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人教版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人教版
2.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古诗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不一,需要教师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通过实例分析、互动问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
3.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中的画面。
-学生在表达古诗意境时,往往词不达意,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型,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6.情感教育,渗透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中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始时,我将以一首轻松愉快的古诗朗诵《望天门山》作为导入,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接着,我会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随后,我会简要介绍诗人李白以及他的创作背景,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3.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解析古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4.创新表达,展示成果。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如绘画、表演、写作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5.课后拓展,提升素养。
-教师可推荐相关古诗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课后自主阅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5.在情感态度上,学生可能对古诗产生距离感,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体验古诗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两首古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学生在理解古诗时,往往难以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意境,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需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如情境创设、对比分析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背后的内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古诗两首二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教学目的:★熟悉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简介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如:可以知道是写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精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相互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借助解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沟通,理解诗意(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详细、说生动。

(2)沟通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4、练习背诵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的:★熟悉“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揭题今日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索吗?(依据学生质疑,板书)(简洁的疑问依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日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1、四人一组思索、争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沟通。

教师相机引导。

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

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

【教师简介】陈宏斌,性别男,1974年1月出生,任教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运西小学,当前担任教导主任,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秘书,荣获邗江区优秀班主任、邗江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多年来在陈萍等老师指导下,尝试形成“幽默大气、重视语言文字训练”的语文教学风格、十余篇论文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参考》《小学时代》等刊物。

曾获2013年第十四届江苏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扬州市第十届二分明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等,多次在省内外学校实行公开教学和讲座。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篇课文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

两首古诗均是咏物诗。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

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

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行写石头面对各种磨难,毫不畏惧;后两行写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

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

诗人借墨梅为喻,在苏姐的梅花身上给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诗的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仅仅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教学目标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并自学《墨梅》。

3.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学会以准确的节奏地诵读这两首古诗,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歌的韵味。

4.创作诗歌书法作品。

三、教学准备因为S版小学语文教材与苏教版的区别,学生对于石灰以及诗人王冕无理解,需要桂林老师提前让学生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以及阅读苏教版《少年王冕》课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三年级上语文第2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优秀教案

三年级上语文第2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优秀教案

三年级上语文第2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掌握两首诗的背景知识,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情感。

三、教学难点1.两首诗的意境及情感表达。

2.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a.向学生介绍两首古诗的诗人及创作背景。

b.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2.朗读与背诵a.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朗读。

b.学生自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c.学生分组背诵,检查背诵效果。

3.理解诗句意思a.老师讲解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b.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意思。

4.课堂讨论a.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b.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深入挖掘诗句内涵。

5.拓展延伸a.学生分享其他类似题材的古诗。

b.老师讲解其他相关古诗的背景及意思。

b.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诗人及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2.在朗读和背诵环节,老师注重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3.在理解诗句意思环节,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课堂氛围。

5.拓展延伸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分享其他古诗,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a.对生僻字词的讲解还需加强,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b.对学生的背诵要求要更高,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背诵。

c.在课堂讨论环节,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避免一刀切。

六、板书设计1.课题:《古诗两首》2.诗人及创作背景3.诗句及意思4.拓展延伸七、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2.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环节紧凑。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教学反思深刻,有利于教师成长。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两首》这篇课文,能够体会古诗文的简洁和高雅之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2.能够表达自己对诗词的感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3.能够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什么是押韵、什么是平仄等。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理解课文的意思,感受古诗文的美,并能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古诗文的一些基本知识;2.难点:能够理解诗词中的押韵和平仄,以及如何掌握这些基本技巧。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动讨论的方式。

首先,老师通过展示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两首诗词,引导学生自由联想,感受诗词的美,并通过互相交流了解诗词中韵律和意境的区别。

接着,老师讲解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并带领学生一起朗诵课文《古诗两首》。

最后,老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诗词创作,通过小组合作实践相互探讨和交流。

教学过程及安排第一课时1.老师通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两首诗词的比较,以引导学生自由联想,自我畅想。

2.通过师生互动探讨,让学生自己尝试着欣赏、品读一下。

3.进一步介绍古诗文的特点,如可以写景、叙事、抒情等,主旨要表达美好的思想和感情。

带领学生一起研读《古诗两首》这篇课文,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分析和理解其中的意境、韵律等。

4.让学生分组,小组合作,共同编写一首小诗,并通过小组展示和互相交流学习。

第二课时1.老师对前一次课堂上学生们的小组创作进行点评和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押韵、平仄等。

2.带领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学会句子中的押韵和平仄,并且理解如何运用这些技巧,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

3.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创作,进一步深入理解诗词创作中韵律和意境的组合。

课后作业1.自选两首喜爱的古诗文进行背诵,并在下一节课上展示、分享自己的收获;2.完成一份课堂笔记,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和回顾。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4.教学评价设想:
a.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b.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c.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生动的语言讲述古代诗人的趣事,如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灵感等,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好奇心和兴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指导。
3.学生互相批改练习,讨论答案,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诗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方法目标:运用启发式、情境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两首》,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6.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学习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7.课后作业:设计富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他们对古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古诗两首》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一是古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可能影响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二是学生对于古诗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的掌握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拓展;三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诗的魅力,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交待学习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24.古诗两首二、故事导入,简介诗人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平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

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

在行至白帝城时,突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

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李白是我国唐朝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三、释提、介绍学习方法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B.读懂、C.读精、D.读会、E.会读。

四、学习古诗〔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朝 ( zhao chao )辞一日还 ( huan hai )万重 ( chong zhong )山白帝 ( ti di )城啼 ( ti di )不住2、齐读〔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A 、朝辞白帝彩云间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2、理解词义:辞:辞别,分开。

3、作者早晨分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a.指名说:早晨分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B 、千里江陵一日还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3、练说句意1〕互相说2〕指名说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约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这是什么原因?5、小结这两句诗,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与壮丽,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诗人心情愉快。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古诗》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能结合理解两首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3、感受家乡的美丽以及诗人和母亲之间的深厚亲情,懂得热爱家乡,关爱父母。

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教学准备PPT课件、查找诗人资料、工具书。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文插图,简述图意。

图上画有什么?它们在干什么?你知道描绘的是什么地方的景物吗?2、揭示课题。

3、播放录音。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同桌互相读,互评。

3、质疑,同学互答。

三、熟读成诵,入情入境1、范读,模仿朗读。

2、多种形式读,读出感情。

3、配乐练习读。

4、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5、多种形式读,评议。

6、试着背诵。

自由背,同桌互背,有感情地诵读。

四、认读生字,指导书写1、集体认读生字,游戏形式巩固。

2、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勒阴苍茫慈母临缝恐报晖观察交流,指导练习。

五、拓展练习用自己的话写写诗歌里描述的景色。

板书设计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谈话激趣1、板书课题,齐读。

2、谈话交流。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游子?你们离开过自己的父母,出过远门吗?在你出门前你的父母忙些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3、激趣。

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来看看一位叫孟郊的诗人在离家前的感受。

简介孟郊。

二、品读感悟,深化体验1、朗读古诗。

2、品读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课件出示自主学习策略:生自主学习后小组内交流。

汇报学习所得,师生评议,理解“密密缝、迟迟归、寸草心、三春晖”的'含义,体会感情。

一针又一针,慈母手中的线,缝好了将要离家儿子的衣;一线又一线,针眼缝得密,是恐儿子回家迟。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习目标】1、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⑴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⑵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⑴学生个人读悟。

⑵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⑶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⑷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了解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会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这是我们本学期学习的第一首古诗,还记得怎么学习古诗吗?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学习生字词。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

祖籍湖北襄阳,后来迁居河南巩县。

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

年轻时饱读诗书,之后又南北漫游。

四十四岁时,他才求得一个小官位。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他携带家眷避难(在今陕西省),后又辗转入蜀,定居成都草堂。

杜甫一生所经历的正是唐朝由盛到衰、政治腐败的历史时期。

他在后半生的颠沛流离之中不但目睹了人民的疾苦,而且亲尝了漂泊的艰辛。

残酷的现实生活,使他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他不满于黑暗的社会,同情惨遭蹂躏的人民。

于是创作了许多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深刻反映社会问题的诗歌。

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他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杜甫的诗歌,流传下来的有一千四百余首。

内容丰富多彩,形象鲜明,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著有《杜少陵集》2、小组讨论字词预习的情况后汇报。

汇报时要读准字音,分析字形,组成本课词语,解释词义。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江畔独步寻花》全文字幕)(1)自由读诗并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根据课后注释,自己试看,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

根据预习和课后注释,掌握每字的意思,再把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最后观察图片联系诗句,想象情景,诗意就会理解清楚了。

(2)互助学习:同学在小组里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帮助。

(3)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四、再读古诗,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韵律。

2.掌握两首古诗的背诵。

3.理解和感受古诗的内涵和美。

二、教学内容1.课文:《静夜思》、《登鹳雀楼》。

2.韵律和意境分析。

3.古诗背诵。

三、教学重点1.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韵律和意境的分析。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师生一起欣赏古诗的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诗句传递的情感。

2.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和特点。

第二步:课文学习1.学习《静夜思》。

–师生一起朗读《静夜思》,感受其中的静谧和思索。

–分析诗句的意义,理解诗人的表达方式。

–学生对诗句进行分组,找出其中的押韵和对仗。

–引导学生背诵诗句,注意语音语调。

2.学习《登鹳雀楼》。

–师生一起朗读《登鹳雀楼》,感受其中的豪迈和壮美。

–分析诗句的意义,理解诗人的表达方式。

–学生对诗句进行分组,找出其中的押韵和对仗。

–引导学生背诵诗句,注意语音语调。

第三步:诗歌欣赏1.师生共同欣赏两首古诗的音乐朗诵,感受其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2.通过欣赏诗歌的赏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古诗的内涵和美。

第四步:巩固练习1.分组背诵《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用优美的语音表达出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之间互相朗诵,并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第五步:课堂小结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2.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强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参与、朗读表达等。

2.学生背诵准确度和语音表达的流利程度。

3.教学效果: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六、教学资源1.课本:《三年级语文上册》。

2.录音或音频设备。

七、教学反思通过设计这节古诗教学,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和背诵古诗,提高自己的语音表达能力和理解力。

通过对古诗的分析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互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综上所述,这个教学计划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

2023年《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2023年《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2023年《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重点难点】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习背诵。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看──看书,谁能读准确?板书:春晓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

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

(开火车读,指名读)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⑴加笔画、加偏旁组字自──首十──古古──居亡──忙因──烟口──知⑵换笔画,换部分组字。

读──诗对──树──村睡──眠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岁──多放──散4、读词语巩固读音两首古诗冬眠到处见闻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唐代诗人:孟浩然)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根据学生质疑可适当引导:⑴晓:是天刚亮的时候。

“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⑵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⑶闻:就是听的意思。

⑷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学生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⑵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合集15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合集15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合集15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

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主要板书计划20古诗两首锄禾悯农日当午汗滴春一粒盘中餐辛苦秋万颗饿死作业设计安排:课内:描红、仿影、临写、朗读课外:背诵课文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古诗两首。

解释“古诗”的意思。

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二、初读指导1、板书:锄禾,领读。

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1、指导看书上的图。

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

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背诵〉。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1、板书课题,领读。

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2、教师范读,领读。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3.引导学生探讨古诗的意境和内涵,如《静夜思》中的思乡之情,《望庐山瀑布》中的豪放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古诗的韵律、节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讨论,探讨古诗的意境、韵律等方面。
2.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总结。
4.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背诵、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利用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背景和内涵。
3.的能力。
4.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对古诗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3.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如《静夜思》中的思乡之情,《望庐山瀑布》中的豪放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高尚情操。
9.激励评价,培养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培养自信。
10.家校合作,共同教育: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新课,例如讲述李白创作《静夜思》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1.课后背诵《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要求熟练掌握,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
-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课后复习的效果。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学习目标: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能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2、我能借助注解和图画,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能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之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习方法指导:用以前学古诗的方法学习。

知识链接: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西施:春秋战国时期的美女,“沉鱼落雁”其中“沉鱼”就是讲的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

预习任务:1、能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2、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自主、合作、探究:1、借助拼音,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能读得流利、有感情、有节奏感。

4、同桌互读,我来比一比谁读得更棒。

5、借助图画和注解,说说诗句的含义。

6、交流不懂的地方。

7、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我来闯关:A、默写《饮湖上初晴后雨》:B、我还知道描写春天的古诗有:学习收获:知识延伸:1、收集苏轼所写的其它诗词。

2、积累描写祖国山河的诗词佳句。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优秀教学案例
教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山行》。杜牧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曾在秋天游历山川,看到了美丽的枫叶,于是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首诗的魅力吧!”
(二)讲授新知
1.朗读古诗: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古诗《山行》和《秋浦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讲解诗句:教师逐句讲解诗句,分析重点字词,如“枫林晚”、“霜叶红”等,并解释诗句的意义。
例如,在学习《秋浦歌》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缘愁’是什么意思?你能从生活中找到一个类似的例子来解释这句诗吗?”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入理解诗句的内涵,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学生将按照座位或兴趣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适时给予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4.反思与评价助力学生成长
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融入生活实践,传承文化经典
本教学案例将古诗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种做法有助于学生体会古人的智慧,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传承文化经典。
例如,在讲解《山行》时,可以播放一段描绘秋天山间景色的短片,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体验中,感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这样的情景创设,有助于学生从感性层面理解诗句,为深入解读古诗打下基础。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这些问题将围绕古诗的主题、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展开,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第21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掌握古诗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4、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及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2个字,会写4个生字,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讲授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法指导:在读中思索,在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

据我了解,最近你们又收集了不少古诗,愿意与大家分享分享吗?同学们收集的古诗真不可少,看来你们非常善于积累。

XXX先生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腹有诗书气自华。

是啊,研究古诗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呢!老师利用工作闲暇也收集了一些古诗名句,想与你们分享分享,你们喜欢吗?【课件出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XXX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XXX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XXX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XXX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XXX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XXX】自己读读。

读完了吗?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同学们,读完这些古诗名句,长江在你们眼里是怎样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首与长江有关的古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XXX所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

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

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

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

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

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

这是一首咏菊诗。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

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

(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

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

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

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

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

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

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

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

“自在”是指自由自在。

“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当时的情境怎么样呢?也就是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

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

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

七、作业: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

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

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

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有《元氏长庆集》。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舍斜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着房屋。

“似”是好像的意思。

“更”是再的意思。

)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
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

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

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选做作业: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三)、多音字组词。

卸别
叫更
(四)、解释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在: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
(五)、无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自在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六)、知识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2.你还知道杜甫写的什么诗?能写下来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