全部内容。

课题:报任安书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4.体会本文融议论、记叙、抒情于一炉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1. 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

价值观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集体备课部分(学生活动部分)个性备课部分故述往事,思.来者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③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④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集体备课部分(学生活动部分) 个性备课部分装订线4。

思考问题:A。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胜:尽。

C.思垂空文以自见.见:看见。

A.作者借给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

始至终表达了悲痛的感情。

报任安书。

高中语文_报任安书第三课时教学课件设计

高中语文_报任安书第三课时教学课件设计

情感的丰富性 思想的深刻性 逻辑的严密性
各抒己见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勇者不必死节”,“节” 是儒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古代的读书人 非常注重“气节”“守节”,如文天祥曾说:“臣 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你能否再举出 一些有关气节的例子?请谈谈你对气节的看法。
写作片段巧借鉴
语文 必修第四册 山东人民出版社
《报任安书》
建构精神家园
பைடு நூலகம்







学习目标
1、 学习第六段并积累重要的文言知 识。
2、 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为 一炉的写法。
3、 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 格和他的生死观。
报任安书
任 安 :慎于接物,推贤进士 司马迁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因为 地位卑微,死不足惜 奇耻大辱,无颜苟活 自身的遭遇 身处困境,走向衰落 抑郁、激愤 忍辱偷生,古今一体 文传后世,隐忍苟活 苟活的原因 身处逆境,期望成功 极度的痛苦
为伟大事业献身的人,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美洲)
通1过、重回重危扣难全去文寻求,不整朽理,文是一言件知赏识心乐点事;(法国)
人生仅一世,而流芳可千年(日本)
我2俗竖、人起背言一座诵也纪“”念古;碑,者比富铜贵还而坚固名,摩比灭巍巍••的••宫••殿难还为高,
无论是暴雨,无论是午夜的狂风,还是绵绵的岁月都不
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 。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 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 服命运的击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 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 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 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 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 。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 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 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报任安书》教学设计之三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报任安书》教学设计之三

报任安书教案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课时一、背景介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学习第一段1、教师范读第一段2、字音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鞭(chuí)圜墙(yuán)占卜(bǔ)囹圄(wǔ)槛(jiàn)缧绁(léi)3、主要词句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4、思路分析: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

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

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

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报任安书》。

(2)理解《报任安书》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文本内容。

(3)分析《报任安书》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报任安书》。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任安的忠诚与正直,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理,坚持正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报任安书》。

(2)理解《报任安书》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文本内容。

(3)分析《报任安书》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报任安书》中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深入理解作者任安的忠诚与正直品质。

1. 导入新课(1)简介《报任安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任安。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报任安书》,感受文本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报任安书》中的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容、形式和作者品质等方面,深入解读《报任安书》。

(2)总结文本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5. 欣赏与实践(1)让学生欣赏《报任安书》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2)模仿《报任安书》的写作风格,进行文学创作。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报任安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 过程性评价: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观察学生对《报任安书》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估学生在欣赏与实践环节中对文本艺术的感知和创作能力的发挥。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报任安书》教案3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报任安书》教案3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报任安书》教案3《报任安书》教案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2、《报任安书》重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的特点,思想上深刻的内涵。

多诵读多领悟。

3、《廉颇蔺相如列传》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三个故事,体会文章结构和人物刻画的精妙之处。

4、《屈原列传》重在引导学生与所学过的屈原的作品进行对照阅读,以领会屈原的精神及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还有屈原的遭遇与作者的相通之处。

5、《信陵君窃符救赵》重在引导学生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三、教学难点:《报任安书》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设想:本单元的教学是新教材的安排体例,将司马迁的作品编排在一起集中学习,并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初中、高一、高二所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沟连到了一起,连同《读本》共13篇作品。

将《报任安书》放到本单元的第一篇进行阅读,有利于了解司马迁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将初中、高一、高二学过的作品进行回顾,重在了解《史记》写人物的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一篇知识短文,重在概括了司马迁《史记》的史学性与文学性。

其他三篇的传记文学重在诵读,并引导学生领悟司马迁传记文学的特点。

还可引导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以拓宽学习的渠道,最后让学生以司马迁的文学及精神的某一点,举行一次研究性学习报告会。

五、课时安排:12课时六、教学步骤:报任安书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司马迁写作本文的背景,学习他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总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作者生平与社会背景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特殊境遇中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作者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认识,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作者的品德与操守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作家、作平简介本文节选自司马迁写给朋友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

47岁时因为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

次年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

中书令是朝廷中掌管机要的职务,所以司马迁的朋友任安曾写信给他,叫他积极向朝廷推荐贤才。

后来任安因事被捕下狱,司马迁才写了这封回信。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向任安详细地叙述了自己下狱受刑的经过,抒发了受刑后的痛苦和怨恨,说明他忍辱苟活完全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回答了他不能推荐贤才的原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全文反复曲折,首尾呼应,夹叙夹议,引古喻今,情真意挚,感慨极深,确实是向知心朋友倾吐表情。

本文节选了原文的开头一部分及后半部分,重点放在了作者表明自己为什么隐忍受辱苟且偷生的原因,这也是我们理解司马迁伟大人格,理解《史记》先进思想的关键之处,本文虽是竹选,但仍白成体系。

文章的结尾呼应开头,点明自己不能“推贤进士”。

二、初读文本,把握文章脉络,感受情感。

选文逐层深入,叙议结合,援引古代事例比喻当今形势。

叙述中透露出作者遭受腐刑之后的痛苦及怨恨,议论中表现作者“隐忍苟活”而要“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的伟大志向。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1.1 教学背景此教案适用于历史学科初中一年级二学期的课堂教学。

本节课学习教材中的《报任安书》一文,了解作者报任安的生平和其政治思想,同时探究《报任安书》的历史意义;加深学生对于当时士人对政治的态度和探究历史、文学联系的认识。

1.2 教学目标1.了解报任安的生平和其政治理念,理解《报任安书》的历史意义;2.梳理《报任安书》的思路逻辑,把握文中的主题思想;3.通过对《报任安书》的学习,了解唐代以及近代史上的重要政治事件,深入认识当时的学者士人的政治态度;4.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2.1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报任安和他的生平1.报任安的生平概况2.报任安的政治理念第二部分:《报任安书》的思路逻辑1.文中关键语言解析,分析文中重点2.主题思想探究,了解文中的论点3.文章结构分析,探究文中的思路逻辑第三部分:历史背景与时代渊源1.宋代的历史背景,了解宋代的政治形势2.当时学者士人的政治态度,了解当时的政治氛围3.主题思想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加深对当时历史事件的理解2.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教师简要介绍报任安的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报任安书》一文,并通过小组讨论,梳理其政治理念和文中的重点语言3.组织全班进行讨论,了解并总结文中的主题思想、思路逻辑和文章结构第二课时1.教师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了解当时政治形势和学者士人的政治态度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深入探究《报任安书》的历史意义和主题思想,及其与历史背景的关联3.教师组织课堂大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视野和批判思维能力,加深对当时历史事件的认识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3.1 教学方法1.“导读+讨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思考2.课堂大讨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3.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知识和概念3.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2.ppt打印版3.学案4.补充读物四、教学评估方法及标准4.1 教学评估方法同步评估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掌握情况2.课堂大讨论,通过学生表达和思考,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思维能力期末测评结合历史学科的基本考点和教学内容,设计相关试题进行考核。

第二高中语文 报任安书(第三课时)教案

第二高中语文 报任安书(第三课时)教案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第二中学2021年高中语文报任安书〔第三课时〕教案新必修5一、复习稳固、导入新课二、研习5、6节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一一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放失〔yì,义〕:散失。

失,同“佚〞。

下流多谤议下流:负罪受辱的处境。

仆以口语遭遇此祸口语:言论。

3、落实详细文言语段翻译。

〔1〕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翻译:也是想借此探究自然与人事的关系,贯穿从古到今的历史开展变化,完成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著作。

〔2〕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那么忽忽假设有所亡,出那么不知其所往。

翻译:因此,愁肠每天都反复回转,在家里就恍恍忽忽假设有所失,外出就不知道要到哪里去。

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如今少卿却教诲我要推荐贤士,岂不是和我内心的苦衷相违犯吗?三、归纳文言现象〔一〕通假字〔二〕词类活用〔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这里是作者的谦称〕〔2〕倡优畜之〔倡优:名词作状语。

像乐师优伶一样〕〔3〕太上不辱先〔辱: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受辱〕〔4〕何足贵乎〔贵:形容词作动词。

称道〕〔5〕且勇者不必死节〔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6〕韩非囚秦〔囚:动词的被动用法,被……囚禁〕〔三〕古今异义1、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再:两次;今义:第二次〕2、曩者辱赐书〔辱:表示谦称;今义:耻辱〕3、意气勤勤恳恳〔意气:情意。

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勤勤恳恳:诚恳,恳切。

今义:勤劳而踏实〕4、假设望仆不相师〔望:抱怨,怨恨;今义:希望〕〔师:效法;今义:教师〕5、幸勿为过〔过:责备;今义:过错〕6、用之所趋异也〔用:因为;今义:使用〕7、其次不辱身〔身:自己;今义:自己〕8、婴金铁受辱〔婴:绕;今义:婴儿〕9、审矣,何足怪乎?〔审:明白;今义:审讯,审讯〕10、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所以:……的原因;今义:因果连词〕11、见狱吏那么头枪地〔枪:通“抢〞,触,碰;今义:一种武器〕12、受械于陈〔械:刑具;今义:机械〕13、念父母,顾妻子〔妻子: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14、定计于鲜〔鲜:不以寿终;今义:新颖〕15、恨私心有所不尽〔恨:遗憾;今义:怨恨,仇视〕〔私心:自己的心愿;今指为自己打算的念头〕1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发愤:抒发愤懑;今义:刻苦努力〕17、思垂空文以自见〔垂:流传;今义:垂直〕18、素所自树立使然〔树立:立身处世。

《报任安书》高三语文说课稿(最新)

《报任安书》高三语文说课稿(最新)

《报任安书》高三语文说课稿教材分析《报任安书》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

这里以《昭明文选》李善注本为底本,参以五臣注本及《汉书》。

这是一篇司马迁写给任少卿的信,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同时也表达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它有如下特点:①“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②“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本篇课文安排在高中阶段最后一学期,从编者意图及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经过三年的初中语文的学习以及两年半高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与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释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因此本课的学习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教授指导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总结性的收获。

教学设想《报任安书》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预习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根据学生已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全文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叙事议论条理的分析和作者的“情切”的体会上,从而理解作者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教学难点放在司马迁文学观和生死观的理解上。

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本课要通过自读和讲授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发、讲授、师生互动,准确理解课文,理清叙事条理,把握重点,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古文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的确定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文学观、生命观及其意义。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报任安书》教案设计杨永波--------------------------------------------------------------------------------【教学目的】牐1毖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楚。

牐2碧寤嵛闹斜硐殖龅淖髡呱硎芗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牐3毖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牐牎窘萄е啬训恪牐1卑盐湛挝哪谌莅才派辖杷行舟的特点。

牐2蓖ü详细句段,揣摩体会患病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坚韧意志。

牐牎窘萄设想】牐牻萄Х椒牐1彼卸恋悴Α牐2碧致壑傅肌牐犆教迳杓牐1笨挝穆家簟牐2蓖队埃河糜诳挝慕峁购筒糠治木涞恼故尽牐牻萄时数两课时牐牎窘萄Р街琛糠桨敢牐牭谝豢问牐犚弧⒌加锷杓牐牎吧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逆境逼到了死角,开头了关于生与死的思索。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宏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选择中已经做出了洪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牐牐ń馑担赫庋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文章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同学阅读爱好。

)牐牰、解题牐1碧宀媒馑担骸笆椤笔枪糯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牐2毙醋鞅尘埃骸侗ㄈ伟彩椤肥撬韭砬ǜ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第三高中语文 报任安书(第三课时)教学案 鲁人

第三高中语文 报任安书(第三课时)教学案 鲁人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第三中学高中语文报任安书〔第三课时〕教学案鲁人版必修4学习目的:1、归纳熟记重点文言知识点。

2、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3、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才能。

学习重点:总结归纳文中文言知识。

学习方法:训练稳固学习过程:一、回忆预习背诵课文。

二、探究探究一多义词(1)胜①胜任可以承担或者者承受②不可胜记尽③百战百胜成功④引人入胜优美的(2)再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两次②青春不再再继续,再出现(3)厥①思厥先祖父他的②大放厥词他的③厥有国语才(4)焉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怎么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语气词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在那里(5)非①死日然后是非乃定错误,不对。

②无可厚非反对,责备。

探究二1.以下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学习指导即时感悟自己动手查字典,掌握字音字形。

独立考虑;积极讨论。

学以致用,进步解决问题A.下至于兹〔如今〕不逊〔不谦虚〕B.假设望仆不相思〔怨恨〕幸勿为过〔过错〕C.弥甚〔更加〕假设有所亡〔失〕D.累百世〔积累,经历〕曼辞〔美妙〕E.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订〕F.亦以究天人之际〔推断,研究〕2.以下句子中的加粗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哪一项哪一项〔〕A.吾视其辙乱B.窥镜而自视C.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D.瞋目视项王3.以下加粗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哪一项哪一项〔〕A.仆诚以著此书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4.以下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哪一项哪一项〔〕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B.思垂空文以自现C.放矢旧闻D.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E.那么仆偿前辱之责F.稽其成败兴坏之纪5.以下加粗字词古今意义一样的是〔〕A.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C.恨私心有所不尽D.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三、当堂达标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答复以下问题。

季布者,楚人也。

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

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

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周氏。

《报任安书》教学教案设计

《报任安书》教学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报任安书》教学教案设计学科领域:中国古代文学课时安排:5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报任安书》全文。

2. 分析并欣赏作者司马迁的散文写作技巧。

3. 理解并探讨《报任安书》中所蕴含的忠诚、正直、坚韧等品质。

4. 能够运用文本中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内涵,进行创意写作。

教学重点:1. 《报任安书》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 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3. 文本所传递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1. 文本中古代用词和句式的理解。

2. 文本深层含义的解读。

教学准备:1. 《报任安书》全文打印稿。

2. 与《报任安书》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二、第一课时:导入与文本阅读教学内容:1. 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分发《报任安书》全文打印稿,让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文本内容。

教学步骤:1. 开场导入,介绍司马迁及其作品《报任安书》。

2. 分发文本打印稿,让学生集体朗读全文,感受文本的韵律和情感。

3. 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注意理解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三、第二课时:文本分析与修辞手法教学内容:1. 分析《报任安书》的篇章结构。

2. 探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报任安书》的篇章结构,分析其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的特点。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找出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各自发现的结果。

四、第三课时:道德观念与人生哲理教学内容:1. 探讨《报任安书》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如忠诚、正直、坚韧等。

2. 分析文本中所传递的人生哲理。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生选择。

五、第四课时:创意写作教学内容:1. 以《报任安书》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2. 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写作成果。

教学步骤:1. 让学生思考《报任安书》中的某个情节或人物,以其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2.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互评和自我评价。

《报任安书》教案6篇

《报任安书》教案6篇

《报任安书》教案6篇任安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是栏目我花时间整理的内容。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

仅供参考,盼望能为你供应参考!《报任安书》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学问点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殊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大事,以便比较精确地理解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巨大动力。

2积累文言学问:重点把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二、力量点1培育同学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解释读懂文言文的力量。

2评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赏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三、德育渗透1熟悉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熟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解释读懂文章的内容,结合上下文精确把握文言词语的意义。

2体会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的生死观、价值观。

二、难点课文篇幅较长,文章内容涉及的家世、古代刑罚、古代王侯将相受辱大事,以及至贤们在逆境中发愤著书、名传千古的事例等,同学不太熟识;且司马迁生活的时代与同学距离太远,同学人生阅历尚浅,对司马迁在文中表达的丰富情感、深刻的感受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

三、解决方法1印发司马迁的有关资料及历代学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价,使同学对司马迁有感性的熟悉和较为完整的了解,为阅读作些铺垫。

2阅读课本中的“相关链接”,让同学对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家庭背景有所了解,从而理解他受宫刑后为何依旧发愤著书。

3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同学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解释自读课文,发觉问题,为课堂争论作预备。

[课时支配]:两课时。

[师生互动设计]一、第一课时,师生、同学之间互动答疑,解决疏通大意、读懂基本内容的问题。

二、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搜集有关资料或课下阅读《太史公自序》等篇章,进一步理解课文,其次节课评价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作者:范冬梅来源:《语文建设》2011年第07期一、教材分析《报任安书》是现行多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课文。

这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与众不同的生死观和卓越的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和教育价值。

《报任安书》是我们了解司马迁及《史记》少有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具备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但因课文是节选,涉及的背景、典故、古今异义词和生僻词又较多,且作者复杂的情感与学生有差距,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在教师指导下理解文字、文意仍是教学的重点。

高二学生思维敏捷,个性张扬,但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尚显稚嫩,还没有树立起明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理解并探究作者的生死观和价值观恰好可以弥补其不足,但教学中要注意深入浅出,在问题探究和情趣激发中逐渐渗透。

三、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梳理文言知识。

2、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3、探究司马迁面临抉择时的内心j中突。

4、理解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5、反复诵读,体会课文的文辞之美和情感之切。

四、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和通假字。

(重点)2、探究司马迁面临抉择时的内心冲突,理解其生死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难点)五、教学方法四读法(听读—研读—品读—诵读)、小组合作法、讨论探究法。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解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七、教学过程(一)对比导入,引发思考1、导语设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一直影响着中国土人的生死观,伯夷叔齐为气节不食周粟而死,屈原为理想节操投汨罗江而死,项羽兵败不渡乌江自刎而死,文天祥忠心报国誓不降元慷慨赴死……这些伟大的人物以其视死如归的精神诠释着“士可杀不可辱”的古训。

报任安书教案-3

报任安书教案-3

报任安书教案【热门】报任安书教案3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学习目标: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学习过程:一.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重大的人生命题。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为难。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 关于本文及屈原《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

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

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

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自沉于汨罗江。

三. 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 段:既:“已经”,或“以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亘古男儿一子长隐忍著书雪前耻——《报任安书》(节选)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浙江省青田中学颜碧伟发表于2011.9《中学语文教学》教学设想】《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好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在信中,司马迁倾吐了自己内心极大的悲愤和痛苦,表达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观,阐释了自己之所以“隐忍苟活”的原因。

全文感情真挚而强烈,思路开阔,文势跌宕起伏。

苏教版教材将其选入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第一板块“生存选择”时,可能一方面为了照顾专题主题,另一方面为了降低学习难度,删去了“身世遭遇”等内容,并对“遭辱之痛”等近三分之二内容作了翻译。

虽然如此,但学生学习此文,文字理解上的障碍还是很大。

加之古今文化差异,学生对古代思想文化如“刑不上大夫”“太上不辱先”等内容了解不深,学起来会比较隔膜。

所以,对于这些内容,老师若不有意识地提供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那学生的体验只能是似是而非的浅尝辄止,很难走进司马迁的内心,更难体验司马迁选择隐忍苟活的艰难和痛苦。

因此,教学此文,笔者计划用两课时从语言层面梳理文章,然后借助一个“辱”字从文章内容层面用一节课时间展开学习,让学生体验到作者真挚的思想情感,从而丰富他们的心灵体验,增进他们的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通过细读文本,体验司马迁遭辱之痛,探究他忍辱苟活之因,从而丰富心灵体验,增进自身文化底蕴,提升审美能力,为进一步鉴赏研读其他文学作品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通过细读文本,体验司马迁受刑之痛,探究他忍辱苟活之因,从而丰富心灵体验。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刑不上大夫”“太上不辱先”等疑难语句。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前两课时我们从文言层面对《报仁安书》(节选)作了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大致了解了文章内容。

下面先复习一下以下句子的翻译(PPT):(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这节课,我们从内容层面对此文作深入学习。

二、生死选择,探讨文本:过渡:有关此信的内容,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有一个精辟的概括,他认为:“整个《报任安书》就写了一个字,耻辱的‘辱’。

这一个‘辱’字贯穿全文,作者着重写了三点。

第一是受辱之因,就是为什么受到宫刑。

第二是遭辱之痛,就是受了这场奇耻大辱之后,内心痛苦。

第三是忍辱之由,就是为什么受了这么个奇耻大辱,自己能够忍下来,坚持活下来,为什么?”——据“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绝笔之作”整理此文选入教材,节选的是后两部分内容,将第一部分内容“受辱之因”删去了。

所以,这节课我们重点要体验司马迁“遭辱之痛”,探究司马迁“忍辱之由”。

(一)遭辱之痛1、“遭辱之痛”到底有多少痛?点拨:从课文中你感受到司马迁“遭辱之痛”了吗?这“辱”有很多种,“宫刑之辱”在众多“辱”中处于怎样的位置?他给人造成的“痛”又达到什么程度呢?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明确:由课文第三段“①太上不辱先,②其次不辱身,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其次不辱辞令,⑤其次诎体受辱,⑥其次易服受辱,⑦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⑧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⑨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⑩最下腐刑极矣”可知:这里有“四不辱”和“六受辱”,其受辱程度关系依次是①>②>③>④>和⑤<⑥<⑦<⑧<⑨<⑩。

司马迁所遭受的宫刑,即腐刑,是最下等的刑罚,是极致的刑罚;宫刑是辱先,是最大程度的羞辱。

尤其是“太上”“最下”“极矣”这些词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极度痛苦。

从第七段“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等内容可以看出,“宫刑”给他带来的痛苦无以复加,简直是生不如死。

(相机板书“生”“难”“死”“易”)提示: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将“太上”译为“最好”是否正确(这里应译为“最上等的”较妥),引导学生品味“太上”“最下”“极矣”“亦何……乎”“甚耳”“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等语词,并指导学生诵读上述内容,体会司马迁遭受刑辱之巨痛。

2、“遭辱之痛”为何有这么痛?点拨:宫刑,即阉割生殖器。

司马迁为什么就这么痛苦呢?这与什么有关?司马迁那个时代及其那之前的人一般是如何看待受过宫刑的人的?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课文思考讨论。

PPT:(1)太上不辱先——古人眼中的孝:①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②子曰:“夫孝,德之本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③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孝经·五刑章第十一》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离娄上》(2)“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

自古而耻之。

夫以中才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报仁安书》讨论后明确:人是社会的人,遭遇宫刑感受如何与当时社会的“荣辱观”密切相关。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宫刑,肉体上创伤,是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宫刑,生理上不育,是大不孝。

“夫孝,德之本也”,不孝则无德;“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不孝则不仁。

不孝不仁无德者,自然为世人所不齿。

所以,课文第七段作者自己说“重为乡党所笑”,一般人对待受“宫刑”之人,只有耻笑,没有同情。

“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孔子、赵良、袁丝等都极度鄙视宦官这类遭阉割过的人。

因此,宫刑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创伤,更是精神上的摧残甚至毁灭。

一个人,一旦与阉割这种事沾上边,也就进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不仅本人甚至其祖先及后人都会因此而蒙受羞辱。

相机板书:宫刑=伤身体+毁精神+绝后代+辱先。

极矣太上(怕学生一滑而过,特引资料使之更深切地感受到宫刑给作者带来的痛苦。

)(二)忍辱之由1、一般士大夫万一犯罪将要受刑罚,那一般士大夫该怎么办?是“自杀免辱”还是“受刑苟活”?点拨:如何理解“传曰:‘刑不上大夫。

’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这句话?作者列举西伯、李斯等“王侯将相”受辱又是为了说明什么呢?老师相机PPT补充:“刑不上大夫”语出《礼记·曲礼》:“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礼制;刑,刑法(非刑罚)。

礼制和刑法是两套惩处犯罪的制度——礼制不针对庶民(只针对大夫),刑法不针对大夫(只针对庶民)。

“刑不上大夫”:大夫以上的官员及君王亲属犯罪,不施用带羞辱性的“墨、劓(yì)、刖(yuè)、宫、大辟”等“刑法”,而使用“八议”之“礼”的标准来确定如何惩处。

这其中也有刑罚,但不在市朝行刑,而是用其他方式,如自裁、君王赐死、于隐秘处施刑等。

其目的是让有贵族身份的犯人免受人格的污辱,保留适当的尊严、体面。

——据陆精康《“刑不上大夫”和“施刑于大夫”》整理学生阅读上述内容和课文第三段后学习小组讨论明确:“刑不上大夫”后接言“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意思是带羞辱性的“刑法”(非刑罚)一般不加到士大夫身上,但士大夫若真的犯法,那要通过“八议”之“礼”的标准对其进行惩罚。

若议定他够得上“刑罚”,那士大夫该“定计于鲜”,即一般士大夫在面对刑罚之前,要先行引决,以免面对鞫(jū)讯(审问)受辱——“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士可杀不可辱”。

作者列举“王侯将相”受辱,是表明是否受辱有时又是身不由己不足为怪的——“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审矣,何足怪乎?”若万一已经遭受刑罚之辱,那自杀已经于事无补——所以受辱之后是不能自杀的。

PPT小结:一般士大夫要避免受辱痛苦,最佳途径:洁身自好,保持节操,不要犯罪。

万一获罪,要避免受刑之辱带来的莫大痛苦,最佳途径只有一个:受刑之前自杀。

如果已经受刑,那么名节已经受辱,节操难免改变。

此时再为了名节而自杀,就为时已晚。

所以,司马迁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在受刑之前自杀,要么在受刑之后隐忍苟活——他自己也很清楚,按当时一般的常理,他应该在受刑之前自杀,或者说他该选择“自杀免辱”而不该选择宫刑苟活遭受痛苦。

(这是理解此文的难点,学生自己阅读时又往往不求甚解,无法“深入、透彻、清晰”地理解司马迁选择的艰难。

所以,不惜给学生提供大篇辅助材料,以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

)2、司马迁为什么不选择在受刑之前“自杀免辱”却选择“受刑苟活”呢?点拨一PPT:是他贪生怕死不敢自裁吗?如果选择自裁会怎么样?明确:从第四段“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可以看出,从亲情上,没有可以让他留恋的;“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从道理上,他懂得“去就之分”;从第六段“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等等,都可以看出:他不自杀绝不是贪生怕死。

因为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之别,若选择自裁,则“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轻于鸿毛——“则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根据回答,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抓住第三段“何以”“耳”“何也”“也”等语气词品读“假令伏法受诛……用之所趋异也”等内容,体会作者不选择在受刑之前自杀的无奈。

指导学生抓住第四段“何如哉”“且……何……焉”“矣”“何至……哉”“且夫……况……乎”等语词品读“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况仆之不得已乎”等内容,体会作者绝非因父母兄弟妻子而“贪生怕死”和他对“去就之分”的清醒认识。

点拨二:既然不是“贪生怕死”,那他为何要“隐忍苟活”?请从他的生死观、活着的目的、活着的动力等角度去思考。

小组合作探讨,分条概括。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PPT:(1)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生死观。

有“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的人生价值观。

(2)活着的目的很明确——为了著书立说——“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有古人的榜样:①历史上受辱并非他一人——“王侯将相”也受辱却不能引决自裁;②“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子、吕不韦、韩非子等等圣贤,都在遭遇磨难后发愤著书立言流芳后世。

(4)孝——子承父志——父亲临危嘱托,完成遗愿。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