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③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合集下载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课程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授课内容:一、“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发展历程概念:“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形成了一个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

发展历程:(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爱”、“礼乐”等思想,主张“克己复礼”,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仁爱”、“中庸”,兵家主张“以战止战”,杂家主张“博采众长”。

这些学派的思想观点各有特色,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时期的发展,在汉朝时期得到了正式确立。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爱”、“中庸”等思想,主张“性善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教育。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本善”、“仁政”等思想,主张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疾苦,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董仲舒吸收了先秦诸子的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并逐渐与政治、法律等制度相结合,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汉朝以后,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流派,如宋明理学、阳明心学等,这些思想流派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思想学派与儒家思想存在分歧,形成了独立的学派。

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价值体系,包括道德、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多个方面。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质课教案整理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质课教案整理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质课教案整理2016-01-21 11:40 422次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 高中历史人教2003课标版1、知识与能力(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

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情况进行探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研究探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诸子百家”的分析以及了解,培养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

认识儒学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并且联系现实,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高二语文课本《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有很多的相关内容。

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

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虽然高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比较充分,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堂教学设计
2.设计一道关于“百家争鸣”的选择题,要求涵盖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此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出题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分组进行课题研究,每组选择一位儒家代表人物,深入了解其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制作成PPT,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要求PPT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能充分展示该人物的思想特点和影响。
注意事项:
1.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严禁抄袭。
2.提交作业时,请认真检查,确保书写清晰、表述准确。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影响”等话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5)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儒家思想在个人成长和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3.教学评价设想: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讨论、合作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及时的反馈。
1.练习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练习形式: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涵盖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教师反馈:及时批改学生练习,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接触过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对于“百家争鸣”这一历史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知识深度和广度上,学生们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此外,由于这一时期的思想较为抽象,学生们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知识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教案7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教案7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而儒家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极其深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那么,有谁知道,儒家思想形成于什么时候?(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百家争鸣”的局面)很好!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第一个问题)1、含义:(首先)“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而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教学设计】《“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

【教学设计】《“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

历史❸“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本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开篇章。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本课在整本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教材在结构编写方面,几乎都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内容是本节课一大难点。

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加大整节课的深度。

【知识与能力目标】(1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 )了解孔子、孟子与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3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

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弓I 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先秦文化中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克已复礼的谦恭自牧、自强不息的阳刚之美、厚德载物的阴柔之德等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教学设计7: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设计7: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制度的大变革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空前自由、活跃的时期。

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今天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些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各家各派在并立中互相辩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以后地主阶级进行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源泉。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及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2)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分析出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3)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派别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孔子的了解,教育学生要有理想要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通过对百家争鸣的学习要培养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3.教材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依据:产生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世界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到“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

依据: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空前自由、活跃,各家各派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经济上生产力飞速发展,政治上出现了竞相改革的风潮。

二、教法应用:教法:主要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法,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

三、学法指导:1.学法: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指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走出课堂,走向生活。

2.学情分析:因为大多学生不大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高二历史必修3_名师教案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二历史必修3_名师教案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师讲述:同学们对百家争鸣的理解是宏观的,缺乏细节的认识,而历史的真实恰恰就存在于细节之中。让我们回归本源,看一看这场运动为什么要叫做“百家争鸣”。首先,如何理解“百家”,大凡书1,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汉)班固撰:《汉书·艺文志》,1745页,1781页,北京:中华书局,
材料呈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李慧玲、吕友仁注译:《礼记·中庸第三十一》,
260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教师设问:《礼记》为孔子的嫡孙子思所著,他对“亲亲”“尊尊”做了怎样的改 造?(参考答案:把“亲亲”概括为“仁”,把“尊尊”概括为“义”。)
教师讲述:子思把传统的“亲亲”“尊尊”改造为儒学的“仁义”,建构了儒学的核心观念。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他对“亲亲”“尊尊”观念做了进一步的改造。
三、百花怒放——从对“义”观念的不同解读赏百家争鸣中的“争鸣”
教师讲述:什么是“义” ?义的涵义来源于西周时期的“亲亲”“尊尊”观念。“亲亲”要求人们必须关爱自己的亲属,“尊尊”要求人们在各种场合都要讲尊卑秩序。春秋时期,“亲亲”“尊尊”被概括为“义”,同时“义”又被人们赋予更多的内涵如公、正、善等。战国时期,虽然“义”已成为诸子普遍接受的观念,但诸子对“义”的传统含义“亲亲”“尊尊”仍然作了选择性继承和改造。
教师设问:诸子间的争鸣与诸子和官员间的争鸣有何不同?(参考答案:诸子间的争鸣主要是理论的探讨,而诸子和官员间的争鸣,其目的是要把理论转化为实践。)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所谓百家争鸣,指的是两种社会现象:一种是各个学派独立地阐述自己的学说思想,学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另一种是诸子学以致用,以其所学去游说诸侯,这就不可避免地与诸侯及其官员发生争鸣。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1课“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高( 1 ) 历史备课组主备人: 周冬冬二次备课: 教学重点:掌握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主张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过程: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经济的大变动、“士”阶层的崛起、活跃、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3. “百家争鸣”的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学说(2)以“礼”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准则(3)为政以德治国方略(民本思想)(4)孔子的教育理念及贡献: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编订整理“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2.孟子的仁政学说(1)“仁政”学说——孟子思想的核心(2)民本思想——“仁政”学说的发展(3)性善论——“仁政”学说哲学基础3.荀子的学说(1)“仁义”和“王道”(2)“性恶论”与礼乐教化思考: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1)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政治主张2.庄子3.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四、本课小结五、课堂检测六、作业布置。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所属学派及思想主张。

学习难点:早期儒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总结与升华】【基础巩固】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相关背景有()①此时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思想界非常活跃②各诸侯国为发展和壮大自身而极力招揽人才③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使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并带动了思想的革新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2.如图是2013年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的会徽和吉祥物图案,它们传递出丰富的和谐主题。

下列思想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 A.仁者爱人B.人之性恶C.人性本善D.以人为本3.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4.(2012·湖北武汉模拟)《中华文化史》把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总体特征各用一个词来概括。

下列四词即是对当时四个学派的总体特征的概括,其中属于儒家思想的总体特征的是()A.超逸B.冷峻C.敦厚D.谨严5.(2012·宁夏银川模拟)“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这一观点应出自先秦() 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能力提升】1.(2012·安徽黄山模拟)西方园林体现人工美,布局对称、规则、严谨;中国园林追求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下列与中国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A.万物皆备于我B.仁者乐山,智者乐水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D.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2.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一些言论,对今天仍然有着很大影响。

历史③必修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历史③必修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百家争鸣的基本事实,结合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认识到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2.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及精神内涵和教育上“有教无类”思想的历史影响等。

3.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4.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体会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境界和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和重视民生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计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可向学生简要介绍《历史·3》(必修)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并与学生一起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

单元导言解读本单元主要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第二自然段主要从各个历史阶段分析中国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
修3)
第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三维目标】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概况;出现的社会原因;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历史作用
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作用,儒家思想创立和发展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发展的基本脉络。

分析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了解儒家思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局面,认识这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

论从史出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
了解儒家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突出其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孔子及儒学的勃兴
孔子的简介及其思想主张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理解其对儒家思想发展产生的影响;2.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思想;3.通过多元文化的比较,促进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思考。

二、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电子课件、投影仪、黑板、白板等;2.教学材料:上古史、《论语》、《孟子》等;3.教学方法:讲授、问答、小组讨论等;4.教学环节:导入、正文、小结、课后作业。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主要事件,引出百家争鸣的形成与发展。

同时,引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一词的来源进行猜测。

二、正文(35分钟)(一)百家争鸣的形成与发展1.百家争鸣的概念解释;2.百家争鸣的相关历史事件;3.百家争鸣的产生条件和影响;4.百家争鸣对儒家思想发展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思想1.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基本概念;2.儒家思想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礼、中庸等;3.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儒家思想与其他文化的比较1.儒家思想与其他文化的异同;2.儒家思想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认知和思考。

三、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答本节课中的重点问题。

四、课后作业(10分钟)1.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2.思考并回答本节课中的重点问题。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百家争鸣的形成与发展、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思想以及儒家思想与其他文化的比较等环节,深入解析了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了解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其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思考。

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使其在探究儒家思想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强调百家争鸣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4.提醒学生关注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儒家思想”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通过写作,让学生深入思考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并将其与个人成长经历相结合,体现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意义。
3.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介绍,引发学生对这个时期思想文化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阐述百家争鸣的产生原因。
2.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3.重点讲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详细阐述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如仁、礼、孝、忠、恕等。
(四)课堂练习
1.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不同形式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练习中得到提升。
3.及时批改并反馈练习结果,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个性化指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主要思想,重点掌握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观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献史料研究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想的特点。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

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

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历史探究、联系比较、综合归纳、情境再现法。

对于“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问题,采用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的方法;对于“孔子及儒学的勃兴”这一问题,采用阐释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对于“战国时期儒家代表”这一问题,采用历史比较、问题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了解儒家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突出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作用;儒家的思想主张。

难点:如何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本课,考虑问题如:“性善论”“性恶论”等,准备课堂辩论;查阅孔子生平资料,有条件的话把它制作成历史动画或者查找孔子的影视资料。

教师:分析学生,钻研教材、教法并写好教学设计;准备本课所用史实资料、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图片导入,创设情境。

幻灯片展示孔子的画像。

师:这个人是谁?生:孔子。

师:对。

孔子被尊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

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孔子为什么会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创立的儒学是怎样兴起、发展的?中国古代思想领域是怎样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久远的春秋战国,一起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一起在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里寻找灵感和启迪。

【讲授新课】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本课的课题。

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1.设计思路教学上,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了解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做好预习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从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知识学习上,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感受诸子百家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及影响。

在情感上,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2.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有一定基础,因此,在讲授时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呈现。

另外,由于先秦时期离学生较远,因此,采用何种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为一个问题。

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不充分,而且历史思维能力欠缺,对历史的领悟能力不够强,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3.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情况:“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和早期儒学,道家和法家。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荀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传承中的创新。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材主要介绍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以及各家学派的不同主张,但教材中极少涉及到争鸣的内容,所以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可适当创设一些具体的情景由学生来扮演不同学派的人物提出自己的主张,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各家的观点并体会到当时思想上的繁荣。

4.三维目标教师归纳:核心是“仁”和“礼”。

第一,政治思想:①“仁”:即“爱人”,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百家争鸣的基本事实,结合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认识到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2.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及精神内涵和教育上“有教无类”思想的历史影响等。

3.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4.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体会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境界和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和重视民生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计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可向学生简要介绍《历史·3》(必修)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并与学生一起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

单元导言解读本单元主要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第二自然段主要从各个历史阶段分析中国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理解概念:“百家争鸣”的含义。

学生结合教材第4页【历史纵横】思考“百家争鸣”的含义。

教师归纳解释:“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提示: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学生:借助于教材讨论。

教师:投影归纳以下几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和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教师小结,要学生明确: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

学派很多:三教九流。

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3.主要流派及代表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百家之中的10个主要学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4.影响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

请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学生依据教材回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教师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的生平结合教材第5页的资料回放总结孔子的生平,并向学生展示几幅有关孔子的图片。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

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50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

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14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于是,孔子开始潜心办学,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孔子的思想教师:《论语·为政》中孔子总结自己一生的一段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请学生解释,然后教师再做总结,这段话其实反映了孔子一生精神修养的历程。

列举《论语》中孔子言论,分析反映的孔子的思想。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1)思想核心——“仁”。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100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仁与礼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仁是人的内在本质,是修己爱人的自觉性,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礼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

“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

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2)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人的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

(3)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

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司马迁对孔子的评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再看孔庙、孔府、孔林的一些图片,体会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至圣孔子,亚圣孟子。

学生归纳,教师明确。

(1)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2)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3)伦理观上: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4.荀子的思想学生归纳,教师明确。

(1)政治思想: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

(3)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性恶论”。

学习探究: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比较3人思想的异同,指导填表。

(详见下页)三、道家、法家和墨家:本课小结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

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荀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传承中的创新。

经过他们的创立、总结、改造和创新,儒学的体系更加完善,更加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板书设计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3.主要流派及代表4.影响二、孔子和早期儒学2.孔子的思想(1)思想核心——“仁”。

(2)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3)在教育上,“有教无类”。

3.孟子的思想4.荀子的思想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