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审美与宗教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的定义
•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 种虚幻的反映,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 道、精灵、因果报应等,把希望寄托于 所谓天国或来世。
宗教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 据1996年的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宗教信徒约占 世界人口的五分之四。其中,世界三大宗教的 信徒人数为:基督教徒19.55亿,占世界人口的 33.7%;伊斯兰教徒11.27亿,占世界人口的 19.4%;佛教徒3.11亿,占世界人口的6%。其 他传统宗教的信徒人数占前几位的是:印度教 徒7.93亿;犹太教徒1385.8万;锡克教徒约 1700万。另外,各类新兴宗教信徒1.23亿。 • 另据一份最新统计资料,估算至2001年,世界 人口61.28亿,其中基督教徒20.24亿,伊斯兰 教徒12.13亿,佛教徒3.63亿,印度教徒8.23亿, 犹太教徒1455.2万,锡克教徒约2368万,各类 新兴宗教信徒1.03亿。
贝尔: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 贝尔(Clive Bell):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基于这种 假说,贝尔反对艺术再现,反对制造幻象,反对卖 弄技术。主张创造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的首要目的。 • 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 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情 感。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 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 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 一切审美方式的起点必须是对某种特殊情感的亲身 感受,唤起这种感情的物品,我们称之为艺术品。 • 优秀视觉艺术品能把有能力欣赏它的人带到生活之 外的迷狂中去。
康德:宗教与迷信的区分
• 只不过以这样一种方式,宗教就内在地 与迷信区别开来了,后者在内心中建立 的不是对崇高的敬畏,而是在超强力的 存在者面前的恐惧和害怕,受惊吓的人 感到自己屈服于这存在者的意志,但却 并不对它抱有高度的尊重:这样一来, 当然也就不能产生出良好生活方式的宗 教,而只不过是邀宠和媚罢了。
宗教信仰是对“终极存在”的关 切
• 蒂利希:宗教不是上帝或其他超自然的存在对 人的命令,而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种层面,即 人的精神生活的底层,上帝或其他超自然的存 在是人的精神的本原,即终极存在。宗教,就 该词最宽泛、最基本的意义而论,就是终极关 切。它表现为对人类精神生活中终极的、无限 的、无条件的方面探寻,任何一种精神活动都 有它的终极关切,比如在道德领域表现为道德 要求的无条件性,在认识领域表现为对终极存 在的不懈追求,在审美领域表现为对终极意义 的无限渴望。虽然宗教在精神生活中没有自己 的独特的领地,但所有的精神生活都有宗教维 度,当精神生活涉及到其最底的层面时就进入 了宗教领域。
• 宗教精神是一种生来就有的信念,这种 信念认为一些事物比另一些事物更要 紧。……使人民信奉宗教的是他们的无 条件的、普遍的宗教感。……正是这种 宗教感使他们置正义于法律之上,置情 感于原则之上,置感觉于文化之上,置 智力于知识之上,置直觉于经验之上, 置理想于现实之上。正是这种宗教感使 得他们成为传统的敌人,妥协的敌人, 常识的敌人。事实上,宗教的实质就是 这样一种信念,即:有些东西具有极大 的价值,而绝大多数东西是毫无价值的。
宗教仪式和宗教信仰
• 仪式构成宗教的外显层面,类似于习俗。 • 信仰构成宗教的内在层面,引起争论的 焦点。
“信仰”一词的含混性
• (蒂利希Paul Tillich, 1886-1965):在大众化 的宗教用语里,很难找到一个词像“信仰”那 样,更容易引起误会、曲解和疑问了。如果说 “信仰”对人有“疗效”,那么,今天首先需 要治愈的便是“信仰”,因为这个概念目前给 人带来的主要不是“健康”而是“疾病”,即 造成了一系列精神混乱,诸如怀疑、盲从、理 智的冲突、情感的丧失等。所以,有人建议遗 弃“信仰”一词,但这种建议很难行得通,因 为“信仰”不光受传统的强有力维护,而且没 有别的词能表达“信仰”所意指的那种实在。
• ……禁忌体系尽管有其一切明显的缺点,但确是人迄 今所发现的唯一的社会约束和义务体系。是整个社会 秩序的基础。……取缔它就意味着完全的无政府状态。 然而,人类伟大的宗教导师们发现了另一种冲动,靠 着这种冲动,从此以后人的全部生活被引到了一个新 的方向。他们在自己身上发现了一种肯定的力量,一 种不是禁忌而是激励和追求的力量。他们把被动的服 从转化为积极的宗教情感。禁忌体系有着使人的生活 成为最终不堪承受的重负的危险;人的全部生存,不 管是物理的还是道德的,在这种体系的持续压制下闷 得透不过气来。正是在这里宗教插足了。……它们解 除了禁忌体系的不堪承受的重负,但另一方面,它们 发现了宗教义务的一个更深刻的含义:这些义务不是 作为约束或强制,而是新的人类自由理想的表现。
对信仰的情感认同
• 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 主张,宗教的本质不是最高的知识, 不是完善的道德,而是情感和直觉。 • 为了拥有属于自己的领域,宗教提出的全部诉 求如下:放弃那些属于其他领域的东西,并将 以往强加于本领域的东西如数奉还。宗教不想 模仿形而上学,按照本质来规定和解释宇宙; 它也不愿如同道德,依靠自由的力量,或通过 某群人的神圣自由选择,来推动宇宙发展乃至 完善。宗教的本质既不是思维也不是行动,而 是直觉和情感。
卡西尔:宗教与禁忌的区别
• 禁忌体系强加给人无数的责任和义务,但所有 的这些责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完全是 消极的,它们不包含任何积极的理想。某些事 情必须回避,某些行为必须避免——我们在这 里发现的是各种禁令,而不是道德或宗教的要 求。因为支配着禁忌体系的正是恐惧,而恐惧 唯一知道的是如何去禁止,而不是如何去指导。 它警告要提防危险,但它不可能在人身上激起 新的积极的即道德的能量。
罗素依据理性对宗教信仰的批判
• 代表理性的科学与代表非理性的宗教的区别: 1)方法论上的区别,从具体到一般与从一般 到具体,2)真理观上的区别,相对真理与绝 对真理。 • 我认为宗教基本上或主要是以恐惧为基础的。 这一部分是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怖,一部分是像 我已说过的,希望在一切困难和纷争中有个老 大哥以助一臂之力的愿望。恐惧是整个问题的 基础——对神秘的事物,对失败,对死亡的恐 惧。恐惧是残忍的根源,因此,残忍和宗教携 手并进也便不足为奇了。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形式
• 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3-1945):人是符 号的动物,因为人创造了文化符号世界,人生 活在文化符号世界之中。语言、神话、宗教、 艺术、科学、政治等等,是文化符号世界的不 同方面。 • 神话-宗教表现了一种特有的感知方式,即一 种原初的感知方式,一种低于理性的情感感知 方式,是知觉与概念的“母体”或“发源地”。
从仪式、对象和思维方式三个 方面来看审美与宗教的关系
• 一、仪式:1)宗教仪式孕育了各种艺术形式; 2)宗教仪式本身就是一定程度上的艺术形式; 3)人们通过宗教仪式不仅获得宗教经验而且 获得美感。 • 二、对象:审美对象与宗教信仰对象一样,都 是超越性的,即都是对日常经验世界的超越。 区别在于审美对象是一个自然的、亲近的对象, 宗教信仰对象是一个神秘的、崇高的对象。 • 三、思维方式:都是理性之下的情感感知。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宗教表达的是个人对宇宙 的感情意味的感受。如果我发现艺术也是这同 一种感受的表达,也决不会因此感到诧异。然 而这两者所表达的感情似乎都与生活感情不同 或者高于生活感情。它们也肯定都有力量把人 带入超人的迷狂境界,两者都是达到脱俗的心 理状态的手段。艺术与宗教均属于同一世界, 只不过它们是两个体系。人们试图从中捕捉住 它们最审慎的与最脱俗的观念。这两个王国都 不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俗世界。因此,我们 把艺术和宗教看作一对双胞胎的说法是恰如其 分的。
对信仰的意志抉择
• 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的“打 赌说”: “无限”(比如数学上的)是肯定存 在的,但却是不可知的(如,不知道是奇数还 是偶数)。“无限”的上帝不仅是不可知的, 甚至不能从理智上确定它是否存在(我们可以 凭借无限地增加数目而知道数学上的“无限” 存在,但不能以此知道上帝的存在)。上帝存 在完全是信仰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论。由此, 在是否相信上帝存在的问题上,对每个信徒来 说便成了一场严峻的人生选择,因为该问题犹 如“从无限之尽头向我们抛来的一枚硬币”, 究竟赌注“正面”还是看好“反面”,凭借理 智既无法作出决断也不能证实对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对于信仰的理性认识
关于上帝存在的各种证明都属于对信仰的理性认识。宇 宙论证明(第一原因没有原因、第一推动不被推动。上 帝即宇宙机器的第一推动、第一原因);目的论证明 (宇宙万物都令人惊奇地符合目的,仿佛有一种智力专 门设计似的。上帝就是宇宙万物的设计者);本体论证 明(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上帝既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 实中。上帝的观念本身就包含了上帝的存在);道德论 证明(行善是一种绝对命令。但行善并不必然幸福,相 反,为了遵循绝对的道德命令,需要牺牲幸福。没有幸 福的善不是至善。行善之所以成为绝对命令,就在于至 善是可能实现的,或者说,理性把至善视为宇宙的目的。 只有假定宇宙被一个道德上完美的人即上帝所主宰,再 假定灵魂不灭,至善才有可能实现,行善才有最终的根 据。上帝的存在仅仅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设定的。)
• 直觉是“对宇宙的直觉”(intuition of the universe),情感则指“对无限的情感”(the feeling of the Infinite)。所以,宗教的本质就 在于,通过直觉宇宙所唤起的那种无限情怀, 或用传统宗教语言来说,就是“虔诚”。 • 当世界精神威严地昭示于我们时,当我们听到 它的活动声响,感到它的活动法则是那么博大 精深,以致我们面对永恒的、不可见的东西而 满怀崇敬,还有什么比这种心情更自然吗?一 旦我们直觉到宇宙,再回过头来用那种眼光打 量自身,我们比起宇宙来简直渺小到了极点, 以致因有限的人生而深感谦卑,还有什么比这 种感受更恰当呢? • 虔诚虽有不同形式,但在所有的宗教感情那里 都表达了一种依存性,这就是有限的万事万物 依存于最高的、无限的存在。
• 是的,你非赌注不可。你早已委身,就别无选 择。然而,你将赌定哪一面呢?让我们来看一 下:既然非得作出一种抉择,只有看看哪一种 抉择与你的利害关系最小。你有两样东西可输: 真与善;你又有两样东西可赌:你的理智和意 志,你的知识与福祉;同时你的本性又在躲避 两样东西:谬误与邪恶。既然你非做抉择不可, 你的理智所面对的已不再是选择这一面而不是 那一面。这一点是我们早已明确了的。那么, 就你的福祉而言又将如何呢?让我们估量一下 赌注正面,即相信上帝存在所包含的得与失吧。 我们可对两种情况加以估量:若赌赢了,你将 获得一切;若赌输了,你并没有失去什么(因为 人生本身就充满荒谬和悲惨)。还有什么可犹豫 的,就赌定上帝存在吧!
• 总而言之,在一切人类精神活动领域中 反映出来的那种终极关切状态,其本身 就是宗教性的。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 本体、基础和根基。人类精神中的宗教 方面就是指此而言的。
宗教信仰的特征
• 1、宗教信仰的对象如果不说是不存在的话, 至少是不可知的,或者说是超越性的。 • 蒂利希:要是你一开始就问上帝是否存在,那 你永远也不可能接近上帝;而且如果你断言上 帝确实存在,那你甚至会比否定上帝存在更加 远离上帝。 • 2、对不可知的对象的“认识”方式是情感或 直觉而不是理性的推论。 • 3、因此,可以说宗教信仰对象是一种情感性 的虚拟对象。宗教经验是对无限或终极存在的 一种情感体验。
关于艺术的形而上学的假说
• 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就是我们可以得到某种 对“终极实在”或“物自体”之感受的形式。 • 我现在谈的是隐藏在事物表象后面的并赋予不 同事物以不同意味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就是 终极实在本身。 • 对纯形式(物自身、终极实在)的观赏使我们产 生了一种如痴如狂的快感,并感到自己完全超 脱了与生活有关的一切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