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

从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下面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大纲亦称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它是学科之“纲”。语文教学大纲的主要任务是:确认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规定语文学科的总的目的、要求和分阶段或分年级的目的、要求,提出语文学科的基本内容和语文教材编写原则,明确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考试标准等。新中国成立之后,每次大纲的调整均产生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于当时国家对未来人才之要求。每次大纲都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语文教学改革起到过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在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全球经济竞争日趋剧烈的国际形势下,国家的

发展愈需要教育的发展水平,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大量的创新人才。加快基础教育改革的速度已成为共识,因此,语文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方面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语文教学的需要,用课程标准来替代大纲就显得尤其的必要了。

指导思想的转变

教学大纲主要是面对教师,给教师提供教与学的内容纲要;课程

标准主要是面对学生,给师生提供学生学习结果的纲要。在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部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如“指导、使、开拓、发展、激发、培养、传授、训练、

重视、提高”等,其动作行为的主语部分都是教师;而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的表述里,通篇所使用的大量行为动词,其主语部分基本是学生。

教学目标的转变

大纲提出的“目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最高要求,目的是完全预定的,“目的”表示注重结果,同时有封闭化、简单化的弊端;课标提出的“目标”是基本要求,不再是完全预定的,而且,目标表示注重过程,同时强调开放性、灵活性;有清晰的一面,有模糊的一面;有一定的精确性,亦有不精确性。如对识字量,阅读总量,背诵古诗文篇目的规定,作文次数是精确的量化。又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名言警句”,这个目标本身具有精确的一面,但又无精确的数量和内容,这类目标,其意义不仅在于它的弹性,更在于激发兴趣,体

现了以人为本和中国语文教育教学之特点。如果过分地追求目标的精确和清晰,反而不像语文课了。

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是大纲中的重头戏,对课文、能力训练,课外活动作出偏于繁难的规定,偏重书本知识,缺乏弹性。课标中则无设置“教学内容”这个部分,有关“课文”的问题纳入“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有关“能力训练”的问题纳入“课程目标”部分,并以“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形式体现出来,而且在各阶段的目标中对于“能力”的表述上均体现出学生的“内化”。有关“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纳入“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课标根据终身教育、大

众教育、主体教育的思想,在学习目标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必求多。②、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为终生发展打下基础。③、学会学习。④、具有弹性,关注个体差异。⑤、控制难度,课程标准是人人可以达到的。⑥、加强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提倡跨领域跨学科的学习。⑦、开发、建设、利用校园与社会的语文课程资源,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⑧、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构建立体化的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大纲虽无明文规定教学方法,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一语中隐含着侧重于教材、课堂、教师的意味,导致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状态,产生了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态。而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根据主体教育的理念,对语文教学怎样弘扬人文精神,怎样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指明了方向;根据多元智能的理念,要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学

习语文的方法;根据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语文课程是一个动态发

展的系统,而非特别的知识载体,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的

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是平等关系中的“首席”。从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决非是名称的改变,更重要的是

语文课程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课程系指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学习活动之总和。”(引自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那么语文课程就是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语文学习活动的总和。当今世界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是: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体验,从强调教学目标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学生、教师、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隐性课程并重。这自然也是语文课称改革的总趋势。语文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他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对学生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课程标准认为教师不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而是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和教学方案的设计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