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伪人文关怀

合集下载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灾难往往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伤害和损失,而新闻报道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也应该在揭露灾难现实的呈现出对灾难中受灾群众的人文关怀。

新闻报道应该不仅仅停留在冰冷的数据分析和事实报道,更应该关注受灾群众的心灵需求,让人们在严峻的灾难面前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应该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新闻报道应该关注受灾群众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

灾难过后,受灾群众往往面临生活无法维持的困境,他们可能失去家园、生活财产,遭受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创伤。

新闻报道不仅要及时报道灾难发生的地点、时间和受灾范围,更要对受灾群众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进行深入的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他们的状况,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应该体现在对受灾群众的个人情感和遭遇的关注上。

每一个受灾群众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家庭、工作和生活。

在灾难发生后,他们可能面临家人失去、儿女妻子受伤等重大打击,这些个人的情感和遭遇都应该得到新闻报道的重视。

在报道中,媒体可以通过采访受灾群众的亲友、邻居等来还原受灾人员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让更多的人关注他们的遭遇,为他们送去鼓励和帮助。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提高对受灾群众的关怀和关注度,不仅可以让受灾群众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更有利于社会的凝聚和团结。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应该是一种责任和使命,让受灾群众在灾难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力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珍惜。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是新闻报道的使命和责任所在。

通过关注受灾群众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关注他们的个人情感和遭遇,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对外界的呼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他们的状况,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

只有这样,才能让受灾群众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让社会更加团结和和谐。

希望未来的新闻报道能够更多地关注灾难中的人文关怀,为受灾群众带来更多的温暖和帮助。

灾难性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及人文关怀

灾难性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及人文关怀

灾难性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及人文关怀灾难性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及人文关怀虽然2008年四JII汶川大地震已经发生一年了,但回想灾难发生之后,媒体速度之快,报道之全面,内容之深刻,是历次灾难报道中没有过的.但是,在众多报道中,一些媒体和记者违背新闻伦理,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仍然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2008年5月14Et晚,救援人员在北川发现两名幸存者时,某采访组到达现场拍摄.救援人员挡住了机位,记者说,”你让让好不好,我们先拍.”大家都说救人要紧,记者说,”只要五分钟就好”.幸存者上方有一块板,随时都可能会垮塌,在救援人员准备把板挪开时,记者说,”不用,就保持那样别动”.幸存者痛苦地呻吟着,救援人员要他保持体力,不要讲话.这时,记者在镜前播报说,”这里还能听到老大爷的呻吟声,(话筒向下伸)老大爷,老大爷……我们来听听老大爷的声音……医生,你让大爷说句话”,并朝幸存者喊话,“大爷,能听见吗?大爷,说说话”.最后,这位大爷在救援队员快被挖出的时候死去了.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类似这样为”抢新闻”而影响救援,最终导致生命失去;口侯森为达到”感人目的”而频繁采访,最终导致采访对象心理障碍;为寻求”轰动效应”而进行”恶搞”,最终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灾难面前,记者是该遵从职业精神还是做人良知的争论,在新闻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在我国,新闻伦理是媒体及媒体工作者出于自律的需求而拟定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规范,要求从业人员具有高度的道德感和责任心.新闻不能有”闻”就录,什么样的新闻该”录”,什么样的不该”录”呢?有研究者提出,要进行道德推理,即我为何如此重视这条新闻?受众究竟需要什么?如果这条新闻与我或我的家人有关,我会感受如何?汶川地震报道中的反面教训提醒我们,作为媒体工作者,绝对不能以有违新闻伦理的方法来进行报道活动.媒体报道任何新闻,都要努力在满足公众需求和保护受访者之间寻求平衡.如果单纯为了满足占绝大多数的公众,却不顾伤害处于弱势的受访者,就是有违新闻伦理的.媒体记者一定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多个角度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推理,既要最大限度地把新闻真实地报道出去,更要尽量减少对无辜者的伤害.新闻媒体作为重要的社会主体之一,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意识,社会意识,倡导社会先进文化,在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信念,体现出人文关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就是对身处灾难中的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性和人类未来的思考,表达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珍视.如果不顾灾难亲历者的感受刨根问底以获得独家新闻,或通过肆无忌惮地抓拍残酷,血腥的场景以达到煽情效果,或者局限于断章取义地引用数据,片面强调某个事实,类似的情绪化报道将无助于问题的建设性解决,弘扬人文关怀也必将只能是一句空谈.大规模的地震报道已经过去,也许有一天我们还不得不面对其它的自然灾害报道.灾难一旦发生,如何寻求新闻与伦理之间的平衡,就是每个媒体记者必须面对的命题.不管在什么时候,记者必须首先是个大写的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然后才是新闻的忠实记录者.(作者单位:辽宁电视台)(上接34页)活感情历程.该作品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全文用第一人称手法,由一个优秀教师许美云自述与其儿子张云峰与病魔搏斗十几年,关于母与子之间发生的种种故事.记者选用了一个最为平常而又最不平常的事实,只是就母爱与生命的意义展开描写,对于人性作出了很直白的表露.这篇文章能获奖,突出点之一就是其写作手法——新闻故事化.这篇通讯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将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的主角,通过人物对现场身临其境, 耳闻目睹的观察和感知讲故事,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受众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近感.把新闻事实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大大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贴近性.(作者单位:辽宁日报传媒集团)。

灾难性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和人文关怀

灾难性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和人文关怀

灾难性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和人文关怀灾难性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和人文关怀——日媒在核事故新闻报道中对中国媒体的启示摘要: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灾难事件具有与生俱来的新闻价值,不仅是对与灾难有直接、间接关系的人群,而且通常也成为传播者和受众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成功的灾难性报道对于受众和受难者正确抢险救灾、克服公众恐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有些灾难性报道为吸引受众“眼球”,忽视人文关怀,把展现个体痛苦作为重点,甚至无情重现灾难的狰狞,使得灾难性报道不仅没能鼓舞人们增强抗灾信心、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反而带来了恐慌和不安等负面效应。

然而,日媒在地震报道中,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NHK“绅士般”的报道风格——稳重、沉着、冷静、追求准确、客观,这对于我国媒体在灾难报道上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灾难报道伦理缺失日媒人文关怀借鉴措施正文:现实社会生活中,灾难性事件通常是以突发的方式出现,给个人与社会生活造成巨大的破坏和冲击。

这种破坏使得群体或个人对自然界、社会、人类文化或价值观念认知的确定性降低,从而破坏了社会群体或个人与生活环境已有的和谐,无论是自然性灾难事件还是社会性灾难事件,都会给人们在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事件本身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无疑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极易激起受众的新闻欲望。

一灾难报道中,中国媒体新闻伦理的缺失受众对灾难性报道的需求,直接带来的就是媒体灾难性报道的增长。

灾难报道本是本着让世人了解真相,让世人帮助受难者,促使他们给予受难者所需要的心理安慰和物质帮助。

然而,一些记者忘记了他们“以人为本”的职责,为了报道新闻而采访新闻,盲目地追求轰动效应争取受众,漠视采访对象的心理创伤。

因而产生了一些受灾不需要的信息:误报、谣言、侵害隐私的报道、渲染危害,这都是媒体未能遵循新闻伦理造成的。

这种缺失人文关怀的行为主要表现在:1 漠视生命价值。

在灾难现场,一些记者一味以采访本身为目的,而忽视了生命的价值。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灾难新闻报道是当下媒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新闻媒体的使命和责任,不仅要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递最新的灾难信息,还要在报道中秉持人文关怀,向受灾者传递爱与温暖。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关注受灾者的生存权益。

灾难发生后,受灾者面临巨大的物质损失和心灵创伤,他们的生活更加困难。

媒体应该紧紧围绕受灾者的需求展开报道,关注他们的物质需求,并及时向社会公众呼吁捐赠物资和资金,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通过对受灾者生活状态的描写和深入报道他们的故事,可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促使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救助行动,实现人人关注、人人救助。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也包括关怀受灾者的心理健康。

灾难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损失,还有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创伤。

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对受灾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深入的报道和分析,传递专业心理援助信息,并呼吁专业心理援助人员参与到抗灾救援中来。

新闻报道中也应该更多地采访心理援助人员,让他们分享提供援助的经验和方法,为受灾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让他们在灾难后得到更好的心理疏导和恢复。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媒体也应该呼吁社会对受灾区域进行重建。

灾后的重建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媒体可以通过报道受灾区域的重建工作进展、困难和需求,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参与,为受灾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展示人们的关心和援助,传递希望和温暖的力量,激励受灾者积极面对困难,重建家园。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也要注重对公众教育的作用。

新闻报道应该准确传达灾难信息,告知公众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

通过科普知识和专家解读,让公众了解灾难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获取相关知识,并通过相应的教育活动来提高公众对灾难的应对能力,从而减少受灾人数和减小灾难带来的影响。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是媒体责任的重要体现,不仅要关注受灾者的生存权益和心理健康,还要积极呼吁社会参与重建,同时发挥公众教育的作用,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真正实现新闻媒体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

灾难性新闻报道和人文关怀.doc

灾难性新闻报道和人文关怀.doc

灾难性新闻报道和人文关怀【摘要】我国新闻传媒长期以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团结稳定鼓劲”的导向原则,以灾难新闻为代表的负面报道一般被视为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无益于鼓舞和激励人们斗志和信心的新闻题材,但随着改革开放和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受新闻事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媒体部门观念变更以及受众需要的推动,灾难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并开始向以“事”为本位、追求信息层面意义的价值取向转变。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道德伦理问题及受众对该类新闻的人文关怀需求进行论述,并提出借鉴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道德伦理人文关怀新闻报道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报道种类分为多种,而其中灾难性新闻报道是一种常见并较具影响力的报道。

所谓灾难性新闻,它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害,是指由于瞬间爆发的、不可控制和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突然的超越本地区防灾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现象①。

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

所谓自然性灾害,是指自然变异超过一定强度,对人口和经济造成损失的事件。

自然性灾难主要分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

前者如地震、塌方、雪崩、地裂缝、火山喷发等,后者如淫雨、干旱、冷冻、等。

两者的关系密切,常常互为因果。

例如2003年伊朗发生的大地震,两万多人死亡,全世界的媒体都迅速地给以报道。

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者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各种突发性的意外事故,如汽车相撞、火车脱轨、飞机失事、游轮翻沉、房屋倒塌、火灾、工矿伤亡等,都无谓地造成生灵涂炭,是人类文明的损失②。

特别是那些重大事故,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得核电站事故、俄罗斯核潜艇沉没、“911”恐怖事件,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等都震惊世界,引起全球关注。

从社会学和传播学来看,灾难性新闻主要具有突发性,冲突性,刺激性,影响力强、涉及面广、持续性大和相关信息呈现多渠道传播的特征。

它主要再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不融洽,具有能引起人害怕,震荡的特性,因而具有较大影响力。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灾难新闻报道是媒体的重要职责之一,通过报道灾难事件,可以提醒公众注意安全,促进社会关爱和救援行动。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强调对受灾群众的尊重、关注和帮助,让灾难新闻不仅仅是冰冷的事实和数据,还应该有温暖的情感和人性的关怀。

灾难新闻报道应该关注受灾群众的权益。

在报道灾难事件的过程中,媒体应该尊重受灾群众的隐私和尊严,避免对受灾者进行过度揭示和曝光。

媒体应该关注受灾群众的基本需求,并且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报道洪灾时,媒体可以协助群众寻找到安全的避难场所和获得食品、水源等基本生活物资。

通过这种方式,灾难新闻报道不仅仅是披露灾情,还是提供帮助和希望的途径。

灾难新闻报道应该关注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

灾难对受灾群众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他们可能会面临失去家人、失去财产以及长期面对心理创伤等问题。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媒体应该给予受灾群众充分的关怀和慰问,传递积极的心理能量,并且呼吁社会各界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和帮助。

媒体还可以通过报道一些反映受灾群众自强不息和团结互助的感人事例,鼓舞受灾群众的斗志和希望。

灾难新闻报道应该关注受灾群众的生活重建。

灾难过后,受灾群众需要面临很多重建工作,比如修复房屋、恢复生产生活等。

在报道灾难新闻时,媒体应该关注这些问题,并且帮助他们宣传重建政策和相关帮助措施,让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援助能够及时地到达受灾地区。

媒体还可以通过专题报道或者公益活动等形式,为受灾群众筹集捐款和物资,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还应该关注受灾群众之间的互助和社区的力量。

灾难带来的不仅仅是悲伤和痛苦,还有社会的凝聚力和互帮互助的力量。

在报道灾难新闻时,媒体应该关注社区中的志愿者、救援队伍以及一些感人的互助行动,让公众看到社会的温暖和力量。

通过这样的报道,能够激发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营造更加和谐的灾后重建氛围。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伪人文关怀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伪人文关怀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伪人文关怀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伪人文关怀一、伪人文关怀的含义人文关怀的概念源于“人本主义”一词,发起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强调要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给人以最基本的尊重和尊严。

而关注社会的基础构成单元——人的本身,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内在要求,更是灾难新闻报道的本质所在。

然而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出现“言必称关怀”的奇怪现象,使得人文精神、人文关怀被严重泛化。

真正的人文精神,包含了两个核心: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尊重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

伪人文关怀实际上就是虚假而不真实的人文关怀。

它歪解了真正的“以人为本”精神,抛弃了人文主义的世界观,侵犯人的尊严,忽视人的生存现状,暴露他人隐私,亵渎他人情感,是对人文关怀的扭曲。

原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强调的是在灾难新闻报道中,除了客观地报道灾难状况、分析灾难原因外,力求把受众的内心体验放在心上。

灾难新闻中存在人文关怀的泛滥和表面化现象,成为了一种伪人文关怀。

伪人文关怀实际上是一种错位的人文关怀。

媒体简单的将人文关怀理解成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帮助,看似有情却无情,情感渲染远多于应有的理性思考。

二、灾难新闻报道中伪人文关怀的呈现当前,虽然国内各家新闻媒体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弘扬“人文关怀”,但却存在操作层面的误区。

部分媒体报道只是流于形式,以“人文关怀”为名,伪人文主义现象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关怀之名,对受灾者的二次伤害随着灾难事件的发生,个体面临着生命财产的损失,以及身心的创伤。

而灾难事件中的当事人则是遭受物质损失最惨重、精神打击最大的群体。

新闻媒体应该秉持人道主义精神,真实反映灾区实情,向社会呼吁物质救助和精神支援。

灾难事件的特殊性赋予了灾难新闻极高的新闻价值,受众对灾难新闻的敏感程度也比对其他新闻要强。

因此,不少媒体把灾难的发生看作一场新闻头条的狂欢,部分报道存在着人文关怀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

一是极力展示、放大受灾者的悲惨状况和悲痛情绪,强调灾难事件的戏剧性和悲剧性,利用煽情和刺激的手法,渲染灾区人民的痛楚。

论灾难新闻的人文关怀

论灾难新闻的人文关怀

论灾难新闻的人文关怀灾难新闻是指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具有社会意义的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事件的报道。

这些新闻报道常常伴随着巨大的人命财产损失和社会恐慌,引起广泛的关注。

然而,与灾难新闻所报道的事件本身相比,人们更加关注的是灾难新闻所体现的人性关怀。

本文旨在探讨灾难新闻的人文关怀,以及如何在灾难新闻报道中营造这种关怀。

一、灾难新闻的人文关怀灾难新闻所体现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情感共鸣灾难新闻报道通常会关注灾区受灾民众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展现他们身陷困境的真实感受,引起读者或观众的情感共鸣。

例如,报道洪水灾害中受灾者的求救、哭泣和失落,可以使人们产生同情、悲伤和责任感,形成社会共识和凝聚力。

2. 物质捐助灾难新闻报道还宣传了很多捐款活动,呼吁社会各界捐赠物资,资助灾区。

这种资助行为体现的是对灾民的物质关怀,为他们提供物质援助的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灾民的深情关注。

3. 心理帮助灾难新闻报道也会提供心理辅导帮助,描绘如何帮助灾民排解心理压力和恐惧感,为其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这种帮助体现了对灾民的精神关怀,为他们提供了更具有深度的援助。

二、灾难新闻报道中营造人文关怀灾难新闻报道中营造人文关怀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访灾难新闻报道应当注重采访灾区受灾民众,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

这样可以通过人性化的口述来强化灾难现场的真实度,提高读者或观众的信任度和情感共鸣,让大众更愿意关注和参与到抗灾救援中来。

2. 新闻刊载人文关怀的营造也要注意新闻的刊载方法。

新闻报道应该遵循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的原则,让读者或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

同时,也应当注意语音、图像等元素的配合和选择,使得灾难新闻报道更加具有人文情感和深度。

3.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许多公益组织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受灾人民和救援人员的实时动态,呼吁社会各界为灾区献爱心。

社交媒体的优势在于快速传播,容易产生共鸣,可以最大化地宣传新闻事件和传递人文关怀信息。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
!" !""! # $ 声 屏 世 界
文主义关怀”逐渐进入大众传播的视野。在传播过程中,新 闻传媒所倡导的一般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倡导社会 公正与平等,维护和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尤其是弱 势群体的权益。同时,“人文主义关怀”还不忘对“人”这一主 体 的 关 注 ,使 得 越 来 越 多 的 新 闻 报 道 更 加 强 调 “以 人 为 本 ” 的理念。这种“以人为本”的报道方式,具有人情味,充满感 情地关注着被报道者的遭遇和命运。
什么是人文主义关怀呢?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 义 传 统 》一 书 中 指 出 ,人 文 主 义 的 范 畴 与 内 涵 随 着 时 代 、地 域而不断发展,但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这“两个核心” 就是,一是人文主义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二是人文 主 义 尊 重 人 的 尊 严 ;因 为 每 个 人 都 是 有 尊 严 、有 价 值 、有 权 利的,无论弱者、强者。因此,在西方大众传媒大量的新闻实 践中,新闻尤其是灾难新闻,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解读主要围 绕这两层含义进行。!在我国,自 #$ 世纪 %$ 年代开始,“人
人文主义关怀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表现
人文主义关怀被人们誉为人类苦难的 “温柔抚摸者”。 因 此 ,灾 难 新 闻 除 及 时 地 报 道 灾 难 ,理 智 地 、科 学 地 分 析 灾 难之外,新闻记者还应力求把受众的内心体验放在心上,让 受众看到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情状,以浓墨重彩彰显生命 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无私与智慧等人性的光辉。考察近 十年来国内外灾难新闻的报道实践,笔者发现,人文主义关 怀精神一直渗透在各种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之中,并且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如果说灾难新闻报道在满足受众知情权、实现舆论监 督权的时候是把灾难性事件作为客体来看待的话,那么,在 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还存在着一个如何对待灾难性 事件的主体即灾难的亲历者或受害者亲属的问题。于是,这 里可能就要涉及到新闻职业道德、新闻伦理学、新闻心理学 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又都归属于“人文 主义关怀”的大旗之下。因此,本文着重就灾难新闻报道中 的人文主义关怀这一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研究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研究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研究引论近些年,全球灾难事件频发,灾难新闻屡见不鲜。

所谓灾难新闻,就是对那些给正常社会系统造成危害的事件的报道,主要指对天灾人祸的报道。

天灾如地震、洪水等,人祸如人为因素造成的矿难、火灾、车祸等等。

由于灾难事件具有特殊性,冲击性,影响性,又因为其与人类自身安危相关,灾难事件往往对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

因此媒体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找准新闻视角,运用正确的报道方法,优化传播效果,不再以正面宣传为主,以人为本,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在新闻报道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缺乏一种真正的人文关怀,缺少一种对人的命运、情感、生存状态的体贴、关心、重视乃至思考。

本文从媒体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并对未来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提出了看法。

一、呼吁媒体人文关怀的原因什么是人文主义?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指出,人文主义的范畴与内涵随着时代、地域而不断发展,但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

这“两个核心”就是,一是人文主义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二是人文主义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有权利的,无论弱者、强者[1]。

灾难新闻报道中,人文主义关怀多指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关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社会公正与平等,维护和尊重每一个人的权益和尊严,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权益,切实关心、关怀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理需求。

归根结底,人文关怀就是一切以“人”为中心,强调对人心灵深处的关心,寻求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性的真善美的追求。

近些年来,尽管多数媒体口口声声高呼“倡导人文关怀”的口号,但由于个别从业人员违背职业道德和媒体对经济利益的过度么追求,导致不少新闻作品频频出现违反人文关怀的做法,因此,媒体需要人文关怀。

(一)抵挡媒体逐利风潮的需要新闻媒体具有经济属性,追求经济利益是其必然要求。

灾难新闻采访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新闻采访中的人文关怀
的”是 利 己 的,对被 报道 者 的人 文关 . 4 多倾听 ,适时提问 记者在 采访过程 中如何体 现人文关 怀 , 往往 被忽略 ,这种行为折射 出来 的 “ 目 2
提 问 ,本 是记 者们 发 现新 闻 的武
器, 但 面对灾难 中的人们 ,怎样提 问、
访对象与周围的人 。”口 新 闻工作者在 者要 牢记 采访 的 目的 ,不是 一 味求新 刻苦 钻研 业务 的 同时 ,更应 增强 人文 求异 求 吸引 眼球。只要 记 者在平 日不
新 闻工 作者 社会 责任 和 职业道 德 的重 不 分场 合地 递 上话 筒进 行采访 ,即便 要 内容 。 是 被访 人 气若 游丝 ,几乎 说不 出话 ,
美 国一些 报 纸规 定遗 体 的照片 不
得 出现在 版面 上 ,但 我 国的一些 媒 体
有记者在采访汶川地震 中失去孩子 记 者 的镜头 和话 筒也 不放 过 。对 于被 对 这 个 问题还 没有提 起 足够 的重视 , 的女警察蒋敏时问了这样 的问题 : “ 当 困者 和救援 人员 来说 ,时 间都是 分秒 比如 车祸后 发布 遇难 者尸 体 的血 腥 图
在地震 、 泥石流 、 矿难等救援 现场 , 都是 因为记者 把 目光投 注到 灾难 中生 命个 体 的生存 状态 上 。展 现人 性光 辉
量人 员财 产损 毁 的现 象。灾 难新 闻是 当救 援人 员经 过长 时 间的艰 苦 奋战 ,
新 闻媒体 对灾 难 事件 的新 闻报 道 。人 成 功 营救 出一 名被 困者 时 ,记 者们 蜂 的人 物形 象得 到 了彰显 。而灾 区重 建 文 关 怀 ,在新 闻传播 中就 是 指在 报道 拥 而 至 ,将 其 围住 采访 、拍照 ,这 样 报道 中,群 众在 临时 帐篷 里 的乐 观 态 里 体 现对 人 的生存 状 况 的关 怀 、对人 的情况 很 常见 。汶川 大地 震 中的不 少 度 ,以及 帐篷学 校里 的 朗朗书声 则 体 的尊 严与 自由的肯 定 。新 闻传 播 活动 电 视 画 面 , 是 那 些 压 在 废 墟 下 或 在 担 现了人类 在灾难面前的坚强和勇气。 本 身 作为 一种 人文 活 动 ,人 文关 怀是 架 上赶 往 医院 途 中的幸存 者 ,有记 者 2 . 3 选择性地报道灾难现象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灾难新闻报道往往充斥着惨痛的场景和无尽的损失,然而在这些报道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一些来自记者、救援人员以及各界爱心人士的人文关怀。

在灾难中,人们的温暖和关怀也时刻伴随着受灾群众,为他们带来一丝希望和力量。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记者往往是第一批到达受灾地区的人员,他们在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常常体现在对受灾群众的关注和呵护上。

记者们会尽可能地深入灾区,直面受灾群众的真实情况,他们会用镜头记录下灾区的一切,用笔墨描绘受灾者的遭遇,用声音传达他们的心声。

记者们在报道中不仅仅是冰冷的记录者,更是一个传播希望和温暖的使者。

他们的报道不仅可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援助,也能够将受灾者的真实情况传达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能够给予关怀和帮助。

救援人员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也常常展现出人文关怀。

他们是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的救援者,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废墟和泥潭中,尽全力搜寻受灾群众,为他们提供及时的救援和帮助。

在他们的工作中,不仅仅是任务的完成,更是对受灾者的关怀和呵护。

无论是给予受灾者一杯清水,还是给予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救援人员的每一个举动都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色彩,他们用自己的奋斗和行动,让受灾者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希望。

除了记者和救援人员,还有许多社会爱心人士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展现出了人文关怀。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捐款捐物,为受灾地区送去物资和资金,为受灾群众带去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慰藉。

在灾难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义工们分发物资给受灾群众,志愿者们在灾区建立起临时医疗站,心理医生们给受灾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这些爱心人士用自己的力量和行动,为受灾者带去了温暖和希望,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怀和爱护。

一则灾难新闻报道,不仅仅是一份冰冷的数据和场景,更是充满着人文关怀的脉搏。

在每一条新闻背后,都有记者的辛勤和努力,救援人员的拼搏和奉献,爱心人士的关怀和帮助。

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和行动,让受灾者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希望,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试论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试论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新闻界 ・ !""# $
・ ・ !"#
(紧 接 !"# 页 ) 凤 凰 卫 视 通 过 公 布 失 踪者家属的寻亲电话以及失踪者的 一些信息等方式来体现人文关怀精 神。在 “非 典 ” 肆虐之时, 《中 国 青 年 报 》 推 出 了 “非 典 时 期 的 怕 和 爱 ” 专 题, 从不同的视角展现出共同的关爱 之情。在印度洋海啸报道中, 中央电 视台迅速公布我国在各受灾国使馆 的联系电话, 以便我国公民寻找遭遇 灾难中失踪的亲人。新华网设有 “图 片报道” 专栏, 让公众看到了被冲毁 的家园、 幸存者的泪水和孩子们悲伤 的眼神。在这次特大矿难中, 一些媒 体还对遇难者的家庭进行了采访, 遇 难矿工家庭痛失家人的悲恸的电视 画面以及各大网站上的新闻图片有 针对性的大量使用, 及时把受众关注 的焦点从矿难本身转移到矿难受害 者、 幸存者, 从而大大激发了全社会 的人道主义情感。 三、 从灾难事件中发掘并宣扬人 性的善与美。人文主义精神要求媒体 以透彻的目光注视人类的生生死死, 对处于极度悲伤状态下的人类给以 人文主义关怀, 让活着的人们体会到 人类的崇高与尊严, 唤醒人类的良知 与道德。在这次矿难报道活动中, 各 大媒体不约而同地将报道重点放在
采编探微
试论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莫 凡
所谓人文关怀, 是指一种反对宗 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残害, 主张恢复 人的自然本性, 提倡关怀人、 尊重人 和以人为中心的一种进步的文化思 潮。它起源于 !"#!$ 世纪欧洲文艺复 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其外在形态虽几 经变化, 但核心内容依然是肯定人性 的价值、 意义和人的主体性, 包括对 人的生存状况及历史境遇的关注以 及对人的尊严、 价值及对人类解放与 自由的追求。因此, 人文主义关怀也 被誉为人类苦难的 “温柔抚摸者” 。 人类出于生存本能的需要和猎 奇心理, 非常关注与死亡密切相关的 灾难事件。因此, 灾难报道往往是现 代新闻媒体的重要传播内容。 “灾 难 性事件由于突发性和破坏性, 以及不 能预料的严重后果, 受到社会各方面 的广泛关注, 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 。 ! 因此,对于灾难事件的报道应充分 考虑灾难带给公众的不安、沮丧情 绪, 将人文关怀融入报道, 使公众不 仅关注灾难事件本身, 更关注灾难中 人的命运; 应宣扬灾难性事件中体现 出的人性美, 从而使人类社会能够逐 渐从灾难中逐渐得到恢复。可见, 对 于现代传播媒体而言, “人 文 主 义 关 怀” 正日益成为不可或缺的基本传播 素质。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本质是 “党 、 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 其终极目 的是 “为 人 民 服 务 ” , 从而决定了中国 媒 体 新 闻 报 道 的 “人 文 主 义 关 怀 ” 的 精神本质, 换个角度讲, 也就是中国 媒体新闻报道生来就具有 “人 文 主 义 关怀” 精 神 。 但 是 在 %& 世 纪 ’& 年 代 以前, 由于操作层面的误区, 中国媒 体新闻报道的 “人 文 关 怀 ” , 更多的体 现为 “领 导 对 群 众 的 关 怀 ” , 在灾难报 道中尤甚; “人文关怀” 这 ’& 年代以后 一理念才真正进入我国大众传播的 视野, 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强调重塑 “新 闻 专 业 主 义 ” , "报 道 的 价 值 取 向 转为 “以人为本” 。 在过去曾经被视作 “禁 区 ” 的灾 难报道中, “以 人 为 本 ” 的新闻价值理 念也逐渐取代 “以 领 导 为 本 ” 的报道 传统, 再次明确了其主流地位, 改变 了传统灾难报道冷漠、 僵化、 简陋的 模式。从 !’’( 年的华东水灾到 %&&& 年的烟台海难, 到 %&&% 年 的 “非 典 ” 危 机 , 再 到 %&&" 年 !% 月 %$ 日 发 生 的印度洋海啸, 我国灾难报道中的人 至是社会动乱。对于新闻媒体来说, 性化色彩显然大大增强了。 采集和提供充足、 连续的信息, 让受 众以正确的思想认识所处的新环境 这 一 点 尤 其 是 在 %&&) 年 的 “辽 及其行为规范, 这本身即是一种对舆 宁阜新矿难”报道中表现得尤为突 论 的 重 要 引 导 。$以 往 对 灾 难 事 件 的 我国重要 出。 %&&) 年 % 月 !" 日下午, 非正常报道主要体现为夸大、 渲染灾 —辽 宁 省 阜 新 煤 矿 煤 炭 生 产 基 地—— 发生重大矿难,遇难矿工超过二百 难事件以及过分控制灾难信息的传 播等方面。西方社会新闻媒体往往有 人。这起发生在春节长假中的特大矿 难震惊了全国, 胡锦涛、 温家宝、 黄菊 前者之弊, 而我国媒体则常以 “社 会 稳定” 为首要前提, 在灾难事件发生 等中央领导迅速做出重要批示, 要求 全力抢救井下被困人员, 千方百计救 时控制信息 的 传 播 , 即 所 谓 “堵 新 治受伤人员, 严防事故再次发生。我 其结果是使新闻媒体不能 闻”%现象, 国媒体也大规模集中报道了这次矿 对公众提出安全警示, 因而难以有效 难, 在使国人了解灾情的同时, 也充 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更有甚 分体现了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作用, 者, 是把灾难事件的报道演化成对某 些人或事物的 “颂 歌 ” , 忽视了灾难本 显示了近几年来我国新闻传播理念 的进步。因此, 以这次矿难作为研究 身对社会的影响。这些对灾难事件的 非正常报道, 其根本缺陷是忽略了对 载体, 来回顾和总结近年来中国媒体 在 灾 难 报 道 中 的 人 文 主 义 关 怀 特 征 , “人 ” 这一主体的关注, 忽视了公众的 对于指引我们下一阶段的新闻改革 知情权与舆论监督权。这次矿难发生 后, 我国媒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以 是极为必要的。 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认为, 受众 往灾难报道中的缺陷,无论是报纸、 电视、 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 还是互 收看新闻是为了获得或早或迟的两 种补偿, 即时性补偿和延时性补偿。# 联网等新兴媒体, 都以积极、 客观的 前者主要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和 态度, 及时、 准确、 完整地对这一特大 好奇心理, 而后者则主要满足受众的 矿难进行了报道。特别是互联网的介 精神需求。因此, 灾难事件报道必须 入, 使受众接触到了大量、 充分的信 息。新华网、 新浪网、 中国新闻网、 人 同时满足受众的 “信 息 需 求 ” 和 “精 神 需求” , 除及时地报道灾难, 理智地、 民网等主要网站都设立了关于本次 科学地分析灾难之外, 还应考虑到受 矿难的专题 报 道 , 设 立 了 “营 救 现 众的内心体验, 让受众看到了解到生 场” 、 “各 方 反 应 ” 、 “评 论 分 析 ” 等 专 命在灾难中的真实情况, 以浓墨重彩 栏, 全方位、 多角度地报道这次事件。 对矿难的正确报道态度, 使人民群众 之笔来彰显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 价值。这正是人文关怀理念对灾难报 对这场事故的认识从一开始有客观、 道的要求。反映在新闻写作实践中, 全面的信息背景, 从而使社会舆论得 即体现为以下几点原则: 正视并客观 以在健康、 良性的轨道上运行, 奠定 报道灾难; 关注灾难事件中的受害者 了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 二、 关注灾难事件中的受害者及 及其亲属的生存状态, 并对其进行情 感的慰藉; 从灾难事件中发掘并宣扬 其亲属的生存状态, 并对其进行情感 的慰藉。我国以往对灾难的报道中常 人性的善与美; 为公众提供认识与应 对灾难的科学知识。应该说, 在我国 常是只见物不见人, 而人文关怀要求 人们在关注物质财富与社会变迁的 媒体对这次矿难的报道过程中, 这四 同时, 更要关注 “人 ” 的情感。灾难带 项原则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以下试分 述之: 给人们的是巨大的财物损失, 同时也 再次确认了人类生命的价值。 因此, 灾 一、 正视并客观报道灾难。在大 多数情况下, 灾难事件本身是人类社 难报道对于死难者要体现深切的哀思 与悼念,而更重要的是对关注幸存者 会不可避免的现象, 是伴随社会发展 和受害者的家属,呼唤社会对他们的 而出现的客观事件, 因此新闻媒体没 有必要回避灾难。同时, 灾难性事件 同情, 从而安慰他们的心灵, 抚平他们 本 身 会 给 公 共 安 全 造 成 威 胁 , 因 此 , 的精神创伤。媒体的这种功能可以通 ・ 对灾难性事件不恰当的报道也会给 过多种途径加以实现。例如, 在’ !! 事件的报道中, (紧转第 !%( 页) 公众带来不安情绪, 引起舆论失控甚

灾难新闻中之“人”文关怀?

灾难新闻中之“人”文关怀?

灾难新闻中之“人”文关怀?【摘要】灾难新闻中的人文关怀是关注和尊重灾难中受影响的人群的权益和尊严,在报道中展现出人性的温暖和关怀。

通过讲述幸存者的故事、揭露灾难中的勇敢行为和帮助行动,体现出社会的温暖和人性。

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应该注重人的尊严和权益,不搞娱乐化和煽情化,而是要传播正能量和关爱。

社会也应该更多关注灾难中受影响的人群,提供爱心援助和帮助。

人文关怀在灾难新闻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呼吁媒体和社会更多关注和支持受灾人群,保护他们的尊严和权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温暖和关爱的社会。

【关键词】关键词:灾难新闻、人文关怀、人的尊严、媒体、社会、关爱、权益、重要性、影响、展现、报道、呼吁。

1. 引言1.1 灾难新闻的特点灾难新闻通常指的是报道各种自然灾害、事故、暴力事件等不幸事件的新闻。

这类新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引起广泛关注:灾难新闻往往能够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因为它们涉及到的是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等重要议题。

2. 快速传播: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灾难新闻的传播速度十分迅速,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达到全球范围。

3. 具有突发性:灾难新闻往往是突发事件,没有提前预警,给人们带来突如其来的打击和困扰。

4. 负面情绪强烈:灾难新闻所涉及的事件往往带有负面情绪,如伤亡、破坏、失去等,容易引起观众的悲伤和愤怒情绪。

5. 媒体竞争性强:由于灾难新闻具有较高的点击率和关注度,各大媒体都会争相报道,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局面。

灾难新闻的特点使得它们在新闻报道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呼吁媒体和社会更多关注灾难中受影响的人群,展现人文关怀。

1.2 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人文关怀在灾难新闻中的重要性无法被忽视。

在面对灾难事件时,人们往往被报道中的数字和事实所震惊,但更需要被关注的是灾难中受影响的人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人文关怀可以让受灾者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感到自己并不孤单,这种关怀对于受灾者的心理康复和社会重建至关重要。

浅谈灾难性新闻中的“人文关怀”

浅谈灾难性新闻中的“人文关怀”




观 ,全 面加 强新 闻从 业 人 员职业 道德 活 的 当事人 ,却 因为 媒体 报道 过 程 中 底 发 生 的 天 津 蓟 县 大 火 再 次 成 为 一 嘈 素 养 ,在 灾难 性 事件 报道 中做 到客观 的 一些 作 为或 不作 为 ,而 受 到诸 多损 些 “ 杂 ”声 音 的集散 地 ,声 音 的焦
件 到 日本 地震 引发 的福 岛核 电站核 泄 难 性报 道 中 ,对细 节 的追 求 又要格 外 不会 想 起 自己的亲 人 ? ”在舟 曲泥 石 漏 事 故 ,从 汶川 地震 到 舟 曲泥 石流 ,
慎 重 。例如 ,2 ] 年 1) 01 ( 月对佛 山女孩 流 灾难 事件 的 现场 采 访 中 ,有 记者 向
关键词 :画 面修 辞 换 位 思考 人 文报 道
真 实 感 人 是 新 闻 报 道 的 基 本 要 求 。然而 ,在 灾 难性 事件 报道 中倘 若
灾 难 性 新 闻报 道 切 忌 “ 强 下 来的 新 闻画 面 ,无 异于 往 那些 尚未 愈合 的伤 口上再 撒一 把盐 。 盗 ”式采访
次描 绘 当天 的情 形 。
忍提 问 ,他 说 : “ 想不 可能 ” ,同 不
由于 灾 难 性 事 件 的特 殊 性 , 当 时 自己 已是 泪 流满 面 。还 有 记者 “ 专
义 、勇气 、公 理 和 悲悯 是我 们尊 奉 的 事 人在 多 数情 况下 出于保 护 自己 、 保 程 ”采 访了 王伟 的父母 ,拍 摄 下 两位
体 不仅 要 将最 新 消息 传播 出去 ,更要 亲 人开 口叙 说 不堪 回首的 灾难 ,或者 导 奉献 、有 利 于缓 和 灾难 情绪 的 。但 将 人 文精 神注 入 到 采访 、编 辑 、报道 软 暴力 ”消解 了媒 体的 善意 和责任 。

浅析灾难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

浅析灾难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

38总228期突如其来的灾难往往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挑战,而灾难新闻报道则直接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判断。

将人文关怀渗入灾难新闻报道,可以有效缓减甚至消除受众的消极情感和情绪,从而产生积极的良性的言与行。

近年来,灾难新闻报道渐渐改变了早期的弊端,回归人性,凸显人文关怀。

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报道观念和某些思潮的影响,现有的人文关怀还显得相对薄弱,有待于新闻工作者挖掘探索,更好地服务受众。

一、灾难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一)注重事件措施,淡化个体命运。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损失最惨重的是受难者,心灵最脆弱、最需要关心的也是他们。

而某些灾难新闻只注重事件措施的报道,“官味”十足,“政绩”十足,却淡化了最需要关注的灾害人的个体命运,缺乏人文关怀和悲悯情怀。

有些报道只见“配角”不见“主角”。

当灾难不幸降临的时候,相关新闻报道里出现的却是一些毫无生命意义的冷冰冰的数字,以及罗列着的一大堆当地大小官员的名字。

天灾人祸带给人们的本来是一出“悲剧”,但一些报道却硬把它演化成一曲“颂歌”。

(二)抢抓新闻“噱头”,漠视个体灾难。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某些灾难新闻为追求轰动和制造耸人听闻的新闻本位效应,把直播场景选择到最直观、最悲惨的“第一现场”,与灾害本体“零距离”接触,捕捉并放大灾害人最悲恸的惨烈场景。

有些媒体为了追求所谓“新、奇、特”,在报道中加入了许多“噱头”,极力渲染灾难事故的刺激、惨烈、暴力、残酷、恐怖、血腥等消极的一面,对于灾难的教训、灾难对人的伤害只字不提。

(三)追求低俗趣味,缺失道德品位。

在西方新闻界,一向有“坏消息就是好新闻”的说法,对新闻媒体来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和伤害”。

①灾难新闻报道向“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有些编辑记者以暴露、猎奇、片面吸引受众为目的,把灾难新闻当成招徕受众、增加“卖点”的“好”机会,在报道中采取了突出、渲染灾难事件离奇性、煽情性元素的操作方式,不惜笔墨去“展示”悲剧全过程。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1. 引言1.1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是指在面对灾难事件时,媒体应该展现出对灾民和受灾地区的关爱和尊重,不仅仅停留在报道事实和数据的层面,更要关注被灾民的心理健康、传递正能量信息、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社会责任。

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媒体应该保持平衡的报道角度,不偏不倚地展现灾民的真实生活状态,不片面强调负面信息,要给予灾民更多温暖和关怀。

媒体还应关注灾民的心理健康,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和支持,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阴影。

传递正能量信息,是灾难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媒体应该通过报道正能量的事例和人物,激励灾民顽强的生存意志,为灾后重建注入力量。

媒体也要弘扬社会正气,报道那些无私奉献、善良正直的人物和事迹,引导社会向上向善。

倡导社会责任,是媒体在灾难报道中不可回避的责任。

媒体应该积极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灾民的生存状况,捐助物资、提供援助。

媒体也应该监督相关部门的救灾工作,促使救灾工作更加科学、有序。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是一种力量,它能够温暖灾民的心灵,激励社会向善。

媒体应该加强媒体伦理建设,提升人文关怀意识,引导社会共情力,让人们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和谐、温暖的社会。

2. 正文2.1 平衡报道角度平衡报道角度是灾难新闻报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报道灾难事件时,媒体应该尽量避免偏颇和片面的报道,而是要全面客观地呈现事实。

这样不仅可以保持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避免对灾难事件的不实渲染,也可以更好地引导公众理性看待事件。

平衡报道角度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比如要考虑不同群体的立场和利益,不只是站在特定群体或个人的角度来报道。

媒体还应该充分考虑到灾难事件的深层次原因,避免过于表面化的报道。

平衡报道角度也包括了对不同声音的包容和尊重。

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媒体应该充分尊重这些声音,不因为主观因素而削弱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浅谈灾难性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浅谈灾难性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浅谈灾难性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以汶川、玉树地震报道为例
摘要
最近几年,灾难频发。

而灾难性事件以其“突发性”和“残酷性”成为社会的焦点和热点,虽然媒体对于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已经格外谨慎,但仍有不少媒体存在一味追求惨烈效果,不顾采访对象心理,妨碍救援工作,忽视社会舆论影响等的报道。

基于此,本文拟以“人文关怀”为核心,以汶川、玉树地震报道为例,挑选典型报道以正反两面来展开对灾难性报道的讨论,以探求媒体在灾难性事件中的报道究竟该怎样达到“人”本主义精神。

灾难的发生不可避免,面对灾难时媒体的报道以及时、准确、客观为原则毋庸置疑,而更多的彰显出人文关怀,极大的尊重人的尊严更能体现出一个媒体人的素质和社会的进步,在报道的原则和方法上牢固的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不断解决和完善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在灾难性报道中的缺憾和不足。

关键词:灾难性报道;媒体;人文关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伪人文关怀
一、伪人文关怀的含义
人文关怀的概念源于人本主义一词,发起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强调要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给人以最基本的尊重和尊严。

而关注社会的基础构成单元人的本身,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内在要求,更是灾难新闻报道的本质所在。

然而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出现言必称关怀的奇怪现象,使得人文精神、人文关怀被严重泛化。

真正的人文精神,包含了两个核心: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尊重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

伪人文关怀实际上就是虚假而不真实的人文关怀。

它歪解了真正的以人为本精神,抛弃了人文主义的世界观,侵犯人的尊严,忽视人的生存现状,暴露他人隐私,亵渎他人情感,是对人文关怀的扭曲。

原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强调的是在灾难新闻报道中,除了客观地报道灾难状况、分析灾难原因外,力求把受众的内心体验放在心上。

灾难新闻中存在人文关怀的泛滥和表面化现象,成为了一种伪人文关怀。

伪人文关怀实际上是一种错位的人文关怀。

媒体简单的将人文关怀理解成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帮助,看似有情却无情,情感渲染远多于应有的理性思考。

二、灾难新闻报道中伪人文关怀的呈现
当前,虽然国内各家新闻媒体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弘扬人文关怀,但却存在操作层面的误区。

部分媒体报道只是流于形式,以人文关怀为名,伪人文主义现象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关怀之名,对受灾者的二次伤害
随着灾难事件的发生,个体面临着生命财产的损失,以及身心的创伤。

而灾难事件中的当事人则是遭受物质损失最惨重、精神打击最大的群体。

新闻媒体应该秉持人道主义精神,真实反映灾区实情,向社会呼吁物质救助和精神支援。

灾难事件的特殊性赋予了灾难新闻极高的新闻价值,受众对灾难新闻的敏感程度也比对其他新闻要强。

因此,不少媒体把灾难的发生看作一场新闻头条的狂欢,部分报道存在着人文关怀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

一是极力展示、放大受灾者的悲惨状况和悲痛情绪,强调灾难事件的戏剧性和悲剧性,利用煽情和刺激的手法,渲染灾区人民的痛楚。

这种不当的报道方式无意间漠视了灾民的尊严,是对他们的痛苦的情感消费。

二是争夺新闻题材,为了吸引新闻受众,不考虑受灾民众的心理感受,强行挖掘涉及脆弱心理和个人隐私的所谓新闻,加剧了对受灾者的二次伤害。

例如对刚刚从火灾中获救的幸存者询问得救感受,或是在镜
头前直接曝光死难者的面容,对受灾者及其亲属而言,都是极为无礼和越界的行为。

2、以奉献之名,对救灾人物的过度英雄化
在灾难发生之后,人们往往沉浸于失去财产、亲友的低落情绪中。

优秀的灾难报道往往能挖掘出日常生活中被忽视,却在灾难中呈现出来的人性光辉。

灾难事件中,英雄原型能让人产生人定胜天的信念。

①救灾英雄的出现和展示,能弘扬真善美,有助于稳定民情,唤醒民众的良知,给人以温暖,引导人们不放弃希望,坚定对生活的信念。

然而,过去的灾难中见英雄,现在则更多地表现为灾难中塑英雄。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新闻媒体过度宣扬灾难事件中一些人物的正面形象。

比如坚守在流行病防治前线的白衣天使,又或是每年夏季奋战在洪水现场的抗洪英雄等冠冕。

医护人员和抗洪官兵在灾难时刻的日常性作业常被冠以救世的色彩。

这种报道方式概括性强,使人印象深刻,但又缺乏明显的逻辑性。

把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变成了对少部分人的颂歌,忽视了灾难本身对社会,即对大多数人的影响。

其根本缺陷是忽略了对人这一主体的关注,也忽视了公众的知情权与舆论监督权。

二是媒体对人们献身救灾行为的宣扬和评价,没有行使其应有的引导职能。

如对逃出地震现场,又折返震塌房屋献身救人的少年,媒体以英雄少年称之,甚至以此为榜样,列出地震中的少年英雄榜,以未成年人在灾难事件中的成就排名。

一味称颂救灾者的英勇无私,却对理应采取的安全措施和可以避免的牺牲只字不提。

这些报道宣扬了不理性的奉献精神,对公众来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呼吁和引导。

3、以集体之名,对抗灾意志的强化和美化
中华民族长期来对集体主义的倡导与奉行,使人们形成了极强的集体意识。

每当某地灾难发生时,媒体的报道往往会将灾情第一时间传向全国,当地的灾情经过报道的呈现,牵动着各地民众的心,形成一方受难,八方来援的现象。

然而,灾难新闻报道中对集体主义的强调容易陷入两个局面。

一是容易采取官方视角,官方、领导与人民、集体成了报道中割裂的两个部分。

受灾群众只能得到集体呈现,个体则被极端边缘化。

②尤其是领导视察灾情,灾民心怀感恩这样的标题,在地方性灾难新闻报道中很是常见。

报道的重点放在了领导对下层民众的关怀上,而灾情本身的严重性、灾民的个体性则被淡化为新闻报道中可有可无的要素,成了官方送温暖的衬托。

二是盲目乐观地强调抗灾意志,缺乏有深度的理性分析。

灾难新闻报道中,有的媒体为了冲淡灾难带来的沉痛情绪,将报道基调定得过于积极和乐观。

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

这种报道强调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抗灾,好像只要民众团结成集体,就能够抵消灾难带来的损失
一样。

而对灾情本身的起因、影响却一笔带过,缺乏有效的理性分析,更别提科学的应对方案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过分强调积极因素,忽视了受灾群众在经历灾难后的悲伤与恐惧,也淡化了灾难对人们的警示作用。

三、灾难报道中伪人文关怀的纠偏对策
总的来说,灾难新闻报道中伪人文关怀的出现,主要在于有的记者把人文关怀当成了新闻报道流程中的一个环节去执行,而没有发自内心、对采访对象的感同身受。

缺乏换位思考,不能站在受灾者的角度进行采访,自然也就写不出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新闻报道。

涉及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则应做到以下几点:
1、平衡新闻价值与道德价值
新闻价值是衡量新闻重要性的标准。

新闻价值高的新闻报道,意味着对受众有高度的吸引力。

不过,新闻价值并不是衡量新闻的唯一标准。

一味追求新闻价值,这种过于主观化和理想化的行为会让媒体忽略道德底线和新闻的道德价值,甚至渐渐滋生一种言语霸权的意识,以笔称王,写出不适当的报道,对采访对象甚至受众造成伤害。

在灾难中避免对受灾群体的二次伤害是媒体人需要坚守的底线。

③对于灾难现场以及伤患的处境,最好以概述代替描写,文字和画面应以不令大众惊恐、反感,大多数人可以接受为好。

另外报道既不能恶意炒作,也不能就事论事显得冷酷无情。

因此在新闻报道中既要关注新闻价值也要关注道德价值,避免对受众的心理产生不好的影响。

2、强化新闻报道的公共职能
和普通新闻不同,灾难报道具有突发性、破坏性、伤害性和地域性等特点。

因而,在灾难新闻报道方面,更要强调报道的社会性和人文性,突出媒体的公共职能。

在灾难面前,新闻报道应该是为公众服务的,其核心功能便是传播信息、服务救灾,新鲜、准确、精确、清晰是四个应当重视的专业报道标准。

如实反映灾情,及时分析数据,给民众以科学、理性的抗灾避灾建议和指引,才能发挥新闻报道的公共职能,真正贯彻以人本位理念。

3、完善法律法规,规范采访程序
一是新闻工作者自身要提高媒介素养,增强法律意识。

在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同时,也要把握好法律规范下新闻报道的度,避免侵犯采访对象的隐私权。

二是建立起完整、规范的灾难新闻报道程序,使新闻报道不止合法,也合乎情理,这样才能真正称得上人文关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