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天津市滨海新区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物理八下第十一章第三节《动能和势能》优教教案3
人教版物理八下第十一章第三节《动能和势能》优教教案3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节幼儿园课程,旨在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和体验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生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科学乐趣,培养科学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小车、斜坡、木块。
学具:记录表格、画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一个小故事,讲述一个小朋友在玩耍中发现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 讲解:通过教具演示,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让孩子们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定义。
3. 实践: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教具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5. 应用: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小游戏,展示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难点:让孩子们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这节课中,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和体验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同时,孩子们在实践过程中,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是,部分孩子在活动中,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讲解。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课堂,让家长们也参与到孩子们的实践活动中,增进亲子关系,同时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
组织一次科学展览,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小游戏,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
带领孩子们参观科学馆,让他们在实地考察中,进一步感受科学魅力,激发科学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活动的设计:我设计了几个实践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人教版物理八下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自主探究动能和势能的相关概念。
2.利用实验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运用图示和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速度、质量、能量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创设情境,让学生预测不同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为讲授新知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实验操作,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详细解释动能与速度、质量的关系,势能与高度、质量的关系,让学生理解能量变化的原理。
4.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实验和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让他们明白科学探究需要不断验证和修正。
7.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培养合作精神,增强自信心。
8.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下坡时速度越来越快、抛掷物体时高度变化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3.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4.撰写一篇关于能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300字。
5.收集有关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的资料,了解其原理和优点,结合我国能源现状,谈谈新能源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4.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计算动能、势能,分析物体能量转化过程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学生互相检查答案,教师点评并总结错误原因,指导学生正确解题方法。
4.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重难点内容,采用以下策略:
1.强化直观教学,通过实验、动画、实物展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动能和势能。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动能和势能的决定因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了解能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动能和势能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之前物理课程的学习后,对于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物理概念的理解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在知识层面上,已经学习了力学、热学等基本物理概念,对于实验现象能够进行初步的观察和描述,对于一些基本的物理公式也能进行运用。在能力层面上,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步骤,对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也能进行基础的分析。
内容逻辑关系
1.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计算
重点知识点:动能、势能、质量、速度、高度、能量守恒。
板书设计:
-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 动能计算公式:1/2 * 质量 * 速度^2。
- 势能计算公式:质量 * 高度 * 重力加速度。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3节 动能和势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3节 动能和势能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物理
3.授课时间: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4.教学时数:2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3. 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们在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中,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他们能够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与其他小组成员交流和合作。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1.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发现物体在运动和受力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规律。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3.通过学习动能和势能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能量守恒的重要性,培养节能环保意识。
一、导入新课
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提问:物体在运动和受力过程中,能量是如何变化的?
二、新课讲解
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是本章节的重点,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是本章节的难点,学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验来深入理解这一物理原理。
3.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学的重点,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二)教学设想
1.对于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教学,设想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涉及动能和势能的实例,如滚动的球、摇摆的秋千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能量变化。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在运动和受力过程中,能量是如何变化的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能量转换和守恒的思考。
1.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解释帮助他们理解。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难点: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物理实验器材(如小车、斜面、小球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滑梯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当一个孩子在滑梯上下滑时,其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变化的?2. 知识讲解:(1)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3)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质量、速度、高度等。
(4)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物体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 例题讲解:(1)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求其在不同高度处的动能和势能。
(2)一个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求其在不同位置处的动能和势能。
4. 随堂练习:(1)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以10m/s的速度运动,求其动能。
(2)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离地面3m高,求其势能。
5. 课堂互动:(1)动能和势能能否同时存在?(2)动能和势能转化过程中,能量是否守恒?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如下: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一、概念: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二、影响因素:1. 动能:质量、速度。
2. 势能:质量、高度。
三、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物体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_______。
(2)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称为_______。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3节动能与势能教案1
《动能和势能》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知道动能势能的观点。
(2)在研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要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剖析简单的实质问题。
2、过程与方法:(1)经过察看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经过归纳归纳获得动能势能的观点。
(3)在议论研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要素。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研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育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敢于研究创新的科学精神及沟通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课要点:经过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教课难点:指引学生研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要素。
教具: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教课过程:1、引入新课教师:听一则新闻:《一铁路员工“中弹”昏迷》,为何小小的馒头能把人砸伤?学完这节课大家自然会理解。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挪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剖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教师: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拥有能量。
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亲密的联系,能量反应了物体做功的本事。
不一样的物体做功的本事不一样。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新课学习教:物体拥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的,此后我将逐渐各样形式的能量。
才的中球撞木能做功,但若将球停靠在木一( 演示 ) ,的球并不可以推木做功。
只有运的球才能推木做功。
我假如想他七个名字,叫什么好呢?学生:能,运能⋯⋯教:物体因为运而拥有的能量叫做能。
你能出一些例子?学生:运的空气、水和各样物体都能做功,而拥有能。
教:全部运的物体都拥有能。
运的物体拥有的能多少不尽相同。
如狂能吹倒大,而微只好使枝。
决定物体能大小的要素是什么呢?学生:速度、量。
教:下边我来探一下。
演示本,可分三步:①将同一个球,从斜面不一样高度下,学生察球将木推的距离。
木被推的距离不一样,明球木做的功不一样。
木被推得越,表示球的能越大。
明:从不一样高度下的网球,拥有不一样的能。
②上边的表示球从高下拥有的能大。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动能和势能》优秀教学案例
1.教师布置作业:请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并分析影响因素。
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转化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动能和势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动能和势能”。在学习了力、运动和能量等基础知识后,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学素养。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转化,进一步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动能和势能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方面,他们难以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另一方面,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我力求将抽象概念与具体实验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深入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本质。
3.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时,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能力。通过控制变量法,使学生明白动能和势能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5.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一、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 势能的定义和分类;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4. 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公式;2. 使学生能够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转化过程。
难点: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尺子等);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实验器材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过程中的速度和高度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思考。
2. 知识点讲解:(1)动能:定义、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2)势能:定义、分类及影响因素;(3)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条件、过程及判断。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分析、解答,加深对动能和势能的理解。
4.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动能、势能的定义、计算公式、影响因素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2.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转化过程,对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的理解是否到位。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动能和势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钟表、汽车行驶等,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重点和难点解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教学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但同时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K12配套]天津市滨海新区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3节动能和势能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实例从做功的角度描述能量,能说出能量与做功的关系,记住能量的单位。
2.能利用实例或实验初步认识动能、势能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释相关的现象。
3.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和势能的存在,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在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从能量的角度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
2.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养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教学难点能的概念的建立。
教具准备钢球、斜槽轨道、小木块、砝码、弹簧、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复习旧知: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演示:用手推动木块,使木块运动一段距离。
在此过程中,手的推力是否做了功?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有没有做功?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功和能有密切联系,从做功直接引入能的概念。
并为下面设计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做好了铺垫。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
“能”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
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
电流能做功,具有电能;燃料燃烧放热可以做功,具有热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习最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第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用生动的实例解释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二是通过课堂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三是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分析给定实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学生在解答练习题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熟悉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的最后,我将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1.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生活中动能和势能的实例分析。
五、作业布置
6.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掌握了速度、质量、力等基本概念,并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可能对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数学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代数运算,能够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计算题3:一个质量为3kg的物体从10m高的地方自由下落,求其落地前的势能和落地瞬间的动能。
2.实践应用题: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至少三个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实例,并简述其能量转化的过程。
3.探究思考题:布置一道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
-探究题:如果你有一个质量为1kg的小球,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增加它的动能?这些方式中,哪种方式可以使小球的动能增加最多?请给出你的理由。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实例从做功的角度描述能量||。
能说出能量与做功的关系||。
记住能的单位||。
2.能利用实例或实验初步认识动能、势能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释相关的现象||。
3.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从能量的角度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
2.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由“动能”“势能”两部分构成||。
其中||,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概念的引入均以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的思想为基础||。
教科书先简单介绍功和能的关系||,然后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动能、势能的存在||。
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其中涉及测量量的转换问题||。
教科书安排了相应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这个实验是进一步认识势能的基础||,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加强他们的实践体验||。
教学重点: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策略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接着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
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决定势能大小的因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案设计意图:本次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活动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理解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过程,以及如何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小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活动过程:一、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短片,展示动能和势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5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动能和势能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课堂讲解(15分钟)结合课件和实验,详细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四、动手实践(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规律。
活动重难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理解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过程,以及如何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它们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至关重要。
引入新课的方式是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短片。
这个短片的选取是我精心准备的,因为它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直观地展示动能和势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短片中可能会出现一个球从高处滚下来的场景,这个过程中,球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第十一章第三节动能和势能
3.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时的思考方式,可能需要引导和培养,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4.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表达式,机械能的转化。
2.难点:
(1)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尤其是能量守恒的原理。
(2)运用物理公式进行相关计算,如动能、重力势能的计算。
(3)分析实际问题时,能够正确判断物体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运动员滑雪、跳水等,让学生感受动能和势能的存在,激发他们学习本章节的兴趣。
4.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态度,让他们明白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3.通过学习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使学生认识到能量守恒的重要性,培养节能环保意识。
4.结合课本知识,探讨以下问题:在何种情况下,动能和势能可以实现完全转化?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这样的例子?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能量守恒定律,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物理素养。同时,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投入到物理学习中,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他们运用物理知识为生活服务的意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的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的第3节,动能和势能。
2. 详细内容:a. 动能的概念、影响动能的因素。
b. 势能的概念、影响势能的因素。
c.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2. 能够分析实际情境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物理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小球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描述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下落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2.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讲解:介绍动能和势能的定义,通过示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3. 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分析:讲解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如质量、速度、高度等。
4.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实验:进行实验,展示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5. 例题讲解:给出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6.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7. 动能和势能的应用:介绍动能和势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电梯等。
六、板书设计1.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过程中的动能和势能变化。
答案:根据公式和条件进行计算,给出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值。
2. 题目:分析一个实际情境中的动能和势能转化,如滑梯、秋千等。
答案:描述情境,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拓展延伸:探讨动能和势能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新能源、航空航天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一章 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案1
第三节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具: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学生看一则新闻:《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
或为什么小小的馒头能把人砸伤?学完这节课大家自然会明白。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通过“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新课学习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
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
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
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
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
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课本实验,实验可分三步: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
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一章第三节动能和势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一章第三节动能和势能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一章第三节《动能和势能》。
2. 详细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3)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4) 动能和势能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其影响因素;2. 能够分析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3. 能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2.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通过举例说明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 知识点讲解:分别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3. 例题讲解:分析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举例说明;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动能和势能的例子,讨论其相互转化;六、板书设计1.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3.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4. 动能和势能的实际应用。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2.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如滑梯、滚摆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应用;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动能和势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机械设备等。
教学内容完整,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难点与重点突出,教具与学具准备充分,教学过程详细,板书设计合理,作业设计具有实践性,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具有启发性。
整体教案符合教学要求,有助于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11章的第3节《动能和势能》。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2. 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能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物理实验室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滚摆上升和下降过程中速度和高度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思考。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
3. 实验演示:进行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4. 例题讲解:分析并讲解一些与动能和势能相关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与动能和势能有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动能和势能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一、动能1. 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2. 影响因素:质量、速度。
二、势能1. 概念: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
2. 影响因素:质量、高度。
三、动能和势能的转化1. 转化规律: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转化过程中能量守恒。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请举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3. 一个小球从高处落下,求落地时的动能和势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现象、实验演示、例题讲解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3.物理公式的运用,尤其是计算动能和势能的数值时,对公式的熟练掌握和运用。
4.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数据处理等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如秋千、弹跳球等,引导学生思考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对生活和社会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关注能源问题,培养学生的能源节约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完成教材第十一章第3节后的习题,重点是对动能和势能计算公式的应用,以及能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3.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能够展示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换过程,要求实验方案详细,包括实验步骤、所需材料、观察要点等,并在实验报告中阐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4.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每人编写两道具有挑战性的物理题目,要求题目能够综合运用动能、势能和能量守恒的知识点,并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
(二)讲授新知
1.教师介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阐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解释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转换过程。
2.讲解能量守恒定律,通过实例和实验,说明在封闭系统中,能量不会消失也不会创造,只会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3.引导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讲解相关物理公式,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4.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能量转换现象,加深对动能和势能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
2. 详细内容:(1)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4)动能和势能的守恒定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
3. 能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及其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课件。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滑梯上下滚动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2. 知识点讲解:(1)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讲解动能的定义,指出质量、速度对动能的影响。
(2)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讲解势能的定义,指出高度、质量对势能的影响。
(3)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讲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通过示例演示转化过程。
(4)动能和势能的守恒定律:讲解动能和势能的守恒定律,指出在转化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
4. 动能和势能的守恒定律。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2. 答案:根据公式计算动能和势能的变化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动能和势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能的转化、能量的利用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及其守恒定律一、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动能和势能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实例从做功的角度描述能量,能说出能量与做功的关系,记住能量的单位。
2.能利用实例或实验初步认识动能、势能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释相关的现象。
3.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和势能的存在,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在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从能量的角度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
2.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养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教学难点
能的概念的建立。
教具准备
钢球、斜槽轨道、小木块、砝码、弹簧、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
复习旧知: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演示:用手推动木块,使木块运动一段距离。
在此过程中,手的推力是否做了功?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有没有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功和能有密切联系,从做功直接引入能的概念。
并为下面设计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做好了铺垫。
)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
“能”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
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
电流能做功,具有电能;燃料燃烧放热可以做功,具有热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习最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动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急流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能做功;飞行的子弹能把木板打穿,飞行的子弹能做功;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能做功。
引导同学们找出不同现象的共性内容。
学生分析: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
它们的能量是由于物体运动才具有的。
水由于流动、子弹由于飞行、空气由于流动而具有能。
归纳总结: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
那么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这是个带槽的木板,我们把钢球放到斜面上由静止滚下,到达平面上撞击一个小木块,推动木块做功,根据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近来判断钢球具有的动能的大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第一次,我们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观察木块被推的距离。
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平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
很显然,第二次木块被推的距离比第一次远得多。
说明大钢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钢球具有的动能大。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再做两次实验。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
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
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很显然,钢球从更高的位置滚下来,到达水平面上时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块被推得更
远。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个实验说明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运用事例对比进行思考,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
)
提问:一列缓慢行驶进站的火车和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相比较,谁的动能更大?
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从网上搜索信息,分析论证。
探究点二:势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并没有运动,但是它们也能做功,也具有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人们在打桩时,必须把重锤高高举起,当重锤落下时可以做功,因为重锤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重锤下落时沿着重力的方向向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所以举高的重锤可以做功,将木桩打入地里。
试想,一个重锤如果静止压在木桩上是不是能做功?
物体由于受到重力并处在一定高度时所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请大家判断下列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
(1)打地基时,质量是20千克的石制重锤和质量是100千克的铁制重锤被举得同样高,谁的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2)同一个重锤,被举高1米或3米两种情况下,哪种情况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大家能判断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所处位置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让学生了解高空坠物的危害,教育学生如何防范高空坠落物。
)
随着高层建筑的增多,高空坠落物伤人的事件时有发生,造成的伤害十分严重。
防范高空坠物应注意:
1.警惕高架的广告牌。
由于大风或自然松动,容易导致广告牌瞬间倒塌坠落。
2.注意居民楼房坠物。
阳台上的花盆等摆放物会由于主人浇花操作不当或大风而引起坠落。
3.要小心高楼的墙面装饰物和窗户玻璃碎片。
刮风时,高层楼房墙面的装饰物或松动的表层可能发生脱落,窗户上的玻璃、碎片也可能坠落。
4.注意建筑施工工地的坠落物。
安全防护网若不齐全,砖石物料就可能会从上面掉下来。
防范措施:
1.对易坠落物,如广告牌、阳台摆放物品等,经常进行检查、紧固,确保其牢固可靠。
2.行人尽量远离可能出现高空坠落物的地方。
除了应随时注意观察之外,在楼前、楼后行走时尽量离墙壁远一些为好。
因工作条件而不能远离时,要加强自我保护,戴好安全帽。
3.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大家看一个实验,教师边演示,边讲授。
这是一个弹簧,把一个砝码放在弹簧上的小木板上,用力将弹簧压缩,使其发生弹性形变。
此时,弹簧静止,没有动能。
弹簧也没有被举高,也没有重力势能。
可是大家想象,弹簧能不能做功?
能!放开手,砝码被弹簧举起来。
可见,被压缩的弹簧也具有能。
这种能区别于动能和重力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所以,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
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物体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弹性势能。
射箭用的弓被拉满时产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
钟表的发条在卷紧时具有弹性势能,通过做功来带动钟表机件正常转动。
4.物体的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弹性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5.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叫作势能。
三、板书设计
第3节动能和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