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变化教学案例 人教课标版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案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和状况
2.回顾20世纪早期的中国历史
3.掌握国共合作及其壮大对抗日战争的作用
4.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意义和影响
5.加深抗日英烈的敬仰和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
1.抗日战争的背景和启示
2.国共合作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3.正面战场的抗战形势和战略
三、教学过程
1. 意义渐显的民族危机
从五四运动、临时政府到国共合作,学生们了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抗日战争打响的背景和启示。
2. 国共合作的壮大与完善
拉开全面抗日战争序幕的卢沟桥事变,正式终止了国共敌对,促成了国共合作,让抗日战争的胜利经验不断积累。
3. 正面战场的抗战
让学生了解抗战时期的重大战略意义以及百万民众不畏艰险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
四、教学方式
1.观看历史纪录片和图片资料;
2.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
3.朗读抗日英烈传记和相关历史名著。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了抗日战争的重要性和影响,更加深刻地了解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和成果,更好地认识到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继承任务,也让学生更加重视人民解放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回望20世纪的战争风云》
《回望20世纪的战争风云》——不堪回首的人类灾难一、教材分析: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一章第一课时《不堪回首的人类灾难》共一页内容,精简的插图和文段很好地描绘了一战的残酷并概述了其相关知识,使学生在预习中便可对一战有大致的了解。
这样的篇幅安排,给教师留有了较多课堂着色的余地,也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活动、思考空间。
二、教学目标: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萌发反对战争、尊重生命、爱好和平的情感。
2.了解和平鸽的由来,知道鸽子是和平的象征,知道和平是全世界人民最美好的心愿。
3.会用iPad或手机收集、查阅资料。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史实,体会战争的残酷性。
难点:通过战争与和平的对比学习,萌发爱好和平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师生收集有关和平鸽、橄榄枝的资料。
2.小组准备ipad或手机。
五、学情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遥远的事情,而且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战争的发生以及其产生的影响,学生也是难以理解的。
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战争的发生以及知道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本课教学通过呈现一系列的数据、照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战争产生的原因及发生的范围,了解战争所带来的灾难。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1.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是我们特有的节日。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大家是如何庆祝的?师:老师听出来啦!在儿童节这天,我们可以吃美食、赏美景,和朋友一起观看喜爱的电影,真开心!真幸福!2、那你知道“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吗?请利用自己手中的ipad 查找一下相关资料,读一读。
3、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为了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权益,1949年10月联合国会议通过,以后每年的6月1日设为国际儿童节。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可是,生活在伊拉克、叙利亚等国的儿童,他们的权益依然得不到保障,他们仍在承受着战争的苦难。
2.观看《战争中的儿童》图片,形成对比,生谈感受。
2020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对应学生用书第234页)[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背景(1)20世纪初的世界已形成一个整体,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
(2)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3)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
(4)欧洲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盛行,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愈发激烈。
(5)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遇刺。
2.过程(1)爆发标志: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德、俄、法、英相继加入战争。
(2)第一阶段:1914年8月至1916年底。
主要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等,协约国掌握了主动权。
(3)第二阶段:1917年4月至1918年11月。
美国对德国宣战;苏俄退出帝国主义大战,中国对同盟国宣战,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4)结束:1918年11月,协约国与同盟国签订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3.后果和影响(1)后果: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灾难;削弱了英法,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非战公约》1928年8月,美、德、法、比、英、意、日、波、捷等15国在巴黎签订《非战公约》,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3.国际联盟(1)成立:1919年4月,通过《国际联盟盟约》。
①维护和平的原则。
②实行“集体安全”。
③对战败国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
(2)主要活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加强国际合作。
(3)历史地位:促进了各国的交往和联系;但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1.背景(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隐含矛盾的发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2.保卫大武汉
(1)1938年6月,日军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为了保卫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100多万人参战。在江西万家岭,中国军队利用有力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取得了歼灭日军9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但是,整个战场形势对中国不利。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汉。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小组讨论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正面战场的抗战
台儿庄战役时间、指挥者、意义
保卫大武汉:
第三次长沙会战
豫湘桂战役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3.通过学习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了解中国军民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重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
探究点二 欧洲走向联合 材料一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 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二 作为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导人,戴高乐知道,要想使 法国恢复大国地位,并使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力量,必 须取得德国的谅解和支持。而德国的战败国地位,使德国有求于 法国的地方多于法国对德国的要求。
探究点一 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比较 材料一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 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 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 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 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右图,1947 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 为“财政贷款”)
深化拓展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比较 (1)相同点 ①背景:都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 关系走向对抗。 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 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 位。
(2)不同点 “杜鲁门主义”
提出
针对“希腊、土耳其危 机”
(2)可能性:①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差异,经济联 系比较密切。②西欧各国都实行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制。③西欧 各国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④西欧 各国都强烈要求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⑤法德两国逐渐 实现和解。
深化拓展
欧洲走向联合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个经济领域扩展。 ②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③欧洲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④合作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教案设计
新课讲授一、台儿庄战役1、日军企图把山东半岛登陆的一部分日军,同津浦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合攻军事要地徐州,从而打通南北战场。
2、1938年3月,北路日军孤军南进,向台儿庄发起攻击。
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同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与此同时,中国军队主力完成了对日军的包围,发动了全面反攻,日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歼敌1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的胜仗。
3、①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②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挥得当;③参战的中国军队的有力配合;④正确地把握了战机。
二、保卫大武汉1、万家岭大捷。
在江西万家岭,中国军队利用有力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取得了歼灭日军9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
2、整个战场对中国不利,武汉陷入日军的三面包围之中。
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离武汉,武汉会战结束。
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方针彻底破灭。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1.同学们阅读教材,说说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情况。
(时间、地点、经过、影响)讨论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原因?①中国军队指挥官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②中国军人的顽强奋战,不怕牺牲;③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物力财力十分困难。
4.教师提问:根据上述谈谈你对正面战场的抗战的评价?(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①正面战场的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作用。
③正面战场的抗战,有力地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正面战场的抗战,振奋了民族精神,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⑤正面战场后期由于国民政府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致使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中国丧失了大片国土。
反思在本课教学中准备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就是让同学们能更直观的感受正面战场的抗战。
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史事,认识日本的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
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课,以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和第三次长沙会战为例,讲述十四年抗战期间,正面战场上的重大战役。
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再加上课堂时间有限,再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等情况,需要突出重点: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进而准确理解正面战场抗战的重要作用。
1.通过分析地图,了解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实。
2.通过学习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体会抗日将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导入新课】展示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正面战场是指日军入侵,我方与之正面交锋的战场。
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军队。
敌后战场指深入到日军占领区而开辟的战场。
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依靠有利地形对日占区进行作战的战场。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名词释义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展示2022年课程标准和本节课核心素养【讲授新课】过渡:展示国民党正面抗战的22次会战,提示今天着重学习的是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豫湘桂战役。
【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课本96-99页大字部分,完成下列表格(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完成梳理,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徐州会战之台儿庄战役(一)概况1.展示台儿庄战役形势图,思考:日军进攻台儿庄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徐州是陇海铁路和津浦铁路的交汇点;日军企图合攻徐州,从而打通南北战场;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
过渡: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4)改革开放后,中国迅速崛起,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日益重要。
(5)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相 对衰弱。
总之,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相对衰弱和日本、西欧、中国 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 趋势已经出现并深入发展。
2.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1)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2)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 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 条约》,_裁_军_取得重要进展。
(3)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_东_欧_ 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2)积极影响:美苏实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 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 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探究二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材料一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朋友,是的。盟友,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 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 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 连做梦也没想到的那种挑战。
论从史出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强,在各个 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 (2)20世纪50年代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1968年,日本成为 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以强大的经济 实力为基础,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 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了两极格局。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欧和美日关系出现了 什么变化。
谈谈你对20世纪21世纪战争的理解认识
谈谈你对20世纪21世纪战争的理解认识对于战争形态的分类与演进,技术似乎是一个特别简便和清晰的标识,于是有了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和智能化战争的说法。
在展望未来战争形态时,人们讨论更多的是各种无人作战平台、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的大量运用。
但是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战争是活生生的个体之间的冲突,而个体是不同的。
所以,未来战争到底怎么打,不仅取决于技术,更与个体的差异有关。
这就导致理论上的、实验室的战争与真实的战争之间的区别。
那么,21世纪的战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战争?早在2007年,美国军事专家霍夫曼就提出,现代战争的形态正在从传统的较为明晰的“大规模战争”或“小规模的非正规战争”向界限更加模糊、作战样式更为融合的形态发展。
混合战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是由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大将完成的。
2013年,格拉西莫夫在《科学在预测中的价值》一文中指出并督促俄罗斯使用一种军事、科技、媒体、政治和情报策略多管齐下的“混合战争”战术,以最少的成本动摇敌人的根基。
随后,俄罗斯在乌克兰和叙利亚的两场行动被奉为混合战争的经典运用。
所谓混合战争,并不是指在一场战争中使用多种作战手段和战术,也不是指在一场战争中面临多个技战术水平差异很大的对手。
古往今来,每一场战争都以不同方式混合了多种要素和特质。
我们当下所强调的混合战争,重点在于融合与模糊。
所谓融合,或者是指对手在同一个战场空间使用了从高到低各种技术手段和从常规到非常规、包括恐怖袭击、网络战、舆论战、心理战等多种战术方法;或者强调综合运用一国政治经济军事技术传媒情报等领域的优势,对对手施加全方位的压力,以不战或小战达成国家的政治目的。
所谓模糊,是指战与非战状态、敌对与非敌对关系的不确定性。
总之,传统战争当中那种较为明确的作战对手、作战空间、作战样式、作战装备与混合战争形态下的复杂多变模棱两可形成鲜明对比。
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是战争形态转变的直接推手。
与冷战时期大国竞争与对抗主导了世界安全形势走向不同,21世纪的国际安全环境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复杂性,由此对战争形态带来了直接影响。
主题一 回望20世纪的战争风云 教案
主题一回望20世纪的战争风云课题1.不堪回首的人类灾难教学目标:1.了解和平鸽的由来,知道鸽子是和平的象征,知道和平是全世界人民最美好的心愿。
2.萌发爱好和平的情感。
3.学会收集资料。
教学活动及过程:1.导入。
教师出示鸽子的图片并提问学生:“你喜欢鸽子吗?为什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页上方的文字。
教师提问学生:“人们在什么样的庆典上放飞鸽子,为什么要放飞鸽子?放飞鸽子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意愿?今天我们就学习本单元的第一主题——白鸽引出的话题。
”2.阅读与讨论。
学生介绍有关和平鸽的资料,教师适时引导。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听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并介绍,1986年为世界和平年。
出示国际和平年的徽标,并提问:“这个徽标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案,象征这什么?”3.问题与探究.为什么要用鸽子何橄榄枝代表和平呢?教师出示第二张图片——毕加索,并提问:“你知道他时谁吗?能介绍一下吗?”教师了适当补充。
教师提问:“我想让大家猜一猜,毕加索与和平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出示毕加索创作的和平鸽的绘画作品。
教师引导:“那么。
毕加索为什么要创作这幅作品?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平鸽的由来》一文。
”4.阅读与思考。
就教科书和师生搜集的资料,讨论人们通过和平鸽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也可以补充有关橄榄枝的知识。
阅读与思考。
教师提问:“为什么1914——1918年的战争会成为世界大战?”在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简单讲解,并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页右下方的文字,理解其含义。
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2.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教学目标: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空前灾难。
2.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史实。
3.了解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英勇斗争,萌发反对侵略战争的正义感。
教学活动及过程:1.导入。
教师朗读教科书第4页上方的课文,请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了解2.阅读与讨论一。
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5页“安妮的日记”,并引导学生讨论。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全面抗战爆发后,侵华日军大举进攻,企图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
中国军队面对日本的疯狂进攻,先后组织了一系列著名会战。
你知道右图中的指挥官指挥了哪次著名的战役吗?他所代表的中国军人是怎样英勇抵抗日本侵略军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台儿庄战役1.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台儿庄战役》2.教师提问:日本进攻台儿庄的意图是什么?提示:日本企图把从山东半岛登陆的一部分日军,同津浦路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合攻军事要地徐州,从而打通南北战场。
3.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教材,简要复述台儿庄战役的经过。
4.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提示:①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②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挥得当;③参战的中国军队的有力配合;④正确地把握了战机。
5.教师强调: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目标导学二:武汉会战1.教师讲解:武汉地处中国中部,是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938年6月,日军大举进攻武汉,中国军队部署100多万人参战,开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武汉会战。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说一说武汉会战中的著名战役。
提示:万家岭大捷。
在江西万家岭,中国军队利用有利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取得了歼灭日军3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武汉会战》4.教师提问:武汉会战的结果如何?有何影响?提示:整个战场对中国不利,武汉陷入日军的三面包围之中。
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离武汉,武汉会战结束。
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方针彻底破灭。
5.教师讲述:武汉会战后期,日军占领广州。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到19世纪上半期,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的兴衰局势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是难点。
由于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及军事指挥失当,中国战败。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通过对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清朝统治集团的反动腐朽、虚骄无能。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并对学生认识当今的国情具有启示作用。
此外还想通过中西的对比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认识。
六、教学过程概述[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同时呈现字幕与动态的马戛尔尼使华路线图,并在之后提出问题⑴]公元1792年9月25日,马戛尔尼子爵带着他的船队,从英国朴茨茅斯港起航,带着60 0箱礼品,还有大英帝国的信心及其优越感,以补贺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80大寿为名,远涉重洋,于次年8月抵达北京。
马噶尔尼代表英国政府向清朝郑重的提出了通商的要求,遭到清朝拒绝。
有着“十全老人”称号的乾隆皇帝在给英国女王的国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远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所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
问题⑴:200多年前,马戛尔尼子爵来到中国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驱使着马葛尔尼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那么不辞劳苦的大老远来到中国?说明: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学生感受到英国由于工业革命的刺激,以及急剧发展的社会生产,急需对外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攫取廉价原材料。
[多媒体呈现如下文字与问题⑵]生产技术的革新,大机器和蒸汽机的使用,工厂制的推行,空前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课标精解】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及相关条约的主要史实,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教材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
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
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
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一方面对战争史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多满足于感官需求,缺乏层次的理性思考;另一方面已具备了基本的学史方法和理解问题的思维能力,初步掌握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但看问题不全面、挖掘历史现实意义尚有欠缺,个别学生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
初中学生的认知、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的体验,且对其成长至关重要。
所以,基于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的灾难性,体会和平的宝贵,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结果。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判断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能力,学会抓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变化》教学案例史地组王恩妹一、探究背景“战争与和平”问题关系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人类命运和文明的兴衰荣枯。
通过整个模块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20世纪战争与和平运动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为了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希望通过一节新情境探究课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历史的方法与关爱人类命运的情感升华有所帮助!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解决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他们的思维能力,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而且是“我能学”、“我会学”。
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非常必要。
基于以上认识,我找到了这节课的高度与切入点——以海明威为例,探究20世纪人们反战的心路历程。
在新情境下探究以下问题:一战前后、二战前后人们对战争认识的变化及其原因与特点。
尽量做到“回归教材,情感渗透与能力提升”。
二、探究过程【问题引出】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时间世界的和平、安全与发展正面临哪些问题的严重威胁?生:(大部分同学答)金融海啸和甲型流感。
师:非常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尽快争取世界和平、安全与发展,我们该怎么办?生:加强合作,共渡难关。
师:很好!为什么要这样呢?历史告诉我们(PPT展示):“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 ……任何人的死亡都会使我蒙受损失,因为我包孕于人类之中。
所以绝对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但不是所有人在世界灾难面前都有这样深刻、理性的认识。
今天,我们就以海明威的代表作为话题,谈谈20世纪以来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变化。
【重点探究】1、一战前欧美市民对战争的态度。
师:有谁能说说海明威的主要经历及其代表作吗?生:(一位同学站起来介绍)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主要代表作品:《太阳照样升起》1926年;《永别了,武器》1929年;《丧钟为谁而鸣》1940年;《老人与海》1952年。
师:哪些作品体现了反战主题?生:《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
师:在“一战”爆发之初,像海明威这样的高中毕业生为什么要参战?欧美国家一般市民对战争抱着什么态度?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思考。
材料一海明威一代年轻人当时极为崇拜的英雄老罗斯福号召青年:“目前,每个优秀的美国青年都要在不利或不完善的条件下尽自己最大的能力。
如果他到了打仗的年龄,就应该让他去参加战斗的行列。
……身强力壮、心灵健康的青年应当有自己的自由去战斗的行列担任合适工作。
”——转引董衡巽《海明威传》(2003年)材料二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
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3分钟后)生甲:冲动的个性。
生乙:还有老罗斯福的欺骗宣传。
师:刚才两位同学认为他参战的主要原因是冲动的人性与政治家的欺骗宣传,对吧。
可见,年轻的海明威与一战前的欧洲市民对战争抱者共同的态度是什么?生:是渴望的,欢迎的态度。
师:(将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呢?生:从两则材料中得知他们都认为战争不仅是爱国的表现,而且有利于摆脱平凡的日常生活,甚至促进个人优秀品德的养成。
2、一战中及战后对战争的认识变化。
师:可是,经历“一战”后的海明威在1929年发表的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的主人公对战争看法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请阅读材料:材料三海明威在1929年发表了小说《永别了,武器》,被视为美国文学“迷惘的一代”代表作之一。
其梗概如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失业青年亨利应征入伍,被派往意大利前线,与护士凯瑟琳相爱。
在部队里,亨利心里老是想到凯瑟琳,越来越厌恶这场倒霉的战争,他的同伴说:“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情。
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
”不久,他们的防线被德军突破了。
庞大的队伍犹如一盘散沙,士兵们高呼着“和平万岁”……亨利瞅准机会跃入河中,心里默默地说:“一切都结束了,我的愤怒在河里洗掉了,任何责任与义务也一同洗掉了。
再见了,战场!永别了,武器!”他顺利地上了岸,终于与凯瑟琳重逢。
他们终于可以置身战争之外,享受和平美好的生活了。
然而凯瑟琳在生孩子时大出血死亡,孩子也胎死腹中。
亨利万念俱灰地“离开医院,冒雨走回旅馆”。
亨利往何处去?他不知道,他只知道一点即他与战争永远告别了。
但其余的一切都是模糊不清。
他成了一个失去过去,没有现在,看不到未来的人。
整个世界都失去意义,他陷入无边的迷惘中。
——詹志和《海明威》(1998年)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思考:(1)归纳材料三中的主人公对战争的看法。
试结合一战史实分析其原因(6分)(2)概括小说梗概中表现出反战的主要思想。
(6分)(3) “迷惘的一代”的反战有哪些局限性?(6分)师:大家可以直接看试卷上的材料与问题。
读材料时一定要动笔划出关键词句,并且尽可能将答案归纳起来写在试卷上。
(5分钟后)师:有谁愿意与大家分享答案?没关系,有多少,说多少。
没写好的,说说思路也可以。
生甲:逃避战争。
生乙补充:厌恶战争。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大家默不出声)看来,英雄所见略同。
(写板书:避战厌战)请说说你的答案是怎么得出来的?生丙:材料有。
比如:“越来越厌恶这场倒霉的战争”、“亨利瞅准机会跃入河中”、“再见了,战场!永别了,武器!”师:很不错,铁证如山!如果把主人公看成海明威的缩影,你认为积极参战的海明威式人物为什么在战场上逃避战争、厌恶战争?你可以结合一战史实回答。
生:战争伤亡很大,很残酷,陷入旷日持久战。
另外学生:看不到神圣与光荣。
师:总之,避战厌战是因为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性与持久性、对战争后果和目的的反思等等。
那么,这些避战厌战的反战思想在小说里有何表现?请看第二问的分值,满分6分,一般可能有三方面答案。
生丁(自高奋勇):老师我来。
我认为有三点:揭露战争的残酷;抨击统治阶级战争宣传的虚伪;歌颂人性与爱情。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的答案怎么样?可以给多少分?生:高手!满分。
师:真了不起!比参考答案还好。
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得来这样好的答案的?生:从“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得出战争的残酷性;从“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情”揭露政治家宣传的欺骗性;从“与护士凯瑟琳相爱”、“终于与凯瑟琳重逢”、“他们终于可以置身战争之外,享受和平美好的生活了。
”说明主人公追求个人幸福与爱情。
师:这位同学的答题思路与方法、归纳概括水平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这位主人公可以是一战后反战的典型。
这样的反战行为有什么局限性?生:个人行为,写写小说而已。
生补充:看不到希望,很迷惘。
师:还有不同声音吗?你请!生:规模没有二战后那么大。
师:现在我们总结三位同学的答案。
第一、二位同学的答案主要从哪里得来?与第三位同学的答题思路又有什么不同?生:从材料中分析得来;与二战后的反战运动相比较得来。
师:很好。
如果要回答特点、局限性或优点之类的问题,大家一般有两种答题思路:直接从材料中归纳;与不同时期的同类事件比较而来。
过渡:教师简单介绍1929年后到1937年的情况。
3、二战时期人们对战争认识的提高。
师:1940年海明威又写出巨作《丧钟为谁而鸣》,在这小说中,你发现主人公对战争的看法又有什么变化?对战争的认识有何提高?请阅读材料四、五。
材料四罗伯特·乔丹是1940年海明威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主人公。
罗伯特也是一位美国青年,原为蒙大拿州米苏拉大学西班牙语助教,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毅然辞去教职,投身到西班牙反法西斯阵营中。
1937年5月的一天,他奉命前往瓜达腊马山区配合一个游击队执行炸桥任务,以阻止法西斯军队增援。
在游击队驻地他爱上了西班牙姑娘玛丽娅。
在准备炸桥的前夕,乔丹发现自己带的炸药和雷管被胆小怕死的游击队长巴布罗偷走丢掉,因为后者担心一旦炸了桥,游击队的行踪就会暴露,他们也就无法再此安身。
乔丹只好设法用手榴弹来代替炸药。
乔丹和队员消灭了守桥敌人,完成了炸桥任务。
但在撤退途中,游击队受到了敌人的阻击,乔丹的坐骑被击中,跌倒时压断了他的腿。
乔丹自知不能突围,便主动要求留下掩护战友。
他要求玛丽娅好好地活在这个世上,因为她活着也就等于他活着。
——詹志和《海明威》(1998年)材料五小说中,主人公在等待敌人时,也就是在牺牲之前有一段内心独白:我为自己信仰的事业已经战斗了一年。
我们如果在这儿获胜,在每一个地方获胜。
世界是个美好的地方,值得为之奋斗,我多么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啊。
……你这样走运,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
然而,我希望能有什么办法把我学到的东西传给后人。
天哪,我最后阶段学得好快啊。
——董衡巽《海明威传》(2003年)依据材料四、五,思考:(1)从这部小说中,你发现主人公对战争的态度又有什么变化?对战争的认识有何提高?(6分)(要求学生运用刚才的文字材料解题方法,5分钟后回答)生:积极参与战争,参与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生:敢于牺牲,不再逃跑。
师:还有吗?生:不再自私,坚信胜利。
师:还有吗?生:没有迷惘,为正义而战,为大局着想。
师:刚才大家说的都有道理。
第一问侧重态度的变化;第二问侧重思想认识的变化。
请看参考答案:变化:由避战厌战到积极为正义而战。
认识:没有迷惘,为正义而战,始终把个人的利益放在战争需要的位置;不仅坚决坚定的反法西斯立场,还鼓励后来人继续与法西斯做斗争。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能从小说梗概里迅速提取、整理和分析结论。
大家的水平很高。
现在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2)1936-1939年的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被史学家称之为“小二战”。
如果请你搜集这观点的证据,你是否会选上这些材料?请说明理由。
你认为能证明“小二战”观点还有哪些形式的有力证据?(8分)(教师解释二战与小二战的含义后,能证明小二战观点的,必须举出体现多种国际力量在西班牙战争中较量的例子)(一片沉思!)师:同意选的请举手?(只有四个同学举手)其他同学都不选,是吗?好。
由请!你为什么选?请说明理由。
生:小说里的主人公是美国人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战争,还有游击队与法西斯较量等,说明多种国际力量插手。
不同意选的一位同学反驳:这是小说,这情节不一定真实。
同意选的另一位同学反驳:小说取材于现实,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可以参考。
不同意选的另一位同学反驳:小说体现个人观点,是艺术,具有夸张性与典型性。
决不能作为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