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_初中化学_知识点总结_第六章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章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章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4e6e80af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f3.png)
(每日一练)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章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梳理单选题1、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不正确的说法是()A.甲、乙两处的现象分别是黑色粉末减少、黑色粉末逐渐变红B.甲处发生的反应是典型的吸热反应C.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D.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未进行尾气处理答案:D解析:A、在甲处,在高温条件下,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在乙处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铜,所以,甲、乙两处的现象分别是:黑色粉末减少,黑色粉末逐渐变红,故A正确;B、在甲处,在高温条件下,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是典型的吸热反应,B正确;C、由装置的特点可知,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故C正确;D、由装置的特点可知,丁装置可以收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不需要尾气处理。
故D错误。
故选D。
2、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中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A.二氧化碳能用作灭火剂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D.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答案:B解析: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A、二氧化碳能用作灭火剂是利用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的性质,既利用了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化学性质,错误;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属于物理性质,正确;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是利用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属于化学性质,错误;D、二氧化碳作气体肥料是利用二氧化碳与水在光的作用下反应,属于化学性质,错误,故选B。
3、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A.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的构成不同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构成不同C.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D.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CO2能和水反应生成酸答案:B解析:A、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分子构成不同,故化学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B、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碳单质,由于它们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符合题意;C、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碳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水分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故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不符合题意;D、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CO2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符合题意。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章碳和碳的氧化物重点知识归纳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章碳和碳的氧化物重点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07194dc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9b.png)
(每日一练)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章碳和碳的氧化物重点知识归纳单选题1、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中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A.二氧化碳能用作灭火剂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D.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答案:B解析: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A、二氧化碳能用作灭火剂是利用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的性质,既利用了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化学性质,错误;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属于物理性质,正确;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是利用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属于化学性质,错误;D、二氧化碳作气体肥料是利用二氧化碳与水在光的作用下反应,属于化学性质,错误,故选B。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C60可用作超导材料B.木炭可用作电池电极C.石墨可用于制铅笔芯D.金刚石可用于裁割玻璃答案:B解析:A、C60具有金属光泽,有许多优异性能,如超导、强磁性、耐高压、抗化学腐蚀、在光、电、磁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故A正确。
B、石墨用作电池的电极,是因为石墨具有导电性,木炭导电性较差,故B错误;C、石墨很软且在纸上划过会留下痕迹,故可用于制作铅笔芯,故C正确;D、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可用于裁割玻璃,故D正确。
故选B。
3、下列涉及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根据微粒观: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B.根据转化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C.根据结构观:氩原子和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D.根据守恒观:10mL质量分数40%的硫酸,加10mL水后质量分数变为20%答案:B解析: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A错误;B、一氧化碳和氧气的点燃的条件下可以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所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故B正确;C、氩原子和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化学性质不相同,氯离子可以结合阳离子构成物质,而氩原子性质稳定,故C错误;D、10mL质量分数40%的硫酸的质量大于10g,而l0mL水的质量等于10g,混合后质量分数大于平均值20%,等质量混合时才是20%,故D错误。
详细!初中化学全册单元知识点思维导图全总结
![详细!初中化学全册单元知识点思维导图全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0660b14aef8941ea66e0548.png)
01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02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03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05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06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07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08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09第九单元:溶液10第十单元:酸碱盐一、化学用语1、电离方程式:2、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生石灰CaO;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石灰石、大理石CaCO3;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纯碱、口碱Na2CO3;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胆矾、蓝矾CuSO4·5H2O;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氨水NH3.H2O。
二、金属活动性1、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三、酸、碱、盐的溶解性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八个常见的沉淀物: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碳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3、四微溶物: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四、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即有不在溶液中存在或在水溶液中不易电离的物质)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初中化学每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每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720d772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04.png)
初中化学每章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入门1. 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是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
2. 物质的分类: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3. 化学符号:元素的符号表示,如H代表氢,O代表氧。
4. 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与1/12个碳-12原子质量的比值。
5.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第二章:元素与化合物1. 元素周期表: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
2. 常见元素:如氢、氧、碳、氮等,它们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
3. 化合物的形成:通过化学反应,元素可以结合形成化合物,如水(H2O)。
4. 酸碱盐:酸是能够提供氢离子(H+)的物质,碱是能够提供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盐是酸和碱中和反应的产物。
第三章:化学反应原理1.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2. 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3.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进行的速度,受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4. 化学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第四章:气体的性质1. 气体的分类:根据化学性质,气体可以分为惰性气体、氧气、酸气等。
2. 气体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密度、溶解性等。
3. 气体的收集方法:如水置换法、向上排空气法等。
4. 气体的实验室制备:通过化学反应在实验室中制备气体,如氢气、氧气等。
第五章:水和溶液1. 水的性质:水是极好的溶剂,具有较高的比热容和表面张力。
2. 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3. 溶解过程:溶质分散在溶剂中形成均匀混合物的过程。
4.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已经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则是溶质未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
第六章: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硬度、熔点、沸点等。
初中化学知识点分章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分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f8ffbe0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ae.png)
初中化学知识点分章总结第一章化学入门1.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和体积。
2. 物质的分类: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3.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反应,生成新物质的过程;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状态或形态的改变,不产生新物质。
4. 原子与分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粒子。
5. 元素与周期表:元素是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的集合,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1.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
2.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3. 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是指带电粒子之间的化学反应,产生新的化合物。
4. 化学式: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 摩尔概念: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表示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个粒子的任何物质的量。
第三章物质的性质1.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2. 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3. 酸碱理论:酸碱指示剂、pH值、酸性和碱性溶液的性质。
4. 溶液:溶液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均匀混合物。
5.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包括过滤、蒸发、结晶、蒸馏等方法。
第四章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反应等。
2.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3. 反应的速率与条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4. 能量的变化: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如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5.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涉及电子的转移。
第五章常见物质1. 空气的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其他气体组成。
2. 水的特性: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包括水的循环和水的净化。
初中化学笔记 超全
![初中化学笔记 超全](https://img.taocdn.com/s3/m/cb63fe3d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85.png)
初中化学笔记超全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1.1 化学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1.2 物质的分类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混合物包括物理混合物和溶液。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
1.3 化学符号和化学式化学符号是表示元素的独特元素符号,是由印刷在中心的大写字母表示的。
化学式是表示化学反应中物质组成的一种方法。
分子式表示分子中原子的数量,而化合价则表示元素在分子中的位置。
1.4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原子序数是元素存在于核心部分的原子数量。
化学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合理地排列成元素周期表。
原子的电子组成和化学的性质取决于皮层外层电子数量。
第二章物质的物理性质2.1 物质的物态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物态。
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物质的物态会发生变化。
2.2 波动和振动波是沿着空间传播的能量传递,波的性质包括波长、频率、振幅和传播速度等。
振动是物质偏离其稳定位置的周期性运动。
2.3 能量和功能量是物质拥有的能够完成功的能力,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
功是一种科学术语,描述了物体由于作用力的施加而发生的变化。
第三章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3.1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原来的化学反应物快速失去外部形态,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变化过程。
反应分为合成、分解、置换、加氧和加氢五种类型。
3.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化学符号和化学式。
写化学方程的指南是四项:化学式至少要平衡、最小化分数系数、原子数量和电荷数不改变、用计量单位标识反应过程。
3.3 化学反应量化学反应量是化学反应中涉及的化学物质的质量与能量转化之间的关系。
燃烧反应和热量反应是常用的反应。
第四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化学4.1 钠和氯的化学钠和氯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代表元素,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钠是银白色金属,是一种非常活泼的元素。
氯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常以气体形式存在于大气中。
初中化学溶解现象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溶解现象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c9150db76c66137ef061933.png)
初中化学溶解现象知识点总结篇一: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一、溶液和乳浊液1、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各部分密度、颜色等完全一样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注意:(1)溶液的关键词:均一、稳定、混合物。
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2)判断某物质是否为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①是否为均一、稳定的混合物;②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3)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如CuSO4溶液为蓝色。
(4)一种溶液中可以含一种或多种溶质,但只有一种溶剂。
3、溶液的组成①从宏观上看,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②从微观上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均一地分散到溶剂分子之间。
③溶液、溶剂和溶质之间的量的关系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体积≠质体积+溶剂体积4、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①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植物油的汽油溶液中,植物油为溶质,汽油为溶剂;当溶剂为水时,水可以省略,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②若固、气体与液体混合,一般习惯将液体看作为溶剂,固、气体看作溶质③若是由两种液体混合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④两种液体混合且有水时,无论水多少,水一般作为溶剂? 注意:a一般水溶液中不指名溶剂,如硫酸铜的溶液就是硫酸铜的水溶液,所以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为水。
b、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生成物硫酸锌,而不是锌;5. 影响因素溶解的因素有:①温度②溶质颗粒大小③搅拌6.乳浊液定义: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全国通用版初中化学第六章碳和碳的氧化物考点总结
![全国通用版初中化学第六章碳和碳的氧化物考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e679e35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ca.png)
(每日一练)全国通用版初中化学第六章碳和碳的氧化物考点总结单选题1、如图为金刚、石墨和C60的结构模型图,图中小球代表碳原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原子的排列方式改变,则构成的物质种类改变B.相同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产物相同C.相同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化学性质相同D.在特定的条件下,石墨既可转化为金刚石,也可转化为C60答案:C解析:A、金刚石、石墨、C60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构成物质的种类不同,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B、金刚石、石墨、C60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产物都是二氧化碳,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C、相同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化学性质不相同,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D、金刚石、石墨、C60的组成元素相同,可以相互转化,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中有用信息的提取能力。
2、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中,错误的是()A.利用量简量取10mL的水时,如果采用的是仰视,其他操作都正确,则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大于10mL B.点燃氢气时发生爆炸,可能是因为没有检验氢气的纯度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熄灭,证明集气瓶中装的是二氧化碳D.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充分反应后,需将装置冷却至室温再读数,否则测量结果偏低答案:C解析:A、仰视读数偏小,量取的水比实际需要的水大,A说法正确。
B、不纯的氢气在爆炸极限内遇火会发生爆炸,故B说法正确。
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熄灭,不能证明集气瓶中装的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氮气等,故C不正确。
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要等装置冷却才能准确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否则测量结果偏低,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3、空气中含量最多,又可以作为焊接金属的保护气的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一氧化碳答案:B解析:A、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物质,能与空气中多种物质发生反应,不能做保护气,故A不正确;B、氮气在空气中含量较多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常作为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故B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仅占0.03%,题目中该气体在空气中含量较多,故C不正确;D、一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很少,题目中该气体在空气中含量较多,故D不正确。
初中化学知识点整理
![初中化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fc56e1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ca.png)
初中化学知识点整理推荐文章初中化学推断题常考知识点热度:初中化学中考必背知识点热度:初中化学常见热门知识点热度:最新初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热度:超详细的初中化学必背知识点热度:初中化学内容比较多,知识比较零散,老师在讲课时,着重围绕重点内容进行讲授。
因此要仔细听课,认真做笔记。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一些初中化学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多变一分解反应:一变多置换反应:一单换一单复分解反应:互换离子2、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正价):一价钾钠氢与银,二价钙镁钡与锌,三价金属元素铝;一五七变价氯,二四五氮,硫四六,三五有磷,二四碳;一二铜,二三铁,二四六七锰特别。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盛装药品,连好装置"定"试管固定在铁架台"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收"收集气体"离"导管移离水面"熄"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4、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一通"先通氢气,"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5、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氧正氢负,氧一氢二":正极放出氧气,负极放出氢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
6、组成地壳的元素:养闺女(氧、硅、铝)7、原子最外层与离子及化合价形成的关系:"失阳正,得阴负,值不变":原子最外层失电子后形成阳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价;原子最外层得电子后形成阴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价;得或失电子数=电荷数=化合价数值。
初中化学的各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的各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60c3159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2c.png)
初中化学的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质的组成一、物质的分类1、简单物质和化合物2、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3、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二、混合物1、悬浮液、溶液、胶体2、各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过滤、挥发、蒸馏、结晶、萃取)三、化学元素1、化学元素的符号和命名2、元素的周期表四、化合物1、碳水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2、根据元素的种类和数量进行的计量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化学键一、原子结构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环组成2、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和电荷3、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二、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的大小和结构1、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特点2、原子核的大小和结构3、原子的大小和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三、化学键1、化学键的种类(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2、化学键的特点和性质3、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第三章:化学反应一、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1、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2、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3、化学反应的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反应)二、化学平衡1、化学平衡的概念2、平衡常数和平衡常数的计算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三、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3、化学反应速率和能量变化的关系四、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化学反应的放热和吸热现象2、热反应焓和热反应焓变的计算3、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和化学平衡的关系第四章: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一、离子反应的定义1、离子和离子化合物的特点2、离子反应的表示方法二、溶液的电离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三、离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配离子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2、离子反应式的平衡四、常见的离子反应1、酸碱反应2、氧化还原反应3、沉淀反应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1、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点2、氧化还原反应的电荷变化二、氧化剂和还原剂1、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定义和特点2、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反应中的转化三、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1、金属和非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2、还原金属离子和氧化非金属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第六章:金属与非金属元素一、金属元素1、金属元素的性质2、金属元素的化合物3、金属元素的应用二、非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3、非金属元素的应用三、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比较1、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对比2、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的电子传递过程第七章:酸碱与盐一、酸的性质1、酸的定义和特点2、酸的强度和浓度3、酸的常见特点和应用二、碱的性质1、碱的定义和特点2、碱的强度和浓度3、碱的常见特点和应用三、酸碱中和反应1、酸碱溶液的中和反应2、中和反应的表示和计算3、酸碱溶液的滴定四、盐的性质1、盐的定义和特点2、盐的种类及其制备3、盐的应用第八章:碳的物质一、碳的化合物2、碳的化合物的结构和分类3、碳的化合物的应用二、有机化合物1、食糖、淀粉和纤维的化学结构和特点2、脂肪和脂肪酸的化学结构和特点3、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结构和特点三、石油和煤1、石油和煤的成因和性质2、石油和煤的加工和利用3、石油和煤的环境保护以上是初中化学各章知识点的总结,涵盖了物质的组成、原子结构与化学键、化学反应、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金属与非金属元素、酸碱与盐、碳的物质等内容。
初中化学知识点各章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各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8fe2268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ae.png)
初中化学知识点各章总结第一章:化学入门1.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元,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2.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分为氧化物、酸、碱、盐。
3. 化学实验安全:了解实验室规则,学会使用实验器材,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4. 元素与周期表: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周期表是元素按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1. 分子与原子: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2.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
3. 元素的性质:元素的性质由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4. 离子的形成: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阳离子和阴离子。
第三章: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2.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3.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4. 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第四章:空气与水1. 空气的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其他气体组成。
2. 氧气的性质:氧气是支持燃烧和呼吸的重要气体。
3. 水的组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化学式为H2O。
4. 水的性质:水在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液体,具有较高的比热容和表面张力。
第五章:常见的酸和碱1. 酸的性质:酸具有酸味,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
2. 常见的酸:硫酸、盐酸、硝酸等。
3. 碱的性质:碱具有苦味和滑腻感,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4. 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铵等。
第六章:盐与化肥1. 盐的概念:盐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2. 常见的盐: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等。
3. 化肥的分类: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料。
4. 化肥的使用:合理施用化肥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第七章:能源与材料1. 能源的分类: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2. 材料的分类:金属、塑料、橡胶、纤维等。
3. 能源的转化与利用:如太阳能、风能、化石燃料的利用。
化学知识点初三总结归纳
![化学知识点初三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86bb772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8a.png)
化学知识点初三总结归纳化学知识点初三总结归纳一、分子和原子、元素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特点: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物质三态的改变是分子间隔变化的结果,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原子间隔越大。
水银温度计遇热汞柱升高,就是因为温度升高时汞原子间间隔变大,汞的体积变大。
例如: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
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
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
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有一种氢原子无中子)。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C原子质量的1/12。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
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一般不写。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
2、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
)②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
③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但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不同。
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
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初中化学第六章知识点(浓缩精华版)含重点标记
![初中化学第六章知识点(浓缩精华版)含重点标记](https://img.taocdn.com/s3/m/d994e26a08a1284ac85043f5.png)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一、金刚石、石墨和60C 1、碳的几种单质①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玻璃刀的刀头、钻探机的钻头等②石墨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
可用于制铅笔芯、电池的电极等。
注意:铅笔里面其实不含铅,是石墨和黏土混合而成的混合物。
H 代表Hardness,坚硬的;B 代表Black,黑的③60C 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性质很稳定④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
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要强,如制糖工业利用其来脱色,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也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
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⑤碳的几种单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2、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①常温下的化学性质稳定(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档案材料一般用碳素墨水书写、古代书画历经百年也安然无恙、木质电线杆埋入地下部分用火烧焦可防腐都是利用这个原理)②可燃性: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2CO :22CO O C −−→−+点燃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 :CO O C −−→−+点燃2③还原性:木炭高温还原氧化铜应用:冶金工业↑+−−→−+2CO Cu CuO C 高温(置换反应)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课题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1、实验室制法①原理:石灰石(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 3+2HCl =CaCl 2+H 2O+CO 2↑②发生装置和过氧化氢制氧气相同③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2CO 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④检验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澄清的石灰水浑浊,则是二氧化碳验满方法:用点燃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小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满2、工业制法: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 3=CaO+CO 2↑课题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二氧化碳①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②化学性质:a.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高温b.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 2+H 2O =H 2CO 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 2CO 3=H 2O+CO 2↑c.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 2+Ca(OH)2==CaCO 3↓+H 2O (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d.与灼热的碳反应:C+CO 2=2CO (吸热反应,CO 2是氧化剂,C 是还原剂)③用途:a.灭火(灭火器原理:Na 2CO 3+2HCl =2NaCl+H 2O+CO 2↑)b.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④危害及防治措施温室效应——原因:过多的CO 2、O 3、CH 4、氟氯代烷等a.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b.开发新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c.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2、一氧化碳①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②化学性质:(H 2、CO、C 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②还原性)a.可燃性:2CO+O 2=2CO 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现象: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b.还原性:CO+CuO =Cu+CO2应用:冶金工业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③有毒: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高温点燃。
化学知识点全总结初中
![化学知识点全总结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56ca9a5b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4a.png)
化学知识点全总结初中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及其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
化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分子、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大类。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如金属铁、非金属氢等,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它是由原子组成的。
元素的分子是由同一种原子构成的,而化合物的分子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纯物质物理混合而成的物质,混合物的性质是不固定的,可以通过物理手段进行分离,如过滤、挥发、沉淀等。
第二章:离子和离子化合物离子是由原子或分子失去或得到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形成的带电粒子,可以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阳离子是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带正电荷的离子,如钠离子(Na+)、氢离子(H+),而阴离子是得到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带负电荷的离子,如氯离子(Cl-)、氧离子(O2-)。
离子化合物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它的特点是通常呈结晶状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溶解性。
离子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按一定的比例有序排列而成的。
第三章:化学元素和周期表化学元素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纯物质,它是由原子序数、原子量和元素符号组成的。
周期表是将元素按其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而成的,可以分为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等。
主族元素是周期表中IA、IIA、IIIA、IVA、VA、VIA、VIIA族元素,它们的化合价数通常为1、2、3、4、5、6、7。
过渡元素是周期表中IIIB至IIB族元素,它们的化合价数较为复杂,可以形成多种离子。
稀有气体元素是周期表中0族元素,它们是化学性质稳定的,通常不与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
第四章: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3a005cfaa00b52acfc7ca7d.png)
1.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二、基本知识、理论三、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四、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五、物质的溶解性六、化学之最七、解题技巧和说明八、初中化学中的“三”九、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十、化学实验总结十一、基本化学反应2.初中化学规律总结3.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4.初中化学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一)5.初三化学初中总复习——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二)6.初中化学总复习——化学实验综合7.初中总复习——化学计算综合一、基本概念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原子的质量÷(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17.原子的结构:原子、离子的关系: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6.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碳的三种单质:
1、金刚石:
(1) 物理性质:
A、颜色:无色透明
B、形状:正八面体
C、硬度:天然最硬的物质
D、导电性:不导电
(2) 结构:空间立体结构(常被用来解释熔点高,硬度大)
(3) 用途:
A、因为其颜色、状态:常被用来作装饰品
B、因为其硬度大,常被用来作钻探机钻头、玻璃刀头
2、石墨:
(1) 物理性质:
A、颜色:深灰色,有金属光泽
B、形状:新鳞片状固体
C、硬度:质软,滑腻
D、导电性:可导电
(2) 结构:层次结构(常被用来解释硬度小,可做润滑剂的原因)
(3) 用途:
A、利用硬度小,可用来做铅笔芯
B、利用其滑腻性质,可用来润滑剂
C、利用其导电性,可用来电极材料
(4) HB铅笔简介:H代笔硬度,数值越大,硬度越大,最硬为6H
B代笔黑色,数值越大,黑度越大,最黑为6B 3、足球烯:(C60)
(1) 物理性质:不导电
(2) 结构:C60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其结构类似足球4、注意事项:
(1) 碳三种单质的空间结构示意图:
(2) 碳单质的构成微粒:
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B、足球烯(C60)是由碳分子构成的
(3) 混合物与纯净物:
A、金刚石、石墨、足球烯(C60)是三种不同的碳单质,因此三
者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B、由同种元素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而由同种分子构成
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同种元素构成不同单质,在初中阶段主要有三种情况
➢由磷元素构成的不同单质:红磷和白磷
➢由氧元素构成的不同单质:氧气和臭氧
➢由碳元素构成的不同单质: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等
二、无定形炭:
1、无定形炭的种类:
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等
2、无定形炭的组成:
无定形炭主要都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因为没有固定的形状,所以叫无定形炭
3、木炭和活性炭:
(1) 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而具有吸附性,利用这个性质可吸
附一些色素或者异味
(2) 活性炭:木炭经过水蒸气高温处理后,可得到活性炭,活性炭的
吸附性比木炭还强,因而经常用在防毒面具中吸附毒气、制糖工
业中进行脱色等
三、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反应
此性质常用来解释:
(1) 古代字画为什么可以保留到现在
(2) 木质电线杆为什么要先烧焦才能插入土内
2、加热或者点燃下,可以跟某些物质反应
(1) 可燃性:
A、当氧气充足时:C + O2点燃CO2 剧烈燃烧、白光、放热、使
石灰水变浑浊
B、当氧气不足时:2C + O2点燃2CO 产生能量少,污染大;煤
炉中常见反应
(2) 还原性:
单质碳在高温下可以和某些氧化物反应,夺取氧化物中的氧,表现为还原性
A、C + 2CuO 高温2Cu + CO2↑
B、2C + Fe3O4高温3Fe + 2CO2↑
C、C + CO2高温2CO
3、碳与氧化铜的实验
(1) 实验装置:(如右图)
(2) 实验现象:
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黑色粉末中有红色固体生成
(3) 注意事项:
A、实验结束时,应先将导管撤出再熄灭酒精灯
B、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氧化铜失去氧而变成了铜单质,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
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成铜的物质,因而具有还原性,是还原剂
6.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1、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
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一般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反应物的状态固体固体和液体
加热不需要加热装置示意图
制取气体示例高锰酸钾制氧气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2、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
选择气体的收集装置一般要考虑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
(1)排空气法:
A、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
B、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
(2)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备注:判断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比空气小,可采用相对分子量法,空气的相对分子量为29,如果气体的相对分子量大于29,则其密度就大于空气,
如果小于29,其密度就小于空气
二、工业制二氧化碳:
工业制二氧化碳一般采用高温煅烧石灰石
方程式为CaCO3高温CaO + CO2↑
反应的主要生成物是氧化钙,俗称生石灰、副产品为二氧化碳
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原理:
(1) 实验室利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与稀盐酸
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2) 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 + CO2↑
(3) 注意事项:
A、不能用浓盐酸: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使制得的二氧化碳混有氯
化氢气体
B、不能用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沉淀,覆盖在碳酸钙表面,使反
应不能继续进行
C、不能使用碳酸钠:碳酸钠是粉末状,反应太快,二氧化碳来不
及收集
2、装置:
(1) 仪器名称分别为:漏斗(或用分液漏斗)、锥形瓶、集气瓶
(2) 选用此装置制取气体的条件是:反应不需要加热,反应物为固液
型或液液型
3、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加入石灰石或大理石。
(3)加入稀盐酸。
(4)收集CO 2。
4、检验及验满:
(1) 检验: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 验满:点燃的火柴放在集气瓶口,熄灭则表示收集满
5、注意事项:
(1) 长颈漏斗末端应深入液面以下,原因:防止二氧化碳从漏斗口
逸出
(2) 导管应刚伸出胶塞即可,原因:有利于气体排出
(3) 液体不能加太多,原因:防止液体从导管口溢出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 色味态:无色无味气体,其固体称为干冰,干冰升华需要吸热
(2) 溶解性:易溶于水:(经常出现以下两个考点)
(3) 密度:比空气大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 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一般不支持燃烧,但是对
某些物质也有助燃性,例如镁条可以在
二氧化碳中燃烧,因此,金属镁燃烧而
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来灭火
(2) 与水反应
A、与水反应的方程式为:CO2 + H2O === H2CO3 生成的碳酸
能使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B 、碳酸不稳定,方程式为:
H 2CO 3===== CO 2↑+H 2O
H 2CO 3 Δ H 2O + CO 2↑(加热条件下可加快分解)
因此石蕊试液的红色会褪去
3、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1) 实验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 原因:生成白色碳酸钙沉淀
(3) 方程式:Ca(OH)2 + CO 2 ==== CaCO 3 ↓+ H 2O
(4) 此方程式经常用于解释一些现象
⎪⎪⎪⎩⎪⎪⎪⎨⎧
4、用途
(1) 灭火剂:原因: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 制冷剂或者人工降雨:原因:干冰升华吸热
(3) 制啤酒、饮料:原因:溶于水生成碳酸
(4) 做气体肥料:原因: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浓度越高,
光合作用越强
5、对环境的影响:引起温室效应
备注: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利昂等
6、低碳生活:(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理念,
倡导“低碳”生活:如:少开私家车,多乘公交车;一纸多用;此反应的应用
少吃肉,多吃蔬菜等
二、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
(1) 色味态:无色无味气体
(2) 溶解性:不溶于水
(3) 密度:比空气略小
2、化学性质
(1) 毒性,其原因为: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之不能与氧气结合
(2) 可燃性:
A、方程式:2CO + O2点燃2CO2
B、实验现象:放热,产生蓝色火焰,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
(3) 还原性:以氧化铜为列
A、装置图
B 、方程式:CO+ CuO 加热Cu + CO2
C、实验现象:红色固体逐渐变黑色,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
灰水变浑浊
(4) 注意事项:
A、实验前,先通一氧化碳后点酒精灯,原因为一氧化碳与空气混
合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而实验后,先灭酒精灯后停止通一氧化碳,原因为防止生成的铜与氧气反应
B、需要对尾气进行处理,方法有:点燃法和收集法
(5) 写出CO和氧化铁的方程式:4CO+ Fe3O4高温3Fe + 4CO2 3、用途
(1) 做燃料:
(2) 冶炼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