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规律难题审批稿

合集下载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系列问题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系列问题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系列问题(1)——实验报告年级班实验人:组次:试验时间:实验目的:观察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现象和收集实验数据,并从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具座火柴刻度尺实验步骤1、估测凸透镜焦距 f = cm2、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实验数据(完成表格一、二)注意事项1、实验时,将有关器材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应使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使蜡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怎样找像:当成实像时,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时,光屏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表格一:成实像时(f= cm)像的性质实验序号物距u/cm 像距v/cm 应用倒立、缩小的像1 2倒立、放大的像1 2倒立、等大的像1 2表格二:成虚像时(f= cm)像的性质实验序号物距u/cm 像距v/cm 应用正立、放大的像1 2 3表格三:结论(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像的性质像距(v) 应用正(倒)放大(缩小)实(虚)u>2f u=2f f<u<2fu=f u<f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系列问题(2)方法与步骤:(1)如图: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直线赏;(2)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倒正。

(3)、蜡烛向凸透镜移动,使物距在f和2f之间,即f<u<2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测量和观察。

(4)、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观察在屏上能得到烛焰的像吗?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5)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像的性质实虚正倒缩放u>2f 实倒缩f<u<2f 实倒放u<f 虚正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第1小组同学依次把点燃的蜡烛、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

但是,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请你帮他们找出两个可能的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让《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难点有效突破

实验让《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难点有效突破

实验让《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难点有效突破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这个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因为对“物距的变化而导致像距和成像特征的变化”而产生混淆,导致相应的重点和难点难以突破.仔细分析这些重点和难点,每个困惑环节都和实验密切相关,如果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分组实验,引导学生动手去做、去看、去分析、去总结,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下文就如何用好实验来突破.第一、焦点不难找.找焦点是本次实验的一个基本技能,在本实验中,学生找焦点的能力应该放在《透镜》中,让学生掌握通过找最小最亮点的方法来找到焦点,并能粗略地测出焦距的大小.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要让学生充分接触凸透镜,因为要了解凸透镜的规律,必须让学生多次接触凸透镜.在课间,可以把凸透镜作为一个玩具给学生玩,从玩中来获得知识,而老师则起到一个引导和点拨的作用,比如第二种测量焦距的方法是成像法,学生在课间可以完成这个活动;比如,可以用教室里明亮的窗户作为物体,逐渐远离凸透镜,用自己的作业本作为光屏来接受窗户的像,这时学生发现凸透镜离窗户略远时,像距几乎不变,而且和通过平行光线测量到的焦距非常接近.这种方法能充分有效地让学生掌握第二种测量焦距的方法;第三种成像法,学生通过寻找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发现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的规律.这时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规律可以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从而掌握第三种找焦点,测焦距的方法.第二、亲身体验规律.寻找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探究过程,此时还要遵循一般的科学探究历程,让学生亲历体验.凭借的学生原来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时,通过凸透镜看书本中的字,再通过凸透镜望远处的景物,都会给学生以好奇,在学生本身的脑海里留下一些疑问;此时可以把这种现象再次呈现给学生,并提出问题,为什么通过凸透镜看近处的物体和远处的物体会呈现不同特点的像?引导学生的去猜想和假设,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会提出一个合理的假设,即对于同一个凸透镜而言,成像特点可能与物距的大小有关.接下来是请学生设计实验.为了让学生去设计和制定计划,在这个环节中要引导学生采用多次实验来获知普遍规律,并引导学生设计表格.第四个环节让学生去做实验,通过学生的充分体验实验过程,分别感受成倒立缩小实像、倒立等大实像、倒立放大实像、不成像和成正立放大虚像的一系列过程,并推测出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像距与焦距关系.第三、细节验一验.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论证,交流与讨论,最终得出了正确的凸透镜成像规律.但是还要做一些工作,那就是整个实验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学生实验过程中重点要解决三个问题.问题1烛焰、光屏的中心为什么要处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如果不处在主光轴上将会有什么现象或后果.策略1让学生把烛焰放高点或放低点,或放左点的或放右点,观察烛焰在光屏中的移动方向,再把凸透镜和光屏也依次放高点或放低点或放右点或放左点,从而获知像如果不在光屏中央时而如何调节凸透镜或烛焰或光屏的位置,使像成到光屏的中央.问题2烛焰的运动和像的运动之间有什么样的规律?烛焰在运动过程中,烛焰的速度和像的速度有什么规律?策略2再次让学生把蜡烛移到离凸透镜较远的地方,让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相应的调节光屏的位置,让学生亲自感受到物体在两倍焦距以外移动时,物体移动的幅度要远大于像移动的幅度,即v物>v像;而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移动时,物体移动的幅度明显变小,而像变化的幅度明显变大,从而进一步理解v物<v像.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通过实验揭秘“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即物体离焦点越近,像距也变大,像就变得越来越大.问题3学生对凸透镜成像中的光路可逆不理解,并无法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比如下面一道题.例1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15 cm 处得到物体放大的像,若把物体移至透镜前15 cm处,并使其在光屏上成像,则有A.光屏远离透镜,成放大的像B.光屏远离透镜,成缩小的像C.光屏靠近透镜,成缩小的像D.光屏靠近透镜,成放大的像策略3面对这个问题,当烛焰处在两倍焦距以外时,让学生观察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请学生测一下物距和像距,再让学生把烛焰和光屏位置对换,问学生看到什么样的现象.此时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思考和交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能获知光路是可逆的;再请学生去思考,如果不对换光屏和烛焰,怎么样证明光路可逆?如果学生思考有困难,可以把把刚才测出的物距和像距再次告知学生,点拨学生思考,让原来的像距变成现在的物距,让原来的物距变成现在的像距,并移动到相应的位置来验证.问题4本节的学习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喜欢用作光路图的方法来巩固和提升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但是遇到下面这样一道例题,反而会混淆学生的思维.例2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现把凸透镜下半部分完全遮住,则A.像只剩下上半部B.像只剩下下半部C.像仍然是完整的,但比原来要暗些D.像不完整,比原来亮些策略4面对这个问题,因为在作光路图时,一般老师只作两条特殊的光线,从而混淆学生的思维,为克服这个难点,实验时只要引导学生把凸透镜的一半遮起来,让学生看一下像的具体变化便迎刃而解.进而帮助学生分析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想学好物理,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对克服很多难点和重点,实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只要各位老师善于运用实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很多教学难点也会随之突破.。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难点与突破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难点与突破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知识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师可采用探究式实验法。在实验前,需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物理概念,如物距、像距等,并教授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实验操作中,通过引导物体按一定顺序移动,帮助学生体会成像规律,如物距减小、像距和像增大等。实验总结环节,注重因果分析和数据分析,从而得出实验结论。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还能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尽管讨论的是凸透镜,但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可通过类似方法探索,且在摄影、眼镜等领域有广泛应用。通过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广东北江实验学校肖象富
在八年级物理的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根据探究过程的一般步骤,首先是提出问题,但就是在这里出现的很多问题。

按照课本的要求应该是提出这样的问题:像的性质和物距有什么关系?可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多,各种各样的都有,给人感觉又散又乱,不好处理。

课后找部分学生分析其原因是:、不明白像的性质指的是什么内容,、对物距、像距和焦距的理解不是很清楚。

所以有必要在实验以前给学生打好基础,指出像的性质包括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以能否成在光屏上作为标准);画出有关凸透镜的光路图,并在图中让学生明确物距、像距和焦距分别是指物体到凸透镜、像到凸透镜和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分别用符号、、来表示。

其次是要解释清楚本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为什么要选择到厘M的?考虑到本校使用的光具座总长是1M,物屏距离应该大于倍焦距以上才能够方便在光屏上成功找到倒立、缩小和倒立放大的像。

再次在总结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除了课本确定的三条规律以外,还有必要推导出另外一条重要的规律:在物距大于焦距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这个规律在处理一些具体问题时特别有用。

比如说:照相机照像时如何调整像的大小和取景的范围?投影仪所成像的大小调整方法?
1 / 1。

专题35 凸透镜成像规律与应用(解析版)

专题35  凸透镜成像规律与应用(解析版)

专题35 凸透镜成像规律与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是初中物理中重难点之一,也是各省市中考必考考点之一。

凸透镜考查较为难些,有时还以多选的形式出现,综合考查整章内容,具有较高的选拔功能。

一、凸透镜成像规律:1、凸透镜静态成像规律物距(u)u>2f u=2f f<u<2f u=f u<f像距(v)f<v<2f v=2f v>2f不成像v>u正倒倒立倒立倒立正立大小缩小等大放大放大虚实实像实像实像虚像应用照相机、摄像机测焦距幻灯机、电影机、投影仪强光聚焦手电筒、平行光线放大镜特点二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物像位置关系物像异侧物像异侧物像异侧物像同侧成像作图也可以结合下图记忆:例题1 (2021上海)凸透镜成像,焦距是 10 厘米,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是 35 厘米,能成像的性质是()A.放大实像B.放大虚像C.等大实像D.缩小实像【答案】D。

【解析】凸透镜焦距是 10 厘米,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是 35 厘米,物距大于二倍焦距,考点透视迷津点拨与点对点讲练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选D。

【点拨】已知物距、像距或成像性质中的任意一项,都可以判断其他两项。

另外,已知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常常以图的形式已知),也可以判断像的性质,u>v,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u<v,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v,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对点练:(2021江苏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三模)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调到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

若将凸透镜向右移动______cm,屏上即可再次成清晰的像。

【答案】放大 15。

【解析】当如图位置时,物距u=25cm,像距v=40cm,u<v,光屏上恰能成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若将凸透镜向右移动15cm,此时物距u=40cm,像距为25cm,根据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可知,此时屏上可再次成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选用”难点问题解析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选用”难点问题解析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选用”难点问题解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归纳了各范围物距u 对应的像距v 以及像的正倒、大小等。

还需要注意,当物体(经凸透镜)成虚像时,除表现有像与物是位居透镜的同侧,还由图1知道,虚像到透镜的距离大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凸透镜成像规律运用中的疑难问题较多,让许多同学颇感困惑。

这里帮助同学们解析几则问题,旨在增进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时的科学推理的能力。

例1 在光具座上固定一个凸透镜,使烛焰中心在凸透镜主轴MN 上,如图2所示,当烛焰在A 点时,成像在B 点;当烛焰在B 点时,成像在C 点,则凸透镜位于( )(A )A 点的左侧 (B )AB 之间(C )BC 之间 (D )C 点的右侧推理:假设凸透镜位于AB 之间,因为题意“烛焰在A 点时,成像在B 点”,所以有像距v B >f ,那么当烛焰在B 点时,就有物距u B ′>f ,那么物与像就分居透镜的两侧,这与题意“当烛焰在B 点时成像在C 点”就发生冲突了,故凸透镜不可能是在AB 之间。

假设凸透镜位于BC 之间,由图1的物、像位置看,是不可能有“烛焰在A 点成像在B 点”的。

如果凸透镜位于C 点右侧,同样根据图1来判断,不可能有“烛焰在A 点成像在B 点,烛焰在B 点成像在C 点”。

而当凸透镜位于A 点左侧时,只要u A <f (u B ′<f ),对照图1是可能出现如题意的结果的,故应选择(A )。

例2 画出在图3中置于凸透镜主光轴上的均匀直棒AB 的像。

(提示:需注意像的位置、粗细、长度)解析:本题结果如图4所示。

关键是画A 、B 两端的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①确定位置,A 端的像在A ′,B 端的像在B ′;②确定大小,A ′端与A 端应粗细相等,而B 端因为f 2u f <<成放大实像,所以B ′端比B 端来得粗;③确定长度,因为当f 2u f <<时,f 2v >,所以有像移动的速度大于物体移动的速度(注意理解),故长度AB B A >''。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中的难点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中的难点

凸透镜成像中的难点
教学目标:
解决一直困扰着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的有关凸透镜成实像时,在凸透镜和物体之间放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后,保持物距不变或者保持像距不变,然后判断像距或物距如何变化,这一类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解决一直困扰着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的有关凸透镜成实像时,在凸透镜和物体之间放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后,保持物距不变或者保持像距不变,然后判断像距或物距如何变化,这一类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步先给出解决方法:
1.先直接给学生写出有关凸透镜焦距f、物距u和橡距v的关系式。

1/u+1/v=1/f
2.如果在凸透镜和物体之间放近视眼镜,则使得近视眼镜与凸透镜组成的这个新的凸透镜的焦距变大。

由公式可知,如果物距不变,则像距变大。

如果像距不变,则物距变大。

3.如果在凸透镜和物体之间放远视眼镜,则使得远视眼镜与凸透镜组成的这个新的凸透镜的焦距变小。

由公式可知,如果物距不变,则像距变小。

如果像距不变,则物距变小。

第二步通过例题练习:
1.例题:
一支蜡烛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一学生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在不改变凸透镜和光屏位置的情况下,若想在光屏上再一次得到蜡烛清晰的像,他应该将蜡烛向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2. 例题解析:
本题中加放的是实质为凹透镜的近视眼镜,这个凹透镜与原有的凸透镜合起来变为一个焦距变大的凸透镜。

又由不改变凸透镜和光屏位置可知橡距不变。

那么由对于凸透镜来说固定的公式1/u+1/v=1/f 可知需要增大物距。

所以应该将蜡烛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凸透镜成像中困惑成因与对策论文

凸透镜成像中困惑成因与对策论文

探究凸透镜成像中困惑的成因与对策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若从光源(蜡烛)侧面看透镜,会看到有一正、一倒的蜡烛像;若以毛玻璃光屏的光滑面承接,从光屏上可看到一个或倒或正的蜡烛像。

虽然,这些像不在本节课实验研究之中,但却产生在本节课的实验中。

这些像是怎样产生的呢?是什么性质的像?是在做此实验时常遇到的问题。

我们避开运算,以先推理后验证的方法,对该问题试作粗浅的探讨。

为讨论方便,将实验中所得的像分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像。

通常我们见到的像,或是由镜面反射产生的,或是由透镜折射产生的,它们之所以能产生像,是由于光源发出的,投射到不同的透明介质的光滑界面上,被反射重新汇聚或发散。

透镜对空气有两个光滑的界面a和b,它们都能对光源发出的光进行反射和折射。

从蜡烛发出的光,设在透镜的光滑侧表面a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另一部分光经a面折射进入透镜内。

对反射光来说,a面就是凸面镜,凸面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物(点燃的蜡烛)离它越近像越大。

当物和镜靠在一起时,像、物等大。

显然,经a面繁盛成的像,是正的、缩小的,随物距减小像变大,像是虚像。

实验中,我们移动蜡烛,从透镜上看这个正立像的变化情况是,像是正立的,大小随物距的减小而增大,物和透镜靠在一起时,像、物同大。

由此验证第一个像是由a面反射而成的。

对于a面折射进入透镜内的那部分光线,当它射到b面时,一部分光线经过b面(凹面)折射进入空气,形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探究的像。

另一部分光线,经过b面反射回到透镜内,再经由a面(凸面)折射进入空气。

从这二部分光线所经的路线来看,它们都是由空气经凸面折射后进入透镜内,再经凸面折射后进入空气,所以,透镜对这部分光线的作用是雷同的,都起凸透镜作用。

只不过他们在透镜内所经的路径不同,成像方向不同,成像的方位不同。

由于透镜都对它们起凸透镜的作用,因此经b面反射,a面折射的光线应成像,而且和“凸透镜成像”的像一样。

当蜡烛由远处移向凸透镜时,像由倒立的实像逐渐变大,进而变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验:凸透镜成像规律演讲稿

实验:凸透镜成像规律演讲稿

实验:凸透镜成像规律演讲稿金铺中学卫建华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凸透镜的成像有规律吗?当然有了,不信咱们就用实验来验证吧,以一根蜡烛为例,看看它在不同距离内。

通过凸透镜后的成像有什么变化?当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蜡烛到凸透镜之间,物距为30cm,在蜡烛的对面,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的成像。

能在光屏上承接的像是实像,否则是虚像,所以此时蜡烛成的是一个实像。

他与光心相距约有15cm。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

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则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

这种规律最常见的应用就是照相机。

通过观察可以看到将蜡烛移动到距离透镜20cm的过程中,像距发生变化。

左边相逐渐变大,恰好在20cm位置,也就是两倍焦距时。

相距同样为20cm,恰好是透镜的两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此时物距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

两倍焦距处物相相等的规律,通常可以应用于测焦距。

将蜡烛继续靠近凸透镜所成像会逐渐变大,可以观察到当物距小于两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像距已经大于两倍焦距。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

我们日常使用的投影仪就是应用了这个规律。

继续移动蜡烛,直至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我们发现,此时成像不见了,蜡烛光成平行光射出,完了...成像,会就此消失吗?让我们继续观察,随着蜡烛的继续靠近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无论在透镜的哪一侧,光屏上都看不到像。

有趣的事情发生了,从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原本消失的像在蜡烛的同一侧出现了。

它变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

这种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并不罕见,放大镜就是采用的这个原理。

实验完毕,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透镜的成像特点和相关应用吧。

这是五个静态的特点。

现在看一下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有哪些特点。

特点一,一倍分虚实内虚外实。

一倍焦距是虚像实像的分水岭,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是无法在光屏上成像的,他只有虚像,而物体到了一倍焦距以外就是实像了。

实验突破凸透镜成像规律难点

实验突破凸透镜成像规律难点

强化实验凸透镜成像规律难点的突破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八上物理第五章的内容,本节课是上一章中“光的折射”的延伸,也是八年物理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中采用探究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较为清晰的形成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突破这个难点对学生来说可以整合之前学过的光学知识,也为之后的探究性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之后的实验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学生实验中,要接触实验器材,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严格按使用规则和程序亲自操作,做必要的记录,根据实验内容自己总结得出结论,做到手、眼、脑并用。

通过实验,自己去“发现”规律,学到探索物理知识的方法。

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归纳总结后,对物理概念或规律、定律或原理会理解更加深刻,对新的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加完善。

在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中,我向学生强调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实验时,大部分学生也很认真操作、观察并记录。

让学生把点燃的蜡烛从距离凸透镜最远处慢慢移近凸透镜,观察像的变化,并反复操作。

这一步是最关键的,也是学生容易出现失败的地方,可以让学生顺着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实验,如果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那就可以再继续下一步实验。

如在学生分组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深入一步的分析,可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当我们总结出成实像或虚像时,便可得出当物距连续变化,会引起像和像距的变化规律。

利用课件让学生观察出二倍焦距处和一倍焦距处的特殊意义。

理解正立的像一定是放大的虚像,倒立的像一定是实像。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再去挖掘其他的关联性质就能加深对该规律的理解。

并且,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画出每个特殊点的光路图,看与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否一致。

这样做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并熟练运用。

“凸透镜成像规律”难点突破策略探微

“凸透镜成像规律”难点突破策略探微

“凸透镜成像规律”难点突破策略探微作者:田继红来源:《中学物理·初中》2015年第05期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二物理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

突破这个难点,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是本节内容一是概念多,易混淆。

如焦距、物距和像距,实像和虚像,放大和缩小等概念;二是规律多,难掌握。

如在不同的物距条件下所成像的性质不同、应用不同等。

这些会造成学生不易掌握,形成教学难点,易出现教学两极分化现象。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本节教学难点突破的策略。

1探究实验突破法探究实验是促进学生学好物理的有效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突破难点为上上之策。

1。

1实验前弄清几个物理概念实验前应注意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比较深刻的物距(u)、像距(v)、焦距(f)、二倍焦距(2f)等概念,并在实验中自觉找寻它们之间的关系。

理解实像、虚像的判断方法。

充分了解实验的数据收集、处理、抽象分析等过程。

以避免学生在实验中不知道要做什么以及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

2实验中物体移动要有连续性[HJ1。

5mm]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让物体按照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的顺序逐渐移动,本人趋向于由远及近的移动,以便于学生在实验中“顿悟”成像规律。

如学生移动蜡烛时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动脑筋的学生很快就会发现物距(u)逐渐减小,像距(v)和像会逐渐增大这一规律。

当像和物大小相近时,教师适当引导:有没有像和物一样大的时候呢?如果有,你能找出像和物一样大的位置吗?当学生找到以后,用几个小组的结果总结出成等大像时的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推荐五篇]

《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推荐五篇]

《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推荐五篇]第一篇:《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1本节课由黄老师拿出总体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在教研组里开展了公开课教学,本节课改变了以往学生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发现性实验,“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充分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以知识为载体,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探究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探究活动,自己发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设计合理有创意,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以下亮点:1、从生活走向物理,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共同探究黄杨瑛老师能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资源,比如,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这些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光学仪器,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到照相机底片形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像,放映投影仪学生观察到屏幕形成的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用放大镜观察书本上的字看到的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这些现象学生觉得非常熟悉、亲切,同样都是凸透镜为什么它们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

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疑问,也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吧?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这其中的奥秘的欲望。

2、合理设计实验,培养科学探究方法本节课设计三组探究实验,u>2f,2f>u>f,f>u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设计出符合实验任务的数据记录表,然后将各组同学实验数据的整合汇总,方便了学生的数据分析,使绝大部分同学能够比较轻松得出规律。

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探究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还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3、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学生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中如何化难为易

学生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中如何化难为易

学生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中如何化难为易摘要:凸透镜成像的学习是初二物理光学部分中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教学过程著名的难点。

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困难的规律面前化繁为简,帮助学生争取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是通过设计实验互动、加强知识练习对比、写口诀强化记忆三点帮助学生去化难为易,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凸透镜成像规律重点及难点化难为简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中光学部分中的重要内容,其重要作用在于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物理现象的归纳能力进行训练,并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凸透镜成像的学习是初二物理光学部分中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教学过程著名的难点。

让学生正确理解这项重点突破这个难点对以后初中学生的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物理学习的自信心有着重大的意义。

同时凸透镜成像的学习的成功也有利于培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物理不同于数学学生在小学就开始接触这类理科科目,大多数初中学生没有做太多的物理实验,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很多学生认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和记录但是确没有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这种现象值得教师认真的思考找出原因才能解决困难。

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课概念很多,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出现概念上的混淆。

焦距与物距、像距,实像与虚像,放大与缩小,在不同的物距条件下所成像的性质不同这类概念极容易让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理解困难。

其次我们从教学的对象上来看,初中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维能力能在从形象向抽象的过渡阶段,学生很容易对具体的事务产生巨大的兴趣,但是一旦让他们对具体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往往就会变的束手无策,这反映了他们分析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然而物理的学习尤其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更需要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

最后从教师的教学策略上来看,很多物理老师在教授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课的时候,都是仅仅自己做实验,让学生在讲台下自己通过观看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往往只会把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具体内容通过死记硬背来理解,这样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问题—(疑难解读+解题技巧)2021届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优等生)专题讲义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问题—(疑难解读+解题技巧)2021届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优等生)专题讲义

凸透镜成像规律地实验问题知识·解读一,解题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实验器材:蜡烛,火柴,凸透镜(焦距已知),刻度尺(光具座),光屏。

2.实验:实验时仪器在光具座上从左向右依次摆放蜡烛,凸透镜,光屏。

点燃蜡烛,调整它们地高度,使凸透镜地光心,光屏地中心和烛焰地中心大约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烛焰地像能成在光屏地中央。

实验过程中,由于蜡烛燃烧变短,导致光屏上地像向上方移动,要使像重新成在光屏地中心,有三种调节方式:①假如只调节蜡烛,应将蜡烛向上调节。

②假如只调节凸透镜,应将凸透镜向下调节。

③假如只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上调节。

当用纸片遮住透镜地上半部分,则原来清晰地实像将变暗,但仍然能成完整地像。

3.实验记录:①要求记录物距和像距。

②还要记录像地正倒,放大缩小,实像虚像。

4.对倒立地理解:①相对于原来地物体而言。

②左右颠倒,上下颠倒(旋转180°)。

5.若在实验时,不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地原因有:①蜡烛放在焦点上或焦点以内。

②蜡烛焰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三者不在同一高度上。

③蜡烛和光屏放在了凸透镜地同一侧。

(这个属于错误,要看题干中是怎样交代地)④选用地凸透镜地焦距太大(或光具座长度较小,小于4倍焦距),光屏无法承接到像。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顺口溜”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实像和物异侧倒,虚像和物同侧正。

物近像远实像大,物远像近实像小。

物近像近虚像小,物远像远虚像大。

为帮助同学们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如下:一倍焦距分虚实,(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虚像。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实像。

物距等于焦距,不成像。

也就是说,焦点是凸透镜成虚像或实像地分界点)二倍焦距分大小。

(物距大于1倍焦距而小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地实像。

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地实像。

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地实像。

即2倍焦距处是像与物相比放大还是缩小地分界点)实像和物异侧倒,(成实像时,像,物总是在透镜地两侧,像相对于物是倒立地)虚像和物同侧正。

在初中光学内容中,“凸透镜成像规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

在初中光学内容中,“凸透镜成像规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

“凸透镜成像规律”小结与练习在初中光学内容中,“凸透镜成像规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动态变化、实际应用类题型,学生更是无从下手,这部分内容中考失分率较高,这主要是学生对其规律总结不够。

下面对将其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如下:1、在水平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上,且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烛焰的像在光屏中间。

3、一倍焦距分虚实:u=f是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4、二倍焦距分大小:u=2f是成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

5、实像与虚像:由实际光线汇聚成的像,称为实像;反之,则称为虚像。

实像和虚像一种区分方法:实像都是倒立的,而虚像都是正立的。

6、像与物变化关系: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像和物同方向移动。

7、在实验中若发现无论光屏如何移动,均无法在光屏上得到像,原因有两个方面:①物体在焦点或焦点以内,②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不在同一高度。

8、若在实验中用纸遮挡凸透镜一部分,或凸透镜不小心损坏了一部分,则仍然成完整的像,只是像的亮度变暗一些。

9、在实验中如果时间长了,蜡烛烧短,则像向光屏上方移动。

像与物体移动方向相反。

10、像的“放大”与“变大”或“缩小”与“变小”的区别:若物体放在凸透镜1.5倍焦距的地方,当它沿透镜主轴向2倍焦距的地方移动时,像虽然变小,但像仍比物大。

即是放大的。

若物体放在凸透镜3倍焦距的地方,当它沿透镜主轴向2倍焦距的地方移动时,像虽然是变大的,但像仍比物小。

即是缩小的。

11、误区:放大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放大镜实际上就是一个凸透镜,只是利用了物体在焦点以内成放大的虚像这一原理。

放大镜也可以成缩小的像。

凸透镜成像自主练习作业一、选择题1、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0 cm 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用此透镜来观察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 )A .大于10 cmB .小于10cmC .大于20cmD .在10cm 和20cm 之间2、一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50cm 处移到15cm 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A .像变大,像距变小B .像变大,像距变大C .像变小,像距变小D .像变小,像距变大3、老师上课时经常用到投影仪 ,如图4所示,关于投影仪的使用以下做法中合理的是 ( )A.投放到屏幕上的画面太靠上时,应增大平面镜与凸透镜的夹角使画面向下移动B.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 可使投影仪靠近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下移动C.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可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上移动D.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可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下移动4、某物体放在凸透镜前30cm 处时,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 . 40cmB .30cmC .20cmD .10cm5、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图中的( )6、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cm 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缩小的像.小明又把点燃的蜡烛置于原来的光屏处,则所成像的性质是( )A .倒立放大的实像B .正立放大的虚像C .倒立缩小的实像D .倒立等大的实像7、小明和小红用焦距相等的相同照相机对小强同学拍照,洗出的底片分别为右图中的甲和乙,4则( )A.小红离小强的距离近 B .小明和小红离小强的距离相同C.小红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明的一样大,小红移动位置后,再减少镜头到底片的距离D.小红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明的一样大,小红移动位置后,再增大镜头到底片的距离8、下图为小红同学的脸庞外形和大小,通过凸透镜看她的脸庞时,不可能看见的像为下图的 ( )9、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cm 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缩小的像.小明又把点燃的蜡烛置于原来的光屏处,则所成像的性质是( )A .倒立放大的实像B .正立放大的虚像C .倒立缩小的实像D .倒立等大的实像10、如图是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难点突破策略探微

“凸透镜成像规律”难点突破策略探微

教法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难点突破策略探微李志伟摘要:“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二物理教学的难点,由于涉及多个概念,学生往往会混淆,从而产生学习的两极分化。

本文将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分析如何有效突破“凸透镜成像规律”讲解的难点,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

关键词:凸透镜成像规律;初中物理;教学难点;策略微探“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的一个教学任务,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涉及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抽象归纳能力,且由于学生要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第一,需要分辨物距、焦距和像距,实像和虚像,缩小、等大以及放大等概念;第二,需要掌握几种不同的成像规律;学习难点因此而生。

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便于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就是本文探究的重点。

一、实验探究规律法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教师采取自己做实验,学生观看实验,总结成像规律的教学方法实际效果不尽如意。

第一,由于教室的设置,前排的学生可以清楚观察到实验过程,但后排的学生则不太容易看到讲台;第二,教室实施实验,对课堂纪律的把控度下降,这就更不便于后排学生紧跟教师的实验节奏了;第三,教师自己做实验,学生只是旁观,学生没有切身的体验,最终规律总结出来也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下来。

这虽然也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法,但最终的规律也是教师包办,自己说出成像规律,失去了探究式教学法的意义。

因此,研究室教学法,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动脑,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

(一)精心准备器材与引导性问题第一,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前,需要精心准备好实验器材,比如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等;第二,教师备课前需全盘考虑“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后概念的联系,思考该引导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探究规律时需要观察哪些数据、记录哪些现象?如何引导学生根据现象总结出规律?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验中产生的数据很多,有些学生的实验数据可能没有明显反映正比或反比关系,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找出其中的正反比关系,从而总结出成像规律。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评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评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评课稿一、引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中的一节课,主要介绍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凸透镜的特性,掌握凸透镜成像的方法和规律,并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凸透镜的基本性质和分类;•掌握光线在凸透镜中的传播规律;•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掌握用凸透镜成像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简单的光学实验。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凸透镜的基本性质和分类–凸透镜的定义和特点;–凸透镜根据形状的分类。

2.光线在凸透镜中的传播规律–平行光线入射时的传播规律;–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3.凸透镜成像的方法–实际物体的凸透镜成像;–虚拟物体的凸透镜成像;–凸透镜成像的公式推导。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知识讲解、实验演示和巩固练习等环节。

具体内容如下:导入老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凸透镜成像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考与光学有关的现象。

知识讲解老师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的基本性质和分类,包括凸透镜的定义、凸透镜的特点和凸透镜根据形状的分类等内容。

接着,老师通过简单的示意图和实验演示,详细讲解光线在凸透镜中的传播规律,包括平行光线入射时的传播规律、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以及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等。

最后,老师进行凸透镜成像的方法的讲解,包括实际物体的凸透镜成像、虚拟物体的凸透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公式推导等。

实验演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老师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演示。

多措并举突破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重难点

多措并举突破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重难点

多措并举突破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重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八年级物理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要让学生能全面系统的掌握该规律,并能够熟练的应用,难度较大。

本文针对此问题提出5种解决方法,以激发兴趣为主,实验分析为基础,让学生手脑并用,适当拓展内容,加深认识,从而化解难点,提高该节内容的课堂教学质量。

标签:口诀;特殊光线;动态模型苏科版物理教材4.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八年级物理的教学重点、难点,对于大多数八年级学生而言,物理学到此处明显的感到难度增加,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大减。

显然,突破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个教学难点,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突破和化解该难点。

一、口诀法简单易记的口诀有助于学生对欣喜的记忆和深加工,有利于学生能快速的对知识点进行存储和内化,并且省时高效。

笔者对该规律总结为以下几句口诀:“一倍焦距定虚实,二倍焦距定大小,实像总是倒立的,像儿跟着物体跑”。

具体地说:“一倍焦距定虚实”是说一倍焦距是实相和虚像的分界点;当物距小于焦距(uf)时成实像,即焦点是凸透镜成虚像或实像的分界点。

“二倍焦距定大小”是说物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f2f)时,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即二倍焦距处是凸透镜成放大像或缩小像的分界处。

“实像总是倒立的”,即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

口诀使学生琅琅上口,记得住,学的好。

当然,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还有其他许多口诀。

如:“物近像远像变大;实像镜异侧,虚像镜同侧;实像能用光屏接,虚像光屏接不着。

”等等。

二、作图法学习光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再课堂上通过作图讲解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有助于学生从感性的角度认识凸透镜成像规律,无需死记硬背,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

三条特殊光线如下圖所示:对于凸透镜成像时,物体可能处于的5个位置:u>2f;u=2f;2f>u>f;u=f;u<f,只要设定好焦点和物体位置,任意作出两条特殊光线,即可用作图法得出成像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凸透镜成像规律难题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1.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当物体从离透镜30 cm处逐渐移到离透镜20 cm处的过程中,像与像距的变化为()
A.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
B.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增大
C.像先小后大,像距逐渐增大
D.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变小
2.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 cm处,在屏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像,则透镜的焦距f()
cm<f<20 cm >10 cm
<10 cm >20 cm
3.(2010天津模拟)如图3-3-1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8 cm,当物体AB放在该凸透镜主轴上距离凸透镜12 cm的位置处时,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光屏上出现该物体清晰的像,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图3-3-1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4.(2010江苏连云港模拟)如图3-3-2是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

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刻度为30 cm处,则()
图3-3-2
A.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B.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C.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D.不论光屏移到什么位置,都不能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5.(江苏徐州课改区模拟)如图3-3-3所示,是赵强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还需要调整的是____________。

调整后烛焰能在光屏上成____________立的实像,若想使像变大,应将蜡烛向____________移。

图3-3-3
6.(河南模拟)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缩小的像,当烛焰向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_____ (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若要观察到烛焰放大的虚像,烛焰到透镜的距离应____________透镜的焦距。

7.(山东滨州模拟)张晨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3-3-5所示,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

实验后,他归纳出以下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图3-3-5
A.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
B.烛焰位于b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C.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D.烛焰位于d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8.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8 cm处,在透镜另一侧20 cm处成一清晰像,则此透镜的焦距()
A.一定大于20 cm
B.一定小于9 cm
C.一定在10 cm到8 cm之间
D.一定在9 cm到10 cm之间
9.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当烛焰离透镜12 cm时成的是放大的实像,当烛焰离透镜7 cm时成的是放大的虚像,则这个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下列的哪个值()
cm cm cm cm
10.一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动,当物距为30 cm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当物体移到物距为15 cm时,它的像一定是()
A.放大的实像
B.缩小的实像
C.放大的虚像
D.缩小的虚像
11.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倍焦距之外逐渐向凸透镜靠拢的过程中,光屏上所成的像将()
A.一直变大
B.一直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12.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的主光轴上,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该物体的明亮、清晰的实像,当用不透光的物体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后,物体此时在光屏上形成的像是()
A.只有上半部分,亮度不变
B.只有下半部分,亮度不变
C.与原来相同,亮度不变
D.与原来相同,亮度变暗
13.(江苏南通模拟)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 cm 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缩小的像。

小明又把点燃的蜡烛置于原来的光屏处,则所成像的性质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等大的实像
14.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的地方,沿主光轴方向平放一根粗细均匀的棒AB,如图3-3-6所示,则形成的像A′B′为()
图3-3-6
A.比实物短,且B′端比A′端粗
B.比实物短,且A′端比B′端粗
C.比实物长,且B′端比A′端粗
D.比实物长,且A′端比B′端粗
15.(福建莆田模拟)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图3-3-7中的()
图3-3-7
16.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凸透镜、烛焰和光屏放在图3-3-8中A、B、C三个位置时,屏上成一个缩小的像,则在A点位置放的是____________,在B点位置放的是____________,在C点位置放的是
____________。

图3-3-8
17.(广西柳州课改区模拟)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时,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

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cm
像的大小(放大或
缩小)
像的正倒
1 30 15 缩小倒
2 20 20 等大倒
3 1
4 3
5 放大倒
4 10 / 不成像/
5 8 / 放大正
①分析1、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第5次实验中,从____________一侧透过透镜看到在____________一侧放大的像。

( 选填“光屏”“蜡烛”)
18、如图所示,对于左边的大写字母“F”,选择正确的字母
代号填空。

(1)在照相机底片上成的像为_____;
(2)用放大镜看字母,看到的该字母的像的形状为______。

19、观察圆形鱼缸中的鱼,看起来比真实的鱼要大,这是因为圆形的鱼缸相当于一个_________,看到的鱼实际上是鱼的_______像。

20、如图,小明用一个透镜观看书上的一个英文单词,他看到了两个字母“YS”的放大的像。

这个透镜是_______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有
______________作用,利用这种透镜可制成的光学仪器有
____________(只需填写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