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介入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国内外关于社会支持的理论研究1、国外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平克斯和米纳汉(Pincus&Minahan)的观点:认为社会支持是以获取社会资源为目的,而从社会资源的角度分析社会支持,他们把社会资源系统划分为三类:第一,非正式的资源系统,包括家庭,朋友邻居,同事,亲戚等,它能够提供物质与精神的帮助,同时还能提供具体的服务和资源,还通过帮助与有关部门或机构联系来获取和使用正式的社会资源。
第二,正式资源系统,包括党派,专业团体,群众组织及各种协会等,这些组织致力于提升成员的福利与利益,直接提供给成员资源,并帮助他们与各种社会系统打交道。
第三,社会性资源系统,是为适应社会公众生活与活动建立起来的满足人们短期或特别需要的机构,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持系统,包括学校,医院,各种社会服务机构,派出所等。
[1]国外学者如索茨(Thoits)将社会支持定义为“重要的他人如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亲属和邻居等为某个人所提供的帮助功能。
这些功能典型地包括社会情感帮助、实际帮助和信息帮助。
[2]考伯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网络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抚育性支持。
[3]韦尔曼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将社会支持分为感情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陪伴支持等5项。
[4](Wellman and WoI-tley,1989)。
库恩等人将社会支持区分为归属性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和赞成性支持4种。
[5]2、国内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在对国外社会支持理论研究与借鉴的基础上,我国相关学者也对“社会支持”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如郑杭生认为:“在笼统的含义上,我们可以把社会支持表述为各种社会形态对社会脆弱群体即社会生活有困难者所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
”[6]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李强将社会支持定义为“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问题及优化路径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问题及优化路径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日渐突出,成为时代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
而社会工作助人的职业化活动与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现状,其次指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针对性解决之策,以期为提升社会工作介入成效、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提供一定的参照。
关键词:社会工作;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优化策略1.引言伴随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推进,大量务工人员进城寻求更好的发展。
而因收入、居住、教育等客观因素存在,进城打工劳动力的未成年子女只能留守在农村,且由他人照顾,由此形成了数量较大的留守儿童群体。
这部分群体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一定的感情基础及有效的监护,由此产生了诸多问题。
此类问题一定程度上无法依靠家庭力量从根本上解决,而是需要更多社会成员参与、积极应对的重要现实问题。
在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中,社会工作是我国近年来兴起的一项专门用于解决某类群体的专业,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活动,旨在帮助社会中遇到各类问题的人。
社会工作所涉及的群体比较多,如儿童、老年、妇女等,主要通过小组任务、社区服务或者个体案例解释说明等方法,为以上群体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已经取得了不错成绩。
而社会工作介入到留守儿童隔代教育过程,能够更好地帮助家庭化解家庭矛盾、帮助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助力和谐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但就目前而言,社会工作引入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时间较短,介入系统还未完善,某种程度上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实可能性,并通过介绍应用现状、可能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此提出有效建议,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些许经验借鉴。
2.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分析伴随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我国大多数地区农村劳动力选择到城市工作,而将孩子留在农村并交给老年人管理、教育,由此形成留守儿童与隔代教育之间的问题。
社会工作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夫妻关系问题的研究
社会工作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夫妻关系问题的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城打工,留守在农村的人也越来越多。
其中,农村留守妇女是比较突出的群体。
农村留守妇女的夫妻关系问题已经引起了我们的广泛关注,这也是社会工作领域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农村留守妇女的夫妻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感情疏离农村留守妇女与丈夫分隔两地,长年累月的生活在世界的两端,夫妻之间的感情往往会出现疏离。
疏离的主要原因是隔离以及沟通不畅。
很多时候,农村留守妇女没有机会跟丈夫一起生活,那么夫妻之间的感情没法得到升华。
而且因为妇女主要负责家务,工作上相对独立,妇女的自立性也会逐渐加强,对夫妻关系也会产生影响。
二、家庭责任压力农村留守妇女在丈夫离开后,要独力抚养孩子,同时还要照顾老人,承担家庭责任和经济责任,这些压力也会对夫妻关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为面对无法承担的责任,在日常的生活中可能会产生情感不平衡,可能会增加妇女过度争吵等情况。
同时,慢慢的家庭责任的分配形成了一种惯性,也可能会加重夫妻之间的感情疏离。
三、生活习惯不同留守妇女在他们的城市生活中受到了许多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影响,这些种种的压力会让留守妇女渐渐与以往生活中得husband产生很大的差距。
比如说妇女在城市中接受了新的朋友圈,新的休闲方式和习惯,在与丈夫沟通和交流中可能出现障碍,习惯和意见的不同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可能会让夫妻之间产生分歧。
在女性享受新经济红利的同时,也可能会造成某些思想和文化分歧,从而造成夫妻关系的消极情况。
社会工作领域需要关注的问题:一、加强留守妇女的心理建设农村留守妇女需要通过心理治疗等方式,建立自信心,增强自我价值,同时也需要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思考未来的生活,并与丈夫进行沟通来改善感情关系。
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提供支持?答案之一是:可以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针对留守妇女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相应的心理辅导方案,帮助留守妇女在面对心理困境时能够更好地应对和调整。
浅谈我国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及建议
《浅谈我国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及建议》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并深化了男工女耕的模式,农村留守群体以老年,儿童,妇女为主,出现农业女性化现象,对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有助于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目前的生存状况,提高她们的自主性,同时有助于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既然环境变化使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压力增大,若没有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农村留守妇女是无法承受这种挑战的【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并深化了男工女耕的模式,农村留守群体以老年,儿童,妇女为主,出现农业女性化现象。
因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业生产结构不够合理,农村留守妇女从事农业劳动较为辛苦。
所以农村留守妇女成为弱势群体,她们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例如情感交流不够,缺乏知识技能,公共参与意识不足,安全感缺乏,心理负担很大等。
作为农民工流动的保障与前提,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状况却往往被人忽视。
本文就此问题展开了相关论述。
【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已出现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它是中国特色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结果。
她们是支撑农村家庭的顶梁柱,尊重她们是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
对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有助于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目前的生存状况,提高她们的自主性,同时有助于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家庭、和谐农村和和谐社会等层次来看,关怀和关注她们,为她们编织一张强大而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于稳定农村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不在质的层面提高农民生活,不发展农村,不解决农业现代化的问题,是绝对无法实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的。
因此,研究留守妇女问题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人决定对农村留守妇女群体进行深入地调查和理性的思考,试图从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究新农村建设中的留守妇女。
一、农村留守妇女产生的原因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吕绍清认为包括制度因素,传统文化及社会性别因素和个体因素。
社会工作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夫妻关系问题的研究
社会工作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夫妻关系问题的研究农村留守妇女的夫妻关系问题一直是社会工作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农村留守妇女是指因为经济原因、务工等各种原因,丈夫在外打工,长时间不在家的农村妇女。
由于夫妻分离的长时间和不稳定性,农村留守妇女的夫妻关系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困境。
社会工作专注于帮助农村留守妇女和其家庭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夫妻关系质量,保障家庭幸福。
社会工作需要关注留守妇女的心理需求。
长时间的分离和不稳定的夫妻关系可能给留守妇女带来心理上的困扰和压力。
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支持和心理教育等方式,帮助留守妇女调适情绪,增强心理韧性,提升主观幸福感。
社会工作需要关注夫妻沟通和家庭互动问题。
农村留守妇女往往需要独自承担家庭的责任,而丈夫又因工作原因无法亲自参与家庭生活。
这种状况容易导致夫妻之间沟通不畅、互动减少,进而产生情感隔阂和夫妻关系破裂。
社会工作可以采取加强夫妻沟通培训、组织家庭日活动等方式,帮助夫妻双方增进理解、改善互动方式,增强彼此间的情感联系。
社会工作需要关注留守妇女的经济困境。
留守妇女因为家庭生活不能依赖丈夫的收入,常常需要自己负责家庭经济支持。
留守妇女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较低,经济困难常常导致夫妻关系问题的加剧。
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提供培训机会、提供创业支持等方式,帮助留守妇女提升就业能力,改善经济状况,减轻夫妻关系压力。
社会工作需要关注家庭支持网络的建设。
农村留守妇女常常因为与丈夫分离而失去了最主要的支持来源。
社会工作可以帮助留守妇女建立更广泛的社会网络,包括亲友、邻里和社区组织等,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
这样,留守妇女就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缓解夫妻关系问题,提升家庭幸福感。
浅析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介入——基于某市农村留守妇女现状的思考
浅析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介入——基于某市农村留守妇女现状的思考摘要:如今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农村的男性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于是在农村逐渐形成庞大的留守妇女群体,面对夫妻两地分居,留守妇女在生产生活方面遭遇了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对某市的留守妇女的具体现状来分析这一群体所面对的一些问题,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运用社会工作的实务方法,可以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种实务工作方法进行简要的介入。
关键词:社会工作;留守妇女;介入一、社会工作概述社会工作是19世纪末在西方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应用型学科,经过不断地发展,在西方已经发展成一门拥有成熟理论、方法的学科,而在中国则起步较晚,还不太成熟。
社会工作是秉承“助人主义,“利他主义”的价值理念,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社会工作等方法,帮助案主脱离困境,增强自我生存的能力与改善生活质量的专业(王思斌,1999)。
它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进行互动的过程,也是作为一个行动系统与外部社会环境进行互动的社会工作者(王思斌,2004)。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个人、小组、社区增强或恢复社会功能并创造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条件的专业活动(孙立亚,1999)。
服务对象主要是那些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存在困难的弱势群体,以人为本,充分激发人的潜能,使人获取资源的“助人自助”的工作,社会工作者帮助案主获得资源,加强与社会互动,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组织对人们负责并影响社会政策([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2005)。
作为弱势群体之一的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着多种困境,亟待社会工作的介入,依据以上对社会工作的理解,不难发现,留守妇女的问题及需要与社会工作介入有着基本的契合点,为解决留守妇女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与方式。
二、农村留守妇女的基本现状1.年龄状况某市留守妇女年龄集中在30~40岁之间,占64%;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占19%;40岁以上的留守妇女占17%。
农村留守妇女项目
3.实施人员
▪ 项目实施人员包括: ▪ (1)省、县、乡镇妇联工作人员; ▪ (2)项目乡镇提供行政支持的政府官员;(
3)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系的教师 ; ▪ (4)来自其他高校的项目培训与督导专家; ▪ (5)项目村的村干部、妇女主任、计生专干 、妇女骨干。
二是通过该项目,在农村的妇联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提升妇联基层工作者的服务能力。 (2)项目乡镇提供行政支持的政府官员;
六 预期效果
▪ (1)验证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特别是小组 社会工作方法可以服务于农村妇女工作。
▪ (2)新时期农村妇女工作可以农村妇女小 组为立足点,推动农村妇女参与社区公共事 务、维护自身权益、促进两性平等、提升自 我组织与自我服务水平等,为新农村建设贡 献力量。
3.留守妇女面临的子女教育与老 人赡养问题
▪ 村里妇女的受教育水平普遍比较低,因此对 孩子的教育是她们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村里的孩子年龄普遍较低,主要都在读小 学。有一半的家庭无老人或不与老人住在一 起,还有一部分与老人同住,所以在赡养老 人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即使与老人有矛盾 ,主要也是因为一些生活中的小事。
▪ (3)农村妇女工作需要引入新理念、新方法,农 村妇女在外来力量的支持下可以进行自我组织与自 我服务,农村妇女有自我组织与自我服务的潜能。
▪ (4)为在妇女、儿童及家庭工作领域引入社会工 作方法提供经验,提升基层妇联工作人员的专业技 能,推动妇联组织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为在新 的历史时期把妇联建设成一个枢纽型的社会组织提 供经验,为妇联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提 供支撑点。
关爱留守妇女的总结汇报
关爱留守妇女的总结汇报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妇女选择留在农村,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这部分人群被称为留守妇女。
由于缺乏家庭职能的支持和社会网络的支持,留守妇女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关怀和服务。
关爱留守妇女首先要从经济上给予支持。
将主要针对她们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提供不同形式的培训和职业技能的提升。
举办技能培训班,帮助她们学习一门技术,并提供就业机会,让她们能够自力更生,改善家庭状况。
其次,关爱留守妇女还需要重视她们的心理健康。
我们需要提供妇女心理健康培训,并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帮助她们面对可能出现的困惑和压力。
此外,组织一些娱乐活动和休闲活动,帮助她们舒缓压力,促进情感交流,减轻孤独感。
关爱留守妇女还应该关注她们的家庭生活。
为了维系留守妇女与家庭成员的亲情纽带,我们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等通讯工具,促进她们与家人的交流。
同时,我们还可以与农村社区合作,开展家庭教育和亲子活动,提供家庭关系的指导和支持。
最后,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关爱留守妇女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加大对该群体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创业和就业机会,以及对留守妇女子女教育的支持。
另外,社会组织可以发起一些志愿者活动,为留守妇女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综上所述,关爱留守妇女不仅需要从经济、心理和家庭生活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而且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
通过为留守妇女提供相关服务和关爱,我们可以改善她们的生活状况,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留守妇女实施方案
留守妇女实施方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妇女群体逐渐增多。
留守妇女面临着生活压力大、精神空虚、社交孤立等诸多问题,因此,制定留守妇女实施方案,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针对留守妇女的实际情况,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服务体系。
为留守妇女提供生活保障、医疗保健、心理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让她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减轻她们的生活压力,增强生活幸福感。
其次,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法律援助和权益保护。
建立法律援助机构,为留守妇女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保障她们的合法权益,防止因信息不对称而受到侵害,让她们在法律面前有更多的保障和支持。
同时,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帮助留守妇女增强就业能力。
通过开设各类职业培训班和技能提升课程,帮助她们学习新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自我价值,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质量。
此外,加强对留守妇女的心理疏导和精神关怀。
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为留守妇女提供心理疏导和精神关怀,帮助她们排解负面情绪,增强心理韧性,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生活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最后,加强社区组织建设,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环境。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加强社区组织建设,让留守妇女融入社区生活,建立互助共享的社区关系,增强社会归属感,减少社交孤立感,提高生活幸福感。
总之,留守妇女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帮助留守妇女解决实际困难,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援助和权益保护,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加强心理疏导和精神关怀,加强社区组织建设,为留守妇女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她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
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作者:李丹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8期摘要: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给经济社会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留守妇女生产生活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农村留守妇女的留守原因、生存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原因、生存现状、社会支持理论作者简介:李丹丹,女,(1982—),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留守妇女,也称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后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口的流动性不断提高。
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外出劳动力的主体是男性,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在户籍地,于是农村出现了留守妇女群体。
她们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独自承担着生理、心理、情感、安全等方面的多重负担。
中国农业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目前中国一共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4700万为留守妇女,占留守总人口的54%,但留守妇女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新形势下,农村留守妇女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主力军,关爱帮助农村留守妇女,为留守妇女解决实际困难,对推动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支持理论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人们探索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相同的压力情景对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
相对而言,受到来自家人或朋友等较多支持的人比很少获得类似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强,身心也更健康。
后来,“社会支持”成为一个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概念,运用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不同的领域中。
由于认识角度不同,不同的研究人员对“社会支持”概念的认识也存在很大分歧。
总的来说,研究者把社会支持分为客观的(物质、实际可见的)支持和主观的(精神层面的关注、安慰等)支持,倾向于认为社会支持是以个体为中心,个体及其周围与之有联系的人们,以及个体与这些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关系所构成的系统。
留守妇女计划帮扶走访内容
留守妇女计划帮扶走访内容1. 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其中不乏年轻的劳动力、留守儿童和老年人。
留守妇女则是最为脆弱的群体之一。
她们留在家中,独自肩负起了照顾家庭、孩子和老人的重任。
在这个过程中,她们不仅需要承受身体上的疲惫,也需要面对情感上的孤寂和压力。
为了帮助留守妇女减轻生活负担、重建人际关系和提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始实施留守妇女计划,这些计划包括了定期走访、关爱支持、技能培训等方面。
2. 帮扶走访具体内容2.1 定期关怀留守妇女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孤独感。
各地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定期走访,向留守妇女传递亲情、友爱等信息,给她们提供心理上的支持。
走访一般在周末或假期进行,走访人员包括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
在走访过程中,要听取留守妇女们的心声,并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和组织,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2.2 基本生活保障留守妇女由于照顾家庭的时间非常长,很难外出打工。
在经济困难时,这些妇女和她们的家庭生活会面临很大的挑战。
因此,政府和社会组织会向这些家庭提供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
比如,在特殊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和天气恶劣的时候,走访人员会携带一些日常用品、食品和药品,送到留守妇女家中。
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还会为留守妇女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例如帮助申请低保、失业保险等福利。
2.3 技能培训由于留守妇女缺乏机会与外界交流,很难学习新技能,提高自身技能,因此政府和社会组织需要帮助这些妇女学习一些实用技能,如烹饪、家政管理、劳动就业技能等,这些技能可以帮助她们实现自我增值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
2.4 爱心家庭互动许多政府和社会组织利用线上和线下平台,建立了留守妇女互动家庭,以鼓励留守妇女参与社会活动和拓展社交圈。
家庭互动也可以在留守妇女需要帮助时,第一时间提供支持和信息。
3. 结论留守妇女计划帮扶走访是为了帮助留守妇女融入社会,重建人际关系、减轻生活负担,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的。
黑龙江省关于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的实施意见
黑龙江省关于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民政厅,黑龙江省财政厅,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妇女联合会,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员会•【公布日期】2018.01.15•【字号】黑民规〔2018〕3号•【施行日期】2018.01.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社会工作正文黑龙江省关于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的实施意见黑民规〔2018〕3号各市(地)民政局、教育局、财政局、团委、妇联,省农垦总局、省森工总局民政局、教育局、财务处、团委、妇联: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新兴力量,在回应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社会服务需求、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中具有积极作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36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4号)等文件精神,按照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关于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的指导意见》(民发〔2017〕126号)要求,现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就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制定如下实施意见:一、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原则坚持引导督促、家庭首责。
立足完善家庭功能、促进家庭融合、推动家庭尽责,引导和督促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或受委托监护人履行抚养监护主体责任,弘扬倡导良好家风家教,形成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坚持扎根基层、充实力量。
鼓励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和社会福利机构工作人员积极考取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
在基层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基层组织的支持下,引导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深入乡镇(街道)和农村社区,充实基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力量,协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监护、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关爱农村留守妇女结对帮扶制度
关爱农村留守妇女结对帮扶制度
背景:
农村留守妇女是指那些由于丈夫外出务工而长期独自留在农村
的妇女。
由于缺乏照顾和陪伴,留守妇女面临着孤独、无助和健康
问题。
为了关爱这一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妇女结对帮扶制度被提出。
目标:
农村留守妇女结对帮扶制度的目标是通过建立互助和扶持的机制,帮助留守妇女走出困境,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幸福感。
实施方法:
1. 组织机构配对: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留守妇女和帮扶
者的配对工作,确保双方的合作顺利进行。
2. 帮扶者选拔:挑选有爱心、责任感和能力的志愿者作为帮扶者,确保其能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3. 定期沟通:留守妇女和帮扶者之间进行定期沟通,了解留守
妇女的需求和困难,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4. 心理支持:提供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方面的支持,为其提供安
慰和鼓励,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心态。
5. 技能培训:根据留守妇女的需要,提供相关技能培训,增强其就业能力和自立能力。
6. 提供资源:协助留守妇女获取相关资源,如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改善其生活状况。
效益:
通过农村留守妇女结对帮扶制度的实施,可以达到以下效益:
1. 帮助留守妇女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2. 增强留守妇女的自信心和自立能力,减少其对外界帮助的依赖。
3. 增进社会团结和和谐,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结论:
农村留守妇女结对帮扶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可以有效关爱和改善留守妇女的生活状况。
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参与到这一制度的实施中,共同努力,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更多的关爱与支持。
社会工作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夫妻关系问题的研究
社会工作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夫妻关系问题的研究农村留守妇女的夫妻关系问题一直是社会工作中备受关注的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拉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就业,而留守在农村的妇女则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
她们在承担家庭责任的却面临着与丈夫分离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夫妻关系往往会受到诸多影响。
本文将通过社会工作的角度,探讨农村留守妇女的夫妻关系问题,分析其中存在的困境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社会工作策略。
农村留守妇女的夫妻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沟通困难。
由于丈夫在外地工作,留守妇女往往只能通过电话或者社交平台与丈夫进行沟通,这样的沟通方式往往无法及时传递情感,容易导致双方之间产生隔阂。
二是家庭责任分配不均。
在丈夫外出工作的情况下,留守妇女不仅需要照顾好自己,还要照顾孩子和老人,承担起了全家人的重担。
而在丈夫回家时,往往因为长时间的分离,难以适应家庭责任的分配,导致夫妻之间产生矛盾。
三是情感困境。
长期的分离使得夫妻之间的感情渐行渐远,甚至出现了婚外情的情况。
而一些丈夫在外地工作后,生活中出现了新的伴侣,导致了夫妻之间的感情危机。
针对以上问题,社会工作可以通过以下几点策略进行干预:一是加强婚姻关系教育。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婚姻关系教育活动,提高夫妻之间的沟通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彼此,增进夫妻之间的感情。
二是建立支持网络。
为农村留守妇女和她们的丈夫建立起支持网络,可以定期组织夫妻活动,让他们有机会放下工作,一起参加活动,增进感情。
三是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针对于夫妻之间存在的心理困扰和情感问题,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理清自己的情感,增进夫妻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四是建立夫妻分居后的服务机构。
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村留守妇女和她们的丈夫,可以在农村建立服务机构,为分居的夫妻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包括心理咨询、情感辅导等。
农村留守妇女的夫妻关系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作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介入
浅析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介入【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的男性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于是在农村逐渐形成庞大的留守妇女群体。
面对夫妻两地分居,留守妇女在生产生活方面遭遇了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对留守妇女的具体现状来分析这一群体所面对的一些问题,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运用社会工作的实务方法,可以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种实务工作方法进行简要的介入。
【关键词】社会工作;留守妇女;介入一、留守妇女问题出现的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范围向城市流动,诸多的老人、妇女和孩子被留在户口所在地,于是农村出现了留守妇女群体。
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家庭抚养、赡养责任等重任被压在了留守妇女的肩上。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农村留守妇女群体就已产生,并且人数逐年增加。
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妇女数量在 2000 年到 2005 年短短 5 年间就由 1302.4 万增加到 4700万。
留守妇女已经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人及其周围环境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个体问题的出现并不仅仅是由单个因素所引发,而是由系统的多个层面和多个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此理论为基础,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不难发现留守妇女的产生是社会、家庭、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环境因素。
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方面提高了农村农业生产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剩余劳动力不得不重新进行职业选择。
长期以来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城市高收入的工作、便捷的生活条件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开始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民工群体出现。
(二)家庭因素。
中国自古以来“家”的文化就很浓厚,尤其是在农村,家庭承载了更多的功能和责任。
不仅要承担养育子女的责任,还要负担赡养父母的义务,这在无形中又加重了家庭的压力和经济负担。
关于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评析
、
显 示 ,2 0 1 3年第 四季 度末在 外务 工 人数 为 2 7 . 2 3 万人, 与 上一 期统 期 两地 分居 留守 妇 女与 丈 夫的 交流 匮 乏 , 感 情 转淡 , 农村 留 守妇 女 计 数据 相比增 加 了 0 . 1 3 万人 。口 在这样 的 社会背 景下 , 由于 “ 二元 把 自己 看作 家庭 、 丈 夫 的附 属 品, 逆 采顺 受 的接 受生 活 的苦 难和 丈 结 构体 制 ” 、 户籍 制度 等政 策的 束缚 以及农 民工群体 自身 的原 因 , 城 夫的 漠视 , 将 婚姻当 作丈 夫单方面 的恩赐 , 忽略 自身的利 益 。嘲 市 仍然 无法 提供 给农 民工 “ 举 家迁移 ”的条件 , 远 离家 乡进城 务工 五、 农村 留守妇 女的家 庭关系 的农 民工只 能如 “ 候 乌 ”一般 穿梭 于城市 与故 乡之 间 , 伴 随大 量进 本 文研 究留 守经历 对于 妇女 家庭关 系 的影响 , 这种 家庭 关系 主 城务 工农 民工群 体 的是大 量的 “ 留守 ”群 体 , 这一 群体被 形象 的称 要包 括夫 妻关 系和亲 子关 系 , 这 一关 系是否 稳定 直接 影响 留守妇 女 为“ 3 8 6 1 9 9 ”部 队 , 分 别表示 留守妇女 、 留守 儿童 和留守 老人群体 。 的家 庭幸 福 , 同时对 于留守 儿童 的健康 成长 及城 市农 民工 的幸福 生 本文 主要 通过 对于 现有 研究 成果 的梳 理与 归纳 , 并对 已有 研究 活亦有 影响 。 成 果进 行客 观 的评析 , 希 望对我 国 目前 的留守 妇女 问题 的研究 起到 1 、 夫妻 关 系
一
定 的借鉴作 用 。 在 对 留守 妇 女 家 庭关 系的 研 究 中, 对 夫 妻 关 系 的研 究 相对 较 二、 农村 留守妇 女的概 念界定 多, 主 要是研 究 留守妇 女 的夫妻 情感和 心理 状况 。许传 新在 通过对 刘 永萍 认 为 , 留守 妇 女 就是 丈 夫外 出打 工 3 个 月 以上 , 由 女性 于数千名农村妇女的调查得出结论, 他认为,“ 留守”通过扩大夫
留守妇女社工活动方案
留守妇女社工活动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留守妇女问题日益突出,她们长期在城镇外工作,丈夫和子女则留在农村。
由于长期与家人分离,留守妇女在情感上和精神上都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为了关注并改善留守妇女的生活状况,社工组织应积极采取行动,开展一系列针对留守妇女的社工活动。
二、目标与目的1.目标通过留守妇女社工活动,帮助留守妇女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提升她们的自信心和生活质量,增进家庭关系。
### 2.目的 - 搭建一个相互支持和交流的平台,让留守妇女感受到关爱与温暖。
- 促进留守妇女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和作用,拥有一定的社会参与能力。
- 帮助留守妇女提升家庭管理、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三、活动内容与方法1.定期培训和工作坊在活动中,组织定期开展培训课程和工作坊,涵盖以下方面的内容: - 社交技能:教授社交技巧,帮助留守妇女建立和维护社交关系。
- 职业技能:提供职业培训,帮助留守妇女提升就业竞争力。
- 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妇女学会调节情绪和应对压力。
方法:- 邀请专家学者给留守妇女进行培训讲座。
- 组织小组讨论和互动活动,提供实践经验和案例分享。
2.家庭咨询和辅导针对留守妇女在家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个别和群体咨询,进行家庭关系疏导和家庭教育辅导。
方法: - 设立专门的咨询热线,为留守妇女提供咨询和辅导服务。
- 组织家庭主题座谈会,提供互助和交流的机会,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
3.亲子活动组织亲子活动,加强留守妇女与子女的亲子关系,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方法:- 组织亲子游园活动、亲子手工制作等亲子互动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 开展亲子教育讲座,为留守妇女提供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指导。
4.社区合作和参与与社区合作,为留守妇女提供更多的社交圈和资源支持。
方法: - 鼓励留守妇女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拓展社交和人脉资源。
- 建立社区资源库,为留守妇女提供有关法律、保险、医疗等方面的支持和咨询。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调查及社会工作介入——以山东省刘白杨村为个案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调查及社会工作介入——以山东省刘白杨村为个案刘丽晶;刘诣【摘要】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解决与需求的满足是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的应有之义。
在前期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基于社会工作新视角探讨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妇女群体的空间及路径,反思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妇女群体应注意的问题,目的旨在通过理论与实务的双重层面使留守妇女问题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与更切实有效的改善。
%Solving the rural left - behind women's issues and meeting the rural staying women' s demands are the meanings of helping people to help themselves idea in social work. Through the early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and based on the new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 we explore the space and path and reflect the problems on social work intervening the rural left - behind women. Through the double level of theory and practice ,we aim to get more extensive attention and more effective improvement.【期刊名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4页(P6-9)【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社会工作介入【作者】刘丽晶;刘诣【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68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男性富余劳动力纷纷走出家门外出务工,农村的人口状况和人群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群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介入作者:白露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14期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和重视,留守妇女也进入学者研究的视野。
本文从生态系统理论角度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进行分析,考察她们的生存状态,进而从社会工作角度对留守妇女问题的应对提出相关工作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社会工作留守妇女农村基金项目:2010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1040)。
作者简介:白露,长江大学政法学院,本科。
一、问题的提出农村留守妇女是指丈夫长期在外务工,被迫留守在农村的妇女。
早在20世纪80年代,农村留守妇女群体就已产生,并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数逐年增加。
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妇女数量在2000年到2005年短短5年间就由1302.4万增加到4700万。
豍留守妇女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010年至2011年在湖北部分农村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当地农村也有相当数量的留守妇女。
通过交谈发现,她们当中一部分是因有孕在身,在家待产而留守;另一部分是因家中孩子过小,需要父母亲自照看而留守。
这些留守妇女多处在20-35岁之间,身体等各方面状况良好,其中部分表示,在孩子长大后,会跟随丈夫一同外出打工。
在留守期间她们需要承担繁重的家庭劳动,不可避免的出现心理失调、生活不适等问题。
二、农村留守妇女出现的原因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人及其周围的环境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个体问题的出现并不仅仅是由单个因素所引发,而是由系统的多个层面和多个元素共同作用所导致。
以此理论为基础,对留守妇女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可以发现留守妇女的产生是社会、家庭、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环境因素1.经济体制改革催生了大量的农民工首先开始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方面提高了农村农业生产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剩余劳动力不得不重新进行职业选择。
长期以来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城市高收入的工作、便捷的生活条件对“面朝黄土背朝天”农民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吸引了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投入到城市建设当中。
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大量转移,农民工群体出现。
2.城乡二元体制限制农民家庭整体迁入城市在195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对农村人口迁向城市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自此便逐渐形成了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农村社会、城市社会的“二元体制”。
改革开放以后,暂住证制度推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已有的户籍制度有所松动,对农民在城市安家限制也相对减少,但长久以来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的不平等的资源配置制度,使农民举家迁居城市又受到来自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限制。
为保证经济收入和家庭二者之间的平衡,他们只能选择一个人留守家中,一个人外出打工。
(二)家庭因素1.家庭负担过重,经济来源较少中国自古以来“家”的文化就很浓重,家庭承载了较多的功能和责任。
尤其是在农村,家庭不仅要承担子女的养育,还要负担父母的养老,这在无形中大大加重了家庭的压力和经济负担。
同时在物价不断上涨的形势下,农民仅依靠土地的收入无法应对生活压力。
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他们只能在城市中寻求有较高收入的工作。
2.家庭内部男女分工的选择一方面,受“女主内,男主外”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家庭对男性的期望值较高,给予他们挣钱养家的任务。
因此在选择外出对象时,男性往往会进入城市,而女性则留守家中照料老人,抚育儿女。
另一方面,女性所具有的生育孩子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她们在家庭中的分工。
早期社会所形成的男女劳动分工,女性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范围内度过的,职责是喂养和照料孩子。
豎对于20-35岁的农村留守妇女来讲,子女年龄比较小,对母亲的依赖性较大,加上城市的生活成本及教育成本较高,所以她们在孩子到了适学年龄之后,再进入城市与丈夫一起工作。
(三)个人因素1.从男女两性生理上的差别来看,男性比女性更加强壮,更能承受体力劳动由于男性在骨骼和肌肉方面的发育要优于女性,因此他们看起来要更加强壮,更加有力气,承担的体力劳动也更大。
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男性所承担的劳动都要远远重于女性所承担的。
豏农民在进入城市之后所从事的也多是超负荷的体力劳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也是女性很难应对和承受的。
2.从后天的受教育程度来看,农村的男性受教育程度要普遍高于女性农村“重男轻女”现象较为明显,一个家庭更愿意让男性享有更多的教育资源,而女性成长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学习如何处理家务等。
虽然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影响下,女性可以在短暂的学校教育当中习得一些基础知识,但这仍不能为她们在城市立足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3.从心理上来看,男性比女性更富有开拓挑战精神心理学家麦可比和杰克琳做的一些调查研究显示,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
豐在进入新环境之后,男性比女性更好竞争,也更愿意去挑战和尝试。
因此,在面对与农村生活截然不同的城市生活时,男性会有更强的欲望去了解和探索,在遭遇挫折和突发情况时他们也拥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方法,所以男性更愿意进入城市,而女性则愿意留在原有的生活环境中。
综上来看在体力、智力及心理上,农村妇女难以保证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留守家中成为她们一个更好的选择。
三、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丈夫外出对留守妇女来说既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她们的生存状况也喜忧参半。
(一)社会参与增加,社会地位低下由于家庭“顶梁柱”的暂时缺失,留守妇女不得不承担起家庭内部及对外的所有事务,这为她们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习惯了家庭生活的留守妇女开始关注和参与社会事务:村委选举,她们可以根据自己意愿进行投票;对于村级事务,她们开始积极的了解并参与其中;对于“三农”的相关政策,她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
留守妇女的活动范围由“小家庭”到“大社区”扩展,使她们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获得锻炼。
由于自身素质受限,自我发展意识不足,农村对妇女社会参与的忽视等原因,她们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因社会参与的增加而提升,相反,却常常因“孤儿寡母”遭受歧视,受到不公正待遇。
如在与村委发生经济或土地纠纷时,利益得不到保障;在部分问题上的相关权利受到忽视等。
(二)社会支持网络不健全农村社会支持网络主要依靠亲缘和地缘关系建立。
留守妇女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支持网络由自己一方的亲属及丈夫一方的亲属组成,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支持网络主要是由同乡村民构成。
丈夫离开原有的生活地区,使得农村家庭前期所建立的社会支持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裂痕,留守妇女的支持系统显得较为薄弱。
亲属及村民所提供的支持以非正式支持为主。
留守妇女在农业劳动方面应付不足时,亲属和村民可适当提供体力帮助。
但在面临子女教育、老人养老等问题时,非支持网络只能提供情感支持,却难以保证相对专业的知识支持和充足的物质帮助。
非正式支持在留守妇女面对实际困难时所给予的支持是较为单一的。
(三)家庭地位提升,家庭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较大留守妇女家庭地位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家庭事务拥有了决策权。
丈夫的离开使留守妇女在处理家中事务上开始掌握一定的决策权,她们在家庭中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二是对家庭收入的贡献更加明显。
留守妇女与丈夫在劳动地点及劳动内容上出现明显界限,在收入上也有了清晰的划分,她们对家庭的贡献可用明确的数字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她们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
三是在农业生产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权。
丈夫远离农村,对家中农业生产爱莫能助,留守妇女需要独自面对繁重的农业劳动,这也为她们提供了一定的自主权,提升了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威信。
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务工,虽然给留守妇女的个人发展带来很大空间,但家庭角色的缺失也使她们不得不独自承担更多的家庭重担。
留守妇女既要照顾老人,又要抚育子女,还得进行高强度的田间劳作。
多项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现状调查表明,她们在赡养老人、教育子女方面存在问题和困惑。
同时,面对丈夫的长期外出,她们的安全感极度缺乏,一方面担心丈夫独自在外打拼天下的艰难生活,另一方面也担心丈夫长期不归,会另立门户。
四、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妇女问题的方法(一)政策层面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深入了解留守妇女的需求及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担任政府政策的倡导者,将收集到的相应信息传达给政府,以为政府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时,也可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可对与留守妇女紧密联系的相关群体——农民工、农村老人及儿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留守妇女因农民工的出现而产生,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出现。
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利益,保证他们的休息时间和探亲时间,可进一步稳定留守妇女的家庭关系。
完善农村医疗制度和养老保障制度,减轻家庭养老负担。
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减轻家庭教育负担。
另一方面,针对留守妇女,政府也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由于男性劳动力的缺失,农村留守妇女成为农村社会参与的主要力量。
政府在“男女平等”原则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保证妇女社会参与机会的同时也要保证她们在参与过程中能得到公正对待,并能在重大事务上给予妇女与男性同等的话语权。
(二)个案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者针对服务对象或其家庭的特别问题提供的一对一的服务方式。
在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的前期,社会工作者可针对特别个体提供个案服务。
社工在协助她们解决自己面临的某个问题或某项需求的过程中,也要帮助她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挖掘她们的潜能,鼓励她们看到自身优势,学会解决问题的步骤,提升应对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意识。
(三)小组工作方法对于有共同需求和问题的留守妇女,社工可以集中进行小组辅导。
小组不仅可以解决她们面对的共同问题,同时也为她们扩大自己的社会支持体系提供平台和机会。
针对存在子女教育问题的留守妇女进行相应的小组辅导,一方面可以加强她们对教育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能为她们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在组员的相互支持过程中逐步建立自己的支持网络;针对有情绪困扰的留守妇女,可开展情绪发泄小组,鼓励组员一起讨论压力缓解办法,学习情绪发泄方法,同时帮助她们找到适合的情绪抒发对象。
(四)社区工作方法农村社区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改善农民在农村的就业待遇,尽可能保证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就业,减少农民工的产生,从根本上消除留守妇女。
针对社区内已留守的妇女提供相应支持。
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服务,为留守妇女提供必备的心理援助,帮助她们正确面对压力,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提高留守妇女自身文化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提升自我发展意识;结合社区留守妇女情况,整合社区资源,培育相应的社区组织,为留守妇女提供长效的社会支持。
加强对留守妇女问题的重视和关注,不仅能够对农民工问题的解决起到积极作用,还能预防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