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讲解
赏析精彩语句
本文语言保持了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泼辣、犀利、 有力,挖苦性强,感情颜色浓。
1自、夸两了年,以只前希,望我着们国总·联自,夸也着是“地事大实物;博现”在,是是既事不实夸;自不己久,就也不不再 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
“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 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 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锋利泼辣的语言,栩 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布满着嘲讽 意味。
阐述己方的观点 • 2.方式:①摆对立方观点②批驳③树自己观点④论证⑤得
出结论、深化观点
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 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时,有 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他们这样做只能 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鲁迅这篇文章, 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
2、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局部人则可, 假设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
“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说明作者对“我们有并 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确信无疑。“污蔑”一 词,则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对方观点的极端错误性。
检查预习:
1.解释以下词语。Fra bibliotek慨叹有所感受而叹息。
玄虚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哄骗手段。
诓骗 〔kuāng〕 说谎话骗人。
为民请命
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怀古伤今
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哀痛。
• 1、初步生疏驳论的特点
立论
谈论文
驳论
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2、把握本课的内容构造
〔竖起靶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课件
细节描写
文章中细腻地描绘了人物 的神态、言行和心理活动 ,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 真实。
象征手法
通过赋予人物特定的象征 意义,表达出作者对当代 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及命运走向
甲
自信、坚定地相信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是积极的 代表。
阐述中国民族精神没有衰落, 中国人民具有强大的自信力。
第三部分:提出“中国的脊梁 ”的概念,强调自信力的来源 。
指出“中国的脊梁”是那些有 自信力的中国人。
文章结构与段落大意
01
阐述“中国的脊梁”的特点和作 用。
02
强调自信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源 泉。
主题思想及核心观点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的谬论,强调中国人民具有强大的自 信力,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民族精神 。
运用短句、整句与散句结合
短句简洁有力,表达明确;整句形式整齐,语势铿锵;散句 自由灵活,生动形象。三者结合使用,使文章节奏明快,有 力度,又富有变化。
对比、反衬等修辞手法运用效果评价
• 对比、反衬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具有说服力:通过对 比正面与反面事例,突出表现了某些社会现象的危害性,使读 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同时,反衬手法的运用也 强调了正确做法的优越性,进一步支持了作者的观点。
核心观点
中国人民并没有失掉自信力,中华民 族具有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 族复兴的源泉。
语言表达特点及修辞手法
语言表达特点
文章语言简练、质朴、有力,富有感情色彩。
修辞手法
文章运用了反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课实录及教学反思(通用3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课实录及教学反思(通用3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课实录及篇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广东省罗定市罗平中学陈锦才设计简说本文编排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上)第四单元。
本单元是全套书惟一集中编排的议论文单元,从课标与单元要求来看,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还要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
本文的反驳势如破竹,无可抵挡,学习本文,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着重学习作者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品味、分析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的论述性语言。
教学实录一、课堂导入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华民族一向是富于自信力的民族,然而“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且看当时的背景(多媒体显示)。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师: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整体把握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通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显示):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呢?支撑对方观点的论据是什么呢?2、作者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呢?有何根据呢?(教师巡视,发现大部分学生已认真读完并讨论着)师:大部分的同学已读完并互相交流着,哪两位同学分别说一说?(众生举手)生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分析
〔6—8〕
论据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梁
(三)结论:
今 有确信, 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缺乏为据,看地底下
〔9〕
精读课文,争论沟通第一局部: 1、作者开篇树立的靶子是什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两年前总自夸 “地大物博”
不久不自夸 只希望国联
现在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2、支持这个错误观点的论据是什么?
❖ 特点: ❖ 1、篇幅短小,取材〔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
出一条血路〕 ❖ 3、冷嘲热讽、幽默幽默。
作者简介
鲁迅〔〕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宏大的无产阶级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 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 集》、《南腔北调集》、《坟》、《热 风》等十五部。
一、驳论文学问
2 、驳论方法
〔1〕、驳论点法 〔2〕、驳论据法
直接驳 间接驳
〔3〕、驳论证法
3、批驳方式
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
4、驳论文写作思路
树靶子
打靶子
立观点
摆敌论 论点
驳敌论 论证
证明自己 观点
不像一般的谈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 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谈论说理。 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
⑨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哄骗别人。
阅读思考
敌方的错误论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了什么观点?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 5〕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019鲁迅《中国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原文语文
鲁迅《中国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原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省xǐng悟玄xuán虚搽chá 诓kuāng骗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原文阅读(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原文阅读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②,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③,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④。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⑤,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注释】①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本篇最初发表于1934年10月20日《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署名公汗。
文中加粗的语句,是最初发表在《太白》月刊上时被国民党书报检察机关删去了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优秀8篇)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3.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3.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2.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对比体会,感悟自信。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预习课文,给文章和阅读提示中不熟悉和无把握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2.复习有关议论文知识。
3.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的资料。
设题意图: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巩固已有的议论文知识,为更好地学习课文作准备。
3.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近距离接触,感悟自信。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关于自信的心理测试题。
(见多媒体课件)2.学生自测,教师统计自测结果。
3.教师根据自测结果,导入新课。
从调查的结果看,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
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今天我们许多进入职业学校的同学所关注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堂练习)1.词语解释。
(见多媒体课件)2.检测有关议论文知识。
(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3)有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4)议论文有哪几类?(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6)驳论文中需要有作者的正确观点吗?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1.作者简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①鲁迅⑴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②,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③,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⑵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④。
⑶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⑷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⑸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⑹“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⑤”,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⑻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⑼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课下注释:①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了吗》(惠仁)
鲁迅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 树人,周樟寿,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 阳县).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 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 奠基人,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 。 毛泽 东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骨头是 最硬的”。
敌方论点和论据是什么?
敌论点:
敌论据: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自夸“地大物博” 只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两年前 不 久 现 在
失掉的是“自信力”吗?
信“地” 从来没相 信过自己
信“物”
信“国联”
—他信力
现在:求神拜佛——自欺力
思考
作者怎样批驳敌论点?
驳敌论:
自夸“地大物博” 是事实 希望国联 也是事实 求神拜佛 却也是事实 “信地”
初中学过他的作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故乡》 小说集《呐喊》 《社戏》 《雪》 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风筝》
学习目标
了解驳论文,学习其写法; 体会尖锐泼辣的批驳语言; 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积累语汇
搽 chá 玄虚 省悟 xǐng 自欺欺人
作业布置
随笔:《中华脊梁》
二十一世纪 是中国的世纪
2001年7月13 日,萨马兰奇在 莫斯科宣布北京 获得2008年奥运 会主办权。
2002年,中国上海市获得了2010 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这将是世博会第一 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
上海市民在南京东路步行街欢庆申博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成功发射,并于16日安全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 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航天员杨利 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英雄。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呼应上文 “公开的文字”中所提到的那些叫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等谬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呼应第7段提到的那些并不 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以及第8段的“这一类的人们……不能为 大家所知道罢了”。
这句话是说,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看那些反动 文人发表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堪称中国脊梁 的人的所作所为。他们虽然“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但他们“有确 信,不自欺”,是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从公开的文字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
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
事实;现在是既不自夸,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前后照应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明确: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 其论点(即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为后文 的驳论证奠定基础。
论点
论据
论证
从题目看,他们在争论哪件事? 中国人到底有没有失掉自信力
题目有何之妙?
①题目是一个问句,有很大的吸引力; ②题目点出了当时某些中国人的悲哀论调;
③题目表现了作者对这一论调的批驳和揭露; ④题目同时暗示了作者对感这一论调的激愤情感;
⑤题目暗示了暗示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先驳而后立。
关于这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鲁迅是中国的脊梁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此时的鲁迅已 经53岁,两年以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这是鲁迅先生 晚年的作品。
1935年,鲁迅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即“半 租界”,收集1934年所作杂文,命名为《且介亭杂文》,“且介”即 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下一半。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解析
⑤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国民党反动派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当时还处于地下 斗争状态下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 命力量。
(2)“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 法的人······”为什么说这些人是中国的脊梁呢?
埋头苦干的人: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的人, 他们是创造了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 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 李时珍等。 拼命硬干的人:是不怕流血牺牲的人,反抗 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 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 祥等。
二、品味语言、体会讽刺意味,体味作 者的思想感情。
(1) 揣摩第1自然段,三个副词“总”、“只”、 “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第5段有一些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 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3)······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 简直就是诬蔑。 (4)揣摩“自欺力”“他信力”造语的新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 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 ---“失掉自信力了”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 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它以这种问 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 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而现在的 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 点的自信,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 的,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
1.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 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 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 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 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 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 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 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 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教九上(优秀6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教九上(优秀6篇)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语文第五课《故乡》。
2、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体裁:小说三、背景:1、请问鲁迅的故乡在哪?(浙江绍兴)2、对鲁迅的故乡你了解多少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们一些关于鲁迅故乡的信息,从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到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可以看出鲁迅的故乡如何?明确:不仅景美,而且人淳朴、善良、友好。
(留恋、喜爱、思念之情。
)(不是,因为故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很糟糕。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第五课《故乡》三课时》。
6、提问: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呢?(当然不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
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四、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五、理清文章的结构: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依据时间的顺序,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
2:有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他们失去了 对国联的信任,失去了自信力;还有一部分国民党 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他们现在只是自欺欺人,没 有真正的自信力。
真正的脊梁
鲁迅先生的眼中,真正的中国人是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再回到课文 中,找出重复出现的“中国人”这个词,思考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中 国人具体指代了哪些人呢?
中国自信之复兴号动车组列车
中国自信之华龙一号压水堆核电技术
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说说它和本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有什么异同。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 “土崩瓦解”的,我每年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 那虽然落 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 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
②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
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
从中你能读出作者的情感吗?
作者对其荒谬至极,
无能之极的无情嘲讽。
真正的脊梁
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鲁迅先生的眼中,真正的中国人是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再回到课文 中,找出重复出现的“中国人”这个词,思考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中 国人具体指代了哪些人呢?
玄虚( xuán ) 麻醉(zuì) 诓骗( kuānɡ ) 埋头苦干( mái ) 前仆后继( pū ) 不足为据( jù )
诓骗:说谎话骗人。诓,哄骗。
课前导读
1934年8月27日 《大公报》的社评《孔子诞辰 纪念》中写道:“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又荡焉 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已濒于精神幻灭之 域。 ”
的见解或主张,通过反 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 己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
合作探究
阅读最后一段,思考: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要从 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
作用:照应题目,作出回答
课文小结
舍身求法的人 指追求某一种规范(诸如公平、正义等),
不惜牺牲性命的人。
பைடு நூலகம்
文本研读
6.文中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 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 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语言特色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论据:
两年前: 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 希望国联 现在: 求神拜佛
间接反驳 (6-8)
己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古 己论据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脊梁
今
有确信, 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结论(9)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文体知识
再见!
文本研读
3.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 “他信力”指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自欺力”指求神拜佛,欺骗自己。
文本研读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 人们坚持 抗战和民 族解放。
这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前途 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 绝大多数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 民族自尊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鲁迅《中国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原文(最新整理)
鲁迅《中国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原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省xǐng悟玄xuán虚搽chá 诓kuāng骗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
形象地揭示出有自信力的优秀儿女身上坚定、正直、 顽强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
通过“脊梁”这个词,你能想到那些人呢?
埋头苦干的邓稼先;拼命硬干的岳飞; 为民请命的海瑞;舍身求法的玄奘。
有确信不自欺的中国人
今 有确信,不自欺的人 前赴后继的战斗的人
立论 间接批驳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 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树靶子(1-2)
论据:自夸地大物博 信国联 求神拜佛
批靶子
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批驳 (3-5)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的是“自欺力”
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 信力的中国人在
请你辨一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有人
同学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同学乙: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为什么要先说对方的观点呢?
树靶子
批靶子
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鲁迅先生要批驳的论点、论据分别是什么呢?
对方论点 对方论据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 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今了----却也是事实。
鲁迅先生是如何批驳这个观点的呢?
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自信信力力了
事实论据
现象分析
事实本质
夸“地大物博”偷信换“概地念”;信“物”
寄希望于国联
信“国联”
求神拜佛
麻醉自己
他信力 他信力 自欺力
驳论证-直接批驳
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6张PPT)
kǎi ( 慨 )叹
miè 诬( 蔑 )
miǎo ( 渺 )茫
多音字
( lǒnɡ )笼罩 笼
( lónɡ )鸟笼
( pū )前仆后继 仆 ( pú )仆人
( mǒ )抹杀
( qiè )切肤之痛
抹 ( mā )抹布
切 ( qiē )切除
( mò )拐弯抹角
形似字 诓(kuānɡ)诓骗 框(kuànɡ)门框
本文思路
树靶子(1-2):提出对方的观点和论据 打靶子(3-5):承认对方的论据是正确的,但是批驳对方的论据不 能证明观点,属于驳论证。 立观点(6-8):确立自己的观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并进行论证。 得结论(9):得出结论。
品味语言
反复朗读以下几个句子,说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1)“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总”刻画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 (2)“只希望着国联” “只”:刻画出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3)“一味求神拜佛” “一味”刻画出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 顽固不化的样子。
“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有坚硬竖直的特点,是人体的中轴,比喻 中国自古以来,有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分别指哪些人,请你给它们补充几个具体的例子。
埋头苦干的人:执着于某一事业,不畏艰难,奋斗不息的人。 (蔡伦、张衡、毕昇、司马迁、李时珍……) 拼命硬干的人:反抗者、抵御外敌入侵的人 (戚继光、邱少云……) 为民请命的人:替老百姓向上申诉,请求减轻分担或解除痛苦的人。 (范仲淹、杜甫、白居易、梁启超……) 舍身求法的人:为了追求真理,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商鞅、玄奘、谭嗣同……)
上课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 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 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 《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 《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 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 《华盖集》、《南腔北调集》、 《坟》、《热风》等十五部。
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 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 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 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他们这样做只能瓦解斗志,甘做亡 国奴。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 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 而写的。
直接反驳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二)反驳
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埋头苦干的人
间接反驳
古 拼命硬干的人 脊
论据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梁
今 有确信, 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三)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文章论证特点一
敌论据
论证
敌论点
由驳论证入手驳倒论点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 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 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 本文的主旨在于揭露国民党反动 政府卖国投降、腐败无能的本质, 批判“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悲观 论调,歌颂自古以来有充分自信力 的优秀中华儿女,特别是当时在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为解救国难而浴 血奋战的革命人民。
作者写作思路
树靶子 打靶子
立观点
摆敌论 点、论据
驳敌 论证
举例证明 观点
⑵“拼命硬干的人”
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 的人。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 徐等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论据补充
举一个事例来证明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少自信力。
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的 挑衅。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来就是当亡国 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 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 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请结合前面学习过的课文以及背景,分析一下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210 01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深度解读文章,体会作者感情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 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 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 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信“国联”
&
但从未相信过自己
论
据
他信力
现在:热衷于求神拜佛
自欺力
210 01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3.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作者是如何反驳的。
直接反驳
间接反驳
210 01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的是“自欺力”
论点 有并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古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今
“自信力”本是《大公报》社评使用的一个字眼,鲁迅抓住不放,就着 这个字眼起伏翻腾,在“信”的对象、类属、影响上大做文章,并运用“ 仿拟”的手法创出“他信力”和“自欺力”这两个新词。
210 01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3.“他信力”与“自欺力”都是作者自创的词,这两个词的使用达到了怎 样的效果?
②“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 ③“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 。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 极富讽刺意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写作背景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东 北沦陷,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 人”,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 “解救国难”。还有人甚至 “求佛菩萨来保 佑”。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 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孔子诞辰纪念》的 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 义论调。资产阶级走狗文人,也一口一声狂吠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 鲁迅这篇文章, 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 而写的。
2002年,中国上海市获得了2010 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这将是世博会第一 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
上海市民在南京东路步行街欢庆申博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 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6日安全返回地面。我国 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英雄。
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就是现在:这一类人们也何尝少呢?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 信力的中国人在。
举 例 论 证
从古以来: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文中“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你是如何理解的?能 不能举例说明?
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 “埋头苦干的人” 民。 如毕 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 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 “拼命硬干的人” 人。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
拓展延伸
历史新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做好“中 国的脊梁”?
间接反驳 论据 从古至今又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三)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全品》P53
小结
本文抓住敌论据不能证 明敌论点为“突破口”, 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武器, 一举击中其要害。反驳强 劲有力。
语言探究
1.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3.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 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 都失掉了。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 国人在。
“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 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
第二步
打
靶 子
论据 敌论据论点
(1—2)
两年前: 总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 只希望国联 现在: 一味求神拜佛
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
(3—5) 信地信物信国联:失掉的是“他信力”
玄虚 省悟
xuán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xǐng
miǎo
认识上由模糊到清楚,由错误到正确。
因无把握而难以预料。 用谎话骗人。 不满现实,追怀古代的事情。 代老百姓请求保全性命或解除痛苦。 欺骗自己和他人。
渺茫
诓骗
kuāng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自欺欺人 脊梁 jǐ
搽脂粉 chá zhī
5.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 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 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所有中国人)
2.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
3.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
因为 1. 某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 2. 某大学生毕业后当了门卫
所以,有父母说:读书无用!
驳论文
在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不正确的说法, 需要我们写文章批驳,帮助澄清思想,端正 认识。 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通常叫做驳论文。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 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 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作驳论文写作思路
树靶子 打靶子 立观点
证明自己 观点
摆敌论
驳敌论
论点 论据 论证
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写于1934年9月25日 选自《且介亭杂文》
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
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 文艺两种因素。
特点: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 生请愿运动。
1933年3月,二十九军血战喜峰口,以 大刀和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搏,震惊中外。
作者“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 为了民族的进步而奋斗不止的人,是 尚处于地下状态的革命势力 。
怎样理解“中国的脊梁”?
运用比喻,指那些没有失掉自信力 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他们是使 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代表着 广大民众的利益,是中国的希望。
(广大人民) (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 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 量。)
交流疑难
• 本文语言特点:
• 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作业:
2001年7月13日, 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 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 主办权。
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
鲁迅笔下的仿词 拿来主义——送去主义 自信力——自欺力、他信力 当前的仿词 默默无闻——默默无蚊(某蚊香的广告) 趁早下“斑”,请勿“痘”留(某化妆品 广告) 以貌取人——以笑取人 草木皆兵——草木皆冰
第三步
立 观 点
研读赏析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 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
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 信力的中国人在。
(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5.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 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 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 “为民请命的人” 的人。如屈原、关汉卿、海瑞
“舍身求法的人” 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屈原、谭嗣同、玄奘等人
作者“这一类的人们”变后,中共于9月20日和22日 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 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 战斗口号。
驳 论 证
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发现对方要 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 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 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 。
仿词
仿词,就是有意模仿已有的词语(一 般皆为受众所喜闻乐见),进行再创作, 以全新的内容来表情达意的一种修辞手法, 亦即“旧瓶装新酒”。仿词的语言或风趣 幽默,妙趣横生,使人心领神会又印象深 刻;或讽刺嘲弄,当头棒喝,促人警 醒……
在2004年雅典奥运上,中国代表团以
32金的骄人成绩,跻身亚军,直逼美国 霸主地位。
中国女排获得雅典奥运金牌再创辉煌
刘翔获得的男子110米栏金牌 是中国男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得 的第一枚田径金牌。
2005年10月 “神六”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 功
神 六 顺 利 升 空
着陆场工作人员在欢呼庆祝
汶川地震大救援
污蔑 miè
第一步
树 靶 子
对方的谬误论点是: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对方论据是: 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
资料链接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1934年 ,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 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敌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己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间接反驳
(6—8)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以 偏 概 全
古
己论据
今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有确信, 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脊 梁
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9)
文章结构内容
两年前: 自夸“地大物博” 论据 不 久: 希望国联 (一 ) 摆 出 敌 论 现 在: 求神拜佛 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二)反驳 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