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导学稿 苏教版.doc

合集下载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_《范进中举》_ 课型:____预习展示课________ 编号班级:___________ 学习小组:____________ 小主人姓名:___________【抽测】1、默写《水浒》中你熟悉的五个人物,并把他们的外号写出来2、概括出《水浒》中五个有名的故事情节,写下来【学习目标】1、识记重要字词的音、形、义,概述小说的内容2、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分析人物性格3、赏析本文的讽刺艺术【基础知识】1.填空《范进中举》节选自(),它是我国()代一部长篇()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及()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作者是()。

2.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作揖()商酌()拙病()避讳()兀自()带挈()名讳()桑梓()啐在嘴上()3.解释下列词语作揖:倒运:狗血喷头:不省人事:商酌:权变:兀自:唯唯连声:桑梓:今非昔比:尖嘴猴腮:大眼望小眼:4、通读全文,概述课文内容(学法指导:要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5、自由读课文,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小组内部进行朗诵或表演(学法指导:朗诵和表演时注意声音的语气语调,表情和肢体语言的运用)【专题提升】1、范进中举之前和中举之后,胡屠夫、众相邻、张乡绅、范进的表现如何,请从书本上找出描写他们的句子,从旁做批注,并分析他们的形象。

2、反复朗读“范进发疯”这一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塑造了这个醉心功名的腐儒形象。

3、《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讽刺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小说那些地方具有讽刺意味,是如何体现的?学法指导:a. 讽刺的含义——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

b .讽刺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当中人和事进行理解【当堂反馈】阅读下列段落,回答问题。

(一)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1 本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是()A 有特征性的语言B 有特征性的语言、动作C 有特征性的动作、神情D 有特征性的语言、动作、表情2 作者如此写范进的目的是()A 揭露他灵魂被腐蚀、被扭曲变形B 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C 揭露了当时腐朽庸俗对社会现实D 刻画了唯功名是求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典型,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第1课时)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第1课时)导学案(
4试划分本小说的情节结构。(五部分或三部分均可)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林山人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人,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是代表作。
吴敬梓的家庭可说是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吴敬梓22岁时,父亲吴霖起去世,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吴敬梓是嗣子,便给了他们以可乘之隙,于是发生了吴敬梓《移家赋》中所说的“兄弟参商,宗族诟谇”的争产纠纷,乃至发生了亲族冲入家中攫夺财产的事件。这件事不仅刺激了吴敬梓,使他看清了封建社会家族伦理道德的丑恶本质,认识了那些衣冠楚楚的缙绅人物的虚伪面目,使他和那些倚仗祖业和门第做寄生虫的庸俗人物分道扬镳。
啐( ) 攥( ) 星宿( ) 磕头( ) 讳( ) 绾头发( ) 桑梓( ) 踹( ) 赊欠( ) 侥幸( )
整体感悟:
1、这篇小说,你最喜欢哪个片段?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段落,并说出你喜欢它的理由。
2、请学生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把相关重点词语写下来)
3、阅读课文,你认为作者成功刻画了哪几个人物?
关于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的起源:始于隋唐时代,明代八股取士,清代实行分级考试。
2、清代科举分为三级:乡试;会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试。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的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3、科举历程:童生→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4、科举内容:八股文、五经、四书。
词语积累
作揖( ) 行( )事 醺醺( ) 腆着( )商酌( )
关于《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穿其中的中心,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第1课时)导学课件(教师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第1课时)导学课件(教师版)
梳理情节
背景: 中秀才,丈人“贺喜” 开端: 借盘缠,范进遭骂 发展: 断炊烟,范进卖鸡
中举前 (1-2)
高潮: 见喜报,范进发疯;打贵人,丈人趋炎 结局: 送礼物,张绅附势
中举后 (3-12)
二、新课讲解
归纳范进喜极而疯的四个过程。
昏厥
疯跑
跌倒
疯走集上
二、新课讲解
分析人物形象
胡屠户、范进、张乡绅、众乡邻
张静斋的目的是结交新贵,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官僚之间结党营私之风盛行。
2.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漠不关心,在他中举后都送了东 西来。范进疯了也是众邻居来帮忙。众邻居对权势者或敬畏或 谄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这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癞蛤蟆( lài ) 啐(cuì)
嗑(kē )
讳(huì)
踹倒(chuài )
星宿(xiù) 宿舍( sù ) 住一宿(xiǔ )
阎王(yán) 兀(wù)
绾(wǎn)
桑梓(zǐ) 斋公(zhāi) 轩敞(chǎng)
紧攥( zuàn) 瘟(wēn) 中举(zhòng) 相公 (xiàng)
二、新课讲解
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 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成功 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18世纪 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二、新课讲解
读准字音
作揖( yī ) 带挈(qiè) 行事( háng)
见教(jiào ) 醉醺醺( xūn) 腆(tiǎn)
《儒林外史》成书于作者50岁以前。这部长篇讽刺小说共55 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个中心人物做主干,是连缀 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

苏版初三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苏版初三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苏版初三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品评人物,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

2.引导学生赏析讽刺艺术,了解对比、夸张、细节描写等讽刺手法。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导读导议:以设置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读、思、辩、悟。

2.合作探究:学生先分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全班交流,使交流面更广。

3.课文解读和情境营造结合,课文情境和生活情境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人生选择才是有价值的。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品评人物,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

2.引导学生赏析讽刺艺术,了解对比、夸张、细节描写等讽刺手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人生选择才是有价值的。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导读导议法、赏读评议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理解人物。

2.通过填表的辅助性手段来引导学生体会对比产生的讽刺效果。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

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语:曾经在网上上出现这样一则“拜神帖”,帖子的具体内容是:“范进,中国考神、中国考试宗师、传说中的文曲星!传说考试前拜考神,在考场上就会得到文曲星暗中相助!……考神范进在此!”从发帖日起,此后几乎每天都有考生来“拜神”。

一些社交网站上还出现所谓的“考神公共主页”,全部都是祈求自己能顺利通过考试,留言条数超过15万,主页粉丝也超过44万人。

这位“考神”何许人也?是否值得如此“膜拜”?今天,让我们来一窥“考神”的真面目。

【设计意图】从社会现象入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背景了解【设计意图】了解课文背景,更有利于进入课文探究。

(三)探究人物1.设问:你认为范进是否能堪称“考神”?他有哪些地方使你敬佩?(结合文章内容阐述)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归纳:(1)他特别有恒心。

九上第五单元导学案 19、范进中举

九上第五单元导学案  19、范进中举

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19 范进中举一、课前——结构化预习学习目标1、领会小说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重点)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难点)4、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

第三回《范进中举》是小说中脍炙人口的精彩章节,能代表全书思想艺术的主要特色。

这篇作品描写的是五十四岁的范进乡试中举,当他拿到喜报的时候,突然发了疯。

小说围绕着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

它不以情节的离奇、矛盾的激烈取胜,而以人物的活脱、讽刺的深刻见长。

这篇作品在艺术描写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色,就是作者绝不站出来说好说坏,而是让人物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各自显现其真伪、善恶、美丑的本来面目。

作者不置一词表示褒贬爱憎,而褒贬爱憎之情即在其中。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淋漓尽致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到处散发着的腐朽庸俗的气息。

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为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

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越来越反动腐朽。

清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要讲究起承转合等八套固定程式,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

许多读书人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务。

他们寒窗苦读,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

2、情节结构:第一部分(1 —2),范进中举前穷困的生活和卑微的地位。

第二部分(3—12),范进中举后的疯狂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名校复习专用】江苏省淮安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范进中举》导学案 新人教版

【名校复习专用】江苏省淮安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范进中举》导学案 新人教版

范进中举第一课时【学习导言】“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门槛。

跨过这道门槛,则荣华富贵,享用不尽。

天翻地覆的变化着实让人吃惊,更有甚者,中举了,人却疯了,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理清思路,分析范进的前后变化及性格特征。

课前尝试:读读课文、读读资料、查查写写、读读想想、评改订正【读读课文】读通课文,我知道全文共有()小节。

【读读资料】封建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

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生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生员,俗称秀才,这是得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时间在秋季。

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科举考试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它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风貌。

作者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安徽全椒人。

【查查写写】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抄两遍。

中.举()作揖.()商酌.()拙.病()相.公()兀.自()带挈.()名讳.()桑梓.()啐.在嘴上()【读读想想】读完小说,想一想,简略地谈谈我对小说的初步印象(可以谈范进这个人物,可以谈科举制度,也可以谈小说的创作构思等)。

【评改订正】自己检查、评改、订正。

(或同桌互相检查、评改)课内对话:读读课文、读读品品【读读课文】浏览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用自己的话概述故事。

苏版初三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苏版初三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苏版初三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节选自《儒林外史》。

今天呢,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大家哦~教学目的:一、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设想一、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

Secord课时抓住中举前后对比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文中的讽刺艺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1、比较导入: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指导预习1、要求:(1)了解作者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 、补充介绍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书,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摘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3、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

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

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

见外: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4 、学生看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三、析题、释疑,课堂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19《范进中举》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19《范进中举》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3)háng 4)zhǎng 5)tiǎn 6)xiù7)wù8)tiě
9)huì10)shē11)wǎn 12)zǐ13)jiǎo 14)
zuàn
5.形近字比较:
揖、缉挈、契
6.易错词:绾发
7.阅读学案上的资料,并查阅相关资料,增加对吴敬梓的了解。
备习检测内容:
1.查字典、词典,读准加点字音,记住词语写法,解释词语的含义。
三、纵观全文,深入探究
1、科举制的毒害。对功名利禄的执着追求。
2、在笑的背后是作家对腐朽的科举制 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的无情揭露和讽刺,抨击和鞭挞,轻蔑和否定,是作家愤世嫉俗的感情。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出现了哪些形象鲜明的人物?
2、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简要概括。理出故事情节发展变化过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二、跳读课文,分析人物:
问题:平翘舌、声调易错字
习惯性误读的字:带挈
Hale Waihona Puke 星宿报帖对策:辨析,强调。
问题:学生对形近字易混淆。
对策:学生辨析后,教师纠正讲解。
问题:对吴敬梓的常识常有误差认识不足。
对策:教师精讲、强调。


备习检测。
情境导入:
导语:同学们,演艺界有一句话叫“歌而优则演”,是从哪句话引申过来的?对,“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的变化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

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说课稿范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说课稿范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说课稿范文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范进中举》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小说之林”为主题展开。

《范进中举》本文承接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又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

节选自《儒林外史》,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角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

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确定为:【教学目的】一、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二、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三、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重点:(1)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并适当运用目标导学法、情境激学法。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和勾画圈点法。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第22课《范进中举》导学案5-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22课《范进中举》导学案5-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九年级语文(上)预习学案19 范进中举1.《范进中举》节选自,它是我国代一部长篇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及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作者是。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腆.着肚子啐.在脸上星宿.长.亲桑梓.避讳.绾.了头发攥.紧带挈.相.公3.仔细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课文哪能些地方透露像范进那样喜极发疯的并非他一个人?②文中范进清醒时并不是一个感情容易外露的人,这对表现他一见报贴欢喜得疯起来,有什么作用?③作者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走近科举:清代的科举制度是这样的: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禄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式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

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禄取。

第一甲踢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禄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5.科举花絮:1901年,慈禧下令改革科举。

考试内容中加中外政治历史。

为了迎合此旨意,有一次考官出题时把法国的拿破仑塞进去了,因粗略知道拿破仑与中国的项羽一样是一位以失败而告终的猛将,便出了一道中外比较试题:《项羽拿破轮论》。

出题的考官赶时髦,可来自全国的八股考生哪里跟得上?于是赶出了笑话。

一位考生一开笔就写道:夫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岂有破轮而不能拿哉?使破轮自修其政,又焉能为项羽所拿者?拿全轮而不胜,而况于拿破轮也哉?课后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带挈.()行.()事腆.()踹.()兀.()自绾.()啐.()高中.()2.范进中举》节选自长篇讽刺小说________,作者是______代小说家_________。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精选12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精选12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精选12篇)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篇1【教学设想】因《范进中举》是长篇小说节选,学生要想较好地完成该课的学习目标,宜课外阅读《儒林外史》全书,对该书的整体情况,包括所刻画的人物,所选取的典型题材,反映的主题,主要的艺术手法有个大体的了解。

学习本文时,着重从范进的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抓住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及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原因的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主题及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1、了解《儒林外史》的介绍。

2、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

3、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1、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与动作。

2、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旧小说中的雅语与口语。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其他】1、教师推荐《儒林外史》精彩片断。

2、学生预习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介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从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经济状况变化把握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

3、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精读。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古代的科举制度不但麻烦,而且森严,过了这一关,还不知道是否能过下一关,其考试内容多为八股文和试贴诗等。

那时取得考试资格的童试令人神往,正考的乡试、会试、殿试令人生畏,八股文和试贴诗等令人胆寒。

但是,读书又是步入官场、获得特权的最好途经,许多人靠此一步登天,因而它具有极大的魔力,令许多人趋之若鹜。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科举考试种的大喜大悲的人物──范进。

(板书课题)介绍相关背景,扫除阅读障碍。

二、明确目标1、介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从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经济状况变化把握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

3、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精读。

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1、学生简介作家、作品,教师相机补充。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优秀范文3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优秀范文3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优秀范文3篇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其他的反讽故事了,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优秀范文一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4.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相关文学常识。

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

2.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明确: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作科举。

范进中举是不是好比今天的人考上公务员了呢?欲知究竟,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作品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

受家族的影响,他少时热衷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不过,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是在他的父亲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他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敬梓性情豁达,不善治家,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到贫之变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

正因为其个人经历,使他对当时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之弊病有了深刻的了解,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故事情节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卑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领会课文所传达的社会价值观,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范进中举》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塑造和情节安排。

3. 探讨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道德观念。

4. 课文的朗读、讨论和写作练习。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范进中举》的主要内容与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领会课文所传达的社会价值观。

4. 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2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和习俗的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3. 深入探讨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道德观念。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3. 实践法:通过朗读、写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2 教学手段1. 教材:使用正式出版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2. 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辅助教学。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和写作素材。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进度4.1 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简介。

2. 第二课时:阅读课文,理解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第三课时: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4. 第四课时:探讨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道德观念。

5. 第五课时:朗读课文,进行写作练习。

4.2 教学进度1. 第一周:完成第一、二课时,理解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

2. 第二周:完成第三、四课时,分析修辞手法和道德观念。

3. 第三周:完成第五课时,朗读和写作练习。

第五章:评价与反馈5.1 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苏版语文初三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苏版语文初三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苏版语文初三上册《范进中举》授课方案一、授课目标1.能自己收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2.培养学生勇敢公布自己的建议;3.学习课文描绘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怎样写一个人。

二、授课要点、难点1.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 ;2.学会怎样描绘人物。

(多媒体显现授课目标和重、难点 )三、授课设想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小说经过比较描绘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相反的境遇,重视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攀高接贵的嘴脸,真切深刻地反应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怎样描绘人物的好范文。

2.九年级的学生有必然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收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

但作文水平低。

3.《范进中举》从前有教读课《故土》、《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仔细分析不会是要点,而人物形象怎样刻画,我们怎样学习描绘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4.安排一课时。

授课步骤(一)部署自学:1.自己收集资料,借助资料并依照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1 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觉最深的是什么?2 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3 完篇文章,你有什么疑?或许有什么知你想认识但无从认识 ?2.把些下来,以堂上拿出来。

(二)(即教入。

): 1、同学,你知道封建社会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 ?(科。

)了,“中”是封建社会里人朝思暮想的,中了就能升官,吃用不愁⋯⋯但是范中后却了,是怎么回事 ?果又怎呢 ?2、“范中”写了范中前后的,范是人物,中是事件,就是小的中心事件。

(三)(学生把自己的心得领悟或疑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充足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学已自学了篇文,也把一些感觉与心得或疑下来了,几个同学来我一。

苏版初三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

苏版初三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

苏版初三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教学目的】1、积存词语,明白得词语,运用词语。

2、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3、了解科举制度下社会各色人等心灵扭曲,趋炎附势的众生相。

【教学重点】感知要紧人物形象范进,明白得范进形象的典型性。

观赏本文的讽刺手法,品味对比,夸张与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文献法讨论法点评法教具预备:多媒体,图片【教学时刻】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假如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先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1、《儒林外史》是一部如何样的小说?2、检查字词把握情形。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1、范进什么缘故会发疯?2、范进是如何样的一个人?说出依照。

(要紧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因此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

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

可张乡绅刚走,“范进立即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什么缘故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

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

因此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那个艺术形象,我们能够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专门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第二课时(一)讨论: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2、胡屠户是如何样一个人?3、张乡绅什么缘故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要紧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导学稿苏教版19《范进中举》课型:讲读执笔:审核:九年级备课组审定: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能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⑵能欣赏文章的讽刺手法,体会对比、夸张与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以培养自读能力为主,训练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及命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进一步了解。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结合相关时代背景来感知主要人物范进的形象,能体会范进形象的典型性;欣赏文章的讽刺手法。

【学习难点】认识范进所处的典型环境;探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

【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方法】比较鉴赏法;讨论法;自学法;点评法。

【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忘不了在冷漠笑声中走完人生之旅的孔乙己,他的人生悲剧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的确,在那样的年代,“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科举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门槛。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旦跨越了科举考试的这道门槛,自然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但是有人中举了却疯了,这是喜剧亦或悲剧,说来只令人感叹又同情。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范进中举》,来认识这位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二、检查预习情况1、生字:带挈(qiè)醺(xūn)腆着(tiǎn)啐(cuì)星宿(xiù)斋公(zhāi)拙病(zhuō)兀自(wù)绾(wǎn)桑梓(zǐ)侥幸(jiǎo)轩敞(xuān chāng)锭子(dìng)攥(zuàn)讳(huì)不省人事(xǐng)2、多音字:3、解释下列词语:不省人事:不明白人事。

省:醒悟。

明白。

体统:指体制、格局、规矩等。

狗血喷头:比喻把人骂得一塌糊涂。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俗语。

比喻人没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谋取不可能到手的东西。

宗师:原指在思想上或学术上受人尊崇而可奉为楷模的人。

本文是指对一省总管教育的学官的称呼。

火候:原意为烧火的火力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

本文指写文章的功夫。

三、作者介绍及背景概括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本老人,安徽全椒人。

著有《文山木房》诗文集。

作者生长在富家名门,他在和官僚、豪绅、名流、清客以及知识分子长期接触中,看透了他们卑污的灵魂、无耻的行径。

更由于家道中落,由富而贫,饱尝了世态炎凉,对现实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功名利禄由热衷而冷淡。

他所处的时代,是在清王朝统治的前期,科举制度是清王朝巩固统治、笼络人心的有力工具,影响广,危害大,许多知识分子堕入它的圈套,追求功名利禄,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

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

反对科举制度、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时尚。

用讽刺手法写了55回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我国著名的古典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

所谓“儒林”。

因旧时称读书人为儒生。

“儒林”即指读书人这个阶层。

所谓“外史”是与“正史”相对而言的,是记载那些没有写入“正史”的不堪称道的轶事的。

所谓“章回体”是长篇小说中的一种体裁,全书分若干回。

每回都列有标题,大都为一对仗句,用以概括本回的内容。

《儒林外史》描写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以揭露科举制度和功名富贵的罪恶为中心,旁及官僚制度以至整个社会风尚,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现实。

《儒林外史》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

语言准确、精炼而富于形象性,讽刺手法尤为突出。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的真人真事做影子。

其中重点刻画了范进、周进、严贡生、马二先生等人物。

为了避免受到迫害,他故意把故事背景写成明代。

小说的结构虽说是长篇,其实却是几个短篇的连缀,没有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这样能运用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故事,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

现在通行本有56回。

最后一回不是原作。

四、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学生对文章故事情节的层次划分有三种意见:二分法:以中举为界限分为中举前、中举后。

(1~2段)写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卑微的社会。

(3~12段)写中举后喜极而疯及社会地位的重大改变。

三分法:以中举为界限分为中举前、中举时、中举后。

(1~2段)写范进考中秀才后胡屠户对他的“贺喜”和教训以及后来范进瞒着岳丈参加乡试而被骂的情形;(3~10段)写范进喜极而疯,再被胡屠户“打”醒的情景;(11~12段)写张静斋对范进的攀亲贺喜,送钱送房,极尽恭维拉拢之能事。

五分法:(1段)为序幕,范进中了秀才取得了考举人的资格;(2段)为开端,范进瞒着岳丈参加乡试;(3~4段)为发展阶段,范进卖鸡,喜报忽到,邻居把他从集上拉了回来;(5~9段)为高潮,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打”醒了他;(10~12段)为尾声,张静斋拜访,赠金又赠房。

教师提示:概述故事时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即可。

一个中心事件:范进中举,喜极而疯;两类人物变化:范进和周围的人们,包括胡屠户、众乡邻、张静斋。

应围绕范进中举,讲述中举前后各色人等的变化。

2、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的?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集上3、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

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

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

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4、小结: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五、研读拓展对人物形象典型性的分析。

1、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讨论并归纳: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

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

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

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

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政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

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额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

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2、分析众生相,了解范进所处的社会环境,探究典型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教师提问:一个人的命运,除了有性格、遭遇等个人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

课文具体深入地描写了范进的生活环境,从岳丈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的变化中不难看出范进这个畸形乃是社会的必然产物。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学生讨论、交流,应明确:胡屠户是一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小人,他对范进的态度前后截然不同,中举前百般奚落、辱骂;中举后却阿谀奉承,粗俗不堪,势利至极。

关于众乡邻,课文虽然只写了中举后殷勤送礼、奔走效力的情形,但中举前的冷淡与漠视可想而知。

范进参加乡试。

家里饿了三天,发榜那天早晨范家断粮,范进只好去集上卖鸡谋食。

在范家如此困难的情况下。

没有一位乡邻过问、帮忙,这充分显示了众乡邻嫌贫爱富,趋炎附势。

关于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不屑一顾(从“世先生同在桑梓。

一向有失亲近”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中举后却竭力拉拢他(主动前来贺喜,叙“世好”,赠金又赠房)。

张乡绅急于结交范进,是为了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扩大权势的目的,充分显示了其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特点。

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讨好,对贫穷落魄的人冷漠无情。

这表明封建科举制度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揭示了封建社会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的不良风气。

六、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儿的描写特别精彩?(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⑴指导学生讨论练习五,体会夸张的讽刺效果。

⑵“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⑶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3、本文的讽刺与《孔乙己》一文的讽刺有什么不同?4、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主要体现在哪儿?两点:⑴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⑵胡屠户对待范进前后的态度。

5、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板书设计】一个中心事件:范进中举,喜极而疯两类人物变化:范进苦苦挣扎──喜极而疯胡屠夫恶言训骂──阿谀恭维乡邻不予理会──送酒送肉张乡绅不识范进──送银送房《范进中举》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比较阅读,从比较中欣赏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形象。

2、了解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

能力目标:1、以培养自读能力为主,训练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的能力。

2、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培养他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进一步了解。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

这是一个小说学习单元。

本文承接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又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

节选自《儒林外史》,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角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

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学习运用\'比较法\'阅读分析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境遇,分析重要人物范进和胡屠户的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三)教材处理:这篇文章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在一课时教完,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不容易着眼于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

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应加强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兴趣,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

长课文尤其要注意精讲,讲求适当的取舍。

本文的关键在\'中\'字上,要抓住这一关节点生发开来,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重点分析范进和胡屠户两个人物,并注意处理好与《孔乙己》一文的比较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