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合集下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一首唐诗,全诗共四句,读起来极其流畅和自然,给人
以悠远、神秘、清幽之感。

此诗描写的是夜晚里微风轻轻地吹拂着花草树木,沁润万物,而这一切却是无声的。

通过这种表现手法,诗人深刻地描绘了夜风的徐徐细语和自然界的安宁,展现了诗人对大
自然的敬仰和畏惧之情。

首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语言简洁,让人联想到夜晚的宁静和沉寂。


们感受不到风的温度和力度,只能看到花草树木微微晃动,静静地享受这份优美。

夜风轻
轻地吹过,沁润着天地间的万物,渐渐地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深情。

次句:“撼草枝见月,何言更切近。

”夜晚里的月光看起来非常柔和美丽,可温柔的
月光也不知道吹起风来是何种感受。

月光下的草木随着微风的吹拂而摇曳生姿,像是在跳
着一种古老而文雅的舞蹈。

这种表现方式非常深刻,传达出夜风的动态感和自然之美。

第三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我们生命中所有的一切
都将逝去,而时间却永恒不变,已有古今。

人们的生命都是短暂的,而时间一直在流逝,
人们只是它的过客。

最后一句:“江山留胜迹,我们去作流芳。

”这里指的江山是中华大地,留下的胜迹
就是灿烂的文化和历史传承,我们只是它的一部分,后人将继续承载这份历史文化遗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简洁、雅致的文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

同时,它也是一种人生感悟,教人们懂得珍惜时间,珍惜身边的一切,铭记历史,传承文化。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泊牛渚怀古》。

这句诗意蕴深远,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热爱。

随着这句诗的传颂,它已经成为了人们对大自然沉思、感悟的一个伟大密码。

这句诗所谓的“夜”、“风”、“润”、“物”等词汇,都是通过抽象的描写手法暗喻着人们对自然界种种美好的感受。

那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到底意味着怎样的内涵?它又对当代生活产生着怎样的启示呢?“随风潜入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夜晚里,我们随着微风的轻拂,悄悄潜入了大自然的怀抱中。

夜晚是大自然的归隐时刻,它没有了白天的繁忙与喧嚣,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宁静与神秘。

在夜里,微风轻吹,星辰闪烁,大自然的景色呈现出一种迷人的美丽。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随风潜入夜”才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美好。

在人们进入了夜晚的怀抱之后,便会感受到大自然在夜晚的别样风采。

李商隐说:“润物细无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自然在夜晚里以一种细腻、温润的方式滋润着万物。

夜晚的湿气,尤其是在夏夜里,会给植物、花草带来滋润,让它们在夜晚得到充分的生长和发育。

而这一切都是那样的细微、那样的无声,人们往往要仔细观察才能够感觉到。

这表明大自然并不只是在白天里活跃,它在夜晚也是十分活跃的,只是人们通常看不清。

在夜晚里,大自然所营造的这种美妙的景象,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到大自然的神秘,更让人们体味到大自然对生命的滋养。

这也是李商隐在这句诗中所想要表达的一种美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是在表达对大自然珍贵滋养之美的赞美,也充分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对生命的热爱。

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无声的力量所带来的美好和力量。

在这个喧闹的时代,人们往往被各种各样的声音所干扰,很难做到静心感知大自然的美好。

当我们陷入这种嘈杂中时,也更应该让心灵得到一种“随风潜入夜”的沉静,倾听大自然以及内心的声音。

正是因为大自然的无声,才显得它那样的深邃、那样的神秘。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翻译赏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翻译赏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翻译赏析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①。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②。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③。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杜甫在世时,他的诗歌并不为时人所重视,逝世40年以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

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在文艺思想方面显然受到杜诗的影响。

李商隐近体诗中讽喻时事的名篇,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深得杜诗的精髓。

宋代着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对杜甫都推崇备至,他们的诗歌各自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传统。

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虏,囚居狱中,用杜甫五言诗句集诗200首,在《集杜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杜诗的影响所及,不局限于文艺范围,更重要的是诗中爱国爱人民的精神感召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直到今天还有教育意义。

[说明] 这首诗是杜甫居住成都时所作。

诗人在春夜发现“好雨”降临,想到它的“润物”作用,满心喜悦,这种喜悦之情从字里行间随处流露出来。

[注释] ①发生:指“发生”雨,即下雨,落雨。

这两句说,春雨及时而来,好象雨也晓得大地上什么时候需要它似的。

②潜:悄悄地。

润物:指滋润土地草木。

这两句说,好雨不声不响地趁夜来了。

语气中好象嗔怪它不让人早些发觉;又好象赞美它暗中做好事不求人知,字里行间含着惊喜欢迎的意思。

③这两句写雨中的夜景。

杜甫的居处临江,从户内向外看去,见天上地下一片漆黑,而江船灯火独明。

④锦官城:即成都。

成都旧有大城、少城。

少城古为管织锦的官员所住的地方,因称锦官城。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是出自《诗经》中的一句诗句,意指随着风悄悄潜入夜晚,细微而无声地滋润万物。

这句诗中的“随风潜入夜”描绘了风悄然而至的情景。

夜晚的风并不会像白天的风那样刺骨寒冷,而是带有些许温暖,轻轻地从树梢穿过,悄无声息地透过门窗间隙,进入人们的生活空间。

风的来临似乎是一种无声的呼唤,“夜”这个词更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大自然在沉默之中隐秘的能量。

接下来的“润物细无声”描述了夜晚风的作用。

风是自然界的一种力量,它可以滋润大地上的万物。

它从空气中携带着水汽,像薄雾一般洒落在花草树木上。

这种“细无声”的滋润作用,让植物得以成长,使人类和动物们获得水分滋润,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

虽然它是细小而微弱的,但却是不断发生的,影响着整个大自然。

这句诗所表达的意义不仅仅是对大自然中的风的描绘,更深层次地表达了大自然的力量。

风的无声润物,是大自然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力量,但正是这些力量的累积,构成了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也正因为这些微小的力量的存在,大自然才能实现自我修复与自我再生。

这句诗歌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和赞美。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随风潜入夜”这句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大自然力量的赞美,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意识。

如今,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自然正在遭受破坏和污染。

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侵占,正在破坏着这种平衡与和谐。

正是这种力量的累积,构成了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只有我们重新意识到自然的伟大和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种传统文化。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古老的诗句,教会我们去感悟大自然的伟大与力量,也激励我们去保护和爱护自然,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思及寓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思及寓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思及寓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李清照的名句,寓意深远。

它表达的是一种默默无闻的伟大,在静静地为他人做好事、付出爱,让自己成为他人生命中的一抹温暖。

这种伟大并不为名,不求回报,只是默默地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影响着周围的人,让他们感到幸福和温馨。

这句话更是告诉我们,人生在世,不一定要追求大富大贵,只要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内敛的力量,无声胜有声,低调做事方显大智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翻译赏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翻译赏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翻译赏析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①。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②。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③。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杜甫在世时,他的诗歌并不为时人所重视,逝世40年以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

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在文艺思想方面显然受到杜诗的影响。

李商隐近体诗中讽喻时事的名篇,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深得杜诗的精髓。

宋代着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对杜甫都推崇备至,他们的诗歌各自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传统。

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虏,囚居狱中,用杜甫五言诗句集诗200首,在《集杜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杜诗的影响所及,不局限于文艺范围,更重要的是诗中爱国爱人民的精神感召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直到今天还有教育意义。

[说明] 这首诗是杜甫居住成都时所作。

诗人在春夜发现“好雨”降临,想到它的“润物”作用,满心喜悦,这种喜悦之情从字里行间随处流露出来。

[注释] ①发生:指“发生”雨,即下雨,落雨。

这两句说,春————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雨及时而来,好象雨也晓得大地上什么时候需要它似的。

②潜:悄悄地。

润物:指滋润土地草木。

这两句说,好雨不声不响地趁夜来了。

语气中好象嗔怪它不让人早些发觉;又好象赞美它暗中做好事不求人知,字里行间含着惊喜欢迎的意思。

③这两句写雨中的夜景。

杜甫的居处临江,从户内向外看去,见天上地下一片漆黑,而江船灯火独明。

④锦官城:即成都。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处、全文、翻译及赏析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处、全文、翻译及赏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处、全文、翻译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出自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作者:佚名译文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注释1.知: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2.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3.发生:萌发生长。

4.潜: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7.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8.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9.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10.重:读作zhòng11.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参考资料:1、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58-159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180-181作者:佚名译文及时的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自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赏析《春夜喜雨》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

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

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

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

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

然而也有例外。

有时候,它会伴。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译文] 随着暖风悄悄地在夜色中降临,滋润着世间的万物丝毫也不吵闹。

[出典] 杜甫《春夜喜雨》注:1、《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注释:1.好雨:指春雨。

2.乃:就,马上。

3.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4.潜:暗暗地,静悄悄地。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乡间小路。

7.俱:全,都。

8.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9.独:独自,只有。

10.晓:早晨。

11.红湿处:花沾上雨水变得沉重。

红,花。

12.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垂下来。

13.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

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

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

3、译文1: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

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滋润大地万物。

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

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使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译文2:好雨就像知道时令和节气的需要,正当春天需雨之时它就来到了。

随着暖风悄悄地在夜色中降临,滋润着世间的万物丝毫也不吵闹。

田间的道路被乌云笼罩得一片漆黑,只有江船上的灯火在明亮地燃烧。

待到天亮时再看那被浸湿了的百花,锦官城中的鲜花啊是那样沉重而又妖娆。

4、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

诗中以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其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绘声绘形,是一首入化传神,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所诵的佳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描写春雨适时而降。

刮风下雨,本来是一种极平常的自然现象,它本无感情和知觉。

诗人在这里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思想感情,似乎它很懂得人们盼雨的心情,“知时节”而来。

接着点出是春雨,正因为是“当春”之雨,才显出雨之来得可喜可贵。

于是“好雨”二字脱口而出,极其感奋自然,诗人当时喜兴的情态仿佛就在眼前。

《春夜》原文赏析

《春夜》原文赏析

《春夜》原文赏析《春夜》原文赏析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代·杜甫《春夜喜雨》译文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润长的时候。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

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野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注释知: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

发润:萌发润长。

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重:读作zhòng,沉重。

野官城:成都的别称。

赏析本诗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为什其好呢,因为它“知时节”。

联里就是把雨拟人化,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

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它的确很“好”。

颔联配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

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联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开来的细雨,开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

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独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紧接着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雨夜景色。

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

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

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赏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赏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赏析摘要:一、背景介绍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句来源2.作者简介二、诗句解读1.随风潜入夜2.润物细无声三、诗句意境赏析1.以自然景象描绘潜移默化的力量2.强调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四、诗句启示与应用1.启示:注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2.应用:在教育、宣传等方面的实践正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全文以草原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离别之情以及人生无常的感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句诗进行解读、赏析,并探讨其启示与应用。

一、背景介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诗歌以直接反映社会现象和批判时弊为特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诗句解读1.随风潜入夜随风潜入夜,意味着风悄悄地随着夜晚降临,形象地描绘了潜移默化的力量。

在这里,风作为自然现象,其潜移默化的特性被诗人巧妙地用来比喻一种无形的、深远的影响力。

2.润物细无声润物细无声,意味着雨水滋润着万物,却没有声响。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

教育如同雨水滋润万物,虽然不易察觉,但却在悄然无声中塑造着人的思想和行为。

三、诗句意境赏析1.以自然景象描绘潜移默化的力量在这句诗中,作者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象来描绘潜移默化的力量。

风和雨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通过将这种力量寓于自然景象之中,诗句的意境更为丰富,让读者在欣赏诗句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潜移默化的内涵。

2.强调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诗句中的“润物细无声”是对教育作用的生动描绘。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质和习惯。

这种培养往往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不易察觉,但却影响深远。

四、诗句启示与应用1.启示:注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这句诗启示我们,在教育和培养人才时,要注重潜移默化的方式。

通过无声的熏陶、感染,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

《春夜喜雨》古诗原文及赏析

《春夜喜雨》古诗原文及赏析

《春夜喜雨》古诗原文及赏析《春夜喜雨》古诗原文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夜喜雨》古诗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处】唐·杜甫《春夜喜雨》。

【意思】好雨知道节令,一到春天便开始滴落; 雨水随着和风在夜里悄悄降下,纷纷绵绵,不声不响,滋润着万物,给它们带来生机。

【赏析】好雨真是能懂得节气时令。

一到春天,它就主动降临。

随着春风悄悄潜入夜间,纷纷绵绵,滋润着万物,杳然无声。

诗人用柔美细腻的笔触,拟人化的手法,赞叹春雨是一场及时雨。

诗人对春雨的一股由衷的喜悦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潜入夜”,写春雨悄然而来,令人格外惊喜。

“细无声”状濛濛春雨的特色,它不同于夏时瓢泼大雨,亦暗寓诗人赞美春雨造福于人民但却谦逊无求的美德。

【应用】好雨仿佛知道节令,一到春天万物生长需要雨水滋润时就开始降落; 伴随着和风悄然进入夜境,无声无息地细细滋润着万物。

语出唐·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形容借某种契机出现了大好形势。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这科学的春天里,潇潇春雨也滋润了千万群众的心田。

(王声《一个外科医生的春夏秋冬》,《芳草》 1982年第11期) ○也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文学艺术的新阶段已经到来。

(阎纲《文坛徜徉录》)【全诗】《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上元二年(761)春作于草堂,是咏春雨之作。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雨最可贵,故俗谚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全诗以“好”字领起,是喜之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赏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赏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赏析
【最新版】
目录
1.诗句概述
2.诗句意境赏析
3.诗句中的象征意义
4.诗句的艺术特点
5.结束语
正文
一、诗句概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

这句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描绘了春夜细雨的细腻和恬静,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诗句意境赏析
诗句中的“随风潜入夜”描绘了春雨悄然而至的情景,给人一种神秘而美妙的感觉。

而“润物细无声”则生动地描绘了春雨滋润万物的场景,使人感受到春雨的细腻和恬静。

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春夜细雨的美妙画卷。

三、诗句中的象征意义
这句诗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仅仅是对春夜细雨的描绘,更蕴含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其中,“随风潜入夜”象征着人生的顺其自然,而“润物细无声”则象征着我们应该默默地为他人付出,不求回报。

四、诗句的艺术特点
这句诗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象征意义上。


人通过细腻的描绘,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春夜细雨的美妙,而深刻的象征意义则使这句诗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以其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成功地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诗,全诗共100字,描绘了一个夜晚的景象。

这篇诗的主题是描绘一个寂静的夜晚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界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首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运用隐喻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夜晚的宁静。

风是无形的,随风潜入夜表示一种悄悄地进入夜晚的意境,而夜晚的风吹拂,会滋润万物,但这种润物之力又显得细微无声。

这里作者通过对夜风的描写,大自然的法则和生命的力量,使读者对夜晚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

接下来的两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揭示了作者心中的离愁和无限的思念之情。

作者以离愁来形容相思之情,将其内心复杂的情感融入到夜晚的描写中。

白日斜指的是夕阳西斜的景象,离愁在这样的氛围下呈现出更加悲壮的情感。

吟鞭东指即天涯表明了作者远在他乡,并且通过吟诗寄情来表达内心的痛苦。

接下来的四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象,使得整个诗篇更加丰富起来。

这里通过对落霞和孤鹜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了秋天的景色。

秋天的水和天一色,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渔舟唱晚、雁阵惊寒都是夜晚常见的景象,通过这些描写,使得整个诗歌更加鲜活。

最后的两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两处茫茫皆不见。

”通过对云销雨霁、彩彻区明的描写,使得夜晚的景色更加明亮。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最后两句则以具体的情境来暗示作者的离别之情,更加深化了整首诗的意境。

通过对自然界景物的描写,杜甫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夜晚是一个安静、寂寞、思索的时刻,人们在这时更加容易沉浸于自己的情感世界中。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离愁和对未来的憧憬,使读者产生共鸣。

诗的结构严谨,言简意赅,给人一种韵律之美,使人对生命的意义有所思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一句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句。

它形象地描绘了风的柔和和静谧的力量,让人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这句诗也启发了无数人思考生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思考着人们在这个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句诗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它对我们生活的启示和影响。

让我们来解读这句诗的意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述了风在夜晚悄悄地吹拂着大地,无声地滋润着一切生命。

风作为大自然的力量之一,它仿佛是生命之源的使者,它随风而动,细细地滋润大地的万物,却又没有声音。

这句诗隐喻了大自然的无声影响,以及它对生命的滋养和呵护。

尤其是在夜晚,一切都显得更加安静和神秘,风的力量更显得神秘而迷人。

这句诗还可引申为人生哲理。

人们常常将自然界与人生相联系,认为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蕴含着人生的真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提醒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无声的力量同样是重要的。

很多时候,我们所关注的只是那些喧嚣的声音,却忽略了那些默默无闻的力量。

正如风随时润物细无声,我们也应该学会默默地奉献与付出。

有时候,最伟大的事迹并不是那些声势浩大的行为,而是那些无名英雄般的默默坚守与付出。

除了这种对生活和自然的启示,这句诗还带给我们一种安宁与和谐的感觉。

它让人们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好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

每当夜幕降临,风吹拂大地,万物都仿佛被抚摸着,这种感觉让人心情愉悦,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享受着它的恩赐。

这样的感受也让人们更加珍惜和爱惜大自然,更加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现代城市的喧嚣中,很多人已经忘记了和大自然的联系,而这句诗却能唤醒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景仰,让我们更加关注自然,保护环境,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这句诗还有一种深藏在心的温柔与宁静。

它让人联想到夜晚的宁静和美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所带来的温暖和静谧。

夜晚,月光洒在大地上,一切都变得安静而温柔。

这种温柔与宁静也启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的温暖,对友情的珍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李益所写下的一句著名诗句。

它文字简洁,意味深远,描绘了风的潜入夜晚中静静地行动,以及风所带来的润物之功。

随风潜入夜,是在形容风的行动,这里的“风”可以是自然界中的风,也可以是人心
中的风,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潜进夜晚中,带着无声的气息,深度行动起来。

风所带来的是
一种柔和的力量,没有喧嚣,没有张扬,只有细致的润泽。

润物细无声,是形容风的润物之功,风是一种不能看见、不能触摸的自然力量,它在
行动中随处渗透,精细入微,就像是一种无声的润泽。

风可以将落叶儿轻轻地吹落,可以
让草木柔顺地舞动,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也可以舒缓人们的情绪、洗涤人们的心灵。

这句诗句最主要的含义,是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应该具有的品格。

我们应该像风一样,行动起来不张扬、不喧嚣,反而要尽可能地润物细无声。

在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像风一样,默默地付出,默默地承担,渗透进每一个角落,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这句诗句也激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微小之事,不要只重视眼前的利益与
成果,而应该注重于每一次的微小改善和积累。

人生并不是一瞬之间的成功与否,而是在
不断的润物之中,体味人生之美好,感受生命的深沉与智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句诗句,表达了隐秘且谨
慎的行动方式,以及细致而不张扬的功夫。

这句诗也可以引申为一种生活态度,即不追求
显眼的成就,而是默默无闻地付出努力,把自己的才华和力量贡献出来,帮助他人,为社
会做出贡献。

这样的人生态度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不应该只注重表面的成
就和赞誉,而是要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实际行动上,为社会和他人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其次,我们应该像李商隐笔下的“润物细无声”一般,默默地
付出努力,不追求名利,不张扬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
品德、有爱心、有担当的人,更能获得世人的敬重和信赖。

随风潜入夜,也意味着在生活中保持谨慎和冷静的态度。

我们要善于把握自己的行动,随时掌握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在面对一些不确定的情况时,我们要懂得保持警觉,不轻易
暴露自己的弱点,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新事物和新思维的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
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立足。

最后,“润物细无声”也表现了一种耐心和恒心。

在生活中,我们不应该急躁和浮躁,而是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通过坚实的工作和不断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成长,走向成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者。

总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一种充满智慧和力量的行动方式和生活态度。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以时刻牢记这句诗句,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不断提高自
己的品德和素养,成为一个有价值、有担当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教案一、教学目标1.教学目的与要求(1)鉴赏人物描写的精彩片断,学习生动的人物描写。

(2)总结人物描写的方法与技巧,训练学生抓住特征描写人物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描写的热情,学习运用各种描写方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为文章主题服务。

2.教学重点抓住特征,凸显个性的人物描写3.教学难点在写作实践中运用各种人物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形象,凸显人物个性,表现文章主题。

二、教学创意首先通过名画导入,让学生由视觉直接感受以形传神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然后紧扣文本获取记叙文中人物描写的其他方法,激励学生在合作、互动中主动思考;再以实践的形式,分别感受、训练人物描写的方法。

本课的设计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整堂课学生活动充分,师生互助探究学习,依照习作生成的思维规律,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程序(一)名画导入人物描写导入语:同学们看到的是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出示课件1],从这幅肖像画中,大家读出了什么?小总语:沟壑纵横的瘦削的脸上,眼窝深陷,容颜苍老,刻着岁月的沧桑和苦难的经历;捧着粗糙瓷碗的双手,瘦骨嶙峋,骨节粗大,手背如同老树皮一般,还龟裂着一道道血口。

通过画面我们甚至还感受到他勤劳、质朴、坚韧……这幅画如此震撼地感动着我们,是源于作者高超的技法,是作者抓住了父亲的个性特征,以形传神的塑造形象的技艺。

画家可以这样塑造人物形象,文字也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因为,艺术的技巧其实是相通的。

(二)介绍人物描写的方法过渡语:我们的课本中有许多人物形象,他们都鲜活清晰地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只需只言片语,我们就能立刻说出他的名字。

看看这几个句子[出示课件2],你能说出这几个句子分别出自哪篇课文,所写的人物姓名吗?例1.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选自《云南的歌会》云南年轻女人。

外貌描写。

例2.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

选自《春酒》。

母亲。

神态描写。

例3.只见他脑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响,一边叫道:“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

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选自《好嘴杨巴》。

杨巴。

语言描写。

例4.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

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

选自《泥人张》。

泥人张。

动作描写。

例5.“算灵挂!”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选自《吆喝》。

“我”——萧乾心理描写。

提问语:那么,作者分别是用什么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凸显人物个性的呢?小总语:首先是选取体现人物个性的生活片段,然后再通过个性化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使其个性凸显出来。

过渡语:明确了记叙文中人物描写的四种基本方法,我们来分别深入学习吧。

1.外貌神态以形传神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主要是指对人物的身材、容貌、姿态、服饰、仪表、风度、生理特征等的描写。

其作用不仅在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

正如果戈理所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老舍也认为“人物的外表要处,足以烘托出一个单独的人格。

”例如《泥人张》中对海张五的描写:“中间一位穿得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式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

”了了数笔勾勒,一个脑满肠肥、蛮横无理、仗势欺人的暴发户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可见,外貌描写并不要求写全貌,而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中心。

而例句1则是用细腻的工笔描绘,以写实为主,写出人物面目神态,作者的情感态度也隐含在字里行间了。

提问语:那么,请你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处能以“形”传“神”的外貌描写吧。

完成后交流评点。

小总语:肖像描写方法有多种多样。

它可以选择各个不同的观察角度,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职业、不同的际遇、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以及不同的生理特征等等。

它可以一次基本完成,也可以在行文过程中分多次逐步展开。

作者既可以在不同场合反复描写人物肖像的同一特点,在反复中进行强调,也可以在同一场合描写一个人物在肖像上的多方面特点,或者不同人物肖像的不同特征,以形成对比,加强效果。

可以作静态的摹写,也可以作动态的描绘。

可以采用精雕细刻的工笔描写,也可以采用简笔勾勒的白描。

可以从正面描写,也可以从侧面描写;还可以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形象性的描摹。

肖像描写中的动态的描绘,也可视为神态描写。

如例句2。

神态描写是对人物的神情态度的描写,就是通过突出描写人物面部表情和神色状态及其变化,来刻画人物的描写。

神态描写能够更有效地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进而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感情的波动和发展过程,从而立体地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充实。

2.只言片语袒露内心语言描写是指记叙文中人物的对话和独白。

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易“泄露”人物心灵的秘密,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它可以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因此,人物的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语言描写要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

由于时代、职业、身份、年龄等因素造成的差异,人们说话的内容、方式各有不同,语言描写就是要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写出“这一个”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提问语:了解了语言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我们也来一试身手吧。

假设周末你和同学打球晚归,或外出游玩超过了和家长约定的的回家时间,当你带着娱乐后的轻松、兴奋和迟归的忐忑回到家里,你会说什么?爸爸、妈妈会怎么说?请描绘当时的情景对话。

注意人物的身份、性格、情感。

完成后交流评点。

小结语:那么,怎样才能使人物的语言成为人物形象塑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呢?第一,选取能显示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经历的个性语言;第二,选取特定场合下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场合语言;第三,选取描摹语态,表现个性特征的性格语言;另外,语言描写还应用来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或通过语言描写介绍环境或时代背景,或借人物之口作议论以深化主题。

3.举手投足展示性情动作描写是对人物的动作、行为、活动的描写,就是让人物用行动来表现自己。

行动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姿势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

所以对于人物动作的描写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式。

这里所说的行动,不是人物的一切行动,而是最有意义、最能显示人物性格,或者能推动情节发展的那些行动,包括人物的习惯性动作和下意识举止在内。

动作描写就是让人物在“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中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使读者透过人物的“所作所为”作出相应、相似、相关而不相悖的判断。

《云南的歌会》中,有这样一段动作描写:“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一系列动词,完整地描绘了动作的前因后果,动作发生、发展乃至结束的过程,把唱赢了的年轻妇女的快乐、轻松、自豪,在举手投足间表露无余,使年轻妇女形象更加丰满、完整、立体化。

使我们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例句4把泥人张捏泥人的动作行动,置于海张五“找乐”侮辱泥人张,众食客等着瞧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的特定场景中,泥人张一边悠然饮酒,一边用从鞋底抠下的泥巴飞快地捏出海张五,充分表现了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

提问语:你也来试试!请仿照下面例子写一段话,注意动词的运用。

例引题:父亲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很是高兴却又有些不自在。

描写:父亲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很是高兴却又有些不自在。

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胸无法挺得高。

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

引题:用颤抖的双手接过大红喜报,我高兴得有些不知所措。

描写:用颤抖的双手接过大红喜报,我高兴得有些不知所措。

完成后交流评点。

(三)作业布置过渡语: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人,只要细致观察,他们一句平常的话语,一个细微的眼神,一个简单的动作,也许正显露了独特的个性,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或真诚守信,或勇敢正直,或自强不息……也许曾无数次触动你敏感的心灵,拿起手中的笔,让那个给你留下至深印象的人在你笔下鲜活起来吧![出示课件4]题目:没想到我如此________________(幸福、幸运、坚强、虚荣、狭隘、浮躁等)训练目标:学会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

写作目的:认识自我,是成长的重要课题。

认识自我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我,“吾日三省吾身”是自省,是自律,更是自我完善。

一次次回眸中,我们感恩家人,师长、朋友,我们善待善意、挑剔、弱小,我们明辨崇高与卑微,我们直面懦弱与不幸……人生便在这回首一瞥中升华。

写作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写作需求,填写作文题目,使之完整;②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③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④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