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学案1
郑伯克段于鄢 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354013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7f.png)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教案标题:郑伯克段于鄢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的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和礼仪文化。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探究封建制度和礼仪文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3. 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决策。
教学准备:1. 课文《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的郑伯克段于鄢段落。
2. 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学生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短视频展示古代封建制度和礼仪文化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封建制度和礼仪文化的了解程度,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故事阅读与理解:1. 学生阅读《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的郑伯克段于鄢段落。
2. 学生讨论故事的情节、主题和人物行为。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封建制度和礼仪文化对人物行为的影响。
4. 学生小组合作,总结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并展示给全班。
批判性思维训练:1. 学生小组讨论:如果你是郑伯,你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为什么?2. 学生展示并讨论各自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决策的可能结果和影响。
拓展活动:1.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另一个古代故事,分析其中的封建制度和礼仪文化。
2. 学生展示并讨论各自的分析结果,教师提供反馈和指导。
总结:1. 教师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3. 教师布置相关阅读或写作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案评价:本教案通过引入、阅读与理解、批判性思维训练和拓展活动等环节,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同时,通过对封建制度和礼仪文化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社会的特点和影响。
选修 春秋笔法 郑伯克段于鄢 学案 实用详细带答案
![选修 春秋笔法 郑伯克段于鄢 学案 实用详细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3ceac269dc5022abea003d.png)
郑伯克段于鄢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初:当初,这是回述往事时的说法。
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娶于申:从申国娶妻。
申,春秋时国名,姜姓,河南省南阳市北。
曰武姜:叫武姜。
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
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
寤(wù)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
寤,通“啎”,逆,倒着。
惊:使动用法,使姜氏惊。
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
遂,连词,因而。
恶,厌恶。
爱:喜欢,喜爱。
亟(qì):。
亟,屡次。
于,介词,向。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公都不答应。
2.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制:地名,即虎牢,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
岩邑:险要的城镇。
岩,险要。
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
焉,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是”“于此”。
佗,同“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
京:地名,河南省荥阳县东南。
大,同“太”。
王力、朱骏声作古今字。
祭(zhài)仲:郑国的大夫。
祭:特殊读音。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精选2篇)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精选2篇)](https://img.taocdn.com/s3/m/0914191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64.png)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精选2篇)《郑伯克段于鄢》篇1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1、本文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循几个原则: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
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将主要是两大环节:学习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
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完成。
2、对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学生一方是:研讨课文了解传统看法及观点产生疑问汇集疑问选题搜集资料讨论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一方是:布置学习要求指导研究过程指导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成果课上展示3、限于各方面原因,教师可以提供各类学习资料,包括字词解释、课文、评论文章,更主要的是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去寻找资料。
教学重点: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方法:以讲诵方式为主,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句,解决部分易产生错误的地方。
通过学生的阅读,产生问题、收集问题,先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
二、教学内容:熟悉课文,介绍相关背景知识,理清课文思路;背诵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导入新课: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四篇先秦历史《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柬》、《触龙说赵太后》,这些大部是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君臣之间的对话、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我们并试着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今天我们要学的《郑伯克段于鄢》是写郑国统治集团内部两兄弟的斗争,由于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我将以介绍为主,大家参与讨论,我们来共同解决有些对课文了解的问题。
2、背景资料:《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375a30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a.png)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解读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通过文献资料查询和报告,提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综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1)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出处和作者。
(2)介绍古代鄢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 课文翻译讲解:(1)逐段翻译课文,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3. 人物分析:(1)分析郑伯克段和鄢国君主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讨论其他重要人物的角色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1)教师对课文背景进行讲解,提供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
(2)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翻译和解释,引导学生的理解。
2. 互动教学法:(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2)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再现和表演。
3. 案例分析法:(1)教师提供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学生进行案例研究和报告,提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综合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学生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研究和报告中的表现和研究成果。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提供《郑伯克段于鄢》的原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2019-2020年粤教版必修五《郑伯克段于鄢》教案4篇
![2019-2020年粤教版必修五《郑伯克段于鄢》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e750f185901020207409cf5.png)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学习目标:1、感受文化美,体会时代背景2、品味语言美,落实文言词语3、欣赏结构美,流利朗读课文教学设想:高中课文,最重要的是语言和文化的教育,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要从文化的层面上考虑;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只有把古典文学的教育、古代文化的熏陶与我们现代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学生养成联系历史和文化,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本篇课文要注意的地方是几个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另外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具体掌握故事的情节。
将引用课件的形式分析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任务:介绍相关知识并串讲课文第一部分课文解读:一、导入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
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扎的矛盾冲突。
我们下面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
(板书课题)二、研究课文标题,抓住学习要点1、介绍文章背景:郑伯克段于鄢,语出《春秋•隐公元年》,《左传》将其演绎成本篇。
2、《左传》介绍: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
《左传》重在史实叙述,而后两者则重在义理说明。
3、题目分析:郑伯克段于鄢。
(主谓宾介补)(主人公、事件、地点)(具体意义在课文中阐述)三、齐声朗读课文,强调几个重点、难点的字词。
亟(qì)请虢(guó)叔不义不(日匿)(nì)亲近祭(zhài)具卒乘(shèn g)泄泄(yì)都城:国都的城墙必自毙:跌倒,失败遗(wèi)赠送—--古音与广东话相近,其它例子:渠,广东话(kuí)“他”四、划段落,按故事内容,第一部分可至段5结尾,前部分可分为三部分(1/234/5),后部分可在“既而悔之”处断开(供参考,讨论)。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653ab8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1.png)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解读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家庭、亲情和友情。
(3)通过对文中主题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解读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
(2)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3)对文中主题的思考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3.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文中的人物关系和场景。
4. 课堂讲解:(1)教师对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
(2)教师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解读。
5. 文献资料分析:(1)学生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2)学生进行小组分享,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自主学习能力: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资料搜集中的能力和成果。
3. 文献资料分析:评估学生在文献资料搜集和分析中的能力和成果。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3f42f3d4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e4.png)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导言1.1 教案目标1. 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 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1.2 教学内容1. 介绍《左传》和《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及背景2. 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 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1.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郑伯克段于鄢》2. 讲解生僻词汇和语法结构3. 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1.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章主题和结构的理解程度第二章:文章背景及作者介绍2.1 教案目标1. 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2 教学内容1. 介绍《左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2. 讲解《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及其创作风格2.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左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2. 讲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其对文章的影响2.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左传》历史背景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作者创作风格的的理解程度第三章:文言文阅读技巧讲解3.1 教案目标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2. 能够自主阅读并理解文言文文章3.2 教学内容1. 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2. 分析并解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关键句子3.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关键句子2. 讲解生僻词汇和语法结构3.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第四章:文章主题分析1. 理解并分析《郑伯克段于鄢》的主题2. 能够阐述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4.2 教学内容1. 分析《郑伯克段于鄢》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象4.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并分析文章主题2.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看法4.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对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把握能力5.1 教案目标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和阅读5.2 教学内容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5.3 教学活动2. 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5.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郑伯克段于鄢》主要内容和主题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拓展性阅读材料的兴趣和阅读能力第六章:人物分析1. 分析并理解《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人物形象2. 掌握人物描写手法及其对主题的贡献6.2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发展变化2. 探讨人物描写手法对主题的衬托和突出作用6.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并进行人物分析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的理解和看法6.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人物描写手法的理解程度第七章:文学手法分析7.1 教案目标1. 理解并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的文学手法2. 能够识别并运用相关文学手法进行创作7.2 教学内容1. 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的比喻、象征等文学手法2. 探讨文学手法对文章主题和人物形象的表现作用7.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并进行文学手法分析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练习,运用所学文学手法7.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学手法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学手法在创作中的应用能力第八章: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8.1 教案目标1. 了解《郑伯克段于鄢》所处的历史背景2. 理解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8.2 教学内容1. 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历史背景2. 分析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8.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并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化内涵对现代社会的启示8.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章历史背景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化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启示的理解程度第九章:课堂讨论与反思9.1 教案目标1. 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反思能力9.2 教学内容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与感悟2.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反思9.3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与感悟2.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反思9.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2. 评估学生自主学习与反思的能力10.1 教案目标2.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与热爱10.2 教学内容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10.3 教学活动2. 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10.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拓展性阅读材料的兴趣与阅读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文章背景及作者介绍:理解《左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对于深入解读文章具有重要意义。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范文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bdf828d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ec.png)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文学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掌握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式。
2.文章的深层含义和艺术魅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地位。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左传》吗?它是一部怎样的作品?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简要讲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三、深入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如郑伯、段、颖考叔等。
2.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文章中哪个情节最吸引人?为什么?二、深入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如“多行不义,必自毙”、“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等。
2.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如词语活用、句式变化等。
三、拓展延伸1.讨论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如忠诚、孝顺、正直等。
2.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亲情、友情和道德。
四、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郑伯克段于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启示?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从文章中得到的启示。
2.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学会宽容和理解。
2.强调学生在生活中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与人相处。
四、作业布置2.收集有关《左传》的其他篇章,进行阅读和欣赏。
五、教学反思1.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
2.在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4d429b06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32.png)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文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及作者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思想掌握课文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1.2 教学内容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及创作背景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关系解读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体验第二章:人物关系分析2.1 教学目标认识并理解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分析人物之间的亲情、友情和权力关系探讨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对情节发展的影响2.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探讨人物之间的亲情、友情和权力关系联系课文情节,思考人物关系对故事发展的作用2.3 教学方法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关系对情节的影响利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关系的能力第三章:情节梳理3.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的情节发展和结构安排分析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探讨情节发展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作用3.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的情节发展和结构安排解读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思考情节发展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作用3.3 教学方法采用故事线索分析法,引导学生梳理情节发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利用图表和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清晰地展示情节发展第四章:主题思想探讨4.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分析课文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探讨课文对人性的思考和启示4.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解读课文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思考课文对人性的思考和启示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利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的深层含义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激发学生对相关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拓展5.2 教学内容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回顾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拓展5.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利用多媒体资源,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拓展第六章:语文素养提升6.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思维提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6.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探讨课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练习写作和表达能力,进行文学创作6.3 教学方法采用文本细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思维利用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第七章:文化背景探究7.1 教学目标了解《郑伯克段于鄢》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分析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探讨课文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7.2 教学内容介绍《郑伯克段于鄢》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分析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联系文化背景,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价值采用文献研究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批判思维利用比较分析,探讨课文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第八章:课堂互动与评价8.1 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课堂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8.2 教学内容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进行课堂评价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进行教学反馈8.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和合作通过问题解决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利用评价表和学生反馈,进行课堂评价和教学反馈第九章:教学设计与实施9.1 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标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设计和实施9.3 教学方法采用教学设计原则,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实施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教学观察和反馈,调整教学设计和实施第十章:教学反思与改进10.1 教学目标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提高教学质量和个人教学能力10.2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分析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制定教学改进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和个人教学能力10.3 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反思和总结的方法,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利用教学反馈和学生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制定教学改进计划,进行教学反思和提高教学质量重点解析课文导入与背景知识:掌握《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及创作背景,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关系。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10b51e5a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a3.png)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领悟文章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4.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古典文学的水平。
1.2 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
3.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4. 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的培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掌握。
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
3.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修辞手法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其他文言文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1. 课时:本章节共计2课时。
2.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讲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修辞手法;第二课时讨论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进行阅读练习。
4.2 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a. 导入新课,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
b. 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关系。
c.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第二课时:a. 引导学生对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b. 提供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练习,提高阅读能力。
c.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1. 阅读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练习。
5.2 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阅读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文言文的理解。
3. 读后感: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3eb1e5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0a.png)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郑伯克段于鄢》全文;(2)了解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2)学会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读文言文;(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课文中的道德观念,提高个人修养;(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2)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3)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解释;(2)文言文句式的理解;(3)古代礼仪和道德观念的阐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问题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注释;(2)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字词用法和句式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分享学习心得;(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解答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解释其含义;(2)阐述课文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3)引导学生理解古代礼仪和道德观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郑伯克段于鄢》;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3.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郑伯克段于鄢 学案(教师版)
![郑伯克段于鄢 学案(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4f78f8a50029bd64783e2cb4.png)
18.郑伯克段于鄢学案一、预习检测(1)“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
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
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14年(前722-481),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
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
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
(2)“左传”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就是“传”。
②《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
相传作者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③“春秋三传”包括<<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④《左传》是我国古代文学价值很高的散文名著,其特点是善于剪裁,繁简得当、外交辞令外柔内刚、人物对话有个性、语言简练,有表现力。
⑶【识记与理解】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寤.生(wù)祭.仲(zhài)共.叔段(gòng)缮.甲兵(shàn)B.廪.延(lǐn)滋蔓.(màn)城颍.(yǐng)繄.我独无(yì)C.百雉.(zhì)自毙.(bì)泄泄.(yì)不义不暱.(nì)D.亟.请(jí)虢.叔(guó)遂恶.之(wù)具卒乘.(shèng)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释义错误的一项是:A.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堪:受得了B.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缮:修整C. 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施:施行D. 夫人将启.之。
启:开(门)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姜氏欲之,焉辟害?B.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84fe97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45.png)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修养;(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整体内容和主题;(2)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2)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3)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演能力。
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2)学生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进行解读;(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出勤和参与度;(2)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3)学生的课堂纪律和团队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1)学生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2)学生对作业中的问题和难点的掌握程度;(3)学生对作业的反馈和改进意见。
(1)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评价;(3)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改进计划。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4. 课外阅读: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和现代解读文章。
优秀教案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教师版
![优秀教案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575c2598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f.png)
18郑伯克段于鄢教师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3、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教学重点1、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2、共叔段为叛乱所作的准备工作;教学难点1、郑庄公面对共叔段的积极备战采取了步步退让、消极备战策略却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取胜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预习积累一、知识链接1.左传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后人也有认为是汉代刘歆改编的;有学者甚至认为它并非解说春秋,只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2.关于“国”、“都”、“邑”、“鄙”:国,国家;周代诸侯的领地称“国”;如本文:“国不堪贰;”诸侯国的首都也称“国”,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都,“国”内的大城市,但比国都小;“都”的大小不一;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用作动词,指建都;如杨雄解嘲:“都与洛阳;”因此汉以后京城也称为“京都”“首都”;邑,城镇,大的叫都,小的叫邑;史记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邑的大小、人口不一,如本文:“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作为政治区域,古代以有宗庙为都,没有宗庙为邑;鄙,边境上的小邑;如本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3.春秋与“春秋笔法”1关于春秋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孔子曾修订春秋;2关于“春秋笔法”春秋:春秋时鲁国的史书;笔法:写文章的技巧;指文字隐晦、文笔婉转而含有褒贬意思的写作风格;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称“微言大义”,在叙事时暗含褒贬,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倾向;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3古今春秋笔法示例例一:周语下:鲁侯归,乃逐叔侨如;……简王十二年,晋杀三都;十三年,晋侯弑;……齐人杀国武子;析:“杀”可指杀人,杀有罪之人,无罪之人,也可指杀动物;“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一般指下杀上,并且“弑”的对象只能是人而不能是物;“诛”主要用于杀有罪,杀不仁者,可以下杀上,也可以是上杀下;“戮”的对象可以是有罪之人、不仁之人,也可以是无罪之人,同时又可以解释为羞辱;同样有“杀害”的意思,但不同的用词寓含不同的褒贬态度;例二:晋语载晋惠公在韩原之点中被秦军俘虏,言“亦不克救,遂止于秦”,不说晋惠公被秦国拘囚,而言“公在秦三月”;析:止,执也,即被擒获;晋国史官用“执”字有损于君主的尊严,因此用“止”;写晋惠公被囚,说“在秦”,这都是隐约其辞,有所避讳;例三:“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坦诚的交谈”析:“坦诚”意味着双方存在明显的分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并且可以推知,双方有妥协的可能性,但离预定的目标有很长的距离,不排除事态会进一步恶化等等;4.“郑伯克段于鄢”寓意解析:春秋君王一般称“公”“侯”,用“伯”较低等级的爵位而不用“公”,说明了作为兄长的郑庄公没有防微杜渐,对弟弟共叔段小惩而大戒之,却姑息其恶,有失教导;“克”,是国与国、君主与君主的交战时的用语;用这个词,一来说明了共叔段的强大,就如另一诸侯一般;二来也表示了郑庄公意在杀弟的意志;而“击”有打击训诫的的意思;而不称共叔段为弟,是因为共叔段对郑伯没有弟弟的的情义,预谋着夺取哥哥的君位;“郑伯克段于鄢”,寄寓着对人物的褒贬评价;这便是所谓“春秋笔法”的妙处;5、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其弟公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三、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共.叔段gōng 寤.生wù遂恶.之wù亟.请qì岩.邑yán虢.叔guó佗.邑tā祭.仲zhài 百雉.zhì廪.延lǐn不义不昵.nì请以遗.之wèi 繄.我独无yī泄泄..yì yì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重难点、导学探究诵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突破词句,逆,倒着生,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曰寤生,;爱共叔段,公弗许;;1庄公寤生,惊姜氏寤,通啎,啎,倒着的意思2、翻译下列句子,有特殊句式的标写出来;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译文: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2亟请于武公,公弗许;译文: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要点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1、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小结:本部分叙述“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着重写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共叔段正是母亲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遂恶之”的“遂”,把姜氏的任性偏执很充分地表现了出来;第二课时一、第一自然段内容回顾二、第二至五自然段重、难点导学探究诵读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公曰:“制,岩邑也,,“于彼”,在那里,别的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作动词,不合法度,非制也,;公曰:,这里可以理解成活用为动词,放在能愿动词“欲”之后,义为“想这样做”,,躲避害”对曰:,助词,,;,还不可除,尊贵的弟乎”公曰:,摔跟斗,不是死的意思;公子吕曰:,,,则请除之,使……产生民心;”公曰:,将自,到来,招致;”,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公曰:,厚将崩;”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佗,通“他”2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4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5无庸,将自及庸,通“用”6无使滋蔓无,通“毋”,副词反过来,毋也可以通无7无生民心无,通“毋”,表示禁止的副词,是“不要”的意思3、翻译成现代文,如是特殊句式请指出;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译文: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2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译文:先王的制度,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3姜氏欲之,焉辟害译文:姜氏想要这样做,怎能躲避灾害(4)姜氏何厌之有译文:姜氏哪有什么满足呢(5)不如早为之所译文: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6)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译文: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灭亡,你姑且等着瞧吧(7)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译文: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君主的统治,您将对他怎么办(8)无庸,将自及译文:不用,他将自己遭殃9不义不昵,厚将崩译文: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也将要崩溃的要点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提问:郑庄公为什么不对共叔段采取行动探究整理郑庄公有意“养成其恶”,让其“自毙”三、第六、七自然段重、难点导学探究诵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要点一:精读课文,突破词句,聚集人民,将袭郑;,即作内应启,开门之;公闻其期,,率领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之于”;之,指共叔段;于,在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通“率”,率领要点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1、共叔段从一开始到“将袭郑”之间有哪些举动你如何评价共叔段一系列的举动:请求岩邑—居于京地—修京超度—鄙贰于己—收为己邑—修治城郭—聚集百姓—修缮甲兵—具备卒乘—将要袭郑整体评价:共叔段可谓野心颇大,且得寸进尺权欲熏心,狂妄愚蠢2、联系前文,结合庄公的言行,谈谈这是怎样的一个君王性格:探究整理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第三课时一、知识内容回顾二、第八九自然段重、难点导学探究诵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要点一:精读课文,突破词句,安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管理边界的小吏封,疆界,闻之,,,,食物,名词,吃,,放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公曰:yī,句首语气词,表示仅有、唯有的意思我独无”颍考叔曰:,“谓何”,之,代词,,且告之悔;对曰:,挖地及泉动词,挖地道而相见,,指“不及黄泉,无相见”的诺言”公从之;作动词,指朗诵诗歌:“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诗曰:‘孝子不匮,;,这样之谓乎”1、翻译下列句子,有特殊句式的标写出来;1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译文: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把食物送给她吃(2)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译文:您有什么担心的呢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不遵守誓言呢(3)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译文:诗经篇说:‘孝子的孝道没有穷尽,永远能赐予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要点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1、“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至此已经结束,可是文章又加了一个第八段,思考一下它的目的,并思考体现了郑庄公什么性格从这段的内容你能看出郑庄公的性格特征的另一面吗探究整理伪善伪孝;目的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2、作者将各色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刻画,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刻画其性格试分析人物性格;探究整理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工于心计、伪善伪孝共叔段:贪婪狂妄、愚昧无知姜氏:偏狭昏愦、以私情干政颖考叔:聪明机敏故意食舍肉以引起庄公的问话探究案探究一、试分析本文刻画的人物形象;参考答案:①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冷酷狡猾,奸诈虚伪;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封给制这一地方,庄公因制是险要之地而不给,可见其精明,深知其利害关系;共叔段在母亲的纵容之下,违反国家制度,肆意扩张;臣下再三劝庄公约束共叔段,及早消除隐患,他光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绝不是宽容,而是故意纵养其恶,后又说:“不义不昵,厚将崩;”对于共叔段自取灭亡的结局显得胸有成竹;当共叔段与姜氏密谋袭郑,完全暴露其叛乱行径时,庄公才认为“火候”已到,下令出兵伐京,一举击败共叔段;庄公设下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掌握在郑庄公手里,可见其深藏不露,工于心计;庄公幽禁姜氏亦表现了其虚伪;②共叔段:贪婪狂妄,愚昧无知;他依仗姜氏对他的偏爱,有恃无恐,野心勃勃,不断扩张,他所居京地的城墙违反当时制度的规定,又命西边、北边地区归自己管辖,庄公心怀杀机,但表面不动声色,让他在自取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愚昧狂妄的共叔段却以为庄公可欺,最后发动叛乱,很快被庄公击败;③姜氏:褊狭昏聩,以私情干政;立长立嫡是西周以来继承问题上的根本制度;姜氏不懂政治,却偏要干涉政治;甚至要充当共叔段袭郑内应;结果导致共叔段失败,自己也被幽禁起来;④颍考叔:聪慧机智;当他听说庄公幽禁姜氏,不久又后悔这件事后,特地以进献的名义见庄公;在庄公赐食时乘机献策,使庄公在隧道中与姜氏相见,摆脱了两难的尴尬处境;探究二、文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具体说有哪些参考答案:①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由此厌之,表现了姜氏乖戾褊狭;颍考叔“食舍肉”既写出了其纯孝,更突出了其聪慧机敏,“隧而相见”则表现了庄公与统治阶级宣扬的孝道的虚伪可笑;②衬托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性格更为鲜明生动;以共叔段的贪婪狂妄和愚昧无知,衬托庄公的老谋深算;以姜氏的昏聩和随心所欲,映衬庄公的精明和藏而不露;祭仲和公子吕为国除害的迫切心情,衬托出庄公的城府之深,手段高明;颍考叔的“纯孝”反衬庄公的不孝与虚伪;探究三、“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在第7段就结束了,为什么在文段末尾还要描写庄公与母亲和好的事情参考答案:文章末尾探讨的是郑庄公之“孝”的问题;左传假借君子之口以纯孝褒扬颍考叔;对于郑庄公受颍考叔的感染和母亲和好如初的举动,则给予“孝子不匮,永赐尔类”的评价,也是肯定了郑庄公之“孝”;左传在前贬斥郑庄公和共叔段的不爱不弟,而后褒扬颍考叔和郑庄公的行孝,在褒贬中正反映了其极力推崇的“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的儒家伦理道德礼法;探究四: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之过我认为是____ 之过,理由是 _____ ,从文中________ 可以看出;•明确:1.违礼干政•认为是姜氏偏私•爱一个讨厌一个,就是有私心才导致这场战争的•姜氏主要有以下的“罪状”:首先,是请制不成,然后请京,从祭仲的话可以看出京的规模不符合制度又做共叔段的内应,为之启城门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2.认为是郑伯之过•郑伯是个狡猾奸诈极度虚伪的人;是他放纵他的弟弟共叔段反叛,并把他一步步推向深渊;从文中看出,郑国大夫屡次劝郑伯铲除他的弟弟,但郑伯却回答:“子姑待之”,他一直在等待共叔段走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以达到铲草除根的目的;另外,郑伯表面上对共叔段将城邑收为己有,他却没什么行动;•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3.以为是共叔段之过•理由是他不义;从这几件事情可以看出来;第一是他擅自违背国家法规,扩大自己的守地•然后他“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扩大了地盘,为反叛奠定了基础;•最后“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想篡夺兄长的王位,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二、巩固练习一词类活用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惊”,使姜氏受惊,使动;“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堪度,本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合乎法度3、曰:“姜氏欲之,焉辟害”之,本来是代词,这里可以理解成活用为动词,放在能愿动词“欲”之后,义为“想这样做”4、夫人将启之启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启,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动词5、段不弟,故不言弟不弟,不象一个当弟弟的弟,做弟弟6、闻之,有献于公献,本来是动词,指献上,这里是用为名词,指献上的东西7、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隧,隧道,洞子,从“隧而相见”的行文来看,应该是用作动词,指挖隧道8、公入而赋赋,名词作动词,指朗诵诗歌二文言文句式1、省略主语1生庄公及共叔段2爱共叔段,欲立之3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省略谓语1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唯命”是“惟命是从”的省略,这里是省略谓语省略宾语1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亟,屡次请,动词,后面省略了一个“之”,这个“之”指代的是立共叔段这件事2欲与大叔,臣请事之“与”字后面有省略,省略了一个“之”,指的是国君之位2、被动句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除,这里表示被动,是没有任何标志的被动3、宾语前置:1姜氏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何厌之有”就是“有何厌”的意思,2 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谓”就是“谓何”,所说的是指什么3君何患焉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君患何焉”4其是之谓乎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其是之谓乎”就是“其谓是乎”4、判断句:制,岩邑也蔓,难图也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颍考叔,纯孝也5、介宾后置句:郑武公娶于申亟请于武公三一词多义1焉:A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副词,怎么B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于之”的合音,同时也是“于之”的合意C心不在焉于此D且焉置土石在哪里2为A孟尝君为相数十年动词当,做B为颍谷封人动词,担任C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动词,作为D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介词,替3诸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众,各B公伐诸鄢之于C子闻诸之乎4国A 国不堪,君将若之何国家B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国都5遗A 请以遗之赠送B 养虎遗患遗失、遗留6厌A 姜氏何厌之有饱,引申为满足B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讨厌,引申为嫌7爱A 爱共叔段,欲立之偏爱、疼爱B 不爱土地,重宝以致天下吝啬二、巩固训练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A.寤生wù祭仲zhài 共叔段gòng 缮甲兵shànB.廪延lǐn 滋蔓màn 城颍yǐng 繄我独无yìC.百雉zhì自毙bì泄泄yì不义不昵nìD.亟请jí虢叔guó遂恶之wù具卒乘shèng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着; B.相传左传是由刘向所着;C.左传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CA.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堪:受得了B.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缮:修整C.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施:施行D.夫人将启之;启:开门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BA.姜氏欲之,焉辟害B.尔有母遗,繄我独无C.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D.谓之京城大叔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DA.姜氏何厌之有B.君何患焉C.其是之谓乎D.颍考叔,纯孝也.判断句式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DA.庄公寤生,惊姜氏B.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C.今京不度D.亟请于武公三、巩固练习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初,鲁国孔熙先博学有从横才志,文史星算,无不兼备,为员外散骑侍郎,不为时知,久不得调;初熙先父默之为广州刺史,以脏货下廷尉,大将军彭城王义康保持之,故免;及义康被绌,熙先密怀报效,以晔意志不满,欲引之,无因进说;晔甥谢综雅为晔所知,熙先藉岭南遗财,家甚富足,仍倾身事综;始与综诸弟共博,故为拙行,以物输之,情意稍款;综乃引熙先与晔戏;熙先故不为敌,前后输晔物甚多;晔既利其财物,又爱其文艺,遂与申莫逆之好;熙先始以微言劝晔,晔不回;晔素有闺庭议论,朝野所知,故门胄虽华,而国家不与姻;以此激之曰:“丈人若谓朝廷相待厚者,何故不与丈人婚,为是门户不得邪人作犬豕相遇,而丈人欲为之死,不亦惑乎”晔默然不答,其意乃定;①对本文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有从横..才志合纵与连横,这里指政治、外交上的策略,“从”,通“纵”;B.遂申.莫逆之交申,发展;C.以脏货下廷尉..廷尉,执掌刑狱的官;D.故为拙.行拙,笨拙;②与“何故不与丈人婚”的“故”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A.故为拙行B.熙先故为不敌C.公问其故D.故门胄虽华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B A.因范晔对朝廷不满,孔熙先想拉拢他,又没有机会,就先同范晔的外甥谢综交好;B.孔熙先用言语鼓励范晔谋反,范晔虽然默不作声,但谋反的主意已定;C.孔熙先认为皇族不与范晔联姻,是因为门户不相当,以此挑动范晔对朝廷的不满;D.范晔与孔熙先结成莫逆之交,并非出于政治的动机;。
《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12b409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0.png)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是宋理学家陆九渊的代表作,被誉为“南宋经学第一书”。
教案如下:
【概述】
《郑伯克段于鄢》是继著名儒家学者《论语》之后,接近全面概括中国宋朝经学理论思想的重要经典。
它以“实观”和“般若”为纲,把宋朝儒释道三家主要经学思想完整地归纳出来,并各自逐一阐释,也有着一定的重要价值。
宋朝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苏轼、文天祥等,基础上发展出平淳学说,可以说《郑伯克段于鄢》体现的就是平淳学说的思想主题。
【第一部分】
实观的思想。
实观的思想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实践中推求出人类至上的理性,以此为基础逐步调节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和人际关系、建立正确的社会规范、从而使人们行为一致。
宋朝儒家学派著名思想家文天祥更是坚持做客观实际出发,提倡“以事实来示范”的观念,他常常讲,“一切都是实践,而实践是理解和认识的基础。
”这种以实践出发的实观思想,正是《郑伯克段于鄢》实观部分的思想主题。
【第二部分】
般若思想。
般若思想指的是把握客观实际的规律,掌握大自然本身的原理,以及它所运作的道理,从而解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归结出一种更高层次的对实际的理解来调节人类行为的般若思想。
宋朝儒家思想家苏轼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强调要“把理解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处处兼容,遍访世人,博涉古今”,弘扬了以“般若”精神调节社会的思想。
这种‘“大般若”的思想,也正是《郑伯克段于鄢》般若部分的思想主题。
《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
![《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d81f93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5f.png)
《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了解《左传》及其相关的基本常识;(预习)2、掌握课文前两部分中的特殊句式和文言词语的用法;3、理清文章结构,分析前两部分故事情节。
一、文化常识(一)关于“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
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
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14年(前722-481),全文一万八千多字,记事特别简单、语言极为精炼,类似新闻标题。
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
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
(二)关于《左传》1、《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2、关于“经”:本义,织物上的纵线,后指经典著作(泛指后人对其所宗古籍的敬称)也特指儒家经典。
儒家视《春秋》为经,释经为“传”,共有“三传”(后来春秋三传也纳入经)。
3、关于“传”: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就是“传”。
4、《左传》记载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共经历了十二国君,两百多年的历史,全文约18万字。
《左传》收辑大量的古代史料,较真实地反映了东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许多方面的史实,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历史文献。
文中对历史的评价,作者或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态度,或在文笔中曲折地意含褒贬,素称“春秋笔法”。
5、《左传》的文学价值:它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叙事详备,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
人物描写生动形象,性格鲜明,或善良正直、或险恶邪僻,无不惟妙惟肖。
语言简洁精妙、着墨少而寓意繁。
尤其擅长描写战争,叙述有条不紊,笔调灵活多变,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6、《左传》的思想价值: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既有民本、爱国等进步思想;同时,封建伦理观念,传统的天命、礼教等思想糟粕在书中也时有流露,这是作品的历史局限。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精编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0800ebe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45.png)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精编版《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精编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郑伯克段于鄢》,了解西周晚期周室内忧外患的现象,理解西周灭亡的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讲述西周灭亡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故事讲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西周灭亡的原因。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西周晚期周室内忧外患的现象;2.西周灭亡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1.学生观看一段介绍西周的历史纪录片,引发学生对西周的兴趣,并激发其思考:西周为何会灭亡?2.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西周晚期周室内忧外患的现象,如宗室争权、藩国割据等。
【讲授】1.老师通过讲述《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重点讲述鄢县之战和周宣王的废立之事。
2.讲述过程中,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听取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言论,推断出导致西周灭亡的原因。
【讨论】1.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
2.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归纳总结】1.老师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原因进行点评和总结,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西周灭亡原因的归纳。
2.让学生充分参与归纳总结的过程,并认识到历史事件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拓展延伸】1.通过对西周灭亡原因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历史的重演,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2.老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历史书籍,进一步了解西周灭亡的原因和西周时期的历史背景。
五、教学评价1.通过讨论学生对西周灭亡原因的理解和分析,评价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历史故事的情感与态度的影响。
六、教学资源准备1.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西周历史纪录片。
2.教学课件:介绍西周晚期周室内忧外患的现象和西周灭亡的原因。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27c719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8b.png)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能够了解并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和解读能力。
(3)通过翻译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古汉语翻译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郑伯克段于鄢》,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2. 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解读。
3. 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
2. 文章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3.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回答一些关于文章内容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3. 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读: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解释其意义和作用。
4. 古代汉语语法和词汇:讲解文章中的古代汉语语法和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5. 讨论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等方面,评价学生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和价值观的培养,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使用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 运用比较法和对比法,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特点和亮点。
4. 创设情境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伯克段于鄢自主预习篇【语文百花苑】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赏析>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
“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文本链接】1.走近作者《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例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传》的作者,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
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2.背景资料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
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扎的矛盾冲突。
我们下面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
【基础知识积累】1、通假字①寤生(寤=啎:逆,倒)②佗邑是命(佗=他)③谓之京城大叔(大=太:尊称)④大都不过叁国之一(叁=三)⑤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⑥无庸,将自及(庸=用)⑦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率)⑧遂寘姜氏于城颍(寘=置)⑨永锡尔类(锡=赐)2.古今异义请京,使居之(京:地名,今河南荥阳//京城)可矣,厚将得众(厚:土地广大//薄)3.词类活用①故名曰寤生(名:名词做动词,取名)②今京不度(度:名词做动词,合乎法度)③隧而相见(隧:名词做动词,挖地道)4.一词多义①制为之请制(名词,地名)今京不度,非制也(名词,制度)②庸无庸,将自及(庸=用)徒有虚名,乃庸才也(庸:平常,平凡)③食公赐之食(名词,食物)食舍肉(动词,吃饭5.文言句式①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有什么满足)②君子何患焉(宾语前置,患何,担心什么)【文言文对译】《左传》初②,郑武公③娶于申④,曰武姜⑤。
生庄公及共叔段⑥。
庄公寤生⑦,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⑧。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⑨,公弗许⑩。
及庄公即位⑾,为之请制⑿。
公曰:“制,岩邑⒀也,虢叔死焉⒁,佗邑唯命⒂。
”请京⒃,使居之,谓之“京城大⒄叔”。
祭仲⒅曰:“都城⒆过百雉⒇,国21之害也。
先王之制22,大都不过参国之一23;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24,非制25也,君将不堪26。
”公曰:“姜氏欲之,注释:①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郑伯,指郑庄公。
郑属伯爵,所以称郑伯。
郑,春秋时国名,姬姓,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县一带。
克,战胜。
段,郑庄公之弟。
鄢(yān),郑地名,在现在河南省鄢陵县境内。
②〔初〕当初。
《左传》追述以前的事情常用这个词,这里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
③〔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④〔娶于申〕从申国娶妻。
申,春秋时国名,姜姓,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市北。
后为楚所灭。
⑤〔曰武姜〕叫武姜。
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⑥〔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
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
失败后出奔共,因此又称“共叔段”。
共,春秋时国名,在现在河南省辉县。
叔,排行在末的兄弟。
⑦〔寤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
寤,通“牾”,逆,倒着。
⑧〔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
遂,连词,因而。
恶,厌恶。
⑨〔亟(qì)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
亟,屡次。
于,介词,向。
⑩〔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
弗,不。
⑾〔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
及,介词,到。
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⑿〔制〕地名,即虎牢,在现在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
⒀〔岩邑〕险要的城镇。
岩,险要。
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⒁〔虢(guó)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
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
焉,相当于“于是”“于此”。
⒂〔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
佗,同“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
⒃〔京〕地名,在现在河南省荥阳县东南。
⒄〔大〕同“太”。
⒅〔祭(zhài)仲〕郑国的大夫。
⒆〔都城〕都邑的城墙。
⒇〔雉(zhì)〕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21〔国〕国家。
22〔制〕制度。
2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大的城不能超过国都城的三分之一。
参,同“三”。
国,国都。
24〔不度〕不合制度。
25〔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
26〔不堪〕受不了。
焉辟害①?”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②!不如早为之所③,无使滋蔓④。
蔓,难图⑤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⑥,子⑦姑⑧待之!”既而⑨大叔命西鄙⑩北鄙贰于己⑾。
公子吕⑿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⒀?欲与大叔⒁,臣请事之⒂;若⒃弗与,则请除之⒄,无生民心⒅。
”公曰:“无庸⒆,将自及⒇。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21,至于廪延22。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23。
”公曰:“不义不暱24,厚将崩25。
”大叔完聚26,缮甲兵27,具卒乘28,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29。
公闻其期30,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31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32,公伐诸33鄢。
五月辛丑34,大叔出奔共35。
遂姜氏于城颍36,而誓之37曰:“不及黄泉38,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39为颍谷封人40,闻之,有献于公41。
公赐之食42。
食舍肉43。
公问之,对曰:“小人44有母,皆尝小人之食45矣,未尝君之羹46,请以遗47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48我独无!”注释:①〔焉辟害〕怎能躲开这种祸害?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辟,同“避”。
②〔何厌之有〕等于说“有何厌”,有什么可以满足的。
厌,同“餍”,满足。
③〔早为(wéi)之所〕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
意思是早点给共叔段换个便于控制的地方。
为,动词,这里有“安排”的意思。
④〔滋蔓〕滋生,蔓延。
这里指势力发展壮大。
⑤〔图〕对付。
⑥〔毙〕跌倒,这里指失败。
⑦〔子〕您。
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⑧〔姑〕姑且、暂且。
⑨〔既而〕不久。
⑩〔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⑾〔贰于己〕贰属于自己。
使西鄙、北鄙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即同时向双方纳贡赋。
贰,两属,属二主。
⑿〔公子吕〕字子封,郑国的大夫。
⒀〔若之何〕怎么办?若,如。
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这件事。
⒁〔欲与(yǔ)大叔〕打算把郑国送给太叔。
与,给予。
⒂〔臣请事之〕我请求去服侍他。
事,动词,事奉。
⒃〔若〕如果。
⒄〔则请除之〕就请除掉他。
则,就。
⒅〔无生民心〕不要使民众(因为有两个政权并存而)生二心。
无,同“毋”,不要。
⒆〔无庸〕不用(管他)。
庸,用。
⒇〔将自及〕将要自己走到毁灭的地步。
及,至。
21〔收贰以为己邑〕收取两属的西鄙北鄙(完全)作为自己的领地。
贰,指原来贰属的西鄙北鄙。
22〔至于廪延〕扩张到了廪延。
廪延,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延津县北。
23〔厚将得众〕土地扩大了,将要得到百姓的拥护。
厚,指所占的土地扩大。
众,指百姓。
24〔不义不(nì)〕对君不义,对兄不亲。
,同“昵”,亲近。
25〔崩〕山塌,这里指垮台、崩溃。
26〔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
完,修葺(qì)。
27〔缮甲兵〕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
缮,修理。
甲,铠甲。
兵,兵器。
28〔具卒乘(shèng)〕准备步兵和兵车。
具,准备。
卒,步兵。
乘,四匹马拉的战车。
29〔夫人将启之〕武姜将要为共叔段作内应。
夫人,指武姜。
启之,给段开城门,即作内应。
启,开门。
30〔期〕指段袭郑的日期。
31〔帅车二百乘〕率领二百辆战车。
帅,率领。
古代每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人。
32〔入于鄢〕进入鄢地,意思是逃到鄢地。
33〔诸〕“之于”的合音字,其中“之”为代词,代共叔段。
34〔五月辛丑〕古时用天干地支记日,鲁隐公元年五月辛丑是五月二十三日。
35〔出奔共〕出逃到共国(避难)。
奔,逃亡。
36〔(zhì)姜氏于城颍(yǐng)〕把姜氏安置在城颍。
,同“置”,安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
城颍,地名,在现在河南省临颍县西北。
37〔誓之〕向她发誓。
之,代武姜。
38〔黄泉〕地下的泉水,这里指墓穴。
39〔颍考叔〕郑国大夫。
40〔为颍谷封人〕担任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
为,担任。
颍谷,郑国边邑。
封人,管理边界的小吏。
封,疆界。
41〔有献于公〕有什么东西要献给庄公。
42〔赐之食〕赏给他吃的东西。
之,代词,代颍考叔。
43〔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旁。
舍,放。
44〔小人〕谦称自己。
45〔皆尝小人之食〕我的食物她都吃过。
尝,品尝,这里是“吃”的意思。
46〔羹(gēng)〕有汁的肉。
47〔遗(wèi)〕赠,送给。
48〔繄(yī)〕语气助词,用在句首。
颍考叔曰:“敢①问何谓②也?”公语之故③,且告之悔④。
对曰:“君何患焉⑤!若阙⑥地及泉,隧而相见⑦,其谁曰不然⑧?”公从之。
公入而赋⑨:“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⑩!”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⑾。
注释:①〔敢〕表谦敬的词。
②〔何谓〕等于“谓何”,说的是什么意思?③〔语之故〕把原因告诉他。
语,告诉。
之,代词,代颍考叔。
④〔告之悔〕告诉他自己已经后悔了。
⑤〔君何患焉〕您忧虑什么呢?患,担心、忧虑。
⑥〔阙〕同“掘”。
⑦〔隧而相见〕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
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
⑧〔其谁曰不然〕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的语气。
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
⑨〔入而赋〕走进隧道,唱着诗。
赋,歌吟,唱着。
⑩〔融融〕同下文的“泄(yì)泄”都是形容和乐自得的心情。
⑾〔遂为母子如初〕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
也就是恢复了母子关系。
合作探究篇【课文内容透析】1.脉络梳理姜氏为之请制为之请京将启之共叔段都城过百雉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完聚,缮甲兵,具车乘,将袭郑郑庄公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姜氏欲之,焉辟害多行不义,必自毙无庸,将自及不义不暱,厚将崩可矣。
命伐京《郑伯克段于鄢》是一篇标准的记叙文。
记叙性文章的情节结构形式一般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等六部分。
序幕:庄公寤生,姜氏欲立共叔段,挑起了对君位的争夺。
开端:庄公继位,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
发展:共叔段扩展势力,一直到廪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