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论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论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湘西土家族民歌是湖南省土家族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土家族民歌以其朴实淳朴的表达方式,真挚感人的情感表达和细腻多变的音乐形式,成为土家族文化的瑰宝。
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方面,湘西土家族民歌面临着一些挑战,同时也有一些积极的因素促进着其传承与发展。
传承是土家族民歌发展的首要条件。
湘西土家族的民歌传承自古而今,一直是口头传承。
通过家族和村落的长辈传授给后辈,民歌得以代代相传。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的转变和年轻一代对新事物的追求,土家族民歌的传承面临着一定的压力。
需要加强对土家族民歌传统知识的整理和记录,以及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和传授,才能确保土家族民歌的传承。
在传承的基础上,湘西土家族民歌也需要进行创新和发展。
传统的土家族民歌多以生活琐事和情感表达为主题,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和情感体验。
在现代社会,土家族民歌需要与时俱进,更好地与年轻一代产生共鸣。
这就需要创作新的歌曲,选取新的主题,用现代音乐表现方式来传递土家族民歌的内涵和情感,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除了传承和创新,湘西土家族民歌的发展还需要有效的保护和支持政策。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土家族民歌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土家族音乐家和歌手的培养和扶持,提供更多的演出和宣传机会,让土家族民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还应加强对土家族民歌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提高对土家族民歌的认识和理解,推动其在大众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湘西土家族民歌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不仅对土家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起到重要作用,也是丰富和发展中国民歌的一部分。
通过加强传承、创新和保护,湘西土家族民歌能够更好地走进现代社会,与年轻人产生共鸣,为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摘要】湖南桑植民歌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本文从桑植民歌的历史渊源和特点入手,探讨了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的现状以及其传承意义。
通过对桑植民歌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湖南地区的文化传统,并且有助于将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传承下去。
本文还探讨了桑植民歌的保护与传承路径,指出其重要性,并展望了桑植民歌的未来发展。
通过对湖南桑植民歌的研究和传承,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播和保护,实现文化传统的持续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传承、历史、特点、保护、路径、重要性、发展、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桑植民歌作为湖南省桑植县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桑植民歌逐渐受到关注和研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桑植县作为湖南省的一个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艺术传统。
而桑植民歌作为传统音乐形式之一,承载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反映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特色。
对桑植民歌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挖掘民间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桑植民歌面临着被淘汰和流失的风险。
许多传统民歌已经失传,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研究桑植民歌的历史渊源和特点,探讨其传承和保护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桑植民歌的背景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只有深入了解桑植民歌的历史渊源和特点,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文化遗产。
1.2 研究意义对于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化传承桑植民歌作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思想和生活方式。
通过研究桑植民歌,可以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加深人们对当地文化的理解,推动桑植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二、历史记忆桑植民歌源远流长,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历史和生活变迁。
通过研究桑植民歌的历史渊源,可以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为后人了解历史提供珍贵的资料。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湖南桑植民歌是指源自湖南省桑植县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近年来,对桑植民歌的研究逐渐兴起,各种调查和文化挖掘活动使得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一民歌形式。
本文将从研究现状和传承意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目前对桑植民歌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桑植民歌的调查和记录,二是对桑植民歌的音乐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分析研究。
在调查和记录方面,桑植民歌研究者通过实地走访和与当地老人的交流,搜集了大量的民歌材料。
这些民歌不仅包括桑植县各地的民歌作品,还有桑植民歌与其他地方歌曲的融合形成的新创作。
调查和记录的过程不仅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也保留了桑植民歌的原始风貌,起到了文化传承的作用。
在桑植民歌的音乐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分析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对桑植民歌的旋律、节奏、曲式和歌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通过对比和分析,研究者们发现桑植民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如较慢的节奏和宽广的音域,以及特殊的调式和音阶使用。
桑植民歌的歌词内容也体现了桑植县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历史传统和社会风情等方面的特点。
这些研究为了解和认识桑植民歌的音乐风格和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依据。
桑植民歌是当地人民丰富的精神食粮,是他们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
传承桑植民歌有助于保持当地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桑植民歌作为湖南传统音乐的代表,对湖南地方音乐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研究桑植民歌的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可以丰富湖南音乐的表现手法和创作风格,推动湖南传统音乐的传统和创新的结合,为湖南音乐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湖南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正逐渐提升,并且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
通过调查和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和保留桑植民歌的原始风貌;通过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探讨桑植民歌的音乐风格和文化内涵;通过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促进桑植民歌的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对于桑植县和湖南音乐来说,桑植民歌是一笔珍贵的财富,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传承和发扬。
湖南常宁瑶族民歌的人文价值与传承
湖南常宁瑶族民歌的人文价值与传承1. 引言1.1 瑶族民歌的背景意义瑶族民歌作为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瑶族人民的情感、历史和生活体验。
这些民歌传承了瑶族的丰富文化传统,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瑶族社会中,民歌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通过歌声传承着瑶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瑶族民歌中蕴含着对自然、生活、爱情等诸多主题的表达,展现了瑶族人民的深厚情感和智慧。
通过民歌,人们可以窥探瑶族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世界,感受到其独特魅力和韵味。
瑶族民歌的背景意义在于丰富了湖南常宁的文化底蕴,弘扬了瑶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为当地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瑶族民歌不仅是瑶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加以重视和传承。
1.2 瑶族民歌的传承意义瑶族民歌的传承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瑶族民歌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瑶族人民对生活、情感、信仰的表达方式,传承瑶族民歌可以使瑶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瑶族民歌是瑶族人民的精神财富,是他们的文化记忆和民族自豪感的象征,传承瑶族民歌可以增强瑶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瑶族民歌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和智慧,传承瑶族民歌可以使当代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瑶族民歌的传承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使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促进民族融合和和谐发展。
瑶族民歌的传承意义非常重大,对于保护和传承瑶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湖南常宁瑶族民歌的历史渊源湖南常宁瑶族民歌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瑶族先民的生活和文化。
瑶族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生活在广袤的山区地带,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和音乐艺术。
据史料记载,瑶族民歌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传承,成为瑶族文化的珍贵遗产。
在湖南常宁地区,瑶族民歌的历史渊源尤为悠久。
常宁是瑶族聚居较多的地方之一,瑶族民歌在这里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据专家考证,湖南常宁瑶族民歌的曲调、歌词大多源自瑶族祖先口口相传的经典文化,反映了瑶族人民的生活态度、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
湖南桑植民歌是湖南省桑植县独特的民歌形式,凭借着其丰富多样的歌曲内容和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一直以来受到文化研究者的关注。
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同时传承桑植民歌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民歌形式的调查和记录。
由于桑植民歌是口头传承的民间音乐形式,其保存受到地域和时代的限制,因此民歌的调查和记录是研究的首要任务。
目前,一些学者和民间音乐爱好者对桑植民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查和记录工作,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民歌的音乐特征分析。
桑植民歌在音乐形式、旋律结构、节奏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这些特征对于理解民歌的内涵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一些文化学者和音乐学者对于桑植民歌的音乐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在进行桑植民歌的研究时,需要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调查和记录工作,同时对于民歌的音乐特征、语言表达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
对于桑植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也应加强相关的工作,保护和传承桑植民歌的独特文化价值。
湖南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虽然还有一定的不足,但是其传承和发展对于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该加强对于桑植民歌的研究工作,促进其传承和发展,使其能够继续为人们传递乡土情怀和文化记忆。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湖南传统音乐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是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传统音乐涵盖了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宗教音乐等多个领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湖南传统音乐,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加强保护措施,推动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一、湖南传统音乐的特点湖南传统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不同地区的传统音乐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格和形式。
比如岳阳腔、花鼓戏、山歌等都是湖南地方音乐的代表形式,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岳阳腔擅长表现粗犷豪放的男性情感,花鼓戏则以其欢快活泼的音乐节奏和富有戏剧性的表演形式而著称,而山歌则承载着当地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民间传统。
这些音乐形式在演唱方式、曲调韵律、音调情感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展现了湖南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许多传统音乐表演形式被边缘化,一些传统音乐曲调和演唱方式濒临失传。
受到娱乐产业的冲击,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流行音乐和娱乐化的表演形式,传统音乐的传承面临严峻考验。
针对这一情况,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了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工作。
成立了专门的传统音乐保护机构,建立了保护基地和传承学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由于资源投入不足、传承人才匮乏等问题,保护与传承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难点和短板,亟需加强研究,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湖南传统音乐,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工作,总结传统音乐的经验和教训,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和传统特色的传承发展之路。
需要做好传统音乐的文献整理和考据工作,将丰富的传统音乐资源进行梳理,建立详实的档案资料和数据库,为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力的支撑。
需要加强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与挖掘,深入挖掘传统音乐的历史渊源、表演技艺、演唱方式等方面的特点,总结其艺术规律和技术要领,为后人传承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论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论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湘西土家族民歌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人民创作演唱的民族音乐形式,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歌词和表演形式,展示了土家族人民丰富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传统,被誉为中国民歌宝库。
在湘西土家族社会中,民歌一直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民歌经过世代传承,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曲调和唱腔。
每当有重要的节日、婚礼、葬礼等庆典之时,土家族人民都会以民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祝福。
湘西土家族民歌的创作和传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民歌的创作源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表达。
土家族人民生活在湘西山区,劳作繁忙,生活艰辛。
他们的民歌多以劳动、生活、爱情等为主题,以真实、朴实的语言和旋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景。
民歌的传承依靠口传和师徒传授。
在土家族社区,老一辈的人们会通过口述的方式将民歌传给后人,同时会与年轻人进行有意识的音乐教育和训练,使他们能够准确地掌握民歌的旋律和歌词。
民歌的发展得益于各种演出和比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加,土家族民歌逐渐走出湘西山区,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欣赏。
土家族人民会参加各种歌唱比赛和演出,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民族文化,同时也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民歌交流,吸收各地的音乐元素,丰富和发展民歌的创作和表演形式。
民歌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文化政策和资金支持。
湘西土家族自治州通过制定相关的文化政策和投入资金,鼓励土家族人民保存和发展自己的民歌艺术。
他们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培训班,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使更多的青年人能够接受民歌教育和培训,保护和发展土家族民歌的传统。
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和政策等方方面面。
只有通过不断加强保护和发展,才能使土家族民歌在未来得以持续传承和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的音乐享受和文化体验。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湖南传统音乐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而丰富的艺术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湖南传统音乐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和传承的问题。
为了研究湖南传统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以下从传统音乐的价值、保护方法和传承途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湖南传统音乐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历史价值。
湖南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调、旋律和表演形式,表达了湖南地区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情感。
它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强烈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感,对于传承湖南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湖南传统音乐意味着保护湖南地方文化的根脉和血脉,对于弘扬和传播湖南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保护湖南传统音乐的方法可以从多个层面展开。
需要加强对传统音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建立起全面准确的音乐资源库。
可以通过举办音乐节、音乐展览和音乐比赛等形式,推动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还可以通过开设音乐培训班、设立奖学金等方式,培养传统音乐的后继人才。
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音乐与新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表演形式和创作方式,增加其吸引力和传播力度。
湖南传统音乐的传承需要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
政府、学校、艺术机构以及社会各界都应该加强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传统音乐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
学校可以加强音乐教育,将传统音乐纳入课程体系,并注重培养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艺术机构可以组织专业的传统音乐团体和演出队伍,开展传统音乐的演出和传播活动。
社会各界可以积极参与和支持传统音乐的传承工作,通过赞助、捐赠等方式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
湖南传统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湖南传统音乐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将保护和传承工作纳入日常生活和教育体系当中。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够保护和传承好湖南传统音乐,使之经久不衰地传承下去。
湖南常宁瑶族民歌的人文价值与传承
湖南常宁瑶族民歌的人文价值与传承湖南常宁市是瑶族聚居的地方,这里的瑶族民歌传承历史悠久,充满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瑶族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代代相传。
通过对湖南常宁瑶族民歌的人文价值与传承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2. 生活表达瑶族民歌是瑶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情感表达和生活方式,它记录了瑶族人民的生活、工作、感情和思想,展现了瑶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通过民歌,人们可以感受到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这种生活表达使得湖南常宁瑶族民歌具有了丰富的人文价值。
3. 文化内涵湖南常宁瑶族民歌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它融合了瑶族的宗教信仰、传统习俗、历史传说等元素,反映了瑶族的民俗文化和精神世界。
在民歌中,人们可以感受到瑶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对祖先的尊崇、对生活的热爱,从而领略到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4. 艺术审美湖南常宁瑶族民歌的艺术审美价值也是其人文价值的重要体现。
民歌以其独特的旋律、歌词、节奏和舞蹈等形式,展现了瑶族的艺术审美情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瑶族民歌不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手段,更是一种艺术享受,它在艺术审美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二、湖南常宁瑶族民歌的传承1. 口耳相传湖南常宁瑶族民歌的传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由长者教导后人,代代相传。
在瑶族中,长者是民歌的宝库和传承者,他们将自己所学到的民歌传授给后人,保护并传承着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2. 学校教育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湖南常宁市也加大了对瑶族民歌传承的保护和支持力度。
学校开设了瑶族民歌的课程,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学习瑶族民歌,从而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3. 文化活动湖南常宁市也经常举办文化活动,包括瑶族民歌比赛、民歌表演等,以此来促进瑶族民歌的传承和弘扬。
这些文化活动成为了瑶族民歌传承的重要平台,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现自己的舞台,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瑶族民歌。
4. 网络传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瑶族民歌的传承也得到了新的传播方式。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湖南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在国家非遗保护政策的推动下,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文将探讨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希望能够为湖南传统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一些贡献。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湖南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庙会音乐、宗教音乐等,这些传统音乐形式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音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侵蚀,许多传统音乐形式面临消亡的危险。
为了有效保护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省政府加大了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政策措施。
建立了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保护名录,对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和认定,尽可能地囊括了所有的传统音乐形式。
加强了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培养工作,通过各种培训和传承项目,为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接班人。
湖南省政府还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加大了对非遗项目的宣传推广力度,推动了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与弘扬。
通过各种文化艺术节、展览和演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传统音乐,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传统音乐的热爱和关注,为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夯实了基础。
在湖南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
目前,湖南省的一些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列入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名录,为这些音乐形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湖南省政府还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各种形式的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例如举办比赛、展览、公益演出等,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培养和发现一批又一批的传统音乐传承人。
湖南省政府还加大了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传承环境和条件。
由于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多数是年长者,并且受到了一些现实条件的限制,所以传承工作依然面临诸多困难。
湖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探析
湖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探析湖南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分支,涵盖了湘剧、湘绣、岳阳楼记等多种艺术形式。
作为湖南音乐代表,湘剧在2014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湖南音乐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危机,所以如何在高校开展传承与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湖南音乐的现状与传承难题、高校作为传承和弘扬的平台和具体实践三个方面来探讨湖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传承问题。
一、湖南音乐的现状与传承难题随着大众文化的涌现与传播,处于单向传统思维的湖南音乐的传统性价值逐渐被冲淡,独特的地方色彩也逐渐丧失。
湖南音乐的现状可以用传承危机来描述:传承人无优秀传人,艺术水平参差不齐,艺术生态破碎,演出市场异化。
湖南音乐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外部和内部双重威胁,如何在传承和发展之间取得平衡,需要重视和研究。
二、高校作为传承和弘扬的平台高校作为承载着传承与弘扬责任的文化教育阵地,在湖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高校传承弘扬湖南音乐文化,可以从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湖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收集整理、湖南音乐商业化等方面进行。
1.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应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在表演艺术、音乐、文学、历史等课程中融入湖南音乐文化元素。
高校还可以积极组织和策划湖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演出活动、讲座讲解等文化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的文化课程,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湖南音乐文化。
2.人才培养高校还可以开设湖南音乐的相关专业,如湘剧表演、民族声乐、戏曲音乐、曲艺表演等,培养专业的湖南音乐人才,在学习中加强对湖南音乐文化知识和艺术技能的掌握,提高湖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力。
通过学习,湖南音乐艺术家和专业人才能快速掌握和传承传统湖南音乐艺术,为湖南音乐的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支持。
高校可以与湖南传统文化机构合作,开展湖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
湖南音乐传承的资源是不可替代一项重要文化资产,为了保存下湖南音乐文化遗产,湖南的传统文化机构可以通过高校的资源整合,开展个人口述、物品收集、影像资料的获取等策略,夯实湖南音乐史、人文历史和民间文化遗产的基础,为湖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奠定基础。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摘要】湖南桑植民歌是湖南独特的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本文首先介绍了湖南桑植民歌的起源和特点,然后分析了目前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的现状,探讨了湖南桑植民歌在传承和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
接着着重阐述了湖南桑植民歌在当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当地文化的贡献。
对湖南桑植民歌的独特魅力进行总结,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希望在传承和保护方面做出更多努力,让湖南桑植民歌继续发扬光大,为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传承意义、当地文化、保护、传承、独特魅力、贡献、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湖南桑植民歌是湖南省桑植县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桑植民歌起源于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劳动、生活、感情等方面,是当地人民在漫长岁月中创造、传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歌曲形式,反映了桑植县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
桑植民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旋律优美、节奏热情、内容质朴、歌词真挚等方面。
这些歌曲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从一代传到另一代,成为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对其历史渊源、曲调结构、歌词意义等方面的探讨,旨在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当地文化中,桑植民歌具有独特的地位,被视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通过保护和传承桑植民歌,不仅可以延续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还能够促进当地文化的繁荣发展。
桑植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亟需加强,需要政府、学术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其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湖南桑植民歌的来源和特点湖南桑植民歌是湖南省桑植县特有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源于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劳动。
这种民歌一般是由当地山歌与少数民族音乐相结合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湖南桑植民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湖南桑植民歌在歌词内容上多以描述农村劳动、生活情感为主题,表达了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热情。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加快,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其中包括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湖南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形式,包括雅乐、曲艺、白族山歌等,这些音乐形式承载着湖南民间文化的独特特色和传统艺术的魅力。
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湖南传统音乐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许多湖南的传统音乐形式逐渐衰落,甚至濒临灭绝,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今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宣传和教育、提供经济支持等方式,积极推动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社会各界可以通过组织和参与文化活动、支持传统音乐的演出和推广等方式,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
另一方面,传承人的培养也是非常关键的。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关键人物,他们具有丰富的传统知识和技艺,能够将这些知识和技艺传承下去。
因此,需要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培养具有传统知识和技艺的年轻人,使其成为传承人的接班人。
在保护和传承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文化多元性的发展和提高文化的自我认知能力。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每个湖南人都应该对自己的文化遗产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通过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来强化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责任感。
总的来说,保护和传承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共同努力,保护好文化遗产,传承好民间文艺,弘扬湖南文化的传统和特色,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让湖南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湖南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深厚的音乐传统与丰富的音乐资源,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在传统音乐中得到充分展现。
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的趋势给湖南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巨大挑战,传统音乐的传承面临新的困境与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湖南传统音乐文化,必须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审美等方面创造的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知识和技能等非物质文化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湖南传统音乐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手段,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湖南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湖南传统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需要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研究和挖掘。
湖南传统音乐文化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但是由于历史负担和文化压力的影响,传承困难。
因此,需要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深入理解其内在逻辑和文化传承的机制,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打下基础。
第二,需要加强对湖南传统音乐的认知和理解。
对于很多人来说,湖南传统音乐可能只是一些民间歌曲或者音乐片段,很难真正理解其中隐藏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因此,需要推广和普及湖南传统音乐的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知。
第三,需要加强对湖南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重视对具体传统元素和技艺的保护和传承,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来保证其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例如,可采取培训、比赛、展览等途径,集中展示和弘扬湖南传统音乐文化。
第四,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保护和传承体系。
湖南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各种部门和力量的共同协作和有机配合,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保护和传承体系。
体系中可以包括政府、民间组织、专业人士、志愿者等多种力量,共同维护和传承湖南传统音乐文化。
总之,湖南传统音乐是湖南较为鲜明的文化符号,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湖南传统音乐作为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风格多样,深受人们喜爱。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剧,湖南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湖南传统音乐,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从湖南传统音乐的特点、保护现状和传承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湖南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湖南传统音乐的特点湖南传统音乐是湖南民间音乐的统称,主要包括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音乐形式。
它具有丰富的曲调和独特的表现形式,通常以歌唱、器乐、舞蹈等形式进行表演。
湖南传统音乐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反映了湖南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
湖南传统音乐在表现形式上多样化,包括山歌、花鼓戏、木偶戏、竹马戏、赶山会、踩歌场等形式。
山歌是湖南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不仅在艺术形式上有着独特的风格,而且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着丰富的民族特色。
湖南传统音乐还包括舞蹈和器乐等形式,这些形式在表达情感和展示文化内涵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为湖南传统音乐增添了丰富的魅力。
湖南传统音乐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的特点,是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保护湖南传统音乐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湖南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音乐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面临困难。
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和现代音乐来获得娱乐,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和了解逐渐淡化,传承面临严峻考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的传统音乐表演场所逐渐减少,艺人流失,传统文化环境受到破坏,传统音乐的保护形势更加严峻。
湖南传统音乐的保护还面临着资金、人才和机构等方面的不足。
传统音乐保护和传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专业技术支持,但目前相关情况还比较薄弱。
传统音乐传承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和机构支持,但相关人才和机构也相对匮乏,难以满足传承和保护的需要。
湖南民歌浏阳河研究意义
湖南民歌浏阳河研究意义
湖南民歌浏阳河是一首反映湖南浏阳河流域地区民间生活和情感的民歌,这首歌曲具有以下研究意义:
1.文化传承。
湖南民歌浏阳河是传递浏阳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对这首歌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传承和演变。
2.生态环境保护。
歌曲中所描绘的浏阳河是一条充满生机和美丽的河流,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研究这首歌曲可以为推动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3.民间情感。
湖南民歌浏阳河是一首充满民间情感的歌曲,歌中所描绘的人物和故事都是当地人民生活中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研究歌曲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信仰。
4.艺术价值。
湖南民歌浏阳河作为一首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研究这首歌曲有助于深入了解民间音乐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有利于推动和传承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
湖南常宁瑶族民歌的人文价值与传承
湖南常宁瑶族民歌的人文价值与传承湖南常宁瑶族民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传承意义。
瑶族民歌是瑶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瑶族人民的情感、生活和历史,是瑶族文化的生动载体和传统习俗的重要表现形式。
作为湖南常宁瑶族文化的一部分,瑶族民歌在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底蕴的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湖南常宁瑶族民歌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作为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瑶族民歌反映了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色,深刻地展现了瑶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性格。
瑶族民歌以其朴实、真挚、深沉的情感和意境,展现了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瑶族的民歌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丰富的情感表达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家乡、对亲人、对爱情的情感寄托,这些都是瑶族民歌所具有的珍贵的人文价值。
瑶族民歌不仅记录了瑶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信仰,也传承了瑶族的文化传统,激励着后人传承和弘扬瑶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湖南常宁瑶族民歌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
瑶族民歌作为瑶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承载了瑶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民族传统,是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瑶族民歌通过口头传唱的方式传承了瑶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将瑶族文化的精髓代代相传。
瑶族民歌不仅在歌词和旋律上展现了瑶族文化的独特风采,更在情感和意境上传递了瑶族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情感。
瑶族民歌的传承不仅在于传承瑶族文化的具体内容,更在于传承瑶族文化的精神内涵,激励着后人传承和弘扬瑶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湖南常宁瑶族民歌文化,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瑶族文化,提升瑶族文化的传承价值,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
湖南桑植民歌是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桑植县的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民间生活、历史事件、爱情自由等丰富的主题。
在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的各县市中,桑植民歌的流传历史最为悠久,且传承至今。
该乡村音乐即便在当今电子科技发达的时代里,仍备受当地人们的喜爱与推重。
桑植民歌最初形成于清朝晚期,继承和发扬着中原音乐、土家歌、苗家歌和苗瑶草木祭的音乐形式,其中“三套曲”是桑植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然而就目前而言,桑植民歌的传承、保护及研究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和深入。
在音乐形式方面,桑植民歌的演唱方式和歌曲形式没有确定的规范,导致其音乐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和区别化特点,还存在许多歌曲遗失和已失传等现象。
在传承方面,桑植县文化局、区县乡镇机构及民间团体加强了对桑植民歌的项目推广、培训、展示等工作,帮助更多的民间艺人和年轻人了解和学习桑植民歌。
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桑植民歌的遗产管理机制,推进桑植民歌的非遗保护工作。
总之,桑植民歌是湖南省重要的音乐遗产。
在当前加强文化保护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桑植民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意识,加强对乡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
浅议湖南桑植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口 贺 军
湖南桑植 民歌 是中 国民族音 小调 20多 首 ,劳 动号 子 10多 0 0 乐百花 园中一枝绚丽 的奇 葩 ,具 首 ,其中,《 四季花儿开》 《 、 门口 有无穷魅力 。2 0 06年 5月 2 0日, 褂盏 灯 》 《 、 冷水 泡 茶慢 慢 浓 》 、
一
、
东 界 石 门 、 慈 利 两 县 ,南 界 张 家 梯 玛 歌 长 达 万 行 ,反 映 了土 家 历 界 市永定 区 、湘 西土家族 苗族 自 史 渊源 、天 文地 理 、伦 理道 德 、 治 州永顺县 ,西与湘西土 家族苗 风土人情 ,是一部荡 气回肠 的文 族 自治州龙 山县毗邻 ,北 和湖北 化史诗 。声 调深厚雄 壮的 白族 祭 省宣恩 、鹤 峰县相连 。桑 植县是 祖歌 ,在 蹁 跹起 舞 中吆 喝伴 唱 , 开国元勋贺龙元帅的故乡。 怀古 与颂 扬结合 ,是一部传 承云 千百年来 ,桑植人 民在这块 南大理 白族文化 的民族诗篇 。发 神奇 的土地 上 日出而作 、日落而 源 于 桑 植 的 澧 水 ,一 直 是 桑 植 民 息 ,创作 出了无数 与生活 息息相 歌的摇篮 。千百年来 ,澧水纤 夫 关 又 独具 审美 魅力 的桑 植 民歌 。 在征服 险滩急水 的同时 ,创造 了 这些 民歌一 代代完整无 缺地保存 高亢激昂 、气势磅礴 的澧水号子。 下来 ,向世人彰显其无穷的魅力 。 澧 水 号子 包 括 “ 水号 子 ” “ 下 、 上 据资料记载 ,桑植 民歌共 有 1 万 滩号子 ” “ 、 平水号 子 ” “ 开 、 绕 多首 ,通过分F, 类 ,改编整理 , 头” “ JI  ̄ J 、 拉纤号子” “ 、 架桨号子” 有 山歌 10 40多首 ,花灯调 19 , 等 8 2首 0多种 。经 过岁月 的打磨 ,桑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湖南传统音乐作为湖南地域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对于推动湖南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和传承湖南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以找出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方式。
对湖南传统音乐的价值进行评估。
湖南传统音乐作为湖南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通过研究湖南传统音乐的历史渊源、流派特色和音乐形式,可以深入了解湖南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和发展趋势,为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对湖南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梳理和专家访谈等方式,了解湖南传统音乐目前的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然后,研究湖南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和传承机制。
通过研究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传统音乐的保护经验和模式,借鉴其成功经验并结合湖南传统音乐的实际情况,为湖南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可行性建议。
提出湖南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制定保护湖南传统音乐的政策和措施,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和培训机构,开展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传统音乐的普及,同时加强与其他艺术形式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提高湖南传统音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作者:范夏菲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11期摘 ; 要:湖南民歌是我国传统民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极高的。
因此,应做好保护传承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措施,来保证湖南民歌的传承,同时也应使湖南民歌相互吸收、借鉴并且进行创新,以保证民歌能与时俱进,以促进民歌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湖南民歌;艺术特征;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607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3-0142-02民歌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地域性和吸引力的民族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它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民歌形成于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它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民歌的特征是用质朴简洁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塑造出个性独特的人物形象,深刻地表达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反映时代的真实面貌。
湖南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它不仅有优美动人的歌词,曲调也是清新脱俗,独具特色。
湖南民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乡土韵味,这对于中国民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湖南民歌的传承(一)保护音乐传承人,让湖南民歌得以最原生态的传承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潮流的不断涌入,城市化、商业化的不断渗入对于民歌来说是一种生存环境上的冲击,让这些原生态的民歌越来越少,有的甚至已经失传了,为了更多的经济价值、更好的生活,很多民间艺人不得不放弃卖艺为生的行当,开始从事其他的买卖生意。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一些民间系列小曲已经逐渐没落、消失,不再被传唱,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到现在,除了六七十岁的老人,已经很少有人会唱,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亟需拯救挖掘,才能让民歌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
因此,政府应该找到并且妥善安排传承老艺人的生活,给他们发放补贴,使他们的技艺得以继承并且发扬光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歌也面临着转型问题。
传承人是保护民歌最重要的途径,应该将保护传承人工作放在首位,在保护传承人过程中,不仅要保护好老一辈的传承人,也要以老带新,培养一批新的传承人,让民歌得以最原生态的方式传承。
所以应在经济保障、工作环境、专业技术等方面给予传承人支持,并给予传承人政策扶持和制度保障。
在做这些工作之前,应该先将湖南民歌传承人的基本情况调查清楚,并且为其叙写传记,建立准确的数据库,确保政策能够顺利实施,同时也要为保护政策以及财力、科教、学术研究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民歌最原生态的传承。
例如,2014年12月,桑植县人民政府正式聘用刘赛为桑植民歌传承人,这就有利于桑植民歌的传承与推广。
(二)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音乐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民歌都是以人为载体进行传承,需要靠人来传承发展,但是如果没有特定的自然及文化生态环境,那么民歌也就失去了能够给予其依附、存活的载体。
因此,在寻找、保护湖南民歌时,要熟悉掌握当地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方言声韵、戏剧曲艺、民间手工艺、民俗活动等,然后对其进行保护,同时也要对古建筑、历史街道和村落等促进民歌传承与发展的文物进行保护。
对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必须考虑其存在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让湖南民歌走进人们的生活,走进人们的心里,走向社会,使湖南民歌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成为真正的“活文化”。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只能依靠“口传心授”这个最基本的手段而传承下来,所以,全世界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在强调“人类口头”遗产保护。
湖南文化生态的根脉就是由与生俱来的湖南方言母语结构而成的,在申报湖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时,优先做到保护丰富生动的湖南方言文化的一体化,是首要任务。
如果缺失了这个最基本的因素,湖南文化生态保护将变得毫无意义。
对于湖南民歌范围内“文化生态”的概念、定义及其历史与现状,应有着比较清晰而全面的认识,并能作出准确的评估和定位。
对于湖南当地的特色文化以及千百年来代代传承的深厚文化,应做出比较理性科学的判断,选择相应的有效措施,致力于把思路重点提升到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态的长期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全面需求和高度自觉上来。
例如,2010年6月,湖南城步举办的“中国城步首届民族文化生态保护艺术节暨第13届…六·六‟ 山歌节”,既有利于弘扬传承城步丰厚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激发本土民族文化的创造活力,更有利于对该地区原生态的民俗风情、民族特色以及民歌进行传承与保护,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对学校进行教育改革,将湖南民歌音乐文化融入课堂湖南民歌音乐文化是湖南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补给和文化馈赠,只有亲身体验湖南民歌音乐文化、了解湖南民歌音乐文化、探寻湖南民歌音乐文化、品读湖南民歌音乐文化,才能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蕴含的无穷奥妙。
所以,湖南民歌要想发扬光大,让其不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就必须借助教育这个桥梁,将民歌融入高校音乐教育中。
在音乐教育中让同学们能够学习、研究、传播湖南民歌音乐文化,拓展文化内涵,让湖南民歌成为湖南人的招牌、特色,除此之外,还能培养学生在精神层面、价值取向、知识构建等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教育情感。
湖南民歌音乐中的地方特色艺术,有的登入艺术的殿堂,万人称颂,有的却隐匿民间,濒临失传,等待我们去挖掘,它就像一批珍藏了奇珍异宝的宝藏,等待人们的探索、发现。
传承与创新是湖南高校音乐教育的立足点和教学目标,通过音乐教育平台,不仅能够传承发展湖南民歌,而且能够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理论创新的进程,更加合理、有效地发挥其当代价值,改变墨守成规的格局,开创一个立足本土、本地域文化学习且科学合理的理论新格局。
例如,2010年6月,由湖南省文化厅、桑植人民政府主办,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等承办的“桑植民歌进校园”活动在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进行演出。
这次演出就实现了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和桑植县的联姻,该学院也成为了桑植民歌的时间教学采风基地,也有利于打造桑植民歌音乐品牌。
二、湖南民歌的发展(一)政府加强文化宣传保护力度,使之更独具韵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的实施,对湖南民歌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拯救。
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给民歌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
如由政府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政策上的扶持,为湖南民歌成立专门的基金会,定期开展学习活动,并且下乡采集被隐藏的优秀歌曲,并且对其进行改造创新,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引起民众的共鸣,唤醒人们心中沉睡的对民间文化的感情回应,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也制定相应的宣传活动周,让这些民歌能够更加深入人心。
政府也可引导民众深入了解当地民风民俗,使他们爱上当地民风民俗,在此基础上,推广民族艺术,将当地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让民族文化成为当地的名片、当地的象征,并以此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从政府的角度出发,除了要认真贯彻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还要以保护为主,抢救为辅的指导方针,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湖南民歌铺一条康庄大道,为其扩大生存空间,帮助其传承与发展。
除了实施相应的抢救措施,政府也应该建立当地的特色民歌会,语音基金会,并且成立特色方言研究小组,防止特色语言被同化。
以“非遗”项目的成功推广为例,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并且推陈出新,找到适合民歌发展的道路,在引导其横向发展的同时,也让其往更深的层次发展,构建一个非物质文化体系,让当地民众、全国民众乃至世界都能够欣赏到独具韵味的湖南民歌,而政府的关心及扶持是其成功发展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环节。
因此,应将各级政府的组织与领导以及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当作重要工作来抓,积极争取相应的政策、法规以及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
由于业务人员属于从事“非遗”工作的一线人员,所以应该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并且能够随时保持活力,能够高效、高质量的完成工作。
此外,还应加强指导督促其所属业务部门,采取相应措施,抓好民歌保护中的关键大事,想要顺利实施,就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对当地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宣传。
例如,桑植县为进一步推进桑植民歌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可组织制作《桑植民歌经典》的音乐光碟,同时也可举行对民歌保护的工作队伍培训,以培养一批高素质精业务,对民间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和热情的专业团队。
(二)吸收、借鉴当地的姊妹艺术,使之更有生命力湖南民歌由湘中、湘东、湘西、湘南四个民族色彩区构成的汉族民歌和以土家族、苗族等为主的少数民族民歌组成,汉族在湖南省内分布广泛,而少数民族却地广人稀,湖南地方方言的复杂性决定了地方性语言“隔山不同音”的特点。
每个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语言,就连汉族,不同地域的方言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因此湖南民歌的语言由于不同方言的音韵不同而独具特色。
为了挖掘民间优秀的文化所以有了民间文化团体的存在,让民间文化能够被发掘、被继承,不同文化、不同的表现形式则可以通过交流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互相进步。
根据湖南民歌的传承以及发展现状,应将当地的民间文化团体进行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得到优秀发展后,再将其与国内外优秀的民间文化团体做进一步的交流学习。
作为湖南民歌的传承者,民间团体在其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湖南民歌与文化团体的交流合作,能够将湖南民歌演变为湖南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提高了湖南民歌的传唱度与知名度。
作为传承者,不仅要对民歌进行搜集赠礼,还应与老艺人学习,做到情感与艺术的融合,为抢救湖南民歌尽一份绵薄之力。
例如《浏阳河2008》,既表达了在外游子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更有成长的勇敢精神。
这首以R&B曲风为主、融合了传统中国湖南民歌曲子柔美的音调,画面感比较强,而且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歌进行了重新地发现。
(三)鼓励创新,移步而不换型,与时俱进对地方性民歌进行保护,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换汤不换药。
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除了能够让当地的特色文化得以传承,还有一个目标,就是促进人类社会的文化创新,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取其精华、推陈出新,紧随时代的步伐,不让其落后于时代而被迫遗弃。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跟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来进行改造、创新,并且在对其进行创作时,结合时代特点及背景,先进行理论研究,让其涅槃重生,获得新的生命力。
虽然民歌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但是在创作中却形成了自己无法被复制的风格和艺术特点,所以,就必须对其进行深刻的分析、研究和探讨,以提高民歌创作的质量及品味。
例如,湖南的文化馆可以举办民歌创作培训班,邀请创作经验丰富的民间艺人进行讲授创作、歌唱经验和知识,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民歌创作队伍。
以老带新,开启他们的创作思路,激发年轻人的创作兴趣。
另外,也可以通过组织专业和业余文学作家对民歌进行搜集整理,通过到田野进行采风和生活体验,在实践中学习和创作经验,投身到民歌创作的行列中来,或者举办民歌创作比赛,借以提高创作人员的兴趣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