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史料
作者:雷戈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刊名:
史学月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
年,卷(期):2003,""(8)
被引用次数:2次
1.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1928(01)
2.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1982
1.学位论文向胜翔论史学理论在中学史料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2009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习者与史料之间的对话无疑是最为基础的工作,同时在史学自身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史学理论成为史学工作者在介入历史研究前认知图式组成部分。
史学理论帮助历史工作者建立起与“无声”史料之间的桥梁,历史学认识论或方法论的中心问题系于这样一个事实:关于过去的客观知识只能通过历史学家的主观经验而获得。史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是学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历史学科本质的把握无法离开对史学理论的梳理。
本文尝试采用史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来解说中学史料教学,从历时性层面选择出的重要史学理论,从兰克的史料批判、年鉴学派的跨学科解释、柯林伍德的神入与史学后现代主义思潮来支持史料教学活动,为史料教学寻找来自学科本身思想与方法的支点并附上相应的案例。
这一过程并非只是历史专业领域学习活动的需要,其中亦显现出历史学科的人文追求:史料批判中孕育的是求真的诉求,而神入则帮助孩子们学会理解他人,对历史跨学科解释帮助人们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后现代思潮引发我们关心弱者,注意事物的负面效应与人类行动的边界以及教育与民主的联系,本文的中的案例都尝试向这些目标趋近为史料教学提供价值观的支点。
2.期刊论文叶建.王平20世纪前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三题-高校理论战线2008,""(2)
在近代史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前期马克思主义史家作为中国史学发展的一股新生力量.对有关重大史学理论问题如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史料考证与历史解释的关系、史学在新时代的经世致用等,进行了积极的探讨,革新了旧的史学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传播和发展.
3.学位论文李海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2006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注重运用史料作为探究历史问题的证据,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已成为许多教育发达国家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特点。在我国,虽然史料的运用在历史教学中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没有从史学理论高度阐述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
本文以史学理论(史学观、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作指导,研究中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研究和实践,使学生初步达到运用史料学习历史,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从不同视觉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学位论文叶红芬论高中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2004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不仅可以丰富教师讲授历史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把史料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来解决具体的历史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关中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问题,国外较早展开讨论的是英国学者.近年来,中国教育界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看法.该文从高中学生和历史教学的现状和特点出发,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侧重于史学理论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全文主要从四方面展开:第一,史料类型与价值评判.不同类型的史料有着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对客观历史的反映及其所具有的历史认识价值也各有差异.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首先应引导他们在这方面形成一定的认识和实际分析能力.第二,史料分析中历史观的运用.历史观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理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史料分析的正确与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更要培养他们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各种史料的实际能力.第三,史料分析中历史认识论的运用.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静态结构、动态过程和思维形式的理论.从历史认识理论出发,应引导学生认识史料与客观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记载,获取历史的真相.同时,在史料分析过程中,还要注意历史思维的运用,特别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正确运用尤为重要.第四,史料分析中史学方法论的运用.史料分析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就高中学生而言,除了对一些基本史学方法及其理论原则要有所了解外,关键在于能够针对不同史料,正确而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包括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阶级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等,并引导他们将这些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高中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持续的过程,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是多样化的,既要综合引导,又要有的放矢.唯有如此,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5.学位论文孔燕《吴越春秋》校诂2009
《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撰,是一部重要的汉代流传下来的编年体史书,书中记载了先秦时期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吴越春秋》自成书以来
,历经千年流传,形成了诸多不同的版本。汉、唐间以《吴越春秋》为名的各种著作,自成书后就不断散逸,到今天只有署名为赵晔撰的《吴越春秋》独行于世。
《吴越春秋》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从史学角度看,其所载诸多富有真实性的史料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正史中吴、越两国史料的不足
,为古地方民族史学做出重要贡献。从文学角度看,全书围绕吴、越争霸这一条贯穿始终的故事线索展开,通过描述人物行动和内心活动,借助个性化的语言,运用场面渲染、气氛烘托等表现手法,塑造出诸如勾践、伍子胥、夫差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语言学角度看,该书载有我国上古歌谣《弹歌》、伍子胥所引《河上歌》、楚乐师作《穷劫之曲》、越采葛之妇所作《苦之诗》等多首诗歌,这对研究先秦至魏晋时期的文学史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书中对话部分保存了数量众多的口语词,也是现在研究上古汉语词汇的重点。此外《吴越春秋》在史学理论、历史文献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价值。目前,关于《吴越春秋》在文学、史料、文献研究等方面的价值已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而《吴越春秋》文本及其语言的校诂、整理工作,还不能让人完全满意。
由张觉先生校注,岳麓书社于2006年4月出版的《吴越春秋校注》是一部比较充分吸收前修时贤研究成果的力作,后出转精,自不必言,然百密未免一疏,在通读过程中,发现其间亦有诸多可商之处,故笔者不揣浅陋,以张觉先生的《吴越春秋校注》为底本,结合前贤时秀的研究成果,参校苗麓先生《吴越春秋》点校本、周生春先生《吴越春秋辑校汇考》、薛耀天先生《吴越春秋译注》等大家著作,通过校勘、训诂等传统小学的手段,以《吴越春秋》本书为内证,参阅《史记》、《国语》、《左传》、《越绝书》、《水经注》、《世说新语》、《吕氏春秋》、《韩诗外传》、《淮南子》、《说苑》、《文选》、《后汉书》、《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太平广记》、《艺文类聚》等相关典籍为佐证,对其中的校勘、句读、词义训释及语法分析等可商榷之处做一些初步的综合整理工作,总计校勘札记二十一则、标点札记十六则、训诂札记三十则,以期就正于方家时贤。
6.学位论文叶建中国近代史学理论学科的形成与演进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