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琢磨磨 磨出好课——《巍巍中山陵》教学有感

合集下载

巍巍中山陵 导学案与教学反思

巍巍中山陵 导学案与教学反思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与教学反思:十一、巍巍中山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理清由总到分,由外到内的顺序和文章是如何紧扣“巍巍”这一特征展开介绍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由总到分,由外到内的顺序和文章是如何紧扣“巍巍”这一特征展开介绍的;难点:文章如何体现孙中山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知道,:与其他节日相比,清明是唯一一个充满哀思的节日,是一个让人心情沉重的节日。

清明刚过,就让我们怀着这种日子特有的沉重心情来悼念一个人。

他既不是我们的亲人,也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但是他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情缅怀,因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他曾带领国人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

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为他建造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墓,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他死后所埋葬的陵墓就叫做中山陵,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一位名叫刘叙杰的作者,一起去巍巍的中山陵,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

(板书课题)二、走进作者:刘叙杰,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刘敦桢之子,南京师范大学附中49届校友,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古建园林专家、建筑学家,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及园林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

:他写的《巍巍中山陵》发表到1981年10月30日《光明日报》,经过改动后,又收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12课:所著书籍:《中国古代建筑史:》《东南大学建筑系理论与创作》丛书。

三、预习检测::给下列字注音::山麓::::莽原::::嵯峨::::汲取::::参错::::灵柩:::::坡陀:::::::深邃::::牌坊::::琉璃::::门楣::::趺::::::嵌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从表达方式看,本文的体裁是?1分--说明文(师:好,恭喜xx组旗开得胜。

七年级下册语文《巍巍中山陵》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巍巍中山陵》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巍巍中山陵》教案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七年级下册语文《巍巍中山陵》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七年级下册语文《巍巍中山陵》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2.学习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教学重难点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讲解这篇课文,要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如何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以上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一下中山陵。

(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刘叙杰,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

二、自主学习师:本文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1。

)1.认真读课文。

朗读或男女生分角色读。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4.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5.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6.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7.文章第7—1l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8.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分析中山陵所体现的红色文化——《巍巍中山陵》教案2

分析中山陵所体现的红色文化——《巍巍中山陵》教案2

分析中山陵所体现的红色文化——《巍巍中山陵》教案2。

中山陵的雄伟壮丽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学观念和尊严崇高的气质的体现。

由于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杰出领袖,因此中山陵被赋予了具有革命情怀和红色文化精神的象征意义。

中山陵主要由墓道、石刻群、纪念堂、方阵和陵园五部分组成。

每一部分都充分展现了中国革命先行者的民主思想、进步精神和伟大品格。

墓道是中山陵的一部分,是专为游客接待而设计的,也是中山先生历经风雨、跋山涉水走出未来中国的道路的缩影。

在墓道中,游客能够欣赏到一系列的石刻和彩绘。

其中的石刻描述了中山先生的人生历程和革命生涯,彩绘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和谐、爱国主义、民主等精神,表达了中山先生一生追求国家繁荣和人民福祉的旷世伟业。

这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山陵红色文化的整体性和具体性,是中山陵人文价值的典型代表。

石刻群是中山陵最为重要的景点之一,并被誉为“中山革命精神的丰碑”。

在石刻群主体中,刻有中山先生曾提出的国府组织政纲、“三民主义”等伟大思想的文字,悉数体现了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杰出领袖,以及中国革命的必然性。

通过观赏石刻群,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山先生的思想和理念,以及他对中国革命和中国未来的信念和热爱。

纪念堂也是中山陵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山先生事迹的重要展示区。

纪念堂的主要建筑是一座中央展厅,该展厅展示了中山先生的传记及其革命生涯、革命事迹和主要成就,而展厅两侧则悬挂着中山先生的头像。

这种尊崇和纪念,深深地表明了中山先生为中国革命和国家繁荣稳定所作的突出贡献,并在广大中国民众心中树立了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和无尚崇高的崇敬。

方阵也是中山陵的重要景点之一。

方阵上耸立的巨大门杆,以及门杆上面悬挂的中国国旗和“Liberation”的大字,寓意着中山先生”光复中华”的远大愿望,体现了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做出的辉煌贡献。

方阵是中山陵对中山先生民主思想和进步精神的最大表达,它在设计布局、造型雕塑等方面都力图呈现中山先生为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丰功伟绩。

山美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中山陵前的追忆》磨课反思——磨研出新

山美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中山陵前的追忆》磨课反思——磨研出新

磨课反思11月中旬,我们参与的远程研修进入了磨课阶段。

我们研修组的全体老师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对陈老师执教的《中山陵前的追忆》一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进行了课堂观摩、评课议课。

在一次次思考交流碰撞中,大家收获多多。

总体感觉:按照三次备课,两次打磨的要求,研修教研组长陈栋老师制定完善了磨课计划。

组织开展了教学研讨专题活动,集中解决教学问题,有效促进打磨计划的顺利实施。

陈老师认真完成了三次备课(基于个人经验、基于同伴互助、基于教学反思)的教案;针对两次打磨情况,老师们整理出个人反思;两次打磨后,进行了上课,并上传教学实录。

全组教师认真参与研课打磨、观课评课等活动;根据分工进行观课评课,合作完成观课报告,并已上传;磨课即将结束,教师们已经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通过这次课例打磨,提高了研修组全体成员的教研水平。

其中具体的磨课过程最为重要,需要密切合作,集思广益。

一、关于备课基于第一次备课,陈老师在研修小组成员的帮助下执教了这节课。

课后,我们召开了备课小组会议,用心聆听了大家的评课意见和建议:课堂上容易受教案的束缚,教师的评价不及时,面对学生的生成,不能也不敢及时巧妙地点拨和引导,总怕节外生枝,影响整个教学的过程。

于是,根据课堂上的生成,我们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作了修改,重新确立了教学重难点,调整了部分教学环节,随后进行了第二次备课并在同组成员的分工观课中执教了第二次课,效果明显提升。

大家都感觉,通过反复磨课后,教研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关于观课我们在观课时设计了不同的观课量表,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课堂性质三个维度进行设计观课量表,然后每位老师用观课量表进行观课,然后写出观课报告,更加科学的分析这堂课出现的问题,让执教者真正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也让每位观课者得到提示,注意以后自己的教学不能犯类似的错误。

一篇篇分析透彻的观课报告,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高效生本的课堂。

三、关于教学反思。

感受中山陵的气势——《巍巍中山陵》教案2

感受中山陵的气势——《巍巍中山陵》教案2

感受中山陵的气势——《巍巍中山陵》教案2。

中山陵建于1926年,历时三年有余才全部竣工。

整座陵墓建筑独具东方风情,风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山陵歌词“千秋功罪”,更表示了孙中山先生是一位标志性人物。

中山陵气势磅礴,文化内涵丰富,使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雄伟壮观的景象,同时还能领略孙中山先生的伟大贡献。

仪式感与历史感并重中山陵不仅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也是历史的见证。

中山陵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创作构思到建造,都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

对于孙中山先生来说,中山陵为他所创造的一切而代言,并将其伟大的历史功绩永久地记录在历史的长河中。

中山陵建筑磅礴壮观,衬托出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形象,历史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使中山陵成为了一个集文化与历史于一体的地方,游客们在参观时,不仅可以欣赏到陵墓雄伟的壮观景象,还能够了解到孙中山先生的义举思想、革命事迹和人物形象等。

品味中山陵的文化节奏中山陵充满了中国文化的传统节奏。

建筑、雕刻、造型和配色之间的和谐统一,以及建筑风格所表达的深厚文化底蕴,从种种形式层面彰显了其文化的内涵和历史的价值。

中山陵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斗志,残留着“革命”的烙印,道出了革命理念的重要意义。

同时,中山陵还非常注重文化气息的强调,牢固根植在人民群众心中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底蕴也得到了充分显示,这样的安排体现了对孙中山先生对于中国民族空前的贡献的高度赞扬。

亲历中山陵的文化底蕴中山陵是一座充满人文烟火的文化场景。

从建筑风格、地域文化到历史气息,中山陵所体现的伟大文化底蕴值得我们深度体会。

在参观考察中山陵时,我们除了能够直接感受到历史水印的烙印,还能够通过几代人之间不断继承和传承的民族精神,领略中国传统工艺、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在中山陵碑廊中,我们可以看到孙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精彩呈现。

这里展示着孙中山先生一生的实践经验和革命理念,他的敬业精神和社会伦理,以及他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创业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的价值观。

《巍巍中山陵》教学反思600字

《巍巍中山陵》教学反思600字
在上《巍巍中山陵》这一课的时候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是,按照传统的方法,通过几个问题连结,虽然也是用的模式,有小组合作,有交流评价。但是由于我对于学生的控制痕迹太重,整个课堂有点枯燥,学生虽是一贯地积极,但是在听的学生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心不在焉。学生的回答被我限定在了一定的范围。比如:在讲“文中有哪些地方从中山陵建筑本身直接表现它“巍巍”的特征的?”学生的答案好多都不是建筑本身直接表现的,而是通过一些侧面的说明孙中山的精神。我上课的时候总要强调是“建筑的本身直接”这几个字。但是上完之后我发现,那些间接表现的内容对文本的解读也有很大的作用,如果在讲解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在无形中让学生忽视这些文本中的信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于是,在上另一个班的时候,我调整了策略。我想“巍巍中山陵”中的巍巍是本文最重要的要写出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我就问学生巍巍是谁的特征?学生第一反应是中山陵,在我等待过后,我的学生开始认为是孙中山了。我就让他们分别找哪里体现中山陵的巍巍,哪里体现孙中山的巍巍。在交流中,帮他们区分直接和间接。我觉得这节课才上出了味道。《巍巍中山陵》也可以不那么枯燥了。
在上这课的时候,还有一得,就是让我感觉到了提问方式的重要性。我在讲孙中山为什么选择钟山作为墓地的问题时,没有说明要从文中找答案。然后有一个学生就说南京对孙中山而言十分重要,我认为他的回答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脱离了文本。但是我当时太急了,说他的回答是错误的,后来课后我想想他说的也有道理,于是课后找到了他,和他又进行了交流。

《巍巍中山陵》教案

《巍巍中山陵》教案
《巍巍中山陵》教案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Contents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难点与重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作业布置 • 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中山陵的历史背 景和建筑特点。
掌握中山陵的地理环 境和周边景观。
了解中山陵在中国近 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和意义。
05
作业布置
作业一:中山陵的建筑特色总结
总结词
总结中山陵的建筑特色,包括外观、内部结构、装饰等方面。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山陵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总结出其外观、内部 结构、装饰等方面的特色,并撰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总结。
作业二:中山陵的历史意义分析
总结词
分析中山陵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和 意义。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我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通 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我注重因材 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 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教师自我评估
总结词
教学相长、持续改进
详细描述
在完成《巍巍中山陵》的课堂教学后,我进 行了自我评估,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我认为自己在引导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在课堂节奏的把握 和教学难度的层次上还有待提高。未来,我 将继续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
重点2
中山陵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特点。中山陵的建筑风格独特, 设计精妙,是本课的重点之一,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 。
重点3
中山陵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中山陵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 的见证,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其文化意义和价值是 本课的重点之一。

点滴细微处的磅礴之势——《巍巍中山陵》导析

点滴细微处的磅礴之势——《巍巍中山陵》导析

米 , 其 间 以道 路相 连 , 这 样 就 将 三 区 的 名
胜联 为一 体 ” 的布 局 , 使 得 中 山 陵 处 在 一 之 崇 高 伟 大 磅 礴 之 势 , 因 为 墓 主 人 孙 中
个 中心 位 置 , “ 虎踞龙盘 ” 之 势 展 现 得 淋 漓 先 生 是 中 国 伟 大 的 民 主 革 命 先 行 者 ,他
不 由得被 陵园 的沉 然大 气所 感 染 , “ 逐 步 进入安详宁静 、 庄 严 肃 穆 的气 氛 之 中 ” 。
的 功 勋 。伟 大 的 人 物 才 配 得 上 壮 观 的 陵
这 时 再 转 向课 文 中对 中 山 陵建 筑 的介 多
课 文 的后 半 部 分 进 入 对 中 山 陵 主要 建 我 们 会 发 现 ,其 中不 少 建 筑 上 镌 刻着 孙
形 成 怎 么 能 少 了 钟 山 那 样 的 硬 件 设 施 和 “ 钟” 形 设 计 方 案 这 样 的软 件 呢? 没 有 了这 前 的大 平 台 “ 宽 1 3 5米 、 深 3 0米 ” 。 站 在
两样事 物 , 中山 陵 谈 何 壮 观 , 谈何伟大?
于 全 陵制 高 点 的 大 平 台上 , “ 视野辽 阔 ,
而且 , 入选 的“ 钟” 形 设 计 方 案 充 分 考 虑 了 天文 、 地理 、 人情 、 文学 、 汉字、 民 愿 等 各 方
面 因 素 ,结 合 了 中西 方 优 秀 的 建 筑 技 法 ,
创 意之新颖 , 考 虑之精 细 , 立意之深 刻 , 恐
怕 放 到 当下 , 也是 难 以 有人 超 越 的 。 如 果 说 一 台运 算 神 速 的 电脑 需 要 有 好 的硬 件 和 软件 支 撑 . 那么 , “ 巍巍 ” 中 山 陵 的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2)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

(2)学会欣赏和评价历史文化遗产,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中山陵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

三、教学难点1. 中山陵建筑风格的理解和分析。

2. 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中山陵的相关图片、资料和视频。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环境氛围,激发学生对中山陵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山陵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欣赏评价教师组织学生欣赏中山陵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中山陵的美。

5.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对中山陵的认识,用自己的彩笔描绘出中山陵的画面。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山陵的历史文化价值。

7. 课后作业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给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操作成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景点,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感受。

2. 开展历史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巍巍中山陵》教案课程资源整合

《巍巍中山陵》教案课程资源整合

《巍巍中山陵》教案课程资源整合教案课程资源整合的有效性分析中山陵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遗产,如何利用好中山陵这样的资源对于提升学生爱国主义和历史意识有着重要作用。

而对于教师而言,如何通过教案的制定,透彻地将中山陵和相关历史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也是考验教师专业能力和业务能力的重要考核之一。

因此,本文将从进行巍巍中山陵教案课程资源整合的角度,对该教案的有效性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教案资源整合的实施情况目前,教案资源的整合多采用网络技术手段,包括网络搜索引擎和课件制作软件等。

对于巍巍中山陵教案而言,其要求学生了解中山陵建筑风格、历史背景以及中山陵的意义等方面。

因此,针对这些内容,教案制定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搜集相关的资料和图片,制作出适合课堂教学的课件。

同时,也可以借助基础软件,如Word、Excel和PPT等工具,将信息进行处理和编辑,形成有条理的教学内容。

此外,还可以通过教育图书馆、电教室以及学校教育平台等途径,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致力于打造更加优质的课堂教学。

二、教案资源整合的有效性分析1.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教案资源整合的方式将不少教学资源收纳于一体,从而有效地充实了课程内容。

使用课件和教材的方式,可以将原本繁琐的内容呈现得更加清晰易懂,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2.教学效率得到提升教案资源整合的方式还可提升课堂效率。

通过先期准备课件和教案等教学资源,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预设教学进度,使教学进程能够更好地按照计划执行,避免出现线上教学中的不必要误差和拖延等情况。

3.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教案资源整合的方式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清晰易懂的呈现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资源整合的方式也能让教师把精力更集中地投入到如何掌握教学方法上。

三、教案资源整合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教案信息不准确信息不准确是教案资源整合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巍巍中山陵优秀教案

巍巍中山陵优秀教案

巍巍中山陵优秀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巍巍中山陵——中学历史课程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掌握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设计理念;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4. 提升学生的研究和分析能力;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设计理念;3. 学生的研究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的深入理解;2. 学生对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设计理念的准确把握;3. 学生的研究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中山陵的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2. 电子设备和投影仪;3. 学生小组合作活动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山陵的外观和整体布局,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知道中山陵是谁的陵墓吗?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分析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设计理念,解释其代表的价值观和思想。

三、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如中山陵的建筑材料、设计符号等;2. 学生小组讨论并整理出相关资料和观点;3.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

四、展示与总结(10分钟)1. 每个小组依次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2.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中山陵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以中山陵为主题,进行写作或绘画创作;2. 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互评。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山陵的研究报告;2. 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更多相关资料。

教学评估:1. 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撰写的研究报告的质量和深度;3. 学生在展示和互评环节中的表现。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中山陵,亲身感受和体验;2. 继续探究其他历史名胜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巍巍中山陵(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巍巍中山陵(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巍巍中山陵(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尊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尊重。

2. 教学难点:中山陵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的解读。

学生对保护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山陵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关于中山陵保护与修复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意义。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激发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深入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态度、参与度和知识掌握等方面的表现。

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关注彼此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进步。

《巍巍中山陵》教案评估与改进

《巍巍中山陵》教案评估与改进

《巍巍中山陵》教案评估与改进。

我们需要对本次教学的目标进行评估。

本次教学的目标是了解中国近代史时期的伟大领袖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和革命事迹,以及中山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我们需要评估本次教学是否达到了这些目标。

针对这些目标,我们可以进行以下的教学评估:1.学生的掌握情况。

我们可以通过听课记录、测试成绩、作业表现等方式,来评估学生对本次教学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如果学生在这些评估方面表现良好,那么我们可以认为本次教学达到了目标。

2.教学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

例如,本次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是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是否有助于他们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等。

这样的评估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本次教学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以便进行改进。

接下来是针对本次教学的评估结果,我们需要进行改进。

针对改进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1.教学内容。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学内容不当或不合适的情况,我们需要及时进行修正或调整。

例如,可能需要更深入地研究中山先生的生平和革命事迹,以便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他的伟大。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发现某种教学方法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参与度不高,我们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例如,对于这种以历史为主题的教学,可以采用更具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比如小组讨论、文献阅读等。

3.教材使用。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我们发现本次教学使用的教材不太合适,我们需要及时更换教材。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教材更新的问题,保持教材的时效性。

4.情境打造。

对于正式的历史话题类教学可以从一些文物、博物馆等开展,这样可以更加直观的让学生了解历史。

可以更加了解文化中国需要高水平开展与中华文化相关的活动,例如学习单行本,观看历史题材大片等等。

以上几点,是对本次教学《巍巍中山陵》进行评估与改进的重要原则。

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和反思,以便更好地开展下一步的教学。

巍巍中山陵教学反思

巍巍中山陵教学反思

巍巍中山陵教学反思《巍巍中山陵》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主要是以建筑艺术为主题,以说明性的文章为主要载体,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和艺术魅力。

初一的学生对说明文还是比较陌生的,虽然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宇宙里有些什么》,并初步接触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但那还只停留在概念上。

新课标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考查淡化了概念的机械记忆而强调了对知识转换为能力的培养。

而且现在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就能取得较好效果的。

因为教师的思考和理解并不能替代学生自身的消化和思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鱼有限也有尽时,而有了渔却可以拥有无限的发展也有了无穷的可能。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除了常规教学中的讲清重点、启发思维外,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巍巍中山陵》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在学习前面一篇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说明文的基础上,我继续加强了文体教学,并由课堂教学的主体,变为了主导。

在教学初始,我就和学生一起归纳出学习说明文的十五字方针: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这五个板块逐步深入地阅读课文。

由于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的方法,对文章的解读非常顺利,思维也较为活跃。

课堂上,学生不仅很快的明确了的说明对象中山陵,抓住了对象的特征巍巍,并能从设计方案的择优、地理环境的选择、中山陵建筑的组成等多个角度对巍巍进行深入的剖析,由陵园的高大的外观到墓葬者的伟大人格和不朽精神都有了理解,文章的主题也就水到渠成地显现出来了。

而通过对陵园建筑的说明顺序的梳理和说明方法的找寻,学生对空间顺序和方法运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当然生动说明语言的赏析批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说明语言的别样风格。

可以说因为有了教学方法的改变,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引导,课堂教学变得轻松而有效,学生的也变得更加活跃而自信。

反思二:巍巍中山陵教学反思《巍巍中山陵》是一篇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孙中山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由远及近按方位顺序描写和说明;叙述特征突出,角度多变;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文笔优美,描写生动是最大的写作特色。

《巍巍中山陵》教案教学反思总结

《巍巍中山陵》教案教学反思总结

《巍巍中山陵》教案教学反思总结教案教学反思总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我在这方面的教学重点则是《巍巍中山陵》。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人物中山先生的回忆录,通过讲述中山先生一生的事迹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理念和贡献。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在此,我将对教学进行一次反思总结。

一、教案的不足:1.教案的目标过于宏大。

教案中提出了许多教学目标,包括了知识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

其中,引导学生阅读体验文字的内涵和形式美,培养学生积极阅读文化名著的习惯和能力等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阅读和理解一篇文章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任务了,我在教学中发现,由于教学目标的过度设置,导致了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反而过多地关注考试分数。

2.知识点的设置不够清晰。

教案中的知识点设置并不是很明确,使得教学难度增加。

在讲解中,我观察到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基础概念的混淆,如中山先生的思想、理念和贡献等概念,他们不够明确地表达这些概念的区别。

3.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教案设计中,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阅读接受能力,没有采用不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难以达到最佳效果。

二、教学反思:1.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中山先生的了解程度不足,这是由于他们缺乏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然后在他们的思想与情感上进行引导。

2.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使用了PPT,采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中山先生的生平和历程、文化背景、主题思想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同时在理解这些内容时,我使用了导读法、提问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山先生的思想和理念。

3.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体验。

在教学方面,我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体验中山先生的思想和贡献,鼓励学生针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性来进行反思和评价。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巍巍中山陵》教案

《巍巍中山陵》教案

《巍巍中山陵》教案教案:《巍巍中山陵》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巍巍中山陵》。

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中山陵的雄伟建筑和悠久历史。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培养对祖国名胜古迹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名胜古迹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引入:展示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猜猜这是哪个地方。

教师简介:中山陵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的紫金山南麓。

它是一座雄伟的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中山陵的课文。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精讲点拨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中山陵的练习题,让学生回答,以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中山陵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课题:巍巍中山陵1. 建筑特点:雄伟壮观、设计独特2. 历史背景:孙中山先生伟大的一生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查找有关中山陵的资料,了解中山陵的更多历史背景。

2. 写作练习:以“我心中的中山陵”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图片引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精讲点拨、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

《巍巍中山陵》

《巍巍中山陵》

《巍巍中山陵》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1)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能从“十五字”初步掌握文章内容;(2)把握中山陵的特征以及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3)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4)结合有关数字说明和描写的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洁和生动;2.过程与方法: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合作探讨文章的重点难点,采用自主研究和全班交流的方法,理解建筑物的特征和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加深对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的了解,从“巍巍”的中山陵中感受到他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不朽,继续培养自己对革命者的崇敬和缅怀之情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清说明时采用由总到分,由外到内的顺序和文章是如何紧扣“巍巍”这一特征展开介绍的;2.难点:文章如何体现孙中山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相得益彰。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材分析: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

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学情分析:讲解这篇课文,要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如何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出示孙中山的图片,问:认识这个人吗?(学生介绍孙中山的生平、思想及贡献。

)孙中山 (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

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源于《礼记•大同》,是孙中山先生追求的社会理想,他为此奋斗了一生)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3、对于孙中山这样举世景仰的伟大的革命家,他逝世后葬于中山陵。

《巍巍中山陵》教案3巍巍中山陵

《巍巍中山陵》教案3巍巍中山陵

《《巍巍中山陵》教案3|巍巍中山陵》摘要:教学设想、教学重课是怎样说明山陵建筑特征,(二)学生课、生词、根据课己理课练习,学生质疑(教师巡学生学情况及要学生订正错误)(三)师生讨论疑难问题教学目标、了山陵建筑特征及其人民心崇高地位二、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顺序、有重说明事物方法三、体会准确、简明、生动说明语言教学设想、教学重课是怎样说明山陵建筑特征?二、教学难;课说明山陵雄伟特征什么要详细描绘山陵地理环境?三、培养学生学语能力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能力教学方法学生学、师生共学习、教师拨相结合旨培养学生独立主课学会提出问题和根据课容问题能力教学数课教学流程、课外学(学生按常规学课)、通课将生词出并各写遍、就语言、结构、思想主题以及表现方法等提出两问题二、课学习()导入新课学们有谁到南京旅游吗?如有那是定要到山陵参观我国近代伟民主革命孙山先生陵墓它给你留下了怎样印象?这是瞻仰先生丰功伟绩地方也是游览观光处如没有游览今天我们就随着刘叙杰参观山陵(二)学生课、生词、根据课己理课练习3、学生质疑(教师巡学生学情况及要学生订正错误)(三)师生讨论疑难问题教师预设问题(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选用)、是介绍山陵什么段用了半多写钟山地理环境、优美景色?、陵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吕彦直设计方案有哪些特?3、山陵总体设计什么是“值得称道”?陵道及其周围栽种树木对形成陵庄严肃穆气氛有何作用?、7至段既写了陵主要建筑什么6段还要总写陵平面布局?5、说明语言般要准确、平实什么9段写平台所见景色却用生动语言描写手法?6、写陵建筑除了通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山先生博襟怀和不朽业绩外哪些地方还用建筑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表现山先生革命思想和伟形象?(四)课堂学习总结、用句话概括容说明山陵特征、说明候采用什么顺序空顺序(行踪)3、其他(五)课练习《基础训练》页(六)课外作业、语学习组学讨论定、有关孙山进步理他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板设计地理环境设计巍巍山陵南北轴对称烘托安详宁静、庄严肃穆气氛总三区名胜相连特面积绿化衬托、表现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分南北两区分南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参考
5 

01
9·5琢琢磨磨 磨出好课
———《巍巍中山陵》
教学有感王浩琴
片区组织教学大比武,所有的参赛选手同课异构《巍巍中山陵》,能够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总结课堂经验,主要是抓住了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一、精准的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就是解读文本背后的秘密。

于永正曾经说过一句话:“课前,教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

只有把握好教材,才能和学生交流。

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

”拿到《巍巍中山陵》这篇课文,我第一件做的事就是反反复复地读课文。

以作者的身份读文:思考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写这些内容?比较原文和课文的异同,仔细研读添加与删减的内容,思考为什么添加或删减?以教师的身份读文:借这个文本能教给学生什么内容?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对学生的成长有什么意义?怎么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以学生的身份读文:以七年级学生的现有水平,他们能理解哪些内容?对哪些内容会比较感兴趣?比较大的困惑是什么?
反反复复地读文,明确本文的内容:这是一篇介绍建筑的说明文,作者刘叙杰向我们介绍了“中山陵”这一陵园建筑的结构布局以及它“巍巍”的特点。

摆在眼前的第一个问题是:教什么?教说明文知识,还是教文本内容?经过探讨研究明确:不是借文本教文体知识,而是借知识教文本。

于是决定忽略文体确定两个教学内容:了解中山陵的结构布局,理解中山陵的特征“巍巍”。

二、精心的选点设计
确定了“教什么”,就要研究“怎么教”的问题了。

黄厚江老师说:“要精选一粒种子,长成一根主干,伸开几根分枝,长出片片绿叶。

”精心的选点设计就是教师的匠心独运了。

找准教学的有效切入“点”是避免“散读文本”的好办法。

再次反反复复地读文,由易入难,首先理解“中山陵”:漫谈式的提问,“中山陵”在哪里?“陵”是什么意思?是谁的陵墓?区别“墓”,陵是一个建筑群。

既然是建筑群,那么它有哪些建筑构成?是怎么布局的?由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把握相关段落。

浏览7-11节,抓住方位词,完成结构布局图,并板演。

抓住方位词,介绍中山陵。

其次理解“巍巍”:主问题:你从哪里读出了中山陵的“巍巍”?围绕主问题,展开教学设计。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课文标题即是课文的“眼睛”。

好的标题往往能概括文章的内容,反映文章的主线、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脉络,能使人从中窥探到整篇文章的精华。

作为老师,我们能教会学生从题目入手理解文本,无疑是“授之以渔”,学生会受益终身。

三、精妙的活动推进
课堂活动是重要的教学要素,是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是教学内容经过二次加工的动态呈现,丰富的课堂活动,是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课堂活动无非是听说读写的活动,但要立足于文本,真正做到“活”和“动”,动耳去听,动嘴去说,动眼去读,动手去写,动脑去思,动心去悟。

备课参考
6 

019·5活动要有抓手。

有要求地说,有体验地读,有指向地听,有规范地写。

比如,在了解中山陵的结构布局时,我抓住“方位词”设计这一活动:第一步划出方位词,完成结构布局图;第二步抓住方位词,介绍中山陵;第三步判断方位词,评价同学发言。

一个活动,三个层次,以“方位词”为抓手一步步引导学生了解中山陵的结构布局。

活动要形式多样。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有一把总钥匙,就是活。

”大家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够活起来,但什么样的课是活的呢?我想,形式的多样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

比如,在让学生完成中山陵结构布局图时,很多教师都用填空的形式平面地呈现,开火车的回答甚至抢答,看似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学生没有身临其境,能否真正理解呢?对照着文本一个个填空是浅层的理解,但让学生上黑板板演操作就是立体的感受了,首先理解了上北下南的知识,然后一个个板演操作,确有亲历的感知了。

活动要有逻辑层次。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活动设计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解到运用,循序渐进地分层推进。

如分析第9节的钟山风光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活动:自由地读,能否读到“巍巍”。

自由地说,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深入理解“化大为小”比喻的妙处,比较理解四字短语的妙处。

思考钟山景和中山陵的关系。

小结,齐读全段,读出气势,读出赞叹。

发现同样用衬托手法表现“巍巍”的内容。

六个层次的活动,先放后收,由面到点,从浅层感知到深入思考,一连串的丰富活动,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激活了他们参与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四、精彩的课堂生成
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是有预设的,然而在课堂推进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和点子。

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学生的“学”,从动态的变化中去调整我们的预设。

在“读7-11节,
说一说你从哪些文字中读出巍巍?”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的预设是学生能一目了然地找到具体的数据,理解中山陵的规模宏大,在学生找不出之后再抛出第9节描写段理解钟山风光的气势磅礴,衬托出中山陵的巍巍,然后让学生从全文中找一找还有什么内容也能衬托巍巍。

在课堂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没有从具体的数据中去感知,而是直接找到了描写钟山风光的语段,于是我们因势利导分析这个精彩语段,再从全文发现,最后比较总结得出了“巍巍”的特点是有层次的:巍巍,不仅仅是山的雄伟,陵的高大,更是磅礴的气势,庄严的气氛,崇高的思想,不朽的精神。

“教学是一条流淌的河。

”面对着个性鲜明的学生,教师不能生搬硬套课前的教学预设,必须灵活机智地应对出现的“意外”,立足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把死的知识教“活”,用智慧激活课堂。

五、精细的教学反思
“教然后知困。

”课上完了,但留给我的思考确是很多很多。

比如,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还应该更深入的理解内容:作者在课文中多处添加关于南京的人文信息,钟形设计与孙中山之间的关联以及祭堂中关于“天地正气”“三民主义”等相关内容,但在教学时教师没有涉及,如果把这些内容巧妙地融入课堂,那么对“巍巍”的理解是否能更深入,解读更到位。

又如,在设计课堂活动“说说中山陵”之后,是否可以深入到说说巍巍中山陵。

抓住方位词说,可以扩展到抓住动词说、抓住副词说、抓住景物说、加入氛围说,抓住人物说,等等。

细读文本“巍巍”无处不在,数字中、比喻中、四字短语中、副词、形容词、动词中等都能读出“巍巍”。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一堂公开课,是一次历练,更是一次深入思考教学的契机,在历练中思考,在思考中完善,琢琢磨磨,我们的教学能力定会不断提升,我们的好课定会不断生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青阳第二中学(21440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