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产学研合作育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_20140513094555_4663
学校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
学校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学校作为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重要场所,其与产业和研究领域的合作成为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学校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优势和挑战,以及如何通过此合作来培养人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在学校产学研合作中,有多种合作模式可供选择。
其中,常见的有企业赞助、共同研发和创新实践等。
企业赞助模式是指企业向学校捐赠资金、设立奖学金或成立基金,以支持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活动。
共同研发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研究项目,共享知识和资源,实现共赢。
创新实践模式则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二、产学研合作的优势学校产学研合作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首先,学校与产业的紧密合作可以提高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化程度,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其次,合作可以促进科研和技术创新,提高学校的学术声誉和竞争力。
此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还可以促进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最后,产学研合作有助于学校对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确保教育的实用性。
三、产学研合作面临的挑战尽管学校产学研合作具有巨大的潜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合作过程中可能存在资源分配不均、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分歧等问题,需要通过合理的协商和制度设计来解决。
其次,合作涉及多方利益的协调,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此外,学校产学研合作还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包括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的认可。
四、如何通过产学研合作来培养人才学校产学研合作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其次,合作可以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实践能力。
此外,产学研合作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机会,增加就业竞争力和创业成功率。
五、产学研合作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学校产学研合作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水 利与建筑学院相继 与黑 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 院、 黑龙 江省 寒 地科学研究院 、 黑龙江省建工集 团以及 黑龙江省农业综合
开发设计所 签订了建立 实践教学 基地 的协议 。我院教师依托
业工程 、农村新 能源开 发利用 等方面 的基本理论 和基本 知 识, 同时 , 我们在新教学 计划 中增添 了《 精准农业》 农业废 和《 弃物处理》 门专业选修课程 。 两 通过学 习这两 门课程 , 学生可
我 国 加 入 WT O以 后 , 行 各 业 逐 步 与 国际 接 轨 , 要 大 各 需
到了实践教学环 节将学生带到 企业( 实践 教学基地 ) 进行实 习、 毕业设计 。通过几年 的实践 , 我院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提 高, 产学研合作教育取得 了 良好 的效果 。该模式之所 以能够 成功的主要动力是 互惠互利 , 学生通过走 出校 门, 可以享用
为 核 心 的 松 散 合作 型模 式 ,即理 论 教 学 环 节 在 校 内完 成 , 而 收 稿 日期 :0 8 0 — 5 2 0 — 2 2
基金项 目 : 黑龙江省“ 新世 纪高等教育教 学改革工程” 目( 0 5 ( 项 20 ) 高等教 育产 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 才的研 究与 实践 )黑 ; 龙 江省高等教 育学会 高等教 育科 学研 究“ 十一五” 规划课题( 】c 18 ; 15 一 2 )东北农 业大学“ 十一五” 校级 20 0 6年教育教学研究项
直 接 获 取 实 际 经 验 、 践 能 力 为 主 的生 产 、 研 实 践 有 机 结 实 科
二、 实现产 学研 合作 教育 的途径
在多年 的实践过程 中, 我们对于如何在高校 的教学环节
运行 过程 中有效 地实行产学研合作 教育总结 出了以下一些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1. 前言近年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如何让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发挥作用,成为了各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为读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2.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各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通过将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相结合,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企业运作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
3.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1)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实践性和针对性。
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企业和研究机构的运转模式,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从而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了社会合作。
这种模式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进来,形成互惠互利的局面。
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产业和科研项目,为自己的求职和实习积累更多的经验。
(3)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了“以人为本”。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
同时,企业和研究机构也能够了解到学生的需求和短板,为他们提供更为全面和充足的培训和服务。
4.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案例(1)中科院实验室导师制度中科院实验室导师制度是一种以导师为主导,以实验室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导师制度是学生与企业、研究机构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及专业素养,并进一步降低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2)销售管理培训项目该项目由南开大学商学院和沃尔玛合作开展。
通过让学生和沃尔玛销售人员共同参与市场推广、销售计划和销售数据分析等活动,以商学院教授和沃尔玛人员为导师,实践并提高销售实践和管理方案制定的实战能力。
(3)华为研究所公开课项目华为研究所公开课项目是一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
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1. 引言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指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种教育模式将学校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获得实践经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本文将介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概念、意义以及一些成功的实践案例。
2.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概念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将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有效结合起来的教育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
通过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学校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需求,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
3.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义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3.1 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进行实践,接触实际问题,并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专业人员合作解决这些问题。
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不仅具备理论知识,还能够应对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3.2 创新能力的提升产学研合作教育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前沿的科技信息和创新思维,学习到创新的方法和技巧。
这种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3.3 就业竞争力的增强产学研合作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实际项目,在完成学业后,他们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项目的成果。
这种实践经验和项目成果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
4. 案例分析下面将介绍几个成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案例:4.1 企业聘请学生进行创新项目研究某大型科技公司与当地大学合作,在公司内部设立了一个创新项目研究团队。
每年,该公司聘请数十名学生加入研究团队,参与公司的实际项目,与公司的员工一起进行研究和开发工作。
这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使学生能够在企业的真实场景中进行研究和实践,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
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才培养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而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推进产学研合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产学研合作对于促进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人才培养机制的推进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变革,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而产学研合作正是将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通过与产业的深度合作,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早适应企业的需求,提前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实践能力。
其次,人才培养机制的推进有利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产学研合作模式以实际项目为依托,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真实的产业项目中,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流程,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践中,学生往往需要进行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创新思维等活动,这些都是他们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能力。
通过与企业或研究机构的合作,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就业或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人才培养机制的推进有助于促进人才的职业发展。
通过产学研合作,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与优秀的企业员工或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得到专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同时,在实践中展现出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也能够吸引企业的关注,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
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高校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能够将学生的优势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为创业提供更好的支持。
总结而言,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产学研合作对于促进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通过与产业的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培养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与企业或研究机构的合作也能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增加就业机会和创业实践的可能性。
因此,在人才培养中,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也是实现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产学研协同共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产学研协同共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产学研协同共育,即产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专业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需求。
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以下是产学研协同共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几个关键要点。
首先,产学研协同共育模式强调实践能力培养。
这种模式不仅仅是传统学校教育的延续,还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与工业界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学生可以参与真实的项目,接触最新的技术和方法。
他们有机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从实践中获得宝贵的经验。
这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适应社会需求,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产学研协同共育模式注重产业界的参与和引导。
产业界对于共育模式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业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提供实际的工作机会、项目经验和实践指导。
同时,产业界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提供实用的培训内容和课程设置。
产业界的参与将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就业竞争力。
另外,研究机构在产学研协同共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研究机构在人才培养中可以提供前沿的科研成果和方法,提供研究资源和引导学生进行科研训练。
通过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学习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模式。
这种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产学研协同共育模式强调学校与产业界、研究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
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和产业界、研究机构之间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学校可以根据产业界和研究机构的需求调整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制定更实用和切合实际的培养方案。
产业界和研究机构可以参与课程教学、项目指导和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更接近实际的培训和指导。
总之,产学研协同共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畜 、 家 禽 养 殖 技 术 和 蔬 菜 、 果 树 、 花 卉 、 中药 材 、食 用 菌 栽 培 技 术 传 送 给 千 家 万户 , 既为 建设 社 会主 义 新农 村服 务 , 同时 也 把 教 师 的科 研 、 学 生 的 实 习
合 素 质 为 核 心 ,全 面 提 高 人 才 质 量 : 以
职 教 研 究
开展产学研合 作教 育
培 养 高 素 质 创 新 型 人 才
奚广生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摘
要 :产学研 合作教育作 为高等教育 的一种模式 ,其形式 多种多样 。本文研 究了产学研合作 教育的 实践模式及其 对教学工作 的反哺
作用 。 通过 产 学 研 合 作 教 育 能 使 学 生 更 好 地 掌 握 知 识 、 了解 社 会 、 培 养 创 新 能 力 ,达 到 提 高 学 生 综 合 素 质 的 目 的 。 关 键 词 :产 学 研 合 作 教 育 ; 创 新 能 力 : 高 素质 人 才
二 、 多 年 探 索 , 构 筑 “二 主 二 学 研 模 式
探 索 与 实 践 ,初 步 构 建 了产 学研 三 结 合 辅 ”的 产 学 研 模 式 产 学 研 结 合 是 现 代 高 等 教 育 会 到 ,根 据 农 业 专 业 的特 点 , 建 立 不 同
在 多 年 的 实 践 教 学 中 学 院 领 导 体 力 度 , 建 成 总 面 积 为 4 0 m 0 0 2的 1 O栋 日
一
在 课 堂 上 学 到 系 统 的理 论 知 识 , 却 缺 乏 和 农 业 生 产 实践 活 动 直 接 结合 起 来 。 实 践 动 手 能 力 ,结 果 是 高 分低 能 。
2、 以校 内外 实践基地 为载体 的产
产学研合作推动工学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推动工学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高等教育必须不断创新,以培养能满足现代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为此,将产业、学院和研究合作起来,推动工学人才培养,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的模式。
这种模式在很多国家已经实行,也在取得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探讨产学研合作模式在工学人才培养方面的优越性,以及一些可能遇到的挑战,以期为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产学研合作的优势1. 工业界与学术界直接建立联系,紧密结合产学研合作模式为工业界和学术界提供了一个直接联系的桥梁。
在传统情况下,工业界很少与学术界合作,因为这种联系通常需要很多时间和资金。
而研究人员通常更加关注学术研究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这种联系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通过产学研合作,工业界和学术界可以直接联系,以解决生产和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同时,由于共享资源,例如研究实验室和设备,研究人员也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实验研究。
2. 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市场上的需求往往比课本知识更具创新、实践性和适应性。
通过产业界参与到课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市场需求,增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
在产业界的支持下,在高等教育课程中引入实际问题可以有效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助于为他们进入职场做好准备,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3. 提高产业技术升级和创新的水平通过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技术共享、“双创”等合作,不仅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还可以提高产业技术升级和创新水平,带动整个产业发展。
学术界在研究和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而工业界在实践和技术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产学研合作能够整合这两个领域的优势,促进最终的研究成果得以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服务。
二、产学研合作可能面临的挑战1. 人才培训花费较高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实施需要大量的筹资,例如引入新的技术、购买新的设备、聘请更多的人才等。
实际上,这些工作的费用通常主要由工业界、学术界和政府分摊,其中政府还要承担一部分公共经费。
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
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作者:宋淑梅孙珲辛艳青王昆仑杨田林来源:《科技风》2020年第14期摘;要:以学科为依托,产学研结合,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概括了中外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状况,总结了我院应用物理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育人;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对科技、经济等领域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大量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更是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从科教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更是说明了高等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两点包括“人才创新能力不强”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1]。
因此,建立完善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是摆在我们各级政府、高等学校面前的头等大事。
将产学研结合起来,以学科为依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是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状况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发达国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美国是最早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国家,其产学研合作始于十九世纪。
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与企业开展合作,成功对二十七名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并由此产生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辛辛那提模式。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国产生了很多合作教育的成功范例,产学研合作教育从发展阶段开始逐步迈入成熟阶段[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又产生了产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模式、政府主导研发模式、企业孵化器和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等多种新模式[3],直到硅谷模式的诞生,美国产学研合作从成熟走向繁荣。
今天,美国三分之一的高校都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形式合作教育项目,合作教育基本涵盖了所有学科,美国由此成为世界上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4]。
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
. Al是l最R早i实g现h产ts学研R合es作e的r国ve家d,.其产学研合作始于十九世纪。
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与企业开展合作,成功对二十七名 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并由此产生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辛辛那提 模式。经过几 十 年 的 不 断 改 进 和 发 展,到 上 个 世 纪 五 十 年 代 初,美国产生了很多合作教育的成功范例,产学研合作教育从 发展阶段开始逐步迈入成熟阶段[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 又产生了产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模式、政府主导研发模式、企 业孵化器和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等多种新模式[3],直到硅谷模 式的诞生,美国 产 学 研 合 作 从 成 熟 走 向 繁 荣。今 天,美 国 三 分 之一的高校都 有 不 同 层 次、不 同 类 型 和 不 同 形 式 合 作 教 育 项 目,合作教育基本涵盖了所有学科,美国由此成为世界上实行 产学研合作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4]。
关键词:产学人才的基地,对科技、经济等领 域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大量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更是 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科教兴国战略 到人才强国战略,更是说明了高等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 的重要战略 地 位 和 作 用。《国 家 中 长 期 人 才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20102020年)》指出“当前 我 国 人 才 发 展 的 总 体 水 平 与 我 国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 两点包 括 “人 才 创 新 能 力 不 强 ”和 “高 层 次 创 新 型 人 才 匮 乏”[1]。因此,建立完善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良好 的科技创新环境是摆在我们各级政府、高等学校面前的头等大 事。将产学研结合起来,以学科为依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 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是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 标的重要途径。
产学研教合作促进工学人才培养的产学研教合作模式
产学研教合作促进工学人才培养的产学研教合作模式产学研教合作是指产业界、学术界、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之间的密切协作与合作,以促进工学人才的培养和技术创新。
这种合作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一、产学研教合作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等。
而产学研教合作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
通过产学研教合作,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并与企业、研究机构进行密切互动,从而培养出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工学人才。
同时,企业和研究机构也能够通过与教育机构的合作,获得新的技术和人才支持,推动自身的创新发展。
二、典型的产学研教合作模式1. 实习与培训合作模式:学生通过实习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同时接受企业的培训。
企业能够培养适应自身需求的人才,并在实习期间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
这种模式能够使学生对企业的运作有更深入的了解,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课程与项目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开设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涉及企业最新的技术和实践经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直接接触实际项目,提高自身技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校也能够通过企业的支持,进行科研项目的开展,推动学术和技术的创新。
3. 联合实验室与科研合作模式:学校与研究机构、企业共同建立实验室,共享科研资源,开展前沿技术的研究。
这种合作模式能够提高研究实力,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产学研教合作的建设与管理1. 建立合作机制:学校和企业、研究机构之间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明确各方责任与权益,确保双方利益的平衡。
2. 开展项目管理与评估:对于产学研教合作项目,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与评估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与改进。
《产学研结合培养高职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徐昭)》
《产学研结合培养高职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徐昭)》第一篇:产学研结合培养高职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徐昭)产学研结合培养高职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徐昭(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摘要。
本文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结合办学道路的必要性,着重介绍了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高职学院以来,在产学合作、校办产业、校企联办、订单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及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尝试与做法。
关键词:高职;产学研结合;探索与实践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明确,即。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产学研结合,社会、行业、企业与学校联合起来共同培养人才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多年来,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足交通、面向社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产学研结合的理念、机制和途经在办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机制以及运行方式上,取得了明显成绩,为社会、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使学院步入了良性的发展道路。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6年,隶属江西省交通厅,是江西省唯一一所培养交通建设专门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综合性学院。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院办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过去等、靠、要的依赖性办学,向找、争、创的主动性办学转变。
近三年来,学院为各用人单位培养了中、高等职业技术人才5300余人;各类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非全日制教育等合计21800余人次;产教结合创收3500多万元。
学院先后获得“江西省交通系统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江西省交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交通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和“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状”等多种荣誉称号。
一、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主动服务于专业改革及课程建设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机制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和企业用人部门,高职院校要做到按需育人,就必须与企业密切合作,根据行业结构和职业岗位发展变化以及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合理进行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改革,广泛听取企业用人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重视企业对毕业生使用情况的反馈意见。
探索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培养技能型应用性人才
探索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培养技能型应用性人才摘要:产学研结合是以培养技能型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特色形成的关键。
本文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办学模式为例,阐述了其坚持走“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应用性高级人才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技能型应用性人才我院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努力建立学校、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总结以往经验,结合新的中央关于职业教育的精神,我院尝试进行了校企合作的两种模式探索:我院目前有两个校办工厂和一个宾馆,针对现状,建立两种校企合作的模式:校办产业、与校外企业合作。
一、切实办好校办产业首先,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校办产业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校办产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
成立校办产业董事会、监事会,以加强和完善校办企业的财务制度、管理体制和生产组织体系建设。
增强校办产业应对市场的能力,正常发挥生产与教学、科研有机结合的综合功能,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场所、资金和质量保证,并在加强产学研结合力度和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活动中发挥基础作用。
其次,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专业优势兴办校办产业。
学院通过对两个校办工厂和宾馆的员工进行培训的方式,来提高这些产业部门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其次,通过选拔技术骨干进行高技能培训,培养一批高级技工和技师,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校办产业更加突出专业实践功能,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自身特点,有效安排多种技能、多种岗位的培训,使实践教学计划和要求能够真正得到落实,为专业教育提供相对真实的职业环境,为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关键技能和特长技能提供有力保障。
各系学生在前两年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第三年开始进入工厂和宾馆,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由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企业技师、高级技师、工程技术人员指导,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质量。
校企合作 产学研结合 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实践
实 工作 中企业 占有主导地位 , 只有企业深度参与 , 积 决实际问题 ,培养符合企业一线 岗位要求的 “ 型人才。只有“ 高温锻打”才有“ , 实战强度”只 , 极发挥应有作用 ,才能顺利推进合作过程 中的相 战”
收稿 日期 :0 9 1— 7 2 0 — 2 0
作者简介 : 张桂春(9 6 )男 , 16 一 , 江苏盐城人 , 常州刘 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 副教授 , 主要研究方向为职校教学管理。
一
、
科 学确定 校企 合作 、 产学研 结 合工作 思路
又能为创业做好准备 的职业教育 ,培养既有较好 度 , 这样才能在技能教学和优才培养 中, 避免 “ 教 理论基础又有很强实践能力 的高技能 、创新型人 书匠照本宣科” “ 、黑板上开机器” ,做到 “ 的放 有
才 。概 括来说 , 三个 方面 的基本 思路 : 有 ( ) 校 企 合 作 工 作 中 , 业 学校 必 须 着 力 一 在 职
中 图分 类 号 : 1 G7 0 文献 表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7 — 7 72 1 )2 06 - 3 64 7 4 ( 00 0 — 0 2 0
校企 合 作是 职业 教 育本 质 之所 在 ,也 是 职业 关工作 。为此 , 学校除了在强化企业合作意识 、 激
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 由之路 。多年来 , 常州刘国钧 发企业参与热情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外 ,还特别 技术改造 、 技术创新等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始终坚持 以服务为宗 旨、以就 着力在涉及企业产品加工 、 业为导 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 , 秉承“ 为学 具体项 目 方面 ,争取企业信任和赢得企业参与的
生创 造 价 值 、 教 师 创造 机 会 、 社 会 创 造 效益 ” 主导 权 。 为 为
产学研合作制订教学计划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RESEARCHGUIDE总第25期2008年第6期SerialNo.25No.6,2008摘要:为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从制订、完善教学计划方面对于如何在高校的教学环节运行过程中有效地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对国内高校教学计划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6-0204-02收稿日期:2008-04-02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05);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115C-128);东北农业大学“十一五”校级2006年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作者简介:刘东(1972-),男,黑龙江安达人,副教授,博士,从事水资源和工程管理研究。
产学研合作制订教学计划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刘东,王秋萍,孙楠,侯为军(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哈尔滨150030)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
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各种考试的重压下,高等学校教育存在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实践能力差是我国高校工科毕业生的普遍缺点,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工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是教育界和用人单位非常关注的问题。
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提交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指出,2002年,我国研发总人数位居世界第二位,但合格工程师这一指标却排名第49位(最末位)[3]。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迅速增加,许多应届本科毕业生由于实践能力差而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探索和实践
“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探索和实践[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产学研结合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系教育及其发展现状、信息时代对创新型IT人才的培养要求、计算机科研成果转化及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计算机系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设想。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范型实行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创新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但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产学研结合尚处在初级阶段,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发展不够平衡。
因此,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讨,走出一条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产学研结合的路子,是当前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一、“产学结合”打造“地区相关技术人才培养和输送基地”本系各专业立足成为“地区相关技术人才培养和输送基地”的建设目标,通过密切的校企合作,逐步形成了以“产学研一体化”为核心内容的专业建设途径和人才培养思路。
合作企业充分介入本系各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与预测、培养目标与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建设与开发、职业能力培训、就业指导等全过程,在专业培养方案方面的合作主要基于定向培养和课程体系共建两中范型。
1.积极探索和实践面向大二学生的“定向培养班”合作范型。
针对本系各专业行业特点,本系各专业逐步探索和实践了以大二学生为主要对象、以“两个能力”为主要培养内容、以本系各专业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并实施培养为主的“2+1定向培养班”合作范型,并具备向本系各专业相关专业推广和实施的价值。
目前首批约20位实习生分别在该公司从事产品研发、技术支持、产品顾问等岗位,并作为企业“班组”培养人才进行继续训练和培养。
2.在密切的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企业主动介入专业培养方案设计。
校企合作过程中,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扩大合作层面和深度,让企业主动介入专业人才培养。
产学研协同共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产学研协同共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产学研协同共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是指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共同合作,通过开展实践项目、实习实训、科研项目等活动,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新模式。
这种模式将产业需求、学术知识和科研成果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实践性的培养机会,使其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首先,产学研协同共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产业界的实践项目和实习实训,学生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
同时,学生还可以与企业的专业人员和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和合作,加深对行业的了解,拓展自己的视野,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产学研协同共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可以促进产学研三方的合作交流。
产业界和学术界在培养人才方面有着各自的优势和需求,通过合作共育的方式,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产学研三方的协同发展。
产业界可以借助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经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学术界可以通过产业界的实践需求和资源支持,加强实践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最后,产学研协同共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可以培养更具竞争力的人才。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种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产学研协同共育的模式,可以培养出更加全面、实践性的人才,他们具有跨学科的能力,能够熟练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创新和实践的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总的来说,产学研协同共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产学研三方合作,培养更具竞争力的人才的新模式。
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这种新模式的实施,为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推动产学研的协同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现今,在中国各领域的产业发展中,面临了自主创新的挑战,需要越来越多的技术创新与创新人才进一步培养的支持。
欲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需要持之以恒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首先,需要构建适应产业发展的教育培养体系。
教育培养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从幼儿园,一直贯穿到高等教育阶段。
在这一体系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能力。
高校应该将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点,深入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搭建多样化的创新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创业创新等)活动。
其次,建立开放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需要建立一个包容性的发展环境,包括知识、信息和技术交流的平台,重视知识导向、交流和共享,促进创新共同体的形成。
高校应与企业、高科技园区建立合作机制,构建合作联盟,形成产学研用创新人才培育体系。
同时,政府还应该引导产业对高校产生诉求,鼓励高校将人才、技术、知识等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创新资源,提升成果转化的效率和市场价值。
最后,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
高职教育具备职业性、实践性和技能型的特点,作为面向产业开展技能培训的一种教育模式,其发展应当侧重于产业的需求和就业的市场。
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融合可以推动知识、技术和业务的快速传播和贯穿,进一步提升培养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效果和素质,加速知识和技能结构的升级。
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企业的平台,加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帮助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中获得的经验更贴近实际工作需求,提高岗位适应性,为企业输送适用人才。
总的来说,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面的力量,进行共同的教育体系建设、知识交流与共享和深度融合等步骤,从而加强高校与工业界的合作,增加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创新能力,加速科技创新的进程,为当前的时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
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产学研合作逐渐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产业界需要具备高素质人才,而高等教育机构则需要与实际应用场景相结合,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本文将从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加强产学研合作,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一、产学研合作的意义1. 产业界需求与教育机构培养的需求互补性强产业界需要专业技术和技能,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而高等教育机构则需要实践场景,以丰富教育内容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因此,产业界需求与教育机构培养的需求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2. 为产业界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产业界与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可以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新型解决方案。
高等教育机构具有丰富的研究资源和技术储备,而企业可以通过合作获取到这些资源和技术,以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3. 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实践场景和人才培养机会高等教育机构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而实践是学习的重要手段。
产学研合作可以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实践场景,让学生接触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对于教育机构而言,产业界也是提供实践场景的重要载体,通过产业界的帮助,教育机构可以更好地满足教育需求。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产学研合作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加强政策指导,构建良好的合作机制政府需要从政策上加大对于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和引导力度,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
在政策的支持下,可以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开展。
同时,还需要构建良好的合作机制,让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更加顺畅和高效。
2. 开展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作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载体,联合实验室与技术转移可以让企业获取到高校的研究资源和技术,以满足企业的技术需求。
同时,高等教育机构也可以利用联合实验室提高科研的质量和水平。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通过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界的合作共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和有效的教学资源。
在这样一个变化迅速、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优势1.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但忽视了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
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通过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并且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促进产学研三方的合作共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界的一种合作方式,可以促进不同部门的合作共建,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企业可以提供实际的项目和实践机会,学校可以提供理论知识和教学资源,科研机构可以提供前沿的科研成果,三方共同合作共建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
3.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能够不断创新,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具有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能够胜任不同领域的工作。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案例在中国,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比如,高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了一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学生可以在企业实习并参与企业的项目实践,学校老师和企业专业人员共同指导学生,使他们既能够学习到理论知识,又能够获得实际操作经验。
这种合作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一些科研机构也开始与高校合作,共同开展一些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施产学研合作育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吕俊杰摘要:本文介绍了我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产学研结合育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践,经验表明: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产学研结合;技术技能型;人才一、前言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大多数工科学生在生产企业实践“动手难”,实习环节的效果难以保证,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薄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同时,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不相适应,高校培养的工程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现场需要,毕业生往往在毕业后需要真正完成工程师培养任务。
但另一方面,整个社会依然缺乏工程师培养体系,企业不愿意承担工程师培养任务。
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动力不足、人才培养与现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较为突出的矛盾。
因此,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要借鉴美国学制的情况下,要完成欧洲特别是德国、法国等国家高等工程教育关于工程师的培养任务,其唯一的有效途径就是坚持产学研合作育人,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在此背景下,重庆科技学院秉承长期依托石油、冶金两大行业办学的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不断加强与行业和地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针对高等工程教育中工程实践教学薄弱的问题,找准校企在人才培养中的共同需求和结合点,以校企协同构建基于真实工程环境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将校内真实工程环境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有机结合,实现校内真实工程环境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和课程的校企共建共享,校外实习基地稳定有效,使工程实践教学现场化、真实化、课程化和模块化,强化和实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也成为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培训的重要基地。
二、主要的做法在校企共同组建的产学研合作工作委员会的指导协调下,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前提,以校企协同共建具有真实工程实践环境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为重点,以完善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为保障,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着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搭建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第一,校企协同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围绕联合共建的校内真实工程环境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结合现场生产实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衔接,共同修订工程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开发实验实训项目,重点开发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无法真正“动手”的实践项目,建立实践教学考核标准,构建起了基于真实工程环境的、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促进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从源头抓起,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重点做实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突出产学合作培养人才。
设立人才培养方案专项调研经费,支持和鼓励各专业对企业和市场进行广泛调研,强调企业专家和全体教师(包括基础课教师)的广泛深度参与,要求各专业将对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调研真正落到实处,定期提出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论证、修订全过程,充分吸纳行业企业专家意见,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反映生产现场实际需要,做到六个“充分体现”,即充分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充分体现社会实际需要与学生发展;充分体现行业企业专家的全程参与;充分体现广大教师的广泛参与;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深度论证;充分体现产学合作教育理念。
——校企协同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围绕联合共建的校内真实工程环境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结合现场生产实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衔接,共同修订工程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开发实验实训项目,重点开发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无法真正“动手”的实践项目。
如直接涉及到企业生产效益的项目,学生在现场往往很难得到亲自操作和训练的机会;又如,石油、冶金都属于安全事故高风险行业,涉及到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的项目,无法在现场生产过程中来“真实再现”,但又要求学生必须具备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这就需要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根据现场生产的安全事故案例,共同开发模拟和“再现”现场生产事故的实践训练项目,如石油钻井中的“井喷”、钢铁冶炼中的“连铸漏钢”等。
这些项目,不仅用于培养在校学生,也是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开展再培训的重要内容,成为了校企合作的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校企共同共同实施教学考核与质量监控。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校内教师与现场技术人员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聘请现场技术人员承担部分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由双方共同完成教学考核,共同实施质量监控。
特别是在毕业设计方面,长期坚持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结合现场生产实际“真题真做”,企业导师侧重对学生进行现场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指导,校内教师侧重对毕业设计规范和知识综合运用的指导,两者充分结合,既培养了学生,又锻炼了教师。
第二,校企协同共建具有真实工程环境的校内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
立足行业实际需求,围绕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需要,采取共建共享模式,与中石油重庆气矿、重钢集团、美国卡万塔能源等企业联合共建了源于现场,而又不拘于现场的石油天然气钻采集输技术与装备、冶金工程技术与装备、化工过程及装备、垃圾焚烧发电技术与装备等校内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真实“再现”了现场生产过程,并通过模拟和仿真等方式“再现”现场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或故障,如石油钻井中的“井喷”、钢铁冶炼中的“连铸漏钢”等,与现场生产实习互为补充,既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的效果,也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再培训搭建了平台。
——石油天然气钻采集输技术与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是学校进一步彰显石油行业背景特色,紧抓石油行业和重庆及西部地区富集的高产、高压、高含硫气田勘探开发以及西气东输工程急需培养一大批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良好机遇,为满足石油、机械、化工、安全、自动化等专业办学需要,由中石油投资700万元资金和大量现场生产设备、学校投入2000余万元,总价值近5000万元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和石油企业文化与石油科普教育展示平台。
——冶金技术与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是为冶金行业培养大量急需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满足学校冶金材料、机械电子、化工、安全类等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完全自主研发集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冶金工艺过程及装备、控制技术于一体的可以操作的工业虚拟现实系统。
由重庆钢铁集团公司和学校共同建设。
它具有真实性好、服务面宽、操作性强、使用费低、安全性好、利用率高、示范性好等特点。
——化工过程及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是我校紧密结合石油天然气行业和冶金行业需要以及重庆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长寿化工园区建设对化工人才的大量需求,将工厂环境引入学校,在学校内建立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或真实的工厂环境。
该教学平台由“石油炼制,天然气化工,化工工艺,化工仿真,分析测试”五大模块组成,涵盖了化学工程、材料检测、冶金分析、安全工程、资源环境工程和自动控制于一体的共享平台。
——垃圾焚烧发电关键技术与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是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庆科技学院、重庆钢铁(集团)公司所属重庆三峰卡万塔环境产业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组建,政、产、学、研相结合的专门从事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研究、教学平台。
我校与美国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公司、投资商、运营商、美国的上市公司-卡万塔能源公司签署了合作建设垃圾焚烧发电中试基地的协议。
根据协议,卡万塔公司先后共计出资2000万元,在我校建成一套完整的日处理量为 6 吨垃圾的焚烧及气化中试基地,开展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炉排式气化燃烧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并应用于实践教学中。
该教学平台由“垃圾物化特性分析与测试,预处理系统,推料系统,炉排系统,气化器/燃烧室,灰烬收集系统,烟气净化处理系统,烟气、灰渣以及飞灰检测与分析、控制系统、系统建模及仿真等模块组成。
涵盖了机械工程、热能动力工程、化学工程、材料检测、冶金分析、安全工程、资源环境工程和自动控制于一体的共享平台。
在此基础上,学校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和资助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结合现场生产实际联合开发实验实训项目近70 项,编制实验实训指导书近30本。
依托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信息化管理平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全面开放,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服务,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服务,也为科普教育服务。
目前,我校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已经成为重庆市科普旅游基地,已接待科普旅游上万人次。
(二)构建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是有效利用行业企业和社会资源的重要方式,是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以联合共建工程实践教学平台为纽带,校企之间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产学合作关系,企业成了学校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双方在学生培养与选拔、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培训、应用技术研发等方面协同建立了共建共享的互利双赢的产学合作机制。
第一,构建高层联系机制。
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与政府部门领导和行业企业高层建立密切关系,互通信息,互相支持。
一是主动加入行业组织和地方政府产业合作协作组织。
学校已经加入了美国国际钻井承包商协会(IADC)、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冶金教育学会等行业组织。
这些组织成为学校与政府和行业企业对话的重要平台。
二是与重要企业、高校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
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西南铝、武钢集团、重钢集团等重要企业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等方面展开深层次的合作。
三是创办“就业促进·变化中的新机遇”论坛。
定期邀请政府主管部门领导、行业企业精英参加论坛,探索合作就业途径,拓展合作就业渠道。
第二,构建共建共享机制。
产学研合作,以共建为途径,以共享为目标,通过共建实现共享,通过共享深化共建。
学校通过与企业共建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共享,找到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兴趣点,共建共享成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驱动力。
一是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向学生更加深入地宣传了企业文化,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考察学生,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搭建了平台。
二是依托共建平台,举办了“中原(油田)班”、“鄂钢班”、“重钢班”等订单式人才培养班,并长期为合作企业开展工程技术人员的再培训,已培养订单式人才2000余人,每年为企业培训工程技术人员5000余人次。
三是与合作单位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共同申报专利技术和科研成果。
我校科研经费总额的70%以上来自于具有长期稳定的产学合作关系的企业,并产生了一批联合申报的科研成果。
如由我校教师联合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申报的“川东地区低效气田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