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要素禀赋与中部地区产业集聚
[理论产业]关于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
[理论产业]关于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一、产业转移理论二、产业转移模式研究小岛清KiyohiKojima,1978提出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在雁阵模型的基础上指出在国际贸易中应该将处于或即将处于生产边际劣势的产业以对外直接投资等形式转移出去,并以此解释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的发展进程。
荒山裕行1995通过对中日两国三次产业转移过程的对比分析,得出产业转移对就区域间产业结构的更改和就业结构调整所起到的作用。
JameH.Love,MicaArianaManury2022指出跨国企业对外贸易的模式选择与其单位生产力之间有关,而产业转移是提高企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方式。
JoneR..指出将劳动力密集产业中的低技术含量的生产部分向外转移,从而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
三、产业转移动因研究金煜,陈钊,陆铭(2006)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对外开放以来空间上工业集聚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利用1987~2001年各省工业GDP的份额分布数据来实证分析了我国工业集聚现象的影响因素,介绍了我国工业空间布局现状。
陈建军(2002)从国家和地区两个角度揭示了目前中国国内发生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原因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国家政策的引导、地区产业结构的内在调整、企业追求更大的市场份额、企业经营边际成本的最小化。
吴雪萍(2022)基于2003年至2007年皖江城市带九市两县市级截面数据,对其承接产业的转移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再运用OLS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要素成本、基础设施投入、产业集聚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五个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其中的对外开放程度、要素成本、基础设施投入三个变量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影响显著。
四、产业转移模式研究蔡P,王德文,曲h(2022)通过将雁阵模型理论运用于中国国家内部,用国家内部各个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之间的差别,来解释中国的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间发生的产业转移现象。
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间接投资的区别是什么
先看定义: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指由投资者直接在国外投入资本,创办企业或与当地合资经营企业,并对该企业拥有管理控制权的行为;对外间接投资(Foreign portfolio investment, FPI)指在国际金融市场购买外国证券的投资。
[1]
再看区别:[2]
1.投资目的不同。
FPI只涉及资金流动,仅限于控制资本;FDI涉及技术、知识、管理
以及不同程度的控制权,FDI企业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国际经营,从而控制国际市场。
2.运动形式不同。
FPI发生实际资本的国际流动,而FDI不一定。
FDI企业不仅可以在
当地市场融资进行投资,也可以以知识产权、专利技术、机器设备等实物形态作为出资方式,还可以利润再投资。
3.理论基础不同。
FPI的理论基础是要素禀赋理论,即以完全市场为基础;FDI理论基
础是垄断优势理论,即以市场不完全性为基础。
产业结构与FDI、要素成本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全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分析
cro为代 表 的古典 经济 学家 指 出 , 国应 以其 比 ad 一 较 优 势 为 依 据 , 定 本 国 的 产 业 结 构 政 策 。 制 H cshr hi 一 步 指 出 , 国应 根 据 本 国 ekce —O l n进 一 的生产 要素 禀赋 指 定产 业 结 构 政 策 , 因为 比较 优
(95 对 其做 了进一 步 补充 , 为 一种 生 产要 15 ) 认 素的增 加会 减少 另 一 种 要 素 密集 F I要素成 本关 系 的实证研究 D、
4 9
对 外商 直接 投 资 、 素 禀赋 和产 业 结 构 的 相 要 关关 系研究 , 主要 集 中在 以下两 方面 :
一
间存在 着长 期稳 定 的协 同关 系 , 产业 结 构 变 化 但 更 多 的是依 靠 自身 的变 化 来 完成 的 , 出应 加 强 提 对 外 商直接 投 资 的产 业 导 向 、 挥 产 业结 构 外 溢 发 效 应 等政 策建议 。
Jn 2 o u .0 9
文章编 号 :6 3—1 5 (0 9 0 0 4 0 17 7 1 2 0 ) 2— 0 8— 4
产 业 结构 与 F I要 素 成 本 关 系 的 实证 研 究 D、
— —
基 于全 国 3 O个省 的 面板 数 据 分 析 何 慧 爽
( 中南 财经政 法 大学 工 商管理 学 院 , 北 武汉 4 0 2 ) 湖 5 0 2
的理论 意义 和战 略意义 。
效益大幅下降。陈迅 、 高远东 (06 运用协整 20 ) 分析 、 动态方差分解等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
国产 业结 构变 动与 F I 间的相互 影 响进行 了实 D之
证 研究 , 结果 表 明 : 产业 结构 变化 和 F I D 的变化 之
我国FDI区域分布差异问题及原因探析
我国FDI区域分布差异问题及原因探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绝对差异、增长率差异、相对规模差异的现状分析,认为外资经济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但外商直接投资并没有均衡地进入我国各地,地区间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差异的不断扩大成为区域经济增长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差异;成因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在数量迅猛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均衡地进入到我国各个地区,从东、中、西三大区域带来看,东部地区占据绝对优势;从各个具体省份来看,FDI的区域分布差异也是非常悬殊。
外商直接投资在地理空间上的这种非均衡分布状况对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差异的现状(一)绝对差异从表1可以看出,河南明显落后于山东,在差距较大的2003年达到了20.1倍;和四川相比,差距也较明显。
2004年,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为全国的1.4%,同是中部,却是江西省的42.7%,湖北省的50%,湖南省的61.6%。
这表明,河南利用外资的规模相比于全省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需要而言还比较小,这种状况与其在中部地区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总体上来说还需要大力吸引外资。
(二)增长率差异从变动速度看(见表2),三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率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而且波动的幅度较大。
2000~2005年,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率基本上是一直增加的,2003年达到了最高点72.7%,但2004年却跌到了最低点-12.8%。
而河南和四川的增长率都表现得不很稳定,特别是四川。
总的来说,近两年河南出现引资增速较快的趋势,这对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有一定推动作用。
(三)相对规模差异从相对规模来看,3个省份的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差异更为明显。
如表3所示:“相对规模”是衡量一个地区吸收FDI水平的重要指标,表示的是该地区FDI与当年GDP的比值。
跨国直接投资FDI迅速增长根本动因
三、梯度转移论
梯度作为表现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别的方式,在区 域经济学中被广泛采用。梯度转移论是建立在客观存 在的地区二元结构基础上。它最初来源于美国弗农等 人首创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梯度理论认为每 个国家与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 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着时间的 推移,由处在高梯度上的地区向低梯度上的地区传递 下去。根据梯度转移理论,产业发展在客观上存在的 区域性梯度差异,使得产业转移成为可能。产业转移 实质是高新技术扩散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尽管理 论界对梯度发展具有不同的认识,但从现在已达到的 经济技术水平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技术梯 度是明显的事实。
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 的根本动因?
一、发达国家的产业 转移 二、跨国公司资源的 全球配置
产业转移的原因: 1 要素禀赋论 H-O定理
各国由于要素禀赋的不同, 导致要素的相对价格不同,进 而引起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同。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应当 出口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 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 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
四、雁行模式理论
“雁行模式”(Flying Geese Pattern)最早是由日本经 济学家赤松要在 20 世纪 30 年代提出的,50 年代中期基 本成型,70 年代最终定型。 “雁行模式”理论主要用来说明日本的工业成长模式。 赤松要先生认为,日本的产业通常经历了进口——当地生 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四个阶段并呈周期循环。 某一产业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国内生产和出口的形成, 其图形就如三只大雁展翅翱翔。在一国范围内,“雁行 产业发展形态”先是在低附加值的消费品产业中出现, 然后才在生产资料产业中出现,继而在整个制造业的结 构调整中都会出现雁形变化格局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方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方向一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研究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2.发达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3.欧盟的环境贸易政策及其启示4.论非关税壁垒下的我国农产品出口5.后危机时代非关税壁垒的新形式及中国的对策6.纺织品的绿色关税壁垒与应对方案7.避免国外反补贴调查的策略8.调整我国出口补贴政策应对反补贴摩擦9.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成因分析10.中国家具遭遇反倾销的原因及应对策略11.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12.绿色壁垒对我国西部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13.绿色壁垒对我国蔬菜出口和生产的影响14.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和生产的影响15.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16.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7.外商在安徽省的投资现状及对策18.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19.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蔬菜出口的影响20.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21.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22.国外对华反倾销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23.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与对策-24.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25.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26.反倾销反补贴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27.国际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28.后配额时代纺织业贸易发展前景分析29.出口退税政策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30.对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反思与重新定位31.中国商品遭遇反倾销现状与原因分析32.试论我国行业协会在应对反倾销中的角色33.试论增强企业应对反倾销诉讼能力的对策建议34.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问题35.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实施现状及我国的对策36.浅谈欧盟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家电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37.论我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38.中国农产品出口面对国外技术壁垒的挑战39.植物检验检疫与出口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40.WTO补贴与反补贴规则与财政补贴手段的运用41.国外反补贴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42.国际贸易中的反补贴趋势与我国反补贴制度的完善43.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如何应对新贸易壁垒——吴晓芳44.国际环境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影响45.中国进口贸易政策调整与贸易平衡问题研究46.发达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47.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48.国外反倾销措施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49.反倾销对国内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应对50.绿色贸易壁垒对水产品出口的影响51.低碳经济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52.从外贸依存度看中国外贸面临的结构性风险53.国外对华反倾销发展态势及应对措施54.绿色壁垒对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55.中国企业应对特保措施的对策分析56.美国专利壁垒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企业的因应之道57.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出口退税问题58.出口退税新机制对我国企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59.市场经济地位与我国企业的反倾销应诉60.普惠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61.SPS措施对我国畜产品出口的影响62.国际劳工标准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63.国际市场水果检疫准入与促进我国水果出口的对策二国际贸易理论研究64.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述评65.产业内贸易的动因探析66.产业内贸易的动态效应67.产业内贸易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68.产业内贸易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69.“比较优势陷阱”评析70.区域经济一体化非传统理论评析71.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述评7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73.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创新思考74.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75.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非传统效应探析76.区域经济合作的非传统收益及其对中国的启示77.生产要素禀赋学说在中国的适应性78.幼稚产业的标准79.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在中国的应用80.新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经验研究述评81.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进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82.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对我国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启示83.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特色84.贸易投资一体化与国际贸易理论创新85.区域经济合作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影响86.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在我国的适应性问题87.新增长理论的国际贸易发展观及其启示88.论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89.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研究90.规模报酬递增视角下的国际贸易理论评析91.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92.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影响93.贸易救济制度研究三国际服务贸易研究94.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95.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96.中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国际比较97.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研究98.中国服务业市场准入研究99.服务贸易理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00.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对策101.服务贸易总协定框架下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对策102.论建立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103.论我国服务贸易开放的策略选择104.完善服务贸易数据统计:国外的实践与我国的对策105.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106.中国服务业的开放度与竞争力分析107.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对策108.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109.中国服务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的国际比较110.我国服务贸易承诺表中的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研究111.服务贸易中自由化趋势下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112.我国服务业的生产率分析113.中国服务贸易中的政府管理体制研究114.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分析115.---以我国沿海地区为例116.117.118.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及其结构分析119.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120.国际服务贸易的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121.安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122.123.124.125.服务外包国家竞争优势分析及对策研究126.中印服务外包产业政策对比分析127.江苏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128.我国发展离岸服务外包SWOT分析与战略对策129.安徽发展离岸服务外包的SWOT分析与对策130.离岸服务外包的动因与发展趋势分析131.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反倾销现状及对策132.四国际贸易实务研究133.出口企业外汇风险及对策134.国际海运服务贸易市场与我国海洋运输业135.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结算的风险与防范136.论信用证欺诈例外与第三方欺诈137.信用证独立性的欺诈例外与违法例外138.论信用证交易中严格相符的条件139.如何避免提单“过期”及其收汇风险140.国内信用证为何遭遇冷落141.空运方式下的信用证风险防范142.国际贸易惯例的最新发展143.试论我国海上保险中的委付制度144.海运提单的风险和防范措施145.试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救济方法146.反信用证欺诈的对策研究147.无单放货研究148.无船承运业务若干问题研究149.如何保证EDI中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真实性150.外贸出口谨防商标侵权151.L/C项下的押汇与议付152.对外贸易信用风险预警管理指标探讨153.延期付款信用证的风险154.倒签提单及收货人的权益保护155.浅议企业外汇风险的规避技巧156.货运代理提单对国际货物买卖法律关系的影响157.信用证保证人责任及其免除158.出口商业发票贴现的风险与防范159.信用证项下不符点的产生及其预防160.浅议可转让信用证对第二受益人的保障161.假远期信用证融资及应注意问题162.浅谈进口业务中对卖方风险的规避163.出口报价方法研究164.国际货运代理人的法律地位探析165.论信用证支付方式下单据作假问题166.浅谈违约救济条款在中国企业对外贸易实务中的适用167.FOB术语在中国外贸实务中的应用对策分析168.信用证欺诈及其例外原则的研究169.保险利益原则及海上保险利益的转移170.最新国际贸易术语惯例的发展变化及其应用策略171.企业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的比较分析和策略探究172.跟单信用证当事人权利义务风险浅析——基于UCP600视角下173.论信用证中的软条款及自我防范措施174.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现状与创新五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研究175.我国中小企业进行国际投资的区位因素分析176.跨国公司价值链模块化经营理念实践及其启示177.从新贸易理论看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新主张178.经济全球化中的我国境外直接投资179.全球价值链下的我国区域产业集群战略研究180.国际价值链分工条件下我国制造业发展战略181.全球化制造条件下的价值链优化182.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及影响183.国际投资对东道国的效应分析184.国际投资中市场进入策略的选择185.跨国经营中的转移定价分析186.国际投资结构调整取向与我国的利用外资方略187.国际投资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分析188.外国制造企业在我国的国际投资分析189.外国服务企业在我国的国际投资分析190.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现状与发展趋势191.外资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及对策---以沿海地区为例192.中国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现状及前景展望193.外资对其在华合资企业的控制研究194.经济全球化中的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研究195.跨国公司在中国研究与开发R&D的现状、影响与对策196.跨国公司在华“企业公民”行为研究197.我国企业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策略研究198.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及对策199.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及对策200.跨国联盟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及对策201.我国企业国际化中营销渠道的构建202.国际营销的定价策略研究203.中外企业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研究204.美、日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研究205.知识产权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及对策206.我国报关行业的发展研究207.我国出口加工制造业面临的困境与对策208.安徽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209.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210.我国企业国外并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11.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212.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与国际贸易213.延长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问题探析214.论国际贸易中的售后服务215.我国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研究216.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现状分析217.BOT投资与西部地区引进外资218.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非均衡增长研究219.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分析220.FDI的区位分布、路径依赖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221.FDI 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作用研究222.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业的影响研究22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研究22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体制225.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226.金融危机后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情况227.经济全球化中的我国境外直接投资228.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229.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研究230.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区域差异性研究231.安徽跨国公司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232.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区位选择分析233.贸易转型对贸易竞争优势影响探析234.中国企业国际品牌培育模式分析235.中国承接国际外包的机遇与挑战分析236.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绩效237.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绩效分析238.中国动漫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239.我国利用FDI的负面影响与对策分析240.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分析241.长三角地区外贸竞争力的现状分析与对策242.外国直接投资对服务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243.跨国公司R&D投资对东道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影响244.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集群的影响245.浅析中国驰名商标的国际保护246.外商投资在中国不均衡分布的分析247.安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析248.在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及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与对策研究249.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出口竞争力提升研究250.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感知与评价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与建议251.FDI对泛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的影响252.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253.安徽省汽车产业出口竞争力研究六WTO与区域经济一体化254.WTO后过渡期国外零售企业投资战略研究255.区域经济一体化与WTO多边贸易体制256.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257.WTO框架下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研究258.WTO背景下政府管理职能的战略转变259.中国产业集群国际化发展研究260.产业集群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261.WTO框架下中国应对环境贸易壁垒研究26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263.WTO贸易政策评审机制及其存在问题探讨264.WTO争端解决机制及其存在问题研究265.试论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与完善266.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267.自由贸易区与我国保税区的功能比较研究;268.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看东亚经济合作269.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亚太经济新秩序270.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效应分析271.WTO框架下幼稚产业保护研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选择272.世界贸易框架下出口企业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273.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274.保障文化多样性与WTO规则的冲突及其协调措施建议275.中国与主要国家间的自由贸易协定研究276.区域贸易协定成员间实施保障措施的争论及对中国的启示277.经济全球化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278.七汇率变动与对外贸易、国别贸易279.试论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进一步走势280.发展中国家钉住汇率制的选择和困境281.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进出口的关系282.人民币升值压力对我国外贸的影响283.人民币升值压力对我国吸收利用外资的影响284.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的研究285.日本对华经贸政策的调整与演变286.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调整与演变287.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与调整对策288.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研究及有关理论述评289.中美经贸关系的未来发展研究290.论大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对国际贸易的影响291.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途径292.如何开展中美中欧、中日等贸易293.如何利用国别政策发展对外经贸关系294.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分析295.比较利益与竞争优势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应用296.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297.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298.我国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探索299.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分析300.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外贸产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分析301.我国出口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地区与行业差异分析302.我国出口贸易与工业污染环境规制的关系研究303.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研究304.中国与非洲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研究305.中韩贸易不平衡问题研究306.中俄边境贸易的现状与对策研究307.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研究308.中国大豆进口增长及影响研究309.中国棉花进口增长及影响研究310.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中国的影响研究311.世界石油价格波动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312.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313.314.人民币升值压力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315.欧元走势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影响316.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进出口的关系317.碳关税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318.环境污染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319.人民币汇率及其波动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320.人民币汇率及其波动对中国利用FDI的影响321.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建立FTA问题探讨322.FTA发展的新趋势与中国的对策323.对外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324.对外贸易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分析325.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路径探讨326.中国实现贸易强国的路径、条件与政策探讨327.中印贸易竞争优势比较分析328.发展加工贸易利弊分析329.进出口贸易与自主创新330.进口贸易与产业升级---以我国沿海地区为例331.后危机时代中国贸易转型模式选择332.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分析333.我国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升级模式分析334.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原因分析335.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336.国际分工新格局下中国承接外包的比较优势337.中国铁矿石进口价格的形成机制及其策略分析338.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339.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利弊分析340.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析341.长三角地区外贸竞争力的现状分析与对策342.我国出口玩具质量安全管理问题研究343.人民币升值后中国纺织业出口模式探析344.中国与东盟其他地区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变化的分析345.中国与东盟贸易或其他地区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346.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347.中国与印度两国贸易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348.日本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启示八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研究349.中小制造企业面临的出口困境及出路抉择350.经济全球化下中国民营外贸企业的问题及出路351.论世界自由贸易区与我国保税区的功能和作用352.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折衷”理论与实证353.中小企业国际化中的跨文化管理研究354.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355.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与制度创新356.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理论解释及中国问题分析357.欧盟在华投资中小企业基本情况与分析358.浙江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实证分析359.中国民营企业对东盟自由贸易区直接投资战略选择360.论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产业集群战略361.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模式比较分析362.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实证分析363.对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思考364.世界经济民营化趋势及我国国有经济民营化365.全球500强产业结构变化对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启示366.经济全球化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367.浅谈当前民营企业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及发展之路368.试论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和问题369.中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70.江苏民营中小型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探析371.对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方式的分析九国际技术贸易、知识产权研究及电子商务372.TRIPS协议与国际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373.我国技术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374.我国对外技术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375.发达国家间国际技术贸易发展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376.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国际技术贸易发展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377.我国国际技术贸易结构变动分析378.国际技术贸易中的限制性条款379.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380.OEM贴牌加工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分析381.适合电子商务模式的物流网络系统研究382.电子商务环境下新型国际贸易交易结构的确定383.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发展新趋势。
FDI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收稿日期:2020-09-01作者简介:吴文洁,女,陕西铜川人,西安石油大学陕西(高校)油气资源经济管理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环境经济。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资助项目“西安市碳排放峰值预测与控制措施研究”(18JT010);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陕西省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碳锁定及解锁路径研究”(2019D043);西安石油大学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项目(YCS19212072)。
FDI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吴文洁1,2 张燕飞2 王 瑜2(1.西安石油大学陕西(高校)油气资源经济管理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5;2.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5)摘 要: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吸引投资增速较快,FDI的流向正在发生变化,基于2004—2016年我国30个省(市)分地区面板数据构建了FGLS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来看,FDI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显著,表明FDI能有效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从分地区层面来看,FDI能够有效助推东部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但却阻碍了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现阶段,我国中西部地区吸引的多是低技术FDI,不利于制造业的长期发展。
我国应采取多种措施来吸引高技术FDI,助推制造业顺利实现转型升级。
关键词:FDI;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45(2021)01-0010-06 0 引 言随着人口红利优势的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不再成为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我国目前要解决的难题是突破制造业的发展瓶颈。
而制造业实现顺利转型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术界关于FDI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效果观点不一致:有人认为,FDI会带来大量的资金和先进技术,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人认为FDI会在一些层面上带来负面影响,从而不利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FDI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问题。
四川省引进和吸收FDI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一)
四川省引进和吸收FDI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一)摘要:很多理论和实证都证明FDI的投入对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技术进步等各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
四川省作为中国西部的经济大省,无论是在FDI的引资规模,还是在利用吸收外资方面,都与东部经济发达省份有很大的差别,并且FDI对经济的积极作用在四川省并没有明显的显现出来,这说明四川省在引进和吸收FDI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分析了这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相应的提出了建议措施。
关键词:FDI;四川;问题1FDI对东道国影响的实证研究Stelan经过实证指出在开放经济环境下,要素禀赋不占优势的国家或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要素的引进和聚集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Reis的研究发现,FDl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影响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一方面通过创造性投资降低了东道国的创新成本,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FDI 同时产生了使东道国自身投资者的投资赢利能力下降及其自身投资者不再进行未来投资的“创造性破坏”效应,FDI对东道国的总体影响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对比。
江小涓对在生产能力过剩,国内不存在资金缺口的情况下大规模利用外资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其根据在于FDI 能够通过提供新增流量和改善存量两种方式提高中国的投资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张帆等对FDI在中国工业部门的结构分析后认为,外资公司的投资不同于港澳台的投资,前者主要投向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总体上有助于中国经济结构向具有更高资源配置效率转换。
江小涓通过对127家外资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外资企业提供了母公司先进或比较先进的技术,这些技术多数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2四川省引进外资现状四川省是西部的经济大省,资源丰富,工业基础比较雄厚,截至2006年底,四川省引进外商投资企业已经达7807家,合同利用外资总额约120亿美元,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25家。
其中2006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90家,外商投资合同总额27亿美元,全年共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4家,外资企业已经渗透到包括制造业,房地产,电力,金融,保险,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各行各业。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外资工业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科研热词 技术溢出 外商直接投资 非均衡增长 非国有经济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适宜技术 过度竞争 装备制造业 行业分布 美国 纺织服装 竞争效应 研发效率 泰国 次贷危机 投资环境 技术进步 技术外溢效应 技术吸收能力 技术创新效率 所有制结构 市场竞争 市场秩序 工业 外资并购 外资企业研发 外溢效应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 国有经济 启示 博弈论 华人资本 劳资关系 制度 分类检验 出口贸易 兴起 信号传递 住房政策 住房 产业集群化 产业绩效 中国 三方机制 dea-malmquist指数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fdi 3 技术外溢 2 飞地 1 面板数据 1 银行竞争 1 进口贸易 1 路径选择 1 要素禀赋 1 自主创新投入 1 自主创新产出 1 网络嵌入 1 经济发展 1 粗放增长 1 竞争效应 1 社会结构 1 混合寡占 1 比较优势技术模仿巴西"进口替代"工业化 1 本土企业 1 技术机会 1 技术效率 1 市场化进程 1 工资差异 1 工业行业 1 工业结构升级 1 工业 1 外资银行 1 外资技术溢出 1 外资利用效率 1 外国直接投资 1 外商直接投资 1 外商投资 1 土地利用效率 1 国家级开发区 1 吸收能力 1 后向关联 1 可观测滞后扩展博弈 1 博弈 1 出口贸易 1 内生时机 1 人才流动 1 中资银行 1 r&d吸收能力 1 fdi集群 1 20世纪初 1
中国大陆外向型加工制造基地区位选择初探
中国大陆外向型加工制造基地区位选择初探华东师范大学 2011 届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摘要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科技进步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产品内分工的深化, 也促成了中国外向型加工制造基地的蓬勃发展。
在此过程中,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将价值链各环节布局到总成本最低的地区, 获得了更丰厚的利润回报。
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也通过参与国际分工, 在吸收FDI 发展加工制造活动的同时, 获得了资本积累、技术学习、市场开拓以及剩余资源的潜在价值创造等难得的机遇, 快速推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总地看来, 虽然外向型加工制造活动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利润提升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带来了隐忧, 但其在在引资、创汇、增加就业岗位、促进产品结构升级等方面的重大作用不容否认。
过去三十多年, 外向型加工制造活动的迅猛发展业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对外贸易规模急剧扩张的重要力量, 外向型加工制造基地也往往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和高地。
然而,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张和资本积累与技术积累的逐渐成熟, 转型升级就成为外向型加工制造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加工制造活动也呈现出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 , 在此背景下, 深入探索外向型加工制造活动集聚发展的空间选择规律, 不仅对于中西部地区更有效地承接加工制造活动转移具有借鉴价值, 也对于东部沿海加工制造基地的优化升级具有指导作用。
本文拟以产品内分工等理论成果为指导, 初步构建外向型加工制造基地区位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 并结合省区尺度的加工贸易数据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资料展开实证研究。
论文共分为六章: 绪论部分重点介绍了论文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文献综述部分则从基本概念的溯源、产品内分工的研究进展以及制造业区位选择的研究基础等, 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 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分析基础, 明确突破的方向;第三章是对我国外向型加工制造活动空间非均衡发展的现象描述,主要是从时间尺度以及省区和城市内部等不同空间尺度, 分析了外向型加工制造基地的布局现状;第四章是对外向型加工制造基地区位选择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是全文的重点, 主要是在理论框架构建的基础上, 分别基于省区尺度的加工贸易数据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资料展开实证研究; 第五章是基于我国外向型加工制造基地的区位选择规律, 探索加工制造基地的空间转移问题, 这既是对理论研究成果的动态分析, 也有助于中国外向型加工制造活动的优化发展。
FDI、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基于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
成为 F D I 区位抉择 的重要 因素 。 H e a d . K等人m ] 在研究 日本对美 直接投资 区域决 策时起 到主导 作用 的是产业集 聚效应 而非要 素禀赋 。其二 , 处于核 心地位 的跨 国公 司不仅 可以促 进周边 的 中小 企业共 同发展 , 而且还 可以作为一般参 与者 与其他跨 国公 司共 同形 成产业集群并促进本地企业 的孵化与成长 。任胜刚㈣ 以苏州产 业集群 为例对 跨 国公 司与集 群的互 动关系进 行实证 分 析 中得 出 , 跨 国公 司在 产业 集聚 过程 中起 到 “ 孵 化器 ” 的作 用。 在北京 中关 村 I T产业 的集聚 、 美国硅谷 I T产业 的集 聚以及 伦敦金融业 的集 聚过程中 , 跨 国公 司同样功 不可没 。产业集 聚 的一大优 势便是更 多更好 地传送 与接受 信息 , 反过来 , 为 了更 好地学 习和接受新技术 , 就应该 向新技术发源地集 中。 集 聚具有 更 先进 、 更 准确 的信息源 , 也有更通 畅 、 更快捷 的传播 渠道 。 [ 1 5 1 A u d r e t s c h和 F e l d m a n [ 用新产 品作为 创新产 出发现 : 创新 发 明 活动倾 向于产业集 聚 ,而且那些新 知识投入越是重要 的行 业 , 创新 活动的产业集聚倾 向越发明显 。 一旦某个地方形成 了创新
甚 至为 “ 负” 效应 , 如: Mo n a Ha d d a d和 A n n Ha r r i s o n N 、 A i t k e n B 和 Ha r r i s o n A t O l 发现发 展 中国家 的 F D I 的溢 出效应 不明显 ; 潘 文卿[ 1 1 】 和马林 、 章凯栋㈣发现外 商直接 投资对 中 国存 在显著 负 向溢 出 。 上述 国内外 的学者研究从技术 溢出者的角度 , 通过运用 不 同的研究 方法 、 计量 模型及 数据类 型 , 得 出了不一致 的 F D I 溢 出效应检验结果 , 实际上 , F D I 溢 出效应 的效果 还取决于东道 国
第三章 服务业跨国经营《国际服务贸易》PPT课件
第一节 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
一、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
服务业对外直 接投资意义
• 一是实施的方式是对外直接投资;二是实施的主体为 服务业
服务业对外直 接投资的界定
• 将服务业作为投资主体,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而形 成投资收益。按这一标准,可以将许可和管理合同等 服务业广泛使用的投资方式包括在直接投资的范围 内
• (4)非服务业的跨国公司FDI转向服务业。 • (5)跨国并购浪潮是服务业FDI的推动因素
第一节 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
二、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 2.加剧了全 球服务业的 市场整合与 企业重组
服务业FDI对世• 3界.服经务济产的业影 响 国际投资成 为推动经济 全球化发展 的重要力量
第一节 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
美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类别 跨国公司企业总数 服务业跨国公司总数 附属企业总数 服务业母公司总数 服务业母公司占FDI总存量比重(%) 服务业跨国公司控制的服务业比重(%)
1982年
1982年
(不包括银行) (包括银行) 1981年
2 008
2 141
—
690
823
—
17 123
18 339
—
4 058
5 119
进入模式 的选择
• (1)市场因素。 • (2)出口障碍因素。 • (3)成本因素。
第二节 服务业跨国经营基础
二、服务业跨国经营方式
图3-2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
第二节 服务业跨国经营基础
三、服务业跨国经营的决定
图3-3 三优势模型对跨国经营的解释
第二节 服务业跨国经营基础
三、服务业跨国经营的决定
FDI质量对中国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DOI:10.13546/ki.tjyjc.2020.24.023FDI质量对中国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李佳霖,孙鹏(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海口570228)摘要:文章测算了中国全要素能源生产率以及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质量水平,分析了FDI质量对中国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1)FDI质量对于中国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一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2)FDI质量对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显著为正,中西部地区不显著;(3)FDI质量分项指标中规模和出口能力指标对中国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正。
我国在新时期对FD1的利用不仅要注重量的作用,还要关注质的贡献,中西部地区在提高FDI质量的同时还应加强配套基础设施、研发能力、环境政策等方面的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FDI质量;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487(2020)24-0106-050引言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综合指标,涵盖了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的发展理念,体现出了发展要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核心要义。
而在实现经济髙质量发展过程中,除了内部动力之外,外部力量也起到很大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不仅有量的作用,而且有质的贡献叫众多学者的研究结果都发现FDI能显著促进我国产业和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3。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息息相关。
判断不同质量FDI对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贡献,需要一个更全面的指标。
本文综合经济发展、污染排放与能源消耗等变量,选择全要素能源生产率作为考核FDI质量对高质量发展影响的指标,能源效率水平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重要反映,其一方面体现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向“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的路径和效果,另一方面也深刻反映了要素禀赋配置以及外部环境驱动下的经济社会体制改善与应对过程。
基于波特菱形分析中部吸引FDI的优势构建
的四大要素进行 了分析 ,最后根据 前文的论述提 出了一些构建优 势的建议 。 关键词 :竞争优 势理论 ; F I 中部 D; 中图分 类号 :F o 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 2 2 2 0 )4— 18 0 04~ 9 X(0 8 0 0 0 — 3 长 江 、黄河 、淮河 、海河 几大流域 ,此外还有全 国最大的两个 淡水湖 洞庭 湖和鄱 阳湖 ;旅游 方面 ,中部不仅有旖旎 的 自然景 观 ,也有源 远流长的历史人文景 观。丰富 的 自然 资源 必将对需 要大量矿产 、能源 、水利 、旅游等 资源的外资企业构 成巨大吸
维普资讯
技 术经 济 与管理研 究 2 0 0 8年 第 4 期
基 于波特菱形分析 中部 吸引 F I D 的优势构建
李卓群
( 荆楚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 院 , 湖北 摘 荆门 480) 4 0 0
要 :文章在 简单介绍 了波特 的国家竞争优 势理论之后 ,运用该理论结合 中部的 实际情况对构成 该地 区竞争优 势
中部 的基尼系数个别年 份甚至低于东部 。地区收入差距 的缩 小
有利 于提高市场的统一性 ,对于吸引 F I 说也是重要前提条 D来 件 。最后 ,根据产品生命周 期理论 ,高档 消费品 、新型服 务业
等这 些在 东部市场 已经趋 于饱和 的产 品在 中部将具有很 大的市 场潜 力。
土地 、矿藏 、水 能 、旅游等多种 自然 资源禀赋 ,丰度 和密度 都 居 全国前列 。矿产方 面 ,中部许多重 要或稀有矿产 的丰裕度 都
() 自然 资 源 。 中 部六 省 占 我 国 领 土 面 积 的 1.% ,拥 有 1 07
区拥有一 些资 本高度密集型产业 如石油化工等 ,而该 地区人 口 稀少 ,结果很可能人均 G P在数据 上很 可观 ,但 并不与该地 区 D
FDI对中国的影响
FDI对中国的影响一、中国吸收FDI的现状和特点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近年来吸收FDI(外商直接投资)的量在整体是呈现大幅上升趋势的,中国已经是吸收外资较多的国家。
中国商务部外资司(2008)的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中国吸收的FDI达到694.68亿美元,是仅次于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全球第4大FDI吸收国。
从吸收FDI的数据来看,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1999年FDI出现较明显的下降,但是2000年后,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出现明显回升,2005年出现小幅下降,但这并不影响整体发展趋势。
在2008年10月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仍然保持了23.58%的大幅增长。
2009年一季度中国吸收FDI217.8亿美元,同比下降20.6%。
但是预计2009年可能继续保持增长,即中国仍然是外商投资的首选地,只不过在金融危机之下企业家的海外投资欲望大减。
从1997-2008年中国吸收的非金融领域外资的数据如表1所示。
其次从FDI来源地看,近几年对华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亚洲和部分发达国家和维尔京群岛。
如2006年,对华直接投资前4位国家(或地区)分别是香港、美国、日本和韩国,这4个地区对华投资占全国的比重高达50.79%。
另外,德国、新加坡、台湾、荷兰和英国等对华投资规模也较大,这5国或地区对华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合计为13.43%。
这9个国家对华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合计为64.22%,是中国FDI 最重要的来源。
在华投资的500强跨国公司主要来自日本、香港、韩国、美国和德国。
从投资的地区分布看,FDI在中国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全国FDI的90%以上集中在东部11个省市,中部和西部20个省市利用的FDI不足全国的10%。
500强跨国公司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山东和广东等沿海省市。
从行业分布看,中国近年所吸引的FDI中,中低端技术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占绝大多数,高度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金融以及商务服务等行业,而高科技比重偏低。
在华FDI的区位选择及对中部引资的启示
二 、 D 区位选择 理论和 影响 因素简析 FI
自海 默 (90 在 理 论 上 开创 了 以 F I 研 究 领 域 以来 , 16 ) D为 FI D 的区 域 选 择 问 题 一 直 是 经 济 学 界 研 究 的 热 点 问 题 之 一 。
不同的研究角度也形成 了不同的学派观点。区位理论学派认 为 ,D 倾 向于流 向那些靠近原材料 、 FI 市场容量大 、 劳动力 丰 富和产业集聚的区域 。国际贸易学派强调的是 区位要素禀赋 的影 响. 他们认为 ,D 一般会在技术偏好和资源禀赋相似 的 FI 国家之 间流动 , 从具有垄断优势企业所在 国流 向贸易壁垒高 丹直接投资壁垒低 的国家。 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则认 为,D 流 FI
改革开放 3 0年来 , 世界都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而随
着逐步放宽 的政策 限制 , 各种约束 和壁垒的减少 , 显著改善 了的投资环境 , 稳定 的政治局 面 , 以及 中国所 具有的潜力 巨 大和快速成长起来的国内市场等等 , 这些都使 中国成为世界 上对 F I D 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商务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 示 ,我国 20 0 8年前 5个 月外商直接投 资 (D )总额 达到 FI 478亿美元 , 2. 较上年同期上升 了 5 %。然而 , 5 中国的地 区经 济发展问题也在引资增 多中 日益显露 出来 。由于中国对外开 放是由沿海地 区逐步向内陆地 区推进的 , 加之地区投资环境 的差异 ,D 在东部地 区大量聚集 , 由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地 FI 并 区的经济 , 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拉 大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的差距 。由于多方 面的原因 , 中部地 区还不能简单照搬东部 地 区的引资策略 , 而要 根据 自己的不 同优势 , 制定适合 自身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政策建议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政策建议
1.
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中部地区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同时,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
2.
优化产业布局:中部地区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避免盲目跟风和重复建设。
同时,要注重产业链的完整性,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3.
提升产业链水平:中部地区应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升产业链的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同时,要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
4.
发展绿色经济:中部地区应积极推动绿色发展,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污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部地区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6.
扩大开放合作:中部地区应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引进外资,拓展出口市场,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7.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政府应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产业发展,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等。
同时,要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监管,防止产能过剩和市场混乱。
FDI在中国的现状
中国引进FDI现状、效应与问题国贸112班 1110630048 戚鑫芬 1110630049 陈芳君1110630050 何怡琛1110630052 陈云璐一:FDI在中国的现状(一) FDI在中国发展的简述1.FDI概念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即外商直接投资。
是一国的投资者(自然人或法人)跨国境外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取或控制相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
2.FDI在中国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9年—1991年):外商直接投资的起步与初步发展阶段,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我国招商引资的大门。
由于是初尝期,有政策的变化和市场开放程度的限制,外资均采用小规模试探性的投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经营方式以合资为主,整个1980年代实际投资总量不足60亿美元。
第二阶段(1992年—1996年):外商直接投资的高速成长阶段。
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FDI的投资进入了一个快速扩张的时期,我国的国内市场不断开放,对外限制逐步被取消,引发了FDI投资的一个高潮。
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外商直接投资稳步发展调整阶段,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中国已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成为名副其实的对外招商引资大国之一。
期间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不景气等虽然给亚洲甚至全球外商直接投资蒙上了一次阴影,但其对我国招商引资的消极影响是有限的。
(二)中国FDI的当前现状1.FDI区域分布差异的现状分析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区域分分布的特点:(1)沿海地区分布密集,内陆地区较少(2)中心城市附近多,其他地区少(3)经济发达地区多,落后地区少。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推进的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战略,在开放政策上实行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特别是几个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等。
1992年,中国开始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获得的外商直接投资远远超过了其他地区,其他沿海地区获得的外商直接投资也迅速增长,中西部地区尽管推出了种种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但所获得的直接投资总量还是极其有限的。
关于我国内资、外资地区差距的现状与成因分析-123
关于我国内资、外资地区差距的现状与成因分析论文关键词:FDI地区差距国内投资差距区位优势论文摘要: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地区经济不平衡增长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来自投资差距。
本文根据我国内资、外资地区差距的现状,分析造成投资地区差距的形成因素:天然区位因素,外部经济环境和政策倾向因素。
从而给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内资、外资地区差距的概念和现状一.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提出,发展中国家只有大规模增加资本积累才能够走出“贫困的恶性循环”。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地区经济不平衡增长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来自投资差距。
1. 基本概念投资指的是经济主体为获得经济效益而垫付的货币或其他资源的一种经济活动。
在一项投资活动中,至少包括主体和客体,意即实施投资活动的主体和货币或其他经济资源等投资客体。
文中的所说的内外资即是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来划分的,国内投资是指一国内部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国外投资是一国以外的其他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
在投资地区差距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中,不能笼统的将国外投资与国内投资的综合差距作为投资地区差距。
因为国外投资与国内投资对经济增长稳态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必须将两者区分开来,作为两个独立的变量分别进行分析研究。
国外投资又分为国外直接投资与国外间接投资,在本文中,由于国外间接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所占份额较小,而且对一国的消费、储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等方而影响较弱,进而对一国的经济稳态增长问题影响不大,为简化模型起见,本文的内外资地区投资差距中的外资仅指FDI地区分布差距,忽略国外间接投资部分。
由于投资需求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增加额之和,因此在国内投资中重点分析一下固定资产投资。
国际贸易论文2000字国际贸易相关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2000字国际贸易相关论文国际贸易论文2000字篇1浅谈中国国际贸易产业地域转移摘要:中国自加入WTO以来,由于在劳动力成本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承接了大量的国际加工贸易。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东部沿海往往成为跨国公司FDI的首选地,经过多年发展,东部原有的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享有政策优惠等比较优势受到资源匮乏,土地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逐步丧失,越来越多的加工贸易开始往中西部地区迁移。
本文从探讨国际贸易产业地域转移的成因出发,聚焦中国产业转移,分析产生这种产业转移的内外因素,探讨中西部地区适合承接的产业类型以及国家引导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西部产业一、国际贸易产业地域转移相关理论(一)技术差距理论技术差距理论又称技术间隔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
该理论指出由于各国在产品技术水平上存在差距,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便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
但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其他国家在承接该产品加工贸易时存在技术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逐步获得产品生产能力,加之在其他要素禀赋(劳动力成本低,资源充裕等)的作用下形成比原技术出口国更强的比较优势,因此产品的生产逐步转移到这些国家中。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在其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将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发明和出口新产品的发达工业国家,如美国;第二类是中等工业发达国家,如欧洲,日本;第三类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中国,越南。
与此同时,他指出每种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从研制,生产到退出市场一般经历3阶段:新产品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企业可根据产品所处生命周期阶段来确定其投资区位选择。
第一阶段,新产品阶段:由于产品处于研发阶段还未正式投入市场,同时产品从研发到投入市场这一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技术,人力资本和资金支持,同时伴随极高的研发风险,因此这些先决条件往往使得具有这些比较优势的发达工业国家承担了这一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DI、要素禀赋与中部地区产业集聚
作者:龙臻熠
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4年第16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学术界普遍认为外商直接投资能促进产业集聚,本文尝试探究检验中部地区FDI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首先利用区位熵指数分析了中部地区产业集聚状况,然后以河南省为例,利用2001-2010年27 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FDI对河南省产业集聚的作用不显著。
继而将地区的要素禀赋变量加入模型后,分析发现要素禀赋对中部地区产业集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实现中部崛起的过程中,中部地区着重加强对本地区要素的利用效率,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合理的利用 FDI,不能盲目追求FDI的规模。
关键词:FDI 产业集聚区位熵中部地区要素禀赋
中部地区 FDI及产业集聚发展状况
一、FDI对产业集聚的作用机制
FDI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机制是通过资本迁移、技术外溢、产业升级进行的,FDI的流入使得这个地区资本更为丰富,当前中国高速发展阶段,对资本的需求量大,资本的流入弥补了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
同时伴随着 FDI的流入,技术外溢和先进管理方法的溢出能有效提高本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再者,当前的 FDI很大部分是由跨国公司主导,在全球生产链条整合的过程中形成,本地区积极主动的承接全球价值链的转移有助于本地区资源的整合和产业升级。
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边际报酬率的提高,可以有效的促进要素在某一地区或区域内的集聚,从而诱发产业集聚。
如下图所示。
图 1:FDI 影响产业集聚的机制分析
产业集聚的形成可以通过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前后关联效应等使得该地区形成区位优势,进而吸引更多的 FDI进入,从而使得产业集聚格局一旦形成就很容易被锁定。
河南省目前成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所以本文从河南省入手进行分析。
二、河南省 FDI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南省在吸引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后来居上,FDI总量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
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2012)资料,河南省实际利用外资额1985年565万美元到2011年1008,209万美元,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实际利用外资额逐年呈现倍数增长
的态势。
但与江苏、广州等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部地区FDI规模仍比较低,呈现规模小、分布不平衡。
从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流向来看,河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流入了制造业,2011年河南省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1008万亿美元,其中604452亿美元流入制造业,比例达到60%。
流入制造业的FDI比例维持在50%左右的水平,近几年有所上升,流入制造业的外商投资额也逐年增加,由2004年的44523亿美元到2011年的604452亿美元。
因此本文选取河南省27个制造业部门作为分析对象,来研究中部地区 FDI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
三、河南省产业集聚现状
河南省作为中部大省,人口居于全国第一位,劳动力优势使得河南省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聚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如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
依托河南省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部分资源密集型产业也逐渐形成集聚,如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但是河南省地处中原,没有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外贸的天然地理优势,同时产业发展起步低,再加上国家政策多向沿海地区倾斜,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因此中部地区大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都不健全,不能形成有效的集群机制,产业集聚总体规模小,对外资的吸引力小。
本文基于 FDI和产业集聚理论以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利用中部地区,以河南省为例,对2001-2010年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对FDI和产业集聚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随后,将中部地区要素禀赋变量加入模型来比较FDI和要素禀赋对中部地区产业集聚的影响作用,得出以下结论:
从回归的结果可以得出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额对产业集聚的影响不十分显著。
产业集聚能的原因可能有:一方面,中部地区相对于中部沿海地区,经济开放程度低,外商直接投资额度小,FDI对产业结构变化的整体推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很难实现整个集聚企业竞争能力的升级,也就很难做到形成良好的FDI型产业集聚从而形成 FDI和产业集群的有效互动。
另一方面,中部地区现有的产业集聚区大多依托原有工业区,发展模式还比较粗放,特色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定位不清晰。
同时基础设施发展不完善,产业链条存在缺陷,很多产业依附于东部,没有壮大自身内部的主导产业,导致了中部地区整体的竞争力不突出。
在将要素禀赋因素加入模型,对中部六省农副产品加工业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FDI对产业集聚的作用依旧不显著,但是要素禀赋对中部地区制造业行业的产业集聚发挥显著性促进作用。
中部地区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丰富,并且根据之前计算的中国地区区位熵指数可以看出,中部地区形成产业集聚的行业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及对资源高度依赖性的行业,市场创造模式的产业集聚多于资本迁移型产业集聚,因此有效的利用中部地区的要素禀赋优势对中部地区产业专业化发展以及中部崛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