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六:文言虚词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六:文言虚词高考大纲明确指出,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且规定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解答文言虚词题,常用的方法有:(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要求判断每项中所给两句中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可将其中一个能确定的意义和用法带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其是否能与上下文语境相符,这就是代入筛选法。
(二)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叫句意分析法。
比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一句中的“以”字,根据上下文,可知“(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是“晋侯秦伯围郑”的原因,于是推断出“以”是表原因的介词,相当于“因为”。
(三)结构推断法。
一些文言句子讲究对称,可以从已知的某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断相对位置上另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比如“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句中的“而”,可根据前句中相同位置上的“以”是表修饰作用的连词,相当于状语标志的“地”或“来”,判知后句中的“而”也是表修饰作用的连词,相当于状语标志的“地”或“来”。
(四)标志确认法。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据此可迅速确定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比如“所”与“为”连用,是表被动的标志;而如果“所”后面跟动词性词语,则是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又如“于”,只要用在“见”的后面,也是表被动的标志;而如果用在动词后面,则大多是介词。
再如“乎”,若用在句末,则一定是表语气的助词,如“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中的“乎”;而如果处于句中,则大多相当于介词“于”,如“相与枕籍乎舟中”中的“乎”。
(五)位置推断法。
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及其前后词语的情况,也能确定其意义和用法。
比如“考点专攻题”第2题中四句的“之”,都在动词之后,便大致可判定它们都是代词(有时也可是语气词,这需视前面动词的意思确定);再联系上下文,可判定A、C、D三项的“之”都代指“狼”,只有B项的“之”代指后面的话。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及推断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2. 难点: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推断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文言虚词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通过典型例句展示其用法。
3. 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如语气词、助词等。
4. 教授推断方法:教授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语法结构等。
5.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推断方法,分享学习心得。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文言虚词的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过程。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文言虚词用法的课后作业,收集并批改,以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的文言文教材,提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3. 练习题: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文言虚词的用法。
虚词推断六技法-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一轮复习分点精讲(全国通用)
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温顺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 不同。有的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引导,有的用法令进行惩罚。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开导的, 随着道德和教化的深入人心,民风就会和乐;用法令进行惩罚的,法令使用到极点, 民风就会令人悲哀。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福的东西。秦始皇想尊奉宗庙安定子孙 后代,这与商汤王和周武王是相同的,但是,商汤王、周武王广泛推行德政,他们健 立的国家得以保存了六七百年;秦始皇统治天下只有十多年就土崩瓦解了。这里没有 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商汤王、周武王决定取舍很慎重,而秦始皇决定取舍不慎重。国 家政权好比一个大器物,现在有人安放器物,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便安全,放到危险 的地方就危险。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放置器物没有什么不同,关键就在于天子把它安置 在什么地方。商汤王、周武王把天下安置在仁、义、礼、乐之上,因而恩德滋润天下, 禽兽蔓延,草木富饶,四方蛮夷都受到恩惠,王位留传子孙数十代,这是人所共知的。 秦始皇把国家安置于法令、刑罚之上,德和恩没有一样,因而怨恨充斥天下,百姓憎 恶他如同对待仇敌一样,几乎锅及自身,子孙被灭绝,这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这不
二、考点知识解读
(一)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 风雨焉”(《劝学》),句中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 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 即“在这里兴起”。
【牛刀小试】 1.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
圣人不然,以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无刑,刑之,而伤于仁 ;幸而有功,可以赏、可以无赏,无赏,而害于信。与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 肌肤、保其首领,而无憾于其上;与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乐得为善之利而无望 望不足之意。呜呼!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且彼君子 之与之也,岂徒曰与之而已也,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故舍有罪而从无罪者,是 以耻劝之也;去轻赏而就重赏者,是以义劝之也。盖欲其思而得之也。故夫尧舜、 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无以见于民矣。
文言文总复习虚词推断
(二)、看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 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 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 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 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 《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 修饰的连词。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 《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 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 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 ,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高三文言文复习(二)
推断文言虚词的技巧
2010-10-28
文言虚词的推断技巧:
例1:选出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 法相同的一项。 D A、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得无教我猎虫所邪 B、尚思为国戍轮台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C、皆以美于徐公 属予作文以记之 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例4:选出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 同的一项。 D A、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不出,火且尽 C、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盼盼焉,囷囷焉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
技巧四、分析语法特点
这是推断文言虚词的主要 手段。一般来说,虚词的语法 标志不同,语法成分不同,语 法功能不同,那么它们的意义 和用法就有可能会不同。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范仲淹《岳阳楼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 则”“盖”等。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用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 (6)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 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表因果,“因而”。 (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第二人称代词 (9)一人、一桌、一椅而已。 “罢了”。
二、乎(句末为语气助词,句中分三种情况:后接名词性短语则为介
八、也(句末表各种语气,句中表停顿) 1.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判断。例:环滁皆山也 (2) 表疑问。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3)表感叹。“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 一 般要用疑问代词。 例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例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表商量。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⑻表示目的关系。来,用来
3、复音虚词(不译)【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不久,一会儿
辨析下列“而”的用法。 (1)民困而不知救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2) 敏而好学 表并列 (3)面山而居 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4)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十七、者 ★★★☆(刚考) (二)语气词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 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 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 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 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完整版)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其
1.代词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我(们)的
汝来省吾,只一岁,请归取其孥 你(们)的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他(们)的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它(们)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们)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自己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这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那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的
其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主谓之间
顷之,上行出中谓桥
助词 时间名词后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 定语前置标志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 代词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到 动词 )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取独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后标志)
何1.代词表疑问
大王来何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罢了
已而:不久
练一练
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德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弗得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儿妾食麦而已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
夕侍母
转折 承接 并列 修饰 语气词
2、抓课文。课文是虚词运用的典范,重点文章 一定要反复吟咏体味,考试中才能得心应手。
二、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
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 每年必考。
2、题 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 较,考查异同,两个都出自所供文段。
考点内容
1、文言常见虚词的范围 2008大纲》明确有18个: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式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4. 文言虚词的举例分析和推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用法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目的方式,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讲解:讲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3. 举例:分析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4. 练习: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式分析和推断。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
2. 完成课后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3. 阅读一篇文言文,尝试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进行分析和推断。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文言虚词基本用法和意义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式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3. 评价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七、教学案例1. 案例一:分析句子中的“之”字的用法和意义。
2. 案例二:分析句子中的“乎”字的用法和意义。
3. 案例三:分析句子中的“其”字的用法和意义。
八、教学练习1. 练习一:判断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
2. 练习二: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分析给定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3. 练习三:阅读一篇文言文,标注出其中的文言虚词,并解释其用法和意义。
九、教学拓展1. 探讨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和意义。
2. 分析文言虚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特殊用法。
3. 引导学生关注文言虚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文言文之虚词推断八法
例如: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介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 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
词 所、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 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 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 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 。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② 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③ 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④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三、“删”“换”法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 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 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六、句式分析法
有些文言虚词用法,可借助句式推断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倒装句】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主谓倒装。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此句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 “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此句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 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此句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 词“凭借”的意思。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此句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 (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文言文
之
虚词推断八法
虚词词性
代副介连助叹 词词词词词词
文言虚词推断7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原文信息: 叔孙通者,薛人也 。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 . 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 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也”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叔孙通者,薛人也 . (2)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 .
事情有可以做却不可以说的,也有可以说但不可以做的。 有容易施行却难以成功的,也有难以成功且又容易失败的。这 四方面的谋略,是只有圣人能认识和留意的。
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 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见” “于” “为” “为所”表被动;用“之” “是”表示宾 语前置,如:何陋之 有。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2016· 高考北京卷)原文信息: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 人民习战斗 . 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 对曰: “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 ”公曰: “何谓也?”管子对曰: “公贵买其鹿。 ” ……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管 子对曰:“公其 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 . 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 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 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 之衡山求买械器。
[即时小练] 3.指出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既得志,则纵情以 傲物 . ②不赂者以 赂者丧 .
连词,而且 ____________ 介词,因为 ____________
③诸侯以 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 连词,因为 ____________ ④秦亦不以 城予赵 . ⑤左右以 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
猜读文言虚词的8种推断技巧
一、代入筛选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再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如能牢记课文中出现过的这些有代表性的词,便有助于快速解题。
文言句式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除较易识别的判断句、被动句外,重点是倒装句。如主谓倒装“……矣,……”(“甚矣,汝之不惠。”)、定语后置“……之……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状语后置“……以……”(“覆之以掌”)等。固定句式较多,须熟记的如:“不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无以……”(“军中无以为乐”)、“何……为?”(“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如……何? ”“若……何? ”“奈……何?”(“如太行、王屋何? ”)、“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 “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推断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题型,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
1.上下文关系法:虚词往往是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的作用,通过观察
前后文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的意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表示转
折的前后关系,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转折的连词,如然而、而、却等。
2.经验总结法:阅读大量的文言文,积累虚词的使用场景和用法,对
于理解和推断虚词的含义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观察惯用搭配和常用句式,可以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意义。
3.句子结构法:虚词在句子中往往有一定的固定位置和搭配,根据句
子结构也可以推断出虚词的含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一个表示结果
的状语从句,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结果的连词,如故、以致等。
4.对比法:如果一段文言文中有多个虚词出现,可以通过对比它们的
用法和含义,进一步推断出它们的意义。
虚词之间往往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比可以找出这种关系。
5.词语解释法:文言文中的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往往有一定的对
应关系,可以通过解释现代汉语的含义来推断虚词的意义。
但要注意虚词
的意义可能有一定的变化,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词语。
通过以上几种答题技巧的灵活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推断文言
文中虚词的含义。
实践中需要多读多练,积累经验,逐渐提高理解和推断
虚词的能力。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记忆口诀【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比)(2)与【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
文言文虚词答题方法
文言文虚词答题方法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⑴虚实意识: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05高考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⑵结构意识: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 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 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2朝野服焉 3尤且择师而问焉 4咸私哂其矫饰焉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 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 3幸先以我名告之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 2所谓因人成事也⑶句位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4呼应意识: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此则国人之最也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 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5语气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其一人大叫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 2能设而不能动也 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05高考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文言文虚词的推断方法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
五、看具体语境 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
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伏焉较”灵即活“,伏要在确那里定”一。个虚 ①词针的针用丛法棘就,必青须麻联头系伏语焉境(蒲作松具龄体《分促析织,》做)到 ②“故字为不之离说句,,以句俟不夫离观篇人”风。者得焉。
结构助词(“之”),
语气助词(“焉”“为”)、
音节助词(“其”“之”“而”)两类。
叹 词
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之其而以 焉 乃所者与 于则若为 因何且也乎
文言虚词用法 推断“七看”
借一助、语看法语结法构结分““ 的 “ “抚构宾之妪她析之”语”””可,是,。是以代动可动词词译推宾,“为短断代抚语文”,言“偏 “ 语 间 词 “虚仲正 和 , ,之 的尼词短 中 是 可” ”之的语 心 结 译用 。闻, 语 构 为在用”之 助定法是 。
六、看删换变化有替些换文的章方虚法词来的推用断法。,删可除以或通替过换删虚除词或后 句意表达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
“以”作介词后面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语, 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
例: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以”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
例: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助 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 词 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合关系又可分为 并列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词、承接 连词四类。表偏正关系的又分为让步转 折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连 词、目的连词等。
例如:
①“而” ②河水清且涟漪。(河水很清并且有涟漪 ) 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高考语文中文言文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高考语文中文言文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常考的内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应对高考,笔者以往年的高考真题为例,具体的分析了高考语文中文言文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即:分析语法结构、联系语境推断、理清句式标志、利用结构对称等,希望笔者的观点能给大家的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一、分析语法结构不管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有自己固定的语法结构,准确的将就是这些语法结构是有规律可言的。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语法功能比实词更为灵活、突出。
因此,要想推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分析文言文句子的结构入手。
下面我们从一个高考题中来分析一下。
高考真题:[高考山东卷]: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
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
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
选项:B蛟龙潜于其中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真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虚词“于”的意义和用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为学生讲解其结构知识,当遇到本题的时候,就可以按照教师课上所讲的分析语法结构来推测其含义了。
“于”的用法很多,我们一一来分析。
“于”常用在动词之后,事物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
在“动词+于+方位名词”的语法结构中,“于+方位名词”通常做补语,“于”做介词,可译为“在”或“到”。
在本题中“潜于其中”即属“动词+于+方位名词”的语法结构,所以,在本题中“于”可以翻译成“在”。
还有一种情况,“于”也常用于“形容词+于+事物名词”的语法结构中,“于+事物名词”属状语后置,“于”做介词,可译为“比”。
在本题中“急于星火”即属“形容词+于+事物名词”的语法结构,“于”翻译成“比”。
那么本题的答案就是我们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得出的。
二、联系语境推断在高考复习时我们常常按照考纲的要求让学生们必须掌握好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做虽然能让学生打好学习虚词的基础,但是高考题目是比较灵活的,所以在考场中还要根据文言文的具体语境去分析,这样才能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则 1、连词(1)表承接,可译为“就” “原来是” (2)表假设,如果、那么 (3)表转折、让步, “却” “虽然”“倒是” 2、量词; 3、判断词,相当于“是”、“就是”;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就 4、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那么 试一试 却
十一、与 1、介词+宾语(1)和、同、跟等; (2)替,为 (3)和……相比 2、连词,表并列关系; 3、助词,通“欤”,表反诘、疑问等语气;(在句末)
试一试 1、虽与府吏要 跟、同 2、今秦之与齐犹齐之与鲁也 表并列 3、王庶几无疾病与 同“欤” 4、去时里正与裹头 替,为 5、溅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也 和……相比
九、以 1、 介词(1)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可译为 “用”“把”“凭”“按照” 等。 (2)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因而”等。 2、连词,相当于“而” (1)表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用来” (2)表动作的结果,可译为“以致”: (3)表因果,可译为“因为”: (4)表承接,相当于“而”,不译 (5)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 “而”“又”“而 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3、动词,可译为“认为” “带领”等 4、复音词,[以是][是以]译为“因此”、“所以”等。 5、通假“已”,译为“已经”: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 矣
1、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要求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 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1、选择题,每个选项由两句话组成,其 中的一句出自中学语文课本,要求选出选项中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文言翻译。
备课策略
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
十八、若 1、动词,像,好像; 2、代词,你、你们、你的、这、这样、如此; 3、连词(1)表假设,“如果”“假设” (2)表选择 ,“或“或者” 4、复音词[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译为“要说那”、 “像那”; [若何]怎么样; [若属] 你们。 试一试 1、若夫霪雨霏霏 像那
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这样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如果 4、若入前为寿 你
解释下列句中“于”的用法。
(1)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被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对,对于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
(5)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于是
(6)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通“吁”,语气词 (7)业精于勤荒于嬉 由于 (8)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
词共18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 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 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 比较的方法,以类相从,同类集中。
2、抓课文。课文是虚词运用的典范,重点 文章一定要反复吟咏体味,考试中才能得心 应手。
一、而 1、代词,通“尔”、“你”。 2、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递进: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于 是”,或不译。例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3、复音虚词(不译)【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十四、者 1、“者”字结构,…的人(物、事、情况等); 2、用在判断句中表提顿,可不译 。……者……也 3、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4、定语后置的标志,相当于“的”。
1、虽欲言,无可进者 “者”字结构 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试一试
3、今者项庄拔剑舞 语助 4、求人可使报秦者 定语后臵的标志,相当于“的”
辨析下列“而”的用法。 (1)民困而不知救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2) 敏而好学 表并列 (3)面山而居 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4)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 (6)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 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表因果,“因而”。 (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第二人称代词 (9)一人、一桌、一椅而已。 “罢了”。
2、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所+动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原因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
六、为 1、介词。①、表被动 ②、表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③、表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④、表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⑤、表因果,“因为” ⑥可译为“替”“给”等 2、语气助词(句末)疑问语气词,可译为“呢” 3、动词: ①表判断;缚者曷为者也(是) ②表动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做) ③认为
十五、之
(1)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 1、代词: (2)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1)结构助词,的; 2、助词: (2)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3)宾语前臵的标志,无实义 (4)调整音节或表停顿(音节助词),无实义
3、动词: 到、往(后面大都是表地点性的名词)
辨析句中“之”的用法
十三、于 1、介词(+宾语) (1) 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对象、方式等,可译 为 “在”“到”“向”“从” “对”“对于” “比” “到”“自” “跟”“同” “给”“由于”等。 (2) 表被动,译为“被”。 2、复音虚词“于是” (1)句首表承接或因果关系,古今同义 (2)在谓语前后可译为“在这”“从这” 3、通“吁”,语气词
四、且 1、连词,表并列、假设、递进、选择等关系。 2、副词(+谓),可译“将要”、“姑且”、“将近” 等 试一试 1、河水清且涟漪。 表并列,并且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表示递进,尚且 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转折, 但是 4、不出,火且尽。将、将要
五、所 1、助词 所+动, “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 “„„的事物”、“„„的情况”等。 为+所,表被动 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2、名词,表处所 试一试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表示被动
十、因 1、副词(+谓)相当于“于是”、“就”等; 2、介词(+宾语),有“依靠”、“凭借”、“通 过”、“经 过”、“由”、“因为”、“趁机”等; 3、连词,作“因此”、“所以”; 4、动词,相当于“沿袭”。 试一试 1、因击沛公于坐 趁机 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3、相如因持璧却立 于是 4、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因为
解释句中“以”的用法。 ①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 把 ③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因 ④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在 ⑤以刀劈狼首 用 ⑥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带领 ⑦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凭 ⑧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而”“又”“而且”“并且” ⑨敛赀财以送其行 用来
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 ⑾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而,或不译
一、位置推断法
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位臵来判别 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常见的虚词“夫”在句 首一般是发语词,在中间一般是代词,在结尾 是语末的感叹词。又如“焉”在句首和中间一 般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
(定)主 + [ 状 ] + 谓 + (定)宾 ↓
名 、 代
↓ ↓
动 、 形
名 、 代
三、其 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的”…… (2)第一人称代词,译为“自己的” (3)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其 中”…… 2、语气副词(一般放在句首或名词代词后) (1)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2)表反问语气:难道 3、语气助词(不译) 4、连词(1)表假设(通常放在句首)可译为“如果”; (2)表选择,其…其…。可译为“是…还是”。
十七、乃 1、副词(1)“于是”、“就”、 (2)表判断,是、就是; (3)却、竟然 (4)只、仅 2、代词:你的、你、 这样; 3、复音词[无乃]恐怕;[乃尔]这样
试一试 1、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竟然 3、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表判断,是、就是; 4、陈涉乃自立为王 “于是”、“就”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在动词后,作代词; }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在“所”后,组成“所 字结构”, 作动词;
4.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地点前,作动词。 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在动宾之间,结构助词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前置宾语和动词间,宾前标志
二、乎 1.语气助词(在句末):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例:儿寒乎?欲 食乎?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4)表感叹 ,可译为“啊”、“呀”等。 例: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介词(+宾语)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例①: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比)吾。 例②:吾尝疑乎(于)是。 3.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作词尾。 例: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辨析句中“其”的用法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他的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他们的 3、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恐怕,表推测语气 自己的 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指示代词,那些 5、则或咎其欲出者。 指示代词, 其中的 6、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7、其孰能讥之乎? 表反问,难道。 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期望,一定。 9、吾其还也! 表祈使,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