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设计3

合集下载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年级:小学五年级学科:语文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我与地坛》,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写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2. 分析文章中的细节,并进行精确描写。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地坛的图片资料。

2. 学生准备小纸条和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教师使用PPT展示地坛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讨论自己对地坛的了解。

2. 教师简要介绍《我与地坛》的内容和作者。

3. 教师问学生有谁去过地坛,以此引出对地坛的美好回忆。

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阅读《我与地坛》,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圈出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标注在书页上。

2. 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地坛的历史和文化,并在小纸条上写下自己的感受。

活动实践(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一次“写一封明信片”的活动。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美的角落,用几句话描写给一个朋友。

2. 学生利用小纸条上自己写下的感受,结合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进行细节描写并写一张明信片。

分享和展示(10分钟):1. 学生交换明信片,读出对方写的明信片。

2. 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明信片,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巩固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要求学生就地坛的历史,文化和自己的体验,写一篇短文,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

2. 学生互相交换短文,用带有称赞和改进建议的方式给予评价。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深入了解,然后撰写一篇类似的文章。

可以邀请学生进行分享或组织一个展览。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深入了解,然后撰写一篇类似的文章。

可以邀请学生进行分享或组织一个展览。

在拓展延伸的活动中,学生将有机会深入了解自己所选择的地方,并运用所学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步骤:1. 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方,可以是自己家乡的某个景点、博物馆、公园等等。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地坛是北京市的一座古老祭祀场所,境内有寺庙、宫殿、神坛等建筑物,是明清时期皇室祭祀天地神明的场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古老文化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地坛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旅游景区和文化遗产。

在中小学教学中,可以将地坛这一文化遗产作为教学资源,开展相关教学探究活动。

本文将从《我与地坛》这一角度,阐述地坛相关的教学设计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能够了解地坛的历史渊源、相关文化知识和意义;能够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感受地坛的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2.教学内容(1)地坛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内涵。

(2)地坛建筑群的设计和特点。

(3)地坛的文化价值和影响。

(4)实地观察和调查。

(5)图文阅读和文化思考。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其他方式,引入地坛这一话题,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基本信息。

(2)知识讲解介绍地坛的历史渊源、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通过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实地观察安排实地考察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地坛的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同时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

(4)文化思考在归来后,安排阅读相关文献或图片,让学生思考地坛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价值。

并引导学生可以用图文、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地坛的看法和认识。

(5)总结评价针对学生参与度、思考水平和表现形式,进行总结评价,激励学生表现优异的积极性。

二、教案教学设计本教案教学设计基于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读解》第五篇《我与地坛的缘分》。

1.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2)通过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2.教学内容(1)阅读《我与地坛的缘分》。

(2)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3)语言表达。

3.教学过程(1)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学《读解》第五篇《我与地坛的缘分》,并预习相关课文知识。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经典段落;(2)能够分析并欣赏史铁生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3)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对地坛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推理和分析;(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对亲情的珍视;(2)理解在地坛中度过的岁月对作者成长的影响;(3)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2)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经典句段。

难点:(1)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2)从课文中提炼出深层次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2.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3. 讨论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地坛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分享作者史铁生的人生经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语句的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经典段落和句子;(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对亲情的珍视;(2)引导学生思考地坛对作者成长的影响,以及自然、生命和人生的关系。

5. 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设计:1. 背诵课文中的经典段落;2. 写一篇关于自己与某个地方的情感经历的作文;3. 深入研究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与地坛》的背景、结构、修辞手法以及文章所表达的主题。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感悟,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的启示。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创作。
(4)人与自然、人与历史关系的思考:这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议题,学生可能难以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举例: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流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基本背景和作者情感。文章是史铁生在面对人生困境时,通过对地坛的描写和感悟,表达了对生命、亲情和自然的深刻思考。这篇文章对于我们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从生活中寻找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作者对地坛的描绘,理解他是如何从中得到精神力量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背景及作者情感:使学生了解史铁生的生平、创作背景,把握作者在地坛中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人生、亲情、生命的思考。
举例:分析文章中作者对地坛的描写,如“岁月的侵蚀”、“古树的沧桑”,从而理解作者对生命、历史的感悟。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篇一:《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授课教师:李媛萍授课时间:2021.11.18.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旨――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3.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死观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教学重、难点: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在他21岁生日那天,因为腿部疾病住进了医院,从此,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虽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可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生命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

是在轮椅上度过余生,接受这份生命中最犀利的残酷和最长久的伤痛,还是干脆放弃生命,一了百了?他面临着人生最艰难的选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史铁生的内心深处,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吧??二.板书课题、作者。

三.(过渡语)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是作者在自己遭受厄运后引发的关于苦难、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为了更真切地走入史铁生的内心世界,我们以模拟采访的形式来研读课文。

同学们是被采访对象史铁生(有50个史铁生啊),我是采访者。

四.研读课文。

1.师:史铁生,您好!我曾经拜读过您的很多作品,如《务虚笔记》《老屋小记》《合欢树》《秋天的怀念》等等。

您的作品总是充满了理性的光辉,让我们从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这篇《我与地坛》更是倍受广大读者喜爱,被评为“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之一。

请问:当初您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提示:包括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

)生回答,师板书: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颓废)2.师问:那时,您眼中的地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生回答,师板书: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荒芜)3.自从那个下午您无意识中进了地坛,您就再也没有长久地离开它,一呆就是15年。

请问:北京的好去处多了去了,您为什么单单痴迷这样一个荒芜冷落的园子呢?生回答,师讲解:地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地神的神圣场所,曾有过怎样的繁华与辉煌,不难想象。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河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河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河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节选文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作者与地坛的故事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2 学情分析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感受文章的美。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节选文段。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地坛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5.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者的情感表达。

5.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意境美。

5.5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进行课文背诵,并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通过评估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情况,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6.2 评估方法采用课堂问答、课文背诵、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估。

6.3 评估内容课文背诵情况、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

7.1 反思内容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7.2 反思方法通过课后与学生的交流,教师之间的讨论,以及对教学录像的观看,进行教学反思。

《我与地坛》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地坛的历史、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北京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地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

通过导入、阅读、分组讨论、写作等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多元化的手段,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和感受地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地坛是什么?大家对地坛了解多少?对地坛有哪些印象?2.阅读分发《我与地坛》一文,并安排学生短暂阅读一遍,并在阅读后做好笔记。

3.分组讨论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依据文本内容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地坛的理解和感受,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表达小组观点。

4.集体讨论根据小组代表的表态和整个班的阅读理解情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展开探讨,让学生通过集体的思考和互相的启发,发现地坛的文化魅力和表达方式,并理解为什么这个地方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地位如此重要。

5.写作组织学生根据所阅读的文本,或者自己对地坛的认识,或者根据集体讨论的主题,完成一篇以地坛为主题的文章,着力阐述自己对文本或讨论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展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6.展示和点评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展示各小组的讨论和写作成果,并对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导入、阅读、小组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下感受和认识地坛,在多个角度下展开思考。

在阅读和讨论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发掘并挖掘文章的深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用心和传达的信息,然后进行分类轮流发言,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象。

在写作环节,教师注重点拨和启发学生的写作技能和方法,强调结构和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并耐心指导学生修辞和表达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论述的技能和方法。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理解作者对生命感悟的内容;2、学习本文寓情、理于景的写作方法;3、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在景物描写中所传达的对地坛的情感和对生命的逐步理解。

三、教学设计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2、媒体设计:powerpoint课件演示3、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语设计课前听音乐。

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学生回答:《命运》,贝多芬。

引入: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已经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

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写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

生活中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命运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2、作者简介(幻灯片)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这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3、解题介绍地坛(幻灯片)(1)有关地坛的图片:方泽坛(2)文字介绍: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整个建筑群呈方型,象征大地,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地的场所。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史铁生在地坛的所见所闻与所思。

过渡:他有什么见闻?生找出集中写古园风景的段落(3、5、7)4、研习课文(1)出示“曾经”的地坛和“现在”的地坛,请学生概括各自的特点。

曾经: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高墙玉砌雕栏现在:剥蚀淡褪坍圮散落明确:辉煌→荒芜(幻灯片)(2)“我”第一次来到地坛是怎样的心情?明确:失魂落魄。

《我与地坛》名篇导读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名篇导读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名篇导读教学设计1. 引言1.1 介绍《我与地坛》导读教学设计导读教学设计将包括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内容概要、主题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些环节的讲解和引导,学生可以逐步了解《我与地坛》的背景和作者生平,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和情感共鸣。

重点讲解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展开讨论。

通过本文的导读教学设计,希望能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也希望通过深入的学习和讨论,让学生感悟《我与地坛》所传达的人文关怀和思考价值,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和人生感悟。

【字数:245】2. 正文2.1 《我与地坛》的作者简介《我与地坛》的作者为韩寒,他是中国现代流行文学作家、音乐人、电影导演和演员。

韩寒出生于1972年,是中国80后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曾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后来辍学并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

韩寒以其风格独特、充满个人色彩的作品而广受好评,被誉为“80后文学的代表人物”。

作为作家,韩寒的作品涵盖了小说、随笔、散文等多种形式。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三重门》、《后会无期》等,都获得了读者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我与地坛》是韩寒的一部散文作品,通过自己对地坛的游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自我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除了文学创作,韩寒还涉足音乐、电影等领域。

他组建了摇滚乐队“飞行员”,并自导自演了多部电影,展现了多才多艺的一面。

韩寒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独特的表现风格,备受广大读者喜爱和推崇。

2.2 《我与地坛》的背景介绍《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阿来的代表作之一,作于1986年,是一部反映人与自然、文化、历史之间关系的长篇小说。

该作品以北京地坛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官园的历史变迁,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揭示了人与文化之间的纽带和联系。

作者通过对地坛的描写和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1本教案的教学主题为《我与地坛》。

这是一篇传奇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后成为了伟大的道士,并斩蛇除妖,保护了人民的安全。

本教案旨在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道教思想,并加深他们对勤奋和努力的理解。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与导入在本节课中,教师将为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

教师将要求学生预读课文,并用一些提问来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情节。

例如:谁是故事的主角?主角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重要事件会在故事中发生?等等。

第二课时:整体阅读与理解本节课中,学生将整体阅读《我与地坛》故事。

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朗读故事,并对其中的生词解释。

接下来,教师将提出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例如,主角在故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他如何克服这些挑战?故事的基调是什么?等等。

第三课时:分组讨论与展示在这节课中,学生将被分为小组,每组分配一定的时间来讨论故事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以及对主角的人物形象和心路历程的理解。

教师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每组都理解了他们讨论的主题。

接下来,每个小组将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为其他小组提供回复。

第四课时:道教思想与观念在这节课中,教师将向学生介绍道教的基本原理和思想。

教师将提出一系列问题,以帮助学生了解道教的核心概念,例如道、禅、符、仙等。

教师将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这些概念,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道教思想。

第五课时:生动化学习这节课将提供一些小组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和道教思想。

例如,学生可以参加制作符咒的工作坊,了解符咒的用途和制作方法。

教师也可以组织室外活动,例如远足、观察大自然等,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大自然与人的关系,并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灵静默。

第六课时:综合学习在本节课中,教师将再次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和教学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思考。

教师将提出一系列问题,以检验学生对故事和道教思想的理解是否到达预期的目标。

15.《我与地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5.《我与地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2.反复阅读景物描写和哲理语句,理解文中语言;3.感悟自然美,热爱自然和生活;教学重点:景物描写和往事回忆教学难点:对人生、生命的思考教学方法:阅读法、批注法、炼字法、比较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是这样的演绎,史铁生更加典型。

这节课我们走进《我与地坛》。

二.情境任务:主题班会“浅谈人生”,请从课文《我与地坛》出发,畅所欲言。

活动一:阅读第一部分,概括“我”的状态,“地坛”情况(阅读、批注法,信息提取能力)“我”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找不大工作,找不到出路,迷惘倔强,逃避现实,失魂落魄,痛不欲生。

古园的形体被肆意雕琢,但保持着一些谁也改变不了的东西,譬如落日,雨燕,冬雪,以及镇静的松柏。

满园弥漫着沉静的光芒,荒芜但不衰败。

活动二:如何理解“我总是到那古园去,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鉴赏、探究3、7自然段,分析概括能力)剥蚀浮夸的琉璃,淡褪炫耀的朱红,坍圮了高墙,散落了玉砌雕栏,形体被人肆意雕琢,但有些东西无人改变,柏树苍幽,野藤自在,蜂蝶飞舞,蚂蚁活跃,瓢虫展翅,露珠滚动。

外形沧桑的古园保持了蓬勃的活力,剥去浮夸,威严,高大,繁饰,依然沉静淡泊,一切生命欣欣向荣。

启示:人的思想、意志任谁也无法改变,生命上天交给每个人的事实,怎么活是需要一生解决的问题。

作者从对“为什么要来到世上”的质疑中豁然走出,开始思考“怎样活”。

地坛救赎了作者,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

活动三:读第二部分内容,概括母亲形象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情。

(阅读、鉴赏,分析,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能力)母亲理解我又担心我,知道我需要时间又不知道需要多久以及尽头会是什么,焦灼迷茫又不动声色,默默陪伴静静等待。

她痛苦惊恐,聪慧坚韧,用祷告祈求自我安慰纾解内心,用提示恳求嘱咐引导儿子,多年后理解母亲苦难与伟大的我痛彻心扉,自愧难当,对母亲怀有深深的歉疚和深切的思念。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我与地坛》,使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作品中对母爱的颂扬和对人生的思考。

2.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暗示手法及其作用。

2. 理解作者对母爱的颂扬和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暗示手法及其意义。

2. 如何理解作者对母爱的深层感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作品背景,分析作品主题及象征、暗示手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活动。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对母爱的感悟。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暗示手法,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作者对母爱的颂扬和对人生的思考,分享自己的感悟。

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象征、暗示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 请学生谈谈对作者母爱观念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写一篇关于母爱的短文。

2. 推荐学生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续编)等,加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理解。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练习的完成质量。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作者及其作品的阅读情况。

十、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史铁生:生平、代表作品等。

2. 简要介绍《我与地坛》的内容:文章主题、背景等。

【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讲述作者生平和作品背景。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题和背景。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

2. 教师讲述:介绍史铁生及其作品背景。

3.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我与地坛》的了解。

4. 教师总结:总结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作业布置】1. 阅读《我与地坛》全文。

2. 了解作者史铁生的其他作品。

第二章:理解文意【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我与地坛》的文意。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结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

2. 解读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教学方法】1.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

2. 解读法:教师引导学生解读重点句子和词语。

【教学步骤】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

2. 教师讲解:讲解文章的结构。

3.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4.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解读重点句子和词语。

5.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重点句子和词语的理解。

【作业布置】1. 分析文章的结构。

2. 解读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第三章:欣赏语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欣赏《我与地坛》的语言美。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词汇、句式、修辞等。

2. 欣赏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和句子。

【教学方法】1.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2. 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精彩段落和句子。

【教学步骤】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语言特点。

2. 教师讲解: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3.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语言特点的理解。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我与地坛》,使学生了解并了解世界遗产地坛的背景和文化意义。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感受并表达自己与地坛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地坛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了解地坛的文化意义;2.通过阅读理解,使学生深入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对地坛生成感情并表达出来。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或教学展板,展示地坛的图片和相关背景知识;2.准备地坛的介绍材料和相关资料供学生阅读。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地坛的图片和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地坛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了解地坛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和文化意义。

Step 2 预习准备(5分钟)请学生阅读地坛的介绍材料和相关资料,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Step 3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根据课文《我与地坛》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Step 4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你对地坛有什么感想?为什么地坛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产生了如此重要的影响?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并由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Step 5 个人写作(1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讨论的内容,写一篇题为《我与地坛》的作文,表达自己与地坛的情感和体会。

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描写自己在地坛的经历、感受和对地坛的理解,使作文更加生动和具体。

Step 6 展示和评价(10分钟)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文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分享感受。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评价指标,如内容是否充实、语言是否流畅等,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地坛的背景和文化意义,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学生对地坛产生了感情,深入体会到了地坛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重要性。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我与地坛》优秀教案(精选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2、掌握散文的阅读理解。

3、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注意内心描写。

教学重难点: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教学方法:情境感悟式和问题研讨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全文较长,教科书只选了一、二两个部分。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作者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二、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

第1至4自然段,写“我”与地坛的缘分。

第5至7自然段,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写母亲,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第1至3自然段,写“我”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第4至10自然段,写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

“我”的创作取得了成功,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

三、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我与地坛》,使学生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1.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中的比喻与夸张手法。

3.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与地坛相关的写作任务。

教学准备:
1.课文《我与地坛》
2.活动资料:地坛的介绍资料、地坛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Step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地坛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们先欣赏,然后介绍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Step2:阅读与理解
1.学生自主阅读《我与地坛》,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2.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答案,并评析不同的回答。

3.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b)文章中的比喻和夸张手法有何作用?
Step3:深入理解
1.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分析文中以下句子的意思,并解释其在文章
中的作用:
a)"地坛眉挑胆拔"。

b)"一百回磕头给你太阳下的福地"。

c)"爱是灵魂的回归"。

2.学生小组合作,解读文章的核心意图和情感表达,并准备课堂展示。

Step4:拓展活动。

徐雪莉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20111012三稿

徐雪莉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20111012三稿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三稿20111011)湖州中学徐雪莉【学习目标】通过对文本的朗读、品读,尤其是对景物描写语段的细读,能说出地坛在作者自我救赎的道路上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2010年的最后一天,当大家都在准备迎接2011年的新年的时候,著名作家史铁生走了。

大家都替他深深遗憾,怎么就挨不到新年呢,怎么就不能等到60岁的生日呢?年仅59岁的史铁生的突然离世,引发了许多人的悼念与追思:(以下是部分网友的留言)这些留言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在史铁生众多的作品中,影响最大的是《我与地坛》,谈史铁生,绕不开的是《我与地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部作品。

)二、1. 《我与地坛》是一篇一万三千多字的作品,总共有7个部分,读懂第一部分对读懂全篇起到很大的作用。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第一部分,让我们先一起来朗读。

建议大家读的稍微慢一点。

(配乐)(10分钟)2.作者说,“我”与地坛,这中间有一种怎样的味道?宿命!(宿命,就是天定的,人无能为力的,躲不开逃不掉的)3.为什么说我与地坛是宿命的关系?○ 1很近,搬来搬去,越搬越近。

看看第一部分,你还能找出其他更深、更内在的原因吗?找好后前后桌四人再交流一下,看看大家的意见是不是一样?(答案可能较多,但须找到以下两点)○2“看见自己的身影”○3“窥看自己的心魂”4. 为什么在地坛“我”可以看见自己的身影呢?(相同的命运!)地坛:(有没有去过北京?到北京看的是天坛还是地坛?)注○2:明清皇帝祭地之坛,曾经和天坛一样尊贵、荣耀——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高墙、玉砌雕栏,现在却“荒芜冷落得如同野地”。

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西延安地区插队,20岁那年,(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20岁!)双腿突然瘫痪。

可以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打击!他第一次进医院的时候曾下过一个决心:要么好,要么死。

此处整齐的句式,如果我写,就很可能写成这样:比较一下,有怎样的不同?(同桌交流)我的:虽然整齐,但像打油诗,结尾处没有力度。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及作者的情感变化。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独特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魅力。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哲理来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散文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

(2)引导学生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分析和欣赏文章独特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魅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哲理来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

2. 如何从不同角度欣赏散文的美。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写作法:通过写作,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哲理来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背景音乐,营造轻松、感性的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魅力。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散文的美。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展示讨论成果。

5. 写作练习:(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心得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 作业布置:(1)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考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我与地坛阅读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阅读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阅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我与地坛阅读阅读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学科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地坛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名胜,在其独特的环境中进行阅读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够让他们在美景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本文将介绍我与地坛阅读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

1. 教学目标通过地坛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2. 教学准备a. 预先选取适合学生年级水平的阅读材料,如优秀的散文、小说、诗歌等。

b. 外出前,将选取的阅读材料打印或复印到纸质材料上,便于学生在地坛进行阅读。

c. 准备好学生交流讨论和分享的教具,如小组讨论卡片、学生笔记本等。

3. 实施步骤a. 地坛导览在地坛进入之前,由老师带领学生游览地坛的各个景点,介绍地坛的背景和历史文化内涵。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地坛的环境,并对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b. 阅读环节带领学生进入地坛的场馆或园区,选择一个适合的地方开始阅读。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并自由选取合适的位置开始阅读。

学生可以按照个人兴趣分散阅读,或者经过老师指导选择同一篇材料进行集中阅读。

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够提高学生对阅读的专注度。

c. 分组讨论与分享阅读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阅读内容,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所读内容的感受和体会。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在地坛阅读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也可以就阅读材料中的重难点进行讨论。

这样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记忆。

d. 总结反思在地坛阅读教学结束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反思。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表达对地坛阅读教学设计的评价与建议。

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对今后的阅读教学设计进行改进与完善。

4.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阅读表现、小组讨论和分享的交流内容以及学生的总结反思等,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合作能力和对历史文化的理解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3
导读:【课题】《我与地坛》第一节
【课型】自读课
【教学目标】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引导学生感悟“生命”。

【教学方法】讨论式(配以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景资料
1、史铁生,我国当代著名作家。

1972年,也就是在他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

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2、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

1925年开始辟为公园,“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但主要建筑保存尚好,恰如作者所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作者正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3、15年后,作者终于写成了《我与地坛》这篇散文。

全文共分
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部分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二、导入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哈姆雷特》
在我们的人生中会有脆弱、会有病痛;会有痛苦、会有无奈与无助,此时,我们是向困难妥协自己走向毁灭,还是向困难挑战迎来柳暗花明的又一村?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家史铁生是如何抉择的。

同时让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和史铁生一样,不得不面对生命的十字路口的时候,你又会如何抉择呢?
三、给下列字注音(找同学到黑板上完成)
荒芜(huāngwú)宿命(sùmìng)沧桑(cāngsāng)狂妄(ku ángwàng)剥蚀(bōshí)坍圮(tānpǐ)苍幽(cāngyōu)亘古不变(gèn)窸窸窣窣(xīsū)隽永(juàn)恪守(kèshǒu)焦灼(zhu ó)琉璃(liúlí)捋(lǚ)蝉蜕(chántuì)熨帖(yùntiē)
四、阅读课文第一部分,考虑文章中提出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
1、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对“生”生产了怀疑?(在21岁的时候,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可以想像他所遭受的打击有多么巨大,他内心的痛苦有多么深重,特别是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他自然想到了死。


2、作者在地坛经过几年的思考,得到了怎样的一个结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

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他最终选择了活,因为他想通了,人从出生的时候就都是注定要死亡的,所以死就成了“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3、你同意史铁生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吗?(史铁生的观点是带有消极色彩的,但应注意到作者所处的境地,在更消极的状态下这种生命观已经是积极的了。

司马迁说过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这个问题作者在文章里没有做出解答,我们不妨谈谈我们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
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回答这个问题的,但文章并没有直接的回答,而是写了许多地坛的景色,并且从全文来看,景色描写也占了大量的篇幅。

那么我们首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本文中,景色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
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

)在这一段中,描写的不同景色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象征着人生所遇到的不同情景)
怎么理解“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这句话?(人生中的不幸,只是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我们可以去发现那些没有改变的、仍然美好的东西。

史铁生找到了,那就是写作!写作是他人生的支点。

你找到你的人生支点了吗?我们应当问一问自己的心灵。


五、总结
凡高曾写过这样一篇散文:
对生命的热爱
当我画太阳时,我希望使人们感觉到它是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旋转着,正在发出威力巨大的光和热的浪。

当我画一块麦田,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麦粒内部的原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开而努力。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时,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自己的果实而努力。

西方有这样的一句谚语:
Lifeisagift,lifeishappiness,eachminutemighthavebeenanageofh appiness.生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生命就是幸福,每一分钟都可能给你带来无穷无尽的幸福。

真诚地希望大家能像史铁生和凡高一样,成为一个思考生命的人、珍爱生命的人。

【教学小结】虽然讨论的题目较大,学生讨论得到的结果不是非常深刻,但是通过课堂的讨论,能够促使学生对有关生命的问题进行思考,能够达到让学生“体味生命”的教学目标。

【作业】1、积累词汇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