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化学有机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化学有机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化学有机教案引言:有机化学作为化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的是碳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方法以及反应机理等。

在高中阶段,有机化学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为了更好地教授有机化学知识,制定一份有机教案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提供一份化学有机教案,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有机化学的基础概念、结构与特性、反应类型等。

一、教案目标1.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以及它们的结构与特性;3.了解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并掌握它们的反应机理;4.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和实验技能。

二、教案内容1.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a.介绍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b.了解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区别与联系;c.介绍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a.介绍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本原则;b.介绍醇、醛、酮、酸等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c.通过例题演示和实践操作加强学生对命名规则的理解。

3.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特性a.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b.掌握有机分子键、官能团、取代基等的概念;c.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有机反应类型及机理a.介绍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b.掌握有机反应机理的基本方法和原理;c.通过实验和例题训练加深对有机反应类型和机理的理解。

5.实验操作与实践技能a.培养学生进行有机化学实验的安全意识;b.介绍有机化学实验常用的玻璃仪器和实验操作;c.进行有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判断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激发学生的兴趣a.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和实际应用展示有机化学的魅力;b.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对有机化学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2.示范与实践相结合a.通过示范实验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有机化学的概念和原理;b.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提高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3.巩固与应用相结合a.通过例题训练和习题解析巩固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b.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走进化学实验室》公开课教案

《走进化学实验室》公开课教案

《走进化学实验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和实验仪器;(2)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如称量、溶解、过滤等;(3)了解常见化学试剂的性质和用途。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2)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方法;(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态度。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认知,培养正确的科学观;二、教学内容1. 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和实验仪器;2. 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如称量、溶解、过滤等;3. 常见化学试剂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和实验仪器,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常见化学试剂的性质和用途。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方法的掌握,化学试剂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2. 利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4. 结合讲授法,系统地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施、仪器和试剂;2. 实验指导书;3. 安全防护用品;4. 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化学实验室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实验指导书,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实验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课堂讲解:讲解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和实验仪器,演示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如称量、溶解、过滤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确保实验安全。

5.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分享实验心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6.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价,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强调实验安全。

细胞中的无机物(公开课教案)

细胞中的无机物(公开课教案)

细胞中的无机物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胞中无机物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细胞中常见无机物的种类及其功能。

3. 培养学生对细胞中无机物的认识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细胞中无机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3. 无机盐的分类和功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细胞中无机物的作用。

2. 利用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细胞中无机物的存在形式和功能。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细胞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细胞中的无机物。

2. 讲解:介绍细胞中无机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4. 知识拓展:介绍无机盐的分类和功能。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细胞中无机物的作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细胞中无机物的概念和作用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细胞中无机物的认识。

六、教学内容:1. 水和细胞的关系。

2. 无机盐的生物功能。

3. 细胞中无机物的代谢。

七、教学方法:1.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中无机物的存在和作用。

2.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学生对细胞中无机物的理解。

八、教学步骤: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细胞中无机物的认识。

2. 进行实验,观察细胞中无机物的存在和作用。

3.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细胞中无机物的重要性。

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具体作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探讨细胞中无机物的代谢过程。

九、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原理和结果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检查学生对无机盐生物功能的掌握。

3.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细胞中无机物代谢的理解。

高一化学公开课优质教案

高一化学公开课优质教案

高一化学公开课优质教案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育的基础。

化学的进展与进步伴随着人类生存与进展得全过程。

纵观人类历史,大量的、详实的历史记载了化学对于人与自然、科学进展的重要意义,也再次验证了实验对于化学进展与进步的重要意义。

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高一化学公开课优质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高一化学公开课优质教案1教学目的1.使了解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2.使掌握氯气的性质及在实验中制取氯气的原理和方法。

3.使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育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氯气的性质实验准备烧瓶、分液漏斗、导管、橡皮塞、铁架台、烧杯、集气瓶、水槽、试管、试管架、坩埚钳、红色布条、砂布、塑料片、培育皿。

教学方法实验探索——研讨——练习提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前面我们学习了碱金属元素,知道碱金属元素是几种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金属元素。

这一章我们将要学习几种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它包括f、cl、br、i、at等五种元素。

卤素及其化合物的用途非常广泛。

[投影](第四章章图)卤素中最主要的单质是氯气。

这一节我们学习氯气,让我们先来学习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板书]第一节氯气一、氯气的性质和用途(一)性质[引导观察]集气瓶中氯气的颜色、状态、嗅气味。

[板书]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二)性质[讲解]氯气的性质是否活泼呢?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的,大家回忆一下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1.根据氯的原子结构,推断氯气的性质是否活泼?它具有强还原性还是强氧化性?为什么?2.写出金属钠和氯气反应的方程式,并指出哪个是氧化剂?哪个是还原剂?[板书]1.与金属反应2na +cl2 2nacl[讲解]氯气是一种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具有强氧化性,能与活泼金属反应,氯气能否跟不活泼金属反应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化学原电池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化学原电池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化学原电池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原电池的定义和由来;2. 掌握原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3. 积累一定的实验经验,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能力;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原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2. 原电池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2. 如何设计一次实验。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锌片、铜片、硫酸、鳄梨酸溶液;2. 实验仪器:电流表、导线、电池座、电阻丝。

五、教学过程:【导入】学生观察教师手中的一个小装置:“这是一个原电池,你们见过吗?它是由两种金属和一个电解质组成的,你们猜猜看它可以起到什么作用?”【理论讲解】教师简要介绍原电池的定义:“原电池是一种通过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然后讲解原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A. 组成:原电池通常由两种金属和一个电解质组成。

其中,一种金属在电解质中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电子,称为负极(也称为阳极);另一种金属在电解质中发生还原反应释放电子,称为正极(也称为阴极)。

B. 工作原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基于金属离子在电解质中的移动。

负极的金属离子通过电解质向正极移动,而正极的金属离子则通过电解质向负极移动。

这样,负极就失去了电子,正极则获得了电子,从而形成了电流。

【实验操作】A. 实验一:铜锌电池的制作1.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台铜锌电池的制作装置。

2. 将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依次插入两个瓶中的溶液中,锌片插入硫酸溶液,铜片插入鳄梨酸溶液。

3. 用导线将两个瓶子连接,将电流表连接到导线两端。

4. 观察电流表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5. 依次更换锌片和铜片的位置,再次观察并记录电流表的读数。

B. 实验二:测量原电池的电动势1. 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插入两个瓶中的溶液中,连接电池座和电阻丝。

2. 调整电阻丝的长度,使其和电流表连接,并记录下电流表的读数。

3. 使用不同长度的电阻丝进行测量,记录下电流表的读数。

高中化学必修一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一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人教版第一课时:化学基本概念的引入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科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掌握化学常用的单位和符号;3. 熟悉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4. 学会使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

教学重点:1. 理解化学科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掌握化学常用的单位和符号;3. 熟悉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1. 学会使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人教版;2. 多媒体课件;3.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入新知识:“你们对化学了解多少?化学可以研究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然后,教师出示“化学”的定义并解释。

Step 2 化学单位和符号的学习(20分钟)1. 教师解释化学单位的概念,并列举常用的单位如质量、长度、时间等,并与物理单位进行对比。

2. 教师讲解化学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方法,并给予示范,要求学生掌握常用元素的符号和名称。

Step 3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区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讲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 教师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记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特点。

Step 4 化学式的表示方法(30分钟)1. 教师讲解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的概念,并介绍分子式和离子式的表示方法。

2.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如何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化学式。

3.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根据给定的实验结果写出化学式。

4. 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并与全班讨论验证。

Step 5 拓展练习(15分钟)教师布置拓展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

学生可以自主完成,或者与同学进行合作,互相讨论和纠正答案。

Step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难点,让学生做好复习准备。

作业要求:1. 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2. 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符号以及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初中化学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大全优秀8篇

初中化学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大全优秀8篇

初中化学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大全优秀8篇初中化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原于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原于结构的表示方法;(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付值观(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课时安排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谈]原子的结构[体验]画出原子结构草图(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

2.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央,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3.指出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数:H 1 ,O 8 ,Na 11 ,S 16 ,Mg 12 ,He 2 ,Ar 18 。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二、核外电子的排布活动1:[讨论]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否如同学们所画的?[归纳]核外电子运动是否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

[提示]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叫电子层。

[设问]核外所有电子是杏都经常出现在同一区域?[点拨]核外电子就像人一样,小时候完全靠父母,随着年龄,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小。

那么电子由于能量各不同,所以其运动的区域离核有远有近。

[提示]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

活动2:[体验]核外电子在不同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归纳]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提示]1.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2.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叫最外层。

公开课教案 酸的化学性质表现

公开课教案 酸的化学性质表现

公开课教案酸的化学性质表现公开课教案:酸的化学性质表现一、引言本教案旨在介绍酸的化学性质表现。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理解酸的定义和性质,并能够识别酸的化学性质表现。

二、酸的定义酸是一类具有特定化学性质的物质,其特征是具有酸味、能够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酸分为无机酸和有机酸两大类。

三、酸的化学性质表现1. 酸的味道:酸具有酸味,常见的酸味有醋味和柠檬味。

2. 酸的腐蚀性: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能够腐蚀金属和有机物质。

3. 酸的导电性:酸溶液能够导电,因为酸中存在可移动的离子,能够使电流在溶液中传导。

4. 酸与金属的反应:酸与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

例如,盐酸与锌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

5. 酸与碱的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水。

当酸与碱混合时,产生中和反应,尼龙盐获得。

四、实验示范本节课将进行以下实验示范,以更好地理解酸的化学性质表现:1. 酸的味道观察实验:用酸性的食物如酸奶、柠檬汁等,让学生亲身体验酸的味道。

2. 酸的腐蚀性实验:将酸溶液与不同金属接触,观察其是否能腐蚀金属。

3. 酸与导电性实验:用酸溶液做电解质实验,观察电路是否能正常通电。

4. 酸与金属反应实验:将酸溶液与不同金属反应,观察气体产生情况和生成的盐。

5. 酸与碱的反应实验:将酸溶液与碱溶液混合,观察生成的盐和水。

五、结语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会了解酸的定义和化学性质表现。

这将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酸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以上是《公开课教案:酸的化学性质表现》的内容梗概,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一化学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高一化学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高一化学公开课教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教学当中的一块重要阵地,同时是化学教学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极强的诱惑力。

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人教版高一化学公开课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人教版高一化学公开课教案1碱金属元素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育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育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碱金属元素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

难点: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引入]学生上黑板写出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什么?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掉一个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是否相似?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表2—l],碱金属的主要物理物质并加以总结。

①色状: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②柔软、密度小,熔点低③有较强的导电导热性。

[提问](1)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什么?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核对于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越来越弱,失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容易。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变化规律?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36页[表2—1]与[表2-2],总结出碱金属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

如:a.硬度:柔软,有展性,由小到大;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c.熔沸点:由高到低,Na略低于水的沸点,K稍高于人的体温,Cs低于人的体温,除汞外,金属中铯的熔点最低。

[归纳]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到结论。

化学如何上公开课教案初中

化学如何上公开课教案初中

化学如何上公开课教案初中主题:化学元素和周期表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2.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及相关知识;3. 能够根据元素周期表预测元素的性质和位置。

教学重点:1. 化学元素的定义和分类;2.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3.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化学元素和周期表的示意图;3. 化学元素周期表手册。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化学元素和周期表的知识,了解元素的性质和周期性规律。

2. 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化学元素吗?元素周期表是如何组成的?二、讲解化学元素(10分钟)1. 定义:化学元素是由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2. 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

3. 示意图展示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

三、介绍元素周期表(15分钟)1. 构成:周期表由水平周期和垂直周期组成。

2. 结构: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

3. 示意图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布局和排列规律。

四、周期性规律(15分钟)1. 周期性规律:原子序数增大时,元素性质具有周期性变化。

2. 周期性性质: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类似的化学性质。

3. 示例:氧气和硫磺的性质对比。

五、实践活动(10分钟)1. 复习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2. 完成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位置的预测练习。

六、总结反馈(5分钟)1. 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化学元素和周期表的关系是什么?2. 反馈问题:你能用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位置预测元素的性质吗?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课后作业:根据元素周期表,分析两种元素的性质差异;2. 预习下节课内容:了解元素化合物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元素和周期表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预测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性质。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结合实验和案例分析,深化学生对化学元素和周期表的理解。

《走进化学实验室》公开课教案

《走进化学实验室》公开课教案

《走进化学实验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实验操作方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如溶解、过滤、蒸馏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化学实验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及其使用方法,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烧杯、试管、滴定管、天平等。

2. 实验试剂:酸、碱、盐等常见化学试剂。

3.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化学实验室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室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实验操作方法,如烧杯、试管的使用,溶解、过滤、蒸馏等基本操作。

3. 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实验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and 准确性。

3.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化学实验室的专业人员来校进行讲座,分享实验室工作的经验和趣事,增加学生对实验室工作的了解和兴趣。

2. 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亲身体验实验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开展化学实验竞赛,鼓励学生创新和团队合作。

八、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实验报告,了解学生对实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化学公开课初中教案怎么写

化学公开课初中教案怎么写

化学公开课初中教案怎么写教案标题:认识元素周期表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和作用;2.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3.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

教学重难点:1.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排列规律;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元素周期表样本;3. 班级白板和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 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样本,让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2. 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元素会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元素周期表中?第二步:讲解1.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和发展过程;2. 解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如:周期表中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同一周期中元素具有相似的性质等;3. 讲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如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序数等。

第三步:实践1.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几道关于元素周期表的练习题,以检验他们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程度;2. 教师指导学生在元素周期表上找到某些元素的信息,并加深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第四步:总结1. 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理清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元素的基本信息;2.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和解释,确保学生对元素周期表有清晰的认识。

课堂延伸:1. 分组让学生自行查找元素周期表上某些元素的特性和用途,进行小组展示;2. 让学生制作元素周期表的海报,加深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结束:布置作业1. 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使用元素周期表,完成一些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题目。

2.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和作用,提高了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和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元素周期表,并将其应用于化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化学公开课课前暖场教案

化学公开课课前暖场教案

化学公开课课前暖场教案教案标题:化学公开课课前暖场教案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 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已学习的化学知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思维,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或白板。

2. 化学实验室设备和材料。

3. 化学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利用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图片或视频素材,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好奇心。

2. 提出一个问题,例如:“你们认为什么是化学?”或者“化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二、知识回顾(10分钟)1. 通过幻灯片或白板,复习已学过的化学知识,例如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等。

可以设计一些互动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回答。

2. 利用一些实例或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概念和原理。

三、实验展示(15分钟)1. 展示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例如酸碱中和反应、气体的产生等。

确保实验过程安全,并向学生解释实验原理和反应机制。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和提出问题,例如:“为什么产生了气体?”或者“这个反应是属于哪一类化学反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

四、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

2. 提出一个问题,例如:“你们对本节课学到的化学知识有什么疑问?”或者“你们对下一节课有什么期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推荐一些与化学相关的书籍、网站或视频资源。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实验设计,拓展他们的化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3. 定期组织化学实验室参观或实验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的回答问题和讨论的记录,评估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高中化学乙烯公开课教案

高中化学乙烯公开课教案

高中化学乙烯公开课教案【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乙烯【教学目标】1. 了解乙烯的基本性质和化学结构;2. 掌握乙烯的制备方法;3. 理解乙烯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重点】1. 乙烯的基本性质和化学结构;2. 乙烯的制备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乙烯的分子结构;2. 掌握乙烯的制备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出示乙烯的分子结构,并让学生讨论乙烯在生活中的应用;2. 引导学生思考:乙烯是如何制备的?二、乙烯的基本性质和化学结构(10分钟)1. 讲解乙烯的分子式、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2. 介绍乙烯的化学性质,强调其具有不饱和性和活泼性。

三、乙烯的制备方法(15分钟)1. 讲解乙烯的制备方法,包括蒸馏法和裂化法;2. 对比两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引导学生讨论。

四、乙烯的工业应用(10分钟)1. 介绍乙烯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如合成聚乙烯等;2. 引导学生思考:乙烯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五、小结(5分钟)1. 总结乙烯的基本性质、化学结构和制备方法;2. 强调乙烯在工业应用中的重要性。

【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乙烯的应用;2. 实验演示乙烯的制备方法。

【教学案例】1. 乙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比如合成塑料、合成橡胶等;2. 制备乙烯的蒸馏法和裂化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工业生产需求。

【课后作业】1. 搜集乙烯的相关信息,了解乙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2. 思考乙烯的未来发展方向,写一份小结。

【教学反思】1. 本节课内容涉及乙烯的基本性质、化学结构、制备方法和工业应用,涵盖了乙烯这一有机化合物的全貌;2. 课堂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初中公开课化学教案模板

初中公开课化学教案模板

初中公开课化学教案模板教学内容:化学元素及周期表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掌握常见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和原子量3. 了解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类方法教学重点:1. 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2. 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教学难点:1. 阐述元素的周期性规律2. 探讨元素的性质及其在周期表中的分布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化学元素周期表3. 实验器材及化学品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尝试从表中找出一些元素的符号和原子序数,引出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周期表的作用。

二、讲解化学元素(15分钟)1. 介绍化学元素的定义和性质2. 分别介绍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惰性气体元素的特点3. 展示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及原子量三、介绍周期表(15分钟)1. 讲解周期表的构成和分类方法2. 解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规律和周期性性质3. 分析元素周期表中的主族元素、副族元素和过渡族元素的特点四、实验演示(15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元素在反应中的表现,加深对元素性质的理解。

五、讨论互动(10分钟)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元素之间的关系和周期性规律,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六、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和周期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与化学元素相关知识的学习。

教学延伸:在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整理元素周期表,并研究其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及性质,以加深对化学元素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元素及周期表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加深,但在实验演示环节,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和观察不仔细等问题,需要重点训练。

最新沪科版七年级上册化学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

最新沪科版七年级上册化学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

最新沪科版七年级上册化学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一、课程概述本教案是根据最新沪科版七年级上册化学全册编写的优质公开课教案。

旨在帮助学生系统研究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术语;2. 研究化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原理;3. 掌握有关化学反应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化学与我们的生活- 认识化学及其应用领域;-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术语;- 化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 第二单元:化学实验基本技能- 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认识和使用;- 常见化学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安全实验室规范和常用实验室用品。

3. 第三单元: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条件的关系;- 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平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 实验法:开展简单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3. 演示法:通过演示化学实验和现象,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价1. 笔试评价:通过书面测试,检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能力。

2. 实验评价:评估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3. 口头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口头答辩,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 课本:最新沪科版七年级上册化学教材。

2. 教具:化学实验器材、化学实验样品、多媒体设备等。

以上是最新沪科版七年级上册化学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的概述。

希望通过本教案的实施,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祝教师和学生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第一节: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3. 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4. 知道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5. 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6. 知道化学实验的基本安全常识。

二、教学重点1. 区分物质的分类方法;2. 理解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3. 掌握物质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2. 区分物质的分类方法。

四、教学过程1. 概念解释a. 化学的定义和作用;b. 物质的定义;c.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2.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a. 纯物质和混合物的概念;b. 纯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c. 混合物的分类: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3. 化学实验的基本安全常识a. 实验前准备;b.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c. 实验后处理。

五、教学方法1. 授课法:教师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2. 实验演示法:通过适当的实例和实验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3. 互动讨论法: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小组互动讨论,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在单元结束时进行小测验,测试学生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2. 提供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3. 教师观察和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意识。

第二节:化学反应原理与应用一、教学目标1. 掌握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概念;2. 理解化学反应的热效应;3.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4. 知道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5. 理解酸碱中和反应及应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化学反应的热效应;2.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3. 掌握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三、教学难点1.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2. 理解酸碱中和反应及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概念a. 反应物和生成物;b. 化学方程式;c. 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化学计量。

2.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a. 反应热的概念;b. 热效应的正负及其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公安县2011年“课内比教学·精品百课”课例
学校(全称):——————
姓名:——————
课题:——————
手机(全号):——————
填写说明:
1.课题要具体,明确。

通用格式为“**版**年级**内容的课例”。

2.写明学校(单位)全称,姓名,联系手机。

一,主题阐述
依据教学实际,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同时深入理解文本,说明教学内容的选择(筛选,整合,重构和补充)与呈现方式(情景创设,问题设计,实验演示等)得理由,对其中的创新点可重点解说,字数控制在500字以内。

本课题分为三部分,即“空气是有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互相密切联系,
并逐步深入。

第一部分,从拉瓦锡研究空气的成分入手,让学生仿造拉瓦锡的实验原理,用红磷燃烧的实验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的含量,得出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并说明空气的成分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稀有气体和其他杂质。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氧气和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通过讨论的方法让学生知道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性质来决定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为以后学习其他的物质的物理性质打下基础。

第三部分,从我们身边的空气污染入手,分析空气是如何受到了污染的,空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我们应该如何来防止空气污染,为了使学生了解身边的空气质量如何,教材还特意介绍了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

由于本课题是学生走进化学世界遇到的第一个课题,难度不算太大,所以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成了本课题教学的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难点进行突破。

7,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8,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

9,多收集一些相关资料来拓展学生的思维。

10,集合生活实际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试验探究。

12,充分发挥学生分丰富的想象力。

二,教学设计
5,教学目的
(7)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8)了解氧气和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9)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我混合物的概念。

(10)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1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12)培养学生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6,教学重点
(3)空气的组成
(4)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7,教学重难点
(3)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4)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便能很快适应化学课程的教学。

4,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教师巧妙设问:1,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有哪些了解?2,桌子上有一个空杯子,它真的是空的吗?此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回答,教师提出为了让学生对空气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本单元我们就来认识我们周围的空气。

(2)以做促学。

学生是参与者,通过教师在教学中,认问题——讨论——实验——结论——评价为结构进行教学来完成第一部分内容“空气的成分”。

(3)以导促学。

教师是引导者。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测定氧气体积分数。

在这一部分,教师要通过创设学习科学的情景,提供学生动手,动脑以及主动探究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可以体验探究的过程,又学会观察,分析评价等弄呢管理。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所充当的角色组织者和引导者。

但用红磷燃烧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这个实验有一定的困难,而且
课堂时间,空间有限,所以一些操作要求较难的实验还是由老师来完成。

(4)以演促学。

学生是成功者。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第三部分内容——空气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资源,空气的利用:1,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陈述阅读相关知识。

2,让学生分组讨论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的用途。

3,推荐出四位代表以表演的形式,拟人的手法,发表自己的心得。

甲:我是氧气,每时每刻大家都离不开我,呼吸少不了我,燃烧煮食少不了我,上天入地下海少不了我,急救病人更是我的强项,请大家不要忘记我这个终生的朋友。

乙:我是老大,空气家族里就数我体积最大,我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性质不怎么活泼,正因为如此,灯泡里有了我,可以延长寿命;“上好佳”有了我,可以防腐、保鲜。

丙:我是二氧化碳…丁:我是稀有气体…
在笑声、掌声中,整个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在融融乐乐的心情中,学习活动也基本告一段落。

8,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一空气
(3)空气是有什么组成的?
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0.03,其他的空气和杂质0.03%。

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4)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5,氧气的用途
①供给呼吸,②支持燃烧
6,氮气的用途
② 重要的化工原料②保护气③提供低温环境
7,氮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

8,稀有气体
②保护气②电光源③激光技术④冷却剂⑤麻醉剂
(3)保护空气
6,作业设计
③习题3、5、7
④调查研究——关心空气质量
三,磨课过程
回想这个磨课过程,感触颇深,现择其要点与大家交流。

3,教学设计要讲究自主性。

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集中集体的智慧,听取他人的意见,但整个设计必须以自己为中心,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跟着别人的感觉走,对于同行的建议,我既没有充耳不闻,而且采用保留性的听取,对有借鉴意义的建议,取之并改进之,对于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风格不吻合的建议,则去之。

4,过程设计要讲究流畅性。

保证课堂教学流畅性的关键之一是理顺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顺序,本节课的逻辑顺序是:由教师设问导入新课——以做教学,学生参与完成“空气的成分“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测定氧气体积分数的演示实验做铺垫来完成“测定空气中的氧气的体积分数”——自主学习,以演促学来学习空气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资源。

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四,课堂实录片段
学生自己学习第三部分内容——空气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资源,空气的利用:1,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陈述阅读相关知识。

2,让学生分组讨论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的用途。

3,推荐出四位代表以表演的形式,拟人的手法,发表自己的心
得。

甲:我是氧气,每时每刻大家都离不开我,呼吸少不了我,燃烧煮食少不了我,上天入地下海少不了我,急救病人更是我的强项,请大家不要忘记我这个终生的朋友。

乙:我是老大,空气家族里就数我体积最大,我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性质不怎么活泼,正因为如此,灯泡里有了我,可以延长寿命;“上好佳”有了我,可以防腐、保鲜。

丙:我是二氧化碳…丁:我是稀有气体…
在笑声、掌声中,整个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在融融乐乐的心情中,学习活动也基本告一段落。

五,教学反思
施教过程中基本上完成了课前的构思。

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的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和谐。

整个课堂中,学生的情绪处于亢奋状态,积极探索,大胆发言,说我们未想,做我们未做,不再局限于我们过去教师限制的条条框框做规定的几个实验。

课堂是开放的,流动的,发展的。

特别是4位同学拟人的手法在自述“我是氧气…”整个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在融融乐乐的心情中结束本课,无不耐人寻味。

不足的是在整节课中,各个时段处理的比较仓促,不够舒展;
在讨论与交流中,问题太长不够简洁,让人有找不到头绪之感;在课堂的导言上,语言的表达,情境的设置缺乏功夫,没有制造尖锐的冲突,不能很快抓住人心。

六,文献研究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在“做、导、演”中学习,让学生以表演为载体,在合作、交流、梳理知识中升华,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以演促学。

《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使我从中学到了不少别的先进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思想,先进教学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