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抗战
重读抗战家书主要内容
重读抗战家书主要内容二十世纪中叶,就在中国从统治者手中夺回自由并正式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前,中国历经了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战争。
这场战争被人们称为“抗日战争”,它对中国历史和政治已经造成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而在这场战争中,一封家书,充满着父亲慈爱与期待,也拉开了抗战的序幕:即被人们称为“抗战家书”的重要文献“父亲的家书”。
“父亲的家书”的历史源于1937年,当时中国正面临抗日战争的紧张局势。
日本军队在上海、南京等地卷土重来,而中国政府也收到了愈加多的外国援助。
在这种情形下,国民党总书记蒋介石派出数营军官发出家书,吹响了抗日战争的号角。
“父亲的家书”首先是一封致军人的家书,为的是鼓励和激励士兵们抵抗日本军队的侵略,保卫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展示出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决心,全力以赴抗击日本侵略者。
“父亲的家书”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蒋介石在家书中首先提到了家国一体的概念,强调家国之间的牢不可破的传统。
士兵们不仅要保护家园,还要保护国家,以确保国家的存续和繁荣。
家庭是国家的微小单位,国家就是家庭的总体单位。
在维护家园安全的同时,国家也要维护祖国的安全。
其次,蒋介石强调了华夏族人天生就有迎难而上的精神,以及必须无畏无惧地抵抗敌人的决心。
他希望士兵们要像古灵阁的英雄们一样,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不惧怕任何困难和挑战,努力去实现抗战的胜利。
最后,蒋介石在家书中强调要谨慎行事,提出了相当高的军事要求,以确保军队的行动的高效性。
他敦促各军官们要重视自我约束,严格按照政府的指示行事,以最小的损失达到最佳的战果。
由此可见,“父亲的家书”是一封致军人的家书,把父亲慈爱与期待表达得淋漓尽致。
把这封家书放在中国抗日战争中,除了表达蒋介石作为总书记的父爱外,也深刻地把中国人民的愤怒和抗争精神表达出来。
这封家书更是为未来的抗战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开启了中国人民完成解放和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进程。
综上所述,“父亲的家书”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仅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正式开始,更是激励中国人民解放自己,展现出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决心。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抗战家书》是一本让人深受感动的书籍,它记录了抗战时期家书的真实内容,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艰辛和坚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苦和人民的坚强,也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这本书中的家书,是当时抗战时期士兵和家人之间的通信内容,内容真实而感人。
书中的家书内容包括了士兵对家人的思念、对国家的热爱、对抗战的信心以及对未来的期盼。
这些家书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也让人们对那个时代的人们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在书中,有一封封家书记录着当时的生活状况和战争情况,这些家书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士兵们远离家乡,面对着战争的考验,他们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热爱始终没有改变。
他们在家书中表达了对国家的信心和对胜利的期盼,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让人们对他们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在书中,还有一些家书记录了家人对士兵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盼。
那个时代,家人们对士兵的思念是无法言喻的,他们在家书中表达了对士兵的关心和祝福,希望他们平安归来。
同时,家人们也对未来充满了期盼,他们希望战争早日结束,国家早日太平。
这些家书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也让人们对那个时代的人们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在书中,还有一些家书记录了士兵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热爱。
那个时代,士兵们远离家乡,面对着战争的考验,他们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热爱始终没有改变。
他们在家书中表达了对国家的信心和对胜利的期盼,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让人们对他们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同时,士兵们也对家人充满了思念,他们在家书中表达了对家人的牵挂和祝福,希望家人平安幸福。
通过阅读《抗战家书》,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当时的艰辛和坚韧,也更加珍惜了当下的幸福生活。
在那个时代,人们为了国家的安宁和民族的尊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4篇)_1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4篇)观看了戴安澜家书: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我被信中的话语“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
……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
”深深打动,瞬间,我们的视线被带入到那个祖国受侵略,母亲受凌辱,人民身陷水生火热的抗战年代,爱国人士抛妻弃子,远离家乡,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青春无悔熔铸成永远的丰碑。
从戴安澜将军的信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情怀。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始终保持着爱国爱家的传统。
中华民族的爱国史中,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击倭寇,有林则徐虎门销烟、抗日战争等可歌可泣的史事和无数的英雄人物。
我们每个人的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系的,因此要在全面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全面客观地分析我国近代之所以落后的原因和未来美好蓝图,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自己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发挥更大的正能量。
我父亲今年89岁,年轻时当过兵,对抗日战争那段历史记忆颇深,他一直教育我们对现在和平年代要珍惜,要勤奋工作,报效祖国,只有我们国家自己强大了,人民才能真正当家作主,国家才能不受外辱。
重读抗战家书,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爱国先烈报效祖国,矢志不渝,置个人生死于不顾,而面对亲情虽难以割舍却又无可奈何,这种精神让我们永远缅怀,值得学习和敬仰。
在国际局势不稳,中日关系僵持,钓鱼岛、南海问题升温,人们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缅怀烈士彪炳史册的功绩,追寻烈士们永垂不朽的精神,通过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来校正我们的价值观取向,校准我们的人生坐标。
"重读抗战家书"所提供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契机。
烈士远行,英名不朽,家国情怀是一面震撼人心的镜子。
今天,我们从抗战家书中汲取营养,补好精神之"钙"。
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守光荣传统,坚守和平与幸福。
读《重读抗战家书》有感
读《重读抗战家书》有感《重读抗战家书》一书收录了吉鸿昌、赵一曼、金方昌等32位抗战英烈的家书,时间跨度从1934年至1945年,按照家书写作时间先后排序。
家书作者既有八路军、新四军将士,亦有国军将领;既有高级军官,亦有普通一兵,展现了全民族抗战保家卫国的伟大历史图景。
在32位抗战英烈中,有一位叫金方昌,是山东聊城人。
金方昌于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被分配到晋察冀边区工作,领导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斗争,成立农救、青救、妇救等抗日团体,建立武装模范队。
1939年冬,组织调金方昌到抗日工作基础薄弱的城关区任区委书记,次年11月23日,金方昌在顺利完成督送公粮任务后,被敌探告密,遭二百多名敌军包围,不幸被捕。
1940年12月3日,金方昌英勇就义,时年19岁。
金方昌烈士于1940年12月2日在狱中给哥哥们写下最后的家书,家书中描述了自己被捕时的情形和思想,他说“我于二十九年十一月廿三号,在大西庄村被敌捕。
临捕时以手枪向敌射击,弹尽将枪埋藏后拼命北跑,敌有骑兵追上被捉。
我高呼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并向敌伪讲演。
我在敌人的牢狱里、法庭上、拷打中、利诱中,始终没有半点屈服、惧怕。
我在被捕后,没有丝毫悲伤,我只有仇恨和斗争。
我知道我是为了民族的解放、全人类的解放而牺牲。
我在牢狱是向这些罪人工作着,我没有想过我再会活,也决不会活,我只有死。
不过,我在死前一分钟,都要为无产阶级工作。
”同时,还在家书中向哥哥们提出要求“一、能坚决为无产阶级革命奋斗到最后胜利的时候。
这不仅是你们要有这种人生观,能为这种事业干,并且得把自己锻炼成像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一样会运用马列主义到实际中去,这样才能使自己坚持到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时候。
这里边还有这样希望,就是希望你们,能在快乐的幸福的共产主义社会里生活,最后希望到那时候你们还存在。
二、要求哥哥们能把咱们弟弟、侄侄们都能培养成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
尤其是把七弟(尔昌)能培养成坚强的革命伟大人物。
重读抗战家书作者简介和背景
重读抗战家书作者简介和背景重读抗战家书是一本由中国作家杨绛所编纂的书籍,其中收录了抗战时期许多家书和日记。
这些家书和日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反映了抗战时期人们的坚强和勇敢。
杨绛在编纂这本书时,不仅仅是为了纪念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更是为了让人们重视家庭和亲情,珍惜当下的生活。
杨绛是一位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她出生于1905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这也为她的教育之路奠定了基础。
在抗战期间,杨绛在重庆从事文化工作,她亲身经历了那个时期的艰难和危险。
在这个时期,她结识了很多文化名流,包括茅盾、郭沫若等人。
她也在这个时期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抗战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们经历了很多的磨难和困苦。
在这个时期,家庭和亲情变得尤为重要,人们通过写家书来表达自己的思念和关爱。
这些家书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情感,反映了人们的坚强和勇敢。
这些家书和日记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情感的珍贵遗产。
杨绛在编纂这本书时,不仅仅是为了纪念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更是为了让人们重视家庭和亲情,珍惜当下的生活。
她希望通过这本书,让人们了解抗战时期的人们是如何坚强和勇敢的,让人们感受到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情感的书籍。
在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像杨绛一样,通过这本书来重新认识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珍惜当下的生活。
我们需要通过这本书来了解抗战时期的人们是如何坚强和勇敢的,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总之,重读抗战家书是一本珍贵的书籍,它记录了抗战时期人们的生活和情感,反映了人们的坚强和勇敢。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情感的书籍。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珍惜当下的生活。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重读抗战家书,能让我们得到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
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正能量。
让我们一同感受赤子的爱国热忱,感受普遍战士的为国为家一往无前的豪情,感受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
让我们一同怀念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怀念那些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先烈们。
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守光荣传统,坚守和平与幸福。
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缅怀烈士彪炳史册的功绩,追寻烈士们永垂不朽的精神。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10月生于四川省宜宾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赵一曼开始阅读《向导》、《新青年》、《妇女周报》等革命书刊,接受革命新思想。
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任村团支部书记,在家乡积极组织"妇女解放同盟会".1926年夏,赵一曼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帮助下,进入宜宾女子中学。
她积极参加党领导的"抵制仇货"的爱国运动,成为当地学生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同年11月,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
大革命失败后,赵一曼按照党组织安排转移到上海。
9月,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8年回国,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进行党的秘密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被党组织派往东北地区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
1932年秋到哈尔滨,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代理书记,曾参加领导1933年的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
1934年,任中国共产党珠河中心县委特派员、铁北区委书记,组织领导当地工人农民成立反日游击队,与日伪军进行斗争。
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为掩护部队腿部负伤后在昏迷中被俘。
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审讯。
在狱中,日本人动用酷刑,她没有吐露任何信息。
赵一曼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的罪行。
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一):革命英烈的”勇”与”情”作者:周琪棚近日,中央电视台组织播放了《重读抗战家书》系列节目,节目中一件件震撼人心的抗战事迹,一封封感人至深的深情家书,拉近了我与革命英烈的距离,也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听着革命英烈的英勇的抗战事迹让我热血沸腾,看到一封封包含深情的家书让我潸然泪下,革命先烈的”勇”与”情”,是当下我们应该永远继承和发扬的精神财富。
革命英烈的”勇”在于将生死置之度外。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日的最前线,为了争取最终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在这世界上,他们早抱有以身殉国的准备,视死若生;革命先烈的”勇”在于他们为了理想信念战胜种种困难。
正如左权将军家书写道:”我们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当局对我们仍然是苛刻,但我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
”就是这样遇到困难不放弃,不逃避的勇气与决心最终让我们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革命英烈的”情”在于他们对家人深深的思念。
面对战争,他们不得不与家人分离,别时容易见时难,他们的家书表达了对父母的嘱托,对妻子的思念,对孩子的希望,用情至深,感人肺腑;他们的”情”在于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之情。
国将不保家焉能存。
国难之际,他们走向战场,毅然离开家乡亲人,只为挽救民族危亡。
革命英烈的”勇”震撼人心,革命英烈的”情”感人至深,他们的事迹让我们铭记过去,努力当下,决胜未来。
前世不忘,后事之师,当代党员干部应该铭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学习他们的”勇”于”情”.一要学习他们的抗战之勇。
在工作中要有勇气,要敢于担当工作创新的风险,敢于承担失败的责任,敢于承受受挫的压力和言论;二要学习他们的奉献之情,在工作中要用真情,干实事,不求名利,不幕地位,一心为公,把人生的价值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
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二)清明节前后,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播放了一个特别系列节目:”重读抗战家书、祭拜壮士国魂”,来缅怀在70多年前的抗日战场上,为民族存亡而奋不顾身的先烈们。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征文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征文《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征文(一)每一种牺牲都值得去缅怀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中宣部宣教局组织编辑了《重读抗战家书》。
《重读抗战家书》收录了吉鸿昌、赵一曼、左权、张自忠、戴安澜、彭雪枫等32位抗战英烈的家书,我有幸获赠一本。
重读抗战家书,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中国有个成语叫居安思危,想想今天幸福的日子,不都是先烈们流血打下来的吗?当年国力羸弱,中国受尽侵略者的压迫,苦难的人民无不身陷水深火热之中,但乱世总会有那么些人,有那么些精神在激励与引导民众前行,不畏强暴,不畏强权,不畏牺牲,把满腔热血与无悔的青春熔铸成巍峨的丰碑。
戴安澜将军就是其中一位。
1942年,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戴安澜将军率第200师赴缅参战,保卫同古、收复棠吉,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2年5月18日,他在突围战中身负重伤,后壮烈殉国。
困境中他留了这样一份家书给妻子: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但东、靖、澄、篱四儿,俱极聪俊,将来必有大成,望勿以我为念。
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是的,悲壮总是崇高的另一种诠释。
我们从这份家书中分明看到一个赤子在战火纷飞年代的心灵独白。
以生命去报答国家养育之情,中华男儿的殷殷家国情怀,已跃然纸上。
大英雄,亦有着细腻的小情感。
面临牺牲,戴将军也割舍不掉对妻儿的挂念之情,忧虑他们将来的生活,这也恰恰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感受到他血浓于亲的柔情。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也是戴将军最最真实的写照。
每一种牺牲都是值得去缅怀的。
在缅怀的同时,我们应该从这些抗战家书中去感受最质朴的爱,最纯粹的情,然后对照审视自己,在今天这个物质时代,以他们为榜样,幻化成自己前进的动力,因为只有触动自己灵魂,只有让自己感同身受,才会在意识深处和先烈那种精神去耦合,然后学会爱国主义担当,无论卑微与否、无论何种岗位,都应该努力去建设好我们的祖国,这是我重读抗战家书的一点体会。
重读抗战家书心得体会
重读抗战家书心得体会导读:本文重读抗战家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重读抗战家书心得体会(一)陈亭(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审计局)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从4月1日开始播出系列报道"重读抗战家书",我有幸观看了家书戴安澜: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瞬间,我们的视线被带入到那个"祖国受侵略,母亲受凌辱,人民身陷水生火热的抗战年代,爱国人士抛妻弃子,远离家乡,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青春无悔熔铸成永远的丰碑。
重读抗战家书,能让我们得到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
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正能量。
让我们一同感受赤子的爱国热忱,感受普遍战士的为国为家一往无前的豪情,感受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
让我们一同怀念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怀念那些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先烈们。
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守光荣传统,坚守和平与幸福。
从戴安澜将军爱国中,我们应该可以体会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始终保持着爱国爱家的传统。
中华民族的爱国史中,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击倭寇,有林则徐虎门销烟、抗日战争等可歌可泣的史事和无数的英雄人物。
我们每个人的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系的,因此要在全面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全面客观地分析我国近代之所以落后的原因和未来美好蓝图,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自己勤政爱民、奋发有为、国之栋梁。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
"所以,重读抗战家书,可以深刻感受到:一封封家书,呈现出爱国先烈报效祖国的矢志不渝,置个人生死于不顾,面对亲情时柔情似水的镜头,让我们永远缅怀,值得学习和敬仰。
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缅怀烈士彪炳史册的功绩,追寻烈士们永垂不朽的精神,通过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来校正我们的价值观取向,校准我们的人生坐标。
《重读抗战家书家书》读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重读抗战家书,是为缅怀过去。
曾几何时,在民族解放的召唤下,多少热血青年抛妻弃子,告别家乡,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年轻的生命熔铸成永远的丰碑。
岁月褪得掉伤痕,却永远抹不去情感的共鸣。
如今,当我们重新捧读一封封抗战家书时,我们一同感受到了赤子满腔的爱国热情,感受到了战士“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感受到了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
”所以,重读抗战家书,让我们深情缅怀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缅怀那些为我们今天创造一切的先烈们。
重读抗战家书更为珍惜现在。
一封封抗战家书能让我们得到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
“此生合是忘家客,风雨登轮出国门。
”几天来,已重读了赵一曼、左权、吉鸿昌、蔡炳炎、张自忠等抗日英烈的抗战家书。
一封封弥足珍贵的抗战家书,读出了抗日英烈的民族大义、家国情怀,足以让当今时代的人们产生心灵震撼。
一封封抗战家书,让我们宛如穿越了时空,走进硝烟岁月、走进抗日英烈身边。
“为国家民族之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绝无半点改变。
”这是张自忠的抗战家书。
“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亡我之种,亡国灭种惨祸,已临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我们决心与华北人民同甘苦共生死。
我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过去吃草,准备还吃草……”这是左权的抗战家书。
每位英烈的抗战家书无不凝聚了崇高的民族精神和坚韧不屈的理想、信念。
其中第11篇为《王传馥致父母书》,展现的是烈士王传馥在奔赴革命前写给父母的一封信。
这既是一封家书,更是一封立志报国的“宣言书”。
他的青春很短,牺牲时只有22岁;他的生命却很灿烂,用铮铮铁骨和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曲舍生取义、奔赴国难的爱国之歌。
下面,就让我们从这封家书的字里行间去体味这位热血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王传馥的这封信是1937年底赴陕北前在浙江菱湖写给父母的,当时的他只有17岁。
重读抗战家书原文
重读抗战家书原文《重读抗战家书》原文:左权致叔父书(1937年9月18日)叔父:你六月一日的手谕及匡家美君与燕如信均于近日收到,因我近几月来在外东跑东〔西〕跑,值近日始归。
从你的信中已敬悉一切,短短十余年变化确大。
不幸林哥作古,家失柱石,使我悲痛万分。
我以己任不能不在外奔走,家中所恃者全系林哥,而今林哥又与世长辞,实使我不安,使我心痛。
叔父!我虽一时不能回家,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
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
愿以我的成功的事业,报你与我母亲对我的恩爱,报我林哥对我的培养。
叔父!承提及你我两家重新统一问题,实给我极大的兴奋,我极望早日成功,能使我年高的母亲及我的嫂嫂与侄儿、女等,与你家共聚一堂,渡〔度〕些愉快舒适的日子。
有蒙垂爱,我不仅不能忘记,自当以一切力量报与之。
芦沟桥事件后,迄今已两个多月了。
日本已动员全国力量来灭亡中国。
中国政府为自卫应战亦已摆开了阵势,全面的战争已打成了。
这一战争必然要持久下去,也只有持久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
红军已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改编为第八路,现又改编为第十八集团军。
我们的先头部队早已进到抗日的前线,并与日寇接触,后续部队正在继续运送。
我今日即在上前线的途中。
我们将以游击运动战的姿势,出动于敌人之前后左右各个方面,配合友军粉碎日敌的进攻。
我军已准备着以最大的艰苦斗争来与日本周旋,因为在抗战中,中国的财政经济日益穷困,生产日益低落,在持久的战争中必须能够吃苦。
没有坚持的持久艰苦斗争的精神,抗日胜利是无保障。
拟到达目的地后,再告通讯处。
专此敬请福安侄字林九月十八晚于山西之稷山县两位婶母及堂哥二嫂均此问安《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推荐给我一本书,名为《重读抗战家书》,这本书汇集了32封抗战家书,一封封家书讲述了从1935年到1945年那一段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
家书的作者中既有八路军、新四军将士,也有国军将领;既有高级军官,又有普通士兵。
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很可能是一部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军人或平民书信的纪录片或作品。
这样的作品通常通过展示家书的内容,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情感以及对国家和亲人的深切牵挂。
观看后的感受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的沉重:这些家书往往充满了战争的阴影和生
活的艰辛,让人深刻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它们不仅
记录了战争的残酷,也记录了普通人在极端困境中
的生活状态。
2.情感的共鸣:家书中的真挚情感,无论是对家人的
思念、对未来的期盼,还是对和平的渴望,都能引
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这种共鸣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
界限,触动人心。
3.民族精神的体现:这些家书展现了中国人在抗战期
间展现出的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无论
是前线的士兵还是后方的平民,都表现出了对国家
的深厚情感和不懈的抗争精神。
4.反思与启发:通过重读这些家书,观众可能会对当
前的和平生活有更深的珍惜和感激。
同时,这也可
能激发人们对于历史、战争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关
系的深入思考。
5.教育与传承的意义:这样的作品对于年轻一代有着
重要的教育意义,帮助他们理解历史、认识前辈的
牺牲与贡献,从而传承和弘扬这种坚韧不拔、爱国
奉献的精神。
总之,《重读抗战家书》这样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那个时代人们精神面貌的一种展现,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重读抗战家书中国好书
《重读抗战家书中国好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让我们更好地 了解了抗战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了英雄们的不朽精神和价 值。这本书将一直激励和启迪着我前行。
作者简介
这是《重读抗战家书中国好书》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重读抗战家书中国好书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抗战
历史
家书
人民
我的
读者
国家
好书
重读
家书 战争
中国
中国
深刻
和平
信件
思考
这些
通过
内容摘要
《重读抗战家书中国好书》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书籍,通过收录的数十封抗战家书,展现了中国人 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与坚韧。这些家书既包括名人的信件,也有普通士兵的家书,每一封信都 充满了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对和平的热切渴望。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每一个英雄都拥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无私 的奉献精神。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和家庭幸福。 他们的家书中,充满了对于家人和亲友的关心和爱护,也表达了对于抗战事业的 坚定信仰和追求。
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抗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也让我更加深刻 地认识到了每一个英雄都拥有着不朽的历史价值和人文精神。他们的家书不仅是 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抗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也让我更加深刻 地认识到了每一个英雄都拥有着不朽的历史价值和人文精神。他们的家书不仅是 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范文(6篇)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防止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书,是一种永远值得铭记的精神财富。
当第一次看中央电视台的《重读抗战家书》系列报道时,我的心中充满了震撼。
一封封家书是对家庭、父母、妻儿的深情,是对家国的忠肝义胆,是对日军对中国的罪行的悲愤。
抗日英烈留给家人及中华儿女的家书,是我们珍贵的财富。
在此与大家分享左权将军的家书,与大家一同走进烽火连天家国情的铮铮岁月。
左权将军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
烽火连天不休,家书珍抵万金。
报道中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深情的念着一封父亲左权将军在牺牲前三天写的家书:"志兰:此间一切如常,惟生活那么较前艰辛多了,部队如不生产那么简直不能维持。
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
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的事情更多了。
可惜三个人分在三处,假设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
别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见,念,念,念,念。
"1942年5月25日,也就是写完这封信的第三天,左权将军在掩护八路军总部突围日军的扫荡时,被弹片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
那一年,他的女儿小太北,只有两岁。
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在她42岁时,母亲将保存的11封家书寄给了她。
在读到父亲的家书之后,左太北踏上了追寻父亲足迹的旅途,并将父亲的家书集结成册。
左太北说:"我就觉得我其实很幸福,我有这么好的一个父亲。
我想传递的就是学习父亲的这种精神,就是心里想着国家、想着民族。
大家都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
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和富强。
"抗战的烽火岁月中,他写给亲人的一封封家信,记载了日军的罪行,也记录了一名军人在亡国关头的悲愤。
重复抗战家书读后感
重复抗战家书读后感重复抗战家书读后感 1言诤诤,沙场绝笔,父母兄长谆谆叮咛。
语切切,鸿雁传书,夫妻恋人依依深情。
——题记在今年寒假即将到来的时候,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一本名为《重读抗战家书》的书。
我最初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在思想上并没有引起什么共鸣,甚至然没有多大感觉。
可能是因为那个年代和现在相距甚远,我们根本就无法体会到。
但是,当我看完戴安澜、左权、张自忠、吉鸿昌、黄洛峰、王雨亭等十数位爱国志士的家书之后,在我的心中,泛起了一股特殊的感觉。
因为在这些家书中,既没有那些虚伪的措辞,也没有那些夸大其词的演讲,只有他们笔下朴实的言语,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牺牲的坦然。
从戴安澜将军的家书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一位抗战志士“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强烈爱国之情,更能体会到一位孝子对“老母外出,未能侍奉。
端公仙逝,未及送葬。
”的愧怍。
左权将军在给母亲的信上写道,“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还要灭我之种。
亡国灭种的灾害已经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
”这是左权将军对于抗战的决心,既然日寇要灭我中华,那么作为一个中国人,当然应该为了祖国,为了中华去战斗。
他们所写所记的,是包含了自己对家人思念之情。
一封封家书,同样也是在牺牲前夕的一封封遗书。
其实,这些先烈们与普通人无异,他们也爱自己的妻儿,也想侍奉自己的双亲。
但是,在国家危难面前,他们毅然选择投入战场,“以报国家养育!”这是一种怎样的慷慨激昂,又是一种怎样的大义凛然,如果换做他人,又怎会有如此魄力呢?《重读抗战家书》让我的到了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
他用爱国志士自己的笔,令我们倍感先烈之壮怀激烈。
虽然七十年多前的那场战争早已沉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是那一封封从沙场上保存下来的家书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当年的硝烟和苦难。
曾几何时,有多少先烈为了民族大义和祖国母亲而抛妻舍子,背井离乡,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日战场上,用自己的血肉为祖国母亲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5篇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5篇)一封封抗战家书犹如一面面震撼人心的镜子,提醒我们要时刻对照审视自己,要珍惜光阴,以忘我忘家的精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重读抗战家书,能让我们得到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
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正能量。
让我们一同感受赤子的爱国热忱,感受普遍战士的为国为家一往无前的豪情,感受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
让我们一同怀念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怀念那些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先烈们。
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守光荣传统,坚守和平与幸福。
从一封封抗战家书中,我们应该可以体会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始终保持着爱国爱家的传统。
中华民族的爱国史中,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击倭寇,有林则徐虎门销烟、抗日战争等可歌可泣的史事和无数的英雄人物。
我们每个人的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系的,因此要在全面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全面客观地分析我国近代之所以落后的原因和未来美好蓝图,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自己勤政爱民、奋发有为、国之栋梁。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
”所以,重读抗战家书,可以深刻感受到:一封封家书,呈现出爱国先烈报效祖国的矢志不渝,置个人生死于不顾,面对亲情时柔情似水的镜头,让我们永远缅怀,值得学习和敬仰。
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缅怀烈士彪炳史册的功绩,追寻烈士们永垂不朽的精神,通过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来校正我们的价值观取向,校准我们的人生坐标。
“重读抗战家书”所提供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契机。
为国战死是军人的光荣,-,《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
为国战死是军人的光荣,|,《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第一篇】:重读抗战家书心得体会,为国战死是军人的光荣,|,《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重读抗战家书心得体会重读抗战家书心得体会(一)陈亭(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审计局)中央电视台新闻30 分从 4 月 1 日开始播出系列报道重读抗战家书,我有幸观看了家书戴安澜: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瞬间,我们的视线被带入到那个祖国受侵略,母亲受凌辱,人民身陷水生火热的抗战年代,爱国人士抛妻弃子,远离家乡,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青春无悔熔铸成永远的丰碑。
重读抗战家书,能让我们得到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
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正能量。
让我们一同感受赤子的爱国热忱,感受普遍战士的为国为家一往无前的豪情,感受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
让我们一同怀念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怀念那些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先烈们。
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守光荣传统,坚守和平与幸福。
从戴安澜将军爱国中,我们应该可以体会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始终保持着爱国爱家的传统。
中华民族的爱国史中,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击倭寇,有林则徐虎门销烟、抗日战争等可歌可泣的史事和无数的英雄人物。
我们每个人的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系的,因此要在全面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全面客观地分析我国近代之所以落后的原因和未来美好蓝图,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自己勤政爱民、奋发有为、国之栋梁。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
所以,重读抗战家书,可以深刻感受到:一封封家书,呈现出爱国先烈报效祖国的矢志不渝,置个人生死于不顾,面对亲情时柔情似水的镜头,让我们永远缅怀,值得学习和敬仰。
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缅怀烈士彪炳史册的功绩,追寻烈士们永垂不朽的精神,通过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来校正我们的价值观取向,校准我们的人生坐标。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范文(精选17篇)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范文(精选17篇)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篇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抗战时期,枪林弹雨中,革命英雄们浴血奋战,决战沙场,殊死拼搏视死如归的背后,支撑着他们的是人民最终可以当家作主还有小家的温馨,想象着经过了一天奋勇杀敌的战争,空闲的时间他们最大的快乐莫不是写封家书,聊以寄慰。
家书的价值在战争的时候是无以计量的,远在万里的家人唯有通过珍贵的家书才能知晓彼此的生死安康,将命在身,即便亲人离去,奈何心中悲痛无比,痛惜未能尽孝床前,也只能凭借一封书信寄去哀思,思儿心切,望见证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儿女绕膝,尽享天伦,也敌不过时局有变,只能在信中以一句"可惜三个人分在三处,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左权家书》作结,其间的思念在几句"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21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敌人又自本区开始扫荡,明日准备搬家了。
"《左权家书》,虽只寥寥几句,但情深意切,"别时容易见时难"道出了革命英雄对妻子的遥远相思,"念念念念"言有尽而意无穷,漫漫相思穿越千里,一封家书承载起了太多的温馨、不舍、浓情与坚定。
《戴安澜家书》中一句"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又是怎样的决绝与坚毅,面对风雨漂泊中的国家,危难时刻,英模们挺身而出,《蔡炳炎家书》中的一句"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铿锵几字道出了匹夫的责任与担当,尽忠报国取义成仁的张自忠决战之前,掩去了对小家的眷恋,以军中战士为"家人",写出了鼓舞了士气的"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的豪言壮语。
今天,英模们奋战过的土地,早已日新月异,飞速发展。
我们的国家政治上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经济上在国际中总量已达到了世界排名第二,文化上中西交流、博采众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已经以新的姿态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1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从4月1日开始播出系列报道“重读抗战家书”,我有幸观看了家书戴安澜: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瞬间,我们的视线被带入到那个“祖国受侵略,母亲受*辱,人民身陷水生火热的抗战年代,爱国人士抛妻弃子,远离家乡,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青春无悔熔铸成永远的丰碑。
重读抗战家书,能让我们得到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
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正能量。
让我们一同感受赤子的爱国热忱,感受普遍战士的为国为家一往无前的豪情,感受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
让我们一同怀念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怀念那些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先烈们。
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守光荣传统,坚守和平与幸福。
从戴安澜将军爱国中,我们应该可以体会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始终保持着爱国爱家的传统。
中华民族的爱国史中,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击倭寇,有林则徐虎门销烟、抗日战争等可歌可泣的史事和无数的英雄人物。
我们每个人的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系的,因此要在全面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全面客观地分析我国近代之所以落后的原因和未来美好蓝图,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自己勤政爱民、奋发有为、国之栋梁。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
”所以,重读抗战家书,可以深刻感受到:一封封家书,呈现出爱国先烈报效祖国的矢志不渝,置个人生死于不顾,面对亲情时柔情似水的镜头,让我们永远缅怀,值得学习和敬仰。
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缅怀烈士彪炳史册的功绩,追寻烈士们永垂不朽的精神,通过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来校正我们的价值观取向,校准我们的人生坐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读抗战·张作霖是为害最大的卖国贼
日本势力在东北的扩张何其迅速,这都得归功于张作霖一次又一次的出卖中国利益。
日本侵略的主要武器是铁路修筑权
自20世纪初期以来,中日关系在东北地区的主要表现,即是围绕路权的交涉和谈判。
为了巩固和扩大侵略权益,日本政府于1906年设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日本充分认识到铁路在攫取海外殖民利益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铁路的延长是扩大侵略权益的最好方法,不但能掌握控制交通权,而且还控制沿线附属地,利益极大;另一方面便于控制运输资源,是经济掠夺的最好工具。
因而,“满铁”活动的一个重点就是对铁路的投资、夺取和经营管理。
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为大本营对东北进行全而侵略,尤其
是经济掠夺,来巩固和扩大日本在满蒙之既得利益。
其既定方针是:“首先打通日本本土通向我国东北的通道,以南满铁路为中心,尽快地构建南满的西部边缘地区和南部边缘地区的铁路网,从而把半个东北划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即打通日本
本土通向中国东北的通道,再以满铁为中心,将南满西部、南
部边缘纳入日本铁路势力范围,以策动满蒙独立。
1912年,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日本乘他急需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支持和西方国家无暇东顾之机,提出索取“满蒙五路”
权益的要求,企图取得四平街至郑家屯、郑家屯至洮南、开原至海龙、海龙至吉林、抚顺至山城子或兴京等五条铁路修筑权。
1913年,日袁双方缔结了《铁路借款预约办法大纲》,即《满蒙五路秘密换文》。
但是,由于国内反日爱国运动的高涨,北洋政府不敢履行协定,只与日本秘密订立了一项《四郑铁路借款合同》,日本就此问题同中国长期交涉而未果。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掌握政府实权,日本又乘机与其订立了《吉长铁路续借款合同》、《吉会铁路借款预备合同》、《满蒙四铁路借款预备合同》。
日本还获得了吉长铁路“委托”满铁经营管理权和吉会铁路修筑权,以及“满蒙四路”的修筑权(海龙至吉林、长春至洮南、洮南至热河、热河之一点至某海港)。
但由于当时中国战乱频繁,政权不断更迭,所谓“满蒙五路”、“满蒙四路”、“吉长”、“吉会”铁路计划和借款问题都没有付诸实施,形成所谓的“满蒙铁路悬案”。
张作霖卖国将路权拱手让人
日本意识到,要实现这些路权协议,必须寻找能在东北实行有效控制的代理人。
而这一时期正在崛起的张作霖逐渐成为最理想的控制人选,日本开始对其全力扶持,希望通过张作霖的奉系军阀集团实现其铁路权益。
张作霖对于一直以来日本未能达成目标的“满蒙五路”、“满蒙四路”等悬案采取了同日本积极合作的态度。
在日奉双方交涉
过程中,张作霖为了势力发展与个人欲望,在路权问题上作出大让步。
1917年四平至郑家屯铁路在奉天当局协助下筑成通车,郑家屯至洮南、郑家屯至通辽的延长线的承建,也是由张作霖出面协调,日本顺利得到承建权。
之后,日本迫不及待地提出了施工要求,得到了以张作霖为首的孙烈臣、吴俊升等奉系要员的赞同,得以开工。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战败,张作霖退守东北,并宣布东北三省自治。
这给了正在积极谋划构建东北铁路网的日本好机会,日本以此名正言顺地越过中央政府直接与张作霖的奉系集团进行交涉。
四郑铁路郑洮延长线在张作霖的担保与通融下,于1923年建成通车。
1924年,直奉两派矛盾十分尖锐,张作霖正全力准备第二次直奉战争之时,日本乘机又提出索取路权的要求,索要开原至朝阳镇、吉林至敦化、长春至大赉、洮南至齐齐哈尔等四条铁路修筑权,为了得到日本军事上的援助,张作霖马上应允了日方要求,并保证奉省方面尽力斡旋。
最后买通交通总长叶恭绰,盗用关防名义履行了批准“吉敦铁路承造合同”。
从史实中可以看出,张作霖是日本侵略东北扶植利用的代理人。
他帮助日本在东北不断扩大侵略权益。
袁世凯、段祺瑞统治时期没有实现的“满蒙五路”等计划,在张作霖的积极合作下得以逐步推进。
张作霖的表现博得了日本的信任。
在他的帮助下,日本积极地抢修了四洮路全线(1923年)、天图
线(1924年)、洮昂线(1926年)和吉敦线(1928年)。
至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铁路网计划已大部完成。
日本获得东北路权的严重后果
日本在抢修这些重要干线的过程中,均得到了张的合作。
这些铁路干线均具有重要的经济及战略价值,如洮昂铁路,这条铁路的原定终端是齐齐哈尔,日本为了避免此线路横断中东铁路,引起苏联的阻挠遂将终点改为距齐齐哈尔27.35
公里的昂昂溪。
从经济价值上看,这条铁路一旦建成,南满铁路通过四洮铁路可与黑龙江省联结,原来靠中东路出口的“北满”大豆等农产品可以由此线路分流;同时,它不仅可扼
制海参崴,而且能促使大连港商务更加繁荣。
从战略价值上看,洮昂铁路使日本的势力向北扩展,其军事锋芒将更接近西伯利亚。
张作霖被炸死前,又在日方草拟的《满蒙新五路协约》上签字。
这个协约规定:由日本政府承包修建下列五条铁路:自敦化经老头沟至图们江线;长春至大赉线;吉林至五常线;洮南至索伦线;延吉至海林线。
张作霖出卖给日本的“满蒙新五路”权益,其影响之大,后果
之严重可以说是不可估量的。
日本一向重视控制交通权在国防以及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但“满铁”所控制的铁路线多以经
济为目的,缺少循环线路,不利于战时动员及军需物品的搬运。
为解决这个问题,日本确立了以军事为目的建设满蒙大循环
线的方针。
如果其攫取的“满蒙新五路”铁路全部建成,则在东北南部、北部与朝鲜间成为大循环线路,长春至洮南、长春到大赉至洮南为小循环线路。
这样可以四通八达,有利于军旅及食料运输的方便,一旦正式发动战争,日本军队可以从本土迅速增援东北,以长春为中心,“南则把守山海关以防支那军北上,北则把守齐齐哈尔以阻俄军南下”,这个如意算盘也是日本迫切索要“满蒙新五路”的根本原因。
满蒙五路之约是张有生之年内预付给日本的最后一个帐单,也是他最后出卖的一个中国权益。
协议一经签署既授日人口实,国权既陷危险之中。
张被炸死以后,日方仍以所持密约为依据,向东北当局强硬交涉,要求履行合同。
至九一八事变前,日方建立的铁路系统主要集中于满洲中南部,以满铁独控之南满铁路为干线,以营口(大石桥至营口)、旅顺(周水子至旅顺)、抚顺(苏家屯至抚顺)、烟台煤矿(烟台至抚顺)、浑榆联络线(浑河至榆树台)、安奉(安东至苏家屯)、吾妻(吾妻至甘井子)、入船(沙河口至入船)、甘井子(南关岭至甘井子)等为支线;另有吉长(吉林至长春)、吉敦(吉林至敦化)、四洮(四平至挑南)、洮昂(洮南至昂昂溪)等路,虽名归中国所有,却牵连有日本贷款关系,实际上充当了满铁的延长线和经济上的营养线。
而金福(亦称金城线,金州至城子疃)、天图(天宝山至图们)、溪域(本溪湖至牛心台)等路本属中日合办。
日系各线四通八达而遍布东北全境。
铁路所过大城市憐次符比,抚顺、本溪之煤矿,鞍山之铁矿,丹东之木材不一而足,至于大豆、高粱等农作物更是无处不有且出产丰盈。
整个东北,除中东铁路可吸收北满物资通海参歲出海外,其余物资绝大
多数均需要依靠日本铁路系统终端的大连港做出口。
日本控下的铁路系统成为全东北之经济政治动脉,而日本人则可坐享独霸中南满的局势。
此时再回首伊藤博文那句“除了辽东半岛租借地和(半条中东)铁路之外,什么都没有”,短短20年,反差何其之剧烈,日本势力在东北的扩张何其迅速,这都得归功于张作霖一次又一次的出卖中国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