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江西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哲学基本问题

合集下载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常考题型汇编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常考题型汇编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常考题型汇编一.什么是哲学?答:第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第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二.哲学基本问题?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何者为世界的本原,何者为本原所派生.(如何回答其内容的第一方面,即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凡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是唯物主义哲学;凡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唯心主义哲学.)第二、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思维、精神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物质.(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如何回答此问题,即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认世界的可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论;反之,不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是不可知论.)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形态?答:第一,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是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哲学,是唯心主义.第二,唯物主义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四.什么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答:第一,辩证法是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看世界,发展、变化地看问题、看世界,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二,形而上学是片面地,孤立地看问题、看世界,静止地、不变地看问题、看世界,否认矛盾的存在和作用、事物有变化也只是量的变化、变化也只是由外力引起.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同旧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它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第一、从研究的对象及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方面来说,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从而真正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第二、从哲学内容上说,它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的完备的理论体制……第三、从哲学的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上说,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在实践基础上达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统一.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诸多方面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同旧哲学有着根本区别,成为自有哲学以来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辨证统一关系.二者的区别在于: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世界某一领域、方面或层次的具体规律,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二者的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具体科学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七.物质、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答:1.物质定义:旧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第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构成的,“原初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第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原子,而原子则是构成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从而把原子的个性说成是一切物质的特性.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运动定义:运动是标志着一切事物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应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3.静止定义:静止是指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1、相对于某种相对静止的参照物;2、相对于质变;3、相对于特定的运动形式).八.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答: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在不断地运动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第三,离开物质讲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休,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九.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答: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关系:第一、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第二,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第三,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十.意识的起源与本质.答:意识的起源:第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两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即从意识的基础上讲: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上讲: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第二性的,是被物质所决定的.十一.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及条件.答:1.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亦即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自觉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2.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三,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第四,意识能通过指导人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3.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第一,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第二,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际,物质的世界必须用物质的力量来改造.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第三,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十二.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定义及其之间的关系.答:1.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2.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客观基础.总之,实事求是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前提,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基础,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十三.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定义以及发展的实质.答:1.联系和发展是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2.联系也就是关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发展从性质上讲,发展是一种前进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从内容上讲,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新陈代谢;从形式上讲,发展是量变到质变.3.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十四.质、度、量的定义以及质变和量变的概念及其关系.答: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存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与事物的存在不直接同一.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量的界限.2.量变即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的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飞跃.3.质变和量变是辩证的关系:第一,二者的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不同状态.第二,第二,两者相联系: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另一方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它又区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情况;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具有量的扩张.十五.什么是肯定和否定方面、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答:1.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其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2.辩证否定观:第一,辩证的否定是指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第三,辩证的否定又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扬弃”.所谓“扬弃”也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在克服旧事物消极因素的基础上,保留有些碍于新事物发展的积极因素.3.现实意义:第一,对历史遗产应该批判地继承,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全盘的否定是复古主义;全盘肯定历史文化遗产是虚无主义.我们既反对复古主义,又反对虚无主义.第二,对外国文化应该有选择地吸收,正确的态度是吸取先进的,拒绝落后的,有选择的引进.一切照搬外国,主张“全盘西化”,是崇洋媚外,一概拒绝外国,孤芳自赏是盲目排外.我们既反对崇洋媚外,又反对盲目排外.十六.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答: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又方相互联系和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因一定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和相对立面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2.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是辩证的关系.第一,二者的区别: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二者的联系是:(1).相互联结,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2).相互包含:同一中有斗争,斗争中有同一.十七.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无处不在,并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指同类事物矛盾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差别和个性,(具体表现在: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发展阶段的特殊性.第二、矛盾及矛盾方面地位、作用的特殊性.第三、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相对绝对的关系,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的关系.十八.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运动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十九.哲学范畴与具体科学范畴的关系以及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现实性和可能性、形式和内容以及现象和本质的定义.答:1.哲学范畴与具体科学范畴是辩证的统一.第一,二者联系:都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第二,二者区别:抽象程度和适用范围不同.2.五对定义: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一定现象引起的现象.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人事科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现实性是指现实存在的事物及其所具备的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的综合;可能性是指事物依据其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有可能转化为其事物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二十.什么是实践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以及意义.答: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三个基本形式.)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正确认识世界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3.意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二十一.什么是认识主体与客体以及其关系.答:1.认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之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进入人的实践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即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2.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要有:第一,二者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第二,二者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认识的基础.第三,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即价值关系.第四,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欣赏、感受和体验关系,即审美关系.二十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定义、特点和形式以及其相互关系.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特点直接性和形象性.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二者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因素.二十三.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及其相互关系.答:1.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真理的绝对性亦称绝对真理.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任何真理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而是绝对的;其二,每一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不断发展的真理会越来越全面、深刻地反映客观实际,不断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相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从认识的广度来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畏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一个方面的认识;其二,从认识的深度来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带有近似的性质,不可能穷尽客观事物.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对立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两者是对立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性质.第二,两者是统一的.其一,是指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其二,是指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每一真理都是人类认识从相对走向绝对的无穷转化过程中的环节.第三,两者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二十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指: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即是否为真理的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唯一性: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实质上就是判定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简单地说,认识指导实践,如果实践成功,得到了预想的结果,说明指导实践的认识是正确的,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辨证统一性: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或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和可靠性,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或不确定性实质实践标准的过程性、局限性,即实践是具体的和历史的.(P65)二十五.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P67-68)答:1 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2 是一些社会活动的前提3 活动中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活动而已.4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十六.国体与政体的概念及其关系.答:1.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是指政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2.国体与政体是辩证的关系.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阶级统治的具体形式,所以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政体对国体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二十七.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以及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答: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三个基本方面.社会意识是指各种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第四,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二十八.精神生产及其相对独立性.答:1.精神生产是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科学、哲学和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的生产.2.精神生产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第一,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一样,是相对独立的生产活动和生产部门.第二,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2)它包括两方面内容: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与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其中,第一方面更为根本。

(3)由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唯物论与唯心论,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相反;由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知论,可知论认为人能认识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人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地认识世界。

什么是哲学?它与世界观的关系怎样?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整个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论述:试论马克思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使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显著标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是指:(1)它是完备和彻底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2)它不仅以现代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为基础,随着的的科学的进步而发展,而且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正确地揭示自然、、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指:(1)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2)它以无产阶级为自己的阶级基础,而无产阶级是变革旧世界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目的,二者统一变革旧世界的实践。

2.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答:(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性。

因为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名词解释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名词解释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名词解释人们总是对世界充满着好奇,他们想要去探索它的本质以及背后的玄机。

就此来看,哲学是一种针对宇宙中现象和现实的系统性思考,它许多基本问题是人类进行探讨的重要武器。

一、起源问题起源问题是关于宇宙、社会、文化等出现的具体起源的思考。

起源可以分为客观起源和主观起源。

客观起源是指客观存在的世界,它是现实世界中存在过去及将来的历史现象的总和;主观起源则是指主观存在,它是人类活动的驱动力,它包括主观意识、精神观念、文化价值等。

二、本质问题本质问题是一种深化自己思想的对话活动,它是指对具体事物本质的论述与思考,它使我们弄清事物的本质特性和规律性,为进一步推测其他相关性提供依据。

三、结构问题结构问题指的是去探究存在事物的内部结构及它们所处的关系,可以分为具体结构问题和抽象结构问题。

具体结构问题指的是对存在的客观事物的实际结构特征的探究,如科学实验;抽象结构问题则是对一般知识的构成结构定义的探究。

四、关系问题关系问题指的是探究客观存在事物与其外界互动关系的思考活动,它可以分为形式上的关系问题和实质上的关系问题。

形式上的关系问题是指对事物外形、空间、颜色等特征的探究;实质上的关系问题是指对外界物质条件、客观规律等的系统性的探究。

五、价值问题价值问题是指人们通过系统性的思考而辨析客观事物以及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它是人类行为最根本的指导,价值问题是一种把实际事物和理论联系起来的思考过程,它可以分为宏观价值问题和微观价值问题。

宏观价值问题是指社会价值体系,如社会公正、道德良善等,它们关乎人类社会的长期利益;微观价值问题是指当前行为及其结果,如实用主义、乐观主义等,它们关乎个人的短期利益。

总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针对宇宙中存在的客观事物以及人与事物之间关系的系统性思考,它包括起源问题、本质问题、结构问题、关系问题和价值问题。

通过哲学思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从而更好地把握命运,实现自身价值,提升人生境界。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答: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是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意义:①理论上,是划分唯物主义与维新主义的标准。

②这是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③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和思想理论来源。

答: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思想理论来源: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①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②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答: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页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途径。

答:意识的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知道、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实现途径:①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能动性的前提。

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是其重要条件。

③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5.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重要现实意义答: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复习提问:
1、什么是世界观、方法论?二者的关系?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 的关系? 3、什么是哲学?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研究 的是?
哲 学 的 基 本 问 题
根据课前预习,请回答以下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
分别是什么?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什么?
可知
二、为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从生活和实践看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 践活动中必然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从哲学研究自身看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 必须回答的问题。 3.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 发展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1、含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哲 学 的 2、内容 基 本 问 题
3、原因
是 什 么
从人们的生活和实践看 从哲学研究自身看
为 什 么
一是关于物质对象和上帝是否存在不可 知;另一个是认为经验之外的问题是无 法回答的。 休谟的不可知论
康德认为我们能知道的只是现象而非物 自体。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 康德的不可知论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 shu)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 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 知鱼之乐。” 问题:按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 道鱼的快乐,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 理了吗? 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 识的东西了吗?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形态.一. 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历史阶段)三大哲学渊源:古中国哲学,古印度哲学,古希腊哲学.1. 哲学的研究对象:整个世界.哲学是世界观,即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的理论体系.2. 哲学是善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1) 马哲第一次对哲学研究对象作出了这一科学界定,从而结束了哲学作为科学之科学的时代.2)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A. 哲学是以具体科学为基础.B. 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3)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注:如果说概括和总和是错误的说法)3. 哲学即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应是一致的.二. 哲学基本问题: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内容.1)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谁先谁后,谁决定谁,何者是世界的本原问题.2)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2. 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1)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对立阵营的唯一标准.2) 对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A. 一切唯物评议者都是可知论者.绝大多数(彻底的唯心主义也都是可知论者.B. 不可知论萌芽于古希腊的怀疑论者(古希腊犬儒学家).形成于近代欧洲.其代表人物有: (英)休漠,(德)康德.3. 哲学基本派别的主要形态1) 唯心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精神.其主要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A. 主观唯心主义即把主观精神(人类精神)看成世界本原.如:”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物是感觉的复合”(马赫)“心外无物”.“我心即宇宙”B. 客观唯心主义即把客观精神(即人类以外的精神)看作世界本原.如:”理在事先”(朱子).“绝对精神”(黑格尔)2)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以为有一种”原初物质”(其中以”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为最高成就).B.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1) 主要缺陷:形而上学性.机械性.不彻底性.(2) 把物质等同于”原子”,认为物质具有同”原子”相同的结构和属性(即质量不变性,具有广延性,不可分割性).C.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3) 辩证法的历史形态:三个历史阶段.A. 古代朴素辩证法.(未形成理论,呈萌芽状态,表现为观点).B. 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黑格尔为哲学史上自觉地提出辩证法的理论体系).C. 现代唯物辩证法.第二节马哲的产生与发展一. 马哲的产生.(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展为其诞生的标志).1. 马哲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 19世纪生产力迅猛发展为科学的世界观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2) 19世纪三十年代无产阶级已从一个自在的阶级成为一个自为的阶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成熟了起来,从而为马哲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自在:本质未形成,自为:本质形成了,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无产阶级成熟的标志是三个工人运动:A. 英国宣章运动.B.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C.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大罢工.2. 自然科学的前提.十九世纪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其中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些为马哲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前提.3. 马哲的理论来源.1) 马哲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2) 马哲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马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德国古典哲学代表:谢林.费希特.康德.黑格尔(集大成者).费尔马哈(终结者).二. 马哲的内容:1. 马哲的内容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 马哲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 马哲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同辩证法的方法论相统一.2) 马哲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统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之一,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3. 马哲的本质特征.(本质特征:即只有马哲具有,其他哲学不具有的特征)1) 实践性是马哲最显著的本质特征.2) 阶级性,即无产阶级性.这是马哲的又一重要特征.4. 马哲的发展1) 马恩本人毕其一生,不断丰实,完善自己的学说.2) 列宁主义阶段.3) 马哲在中国的两大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5. 马哲与现代西方哲学.1) 德国古典哲学终结后的,都属于现代哲学.(现代哲学与近代哲学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2) 马哲是现代哲学,而现代西方哲学则是特指现代西方的资产阶级哲学,其传统是唯心主义的,以非理性为特性,其主要思潮有:A. 科学主义(标榜科学).代表有:孔德的实政主义.逻辑实政主义.实用主义.B. 人本主义.(以反科学反理性为特征).代表有: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佛洛德主义.第二章辩证唯物论第一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 物质范畴.1.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 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2) 就现代科学的发展来看,物质的表现形态有:实物标志.场的标志.关系形态.2. 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1) 列宁物质定义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坚持了唯特主义一元论,从而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2) 列宁物质定义揭示了物质具有可知性,这就坚持了可知论,从而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线.3) 列宁物质定义揭示了物质形态多样性和物质特性的唯一性的统一,这就”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从而同旧唯物主义相区别.二.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1. 运动是标志事物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2.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1)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载者.设想有非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2)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这是形而上学观点.3.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A.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1) 就机械运动而言,相对位置不变.(2) 事物处在量变过程中,性质未变.B.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1) 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的条件.(2) 相对静止是认识和区别事物的前提.(3) 相对静止是衡量运动的尺度.2)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相对主义的诡辩论.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诡辩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辩证法—赫拉克利特“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相对主义诡辩论—克拉底鲁“飞矢不动”不变论—智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诡辩论—庄子(无论不变论还是相对主义诡辩论都是形而上学.三.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简称是空)1. 定义:1)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具有一唯性,即不可逆性.2)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具有三维性.可颠倒的.广延:长宽高,体积.伸张:广延性的延续)2. 宇宙即时空.(宇:上下四方,宙:古往今来)3. 时空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4. 时空的绝对和相对1) 时空是客观存在的,因而是绝对的.只看到绝对性即形而上学”绝对论”2) 时空又是相对的,具体事物的时空是特定的,也是可变的.5. 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1) 就整个物质世界而言,时空是无限的.2) 就具体事物而言,时空是有限的.3) 有限和无限的关系:A. 有限构成无限,无限即无数个有限的总和.B. 无限通过有限表现出来.第二节意识的起源一. 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 意识产生的过程.A. 一切事物都具有的反映特性.B. 低级生命具有刺激感应性.C. 高级动物具有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D. 人的意识.2) 人脑的出现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2.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1) 劳动创造了人的手,人的脑.2) 劳动创造了语言.3) 劳动锻炼了人的思维能力.二. 意识的本质.1. 就意识的物质基础而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器官)2. 就意识的源泉而言,意识是”客观实在的主观映象”1)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2)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3)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4) 割裂意识的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就会导致:A. 否认意识内容客观性的唯心主义.B. 否认意识主观特征的庸俗唯物主义.三. 意识的作用.1.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和实践相结合,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力,也叫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2. 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1) 意识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2) 意识活动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3) 意识活动能改造客观世界.4) 意识对主体有反作用.3. 意识能动作用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实践.四. 意识与人工智能.1. 人工智能:即思维模拟,主要有二种方法.1) 结构模拟2) 功能模拟2. 人工智能不可能代替人脑1) 人工智能是低级运动的形式,它不能取代高级运动形式.2) 人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没有.3) 人工智能是人创造的,执行的是人的命令.3. 人工智能的哲学意义:丰富和充实了辩证唯物主义对意识的认识,证实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唯物主义观点.第三节世界统一于物质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 世界是统一的.1) 凡是认为世界是统一的,即只有一个本原的,是一元论.A. 认为世界源于物质是唯物主义一元论.B. 认为世界源于精神是唯心主义一元论.(1)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类精神作为世界本原.(2) 客观唯心主义把人类以外的精神作为世界本原.2) 凡是认为世界不具有统一性的是二元论或多元论.2.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 列宁的物质定义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2) 具体科学的发展证明了,且不断地证明世界统一于物质.3) 马克思还对世界的物质性作出了哲学的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一系列方法论原则进行了哲学论证.4) 无论是科学证明,还是哲学论证,都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永恒的过程.二.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 物质决定意识.2.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三.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 规律是指事物或现象间的内存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2. 遵循客观规律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2) 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发现和利用规律.3.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三章唯物辨证法第一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唯物辨证法与行而上学的对立:1.唯物辩证法与行而上学对立的表现:1)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即所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唯物辩证法以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全面地),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片面地)。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存在:世界中一切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在(存在状态)。

包括物质的存在和意识的存在。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
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
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是划分哲学
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
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体现在两个方面:
1、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

即谁决定谁?现实世界究竟是由思维或精神创造的,还是从来就自在存在着的?不同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或意识能否反映物质。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备战2018政治考点一遍过专题4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含解析)

备战2018政治考点一遍过专题4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含解析)

专题41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一)哲学基本问题⒈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不同性质的哲学对它的回答有着很大的差异。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是全面的、辩证的、科学的。

⒉内容:⑴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最重要的方面。

▲追求物质利益≠唯物主义;追求精神文明≠唯心主义。

⑵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反映存在或者不能彻底的反映存在。

这是哲学问题中从属的方面。

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在漫长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各种哲学观点层出不穷,无数哲学流派形态各异,但哲学所有这些形形色色的理论,无非分别属于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与根本观点两千多年来。

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到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再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你一定要做知道的哲学常识常考点

你一定要做知道的哲学常识常考点

你一定要做知道的哲学常识常考点▎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即意识和物质谁是本原,即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这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某一种或者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源,比如,水是万物的始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五行学说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的官方哲学。

(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如,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物是观念的集合;人是万物的尺度;万物皆备于我;我思故我在;吾心即宇宙;心外无物等。

2.客观唯心主义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

如,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理在事先;老子的“道”;绝对观念论等。

(三)哲学发展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1.辩证法:坚持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2.形而上学:坚持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多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辩证唯物论▎一、物质和意识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哲学基本问题选择题

哲学基本问题选择题

第一章哲学及其基本问题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B。

理论化、系统化的具体学科C.实践化、系统化的学问D。

科学化、系统化的世界观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观就是( )A.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C.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3、哲学的研究对象是()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与辩证法C世界的本质、普遍规律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D社会本质与历史唯物主义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5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唯物主义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B唯心主义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C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志D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6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说明()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B。

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C.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6恩格斯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

”这说明()A哲学推动时代步伐,决定历史进程B任何哲学都对社会变革起积极作用C反映本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巨大作用D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8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关系 D.无限和有限、绝对和相对之间的关系9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是( )A.前者是完整的理论形态,后者是不完整的理论形态B.前者承认运动,后者不承认运动C.前者揭示了意识的本质,后者未能揭示意识的本质D.前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后者以唯心主义为基础10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B。

公共基础知识哲学部分精选题含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哲学部分精选题含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哲学部分精选题含答案1、哲学是(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正确答案:C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C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表现在( )。

A.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B.哲学是绝对的,具体科学是相对的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特殊规律D.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正确答案:D4、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 )。

A.一般方法B.经验材料C.理论结论D.具体方法正确答案:A5、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普遍和特殊的关系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C.代替和被代替的关系D.有限和无限的关系正确答案:A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正确答案:D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B.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C.绝对真理的体现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正确答案:D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

A.主要内容B.理论基础C.核心部分D.实质和灵魂正确答案:B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C.为全社会服务的世界观D.新兴阶级的世界观正确答案:B1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正确答案:B马克思主义哲学11、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从事地质学研究中,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创立了地质力学的新理论,对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考试行测备考:哲学常识

考试行测备考:哲学常识

考试行测备考:哲学常识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一、概述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的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一个是世界的本源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2、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

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将人的感觉、观念等“主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个人的“客观精神”作为世界本原。

唯物主义(1)朴素唯物主义(自发唯物主义):力图将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其特点是:直观性、非科学性、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2)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产生的,把原子归结为世界的本原。

其特点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3)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二、唯物论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感知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3、物质欲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即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能动的认识世界;(2)意识能动的改造世界三、辩证法1、联系——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高二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1)

高二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1)
1.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什么关系?
2.具体科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是 怎样的?
具体科学
指导
基础




世 界 观
决 定 反 映
方 法 论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
(意识)
存在
(物质)
思考:什么是意识? 什么是物质?
• 所谓的意识是指人脑对客观 世界的反映 。 所谓的物质,指不依赖于人的 主观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客观实在。
一律抓 紧抗旱!
漫画说 明了什么 问题?
请领导 指示
;凤凰平台 / 凤凰平台 / 凤凰平台 优游彩票 / 优游 / 优游彩票 ;
他们的辩论究竟谁是谁非,谁输 谁赢,历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名 家是研究逻辑的,从逻辑上说,似乎 惠施占了上风,因为人和鱼是不同类 的,人怎么知道鱼的心理呢?但从现 实体验上说,庄子也是有道理的,任 何动物的动作、表情,痛苦或快乐, 人是可以凭观察体验到的。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o 哲学的基本问题?
否认能正确反映存在 (不可知论)
代表人物: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
休谟的不可知论
关于物质对象和上帝
是否存在不可知;
“濠梁之辩”
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苍条鱼说:“苍条鱼在水里 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 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 是鱼,无疑也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快乐。”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问 ‘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这就表明你已 经肯定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

2.1哲学的基本问题

2.1哲学的基本问题
荀子 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
何为本源
我思故我在
“在我看来,凡是认识的 清楚的,明白的东西,就存 在。因为既然认识的清楚。 明白,就真实了。而真实, 即为存在”。
西方理性哲学开创人: 笛卡儿
认为意识决定了世界万物的存在(唯心主义)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
存在就是被感知
一天,贝克莱和友人 约翰生博士散步,讨论 “存在就是被感知”的 问题,不小心碰上了一 块石头。
(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我们自身 )
这一关系,对应的正是———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为什么我们做事情总是需要事先有一定的 计划?制定完美的计划为什么有时不能达到预 期的目标?
都说“态度决定一切”,这是否说明人的 精神是起决定作用的?
无数次的努力总是无法取得成功,人的命 运是否真的先天注定,后天无论主观上如何努 力都无法改变?
地球、生 物、环 境、
国 情等
从主观出发
结论一: 从生活实践看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人们在生活
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结论二: 从哲学研究看,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一
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①贯穿哲学发展始终。 ②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
和方向,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思维与存 在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回答的不同,哲学的性质就 不同;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问 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 标准。 ③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4.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看,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
的艺术
学习目标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具体包括 哪些内容?

高二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1(1)

高二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1(1)
1)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 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 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间九条巨蚯蚓变成一个直径达万米的亮黄色巨大骨盆模样的超巨型沫龙卷群!把壮扭公主团团围主!只见无数糖人和 像成千上万的木头一样朝壮扭公主冲来……这时 壮扭公主道:“你们那是啥玩意儿,看我的!”壮扭公主一边说着!一边耍动大如飞盘、奇如熨斗的神力手掌大吼一声,只见无数高达四千米的圆锥形摩天卫士大厦纷 纷从地下钻了出来,然后纷纷长出比水塔烟囱还粗的手脚,排列成整齐的兵阵……壮扭公主摇动粗壮的大腿又是一声大吼,所有卫士都像巨大的导弹一样腾空而起,向 怒放的烟花一样朝四周超巨型的风龙群射去……随着一阵阵的爆炸和一片片的闪光,所有的风龙卷群都烟消云散、不见了踪影……只见R.拉基希门童和另外四个校妖 突然齐声怪叫着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床垫蛇喉圣!这个巨大的床垫蛇喉圣,身长六百多米,体重九十多万吨。最奇的是这个怪物长着十分美妙的蛇喉!这巨圣有着浅黑色 玩具般的身躯和粉红色细小蜈蚣样的皮毛,头上是深红色肥肠模样的鬃毛,长着浅绿色炸鸡般的鼠夹弭幻额头,前半身是碳黑色黄瓜般的怪鳞,后半身是变态的羽毛。 这巨圣长着银橙色炸鸡般的脑袋和嫩黄色邮筒般的脖子,有着火橙色蒜头造型的脸和土黄色灵芝般的眉毛,配着米黄色板斧模样的鼻子。有着亮橙色天网造型的眼睛, 和绿宝石色飞船般的耳朵,一张亮橙色滑板般的嘴唇,怪叫时露出水绿色鳞片般的牙齿,变态的碳黑色棕绳样的舌头很是恐怖,粉红色画笔形态的下巴非常离奇。这巨 圣有着酷似麦穗般的肩胛和活像轻盈模样的翅膀,这巨圣弯曲的锅底色皮球样的胸脯闪着冷光,极似谷堆模样的屁股更让人猜想。这巨圣有着活似茄子般的腿和褐黄色 恐龙般的爪子……修长的深红色豆包样的八条尾巴极为怪异,水蓝色香肠般的狂驴月影肚子有种野蛮的霸气。锅底色猩猩模样的脚趾甲更为绝奇。这个巨圣喘息时有种 米黄色熊胆样的气味,乱叫时会发出烟橙色铁锹造型的声音。这个巨圣头上暗红色怪石模样的犄角真的十分罕见,脖子上仿佛玩具模样的铃铛好像极品的风流又寒酸! 壮扭公主兴奋道:“好玩,有创意!本公主相当喜欢!有什么花样快弄出来我瞧瞧!”壮扭公主一边说着一边将身体变得和”床垫蛇喉圣一样巨大……这时那伙校妖组 成的巨大床垫蛇喉圣忽然怪吼一声!只见床垫蛇喉圣颤动轻灵的脖子,一抛,一道土灰色的奇辉萧洒地从粗俗的肩胛里面喷出!瞬间在巨床垫蛇喉圣周身形成一片天蓝 色的光环!紧接着巨大的床垫蛇喉圣破烂的墨黑色谷堆一样的脑袋突然扭曲变异起来……仿佛元宵般的屁股跳出海蓝色的隐隐灵光……仿佛玉葱般的手臂闪出淡红色的 点点神暖……最后床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复习回顾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4、哲学的内涵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1.2 哲学的基本问题自主学习阅读课本,8-11页,圈点勾画,标记问题,时间3-5分钟左右。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内容是什么?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分别是什么?2.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分别是什么?4.唯物主义有那些基本形态?其基本观点与局限性是什么?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其基本观点是什么?6.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分别是什么?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注意:①思维:指人的意识、思想等主观的东西。

存在:指物质、存在物等客观实在的东西。

②“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③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P8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何者是本原(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决定存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1、哲学的基本问题:P8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第一性、第二性”1.“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2.“存在即被感知”、3.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4.“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5.“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

”6.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何者是本原(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决定存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1、哲学的基本问题:P8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第一性、第二性”有没有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能不能可知论不可知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1.我们永不能由知觉的存在或其任何性质,形成关于对象的存在的任何结论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江西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考试过程中经常考查的要点之一,在考试过程中重点考查学员对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几个派别的区分,需要学员进行重点把握,尤其需要区分一些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事例。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根据恩格斯的提法: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者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这种观点也是自然观所研究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之间具有两个关系,一个是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谁先产生(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一个是思维和存在之间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是否能够认识到物质。

根据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可以理解成划分哲学党性的标准。

根据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派别,而这一关系只需让学员掌握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可,学员需重点掌握的是物质与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 唯物主义及其三个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派别唯的是物,其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而根据人们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唯物主义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及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在古代,由于人们的认知能力以及知识层次都比较低,所以对物质的认识深度也比较浅,只是把某些能够看到的具体物质当成了世界的本原,所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一种或几种实物,在考试中比较常见的关键词如水、火、气、形、阴阳、五行等,例如:水是万物的始基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这一种具体的物质;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这一种具体的物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即认为神是随着形这一种具体的物质的产生而产生,也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到了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了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原子,如果题干中出现“原子”二字,则该观点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派别,例如“原子是宇宙之砖”。

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三个缺陷性:机械性(即认为世界上的所有运动都是简单的机械位移);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式
去看待世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没有看到原子与其他物质之间的关系,并且也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物质,故而具有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即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而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

③现代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世界上各种不同的物质概括、抽象出了一个共同的本质属性:客观实在性,即所有的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属性,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哲学部分学习的主体内容,此处需要重点掌握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即可。

(2)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唯的是心、是人的意识,所以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而根据人们对意识的认识的不同,唯心主义又可以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①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强调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精神,即强调人本身是世界的本原,在考试中比较常见的关键词如人、我、心、观念、感觉等,例如:物是观念的集合(即认为物质都是对观念的反映、是由人的观念构成的);相由心生(即认为一个人看到的事物是由其内心来决定的)。

但这些关键词需要与学员强调考试过程中的体现并不绝对,需要具体分析题干的意思,辩证看待这些关键词在题干中的作用。

②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强调世界的本原是独立于人之外的一些精神,即强调虽然整个世界也是有人的精神创造出来的,但这些精神并不是人自身而是在人之外的,客观唯心主义在考试中比较常见的关键词如:道、理、理念、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例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即强调物质世界都是对理念的反映)。

3.练习题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答案】B。

解析:题干这句话的意思是把人的希望寄托在“命”上,与“听天由命”意思相一致,故这句话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而非唯物主义的观点,故本题说法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