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记时间和对人年龄段说法

合集下载

人的年龄划分和别称

人的年龄划分和别称

人的年龄划分和别称中国古代(旧社会)年岁的别称(划分时间),过去中国民间认为:1岁以内(初生至1岁、不满周岁)----乳儿期、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1至3岁----婴儿期;2~3岁的儿童----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3--6岁-----学前期或幼儿期(1—7岁为幼儿)、孩提;6--12岁-----学龄初期、童年期;7--8----(换牙时期)童龄;7岁(女)--髫年;8岁(男)--龆年;龆[tiao]:儿童换牙。

髫[tiáo]年,髫[tiáo]龄,童年,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儿童垂发叫髻。

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

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

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8---14岁为少年;9岁九龄10岁以下--黄口;12岁(女)--金钗之年;12岁以下是童年,12岁以上称为少年总角时代;另外称儿童的有:童孺:儿童。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12---15岁-----学龄中期或少年期13岁(女)--豆蔻年华,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3---15岁--舞勺之年;15岁(女)--及笄之年;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人的优雅:古代对各年龄段的尊称用语

古人的优雅:古代对各年龄段的尊称用语

古人的优雅:古代对各年龄段的尊称用语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尚在襁褓,初知发笑,(婴幼儿);(2-3岁)。

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牙,长出新牙,(七八岁间)。

髫年:女孩七岁。

龆年:男孩八岁。

垂髫:童子未冠,头发下垂谓之龆。

总角:角,小髻。

总,束发上分,人之童年。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礼记》:“人生十年曰幼学”。

豆蔻:“娉娉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13-15岁。

舞象之年:15-20岁。

金钗之年:12岁(女孩)。

及笄:《礼记》:“女子十又五而笄”(结发为笄,表成年)。

束发:男孩成童,束发为髻。

破瓜(碧玉年华):瓜拆开为“二八”,二八相加或相乘,谓女子十六或六十四岁。

桃李年华:20岁(女)。

花信年华:24岁(女)。

弱冠:《礼记》:“二十曰弱冠”。

男子二十结发加冠,体且未壮。

而立:《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成立:“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

人之成年。

不惑:《论语》:“四十而不惑”。

强仕:《礼记》:四十曰强仕。

知非:《淮南子》:“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人之五十。

天命:《论语》:“五十而知天命”。

及艾:《礼记》:“五十曰艾”(发白如艾)。

杖行:《礼记》:“五十杖于家”。

耆艾:《礼记》:“五十曰艾,六十曰耆”。

人之五六十岁。

花甲:人之六十。

耳顺:《礼记》“六十而耳顺”(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垂老:人之将老。

桑榆:《后汉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天黄昏,喻人之将老)。

耆老:《国语》“六十曰耆,七十曰老”。

人之六七十岁。

古稀: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

迟暮:杜甫:“迟暮少寝食”。

人之将老。

皓首:《后汉书》:“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眉寿:《诗经》:“此为春酒,以介眉寿”(秀眉,寿者相称,人之长寿)。

风烛:风中之烛、随时可灭,人之残年。

耄耋:“七耄八耋”。

人之七八十岁。

鲐(tái)背:“九十鲐背”。

白寿:“白”为“百”缺一,人之九十九。

语文园地六古人年龄的称谓

语文园地六古人年龄的称谓

语文园地六古人年龄的称谓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古人年龄有着各种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反映了不同年龄段的意义和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人年龄的称谓:1. 婴儿:初生儿,孩提。

2. 幼学:童年,垂髻。

3. 豆蔻年华:十三四岁。

4. 总角:童年期,儿童时代的代称。

5. 少年:十五岁至三十岁。

6. 弱冠:男子20岁。

7. 而立之年:30岁。

8. 不惑之年:40岁。

9. 知命之年:50岁(又称为天命之年)。

10. 花甲之年:60岁。

11.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

12. 期颐之年:百岁。

接下来,我将详细解释这些年龄称谓的含义和适用情况。

“婴儿”是指刚刚出生的孩子,通常是指出生后的第一年。

“孩提”则是指幼儿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够独立行走和说话,主要依赖父母的照顾和照顾。

“幼学”是指童年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开始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和技能。

这一阶段是孩子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时期。

“豆蔻年华”通常用来指十三四岁的少年少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变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角”是指童年期,儿童时代的代称。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通常还在接受基础教育,学习各种基本知识和技能。

“少年”是指十五岁至三十岁的年轻人,这是一个人开始独立生活、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时期。

这个年龄段的人通常还在学习各种职业技能,并开始参与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还会使用不同的称谓来表示不同的人生阶段和意义。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的标志,标志着他们已经到了成年而开始独立生活的时期。

“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和“花甲之年”则分别表示30岁、40岁、50岁和60岁的标志,这些都是人生中重要的里程碑。

在这些阶段,人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都已经相当丰富,也开始对人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至于“耄耋之年”和“期颐之年”,这些是更高龄的标志,通常用于表示百岁以上的老人。

这些老人已经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成为社会的宝贵财富。

人生的各种年龄划分及称谓

人生的各种年龄划分及称谓

人生的各种年龄划分及称谓一、人生分九段,中国古代的年龄划分古代根据男子成长过程的生理特点,以十年为单元,将人生大致分为九个阶段。

分别是“幼”、“弱”、“壮”、“强”、“艾”、“耆”、“老”、“耄”、“期”,说来相当有趣。

始于战国,成书于秦汉的《礼记·礼上第一》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

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壮,有室。

四十曰强,而仕。

五十曰艾,服官政。

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

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

”大意是说:男子十岁称幼,开始入学读书。

二十岁称弱,举冠礼后,就是成年了。

三十岁称壮,可以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了。

四十岁称强,即可踏入社会工作了。

五十岁称艾,能入仕做官。

六十岁称耆,可发号施令,指挥别人。

七十岁称老,此时年岁已高,应把经验传给世人,将家业交付子孙管理了。

八十岁、九十岁称耄……百岁称期,到了这个年龄,就该有人侍奉,颐养天年了。

古人之所以如此划分,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

尽管这些观点,某些地方有点主观、片面,但总的来说,是符合人生规律的。

古人提倡十岁入学,今天我们规定七岁入学,尽管相差三年,但在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应该是符合现实要求的。

尤其古代提出三十“有室”,这和今天世界一些地方盛行的三十结婚,晚婚晚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人的寿命延至七、八十岁以上。

民间流传的“二十三十青少年,四十五十正当年(即壮年),六十七十满街转,八十九十不稀罕”民谣,这和“四十称强、五十称艾、六十称耆、七十称老”的提法,如出一辙。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祖先,对人生年龄的分段,分明是极为科学和合理实用的。

二、世界卫生组织于2000年提出了新的年龄划分法45岁以下为青年,45~59岁为中年,60~74为年轻的老人或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这五个年龄段的划分,将人类的衰老期推迟了10年,这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抗衰老意志将产生积极影响。

1994年以前国际对人口问题通过划分标准是三个年龄段:零至14岁为少儿;15岁至64岁为劳动力人口;64岁(中国60岁)以上为老年人。

古人对年龄的称呼

古人对年龄的称呼

2.少年。7岁—17岁。
(1).启蒙期7岁—10岁;
(2).逆反期11岁—14岁;
(3).成长期15岁—17CH岁ENLI。
17
3.青年。18岁—40岁。
(1).青春期18—28岁;
(2).成熟期29—40岁;
4.中年。41—65岁。
(1).壮实期41—48岁;
(2).稳健期49—55岁;
(3).调整期56-65岁;
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
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 75岁至89岁为 老 年 人 , 90 岁 以 上 为 长 寿 老 人 。
CHENLI
16
心理学上一般的年龄分段:
1.童年。0岁—6岁(周岁,下同) (1).婴儿期0-3周月; (2).小儿期4周月—2.5岁; (3).幼儿期2.5岁后—6岁
缨是五采丝绳,女子许嫁以后用它来束发。
郑玄注:“著缨,明有系也。”就是说,
缨是许嫁的标志,表示这一女子已经有了
对象。这条束发丝绳,直到成婚的当夕,
才由新郎解下,这就是《仪礼·士昏礼》所
说的:“主人(婿)入室,亲脱妇之缨。”
②新婚夫妇须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
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苏武就有“结发
为夫妻,恩爱两不疑CHE”NLI 的诗句。
七八岁的儿童。
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
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CHENLI
4
▪ 五、总角
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
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
称“总角”。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

人生的各种年龄划分及称谓

人生的各种年龄划分及称谓

人生的各种年龄划分及称谓一、人生分九段,中国古代的年龄划分古代根据男子成长过程的生理特点,以十年为单元,将人生大致分为九个阶段。

分别是“幼”、“弱”、“壮”、“强”、“艾”、“耆”、“老”、“耄”、“期”,说来相当有趣。

始于战国,成书于秦汉的《礼记·礼上第一》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

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壮,有室。

四十曰强,而仕。

五十曰艾,服官政。

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

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

”大意是说:男子十岁称幼,开始入学读书。

二十岁称弱,举冠礼后,就是成年了。

三十岁称壮,可以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了。

四十岁称强,即可踏入社会工作了。

五十岁称艾,能入仕做官。

六十岁称耆,可发号施令,指挥别人。

七十岁称老,此时年岁已高,应把经验传给世人,将家业交付子孙管理了。

八十岁、九十岁称耄……百岁称期,到了这个年龄,就该有人侍奉,颐养天年了。

古人之所以如此划分,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

尽管这些观点,某些地方有点主观、片面,但总的来说,是符合人生规律的。

古人提倡十岁入学,今天我们规定七岁入学,尽管相差三年,但在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应该是符合现实要求的。

尤其古代提出三十“有室”,这和今天世界一些地方盛行的三十结婚,晚婚晚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人的寿命延至七、八十岁以上。

民间流传的“二十三十青少年,四十五十正当年(即壮年),六十七十满街转,八十九十不稀罕”民谣,这和“四十称强、五十称艾、六十称耆、七十称老”的提法,如出一辙。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祖先,对人生年龄的分段,分明是极为科学和合理实用的。

二、世界卫生组织于2000年提出了新的年龄划分法45岁以下为青年,45~59岁为中年,60~74为年轻的老人或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这五个年龄段的划分,将人类的衰老期推迟了10年,这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抗衰老意志将产生积极影响。

1994年以前国际对人口问题通过划分标准是三个年龄段:零至14岁为少儿;15岁至64岁为劳动力人口;64岁(中国60岁)以上为老年人。

古人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古人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古人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年龄段,古人对每个年龄段都有独特的称呼,这些称呼反映了古人对人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和态度。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称呼,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婴儿期:啼哭的宝贝婴儿期是人生的最初阶段,婴儿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求知的欲望,同时也需要得到父母的呵护和照顾。

古人称呼婴儿为“啼哭的宝贝”,表示他们的存在给家庭带来了欢乐,同时也需要家人的关爱与保护。

幼儿期:稚气未脱的孩童幼儿期是婴儿长大后的阶段,他们开始学习走路、说话,慢慢展露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古人称呼幼儿为“稚气未脱的孩童”,意味着他们还没有完全长大,性格和思维仍然稚嫩,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引导。

少年期:生机勃勃的少年少年期是人生的成长期,这个阶段的人们正处于学习和锻炼的关键时期。

古人称呼少年为“生机勃勃的少年”,形容他们充满朝气和活力,不断追求知识和梦想。

在这个阶段,他们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年期:壮志凌云的年轻人青年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人们在这个阶段开始独立思考和担当社会责任。

古人称呼青年为“壮志凌云的年轻人”,形容他们充满了雄心壮志和对未来的向往。

青年人需要不断努力学习和奋斗,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同时也要关心社会和他人的发展。

中年期:家庭责任重的壮年中年期是人生的担当时期,人们在这个阶段承担起家庭和事业的责任。

古人称呼中年人为“家庭责任重的壮年”,表示他们需要承担照顾家庭和养育子女的重任。

在这个阶段,中年人需要平衡工作和家庭,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和个人发展。

老年期:晚年之人老年期是人生的晚年阶段,人们在这个阶段享受着人生的成果和智慧。

古人称呼老年人为“晚年之人”,表示他们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在这个阶段,老年人需要享受生活的乐趣,同时也需要家人的关爱和照顾。

通过了解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称呼,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人生各个阶段的认知和重视。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从0岁到100岁,我国古人对每个阶段的年龄称谓都不尽相同,而古人对年龄的称谓都很美,那么古人对各个阶段的年龄称谓都是什么呢?幼年时期的称谓首先是5岁以下的孩子,他们有许多称谓,一般常用的有“孩提”“襁褓”“赤子”等。

如果特指出生那天,古人会用“初度”指代。

孩子出生两三日后一般父母会做东请亲朋好友吃饭,也叫作“汤饼宴”。

所以两三天的婴儿也被称为“汤饼之期”。

至于“襁褓”这个称呼,一般会沿用到孩子学会走路。

而“孩提”和“襁褓”的意思也差不多,“襁褓”指的是裹着婴儿的布,“孩提”将字反过来后就是“提孩”,也可以和襁褓一词做相同解释。

童年、青年时期的称谓等孩童长到了7、8岁就开始进入换牙期,这段时间可以叫“龆(tiao 而声通髫)龀(chen四声)”,意思就是垂髫换齿之年。

有些地方则叫“始龀”、“童龀”,“龀”的意思就是换牙或是童齿,意为刚刚开始换牙的儿童。

另外,在此期间的孩童也可以用“总角”来称呼,这个词的来源是古时候父母习惯将孩子的头发从中间分开,并且扎成两个角。

一般15岁以下孩童都可以用“总角”来称呼,《诗经》中也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记载。

10岁以下的孩子还可以用“黄口”来指代,这就是为什么古代人经常骂人会骂道“黄口小儿”意思就是侮辱对方还不如一个10岁的孩子。

而10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用“幼学”来称呼,过了这个年龄男女的叫法就分开了。

女子12岁称为“金钗”,13到15岁称为“豆蔻”,豆蔻就是出自开头提到的“豆蔻梢头二月初”。

而15岁女子因为要将头发扎起来,以笄贯之。

故被称为“及笄”。

15岁及笄的女性就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在古代算是成年女性了。

古时候常说的“小女年方二八”,并不是28岁,而是16岁。

16岁的女子则称为“碧玉之年”。

因为《碧玉歌》中提到“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

所以“碧玉之年”也被称为“破瓜之年。

”等女子到了20岁,便会被称为“桃李年华”,这个词出自《又启严公》中的“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

人生年龄段的称呼

人生年龄段的称呼

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

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古文并加以承传。

0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九龄:为9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wan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二八:为16岁。

20岁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他们喜欢用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指点江山、世态。

比如对人从生到死的概括莫过于那句中国人都喜欢引用古训: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九十是什么?九十老童呗。

你看凡年逾九十的翁妪几乎都是五官缩蹙、须稀发疏、雌雄难辨,更常常遗东忘西、耳聋口拙、问南言北,上厕所忘拉裤子,出门不认儿女,令人忍俊不止。

不是老童是老圣?十岁不愁:玩是儿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

包括成年人因贪玩而无所事事者多是被称为没心没肺、游戏人生。

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

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闹,是发泄。

孩童喜玩不愁是天性,但过于贪玩,国人则称之为顽石劣性,因为他们认为玩物丧志。

正是:少年若天性,成长使之然。

孩子们都是塑造出来的。

二十不悔:中国人喜欢讲自古英雄出少年。

纵览历史少年才俊代代辈出,他们或为国为民血战沙场或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成为中华民族最可歌可泣的一部分。

无怪乎伟人感叹: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世界寄托在你们身上。

“二十”无暇?当然不是。

二十之青年富于青春,赌资雄厚,学性方勃,顽劣尚存,自谓热血,确有不少摇摆于正邪之间。

无论跌倒或撞的头破血流,总会一言蔽之:无悔。

再用年轻时最爱表述的爱情宣言——噯情ゼ跑徿套如果我爱你是×,那么我不想我√。

如果因√而失去你,那我宁愿×一辈子——讲这话时一定不会想到,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苦。

青春的赌资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那些老时一事无成、穷困潦倒的人,几乎都是把有限的青春作为无限的赌资任意透支而糟蹋了。

三十而立:自2000多年前老夫子说他三十即建功立业后,三十就成了中国人特别是父辈衡量男儿(子孙)是否安身立命的度量衡。

三十而立,不是指男人是否能养活自己。

在孔夫子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众多的儒家学究们把它演化成考量那些世世代代上背负着祖宗、下牵引着儿女的男人们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又要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标杆。

古人对各年龄段的称呼

古人对各年龄段的称呼

古人对各年龄段的称呼1. 引言在古代,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称呼。

这些称呼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年龄和社会地位的认知,也代表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社会关系。

本文将介绍古人对各年龄段的称呼,从婴儿期到老年阶段,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2. 不同年龄段的称呼2.1 婴儿期(出生 - 3岁)在古代,对于新生儿,人们常常使用”婴儿”、“娃娃”、“襁褓”等称呼。

特别是在婴儿刚出生时,人们还会称呼为”封儿”,寓意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2.2 幼儿期(3岁 - 7岁)幼儿期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古代,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人们常常称呼为”童儿”、“童子”,表示他们已经脱离了婴儿期,开始步入童年。

2.3 童年期(7岁 - 15岁)在古代社会,童年期是一个孩子逐渐成长为成人的阶段。

古人对这个年龄段的称呼多种多样,包括”弱冠”、“童男”、“童女”等。

这些称呼既表明了孩子们的成长,也为他们的进入成人社会打下了基础。

2.4 青年期(15岁 - 30岁)青年期是一个人的生命中最富有激情和活力的阶段。

在古代,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们,常常称呼为”壮士”、“公子”等。

这些称呼代表了年轻人的朝气蓬勃和活力四溢。

2.5 壮年期(30岁 - 50岁)壮年期是一个人生活的鼎盛时期,在古代,人们常常称呼为”丈夫”、“妇人”等。

这些称呼既体现了成年人的社会角色和婚姻状态,也代表了社会对于中年人的期望和责任。

2.6 中年期(50岁 - 70岁)中年期是一个人生活中的事业稳定和经验丰富的阶段。

在古代,人们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常常称呼为”老者”、“大人”等。

这些称呼体现了中年人的社会地位和智慧。

2.7 老年期(70岁及以上)老年期是一个人生命的最后阶段,在古代,人们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有着尊敬和敬重的态度,常常称呼为”老人”、“长者”、“老夫”、“老母”等。

这些称呼代表了对老人智慧和经历的敬佩,同时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家族文化和敬老传统。

3. 结论古代社会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称呼,这些称呼反映了古人对年龄和社会地位的认知和尊重。

教师资格证科目:传统文化之古代称谓(讲义+笔记)

教师资格证科目:传统文化之古代称谓(讲义+笔记)

传统文化之古代称谓(讲义)古代称谓1-年龄称谓2-职业称谓3-人物称谓(一)年龄称谓周岁以下——襁褓2、3岁——孩提3、4岁—8、9岁——垂髫7、8岁——始龀8、9岁-13、14岁——总角(泛指幼年)10岁以下统称黄口(一)年龄称谓女孩12岁——金钗之年女孩13、14岁——豆蔻年华女孩15岁——及笄之年女孩16岁——碧玉年华女孩20岁——桃李年华女孩24岁——花信年华(一)年龄称谓(二)职业称谓冰人——媒人伶官、伶人——乐官、演员梨园——戏曲界杏林——医学界VS杏坛——教育界(三)人物称谓1.尊称令令尊、令堂、令郎、令爱贤贤弟、贤侄2.谦称小小弟、小可、小儿、小女、小店愚愚见、愚兄(三)人物称谓4.雅称父母:椿萱岳父母为泰山泰水女婿称东床;兄弟:手足、昆仲、棠棣夫妻:伉俪3.婉称家家父、家严、家母、家慈舍舍弟、舍妹5.谥号表褒扬:文、武、景、烈、昭、穆、桓等表批评:炀、厉、灵等表同情:哀、怀、愍、悼等古代称谓·知识梳理真题回顾1.“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是一副贺寿对联,所贺寿主的年龄是()岁。

A.30B.40C.50D.602.古人有称名、称字、称官职、称籍贯以及称谥号等习惯。

有些诗文中称岳飞为“岳武穆”,“武穆”是()。

A.籍贯B.表字C.谥号D.官职3.小王对小李说“令尊常对我说,活在世上,最为重要的是清清白白做人”中,画线的敬辞所指的人是()。

A.小王的父亲B.小王的母亲C.小李的父亲D.小李的母亲传统文化之古代称谓(笔记)古代称谓1-年龄称谓2-职业称谓3-人物称谓【解析】1.今天继续讲解传统文化的知识,今天要讲的内容是古代称谓。

2.首先整体看下古代称谓包括哪些方面。

今天一共讲三个小内容,分别是年龄称谓、职业称谓、人物称谓,这些内容在历年真题中,年龄称谓的考频稍高一些,其他的也会考查到。

(一)年龄称谓周岁以下——襁褓2、3岁——孩提3、4岁—8、9岁——垂髫7、8岁——始龀8、9岁-13、14岁——总角(泛指幼年)10岁以下统称黄口【解析】年龄称谓方面,我国是礼仪之邦,不同年龄有不同的指代词,需要清楚地识记每个指代词对应哪个年龄段,考试中会直接问年龄称谓和年龄的对应,重点记忆在这个年龄段叫什么名字,是如何称呼的。

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在古代,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丰富的称呼,这些称呼不仅体现了对年龄的尊重,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

以下是对古代不同年龄段的称呼的详细介绍。

1.婴儿期:婴儿在古代被称为“赤子”或“襁褓”。

这个阶段的称呼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
和爱护,体现了古人对新生儿的珍视。

2.幼儿期:幼儿在古代被称为“孩提”或“垂髫”。

这个阶段的称呼反映了孩子们天真无
邪、活泼可爱的特性。

3.少年期:少年在古代被称为“总角”或“束发”。

这个阶段的称呼意味着孩子们开始步
入成熟,开始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4.青年期:青年在古代被称为“弱冠”或“及笄”。

这个阶段的称呼标志着年轻人已经成
年,开始独立生活,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开始承担起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

5.中年期:中年人在古代被称为“壮年”或“盛年”。

这个阶段的称呼体现了中年人的成
熟和稳重,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家庭和社会的重任。

6.老年期:老年人在古代有多个称呼,如“杖朝”、“花甲”、“古稀”等。

这些称呼体现了
对老年人的尊敬和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

总的来说,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称呼不仅是对年龄的简单划分,更是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这些称呼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风貌的窗口。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对年龄的称呼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应该仍然保持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传承和发扬古代文化的优秀传统。

不同年龄段在古代的说法

不同年龄段在古代的说法

不同年龄段在古代的说法古代计算年龄的方式和现代有很大的不同。

古代分为11个年龄段,从出生那一刻起,依次经过芝麻(表示一岁)、小麦(表示二岁)、谷(表示三岁)、豆子(表示四岁),这四岁内的年龄都汇集在“稚年”一词中。

此后则依次是当少年,垂髫,初入青春,初入壮年,青壮年,服役,孝治,永安,太平兴国,高年,老年。

稚年的古人是家庭的宝贝,这个年纪的孩子都长得很聪明,吃喝睡都依靠父母,古人可以安排孩子从小就学习自然界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与此同时,还要学习古代国家的诸多礼仪,以及一些武功和医术。

古代的孩子很少上学,只是让家人和家族的亲戚都来教育他们。

少年是古代的头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入孝阶段,少年能从家人那里学到所有古代文明的精华,这个阶段也就是古代文明的萌芽阶段,它掌握了古代人生活中最精髓的课题,比如仁义礼智信,其中信就是要站在祖先的角度看待事物,所以少年要对家族更加忠诚。

垂髫是古代男子年纪最小的一个阶段,也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垂髫时期的男孩大多到江湖中去锻炼,以获得风度和力量,开始参加军队的训练,然后以士兵的身份参与战争。

初入青春期是古代社会最关键的阶段,到了这个阶段,男子成年,走上社会步伐,肩负起社会责任,要学习扮演自己的角色,实现自己的梦想。

初入壮年时,古代男子可以受到学术和技艺的训练,也可以去参加军事训练,准备好完成自己的国家义务。

男子也有机会志愿参与国家的重大施政,参加朝廷的公事,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青壮年期是古代人完美的花季,这个阶段的人年轻活泼,有足够的能力去把握社会发展的大势,也参与政治、文教等活动,了解一切新生事物。

服役阶段,古代男子要完成国家各项义务,他们既要参军作战,又要担负管理社会的责任,要发明新技术,并为国家出谋划策。

孝治阶段,古人很重视家庭观念,他们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亲,经常祭拜祖先,家宅要温馨整洁,把家庭关系发挥到最佳状态。

永安阶段,古代的成年男子要在社会上承担责任,把家庭关系加强到最佳状态,努力把家庭带到未来发展的境界,并在社会上多做贡献。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怎样称呼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怎样称呼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怎样称呼?古代年龄称呼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呼

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呼

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呼1. 前言在古代社会,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称呼。

这些称呼通常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儿童、青年、中年、老年四个年龄段出发,探讨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呼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儿童:襁褓之年2.1 胎儿期•胎儿:指尚未出生的婴儿2.2 出生后•溺儿:指在出生后不久夭折的婴儿•小儿、婴儿:指出生后不久至约三岁左右的儿童3. 青年:风华正茂之年3.1 少年期•童男、童女:指七岁至十五岁左右的男、女孩子•弱冠之年:指十五岁至二十岁左右的少年3.2 青年期•小伙子、小姑娘:指二十岁至三十岁左右的年轻男女•男子、女子:指三十岁至四十岁左右的青年人3.3 男子成年•公子:指地位较高、富裕的青年男子•成年男子:指四十岁至五十岁左右的男性4. 中年:稳定成熟之年4.1 中年男子•平步青云之年:指四十岁至六十岁左右成功有成就的男子•壮年:指三十岁至四十岁左右的男人4.2 中年妇女•容华憔悴之年:指四十岁至六十岁左右的女性•壮年女子:指三十岁至四十岁左右的女人5. 老年:古稀之年5.1 中老年男子•老翁:指六十岁以上的男性•老寿星:指寿命长、健康的老年人5.2 中老年妇女•女长者:指六十岁以上的女性•老太太:指寿命长、健康的老年妇女6. 结语古代社会对不同年龄的人有着不同的称呼,这些称呼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称呼也随之改变,逐渐演变为现代社会对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正如古人对待年龄的称呼一样,当代人们对待各个年龄段的人应充满尊重、关爱与包容,共同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

古代人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人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这⼀辈⼦,每⼀个阶段都是⼗分重要的,也⼗分有纪念意义的,所以古⼈就根据每个年龄段表现出来的特征,从⽽赋予了不同的称谓。

这些称谓更形象、诗意的表现了⼈们在那个年龄段的特点。

关于年龄,我们熟知“三⼗⽽⽴、四⼗不惑”七⼗古来稀等常见说法。

这⾥⼩编就把在古代什么样的年龄段叫什么样的名称,其中许多称谓也是有男⼥之分的⼀⼀分享给⼤家。

0-1岁:⾚⼦、襁褓未满周岁的婴⼉。

⾚⼦——刚⽣的婴⼉。

襁褓——把婴⼉包裹在⼩⼉被中。

2-3岁:孩提指初知发笑的幼⼉,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

3-8岁:垂髫(tiáo)髫,古代⼉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潘岳《藉⽥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孩7岁、男孩8岁:始龀(chèn)《说⽂》:“男⼋⽉⽣齿、⼋岁⽽龀;⼥七⽉⽣齿、七岁⽽龀”。

“龀”指孩⼦乳⽛脱落,长出恒⽛。

根据⽣理状况,男孩8岁、⼥孩7岁换⽛,由此称。

“始龀”也是童年的代称。

另:⼥孩7岁⼜称髫年。

男孩8岁⼜称龆年8-14岁:总⾓总,聚束;⾓,⼩髻,意为收发结之。

古代⼉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个结,形如两个⽺⾓,故称“总⾓”。

也⽤“总⾓”代指⼈的童年阶段。

10岁以下:黄⼝黄⼝,本意是雏鸟的嘴。

10岁:幼学、外傅之年⾦钗之年:⼥孩12岁。

⼥孩13岁:⾖蔻源⾃唐朝诗⼈杜牧《赠别》诗句:“娉娉袅袅⼗三余,⾖蔻梢头⼆⽉初。

”⽤⼆⽉初含苞待放的⾖蔻花,⽐喻13岁的少⼥。

男⼦13岁:舞勺古代13岁的男孩学习的⼀种⽂舞。

⼥⼦15岁:及笄(jī)《礼记》:“⼥⼦⼗有五年⽽笄。

”笄,本是指古代束发⽤的簪⼦。

古代⼥⼦⼀般到15岁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簪⼦绾住,表⽰已经成年。

男⼦15岁:束发,男⼦到了⼗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解散,扎成⼀束。

《⼤戴礼记·保傅》:“束发⽽就⼤学,学⼤艺焉,履⼤节焉。

”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男⼦15-20岁:舞象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是成童的代名词。

古人有关年龄的代称

古人有关年龄的代称

古人有关年龄的代称文/本刊特约撰稿人王全营古人有时候说到年龄时,不直接说出某人或者自己多少岁,而是使用与年龄有关的代称。

这些代称大多源于古代典籍,比如人们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等,就是源于孔子《论语·为政篇》的一段话:“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此后人们就用“志学之年”代称15岁、“而立之年”代称30岁、“不惑之年”代称40岁、“知天命”代称50岁、“耳顺”代称60岁、“不逾矩”代称70岁。

再如人们常说的幼年、壮年、耄耋之年,源于《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

”《幼学故事琼林·老幼寿诞》:“称人生日,曰初度之辰……三朝洗儿,曰汤饼之会;周岁试周,曰晬盘之期……行年五十,当知四十九年之非……百岁曰上寿,八十曰中寿,六十曰下寿;八十曰耋,九十曰耄,百岁曰期颐。

童子十岁就外傅,十三舞勺,成童舞象;老者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除了年龄代称,寿辰也有代称。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尊老敬老是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老人年岁大了,晚辈都会给他们做寿,寿辰的代称也非常丰富,除了上文说到的生日曰初度及下寿、中寿、上寿三寿外,人们最为熟悉的应该是“米寿”“茶寿”了。

“米”字拆开来是“八十八”,故称88岁为米寿;茶字的草字头即双“十”相加为“二十”,中间的“人”字分开即为“八”,和底部的“木”字即“十八”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头的“二十”,一共是108,所以称108岁为“茶寿”。

另外,寿辰的代称还有“还历寿”,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61岁寿辰为“还历寿”。

“喜寿”,因“喜”字的草书近似“七十七”,故称77岁为“喜寿”。

“白寿”,因“百”字去掉一横是“白”字,故称99岁为“白寿”。

【语文知识点】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语文知识点】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语文知识点】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在古代,从婴孩呱呱坠地到百岁老者,每一个年龄段都有一个特定的称谓,男生和女生的称谓也有区别,让我们看看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谓。

看完之后你会发现,年龄也可以说得这么美!0岁:初度、赤子、襁褓、汤饼之期。

1岁:牙牙。

2岁:孩提。

8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

9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

10岁:幼学、外傅之年。

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舞夕之年。

15岁:及笄、束发、舞象之年、成童、郑玄。

16岁:二八、破瓜、碧玉年华。

20岁:加冠、结发、弱冠、桃李年华。

24岁:花信年华。

30岁:而立之年、始室、克壮、半老徐娘。

40岁:不惑(不惑之年)。

50岁: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高龄、下寿、耆。

61岁:还历寿。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中寿、伞寿。

88岁:米寿。

90岁:上寿、鲐背。

99岁:白寿。

100岁:期颐、期颐之年、上寿。

《礼记·曲礼上》曰:“(男子)二十曰弱冠。

”就是说男子到了二十岁即称“弱冠”。

早在周朝,男子二十岁时要行成人礼,其仪式主要是加冠礼,还要加冠三次,表示有权力参与管理、报效国家、参与祭祀。

“弱”则指“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

”是指体格还不够强壮。

在实行加冠礼的时候,男子还要把头发盘起来,做成发髻,因为要戴帽子。

俗称“上头”、“上头礼”。

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行礼时间多为农历三月三上巳节,和男子冠礼一样要三加或者二加。

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

笄礼作为女孩子的成人礼,象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古人对年龄的不同称法

古人对年龄的不同称法

古人对年龄的不同称法在古代中国,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称呼,相当丰富且富有文化内涵。

这些称呼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生命成长的细致观察和尊重;也体现了他们,对不同年龄段,人群角色的期待和评价标准。

一、婴儿期度:指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均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在古代,婴儿常被包裹在小儿被中,因此称为襁褓。

二、幼年期牙牙:通常指1岁。

牙牙实则是婴儿学语的声音,属于拟声词。

孩提:2~3岁幼儿。

也就是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垂髫:指3~9岁的儿童。

古代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此称为垂髫。

需要注意的是,垂髫的具体年龄范围,可能因不同文献而略有差异。

三、少年期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

这时叫“龀(chèn)”,也可称为“龆(tiáo)年”或“髫(tiáo)年”。

总角:8、9岁至13、14四岁的少年。

在古代中国,男孩子在这个年龄段,会将头发编成辫子,用发带束在头顶两侧,因此称为总角。

九龄、指数之年:均指9岁。

黄口:通常,指10岁以下的孩童。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中,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

”意味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要开始接受正规教育了。

外傅之年:指儿童10岁,开始离开家庭,跟随老师学习。

金钗之年:女孩12岁,古代女子在这个年龄段,开始佩戴金钗等饰品。

童子、孺子:均指未成年的男孩子,一般指年龄在7、8岁至15、16岁之间的少年。

少年:指年龄15、16岁至20岁之间的男孩子,此时已经开始进入青年期。

豆蔻(kòu)年华:指女子13、14岁至15、16岁,比喻人还未成年,但已初具少女的风姿。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jī):指女子15岁,古代女子在这个年龄段会举行成年礼,称为及笄礼。

志学之年:指少年15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意味着儿童已经成长为少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记时间和对人年龄段说法
纪日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人年龄分段说法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男人:男孩7岁称韶年、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八十杖朝、九十耄耋、一百岁乐期颐。

女人:女孩7岁称髫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
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