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新译论

合集下载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我国的诗歌翻译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越人歌》,汉代刘向的《说苑》记录了这首我国最早的译诗。

后来,进入北魏及唐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佛经的翻译活动也大量兴起,构成了我国古代丰富的经文、韵文翻译实践。

我国古代虽然诗歌翻译实践颇丰,也了很多翻译策略与经验,但并未形成系统的诗歌翻译理论。

近代以来,为引进西方诗作,推广我国诗歌艺术作品,许多译家学者开始了对诗歌翻译理论的探索。

总体来看,我国诗歌翻译脱胎于文学翻译,且两者的发展进程基本一致。

本文拟对二十世纪以来的诗歌翻译理论进行梳理概括,分三个阶段分别介绍该时期诗歌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直译与意译之争1919年爆发的新文化运动使得西方的思想和文学作品大量涌入中国,诗歌翻译作品激增,引发了各学者对诗歌翻译的思考与辩论。

这一时期,由于诗歌翻译理论基础的缺乏,针对诗歌翻译的讨论大多局限于直译与意译之争。

“直译”一词,因为鲁迅的大力提倡而得到了人们的拥护,也因为他“宁信而不顺”的理论,而遭到人们的误解和反对。

其实,鲁迅的所谓“直译”并非“死译”,不是死板地对照原文进行逐字翻译,原文多少字,译文也多少字。

1/ 5“直译”强调的是“信”,也即是对原文的忠实,是针对当时为迎合中国读者文化背景而在译文中歪曲原文的“乱译”怪象所提出来的。

正如鲁迅在《关于翻译的通信》一文中,就其“宁信而不顺”理论解释道:“自然,这所谓‘不顺’,决不是说‘跪下’要译为‘跪在膝之上’……乃是说,不妨不象吃茶淘饭一样几口可以咽完,却必须费牙来嚼一嚼。

这里就来了一个問题:为什么不完全中国化,给读者省些力气呢?……我的答案是:这也是译本。

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意译则以传达原文本意本意及思想为宗旨,不受原文形式上的束缚,认为应给予译者适当的自由。

茅盾在其《译诗的一些意见》中明确提出意译一词:“我也赞成意译——对于死译而言的意译,不是任意删改原文,以意译之的意译;换句话说,就是主要在保留原作神韵的译法。

新世纪大学英语第三册课文翻译

新世纪大学英语第三册课文翻译

新世纪大学英语第三册课文翻译Unit2 textA你的爱有多深|1, 有人认为爱如浮云,有人认为爱坚强如铁,有人认为爱是一种生活方式,有人认为爱是一种感觉,有人说爱要执着,有人说爱不要约束,有人说爱是生命的全部,有人说不知道爱为何物。

2 在我们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我们会经历难以名状的情感。

这种情感只能体会,无法用语言描述。

莫大的喜悦伴随着丝丝的伤感一同降临,这就是爱。

3 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我们竟能找到时间,沉湎于感情之中,这确实令人感佩。

然而,此时我想知道:我们是否懂得爱到底有多么深刻。

记得上学的时候,我迷恋的对象真是数不清:我的数学老师、邻居的儿子、好朋友的弟弟,还有另外一些因为眼睛的颜色、胡子的形状或走路的姿势而让我倾慕的人。

年少时的爱慕,不会带来伤害,如肥皂泡一样转瞬即逝。

那些稚气、大胆的想法和行为,现在想来大可一笑了之。

但是,在那时,对我来说,没有比恋爱更重要的事了。

接着就进入了真正“谈〞情“说〞爱的阶段。

4我在女子学校学习,和男孩子交往的时机寥寥无几,因此,我热切地期待着我们学校和男子学校举办的交谊会。

交谊会上,一群精心打扮的年轻男子毫无顾忌地盯着我们。

这三个小时中的点点滴滴,成了我们在以后四个星期中足够的谈资,我们在议论时,心情澎湃。

5即使是在那个时候,我也没有真正交男朋友的需要。

、6在我的成长岁月中,不知何故,我相信爱情该来的时候自然会来。

事实果真如此。

当我有了稳定的工作,有了长期的方案和比拟安定的生活〔我现在还不到25岁呢!〕时,爱情降临了。

我也比拟成熟了,能够步入不贪图许多回报而需要大量付出的感情关系。

7 我的爱情是在友谊这块地基上建起的高楼大厦。

爱情经过旷日持久的培养才开花。

我和我的恋人相互理解、同甘共苦、相互关心,投入了丰富的感情,才使爱情开展到今天。

爱情意味着情投意合。

你也许会说,我属于浪漫的传统派。

但是,依我看,爱情需要培养。

我们必须把爱情同强烈而短暂的激情或身体的愉悦区别开来。

新世纪大学英语第三册读写课文翻译

新世纪大学英语第三册读写课文翻译

新世纪大学英语第三册读写课文翻译篇一:第二版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课文翻译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文本翻译unit1给Stevie的小礼物1我力求不存偏见,不过在雇用史蒂维时我有理由心存疑虑。

他的就业顾问向我保证,说他会成为出色、可靠的餐馆杂工。

我从未雇过智障的员工,是否要招收一位,我举棋不定。

我的顾客会有什么反应,我没有把握。

史蒂维是个矮个儿,胖墩墩的,如其他唐氏综合症患者一样,面部光滑,口齿不清。

2.对于大多数来吃晚饭的卡车司机来说,我还是很放心。

只要食物是好的,馅饼是正宗的,它们基本上就不存在乎谁收碗碟。

真正让我担心的是那些高谈阔论的大学走读生,那些因惧怕”路边餐馆的细菌”而用餐巾悄悄擦拭银餐具的雅皮士势利眼儿们,还有那些穿白色衬衫、使用公款消费、认为餐馆里每个女服务员都渴望调情的商务人员。

我知道,史蒂维在这里工作,他们会感到别扭,所以开头几个星期我密切地关注着他。

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第一周后,史蒂维抓住了每个员工的心。

不到一个月,我的老客户?那些卡车司机?史蒂夫被官方认定为卡车司机休息站的吉祥人物。

从那以后,我不介意其他客户的意见。

4史蒂维21岁,蓝色牛仔裤,耐克运动鞋,满面笑容,讨人喜爱,极端地敬业。

他收拾好一张餐桌后,盐瓶和胡椒瓶归于原位,丝毫不差,桌面不见一点面包屑、一滴咖啡液。

我们唯一的问题是说服他先等客人吃完饭再擦桌子。

他总是在一个简陋的地方等待,用他的左脚和右脚代替他的体重,他的眼睛在整个餐厅里巡视。

他一看到桌上所有的客人都走了,立刻冲过去,小心地把盘子装进餐车,拿起一块抹布,用巧妙而夸张的动作小心地擦桌子。

如果他觉得顾客在看他,他会皱眉,更加专注。

细致的工作是他自豪的源泉。

他煞费苦心地取悦面前的每一个人,真是可爱极了。

6后来,我们得知史蒂维和母亲一起生活。

他母亲是个寡妇,因患癌症多次经历手术而落下残疾。

母子俩靠社会保险金生活,住在离餐馆两英里以外的廉租房里。

社工人员偶尔登门看望,说他们母子生活着实艰辛贫困。

新世纪文学导论课文翻译

新世纪文学导论课文翻译

新世纪文学导论课文翻译
文学的涵义
在西方,“文学”(literature)一词是在十四世纪从拉丁文litteratura和litteralis引进的,意思是“著作”或者“书本知识”,是与政治、历史、哲学、伦理学、神学等一样的文化产品,并无特殊的或专有的性质。

直到十八世纪,文学才从作为一般的文化产品中独立出来,用以特指具有美的形式和能产生情感作用的文学作品。

在我国,“文学”一词的含义也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魏晋以前,“文学”(或“文”)的意思是“学问”或“文化”。

魏晋时期,“文学”与“文章”和“文”渐成同义词。

到五世纪时,宋文帝建立“四学”,“文学”才与“儒学”、“玄学”、“史学”正式分了家,获得独立发展的地位,并被赋予了特殊的审美性质。

至现代,由于受到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我国学者主要是通过突出文学的审美特性与语言特性来理解与界定文学的。

合而观之,文学有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分。

“广义的文学指的是一切用文字所撰写的著述。

狭义的文学指的就是用美的语言文字作为媒介而创造的文学作品。

”今天通行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即为狭义的文学。

鉴于此,本课程论及的文学翻译是指对狭义文学作品的翻译,即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的翻译。

“新世纪的新译论”点评

“新世纪的新译论”点评

“新世纪的新译论”点评  /h1 ----本站首页免费课件免费试题整册教案教育资讯计划总结英语角幼儿教育文书写作海量教案免费论文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教学论文经济论文理工论文管理论文法律论文行政论文艺术论文医学论文文史论文农科论文英语论文课程改革教育法规教育管理家长频道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英语论文外语翻译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新世纪的新译论”点评1据许渊冲说,“第二种译文在和第一种竞赛,每行仅八字,更加精练;译文两行一韵,虽不音似、形似,却有音美、形美。

总起来说,第一种译文求似、求真;第二种译文求美。

” 显然,第二种译文是根据第一种改写而成,因为与原文关系不大,但是没有第一种就不会有第二种,如果不是穆旦使用了“含有温情”,许渊冲会用“含情”去译kind?朱维基便译之为“和善”;穆旦不译“却轻轻地一捏”,许就不会译“却又轻轻地一捏”,然后再硬添一个“唉”以为上一行末的“来”字勉强凑韵,而创造有别于原作韵式的“音美”。

至于“精练”,不考虑能否再现原作就说每行八字是“精练”,岂不荒唐!如果再压缩成三字经:“朱丽亚/小手颤/抽出来/轻轻捏/心神醉/是个谜”,岂不更加“精练”?但明明是“And slight, so very slight that to the mind/‘Twas but a doubt”,“轻得叫人不敢相信”或“轻得让人心里起疑”,为什么要说是“心神醉”得像个“谜”?这里强调的slight, so very slight就被精简掉了,而以’twas but加强语气的doubt却译成了“仿佛”是个“谜”,来给并非行末、不缺韵脚的地方按一个能和上行押得上韵的韵脚;穆旦的译文却要忠实得多。

“现在再看《唐璜》第一章73段的三行诗:”——为什么只是三(2.5)行而不循常理至少是一句? But passion most dissembles, yet betrays, Even by its darkness as the blackest sky Foretells the heaviest tempest, (it displays Its workings through the vainly guarded eye, And in whatever aspect it arrays Itself, ‘tis still the same hypocrisy: Coldness or anger, even disdain or hate, Are masks it often wears, and still too late.) 1. 热情力图伪装,但因深文周纳, 反而暴露了自己;有如乌云蔽天, 遮蔽越暗,越显示必有暴风雨。

许渊冲翻译思想解读

许渊冲翻译思想解读

许渊冲翻译思想解读摘要:从某种程度上说, 许渊冲教授对唐诗的翻译是在用英语与汉语进行竞赛, “在传达原文的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了三美齐备”。

充分体现了“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翻译观。

关键词:翻译;意美;音美;形美一、前言许渊冲对翻译曾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译可译,非常译;忘其形,得其意。

得意,理解之始;忘形,表达之母。

故应得意,以求其同;故可忘形,以存其异。

两者同出,异名同理:得意忘形,求同存异;翻译之道[1]”。

许渊冲教授可谓是译界奇才,他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学名著从《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开始,到近现代的黄兴、毛泽东等人的诗词,摘要一一译成英语韵文及法语韵文出版,把中国文化精粹推向世界,为中国文化登上世界文坛宝座开辟了道路。

许教授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译著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惟一专家。

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许渊冲先生豪情满怀,名片上赫然印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

二、许渊冲的翻译思想“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是许渊冲教授的文学理论翻译观。

“美”是指音美、意美、形美。

许渊冲的“三美”说应该是借鉴于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中所说的“音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化”是指等化、浅化、深化,他的“三化”论是把钱钟书先生提出的“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中的“化”扩展延伸而得来的;而“之”则指的是知之、好之、乐之。

“三之”论来源于孔子在《论语》中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艺术”二字来源于朱光潜先生提出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

然后,许教授又从郭沫若提出的“好的翻译等于创作”中取了一个“创”字,从傅雷提出的“重神似不重形似”中取一个“似”字,从自己提出的“发挥译语优势”中取一个“优”字,再加上“竞赛”二字,最终把文学翻译总结为“创优似竞赛”五个字。

[精品]解析《长干行》的两个英译文本

[精品]解析《长干行》的两个英译文本

解析《长干行》的两个英译文本解析《长干行》的两个英译文本摘要:许渊冲先生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理论,“文化竞赛论”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运用此理论分析中国古代诗作《长干行》的两个英文译本,以此说明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

关键词:优势竞赛论《长干行》许渊冲 1.理论源起――提出“优势竞赛论”的原因许先生平生译著颇多,理论贡献颇丰。

他的理论可以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其中“竞赛”指“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

许先生的理论是众多大家理论基石之上的高度概括、总结和新发现,其中包括鲁迅提出的关于文章的“三美”,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郭沫若的“创作论”和傅雷的“神似说”。

许渊冲说:“我的译论总结了中国自孔子到钱钟书的观点,并加以发展。

”(许渊冲、许均:1998)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许先生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他渐渐认识到,西方翻译理论主要是研究西方语言之间的翻译(互译)理论问题,而真正解决中西互译实践的理论问题应当依靠的是中西互译的翻译家。

也就是说,中国的翻译理论必须以解决外汉互译这一特定的双语转换所涉及的各种相关因素为研究的出发点和依归。

许先生指出:“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外国人出版过中英互译的作品,而在中国却有不少能互译的翻译家。

――而理论来自实践,没有中英互译的实践,不可能解决中英互译的理论问题。

”(许渊冲:2000)正是基于这些认识,许先生提出了“优势竞赛论”。

2.理论的发展形成和发展过程 2.1萌芽阶段许先生早在1982年就指出:“有个外国学者说过:翻译是两种文化的统一。

而在我看来,统一就是提高。

因为两种文化的历史不同,发展不同,总是各有长短的,如果能够取长补短,那不是可以共同提高了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又可以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在竞赛中,要争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是许先生“优势竞赛论”思想的萌芽。

新世纪的功能翻译理论 克里斯蒂安诺德教授访谈录

新世纪的功能翻译理论  克里斯蒂安诺德教授访谈录

问:您认为未来的翻译研究和发 展方向会是怎样的?
答:未来的翻译研究和发展方向会更加注重翻译的实际应用和社会效果。随 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已经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跨 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因此,未来的翻译研究需要更加翻译在实际应用中的语境和 文化因素,以及如何更好地满足目标语读者的需求。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 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翻译研究也会更加注重自动化和智能化翻译技术 的发展和应用。
二、法律翻译功能观
法律翻译功能观强调翻译的法律意图和效果。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目 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法律体系,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法律翻译的目的是为了确 保不同法律体系下的权利和义务得到妥善处理。
三、沙切维奇教授访谈录解读
在访谈录中,沙切维奇教授就法律翻译的功能、挑战及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 了深入探讨。以下是主要观点的解读:
感谢大家接受我们的采访,克里斯蒂安诺德教授。大家的见解和建议对我们 来说非常有价值。我们期待在未来有更多的机会与大家交流和分享。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翻译作为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重要手段,一直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关键环 节。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翻译的需求和复杂性也逐渐增加。在这个背景下, 功能翻译理论在新世纪逐渐成为了翻译研究的重要方向。功和目标语读者需求的基础上,以目标语读 者为中心进行的语篇转换。
问:那么,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 观点是什么呢?
答: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翻译是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的语篇转换。 译者需要的是目标语读者的需求和接受程度,而不是简单地追求与原文的对等。 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功能和目标语读者的需求,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使 译文能够更好地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问:那么,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 观点是什么呢?

学术硕士翻译硕士阅读书目

学术硕士翻译硕士阅读书目

学术硕士/翻译硕士翻译理论研究阅读书目贝尔.《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M].(秦洪武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C]. 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陈志杰.《文言语体与文学翻译——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程雨民.《英语语体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董乐山等.《第三帝国的灭亡》(William L.Shirer著)[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董史良.翻译的思维问题[J].《中国翻译》,1988,(3).28-31.冯国华、吴群.《英译汉别裁》[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冯树鉴.《实用英汉翻译技巧》[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高健.《翻译与鉴赏》[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高名凯、刘正埮.《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龚光明.《翻译思维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辜正坤.《译学津原》[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5.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郭建中.《翻译:理论、实践与教学——郭建中翻译研究论文选》[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郭建中.《科普与科幻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贺晓丽.从译者思维角度看翻译过程[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3):23-25. 胡德良、孙红艳.论写作与翻译的关系[J].《小说评论》,2001,(2):277-280. 黄邦杰.《译艺谭》[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金敬红、李思国.斯坦纳和勒代雷的阐释翻译理论评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44-47.金隄.《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金圣华.《外文中译研究与探讨》[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1998.金圣华.《因难见巧》[C].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劳陇.意译论[J]. 《外国语》,1996,(4):13-15.劳陇.试论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探索途径[J].《外国语》,1994,(4):5-6.劳陇.从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谈直译和意译问题[J].《中国翻译》,1989,(3):10-13.劳陇.怎样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J].《国际关系学院》,1983,(1):74-77.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刘和平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刘法公.汉英隐喻翻译中的喻体意象转换[J].《中国翻译》,2007,(6): 47-51. 刘宓庆.《现代翻译理论》[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罗新璋.《翻译论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罗新璋.释“译作”[A].《因难见巧》[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罗选民.论文化/语言层面的异化归化翻译[J].《外语学刊》, 2004,(1):102-106. 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马红军.《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许渊冲的译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潘文国.“读文写白”是提高中文水平的根本途径[J].《中国外语》,2010,(4):33-34.钱钟书.《谈艺录》[M].上海:中华书局,1979.沈苏儒.《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思果.《阿丽思漫游奇境记:选评》[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思果.《译道探微》[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思果.《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思果.《翻译新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苏福忠.《译事余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孙迎春.《张若谷翻译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孙致礼.《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孙致礼.评《名利场》中译本的语言特色[J].《中国翻译》,1984,(1):37-41.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谭载喜.《奈达论翻译》[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王秉钦.《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王丹阳.《文学翻译中的创作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王宁.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结构与建构[J].《中国翻译》,2011,(2):10-15. 王宁.《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6.王寿兰.《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翁显良.意态由来画不成[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夏德勇、杨锋.《当代大学写作》[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谢天振.《译介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谢天振.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J].《中国翻译》,(4):2-5.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许渊冲.译学要敢为天下先[J].《中国翻译》,1999,(2):4-9.许渊冲.新世纪的新译论[J].《中国翻译》,2000,(3):2-5.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颜林海.翻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M](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杨士焯.翻译教材编写方法探索[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教学研究专辑,2008:85-88.杨士焯.简论翻译写作学的建构[J].《写作学》(高级版),2008,(3):19-20.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杨士焯.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谈文言文词语、句法在译文中的妙用[J].《上海科技翻译》,2002,(1):23-26.杨士焯.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如何提高英汉翻译技能[J].《中国翻译》,2002,(6):55-56.杨士焯.从一篇翻译看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的翻译问题[J].《中国翻译》,2000,(3):30-34.杨士焯.彼得·纽马克翻译新观念概述[J].《中国翻译》,1998,(1):48-50. 83-89.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张谷若.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J].《翻译通讯》,1980,(1):19-23.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张美芳.罗杰·贝尔的语言学翻译研究视角[J].《外语与翻译》,2001,(3)11-16. 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郑海凌.《译理浅说》[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5.郑延国.《翻译方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周姬昌.《写作学高级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Bell, Roger T.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Catford, John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 Essay on Applied Linguistic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Chesterman, Andrew. 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y[M]. Helsinki: Oy Finn Lectura Ab, 1989.Delisle, Jean. Translation: An Interpretive Approach[M]. Ottawa: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1988.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M]. London: Routledge, 2001.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Nida, Eugene.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1.Nida, Eugene A. & Taber, C.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 Brill, 1969.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Savory, Theodore. The Art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Cape, 1957.Shttleworth, Mark & Cowie, Moir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Z].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Tytler, A. F.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M]. London: Dent, 1790. Vermeer, Hans J.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M]. London: Routledge, 1998.。

浅析许渊冲“优势竞赛论”

浅析许渊冲“优势竞赛论”

浅析许渊冲“优势竞赛论”【摘要】自许渊冲先生针对文学翻译提出“优势竞赛论”以来,在中国翻译界引起强烈反响,争论此起彼伏,至今余波未息。

然而,译界对“优势竞赛论”多有误解、曲解之处,本文将探本溯源,解析“优势竞赛论”,指出“优势竞赛论”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新译论。

【关键词】文学翻译;优势竞赛论;创新许渊冲先生是蜚声中外的学者和翻译家,他学富五车,译著等身,自称“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许渊冲不仅译作很多,还提出了许多翻译新理念,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翻译学说。

许渊冲翻译理论中引起强烈反响的就是他的“优势竞赛论”。

但一经提出,引发的争论就此起彼伏,至今还在争论着。

何以“优势竞赛论”几十年还让中国翻译界争论不休呢?本人也来解析一下“优势竞赛论”。

一、关于“优势竞赛论”的论争许渊冲的“优势竞赛论”提出后,一石激起千成浪,翻译界反响强烈,争论不休,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

最早响应的是翁显良,他1982年在《翻译通讯》中说:“英译汉应该因汉语之宜,或分或合,或伸或缩,灵活处理,充分发挥我们在运用本族语方面所固有的优势;这样才有可能做到译文与原文二者艺术效果大致相同,这样才是忠实与原作,......原著的艺术越高,越要发挥汉语的优势。

”刘季春也高度评价了“优势竞赛论”,在其编写的教材《实用翻译教程》上说:“严复以来,如果说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是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第一次飞跃的话,许渊冲的扬长避短,发挥译文语言优势便是第二次飞跃。

”但也有反对的声音:董乐山说,“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做发挥汉语优势,就不是一种科学的提法。

我不懂什么叫汉语优势,如果是滥用中文成语,什么南柯一梦、黄粱美梦、寅吃卯粮等等,一部外国文学作品成了中文陈词滥调的堆砌,这就不可取。

至于什么风流女皇、交上了桃花运,也就更是等而下之了,中文成语要用得恰到好处才是。

”2000年,许渊冲先生又在《中国翻译》上撰文《新世纪的新译论》,进一步阐述了“优势竞赛论”的思想。

新世纪大学英语课文翻译

新世纪大学英语课文翻译

新世纪大学英语课文翻译第一册Unit 1 A Language Teacher’s Personal OpinionWill Pidcroft一名语言教师的个人看法Every day I see advertisements in the newspaper and on the buses claiming that it is easy to learn English. According to these advertisements, with very little effort on the student’s part, he will be able to speak the language fluently in three months or even ten days. There is often a reference to Shakespeare or Charles Dickens to encourage him even more. When I see advertisements like this, I don’t know whether to laugh or cry. If it were as easy to learn English as they say, I would have to look for another job, because very few qualified teachers would be needed. But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must believe these ridiculous claims, or else the advertisements would not appear.我每天都会在报纸上、公共汽车上看到各种广告,声称轻轻松松就能学好英语。

这些广告号称,学生不必费什么力气,要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只需短短3个月,甚至10天就行。

忠实再现原著 科学传译文化:论译者的翻译态度与策略

忠实再现原著 科学传译文化:论译者的翻译态度与策略
绵 , 命 家 看 见 排 满 , 言 家看 见 宫 闺 秘 事 。 译 者 若 只 把 自 革 流 ”
色彩 , 国风情 , 异 传统 习俗等都有独 特的语言 表达形 式和 手 段 。其 民族情感非本 语形 式不 能 透彻 地 、 漓尽 致地 表 达 淋 出来 。若 按“ 竞赛论 ” 优 势论” 和“ 的主 张 , 在译 语 对译 者往 往 占优势的情况下 , 者会采取过 分归化 的语言表 达方 式 。 译
的 , 也 是 翻译 的 目的 。 从 这 个 角 度 讲 , 语 语 言 就 极 为 关 这 译
键 。读者要读 懂 、 透原 作 的思想 、 解 观点 及 意 图, 靠 译者 全 用译 语语言表达 出 来。著 名 翻 译 家傅 雷 说 : 译 事 虽 近 舌 “
人 , 以艺术修 养为 根本 。无敏 感之 心 灵 , 热 烈 之同 情 , 要 无
学 风 格 及 艺 术 特 色 , 是 过 分 追 求 译 语 辞 藻 的 华 丽 和 行 文 还 的 流 畅 ? 这是 译 学 的 老 问 题 。 而 执 著 于 译 学 研 究 的 新 生 代
贴近 ; 那么 , 读者通过 译本 品 尝原 文就是 隔 靴 挠痒 , 受 不 感 到原 著 中的原汁原 味。所 以, 者在 翻译 过程 中 , 终必 须 译 始
老话 题 。
许渊 冲先 生提 出的“ 世 纪 的新译 论 ” 持“ 学翻 译 新 坚 文 是两种语 言 , 至两种文化 之间的竞赛 , 甚 看哪 种文字 能更 好 地表达原 著的 内容 ” 从 而倡导 翻译 应是 “ , 竞赛 论” “ 势 和 优 论” 的理论主张 。按 照这一 主 张 , 论 把 中文译 成 外语 , 无 还 是把外语 译成 中文 , 是 译语 文化 取胜 。这显 然是 站不 住 都 脚的 。我们 知道 , 由于世界 观 、 生观 、 人 价值观 及个 人 的文

浅析许渊冲的翻译风格论

浅析许渊冲的翻译风格论

浅析许渊冲的翻译风格论许渊冲在《再创作与翻译风格》⼀⽂中提到这样⼀个翻译实例:对孟浩然《春晓》⼀诗中“也来风⾬声,花落知多少?”两句话的翻译,有两种译法:A:The winds shatter’d and the rain splatter’d yesternight;How many flowers have dropp’d in a wretched plight?B: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外语与外语教学》上评论认为,“A译采⽤拟声词shatter’d (哗啦哗啦响)和splatter’d(淅沥作响)译风⾬声,⽐B译只说wind and showers要⽣动些”,再现了原作的⽂体美。

对此,许渊冲提出不同的看法。

他翻阅了《唐诗鉴赏辞典》,上⾯对《春晓》⼀诗的注解是:“艺术魅⼒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法,⽽在于它的韵味。

整⾸诗的风格就象⾏云流⽔⼀样平易⾃然”,由此许渊源冲认为,“A译⽤的拟声词不如B译平易⾃然”,他认为原因上译作者不知道原作者的风格,所以译不出原作的风度神韵。

,虽然许渊冲B译也并不理想,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A这种破坏了原作风格的译法是他明显反对的,B译尽管也不理想,但它译出了原作的风格,这点是他赞赏的。

笔者在阅读许渊冲的另⼀篇⽂章《再创论》时,却发现他⼜提出了与上⾯所提及的完全不同的看法。

《再创论》⼀书中,许渊冲谈创造性的译诗时提到⾃⼰翻译实践中的⼀个例⼦:在翻译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纷纷,路上⾏⼈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时,许渊冲把诗的第三句翻译为:where can I find a wine-shop to drown my sad hours?许渊冲说,在这句诗的翻译中他运⽤“含不尽之意于⾔外”的⽅法,原句虽有“借酒浇愁”之意,却⽆“借酒浇愁”之辞,译⽂中则明说“消愁解闷”,译者⾃称有“破坏了原诗含蓄的风格”之嫌。

许渊冲 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翻译家

许渊冲  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翻译家

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翻译家——许渊冲(1999年初,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南昌、桂林等地十位文学教授提名许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1999年7月16日《中国信息报》发表了《许渊冲与诺贝尔文学奖》署名文章。

)许渊冲,1921年生于江西省南昌。

1943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1944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8年赴欧洲留学,1950年获巴黎大学文学研究院文凭。

自1951年起,历任军委总参外语院校英文、法文教授,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国际文化教授。

许先生已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文学作品五十余部,是把中国历代诗词全面地、系统地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他把中国古典文学十大名著译成英文或法文(包括《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元明清诗选》、《西厢记》等);又把英、法文世界文学十种名著译成中文(包括德莱顿诗剧《一切为爱情》(英)、《雨果戏剧选》(法)、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人生的开始》、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水上》、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等)。

江主席访美时曾会见过的宾州大学顾毓琇教授称许译是“有史以来第一”。

他所译的诗充分体现了他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三似”(形似、意似、神似)、“三化”(深化、等化、浅化)、“三之”(知之、好之、乐之)等翻译思想。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在许著《追忆逝水年华》序言中充分肯定了许译的理论与实践,客观地分析了许译的艺术魅力所在。

他的学术成就引起了翻译界同行和舆论界的高度重视。

他对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直译、林语堂的美学、郭沫若的创作论、朱光潜的艺术论、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译学的理论与实践均有独到的见解,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因此,有关学者将许渊冲与已提到的几位翻译权威并称为“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不无道理。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文化使者,唐代的玄奘(602~664)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

新世纪大学英语第二版课文翻译第4册

新世纪大学英语第二版课文翻译第4册

新世纪大学英语第二版课文翻译第4册Unit1 Man and Nature1.Due to the lack of an adequate labor force ,even women in this village werecompelled to work in the coal mines .2.People in that area are already threatened with environmental destructionsince 60% of the forest there has been destroyed .3.The auto company has seen a huge increase in the outputof private cars this year due to the improved working efficiency.4.Under severe attack from enemy aircraft ,the troops were forced to retreatfrom the front .5.Survival of the Fittest is a(n)eternal truth of nature .6.The military government refused totransferpower to a democratically elected civilian government.7.Deforesting and global warming threatento ruin the current and future state of our environment .1. 这个村子离边境很近,村民们一直担心会受到敌人的攻击。

The village is so close to the border that the villagers lived in constant fear of attacks from the enemy.2. 这个国家仅用了20年的时间就发展了一个先进的工业强国。

新世纪初(2000-2004)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态势

新世纪初(2000-2004)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态势
维普资讯
2 0 年 6月 06
第1 4卷
第 2期
西安 外 国语 学 院 学报 J un l fX ’nItrain l tde nvri o ra i nen t a Su is i s y o a o U e t
Jn.06 u e 2 0
学理论的研 究、 研究 内容基本与 国外 同步 。 中国翻译 学科在研究队伍构成方面的单一 、 方法论方面的 欠缺 、 但 在 在研 究
内客 方 面 的过 于 集 中都 在 一 定程 度 上 影 响 了学科 的快 速 发 展 。
关键 词 : 翻译学 ; 翻译理论 i研究方法
中 图分 类号 : 1 . H3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84 0 (0 6 0— 0 30 10— 7 3 2 0 )20 3— 3
‘ 翻译 ( ) 的迷梦 ” 发 了一 场关 于翻译是 否是 独立学 科 科 学’ 引
的大 讨 论 1 9 王 东 风 在 “ 国 译 学 研 究 纪 末 的思 考 ” 9 9年 中 世 一
那么经过 1 o余 年 不 同 层 面 上 的 理 论 研 究 和包 括 翻 译 单 位 、 归 化异化 、 翻译 标 准 等 重 大 问题 在 内 的 反 复 讨 论 . 译 学 已 见 眉 翻 目 . 译 学 科 建 设 已提 到 议 事 日程 ”方 梦之 ,0 . 5 。而 叉 翻 ( 2 0 :2 ) 1 1
文的单位 有广州 外语外 贸大学 、 京大学 、 南 北京 大学 、 海外 上
国语大学、 香港 岭南大学 、 湖南师范 大学 、 中山大学、 清华大学
等 , 一 切 均 表 明 翻译 理 论 研 究 队伍 规 模 较 大 , 布 较 广 . 这 分 但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诗歌翻译批评..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诗歌翻译批评..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 这十个字是许渊冲教授的文学理论翻译观。 • 《文学与翻译》前言 2003年12月
• 文学翻译是艺术的最高形式。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 两种文化的统一,而统一应该是提高。
• 词汇是语言文化的基因,两种语文的词汇有时相等, 有时不等;相等时,两种语文处于均势,那自然好; 如果一优一劣,那就要争取优势,…… 译文应该改变 译语的劣势,争取均势,最好能发挥译语的优势。争 取均势可以用等化的方法;改变劣势,可以用浅化的 方法;发挥优势,可以用深化的方法。浅化可以使人 知之,等化可以使人好之,深化可以使人乐之。
• “美化”就是“创优”,“优”有高下之分,所以 创优就是竞赛,看哪种语文更能表达原作的内容。 总起来说,文学译论也可以说是“创优似竞赛”: 优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创是方法论,似是目的论, 竞赛是认识论,和前面提到的“美化之艺术”加起 来,一共是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文学翻译家要像画家一样使人如历其境,像音乐家 一样使人如闻其声,像演员一样使观众如见其人, 因此,文学翻译作品应该是原作者用译语的创作。
三化
“深化”:原文为抽象、一般性的语言,译文则 用形象、具体的语言对译,包括加词、分译等 。如“人间桂花落”中,有人加“看”,有人 加“听”,有人加“让”;“分译”林语堂把 辛弃疾《采桑子》中的“愁滋味”,分开译成 “bitter and sour”。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新世纪的新译论
—优势竞赛论
• 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 赛,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内容。文学 翻译的低标准是求似或求真,高标准是求美。译 者应尽可能发挥译语优势,也就是说,尽量利用 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以便使读者知之、好之、 乐之。创造性的翻译应该等于原作者用译语的创 作。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柴橚(兰州大学,兰州730000)提要:作为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翻译活动是不同文化交流和传递信息的桥梁。

本文尝试通过比较亨利·梅肖尼克与许渊冲的翻译诗学理论,找出两者看待“形式与内容”问题上的“异”与对待“主体间性”哲学观的“似”,为今后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积极导向。

关键词:翻译诗学;形式与内容;主体间性;异与似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12)06-0108-5Difference and Similarity Between Two Translation PoeticsChai Su(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China )Translation activity ,as a part of human life ,bridges cultural gaps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The present thesis ,through distinguishing Meschonnic ’s and Xu Yuanchong ’s translation poetics ,explores and verifies their differing notions on the issue of form and content ,and the similar views of inter-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studies.Key words :translation poetics ;form and content ;inter-subjectivity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y1翻译研究中的诗学当今的诗学将所有文化话语作为研究对象,这种作法已经普及到人文科学的所有领域。

浅谈翻译的标准(一)

浅谈翻译的标准(一)

浅谈翻译的标准(一)摘要:翻译标准是个古老而热门的论题。

翻译的标准不仅是我们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也是我们从事翻译时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本文通过对历代翻译标准争论的分析,说明翻译标准不是永恒的.而是在争论中发展的。

译者应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还要注意语言环境的影响,把“忠实”放在第一位,同时要通顺、易懂。

关键词:翻译标准;语言环境;文化差异一、引言翻译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化交流活动。

在世界趋于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追求多元的精神与文化价值已成为一种必然。

无论在人类的物质生活,还是在人类的精神活动中,翻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工作。

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language)与译语(targetlanguage)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在翻译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题材的内容,而大多数为文学方面的。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之类的翻译,在内容和韵味上往往难以把握。

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翻译家严复曾经说过:“一名之立,旬月踌躇。

”鲁迅先生也曾说:“创作时可以回避,翻译却不然,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

”由此可知,翻译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二、针对翻译的标准的争论1、我国近代对翻译标准的争论谈到近代对翻译标准的争论,我们不得不谈严复和严复的“信达雅”。

严复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

鲁迅曾在《二心集》里说过,严复“曾经查过汉晋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

严复参照古代翻译佛经的经验,根据自己翻译的实践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真与美・美与似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主要矛盾,在我看来,是直译与意译,形似与神似,信达雅(或信达优)与信达切的矛盾。

如以译诗而论,我认为主要是真(或似)与美的矛盾。

翻译求似(或真)而诗求美,所以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

这就是说,求真是低标准,求美是高标准;真是必要条件,美是充分条件;译诗不能不似,但似而不美也不行。

如果真与美能统一,那自然是再好没有;如果真与美有矛盾,那不是为了真而牺牲美,就是为了美而失真。

如译得似的诗远不如原诗美,那牺牲美就是得不偿失;如果译得“失真”却可以和原诗比美,那倒可以说是以得补失;如果所得大于所失,那就是译诗胜过了原诗。

钱钟书《谈艺录》373页上说:“译者驱使本国文字,其功夫或非作者驱使原文所能及,故译笔正无妨出原著头也。

克洛岱尔之译丁敦龄诗是矣。

”《杨振宇文选》英文本序言中引用了杜甫的两句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英译文是:1.A p iece of literat ure is meant for t hemillennium.But it s u p s and downs are known alread yin t he aut hor ’s heart.“文章”二字很不好译,这里译得不错,也可译成aliterar y work ,但是都散文化,不宜入诗。

其实杜甫写的文章不多,说是文章,指的是诗文,甚至不妨就译成verse or p oem (诗)。

“千古”二字也不能直译,这里译得很好,自然也可以译成具体的a t housand y ears (千年),那就是“深化”;也可以译收稿日期:2000-01-17・21世纪中国译学研究・新世纪的新译论许渊冲摘要: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内容。

文学翻译的低标准是求似或求真,高标准是求美。

译者应尽可能发挥译语优势,也就是说,尽量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以便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

创造性的翻译应该等于原作者用译语的创作。

本文主要谈“创优似竞赛”。

关键词:优势论竞赛论再创论求似论Abstract :Literar y t ranslation ma y be considered as rivalr y between two lan g ua g es (or even between two cult ures )which vie to ex p ress t he ori g inal idea better.It should be fait hf ul to t he ori g inal at least ,and beautif ul at best.A literar y t ranslator should ex p loit t he advanta g e of t he tar g et lan g ua g e ,t hat is to sa y ,make t he f ullest p ossible use of t he best ex p ressions of t he tar g et lan g ua g e in order to make t he reader understand ,en j o y and deli g ht in t he t ranslat 2ed text.A creative t ranslator should do his work as if he were t he aut hor of t he ori g inal writ 2in g in t he tar g et lan g ua g e.This article deals wit h t he 42R Theories :Re 2creation ,Refine 2ment (or Advanta g e ),Resemblance and Rivalr y .K e y Words :t heor y of advanta g e (or refinement )t heor y of resemblance t heor y of rivalr y t heor y of re 2creation成更抽象的lon g,lon g(很久很久),那就是“浅化”。

“事”字可以直译为affair,这里意译为is meant,全句的意思是:文章是为了流传千秋万代的。

译文可以说是准确。

下句的“得失”二字,这里意译为u p s and downs(高低起伏,浮沉),比直译为g ain and loss好得多;指的是文章的命运。

“寸心”二字也不能直译为an inch of heart,这里解释为作者之心,十分正确。

只有一个“知”字,可以算是直译。

由此可见,在这两种诗的译文中,意译多于直译,意似重于形似,达到了“信达切”的标准,符合“求真”的要求,但从“求美”的观点看来,却显得有所不足。

原诗每句五字,富有形美;两行“事”和“知”押韵,富有音美。

而译诗却两句长短不齐,音韵不协,所以我又把这两句译成诗体如下:2.A p oem ma y lon g,lon g remain,Who knows t he p oet’s loss and g ain(j o yand p ain)?3.A verse ma y last a t housand y ears.Who knows t he p oet’s smiles and tears?这两种译文如以“求真”而论,都不如第一种译文;如以“求美”而论,则又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后两种译文“求美”所得,是否大于求真“所失”呢?以“文章”而论,从字面上看,改成“诗”似乎有所失,但从内容看来,所失甚微。

以“得失”而论,第二种译文loss and g ain似乎有所得,但从内容看来,所得并不比j o y and p ain更多。

第三种译文的“千古”所得不比第一种少,“得失”的译文所得更比第二种译文多,因此可以算是得多于失的。

总而言之,原诗具有意美,音美,形美,是best words in best order(最好的文字,最好的形式)。

第一种译文最为意似,这是所得;但没有传达原诗的音美和形美,这是所失。

“求真”论者认为译文只要意似,越近似越好,音和形都是次要的,不能因声损义,更不能以形害意,所以认为第一种译文最好。

“求美”论者却认为译诗的结果应该是一首诗,如果原诗具有“三美”而译诗只是意似,那无论多么近似,也不能算是好译文。

具体来说,第二、三种译文虽然不如第一种意似,但一样传达了原诗的意美;而从音美、形美看来,则远远胜过第一种。

原诗是best words,意似的文字或对等的文字却不一定是最好的文字。

如以“得失”二字而论,g ain and loss是最意似的、最对等的文字,但却远远不如其他译文,可见最意似,最对等的文字,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译文。

因此在“对等”和“最好”有矛盾时,应该舍“对等”而取“最好”,舍“意似”而取“意美”。

以传达原诗意美而论,第二、三种译文不在第一种之下,而音美、形美却远在第一种之上。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觉得这话也可应用到译诗上来。

所谓知之,就是使人理解;所谓好之,就是使人喜欢;所谓乐之,就是使人愉快。

在我看来,第一种译文使读者了解原文的内容,这是知之;第二种译文用了浅化的方法,不但使读者了解,还具有意美和形美,可以使读者喜欢,这是好之;第三种译文用了深化的方法,用具体的笑和泪取代了抽象的苦乐,又有音美、形美,可以使读者愉快,这是乐之。

知之是译诗的最低要求,好之是中等要求,乐之是最高要求。

一般说来,译诗要在不失真的条件下,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

意美、音美、形美,这“三美论”是译诗的本体论;知之、好之、乐之,这“三之论”是译诗的目的论;等化、浅化、深化,这“三化论”是译诗的方法论。

所谓等化,指形似的译文,如“得失”译为g ain and loss;所谓浅化,指意似的译文,如“得失”译为j o y and p ain;所谓深化,指神似的译文,如“得失”译为smiles and tears。

这就是“三美、三化、三之”的艺术,或“美化之艺术”。

(二)优势论根据“三美”、“三化”、“三之”的翻译理论,我把《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译成了英、法韵文,现在就来看看理论能否用于实践。

《毛泽东谈文学》(《光明日报》1996年2月11日)中说:“《诗经》是中国诗歌的精萃,……这种诗感情真切,深入浅出,语言很精炼”,例如《邶风・击鼓》中有四句张爱玲认为是“最悲哀的一首诗”:“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首先这诗需要“知之”。

第一句中的“契阔”,“契”就是合,“阔”就是离,全句是说:不论生死离合。

第二句“与子成说”,是说我和你发过誓,说好了要携手同行(“执子之手”),和你白头到老(“与子偕老”)。

这四句诗的确感情真切,语言精炼。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借柳原之口解释说:“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

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

’———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这四句诗有两种英译文:1.M y wife’s m y life’s com p anion;We’re bound in marital union.I g ras p ed her hand and sa y,“To g et her we’ll alwa y s sta y.”(辽宁)2.Meet or p art live or die,We’re made oat h,y ou and I.Give me y our hand I’ll hold!To g et her we’ll g row old.(北京)第一种英译文可以还原为中文如后:我的妻子是我的终身伴侣;我们由婚姻结合,我握住她的手说:“我们要永远在一起。

”这个译文可以使读者知之,第一句“死生”浅化为“终身”,第二句“成说”理解为“结合”,第三句是等化,第四句“偕老”又浅化为“永远”。

浅化只能避短,一般说来,不能扬长;扬长就是发扬译语的优势,充分利用译语最好的表达方式。

例如“死生”在英语中最好的表达方式是live or die,第一种译文却浅化为m y life(终生),没有传达原诗的意美,所以虽有押韵的音美和整齐的形式,却不能使人好之,更不用说乐之。

再看第二种译文,第一句“死生契阔”并没有译成形似的die or live,meet or p art,因为那虽然是对等的文字,却不是最好的次序;而把“死生”颠倒为“生死”,再把“契阔”的译文放在“生死”之前,那却是最好的译文表达方式,发挥了译语的优势,所以可以使人好之,甚至乐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