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1周鉴赏古代诗歌的作者形象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合集下载

鉴赏古诗词的形象及试题解析

鉴赏古诗词的形象及试题解析

鉴赏古诗词的形象及试题解析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景、物。

高考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识别,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等。

一般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

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高冠谷口招郑鄂岑参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①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注]①然:通“燃”。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

诗人来谷口招邀朋友却不见人影,也就是说郑鄂这个人物并没有正面出场,因此作者也就不是正面描摹。

对郑鄂的形象展示主要是通过对他所隐居的环境的描摹而烘托出来的。

因此,分析这个人物形象就要从景物描写入手。

谷口山花欲燃,高树接天,人迹罕至,鹿群常来,何其幽静!隐居在此处的人也一定是一位高雅而又恬淡闲适的隐者了。

而将“衣裳与枕席”喻为“山霭碧氛氲”就更显现出郑鄂的高雅闲适。

答题时,既要有对环境场景的分析,又要有对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或定位。

[答案]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步骤一)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前人称刘禹锡“英迈之气,老而不衰”,三、四两联是如何表现诗人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详细分析:题干要求即是提示,从三、四两联发掘英迈之气,主要从意象的选择来看,从骏马、青云都可以看出作者的豪情。

答案:①骏马思念边塞秋草而抖动拳曲的毛,大雕顾盼万里青云而睁开双眼,诗人笔下的骏马和大雕蕴含着生气和力量。

②诗人就是抱病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身老有病却豪情不减。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秋兴程馞①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

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

滩头流下小渔船,转过芦花不见。

【注】①程馞(bó):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结合上阕词句,简要分析作者通过“山翁”的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

详细分析:首先通过诗歌中的字句概括山翁的形象,可见他是一个隐者,有着高雅的情趣。

作者和他坐一起说明比较熟,由此可具体答题。

答案:①从“治圃”、“寻泉”、一“招”一“笑”,可见山翁是一个有生活情趣、恬然自得的人。

②作者通过山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自己向往山水田园的思想情感。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长信秋词(其三)王昌龄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①日影来。

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注】①昭阳:汉代宫殿,泛指后妃所住的宫殿。

两首诗都刻画了宫女形象,但所传达的情感略有不同,不同在哪里?请结合诗句分析。

详细分析:从描写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王诗主要是写了宫女的劳动场景,杜诗从动作描写入手,特别是“坐看牵牛织女星”透露了宫女的情感。

答案:王诗中宫女寂寞中天色方晓就从事打扫,刻板的工作和生活使得自己倍感孤寂无聊。

高中语文 第01单元 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01单元 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谈谈“情景交融”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

顾起元说:“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

”用现在的话来说,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

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而耐人寻味。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

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妍媸各别。

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

”这大约是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仿佛信手拈来,抒写自然,善藏善露,能给人以更多的美感。

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

可知,同是情景交融,也自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度的不同。

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情景浑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

因此,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

与此相联系,诗人抒情写景,莫不“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

学年高中语文第01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学年高中语文第01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陆游与江西诗派之关系学术界长期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陆游早年学诗于曾几,受江西诗风的影响,后来从军南征,亲历战争生活,因而从江西诗派的形式主义影响中解脱出来,步入现实主义创作轨道。

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诗人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和创作实践经验的日趋丰富,诗歌风格发生某些变化是很正常的。

但是,诗风发生变化并不等于完全抛弃了原来的诗学主张。

江西诗派众多诗人是严守某种统一的诗法规范还是具有各自的创作方法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江西诗派是一个凝固的诗人群体还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群体?我认为,江西诗派自宗主黄庭坚起便倡导求新求变,如果说黄庭坚在元祐(包括之前)的诗歌作品具有瘦硬、奇崛、拗峭等特征的话,在其贬官黔等地及以后的作品,则更注重诗歌的平淡之美。

黄庭坚在给他外甥、学生的书信中,不止一次强调应多读古人书,在广泛吸取前人文学遗产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自成一家。

这种思想可以说贯穿了江西诗派的整个发展嬗变史。

黄庭坚既讲法度,又推崇创新,二者并不矛盾,讲究法度并不等于死守法度,而应灵活运用。

江西诗派作者吕本中深谙此理,于是提出“活法”说,进一步阐明了如何运用法度,亦即继承前人艺术规则的问题。

“活法”说在南宋初年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巨大,成为诗坛上公认的艺术准则。

正是由于黄庭坚并不谨守褊狭的门户之见,所以其门人弟子都以求新求变为能事。

如徐俯曾答客书云:“涪翁之妙天下,君其问诸水滨;斯道之大域中,我独知之濠上。

”(《清波杂志》卷5)对他人赞美他与黄庭坚的渊源颇为不乐,显然意欲自成一家。

与徐俯交游甚密的韩驹也曾受知于山谷,晚年或置之江西诗社,却说:“我自学古人。

”(周必大《文忠集》卷19)正是由于这种追求新变、力求自成一家的倾向使得江西诗派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吕本中提出“活法”说后,“活法”之说,一时盛行于南北宋之交的诗坛上,成为促进江西诗派发展变化的重要诗学思想。

2021-2022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1周鉴赏古代诗歌的他人形象二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2021-2022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1周鉴赏古代诗歌的他人形象二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2021-2022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1周鉴赏古代诗歌的他人形象二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系列阅读李白《越女词(其三)》,回答问题。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注释】耶溪: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南。

诗中的采莲女有什么特点?试作简析。

【参考答案】采莲女的特点:①勤劳。

采莲归来,自己挥棹驾驭小船,自如熟练。

②机灵。

见到陌生人,掉头回避,避免尴尬,能感觉到客没走而迟迟不露头。

③美丽可爱。

挥棹、唱歌、再入荷花丛中,清新可爱,有劳动之美、环境衬托下的青春之美。

④纯朴羞涩。

羞涩不见陌生人,宁可回避、久久不出来,也不跟陌生人碰面。

【试题分析】如何概括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形象主要抓住对人物的描写,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主要是指语言、动作、心理等,侧面描写主要是指环境烘托和渲染。

分析时要抓住人物的身份、性格、对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及作者的态度。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晏殊越女采莲江北岸。

轻桡短棹随风便。

人貌与花相斗艳。

流水慢。

时时照影看妆面。

莲叶层层张绿伞。

莲房个个垂金盏。

一把藕丝牵不断。

红日晚。

回头欲去心撩乱。

1.全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2.该词写“人”写“莲”,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重悼师芳王闿运①初月无端入玉棂,露痕如白又如青。

不成眉样②依明镜,遥想啼痕染素馨③。

自是长愁甘解脱,未应多慧语娉婷。

文姬死后知音少,吟尽伤心只自听。

【注释】①王闿运:晚清经学家、文学家。

师芳:作者四女,婚姻不幸,嫁后早亡。

②不成眉样:指年龄尚小。

③馨:此处指作为饰物的花。

3.作者心中的师芳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试结合诗句分析。

4.首尾两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一、1.刻画了一位江南水乡驾舟轻快、妆面艳丽、心潮荡漾的单纯可爱的采莲少女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解答时整体把握诗歌,再筛选出描写女主人公的词句,分析词句表现的人物的特点。

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1周)鉴赏古代诗歌的作者形象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1周)鉴赏古代诗歌的作者形象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鉴赏古代诗歌的作者形象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21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酬孝峙①[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恍如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代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鱼网。

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如何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参考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试题分析】诗歌形象的分类形象是主观情志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前者是诗人自己,后者是诗人所刻画和所要表现的人物。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这首诗塑造了如何的诗人形象?②简要分析(或归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③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如何的特点?(2)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意象)是指诗歌中描画的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诗中描画了如何的画面?②诗中描述了如何的意境?有什么作用?(3)事物形象。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载“殷中军被废,在信安,整天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罢了。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古代诗歌阅读二含解析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古代诗歌阅读二含解析人教版必修1

古代诗歌阅读(二)3.诗歌的语言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③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④诗中某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⑤简要赏析诗歌的某联。

⑥请指出本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赏析。

⑦有人评价这首诗体现了……诗风,请结合相关诗句对这一风格进行赏析。

4.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篇章结构。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②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对于这类试题要记住几个关键词:手法+作用+情感。

即:首先,答出使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手法);其次,答出这种表达技巧(手法)的作用;然后是分析这样的表达技巧(手法)传递了诗人(诗中蕴含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阅读下面的两首词,完成问题。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请简要分析“犹有花枝俏”中“俏”字的表达效果。

2.请分析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主要表现手法。

3.在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前有一句引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请分析这两首词各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易水[唐]胡曾一旦秦皇马角生①,燕丹归北送荆卿。

行人欲识无穷恨,听取东流易水声。

注:①《燕丹子》载:“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

谬言曰:‘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

’丹仰天叹,,乌即白头,马生角。

秦王不得已而遣之。

”渡易水[明]陈子龙①并刀②昨夜匣中鸣③,燕赵悲歌最不平。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练习: 第一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Word版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练习: 第一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Word版含解析

题组一人物形象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解析本题干的关键词源于诗的首联,“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本诗是一首律诗,首联统领全诗,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因此,要把握“开颜”的原因,就要立足于整首诗。

联系诗歌标题,结合诗的首联,可知是朋友新居落成,自己心情闲适;颔联和颈联写景,有山有水,有松有花,景色优美;颔联写新居的自然环境,颈联写新居主人对新居环境的营造,疏种碧松,可筛明月;多栽红药,以妆春天,此联也见诗人品味高雅;尾联既是对朋友的赞美,也是抒写志趣相同之感。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解析“九日驱驰”说明诗人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说明诗人是怅惘的;说友人“诗思清人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欣赏。

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含答案)

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课案1 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随堂演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村即事[元]周权寒翠飞崖壁,尘嚣此地分。

鹤行松径雨,僧倚石阑云。

竹色溪阴见,梅香岸曲闻。

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

诗中的“山翁”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解析:解答时要对所描写的“山翁”的动作、语言、神情以及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其形象特点,理解其形象意义;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反映人物心情的词语,揭示作者感情。

答案:通过描写溪村的清雅、幽静、深远的世外仙境,山翁邀客饮酒,闲话成文,写出了一个不同凡俗、耿直孤傲、高雅脱俗的山翁形象。

同时,寄寓了诗人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悠然自得(闲逸)、返朴归真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马戴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这首诗描写了一次边塞战事,请概括诗歌所塑造的戍边将士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注意诗歌中对人物的外貌、行动描写,首句刻画出人物的英姿勃发、信心百倍;第二句突出人物勇往直前、斗志昂扬的形象;第三句的“卷旗夜劫”又表现出戍边将士有勇有谋;末句“乱斫”“缺宝刀”又刻画出他们英勇无畏、所向披靡。

答案: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英姿勃发、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机智勇猛、英勇无畏的形象。

课案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鉴赏邹明府的形象要抓住诗中的相关叙述和描写。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通过写马的瘦弱来表现邹明府为官的清廉;“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是说邹明府为偿还欠债,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期满了伴着他的还是那些书;“林风透卧衣”,进一步写邹明府的衣衫单薄。

新高考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含解析)

新高考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复至裴明府①所居李商隐伊人卜筑自幽深,桂巷杉篱不可寻。

柱上雕虫②对书字,槽中瘦马仰听琴③。

求之流辈岂易得,行矣关山方独吟。

赊取松醪一斗酒,与君相伴洒烦襟④。

注①裴明府:即姓裴的县令。

②雕虫:鸟虫篆,鸟虫书,也简称鸟虫。

③槽中瘦马仰听琴:语出《荀子·劝学》“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④烦襟:烦闷的心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明裴明府居住的位置、环境,即桂树、杉篱掩映的小巷。

B.颔联写“所居”柱上是鸟虫书对联,屋内传出的是优美的琴声。

C.颈联表达了主人将远行,无法与诗人一起吟诗听琴的遗憾。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洒”字表现了尽兴饮酒。

(2)请结合有关诗句,谈谈你对裴明府形象特征的理解。

(6分)2.(河北保定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答刘季孙①王安石偶著儒冠敢陋今②,自怜多负少时心。

轾轩③已任人前后,揭厉④安知世浅深。

挟策有思悲慷慨,负新无力病侵淫。

愧君绿绮⑤虚⑥投赠,更觉贫家报乏金。

注①刘季孙:北宋诗人。

嘉祐年间任饶州酒务,但他很不满意,以酒解忧。

后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不久病故。

博通史传,禄赐尽于藏书之费,家中贫困。

与王安石、苏轼等文人雅士相知。

②陋今:苛责现今。

③轾轩:指高低、轻重、优劣。

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

④揭厉:高举而扬厉之。

⑤绿绮:古琴名。

⑥虚:白白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题中“答”字点明本诗的写作原因和类别,“刘季孙”则表明了酬答的对象。

B.颔联后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刘季孙不知世事艰难的乐观态度。

C.颈联情感深沉,用词贴切,一个“悲”字凸显诗人对刘季孙人生际遇的怜惜。

D.尾联着眼于诗人与刘季孙的交往,写自己得到了其馈赠,但是无力回报。

诗歌鉴赏——形象练习题答案

诗歌鉴赏——形象练习题答案

诗歌鉴赏——形象练习题答案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练习题答案1、(1)紧扣诗题,写了明月、寒霜,营造了秋夜萧瑟清寒的氛围;为写梧桐做了铺垫,同时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2)梧桐面对风霜,不甘凋零,依然飒飒有声;作者借此赞美了刚强不屈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内心孤傲倔强的个性特点。

2.(1)作者选取的代表性意象有:砧声、秋风、蟋蟀、美酒、明月、玉笛、江流等。

(2)①米芾一反宋玉之悲秋,显示出旷达:“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

”②赏月不写月华,除上阕末尾点出“明月挂南楼”外,字面上再没有“月”字出现。

③写“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

3.(1)枯树支撑着门屋,荒凉的菖蒲围绕着溪岸,寒苦的竹子围成了篱笆。

这三句话描绘了荆溪两岸的荒凉和溪上人家的贫困景象,表达出作者对百姓贫苦生活的同情,对为官者不治的愤慨。

(2)①设问。

“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表达了作者对官府不为而百姓贫苦现象的愤懑之情,为全曲定下悲凉深沉的基调,同时也引发读者的思考。

②托物言志。

用“梅花”寄寓作者高洁脱俗的向往与追求。

③比喻。

用神庙不灵验,狐狸摔瓦胡来,比喻长官不问事,使得吏役当权作恶。

形象生动地解释吏治腐败的丑恶现实,也揭示百姓生活贫困的直接原因。

④对偶。

“庙不灵”对“官无事”、“狐狸”对“乌鼠”、“漾瓦”对“当衙”,语言整齐,有韵味。

4.(1)诗歌一、二句写“檐前竹”拔节抽枝,当竹茎拔节而出时,笋壳就垂脱了;随着细长竹叶的抽生,慢慢就长出了嫩枝;三、四句接着写竹子挺拔直上,转眼间,已变得枝叶繁茂、亭亭如盖了,而且低处竹节间距离较近,呈现出历历分明之貌。

总之,前四句诗描写了“檐前竹”无声无息地拔节而出,由矮而高,终于英挺地站立“檐前”的生长过程。

(2)第一问:通过想象将“檐前竹”拟人化,让“檐前竹”自己倾诉心声:“我所仰慕的是君子的风仪,而不是花前月下的池畔风光;能够生长在您的门窗前,正是我的心愿啊!”这其实也是诗人对“檐前竹”的赞美。

第二问:表现了“檐前竹”不慕风华、清心自守的品格。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望海楼①米芾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

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

③沧洲:滨水的地方。

结合诗句,分析首联表现了望海楼怎样的特点?详细分析:米芾的诗题为“望海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这是为望海楼铺设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

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而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

答案:诗人自远方仰视望海楼,先以镇江城在“云间”和“近青天”衬托望海楼,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垠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极写出望海楼的高峻奇伟。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宋]石孝友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

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

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数叶芭蕉。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

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结尾三句,“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试简要分析。

详细分析:萱草别名很多,通常又称鹿葱、忘忧、宜男、川草花、金针花等等。

嵇康写进他的《养生论》:“合欢蠲愤,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一丛萱草”的本意是说:相思情切,即得萱草,也不能忘忧。

最后以缠绵不尽的相思作结:“数叶芭蕉。

”芭蕉在诗词中一向是愁的象征。

萱草,修竹,芭蕉,或许“小轩独坐”目之所见,均有蕴意。

结尾三句皆缀以数目字,联系开头的四叠字,尤觉意韵悠远,辞情并茂。

答案: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

“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修竹”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

“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词人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

高二语文选修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3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选修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3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3单元测试题【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代城市流动人口与户籍管理宁欣人口向大城市主要是都城的流动与集中,是由唐到宋城市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

据估测,长安城城内人口数量约为百万,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唐初,长安等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有两类需求日益增长:一是方兴未艾的建筑业所需劳动力,二是日益繁盛的商业、手工业、服务业、娱乐业所需从业人员。

从而吸纳了一批批外来劳动力的到来。

唐中期,随着均田制的崩溃和两税法的推行,大量人口溢出户籍,流寓异乡。

这些人口就有相当一部分涌入可以提供更多生存空间的城市中,且主要是以京城长安和洛阳为主的大城市。

虽然史书上对与建筑业有关的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蛛丝马迹。

如《太平广记》中记载的大商人窦乂,从事了多种经营,所雇佣的人中有长安坊市内的少年、“日佣人”等,遗憾的是建筑工人的来源没有记载。

显然,应该有专门的建筑行业的工匠和民夫才能营造颇有规模的“窦家店”。

京城不仅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生存机会,所得回报也比从事农业生产更高。

唐后期,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商业的繁荣,长安城的餐饮业、旅店业、小商品销售业、雇佣服务业、运输业、租赁业等日益繁盛。

这些行业起点低,技术含量低,市场需求大,容易生存,大量外来人口充溢着这些行业。

还有很多流动的艺人和民间表演团体活跃在京城的开阔场地。

这些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承担了都城建设的重要任务,活跃了长安的市场,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居民对商业和服务业的需求,解决了随着城市发展居民日益增长和拓展的日常需求,方便了城市居民的出行、饮食、人力、公共卫生、基础建设等方面的需求。

这一时期,为城市日常生活所需求的行业不仅从业人员不断增加,还逐渐向规模经营、专业化方向发展。

据《唐国史补》记载,长安城东西两市的餐饮业就很发达,三五百人的礼席,“立待可办”;唐朝前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动流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城市生活的需要,官府对农民和工匠居住地和户口限制的松弛,长安外来人口的涌入更多是出于主动行为。

2022年高三语文(古代诗歌形象题)含答案

2022年高三语文(古代诗歌形象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形象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孤桐①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②思解愠,愿斫五弦琴③。

[注]①此诗写于王安石锐意改革、推行新法之际。

②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③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诗没有运用律诗起承转合的一般结构,但意脉清晰,结构简单明了。

B.诗歌取象“孤桐”,运用描写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来表情达意。

C.整首诗主要运用托物言志、夸张和用典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孤桐的气质和品格。

D.诗的前三联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描写了孤桐的特征,寄寓了诗人丰厚的情感。

解析:选C C项,“整首诗主要运用托物言志、夸张和用典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孤桐的气质和品格”说法错误,没有夸张。

★(2)诗人借“孤桐”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答:解析:诗前六句表现孤桐的特点:深深扎根于大地,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岁月越久,树越壮实;烈日越骄,叶越浓密。

然后联系诗人的经历和遭遇,分析诗人的人生追求:为人要像梧桐,正直虚心,努力向上;脚踏实地,坚定信念;万难不屈;“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通过用典,表达自己要像舜一样解万民之愁苦,愿为解除老百姓的疾苦而献身。

参考答案:①诗人借孤桐枝繁叶茂、干直入云、凌霄不屈、扎根深入的特点表达正直向上、坚强不屈、虚心、愈老弥坚的人生态度。

②尾联借五弦琴的典故表达诗人关心百姓疾苦,甘愿为解决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题章正字①道正新居朱庆馀独在御楼南畔住,生涯还似旧时贫。

全无竹可侵行径,一半花犹属别人。

吟处不妨嫌鼓闹,眼前唯称与僧邻。

近来渐觉青莎巷②,车马过从已有尘。

[注]①正字:古代官职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每日一题古代诗歌阅读一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每日一题古代诗歌阅读一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一)本单元选用的古典诗歌的代表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与现代诗歌相较,古代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

但从鉴赏的角度来说,与现代诗歌差别不大,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诗歌的形象形象是主观情志和外在物象交融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烈主观感情的意象。

它包含人物形象、光景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含抒怀主人公形象和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前者是诗人自己,后者是诗人所刻画和所要表现的人物。

关于鉴赏人物形象题,常有的发问方式有:①这首诗塑造了如何的诗人形象?②简要剖析(或归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③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拥有如何的特色?(2)光景形象光景形象(意象)是指诗歌中描述的自然光景或人文光景,有单个光景形象,也有由多个光景形象组合成的境界。

关于鉴赏光景形象题,常有的发问方式有:①诗中描述了如何的画面?②诗中描绘了如何的境界?有什么作用?( 3)事物形象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 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关于鉴赏事物形象题,常有的发问方式有:①诗中描述了哪些意象?如何理解诗中描绘的这几个意象?②本诗选用了哪几个典型形象,有什么表达成效?2.诗歌表达的感情诗言志,诗歌是表情达意的,所以阅读诗歌,总会波及诗歌中包含的感情态度问题。

这也是诗歌阅读题必考的题目。

关于此类题目,第一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波及的范围,而后要掌握思虑的角度。

体悟感情一般从以下几方面下手:一是要理解诗歌的标题,标题能够提示感情、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感情有关;二是关注诗歌的作者、朝代、说明;三是要掌握诗歌中的情语,即显性的感情词;四是要掌握诗歌中意象的特色。

一、下边这首唐诗,达成以下小题。

渔歌子·荻花① 秋【五代】李珣②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碧烟中,明月下,小艇钓鱼③ 初罢。

10月30日+鉴赏古代诗歌的他人形象(一)-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上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Word版含解析.doc

10月30日+鉴赏古代诗歌的他人形象(一)-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上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4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试题分析】解答人物形象题的基本思路及答题步骤对于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分析时注意人物的言行、心理变化,同时注意环境的烘托渲染,有时还要注意他人的评价。

基本思路: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细节(情节)为依据,从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入手分析概括。

答题步骤:①什么形象(中心词应是形象);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形象的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雉带箭韩愈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馀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全诗虽仅寥寥十句,却以极其简洁的语言分合交错地描写了射者和被射物,整个打猎过程写得波澜起伏,神采飞扬。

B.首句写的是猎场的情境。

重点突出一个“静”字,烘托了猎前肃穆的气氛,让人想象出从猎人员,屏气静息的神态和感觉危险将至的紧张心理。

C.此诗写射猎的对象。

野雉被猎火驱除草木丛后,一见猎鹰便吓得急忙又躲藏起来。

“出复没”三字逼真地写出了野雉惊惶逃窜的窘态和将军不凡的气度。

D.诗人善于刻画人物形象。

仅“盘马弯弓惜不发”一句,诗人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以武取胜、自负而又踌躇满志的将军形象。

E.尾联写射猎后官军齐乐,野雉坠地,与猎射前的静态描写形成强烈的对照。

诗歌至此戛然而止,然余响不绝,韵味无穷。

2024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试1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4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试1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单元综合测试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才智。

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化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需精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

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更,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定发生相应的变更。

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更。

详细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养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化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淌性不断增加,跨地区流淌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

特殊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

这些变更迫切须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建了良好条件。

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

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得、存储、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精准治理、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行控性和难以预见性。

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困难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困难的,表现为短期冲突和长期冲突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平安和非传统平安威逼相互交织,特殊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古代诗歌的作者形象
【2013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参考答案】
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试题分析】
诗歌形象的分类
形象是主观情志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前者是诗人自己,后者是诗人所刻画和所要表现的人物。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②简要分析(或概括)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③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意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②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3)事物形象。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载“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好酒的诗人在苦寒中却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局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与冷酷的环境作对比,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运用借代,以殷浩代己,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

2.诗歌颔联由哪些意象构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