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导学案备课纸.doc
中学导学案备课纸
主备者:王莉莉审核者:总课时数:
执教者:七年级语文组执教班级:七年级使用时间:
章节与课题
秋天
本课时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本课时重难点
及学习建议
重点:
1.朗读课文。
4、你可以为第一节起个美丽的名字吗?(农家丰收图)
(二)讨论第二、三节——渔人的秋天 牧羊女的秋天
1、作者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表现乡村秋景的?
(1)体现农家特色的: 背篓 渔船
(2)表明秋天天气的:露珠冷雾 白霜
(3)暗示秋天事物的: 蟋蟀 溪水
2、语言品味
(1)第二节中心句是,“秋天游戏在渔船上。”从哪些词句可见是“游戏”?“游戏”有何韵味?
“梦寐”的本意是睡梦。梦寐一词,不仅表现出秋天的农家和渔船在牧羊女的眼中是梦幻般的美,同时也是牧羊女眼里写满的淡淡的情思。
3、请为另两幅起名字并用美丽的语言说意境(课外作业)
设置情景,激情导入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整体把握诗意
品读语言,感受语言表现力.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体会意境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
一、收集有关秋天的古诗词。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利用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同时要求掌握词语的字形,意思.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不同层次地从文中获取知识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一、导入 ( 播放音乐“秋日私语”——教师导语)
初级中学九年级数学导学案(7—8).docx
初级中学九年级数学导学案(7——8)九年级 ___ 班姓名____________ 审核【课题】24.2.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课时】第7、8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有关概念。
2.理解设00的半径为r,直线L到圆心0的距离为d,则有:直线L和00相交<=>d<r;直线L和00相切«d=r;直线L和00相离Od>「3.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理解切线的性质定理并熟练掌握以上内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切线的判定定理;切线的性质定理及其运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的题目。
2.难点:由上节课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迁移并运动直线导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三个对应等价。
三、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前一节课已经学到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设OO的半径为r,点P到圆心的距离OP=d,则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学习自学教材思考下列问题:1.通过教材“观察”及动手操作,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什么叫相交、相切、相离、割线、切线及切点?3・教材思考?d、r的大小关系与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设00的半径为「直线L到圆心0的距离为d,则有:直线L和00相交O _________ ;直线L和00相切O ________ ;直线L和00相离O ________ ・4.教材练习1、2.(直接做在教材上)5.已知一个圆和圆上一点,如何过这个点画出圆的切线?动手试一试?6.写出切线的判定定理:7.通过教材思考,得出切线的性质定理:(三)合作探究:1 •如右图,直线AB经过00上得点C,并且0A=0B, CA二CB,求证直线AB是00的切线。
C•「b(四)巩固练习:E 如图.丸”是GX 丿的j!L 拄・15*・?IT = AB ・ 求证貝丁是G )O 的2.如图.八“是G 。
妁克径・史线/】、池是GJO 旳切线.“I 、B 是紡点.I .I :有怎样的隹克关系?证明你的鰭论.(五)达标训练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与圆有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B. 和圆心距离等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C. 垂直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D. 过圆的半径的外端的直线是圆的切线2•如图,AB 与OO 切于点C, OA=OB,若(DO 的直径为8cm, AB=10那么OA 的长是()A. >/41B. V40C.V14 P.V603•如图,若O 的直径AB 与弦AC 的夹角为30°沏线CD 与AB 的延长线交于点D,且OO 的 4•如图,若把太阳看成一个圆,则太阳与地平线/的位置关系是 ________5•如图,已知PA 是OO 的切线,切点为A, PA = 3, ZAPO = 30° ,那么OP 二 __________ . 6•如图,已知ZAOB=30。
导学案集体备课活页教案
导学案集体备课活页教案第一章:导学案概述一、教学目标1. 理解导学案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导学案的设计原则和基本结构。
3. 学会编写符合教学目标的导学案。
二、教学内容1. 导学案的概念与作用导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教学方案,具有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
2. 导学案的设计原则目标明确、难易适度、逻辑清晰、趣味性强、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3. 导学案的基本结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步骤、学习评价、拓展提高。
三、教学步骤1. 导学案的概念和作用讲解导学案的定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导学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2. 导学案的设计原则分析设计原则,让学生明白如何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
3. 导学案的基本结构介绍导学案的结构,示范编写一个简单的导学案。
四、教学评价2. 学生能掌握导学案的设计原则和基本结构。
3. 学生能编写符合教学目标的导学案。
五、拓展提高1. 讨论如何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设计导学案。
2. 分享优秀导学案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第二章:导学案设计与编写一、教学目标1. 掌握导学案编写的基本步骤。
2. 学会如何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导学案。
3. 能够独立编写一份完整的导学案。
二、教学内容1. 导学案编写的步骤分析学情、确定目标、设计问题、安排练习、反馈评价。
2. 导学案内容设计学习内容、学习步骤、学习资源、学习策略、学习评价。
三、教学步骤1. 导学案编写的步骤讲解每个步骤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实例演示编写过程。
2. 导学案内容设计分析教学内容,示范如何设计导学案的内容。
四、教学评价2. 学生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导学案。
3. 学生能独立编写一份完整的导学案。
五、拓展提高1. 讨论在编写导学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分享优秀导学案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第三章:导学案在课堂中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 理解导学案在课堂中的作用。
2. 学会如何将导学案应用于课堂教学。
3. 能够有效利用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中学导学案备课纸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3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班内交流 采取不同形式朗读: 自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一、读预习提示。
专注下一代成长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2 、听贩毒,自由朗读全诗。 二、 1. 找出第一首诗中心句,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幺特点?理解虫鸣的象征意 义。 “大地的诗歌”在文中指什幺? 诗人以“盛夏的蝈蝈吟唱”和“冬日蛐蛐儿歌唱”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2. 赏析归纳第二首 诗的内 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 意境美, 语文功底好点的学生可试着写首小诗 课堂展示 课后反思与经验总结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专注下一代成长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田园诗 《夜》:静谧、美丽 (一)说教材: 九年级的第一单元所选择的都是诗歌,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 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要注意引 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语 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专注下一代成长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 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同样引起感 情作用的,”因此教这篇文章时,要注意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 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 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述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发共 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必 须打破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 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完成赏析文 章的教学目标。 除此之外,我还打算用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诗歌的上下节本身就是对 比。 在教学中我准备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也可以促进学 生的理解。 (三)说学法
桃溪中学导学案模板(一页) 2
9、简便方法计算:
(1)(-28)+(+34)+(-22)+(+26);
(2)(-33)+(+17 )+(-1.234)+(-17 )+(+33);
(3)(-1.3)+(-2.64)+(+3.3)+(-1.36);
5.计算:
(1)[2+(-3)]+(-8)=______+______=_____;
2+[(-3)+(-8)]=_____+______=_____
(2) [10+(-10)]+(-5)= ______+______=______;
10+[(-10)+(-5)]= 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系列 编号:
课题:有理数的姓名:
三、课内训练
7、在括号内填写所依据的运算律:
(-15)+(+7)+(-9)+(+23)
=(-15)+(-9)+(+7)+(+23)()
=[(-15)+(-9)]+[(+7)+(+23)]()
=(-24)+(+30)=6
5、从一批货物中抽取20袋,称得它们的重量如下:(单位:千克)
122,121,119,118,122,123,120,118,124,122,119,121,
中学导学案备课纸
中学导学案备课纸中学导学案备课纸中学导学案备课纸章节与课题本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作家及写作背景。
2.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3.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本课时重难点及学习建议1、.体会作者的伟大抱负。
2.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本课时教学资源使用多媒体雪景图学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今朝(惟余莽莽(稍逊风骚(成吉思汗(3提示朗读注意的地方: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一、分别用一句话简要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二、研讨上片1、词的上片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胸怀?2、“望”字统领的句子从哪些方面分写雪景?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3、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景象,并谈谈你的体会。
三、研讨下片1、“江山”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2、作者在下片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3、找出点明全词主旨的句子,体会: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一、感知、概括词作内容。
二、学习作者写景的方法,体会作者通过写景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诗中写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你认为文中的“风流人物”指的是谁?请你谈谈理由。
四、学习词作借景抒情的写法。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1、背诵词作。
2、默写词中写雪景的句子。
3、抄录或背诵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与同学交流心得。
1、默写巩固。
2、从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中体会词人的豪迈气概和伟大抱负,积累语言。
课后反思与经验总结板书设计写景:望过渡伟大抱负议论:惜。
中学导学案备课纸_1
中学导学案备课纸中学导学案备课纸章节与课题本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及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理解“变奏曲”的含义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本课时重难点及学习建议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3、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本课时教学资源使用学习过程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课文,掌握字词。
2、自查关于作者江河及朦胧诗、意象意境、“变奏曲”的资料。
3、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想一想,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营造出的意境。
4、探究鉴赏: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对你感兴趣语句鉴赏一番。
.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要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
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二)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找出课文中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2、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意境,探究下列问题:(1)、诗人用“柔软的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3)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3、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1)诗中的“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3)“寂寞的燃烧”是什么意思?(4)题目“变奏曲”怎样理解??(三)、归纳总结。
东台中学导学案.doc
东台中学导学案课题牛郎织女知识与技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过程与方法: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讲这个故事。
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点能讲故事,感受民间故事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学习难点能讲故事,感受民间故事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小组讨论交流辅助手段学案篇子课型阅读教学过程项目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置目的预习指导预习提纲放在学案上读课文;看预习指导上的信息课文理解题目;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巡视指导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项目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置目的释疑解惑导入:1、提问:喜欢过节吗?喜欢哪些节日呢?2、老师:“对T !那同学们又清不清楚每个民间节日所不同的习俗呢?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谁做得又快又准“现在同学们知道了,每个民间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为什么会不一样呢?这可跟他们产生的缘由有密切的关系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之中的一个:七夕节的由来”1、连线:把我过几个传统节日名称、日期、风俗习惯进行连线。
2、读课文:出声朗读默读课文;3、概括全文内容4、默读、跳读课文找到描写牛郎、织女、王母的语段,语句分析人物性格;5、分析总结文章主题总结本课所学1、通过我国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2、介绍民间故事这种文体的常识;3、指导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4、指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5、指出内容、感情两方面让学生先总结,师补充。
爱国教育;加强适应中考教育。
熟知课文内容学会整体感知课文;学会分析人物性格。
让学生学会总结文章中心。
针对训练习题课放在学案上达标测评习题课放在学案上课后随笔本节课应该着重注意的知识点:1学会概括中心;2、学会结合文章内容,不问人物总结人物性格;3、学会听课总结所学。
附:板书设计; 附:学生学案。
我的老师导学案模板纸)
6我的老师导学案科目:班组姓名执教人使用时间课型课时主备人复备执笔时间终审人精读2课时杨芳杨芳杨美丽第一课时【学习目标】①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真挚的师生情。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①.感受真挚的师生情,培养尊敬、热爱老师的美好品德。
②学习本文写人记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⑴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⑵整理搜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学习过程】一课前十分钟积累1. 作者档案作者魏巍生卒年1920-2008 籍贯河南郑州原名魏鸿杰笔名红杨树作品风格他的诗歌、报告文学、小说、散文、杂文都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洋溢着饱满的政治热情。
魏巍擅长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语言朴实优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代表作品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2 字词积累芸(yún) 榆(yú) 痣(zhì) 褪(tuì) 卜(bǔ) 磕(kē) 焚香(fén)心情如水:形容心地纯洁,像清澈的水一般。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纠纷:争执的事情。
狡猾: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文中是贬义词褒用,“调皮、机灵”的意思。
劝慰:劝解安慰。
迷迷糊糊:神志模糊不清。
模模糊糊:不分明、不清楚。
3 关于教师的十大称谓先生——最历史悠长的尊称人类灵魂工程师——最富哲理的称谓园丁——最质朴无华的褒称慈母——最真情感人的爱称春蚕——最纯挚的称谓执教者再备(学生笔记)蜡烛——最温馨动人的称谓孺子牛——最具中国特色的喻称春雨——最生动形象的默称人梯——最高评价的专称4中考链接倍速第42页新疆2014 年中考题二、导入有人说:“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有人说:“老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
”有人说:“老师像梯子,载着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
”从幼儿园到初中,我们同学接触了不少老师。
强湾中学导学案.docx
强湾中学导学案学科:数学年级:七年级主备人:王花香审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 _________1. 能主动积极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 ),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结论的过程。
2. 能运用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SAS )”的判泄条件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证明。
温故知新一►探索新知一►例题研习一►巩固练习一►反思小结1. 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 三角形全等证明的书写格式.一、 学习准备:1. 我们在前而学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 从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知,判定两个三角形至少须________________ 个 条件。
其中必有一边。
二、 探索练习: 按要求画以下三角形: _1. 三角形两边AB=2.5cm,BC=3.5cm,他们所夹角ZB=40度。
把画 出后三角形与同伴相比较,看是否全等? _2. 同样三角形两边AB=2.5cm,BC=3.5cm, ZC=4()度。
把画出后三 角形与同伴相比较,看是否全等?结论:两边及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_________________ (- 定,不一定)全等。
定理:如果两个三角形两边和它们的 ______________ 对应相等,那么这 两个三角形 __________ O 简记为“ _____________ ”或“ ______________推理格式: 在ZkABC 和ZiDEF 中AB^DEv ZA=ZD AC = DF.•.A ABC ^A DEF (SAS)c EFV掌握一个解题方法,比做一百道题更重要。
j 3・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 课时 课型 新授学习目标重难占"教师活动(环节.措 施)(自主参与、合廉克动展示交流)温故知新 探索新知学生活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三、例题解析:例1.已知:如图,C 为BE 的中点,AB//DC, AB=DC, 求证:△ABC9ADCE 。
中学导学案备课纸
情节 传奇色彩
芦花荡——美 人物 立体美 真实美
环境 诗情画意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二、配乐诵读,走进芦花荡。
1、配乐诵读:学生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并将感受用“这是一片( )”的芦花荡说出来。
2、走进芦花荡: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三、合作探究,感受人和情。
设置问题情景一:
本课时重难点
及学习建议
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本课时教学
资源使用
多媒体
学 习 过 程
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一、芦花荡景,激趣引读。
1、芦花荡景:学生一边欣赏芦花荡优美景色,一边听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等冀中平原上的故事。
2、激趣引读:同学们,在那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体味老头子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2、在品读中展开想像,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多角度想像二菱的心理活动,提高体验性阅读的能力。)
三、景物描写,揣摩作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
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还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作者深沉的情怀。在课堂上这一块的品析是重点,觉得课堂上再给学生品析的空间。
苏人版八年级上册第六课 导学案
5、古人云:“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因此,有时老师对学生产生误解和进行错误的批评是在所难免的。对此我们学生应该( )
①进行反击②给予体贴和谅解③采取理智的态度,不可当面顶撞④不予理会⑤要给予尊重和宽容⑥选择恰当的时间和方式进行交流沟通,尽快消除误解
A、①②③④B、②③⑤⑥C、①②③⑥D、②③④⑤
这一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首先明确分工,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形成答案的几点主要点,再以小组形式在班级交流。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1、有人说,老师是春蚕,吐尽银丝织春景;有人说,老师是人梯,南出碧血育人才;有人说,老师是红烛,点燃智慧之火……老师会得到那么多的称谓或比喻是因为()
①他们的是人类文明最直接、最集中的传递者②教师的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更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劳动③他们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担当着多重角色④他们的执着与奉献、热情与光辉,塑造了我们的灵魂,造就了祖国的未来
3、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情感,并能够用自己的具体行动表达对老师的尊敬
本课时重难点
及学习建议
重点:师生之间的关系;难点:尊敬老师贵在行动。
本课时教学
资源使用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适当应用发生在课内外的师生之间的资源,有目的的设计问题,让学生去解决。
学习过程
学习要求或学法
指 导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1、尊师重教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2、在新的教育观念里,教师和学生具有平等的和尊严,师生关系是一种互相教育、互相感染、教学相长的关系。
3、在、、、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中,师生双方互相、、、,构建起一种新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4、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连接着人类文明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全社会都应该理解、支持和教师。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人民军队的建立导学案
中学导学案备课纸
主备者:审核者:总课时数:
、下列人物中没有参加领导南昌起义的是
10月、茨坪
年上半年、宁冈
4月、宁冈
4月、宁冈
、某班同学在表演井冈山会师的情景剧时,下列人物可能出现的有
上述歌谣涉及了哪些历史事件?它们分别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图片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此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地点。
)图中握手的两个人是谁?该事件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队伍,这支队伍的名称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片所示历史事件及建军具有怎样历史意义?。
中学导学案备课纸_2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照中学导教案备课纸中学导教案备课纸章节与课题本课时学习目标1.如何赏识写景的诗歌的意蕴。
2.赏识、热爱大自然,培育生活情味本课时重难点及学习建议如何赏识写景的诗歌的意蕴。
让学生在主动踊跃的思想和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本课时教课资源使用录音机学习过程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1.查阅资料,认识诗人济慈和叶赛宁。
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绚烂多彩,诗中有画,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敬理想。
2.学生朗诵,整体掌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办理朗诵语调,注意音节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3,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班内沟通采纳不一样形式朗诵:自读、指名读、齐读学习沟通与问题商讨一、读预习提示。
2、听贩毒,自由朗诵全诗。
二、1.找出第一首诗中心句,这首诗在构想上有什么特色?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大地的诗歌”在文中指什么?诗人以“盛夏的蝈蝈吟唱”和“冬日蛐蛐儿歌唱”表达了如何的主题?2.赏析概括第二首诗的内容,并领会诗歌所描绘的境界美,抓住诗中的词语,领会诗人笔下的夜有何特色?3.比较阅读:郭沫若《静夜》和叶赛宁的《夜》自主、合作、研究练习检测与拓展延长1.联合课后练习二训练2.熟读成诵两首诗3.语文功底好点的学生可试着写首小诗讲堂展现课后反省与经验总结板书设计《蝈蝈与蛐蛐》:大地的诗歌素来不会死亡田园诗《夜》:静谧、漂亮。
导学案教副页-1.doc
舒兰市第十九中学校教学设计用纸副页1教学导航4教学过程一、自学导航:知识梳理一、句型1. What are some soap operas you know? 你所知道的有哪些肥皂剧?you know是定语从句,修饰前面的名词soap operas2. What are some things that happen on soap operas? 月巴皂剧里发生了些什么事?That happen on soap operas 是定语从句,修饰前面的名字something.na said she wasn,t mad at Marcia anymore.拉娜说她不再生玛西娅的气了。
be mad at (with) sb.对某人恼火be mad at (about) sth. (doing sth.)对某事恼火e.g. Mother got mad at (with) me for watching TV for hours.not••- anymore 不再....... e.g. She didn, t cry anymore. 她不再哭了。
4.bring some books to her house. 给她带来一些书bring sth. to从(远处)带来,拿来(到近处)而其反义词为:take- to "从(近处)拿(走)到(远处)e.g. Could youbring some water to me?Please take the chair to Jim, s room.二、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1.含义:直接引述别人的话,叫直接引语,一般前后加引号。
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话,叫间接引语,一般不用引号。
2.直接引语是陈述句,变间接引语应注意:用that引导,可省略;人称,时态的变化。
3.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总结1】直接引语如果是陈述句,变间接引语时,用that 引导(口语中常省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 实现人生理想的?
3.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 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
痴想()一瞬间()喧腾()隐秘漫
湿 诱惑()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
4.学生齐读课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创作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 课。
培养学生收集查找能力,加大 字词量,扫清拦路虎。
三
1.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 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 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2.理解“山”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深层含义。
本课时教学 资源使用
教学案
学习过程
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标划疑难诗句。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 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 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 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一一对大海的 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 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日中的那 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 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板书课题、作者)
中学导学案备课纸
主备者:葛兆金审核者:总课时数:1课时
执教者:七年级语文组执教班级:七年级使用时间:201L 10
章节与课题
在山的那边
本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2.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 蕴含的人生哲理。
本课时重难点 及学习建议
1.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 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 什么意思?
七、作业
常规作业
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学习后的心得。
课后反思与经验总结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五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重点词句,深刻理解住主旨,如: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 •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 • • •
六、小结
本课重点训练了有感情地朗读,仔细品味重点词句,深 刻理解主旨。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将这种朗读和词句品味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