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探讨

合集下载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导向下的教学模式优化研究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导向下的教学模式优化研究

[摘要]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活动链条,具体到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

优化教学活动链条有机联动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以四年为周期,全程跟踪,以核心课程为主线,实现从课程到竞赛、项目再到学位论文的有机联动。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教学模式优化[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1-0066-02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导向下的教学模式优化研究①李高峰(唐山学院,河北唐山063000)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要求。

“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发表了大量著作与研究论文,成为当下大学生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

朱航宇探讨以学生科研和学科竞赛为驱动的培养模式,以加深创新实践体验为主导的实践教学层次[1]。

范盱阳以任务驱动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点和教学内容的基本手段,以项目驱动作为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重要途径,以竞赛作为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重要平台,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2]。

王慧明将“学科竞赛、创新项目”与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相结合[3]。

王利辉将大学生实践创新竞赛融入三级项目的实践环节中,探索出一条适应高等院校工程技术类专业实践环节的新思路[4]。

江学焕结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开展了学科竞赛与教师科研相结合的探索[5]。

蒋晓丹通过“学科竞赛+科研项目”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6]。

赵英娜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竞赛与教学改革互促,实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7]。

创新实践能力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通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学生形成创造新成果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并非能够通过课程而培养起来,更多的是要借助实践活动来实现。

大学生创新人才“阶梯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人才“阶梯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人才“阶梯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大学生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勇于探索的高素质人才,各大高校纷纷探索创新人才“阶梯式”培养模式。

本文将探讨这一模式的设计理念、培养路径和实践效果,希望能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阶梯式培养模式设计理念阶梯式培养模式是指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特性,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学生创新人才。

这种模式的设计理念是将培养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分别提供不同的培养内容和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各个阶段逐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具体来说,阶梯式培养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理念:1. 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学习能力,设立不同的培养路径和培养方案,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2. 专业化培养: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设置专业化的创新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在专业领域内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实践。

3. 实践化培养: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培养,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4. 国际化视野:引入国际化的教学资源和培养方案,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机会,培养学生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和国际化的视野。

二、阶梯式培养模式的具体路径根据上述设计理念,阶梯式培养模式的具体路径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基础阶段:在学生入学初期,通过学习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基础。

2. 拓展阶段: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通过开设专业拓展课程和科技创新实践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实践阶段:在学生完成了一定的科研项目和创新项目之后,通过实习和实践环节,让学生到企业和科研机构实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5. 毕业阶段:在学生即将毕业时,通过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等环节,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整合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经济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探索

经济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探索
索经济管理的新领域 , 使学生学到 的经济管 理知识 充满 生
高校教学各 有不 同风格 , 就是不 同模式 , 也 因而也 就 有了不 同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 上成就不 同的结果 。
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赖 于教 学模式 的改革 。探 索不 同教 学 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 响 , 于进 一步发 挥不同教学 模 对 式 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汪 发 元 何 大 鹏
( 长江大学经济学 院 湖北荆州 442 ) 305
【 要】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才, 摘 成才受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影响。因此, 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动机 , 采取相应
的有针对性的教 学方法,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能有效促进 学生 目标定位 的实现 , 明显 分化。经济 类大 学毕 业生 的去 向主要有三个 方向 : 一是 继续深造 , 考经 济类研究 生; 二是考公务员 , 进入 国家 机关从事 经 济和行 政管理 工作 ; 三是进入企业 , 从事经济管理 工作。学生毕 业的去 向与学 生的特长有着 直接 的关 系, 因而应 当依 据这种 不 同的兴趣 分层设计教学模 式。按对 未来 不 同的走 向, 成研究 型、 分 复合型和应用 型三种模式类 型设计课程 , 并分别 按不 同的
第2 卷 第2 4 期 2 1年2 0 0 月
教 育 与 教 学研 究
Ed c to n e c i g Re e r h u ai n a d T a h n s a c
V0 . 4 1 No 2 2 . Fe . 01 b2 0
经 济 类大 学生创 新 能力培 养教 学模 式 探 索 *
争激烈的条件 下 , 每个学校对不 同专 业的学 生有 个培养 目
( 依据 学生 学习动机 的不同 , 建分层设 计教 学模 一) 构

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密 的联 系 , 成一 个 有 机 整体 , 盖 所有 学 生 。 形 覆

中, 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在解题方法和公式推导 等每一个教
学 环 节 上 。彻 底 改 变 过 去 教 师 一 统 课 堂 的 状 况 , 生 互 动 , 师 由教 师 来 刨 设思 维 活跃 、 所 欲 言 的环 境 氛 围 。教 师 从 知 识 畅
21 0 0年第 3期 总第 1 1 9 期
黑龙江 高教研 究
H i n j n eerh sO g e d c t n e o g a gR sa e nHi r u a o l i c h E i
No 3 201 . 0
s ra . ei 1 No. 91 1
展的理念 , 并取 得 系 列阶 段 性 成 果 。
关键词 : 建能力; 创 培养模式 ; 竞赛 ; 开放
中图分类号 :4 0 7 G 0— 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3— 64 2 1 ) 3— 18— 2 10 2 1 (0 0 0 0 2 0

个 没 有 创新 能 力 的 民族 , 以屹 立 于 世 界 先 进 民族 之 难
式 等方 面 为这 些 学 生 提 供 更 多 的选 择 机 会 和 自 由 发 展 的 空
1 改革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能培养学生创新 精神 、 发 . 激
学生创新动力 、 开发学生 创新潜 能 , 培养学 生创新 能力 的 是
主渠 道 。突 破 传 统 的“ 个 中 心 ” 授 课 模 式 , 突破 “ 教 三 的 即 以
师为 中心 , 以教材为 中心 , 以课堂为中心” 的模式 , 遵循“ 为创
新而教” 的理 念 , 展 课 堂 教 学 。 开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基于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群“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探讨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基于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群“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探讨
( 三) 教 学方法单一 近几年 , 财务管理专 业主干课程课 堂教 学向西方 学习 , 已经取得 了很大进步 , 但仍保 留传统教学模式 的影 子 ,仍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 于主体地 位, 采用 了以教为主的灌输 式教学方式 , 没有根据不同课程 的特点 和功能来选择授课方式 。 这种以讲授知识为主 , 并尽量忠实于课本
( 二) “ 自主 、 合作 、 探 究” 学习的 内涵 、 功能及相 互关 系 自主 学习是指在教师精心组织下 的独立学 习, 学生通过多渠道学 习 , 拓 宽学生知识面 , 增加学生 知识储 备量 ; 合作学 习是指在教学 中 , 以 合作学习小组 为基本组织形式 ,依靠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与

财近年来 , 各高校都注重财务管理专业 的课程建设 , 并取得一定 成果 , 建成 了一批精 品课 和优质课 程 , 但大 多注重单 门课程建设 ,
值 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知识储备量 、 创新性思维 、 创新性实践能力 , 这三方面是依次递进的 、 有机融合 的统一体 。 丰富 的知识储备是创新 的前提 , 为创新提供最基本的基础 ; 创新性思维 在创新能力 中占据着决定性位置,一个没有创新性思维的主体 , 不 可能拥有任何创新能力 ; 知识储备和创造性思维如果不能落脚于实 践, 创新能力只能是空谈 , 创新性 的实践能力包括创造过程中的设 计、 实验 、 应用能力等 , 是证 明创新能力的最终落脚点 。
而单门课程建设存在着不可克 服的局限性和不足 , 主要表现为 :
( 一) 财务管理专业 多门专业主干课 内容 重复 现行课程的改 革主要是单一 的某一 门课程优 化改革 , 缺少整个课程群的优化 , 结
果是造成很 多内容 的交叉和重复。如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 中的

大学生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探讨及实践

大学生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探讨及实践
大 学 生 创 新 实 验 教 学 模 式 探 讨 及 实 践
镇 鸿 燕 邓 昊 师海 蓉 高友 晶 陈 琼 霞 刘 丽 江
( 汉 大 学 医 学 院 病 理 学 与病 理 生 理 学 教 研 室 ; 汉 大 学 病 理 诊 断 所 , 北 武 汉 江 江 湖 2 世 纪 的 新 型 教 育 是 培 养 创 造 型 人 才 的 教 育 ,是 培 养 l 既 富 有 创 新 意 识 , 于 创 新 , 具 有 创 造 能 力 的 一 代 新 人 勇 又
的 教 育 … 病 理 学 是 一 门 形 态 学 科 . 理 论 与 实 践 高 度 结 合 的 典 是
405 ) 3 0 6
范 【 . 目前 , 内 病 理 学 采 用 传 统 的 “ 输 式 ” 教 学 方 法 , 国 灌 的 即 以教 师 为 中 心 , 教材 为 中 心 , 课 堂 为 中 心 的 教 学 模 式 。 以 以 该 教 学 模 式 被 动 、 旧 , 养 的学 生 既 缺 乏 学 习 兴 趣 , 缺 乏 陈 培 又 自主 学 习 、 纳 总 结 及 创 造 能 力 , 目前提 倡 的 培 养创 新 型人 归 与 才 的 教 育 思想 相悖 。 而创 新 性 实 验 是 以 学 生 为 主体 , 学 生 自 以 主 活 动 、 动 探 索 为 基 础 的新 型实 验 教 学 过 程 L。创 新 性 实验 主 3 ] 是 学 生 带 着 科 研项 目进 入 实 验 室 。 病 理 学 是 基础 医学 的 主 干课 程 .是 临 床诊 断 的 一把 金 钥 匙 在 基 础 医学 和 临 床 医 学 中 , 理 学起 着 承 上 启 下 的 桥 梁作 病 用 . 临床 医学 本 科 的 必 修课 。 校病 理 学 学 科 是 湖 北 省 重 点 是 我 学 科 、 汉 市 重 点 实 验 室 , 理 学 课 程 系 湖 北 省 精 品课 程 , 武 病 拥 有 优 秀 的教 学 团 队 及 优 良的 实 验 室 条 件 ,适 宜 病 理 学 创 新 实 验 的开 展 。 从2 0 年 开 始 , 教 研 室 根 据 病 理 学 的教 学 特 点 , 06 本 在 病 理 学 的 教 学 中渗 入 医 学 创 新 实 验 ,探 讨 病 理 学 创新 实 验 教 学 模 式 及 创 新 实 验 在病 理 学 教 学 中的 作 用 。 通 过 近4 的病 理 学 创 新 实 验 的教 学 实 践 , 们 探讨 并 摸 年 我 索 出一 套 病 理 学 创 新 实 验教 学 模 式 。 1 开 展病 理 学 创 新 性 实 验 的具 体 措 施 .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探讨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探讨

大 学生创 新能力 的关 键 因 素是 学 习能 力 。 只有学 会 学 习 ,
才 能在知 识 的海 洋 中不 断 汲取 营养 ,从 而 创造 发展 新 知
领 。根据 这一界 定 ,大 学生 的创新 能力主要 由以下三个 要 素构成 :知识 、能力 和品质 。
大学生 创新 能力 的培养离 不开基 础知识 的学 习 ,因为 扎实 的基础 知识是 进行创 新 的基 础 ,也是培 养创新 能力 的 条件 。创新 能力 是在掌握 了一定 知识 的基础 上经 过培养 和 实 践锻炼 而形成 的 。同时知识 也是创 新 的源泉 ,丰富 的知
识 。因此 ,高校教 师不 仅要 教会大 学生 专业知 识 ,还 要 围
绕着 教会 大学生 如何学 习这 一教学 思想 展开课 堂教学 。要 使大学 生真 正会学 ,成 为独立 、高效 、 自主 的学 习者 ,使
大学 生具有 较高 的认知 策略 和学 习策 略 水平 , 自身认 知 对 状况 和水平 有正 确 的评 价 ,知道如 何指 导 自己学习 。
高翠娟,等:大学 生 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 式探讨
文化 建设
大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培 养 教 学 模 式 探 讨
高 翠 娟 ’ 松 鹳 ,梁
( .东北石油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3 1 ; 1 6 3 8 2 .哈尔 滨 医科 大 学大 庆校 区 检 验 系 ,黑 龙 江 大 庆 13 1 ) 63 8
( ) 以教 师 讲 授 为 中心 转 变 为 以 学 生 学 习 为 中 心。 2 教师从 教学 的 中心 地 位 变成教 学 活 动 的指 导 者 、促 进 者 ,
识 面能够使 大学 生扩展 思维 、开 阔视 野 ,从 而提 高其创 新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式研究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式研究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式研究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科技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科技领域进行创新所需要的能力,它不仅仅包括科技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素养。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多种方式的综合推进。

本文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几种可能的培养方式,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现代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人才竞争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大学生正是未来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

目前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还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往往难以满足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

1. 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传统的课程设置以学科知识为主,很少涉及到创新实践和跨学科融合的内容。

大学可以通过设置创新实验课程、跨学科探究课程等方式,拓展学生的科技创新视野,培养其跨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

2. 导师制度的建立导师制度是指为每个学生分配一名指导老师,由老师负责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的指导和辅导。

通过导师制度,学生可以得到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培养科技创新的实践能力。

3. 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创新创业大赛、科技项目孵化等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并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支持。

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

4. 建立科研团队学校可以建立科研团队,邀请有志于科技创新的学生加入,并由相关教师指导,进行科研项目的探究和实践。

通过科研团队的建立,学生可以学习到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的能力,培养其科技创新能力。

学校应该完善课程设置,引入创新实践和跨学科内容,拓宽学生的科技创新视野。

可以适当减少传统理论课程的比重,给予更多的实践和创新机会。

2. 加强导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其培养方式的研究更是至关重要。

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各个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学习,而对于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却缺乏足够的关注。

因此,探索有效的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至关重要。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只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而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却较少关注。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一系列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其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创新往往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因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大学可以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组织科技创新竞赛等方式,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

创新往往需要团队的力量来实现,因此通过团队合作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和项目开展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学还应该提供更为开放和自由的创新环境。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笃行权威、尊重传统为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存在一定的制约。

因此,大学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更为自由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除此之外,大学可以通过搭建创新实验室、提供创业孵化平台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和创新的场所,创业孵化平台则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的机会和资源支持。

这些创新实践平台将帮助学生将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此外,大学应该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创新资源。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跨学科教学模式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跨学科教学模式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跨学科教学模式引言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跨学科教学模式则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通过综合多个学科的内容和方法,促使学生融汇贯通,从而开拓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大学教育中运用跨学科教学模式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定义和意义定义跨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

它摆脱了传统学科的束缚,倡导学科之间的互动和融合,使学生能够跳出传统学科的限制,获得更全面、更广阔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

意义跨学科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1.拓宽学科视野:传统学科划分的界限使得学生往往只关注自己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难以获得全面的知识视野。

而跨学科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多个学科的内容,拓宽他们的学科视野,促使他们形成更全面的思维方式。

2.培养综合能力:跨学科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多个学科中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

通过解决跨学科问题,学生可以锻炼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科间的互动:传统学科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科内部的发展,缺乏学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而跨学科教学模式能够促使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创新。

跨学科教学模式的主要方法要实施跨学科教学模式,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策略。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跨学科教学方法:项目制学习项目制学习是一种通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来进行跨学科教学的方法。

在项目制学习中,学生们需要从多个学科中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项目中。

通过参与这样的项目,学生们能够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一种通过讨论和分析真实或虚拟案例来进行跨学科教学的方法。

在案例研究中,学生们需要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23-10-26contents •引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创新能力培养优化策略与建议•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背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创新能力成为理工科大学生必备的素质。

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在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实践机会、缺乏创新思维训练等。

因此,探索一种适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我国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问题,探究其根源,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为我国高校进一步推进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本研究还可以促进高校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现有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调查和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国高校优化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同时,通过实践验证,不断完善和优化培养模式,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文献资料调查,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其次,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最后,通过专家访谈,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02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国内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不足、课程设置不够灵活等。

同时,高校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

国内现状国外高校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开设各种创新课程、实践项目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国外现状国内外创新能力培养现状1现有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23许多理工科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导致创新能力不足。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引言: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创新能力已成为每个学生都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

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

为此,我们需要探索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并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一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中,首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学生能够在面临问题或挑战时主动寻求新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提倡新思维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打破传统思维模式,鼓励他们提出大胆和独特的观点。

2. 鼓励创新思维的训练:通过组织一些团队项目或挑战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多元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和跨学科的能力。

第二部分:实践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以下是几种实践教学方法:1.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现象,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2. 项目学习: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实际项目中,让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样能够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3. 应用案例学习:通过真实的案例来教授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了解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第三部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学生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兴趣和动力,只有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学习活动,利用多媒体和互动教学工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权,让他们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3. 赞扬和鼓励学生: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创新动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要方式 。
当代 大学 生 的创 新 能 力现状
大多数大学生具有很强 的创新 动机 ,但 由于多种 因素 的影 响 , 们的创新 思维 往往 受到 了限制 , 他 创新能力难 以提升 。归纳 起来有以下几种 因素 : 1 . 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 的创新能力 。 国相 当部分 的 我 高校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教学观念远未 新式 形成。这种传统 的教学模式 留给学生 的思 维和想象空间较小, 因 而造成学 生死记硬背, 阻碍 了他们学 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 最终 的发展 。而且传统 的课堂教学很多地方与生活实 际相脱 离, 当学 生面对真实生活情境时, 不能很好地利用 书本 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实际问题 , 难以挖掘他们 的创新潜力 。
教 育 新 论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耿花 长 曹进9 素 孙飞 体
沈 虹 李 维 维
【 要】 摘 培养大学生的创 新能力是 各高校普遍 面临的一 个重要课题 , 然而诸 多因素影响 了大学生创 新能力的发挥 。为 了充分激发 大 学 生 的创 新 能力 、 掘 大 学 生 的创 新 潜 力 。 们 必 须探 索 出一套 行 之 有效 的 大 学 生创 新 能 力培 养 模 式 。 挖 我
2 . 应试教育阻碍了学生创新1 ̄的培养。 1 1 t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
下, 学生的学 习 目的就是为 了考试 , 他们在上课时, 会事无 巨细的 记下课 堂笔记 ,到考试复习的时候再根据教 师的重点 或是笔记 内容去重点记忆, 通过这种方式最终往往能够得 到较为满意 的分 数, 他们会认为这就达到 了学习的 目的 。这种死记硬背 的方式造 成 的结果就是使学生 的学习仅 仅局限于书本 中 ,忽略 了利用 理 论知识去解决实 际问题 的能力 , 很难将 理论 与实 际结合起 来 , 使 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被局 限在 了一个 固有 的模式里 。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 All 一Ri高gh校t在s创新Re创s业e教rv育e上d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一&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相互割裂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 培养相分离"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的创新教育的弊端还不突 出# 并且创新创业教育层次较浅"整体上尚未形成完善的创 新创业教育体系% 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被作 为专业教育之外的部分"仍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 随着信息 社会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发生了重大变革!一是教育模式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而是 运用探究式$案例式$合作式学习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从继承为主向创新为主转变# 二是更加强调学 生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以往"各个高校千篇一律地 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基础知识与前沿理论的学习和训练"重 视学生学术专长的培育# 但随着各个高校对自己学生培养 目标定位的明晰"以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主的许多高校已把学 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 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构不完善"课程数量 及层次不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的融合度还 有待提升 %$&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体 系 普 遍 比 较 零 散"没 有 形 成 系 统化的教育教学体系"甚至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被边缘 化"在常规教学中可有可无"有些学校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 教育等公共课程加上些创新创业相关的内容替代敷衍+%)& 创新创业类的课程开设少"并且通常还偏重理论"实践类的 课程几乎没 有" 整 个 教 学 结 构 不 合 理" 缺 乏 实 践 教 学 环 节# %(&缺少相应的教材和师资"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因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

在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将创新实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还可以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校的实践项目设计和指导不够完善,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反馈。

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成为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2 问题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当前情况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其问题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许多学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过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当前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缺乏多样化和灵活性。

传统的实践教育模式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能力。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着评估体系不完善和不规范的问题。

许多实践项目和活动缺乏有效的评估和总结机制,无法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也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改进建议。

解决当前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推动社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对策,不断完善和改进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基于跨学科项目制课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为例

基于跨学科项目制课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为例

论点ARGUMENT 人才培育128基金课题:2023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3SJYB1277)。

基于跨学科项目制课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为例文/李明娟本文将项目教学法与创新教育相融合,探索构建基于跨学科项目制课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旨在通过重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及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文所构建的培养模式在笔者所在的常州大学初步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教师、企业以及社会均认为这种以师生共同参与的新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着显著作用。

一、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一)“既有培养方案+X”模式“既有培养方案+X”模式主要是指高校依据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对现行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通过增设一些创新类实践课程,构建起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培养模式。

当前,这种模式在我国高校中的应用得较为普遍,但其也存在兼顾面小、形式化的局限,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有限。

(二)产教协同模式产教协同模式是一种以高校为代表的教育行业与产业之间建立紧密合作的模式。

具体来说,产教协同模式是通过协调各方资源,并对各因素之间进行整合,促成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合作,进而达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为企业输送优人才培育论点ARGUMENT129秀人才的目的。

(三)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培养模式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培养模式以科技创新项目为载体,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师生共同实践完成相应的科创项目。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促进人才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以突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为特征的跨学科项目制课程教学的内涵跨学科项目制课程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发现学习理论的基础及交叉学科视野,整合多门传统课程的知识,建立包含多个跨学科项目的课程,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借鉴项目化教学法,强调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引-探究”教学模式探讨——以吉林工商学院为例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引-探究”教学模式探讨——以吉林工商学院为例

二、 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尝试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探索出 “ 导引—探究” 式教学模式。开展了课堂教学联想导引、 设疑启发、 探究讨论 , 激发创新思维 ; 课外 自主获取知识 , 提升学习兴趣 ; 实践模拟训练 , 灵活运用知识 ; 科研活动支撑 , 养成创新能
力; 创 业 能力训 练 , 实现 自主创新 。进 而推动 学生 与教师创 新 思维 、 自主创新 能力 、 知识 应用 能力 和综合 素质
整体 提高 。
1 . 课 堂教 学采用 了 联想导引、 设疑启发 、 探究讨论方法,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 1 ) 联想 导引
在每堂课教学 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 , 活跃思维 , 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把很繁杂的新知识 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 使新知识的学习变得亲切而易懂 。培养学生善于联想、 反应灵敏的思维品质。联 想 的方法很多, 诸如采用相近联想、 相反联想、 因果联想、 类 比联想等 , 联想能使思维流畅灵活 , 加强知识的系 统性、 条 理性 。
( 1 ) 把 学科 发展 前沿 领域 知识 引人 到课 堂教 学 内容 中
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师的科学研究内容介绍给学生 , 把学生查 阅的最新知识 内容融人课堂教学内容中, 拓 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 : 把秸秆的综合利用 、 纤维素酶的测定等前沿知识引入到微生物代谢教学内容中。把 与洮南 百群 食 品有 限公 司合作 共 同进行 饮料 新产 品的研发 过程 和方 法添 加到课 堂教 学 内容 中 。
( 2) 设疑 启发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 也经常给学生提问题 , 启发学生思维 , 养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 惯 。巧妙 捕 捉微生 物学 知识 与现实 生活 、 食 品工业 生产 的联 系 , 找 出新 知识 与学 生 已掌握知识 的结 合点 , 提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性不足
虽然本研究提出了一些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和策略,但这些策略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未来可以进一步 探索更加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作者1,论文题目1,期刊名称1,发表时间 1
参考文献2
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
建立激励机制与评价机制
奖励制度
设立奖励制度,对在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 励。
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表现进行客观、 全面的评价。
反馈机制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 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
大部分大学生具备一定创新意识,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
创新能力的表现
部分学生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 创新能力。
创新实践的参与程度
大部分学生参与过各类创新实践活动,但参与程度和效果参差不 齐。
大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创新能力不足
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缺乏足够的创新能 力。
实践经验
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实践大学生可以将 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积累经验并产生新的认知。
环境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也会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产 生影响,良好的环境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和 资源。
03
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及问 题分析
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创新意识的普及程度
创新能力构成要素
研究指出,创新能力由多种要素构成,包括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实践等方面。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构成 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整体。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

2023-11-04CATALOGUE目录•引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模式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案例分析与应用•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当前教育背景01在当今的教育背景下,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创新能力的重要性02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它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竞争力,还可以为整个社会带来更多的创新成果。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03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更加灵活、多元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

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评价,总结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实施策略。

同时,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该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02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创新能力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实践和反思,获得并提升自身在特定领域内的认知、技能和经验,从而在解决问题、创造新价值方面超越现有能力的总和。

创新能力通常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等方面。

创新能力定义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提升个人价值通过培养创新能力,个体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创造新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促进国家创新发展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培养个体的创新能力,有助于推动国家的创新发展。

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更具有竞争力,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探讨[摘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题。

课堂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知识、能力和品质,提出课堂教学中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强化教学管理以及完善考核制度。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所说:“教育的成功在于使每个人的能力和创造性得到最充分的开发。

求学的目的不应该是求学问而应该培养有知识、能独立思考的人。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

能否培养出创新人才,也是衡量高等教育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多种途径,然而,课程教学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而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主要阵地。

因此,本文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提出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1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所谓创新能力,就是人在各种类型的创造活动中,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新颖而独特地解决问题,生发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本领。

根据这一界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构成:知识、能力和品质。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基础知识的学习,因为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进行创新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条件。

创新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

同时知识也是创新的源泉,丰富的知识面能够使大学生扩展思维、开阔视野,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合能力一般是指观察力、思维力、分析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如果仅有知识不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本不可能进行任何创新。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个性品质。

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强烈的求知欲,自主学习的习惯;敢于标新立异,不拘泥于传统观念等。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以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在于讲究心理卫生,保持心理状态的高度稳定性,养成坚毅的性格,培养崇高的情操等。

2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2.1 转变教学思想我国古代大教育家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几千年来,在这样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的思想一直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学生则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在这种教学状态中,学生往往习惯了听教师授业,习惯了机械地记忆各种知识点,在学习中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效率低下。

在课堂上只学到了有限的知识,并没有提高学习能力,从而限制了创新能力的提高。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思想方面要做到以下两点:(1)从传递已有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

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创新的前提、进步的基础,构成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是学习能力。

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汲取营养,从而创造发展新知识。

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教会大学生专业知识,还要围绕着教会大学生如何学习这一教学思想展开课堂教学。

要使大学生真正会学,成为独立、高效、自主的学习者,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水平,对自身认知状况和水平有正确的评价,知道如何指导自己学习。

(2)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教师从教学的中心地位变成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改变其在学习中的从属和被动地位。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2.2 更新教学内容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每门课程都是以一门教材为主。

有的教学大纲根据教材制定,教材中有什么内容就讲什么内容,教材中没有的或者艰深难懂的,干脆一带而过,甚至根本就不讲。

教材是对本学科比较成熟的知识的总结和概括,一般来说,学科最新的前沿知识和研究成果都没有写进教材。

只讲教材内容,就难免使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使大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和余地,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思想的培养。

加之教材上的理论知识难以和社会现实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无用的观念,影响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

要改变这种情况,一是要更新教学内容。

在讲授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把一些学科前沿知识、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甚至可以把一些探索性的问题、有争议的问题介绍给学生,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寻找最佳答案,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题材。

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

在讲授专业课的时候,要用生动形象的具体例子来深入浅出地阐明理论知识,同时还要讲明理论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和生产实际中产生作用的,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改革教学方法在高校,课堂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方法呆板,缺少新意。

这种提纲挈领式的讲授,虽然能让学生迅速了解一门学科的概貌和主要原理,但是很难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仅仅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没有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引导式、问题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矛盾法:提出各种矛盾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启发他们提出各种解决矛盾的方法;发散集中法:提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激励他们提出种种答案,然后进行比较优选,最终找到最佳答案;定式打破法: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使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反问法:抛开所提供条件的思路导向,进行反向思维,培养在特殊情况下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延迟评价法:对学生在探索中不完全、不成熟,甚至错误的回答,不予马上批评评价,给予学生重新探索的机会;创造性过程教学法:在认识一个创造性东西、目标时,不仅要讲内容本身,而且要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产生过程,使学生有所创造、领悟;创造性主体教学法: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创造主体进行思维与个性的分析,总结特质,努力学习,以形成自己的创造性、个性特征。

将上述方法有效地结合在教学中,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锻炼。

2.4 优化教学手段为了配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应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引入多媒体技术手段,是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途径。

如演示型CAI课件,以讲解和演示的方法,创造了一个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利用课程习题库系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此外,多媒体教学表现形式丰富、趣味性好,还可以适当插入一些相关专业的生产、应用等方面的录像,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维空间。

2.5 强化教学管理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充分发挥独创精神的空间,就必须由教师来创造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环境氛围。

通过课堂管理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提出观点。

学生创新想法的提出也会承担一定的失误风险,紧张或不够宽松的课堂环境会造成学生“启而不发”或“沉默不语”的状态。

教师必须通过课堂管理技巧引导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并对学生所犯错误具有高度的包容精神。

要让学生敢于大胆去想、大胆去说,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选择的空间。

课堂教学活动的准备和延伸,需要通过大学生的自学活动来实现。

因此,每一堂课结束之后都要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

给学生留下完善课堂知识的具体任务,使学生掌握独立获得知识的方法,养成自觉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6 完善考核制度课程考核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因素,由于过去的考核多数采用闭卷考试,注重掌握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考核,造成学生学习时注重知识的掌握,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概念的记忆,轻视理论的应用;注重死记硬背,轻视演绎推理,这些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极为不利的。

通过改革考核方式,调动师生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积极性,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考试形式多样化,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口试、小论文、小设计、模拟和实验等。

这些考核形式都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是成绩结构多样化,不以期末考试定终分。

注重平时考核,通过提问、讨论、作业、测验等方式考核学生的能力。

三是考题类型多样化,尽量采用能考察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题、分析题,避免考只需死记硬背的概念题。

四是评分标准要创新,对与标准答案不同的有创造性的答案,同样要给分。

甚至在一些开放性考题的答案中,对与众不同的、体现创造性思想的正确答案可给一定的附加分。

通过制定科学的课程考核指标,形成鼓励创新的考核制度,发挥其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1]沙洪成.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8):76-77.[2]刘建华.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0(9):49-51.[3]李逢彦.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求实,2001(11):294-295.[4]曾国俊.课堂教学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九江医学,2003,18(2):110-112.[5]邱丽萍.着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法研究与改革[J].中国包装工业,2003(9):82-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