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费用支付不合理 暗中避税有风险
法律法规知识:合理避税和不当避税的区别
法律法规知识:合理避税和不当避税的区别合理避税和不当避税的区别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税收制度中,合理避税是企业和个人合法权益的一种维护方式。
而不当避税则是企业和个人为逃避税收法律规定而采取的不合法手段。
在实践中,企业和个人应当注重合理避税,而不应当采取不当避税,避免违反法律法规,承担法律责任。
一、合理避税的定义和特点合理避税是指企业和个人在创造税收过程中,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和税收政策,通过合理和合法的方法减少税负的行为。
合理避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法性:企业和个人合理避税的操作是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进行的。
比如,合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凭证齐全、账簿清晰等方式避税,这些方法都是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
2.合理性:企业和个人合理避税遵循市场规律和经济利益,充分利用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设计,合理利用企业自身优势,减少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3.人道和公义:合理避税不仅符合税务部门的规定,也符合企业和个人道德和社会公义的要求。
它能够制定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行业和社会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二、不当避税的定义和特点不当避税是指企业和个人在税收过程中违反国家税收法规,采取非法、欺诈手段等手段规避税款的行为。
不当避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违法性:企业和个人不当避税的操作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利用一些不合法的方法来规避税费和更多的积极义务。
2.不公正:不当避税行为违背了社会公正和公平原则,并破坏了税收秩序。
而且,这种行为会给政府和社会公共利益带来一定的损失和危害。
3.风险高:不当避税的行为存在很大的风险和代价,一旦被税务部门查处,不仅要承担相应的惩罚责任,也会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
三、合理避税与不当避税之间的关系合理避税是在法律法规、纳税申报常识和会计准则等范围内的合法行为。
因此,合理避税的目的是合法减少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推动企业的合规和经营发展;而不当避税则是违法规避税款的行为,目的是通过欺诈手段违反法律法规,达到非法牟利的目的。
企业传统的“避税”方法带来的常见风险
企业传统的“避税”方法带来的常见风险两套账是很多企业常用的传统的“避税”方法之一,表现上看好像给企业或老板带来了利益,但随着我国依法治税的力度不断深入,强化社会信用建设、金税三期、大数据分析等一系列举措的不断完善,这种做法在以下几个方面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和风险,很容易被税务机关监控并使企业处于困境。
一、现金往来风险《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监管体制机制的意见》(国办函〔2017〕84号)规定,个人账户大额和可疑交易银行税务共享信息。
文件明确了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税务机关、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国务院银行业、证券、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组成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评估工作组的工作思路,要求各部门发现异常,互相分享信息。
从前企业为了隐藏收入或为了使账面上的资金平衡,常采用的大量现金进行交易的方式,现在税务部门如果想查已是易如反掌。
从前虚开发票、销售不入账等通过老板、股东或财务人员的个人银行卡回流的现金现在会成为偷逃税的证据。
二、人员费用列支风险国税地税机构合并、社保税征意味着个税申报基数、社保缴纳基数、工会经费及残疾人保障金缴纳依据等,都能通过金税三期系统做到统一取数、口径一致。
纳税人针对同一计税依据想少申报缴纳税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以往企业为了规避社保支出,在工资表上做文章、在工资表上减少员工人数,降低工资总额,将个人的工资额做到当地社保最低缴费标准或个税起征点上下的做法存在巨大风险。
三、偷漏税界定风险金税三期的全覆盖也给予偷税、漏税行为致命打击。
金税三期建立的“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对纳税人信息进行实时监控。
对税务机关而言,纳税人的很多“小动作”其实就是掩耳盗铃之举。
税务机关通过企业上下游进销对比、横向纵向行业成本、利润数据对比分析就可知道企业经营是否异常。
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自动预警,税务机关工作人员上门造访,两套帐很难逃脱税务机关人员的鹰眼。
费用列支方面的税收风险控制
费用列支方面的税收风险控制一、企业取得的普通发票,购货方名称未写全称。
按税务部门的要求一定要写购货方企业的全称,否则是不允许列支的。
二、取得的大额普通发票未附明细。
例如:某企业取得的大额普通发票,品名是办公用品,金额20000元,是不合规的,应在发票项目栏写各项货物的明细,如果品种多,应附销售清单加盖销售方公章。
三、以收据白条入账。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第52号令),第十九条条例第六条所称符合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凭证(以下统称合法有效凭证),是指:(一)支付给境内单位或者个人的款项,且该单位或者个人发生的行为属于营业税或者增值税征收范围的,以该单位或者个人开具的发票为合法有效凭证;(二)支付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或者政府性基金,以开具的财政票据为合法有效凭证;(三)支付给境外单位或者个人的款项,以该单位或者个人的签收单据为合法有效凭证,税务机关对签收单据有疑义的,可以要求其提供境外公证机构的确认证明。
根据上述规定,企业应以取得的合法有效凭证入账,否则不能在税前列支。
四、记账凭证“会议费”、“差旅费”的后附凭证不合规,仅附几张酒店发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0]84号),第五十二条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经营活动有关的合理的差旅费、会议费、董事会费,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证明资料的,应能够提供证明其真实性的合法凭证,否则,不得在税前扣除。
差旅费的证明材料应包括:出差人员姓名、地点、时间、任务、支付凭证等。
会议费证明材料应包括:会议时间、地点、出席人员、内容、目的、费用标准、支付凭证等。
企业应严格按税法规定,后附相应的完整齐全的凭证,以证明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
五、业务招待费超标准列支。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43条的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企业支付个人劳务报酬的种种涉税大坑
企业支付个人劳务报酬的种种涉税大坑在日常经济活动中,经常发生企业委托个人提供劳务服务的情况。
企业在支付个人劳务报酬时,有很多做法都不正确,属于不经意间给自己挖下大坑,将自己置于涉税风险中。
第一种坑:企业支付劳务报酬时,既不索要发票,也不进行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义务,直接列支费用.有些企业在支付个人劳务报酬,只是简单的做了一个《劳务报酬支出明细表》,相关人员签字后进行发放并列支相关费用。
这种处理方法是严重错误的。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8号)进行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
.。
.扣缴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企业支付劳务报酬,无论金额大小,都应该在纳税申报时,进行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申报工作。
企业代缴个人所得税时,企业需要填报个人所得税明细申报表,项目选为“劳务”,人员选“非本单位”即可。
第二种坑:企业支付劳务报酬时,在完成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义务后,不索要发票,直接将支付的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
很多企业在支付个人劳务报酬时,不要求取得劳务费的个人向企业提供正式发票。
只是在申报个人所得税时,按照相关规定完成了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义务,然后直接列支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
这种做法正确么?我们知道,企业支出的相关费用,必须按规定取得相关的资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四章“发票的管理和开具”第二十条规定: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对外发生经营业务收取款项,收款方应向付款方开具发票;特殊情况下由付款方向收款方开具发票。
企业支付个人劳务报酬,没有取得发票,属于没有取得符合规定的票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四章“发票的管理和开具”第二十二条规定: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财务报销凭证,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拒收。
支出风险及防控措施
支出风险及防控措施在如今的商业环境中,支出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不良的支出管理可能导致财务损失,因此企业应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以降低支出风险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支出风险的来源,并提出一些有效的防控措施,旨在帮助企业保护财务利益。
一、支出风险的来源1. 错误的采购决策错误的采购决策可能导致企业购买低质量或过度供应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浪费资源和资金。
例如,未认真评估供应商可靠性和产品质量可能导致采购到次品或不合格产品。
2. 腐败和内部欺诈腐败和内部欺诈是企业面临的严重支出风险。
员工滥用职权、虚报报销、偷盗资金等不诚信行为将直接导致企业财务损失。
3. 过度开支企业管理层未能有效控制开支也是支出风险的一个重要来源。
如果企业未能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合理的预算和财务计划,可能导致过度开支和最终亏损。
二、支出风险的防控措施1. 强化供应商评估和管理为了降低错误采购的风险,企业应建立供应商评估制度,并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管理。
在选择供应商时,应考虑供应商的信誉度、产品质量、交货能力和售后服务等因素。
2. 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员工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并监督员工的行为。
此外,企业还应加强财务审计机制,及时检测和防范内部欺诈行为。
3. 制定合理的预算和财务计划企业管理层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预算和财务计划,确保开支与收入相匹配。
同时,企业还应实行严格的预算控制和审批程序,避免过度开支。
4. 严格执行审批程序企业应建立严格的支出审批程序,确保每一笔支出都经过合理的审核和授权。
只有经过充分审批的支出才能支付,以避免未经授权的支出和财务损失。
5. 定期监测和风险评估企业应定期监测和评估支出风险,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这可以通过建立风险管理团队和制定风险评估计划来实现。
结论支出风险是企业经营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为了有效控制支出风险,企业应加强供应商评估和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制定合理的预算和财务计划,并严格执行审批程序。
对外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的反避税调查风险及应对
对外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的反避税调查风险及应对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税收监管的加强,企业在对外支付特许权使用费时面临着更严格的税务审查和调查风险。
在处理这些风险时,企业应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以保障其合法权益。
本文将对对外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的反避税调查风险及应对进行讨论。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支付特许权使用费是一种常见的国际商业交易。
许多跨国企业通过支付特许权使用费将知识产权转让给其海外子公司或关联方。
然而,由于特许权使用费往往具有高额的利润转移潜力,因此相应的税收规则对其进行了严格限制和监管。
一、调查风险分析1.利润转移风险:企业可能通过将高利润业务转移到低税收地区的特许权使用费支付行为来降低其税负。
2.不合理定价风险:企业在支付特许权使用费时,如果定价不符合公正、合理、互利原则,可能引发税务机关的调查。
3.跨境税务调查风险:由于特许权使用费往往涉及多个国家的交易主体,企业在支付特许权使用费时可能面临多国税收监管机构的调查。
二、应对措施为了应对对外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的反避税调查风险,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规性风险评估:企业应建立合规性评估机制,确保特许权使用费支付行为符合相关的国际税收规则和当地法律法规。
同时,企业还应关注国际税收规则的变动,并及时进行调整。
3.内部合规管理加强:企业应加强内部合规管理,确保特许权使用费支付行为符合公司内部规章制度和程序。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审核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并确保相关文件和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税务文件和记录保存:企业应合理保存与特许权使用费支付相关的税务文件和记录,以备税务机关的审查和调查。
这些文件和记录应包括相关合同、发票、付款证明、交易计算依据等。
5.跨境合作与信息共享:企业应积极配合税务机关的调查,并及时回应相关的查询和要求。
在国际合作方面,企业可以主动参与国际税收透明合作组织(如OECD)的合作项目,加强国际信息共享和合作。
6.审计与稽查风险预防:企业可以通过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和风险评估来识别和预防可能的税务风险。
合理避税的意义及合理避税的重要性
合理避税的意义及合理避税的重要性合理避税是在法律范围内,通过合法手段有效减少纳税义务的行为。
在现代社会,合理避税具有重要意义和重要性。
首先,合理避税是个体和企业行使合法权益的一种方式。
纳税是公民和企业应尽的义务,但没有义务过多支付税款。
通过合理避税,个体和企业能够利用税收法律的漏洞和机制,减少税负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财产权益。
同时,合理避税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个体和企业创造更多的投资和发展机会,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其次,合理避税对于维护税收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税收公平是税收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通过合理避税,个体和企业能够避免虚假的税务处理和操纵,从而防止出现不当的税收差异和暴利。
合理避税能够保证税负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减少不正当的税收优惠和避免滥用税收制度的情况发生。
此外,合理避税还可以推动税收制度的和优化。
税收制度是一个国家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避税,个体和企业能够对现有的税制规则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促使税务机关进行相关的制度,进一步提高税收征收和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合理避税可通过其自身在税收征管中的表现,帮助税务机关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推动税收管理方式的转变,更科学、更规范、更高效地执行税务管理工作。
最后,合理避税对于个体和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性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税收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成本,通过合理避税,可以减少企业的税负,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合理避税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生产和市场拓展,推动创新和进步。
同时,个体和企业能够通过合理避税,减少税务风险,提高经营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综上所述,合理避税具有重要的意义和重要性。
它是个体和企业行使合法权益、维护税收公平、推动税收制度的和优化、以及促进个体和企业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性经营的重要方式。
当然,合理避税也需要遵循法律的规定和要求,不能违法违规,以免引发不良影响和法律风险。
经费风险及解决措施
经费风险及解决措施引言在任何项目中,经费是一个重要而敏感的问题。
缺乏或管理不善的经费可能会对项目的顺利进行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经费风险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经费风险的常见来源,并提出解决这些风险的措施。
经费风险来源1. 不完善的预算规划一个项目在开始之前需要进行预算规划,包括项目所需的费用以及其分配方式。
如果预算规划不完善或不准确,就可能导致经费不足或被浪费的风险。
例如,项目可能会出现意外的费用,或者预算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项目的所有方面。
2. 经费调配不当经费调配不当也是一个常见的经费风险来源。
这包括将经费用于与项目目标不相关的事物,或者在项目进展过程中过度或不充分地使用资源。
这可能导致项目无法按计划进行,甚至可能导致项目停止。
3. 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也可能对项目的经费产生风险影响。
例如,经济形势的变化、政策的调整或供应链的中断都可能对项目的经费产生不利影响。
这些因素通常是项目无法控制的,但仍可能对经费产生重要影响。
4. 管理不善的风险如果项目经理或团队对经费风险的管理不善,也可能导致经费问题。
这包括未及时识别风险、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风险、或者没有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计划等。
解决经费风险的措施1. 精确的预算规划为了降低经费风险,项目团队应该对项目的预算进行精确的规划。
这包括考虑到项目的所有方面,如人力资源、设备、培训等。
在制定预算时,项目团队应该尽可能全面地预见到可能的费用,确保预算的准确性。
2. 有效的经费调配为了避免经费调配不当的风险,项目团队应该制定有效的经费调配计划。
这意味着将经费用于与项目目标相关的活动和项目阶段,并合理分配资源。
定期进行经费审查,确保资金按照计划使用,并及时调整经费分配,以适应项目的需要。
3. 多元化的经费筹集途径为了减轻外部因素对经费的影响,项目团队应该采取多元化的经费筹集策略。
这意味着不仅依赖于单一的资金来源,而是努力寻找多个资金来源,以降低风险。
不规范的收入核算带来的税务风险
不规范的收入核算带来的税务风险收入不入账。
酒店业取得现金等收入不给客人开发票,或者在客人索要发票时采取抹零或者赠送客人饮料等方式,将收入不入账核算,逃避缴纳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按照税收征管法的规定,一旦被税务机关查实,将面临偷税的处罚。
酒店业存在企业负责人签单消费的行规,不计收入却将相应成本扣除,造成计税收入减少。
会计和税法确认收入的原则存在差异,对于签单消费,会计上可以理解为没有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确认收入,但根据收入与成本配比的基本原则和国家税务总局有关文件,酒店负责人在本公司请客吃饭签单,虽未实际收到餐费,但仍应按视同销售确认收入,并扣除成本。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的规定,企业可以将这部分签单消费列入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60%和当年销售(营业)收入5‰二者孰低的原则在税前扣除,这样就可以解决签单消费的税务风险。
酒店装修及改扩建带来的税务风险为提升酒店档次,达到星级酒店评定标准等目的,酒店每隔几年进行装修或者改扩建等几乎成为行业常态。
这些大额费用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分期计提折旧进行摊销,这在会计处理原则和税务处理上没有太大差异。
如果利用摊销调节利润,将会带来税收风险,一是造成计征房产税的不确定,房产税应按装修或改扩建后的价值为计税依据;二是因计提折旧的随意性,给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造成混乱。
另外,为追求国际化的视觉风格,国内很多星级酒店的装饰装修往往采用国外设计公司的设计方案和理念,这就涉及对外劳务支出的税务问题。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非居民承包工程作业和提供劳务税收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9号)的规定,酒店企业应就该项对外支付劳务合同向税务机关备案,在对外支付时应提供税务机关开具的对外支付证明,如果不备案,将面临税收征管法的处罚。
外国劳务提供者应向酒店所在地税务机关进行临时税务登记并按规定缴纳该笔收入的税款。
外方提供劳务者如果不进行税务登记,税务机关可以将向外方支付劳务费用的酒店作为指定扣缴义务人。
个人理财规划中需要防范的税务风险有哪些
个人理财规划中需要防范的税务风险有哪些在个人理财规划的过程中,税务风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如果没有妥善处理,可能会给个人财务状况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
那么,到底有哪些常见的税务风险需要我们加以防范呢?首先,我们来谈谈收入申报不准确的风险。
很多人在获得各种收入时,没有清晰、准确地进行申报。
比如,除了常规的工资收入外,还有兼职所得、投资收益(如股息、利息、租金等)、财产转让所得等等。
如果对这些收入没有如实向税务机关申报,一旦被查处,不仅要补缴税款,还可能面临罚款和滞纳金。
就拿兼职来说,有些人可能觉得兼职收入不多,或者是通过现金交易,就心存侥幸不申报。
但如今税务机关的监管手段越来越先进,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信息共享,很容易发现这些未申报的收入。
投资收益方面,比如股票投资获得的股息分红,如果没有按照规定申报纳税,也是存在风险的。
还有些人在出售房产、车辆等资产时,为了少交税,故意压低成交价格申报,这都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其次,税收优惠政策误用也是一个常见的税务风险。
为了鼓励某些领域的发展或特定人群的创业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
然而,如果对这些政策理解不准确或者滥用,就可能引发问题。
比如,针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从业人数、资产总额、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等。
如果企业为了享受优惠而虚构数据或者不符合条件却强行套用,一旦被发现,将面临税务处罚。
再比如,个人所得税中的专项附加扣除,如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
如果在申报时提供虚假信息或者不符合扣除条件而进行申报,同样会带来税务风险。
另外,税务筹划不当也是一个容易陷入的陷阱。
一些人在进行个人理财规划时,会寻求税务筹划来降低税负。
但如果筹划方案不合理、不合法,反而会得不偿失。
比如,有些所谓的“税务筹划专家”建议通过设立多个公司来分散收入,以达到降低税率的目的。
但这种做法如果没有真实的商业目的,只是为了避税,很容易被税务机关认定为恶意筹划,从而引发税务风险。
规避税费法律后果(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收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行使公共权力的物质基础。
然而,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试图通过规避税费来减轻负担,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税收法律法规,还可能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
本文将就规避税费的法律后果进行探讨。
一、规避税费的常见手段1. 虚开发票:企业或个人通过虚开发票、虚列支出等方式,将应纳税收入转移至非应税收入,从而逃避税款。
2. 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通过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手段,篡改财务数据,达到少缴、漏缴税款的目的。
3. 漏报、少报收入:企业或个人故意隐瞒部分收入,或者虚报支出,以降低应纳税所得额。
4. 跨境避税:通过在境外设立公司、转移利润等手段,将应纳税收入转移至境外,逃避税款。
5. 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或个人滥用税收优惠政策,将其本应缴纳的税款转移到优惠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二、规避税费的后果1. 税收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纳税人有义务依法纳税。
对于故意规避税费的行为,税务机关将依法进行查处,并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具体包括:(1)补缴税款:对于少缴、漏缴的税款,纳税人应依法补缴。
(2)加收滞纳金:对于未按时缴纳税款的行为,税务机关将依法加收滞纳金。
(3)行政处罚:对于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税务机关可以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如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
(4)刑事责任:在情节严重的情况下,纳税人可能面临刑事责任,如偷税罪、逃税罪等。
2. 经济损失:规避税费可能导致企业或个人面临以下经济损失:(1)罚款、滞纳金等费用:因规避税费而产生的罚款、滞纳金等费用,将对企业或个人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2)税收利益损失:规避税费导致企业或个人未能享受应得的税收优惠政策,从而损失税收利益。
(3)信誉损失:规避税费行为一旦被曝光,将严重影响企业或个人的信誉,对业务开展造成不利影响。
3. 社会责任:规避税费行为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
费用报销的涉税风险
费用报销的涉税风险第一篇:费用报销的涉税风险会计日常工作中费用报销事务几乎占了工作的一大半,但因为其操作难度相对较小,导致许多会计人在重复的费用报销工作中麻痹大意,最终影响其工作质量。
可以说,费用报销工作如同一面镜子,可以照见公司管理的方方面面。
签字流程与权签额度体现了公司的内控水平;发票审核与费用归属可折射税控风险意识;有无公款私用、贪污浪费等现象可以甄别高管的廉政程度;费用动向则能透视公司运作效能。
下面为大家解读费用报销的一些技巧。
一、重点关注费用报销的涉税风险费用报销时应重点关注发票合规性、费用归集、签字手续、预算等事项。
其中,潜在的税务风险点包括:①发票审核不严,导致假票、废票入账,少交所得税;②将薪酬类支出当作费用处理,如出差补贴,少交个税;③将不能全额在税前扣除的费用计入其他科目,如将旅游费计入差旅费,少交所得税;④将赠送行为当做费用报销,如购礼品用于客户维护,少交增值税、个税、所得税。
为了降低涉税风险,费用报销需做到四统一,即会计分录、凭证摘要、审批单据、发票应保持一致。
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让会计做账规范,另一方面是为了规避税务风险。
许多企业的费用报销瑕疵多多,有替票现象,也有套现现象,还有替薪现象,这给财务留下诸多隐患。
不管怎样,会计人员应秉持一点:费用报销,以发票记录为准,只认发票上的列示。
二、审批签字如何规范员工报销费用时,都需要哪些人签字呢?中等规模的企业签字流程一般为部门经理、财务部、财务总监、主管副总。
如果公司没有下发费用预算,一般还需总经理签字。
部门经理签字作用是证明业务属实,财务部签字目的是审核发票与金额、核定预算,财务总监签字是为了知晓资金流向,副总或总经理签字是审批同意资金支出。
各级领导进行费用报销权签时,等于是为公司资金的支出把关。
如何杜绝一些领导不作为、乱作为呢?不妨借鉴一下华为的做法。
华为高管余某因在费用报销审核中未认真履责,华为决定停止其费用报销权签权力三年,本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企业薪酬管理中的税务风险该如何规避
企业薪酬管理中的税务风险该如何规避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的薪酬管理不仅关乎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还与税务问题紧密相连。
如果企业在薪酬管理中未能妥善处理税务事宜,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的风险,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那么,企业在薪酬管理中究竟可能会遇到哪些税务风险?又该如何有效地规避这些风险呢?一、企业薪酬管理中常见的税务风险1、薪酬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的税务风险企业在设计薪酬结构时,如果没有充分考虑税务因素,可能会导致员工个人税负增加,同时也可能使企业承担不必要的税务成本。
例如,将员工的薪酬过多地以现金形式发放,而忽视了福利、津贴等非现金形式的薪酬安排,可能会使员工的应纳税所得额增加,从而导致个人所得税税负上升。
2、薪酬发放方式不合规导致的税务风险一些企业为了方便或者出于其他目的,可能会采用不合规的薪酬发放方式,如通过个人账户发放工资、奖金,或者以虚假的发票报销来代替薪酬发放等。
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税务法规,还可能引发税务机关的调查和处罚。
3、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导致的税务风险企业作为员工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义务人,有义务按照税法规定准确计算员工的应纳税额,并按时代扣代缴税款。
如果企业未能履行这一义务,未足额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将会面临税务处罚的风险。
4、薪酬税务申报不准确导致的税务风险企业在进行薪酬税务申报时,如果申报数据不准确、不完整,或者申报时间逾期,都可能会引发税务风险。
例如,漏报、错报员工的薪酬收入,或者未及时申报员工的离职、退休等情况,都可能导致税务问题。
二、税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1、经济损失税务风险一旦爆发,企业可能需要补缴税款、缴纳滞纳金和罚款,这将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
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的税务违规案件中,罚款的金额可能相当巨大,严重影响企业的资金流和财务状况。
2、声誉损害税务问题的曝光可能会对企业的声誉造成严重的损害,影响企业在市场上的形象和信誉,从而降低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度,对企业的业务拓展和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薪酬发放中的合理避税技巧内含案例技巧
薪酬发放中的合理避税技巧内含案例技巧薪酬发放是企业日常运营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一个容易引发税务问题的地方。
在合理规避税务风险的前提下,企业可以采用一些合法、合规的避税技巧来降低税务成本。
下面将从合理避税的角度,为大家介绍一些常用的技巧,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第一,合理利用税法留出的空子。
税法对薪酬发放中的福利待遇、报销额度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规定和限制,企业可以在合理范围内进行操作,以合理利用税法留出的空子。
例如,对于员工的加班费、奖金等福利待遇,企业可以根据相关法规规定的最高额度发放,从而降低企业的纳税额度。
第二,合理安排薪酬结构。
企业可以通过调整薪酬结构,合理利用税法规定的薪酬项目,降低企业的纳税额度。
例如,将一部分薪酬转化为股权激励,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或者将一部分薪酬转化为福利待遇,以减少企业的税务负担。
第三,合理规避个人所得税。
在薪酬发放中,企业可以通过合理规避个人所得税,降低员工的纳税额度,从而提高员工的薪酬收入。
例如,在发放薪酬时,将一部分薪酬进行合法的分拆或分项,以使员工的纳税额度降低。
案例一:公司在给员工发放年终奖时,将奖金分为两部分发放。
其中,一部分作为薪酬发放,在个人所得税的计算中按照正常计算,另一部分作为股权激励发放,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通过这种合理的安排,公司的纳税额度得到降低,同时员工也能享受到较高的薪酬收入。
案例二:公司在给员工发放福利待遇时,合理利用税法规定的报销额度。
公司通过设立员工福利基金,将员工的福利待遇纳入基金进行发放,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通过这种合理的安排,公司的纳税额度得到降低,同时员工也能获得更多的福利待遇。
综上所述,合理避税是企业在薪酬发放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利用税法留出的空子、合理安排薪酬结构以及合理规避个人所得税等方式,降低税务成本,提高员工薪酬收入。
但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在合理避税的基础上,企业务必遵守相关法规和规定,不得违法违规,遵守税收纳税义务。
工资发放如何合理避税
工资发放如何合理避税在职场中,工资是劳动者努力工作的回报,也是企业履行雇佣义务的一种方式。
然而,在发放工资的过程中,避税是每个企业和劳动者都关注的问题。
合理避税可以降低企业和个人的负担,提高效益。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工资发放如何合理避税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了解税法是避税的基础。
税法是国家规定的对纳税人征收的税收标准和税收政策的法律体系。
作为纳税人,我们需要了解并遵守税法的相关规定。
因此,了解税法对于合理避税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请教专业人士来增加对税法的了解。
其次,建立正确的工资结构。
工资结构的设计对于避税起着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工资结构可以合法地降低企业和个人的税负。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将工资分为基本工资和奖金两部分。
基本工资可以用于支付个人的基本生活费用,而奖金则可以用于企业的福利或其他附加费用。
分拆工资结构可以有效地避免纳税人被高额税收所困扰。
此外,合理安排福利待遇也是避税的重要策略之一。
在中国,福利待遇是不完全征税的。
通过合理使用福利待遇政策,企业可以在支付给员工的报酬中节省大量的税款。
例如,将员工的基本工资转化为非货币形式的福利,如提供住房、车辆、培训等。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税负。
此外,企业可以合理利用税法中的扣除项目来降低企业税负。
例如,可以通过合理利用教育、医疗、住房等扣除项目来降低个人所得税。
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相关的扣除项目来减少企业所得税。
通过合理的扣除项目的运用,企业和个人都可以降低缴纳的税款。
另外,利用税务筹划和税务规划也是合理避税的重要手段。
税务筹划是指通过调整企业的经营决策和财务行为,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税负。
税务规划是指通过优化个人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达到合理减少个人所得税的目的。
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规划,企业和个人都可以找到最佳的避税策略。
最后,日常的记录和合规操作也是避税的重要一环。
企业和个人需要保持良好的会计和税务记录,确保合规操作。
这样可以避免日后因为税务记录不完善或者不合规操作而产生的税务风险。
对外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的反避税调查风险及应对
对外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的反避税调查风险及应对对外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的反避税调查风险及应对华税律师事务所编者按:2014年7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对外支付大额费用反避税调查的通知》(税总办发[2014]146号),文件要求各地税务机关针对企业向境外关联方支付大额特许权使用费的情况开展排查活动,并于2014年9月将排查情况上报国家税务总局。
据了解,2015年初,各地税务机关将会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对排查结果的审核意见启动特别纳税调整选案程序,针对存在以下特许权使用费支付情形的企业逐步启动特别纳税调整立案调查,相关企业将会面临严峻的反避税调查调整风险。
这对企业而言无疑具有巨大的税务合规风险。
本文中,华税律师介绍了几种极易被中国税务当局重点关注和实施特别纳税调整的特许权使用费支付情形,并提出了一些改善交易和定价政策的建议,以期帮助中国企业预防和避免相关税务风险。
一、反避税调查的重点对象(一)转让定价调查调整的常规重点对象根据《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第二十九条,税务机关在企业所得税日常监管工作中,对具有以下情形的企业是否存在关联交易避税的行为予以重点关注:1.关联交易数额较大或类型较多的企业;2.长期亏损、微利或跳跃性盈利的企业;3.低于同行业利润水平的企业;4.利润水平与其所承担的功能风险明显不相匹配的企业;5.与避税港关联方发生业务往来的企业;6.未按规定进行关联申报或准备同期资料的企业;7.其他明显违背独立交易原则的企业。
(二)新一轮反避税排查工作的重点对象根据《关于对外支付大额费用反避税调查的通知》相关规定,在新一轮反避税排查工作中,税务机关对存在避税嫌疑的以下特许权使用费的支付予以重点关注:1.向避税地支付特许权使用费;2.向不承担功能或只承担简单功能的境外关联方支付特许权使用费;3.境内企业对特许权价值有特殊贡献或者特许权本身已贬值,仍然向境外支付高额特许权使用费。
二、容易被税务机关立案调查的交易形式1.重复支付特许权使用费中国企业从境外关联方购入核心固定资产的同时向境外关联方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由于中国企业与境外关联方只签署有固定资产购销合同,与购入固定资产相关的特许权使用费已经含在购销合同之中,却又另行支付了该笔特许权使用费,从而构成重复支付。
课题经费报销避税措施
课题经费报销避税措施概述在进行课题研究时,经费报销是不可避免的一项工作。
然而,很多研究者在报销过程中往往面临避税的困扰。
避税是合法的,但不符合法规的做法将会引起财务税务部门的审查和处罚。
因此,了解和遵循相关的避税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课题经费报销避税措施,帮助您合理、合规地使用课题经费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税务风险。
1. 合理分配经费在进行课题研究时,经费的分配非常重要。
合理的经费分配有助于降低税务风险。
以下是一些经费分配的建议:•将经费按照研究任务和实际需求进行合理分配,确保每项经费都能够合理支出和报销。
•避免将大部分经费集中在某个特定项目上,尽可能均衡地分配经费。
•如果有多个课题经费来源,合理分配经费来源,避免特定经费来源过分集中。
2. 保留相关凭证为了避免税务纠纷,您应该保留所有与经费报销相关的凭证,如发票、收据、合同等。
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准确记录经费所涉及的人员、日期、地点和目的等详细信息,以确保凭证的完备性和真实性。
•在报销过程中,确保凭证的编号和名称都与报销申请单一致,以便财务人员更好地审核和对账。
3. 合理支出费用合理的支出费用对于避税很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采购物品或服务时,应尽可能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与供应商签订正式的合同或协议。
确保费用合理,并且符合相关法规。
•避免虚假的费用支出,如虚报发票金额、重复报销等。
这些行为不仅违法,还会引起税务部门的关注。
4. 按规定报销按照税务部门的规定进行经费报销是降低税务风险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科研课题经费必须符合相关法规和政策的规定进行报销。
必要时,您可以咨询专业的会计师或税务顾问,以确保报销的合规性。
•在报销时,应按照税务部门的要求填写报销申请,并提供相关的凭证和证明材料。
5. 及时了解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是合法的避税措施。
及时了解并合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有效减少税务负担。
以下是一些建议:•定期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研究者和科研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
会计核算中易产生的税务风险有哪些
会计核算中易产生的税务风险有哪些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会计核算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会计核算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引发税务风险。
这些税务风险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法律纠纷甚至影响企业的声誉。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探讨一下会计核算中容易产生的税务风险。
一、收入确认不准确收入是企业纳税的重要依据之一。
如果在会计核算中收入确认不准确,就很容易引发税务风险。
例如,企业提前确认收入,将尚未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款项计入收入,导致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增加;或者延迟确认收入,将本该在当期确认的收入推迟到以后期间,从而减少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的销售方式,如分期收款销售、委托代销等,如果会计核算方法不正确,也可能导致收入确认的时间和金额出现偏差。
二、成本费用核算不规范成本费用的核算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
常见的成本费用核算不规范问题包括:1、虚增成本费用企业为了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可能会虚构成本费用项目,如虚构采购业务、虚开费用发票等。
这种行为一旦被税务机关查处,将面临严重的处罚。
2、成本费用列支范围不正确将一些不应在税前列支的费用计入成本费用,如企业的罚款、滞纳金、赞助支出等。
同时,对于一些有扣除标准限制的费用,如业务招待费、广告费等,如果超过规定标准列支,也会导致税务风险。
3、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可能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如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
如果选择的成本核算方法不符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或者在核算过程中存在错误,就会导致成本数据不准确,从而影响企业的税务申报。
三、资产核算不当资产的核算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等方面。
在会计核算中,如果资产核算不当,也会引发税务风险。
1、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不准确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方法、折旧年限等应符合税法的规定。
如果企业自行选择的折旧方法或折旧年限与税法不一致,且未进行纳税调整,就会导致应纳税所得额计算错误。
2、无形资产摊销不符合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摊销方法同样需要遵循税法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用支付不合理暗中避税有风险
2015年1月7日,随着最后一张税票打印完毕,浙江省嘉兴市国税局针对当地大企业A公司的调查圆满结案。
该案从立案到结案历时4年,累计调整应纳税所得额近7000万元,补缴企业所得税1300多万元,缴纳利息200多万元,是浙江省嘉兴市国税局迄今为止单户补税金额最大的反避税案件。
“这起案件从立案到结案可谓一波三折。
”嘉兴市国税局国际税务管理处处长钱永亮介绍说。
据了解,A公司是嘉兴市一家生产化学产品的外商独资企业,自2005年投产以来,随着生产经营的正常开展,销售收入逐年攀升,但利润水平却呈现大幅上下波动,2008年出现了更大额亏损。
通过初步了解,A公司与其关联企业的交易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关联销售,产品分别销售给境外关联公司B和国内关联公司C进行再销售;二是与母公司之间进行的包括技术使用费和商标使用费在内的无形资产交易;三是与母公司之间进行的包括技术咨询服务和工程管理服务在内的劳务交易。
基于此,主管税务机关税务人员怀疑A公司可能通过关联销售转让定价,间接承担了境外母公司由于金融危机等市场因素造成的亏损。
因此,嘉兴市国税局将此情况上报国家税务总局,请求立案调查。
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立案后,嘉兴市国税局迅速成立工作小组,着手开展调查。
起初,调查人员认为A公司作为具有生产功能的企业,理应保持合理的利润水平,不应承担市场风险。
但是,通过审查企业账簿等相关资料,约谈各部门负责人和经办人,了解业务流程及定价策略后,调查人员发现A公司的产品全部销售给关联销售公司,而集团的定价政策,是将最终销售价格扣减掉B、C两家关联销售公司的合理利润后,作为A公司的销售价格。
这样,产成品最终市场价格波动造成的市场风险会转嫁到A公司。
为进一步证明B、C两家公司与A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获取的利润率是否合理,同时也为确认A公司是否通过关联销售转让定价转移了利润,调查人员再次选择功能风险相对简单的B公司与C公司作为评估对象进行了可比性分析。
通过比较发现,B、C两家公司并未从与A公司的关联交易中获取过多的利润。
也就是说,在与这两家关联企业的交易中,A公司获取的利润水平是基本合理的。
那么A公司到底是否存在转让定价问题呢?
事实真相至此仍有待考证。
随即,调查人员从A公司签订的合同入手,结合企业的产品生产、设备采购、部门职责,特别是对技术使用费和商标使用费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细化分析。
通过审查A公司日常对外支付的跟踪管理台账,调查人员将焦点放到了A公司与其母公司之间进行的包括技术使用费和商标使用费在内的无形资产关联交易上。
但是,调查人员发现A公司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并不高。
正在调查人员陷入困惑之际,恰逢国家税务总局开展对外支付大额费用反避税调查,对费用开展受益性测试的方式启发了调查人员。
一般在独立企业间的交易中,成本的投入和费用的支出必然要求产生相应的收益作为回报。
A公司从投产开始便依据产量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商标使用费和技术使用费,但是利润水平却呈现跳跃式盈亏,显然持续的特许权使用费支付并未给企业带来稳定的收益。
因此,调查人员再次将A公司的利润水平与可比公司的利润水平进行比较,当A公司的利润水平低于可比公司完全成本加成率四分位区间的中位数时,说明特许权的价值被高估,企业并未从中获得较高收益,此时企业如再支付大额的特许权使用费则是不合理的。
经过对A公司近4年的转让定价调查,税务人员期间与A公司及其顾问机构开展10余轮正式谈判及非正式会谈,几经波折,A公司的态度从强硬到松动再到达成共识,从不承认存在转让定价问题到同意调整数十万元,直至最后完全认同税务机关的方案,对无形资产转
让定价进行调整。
最终A公司补缴企业所得税1300多万元,并按规定缴纳利息200多万元。
随着反避税工作的深入推进,跨国公司的避税手段越来越隐蔽,这对税务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要充分抓住这次调查企业利用特许权使用费支付避税案件圆满结案的契机,调查、管理、服务多管齐下,以点带面,促进类似企业自觉提高纳税遵从度。
”钱永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