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上册《劝学》讲义

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上册《劝学》讲义

高中必修一

同时要善于向求贤者求教,也要善于教人;学习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四)内容梳理

君子曰(1):学不可以已(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4),輮以为轮(5),其曲中规(6)。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7)。故木受绳则直(8),金就砺则利(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1)。

吾尝终日而思矣(12),不知须臾之所学也(13);吾尝跂而望矣(14),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1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16),而闻者彰(17)。假舆马者(18),非利足也(19),而致千里(20);假舟楫者(21),非能水也(22),而绝江河(23)。君子生非异也(24),善假于物也(25)。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2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7)。故不积跬步(28),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29),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3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3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33),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4)。

【注释】

(1)君子:指有道德有知识的人。

(2)学不可以已:求学不可以让它停止,即学习是无止境的。已:停止。

(3)青:靛青,一种染料。取:提取。前一个“青”字是名词,后一个“青”字是形容词。于:前一个“于”字当“从”讲,后一个“于”字表差比(即此胜于彼),相当于“比……还(更)……”。蓝:蓝草,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案:第四单元第15课劝学(节选)含答案

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案:第四单元第15课劝学(节选)含答案

第15课劝学(节选)

本课话题——坚持

一、从课文中积累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学习及工作上,只有具备了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下去,才能获得不断的进步,并取得成功。

二、从生活中积累

河蚌忍受了砂粒的磨砺,坚持不懈,终于孕育绝美的珍珠;顽铁忍受了烈火的历练,坚持不懈,终于炼成锋利的宝剑。一切豪言与壮语皆是虚幻,惟有坚持的信念才是踏向成功的基石。坚持梦想,努力拼搏,才能扬起梦想的风帆,在大海上乘风破浪。

三、从历史中积累

林肯是鞋匠的儿子,出身贫寒,但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从平民到总统,他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竞选失败,他承受了一句又一句的冷嘲热讽,他遭遇到一次又一次的人生磨难,但他都坚持了下来。面对讥讽,面对挫折,他坦然,是鞋匠的儿子又怎么样,他坚持到了最后。坚持使林肯成为世上风云人物,坚持使他从平民蜕变成总统,可见,坚持可以铸就成功的人生。

一、作者简介

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二、背景回放

改变本性,积善成德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他从“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首先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劝学》《师说》群文教学(知识归类整理+)-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群文教学(知识归类整理+)-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学不可以已”。
5.如何理解《师说》思想的进步性?《师说》中有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 ①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 所有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②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此句否定了“生而知之”,明确“学 而后知”,严正批驳了“士大夫之族”所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③ 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两句针砭了当时上层社 会只看门第高低而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某一方面比我 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师说》中提出的这些思想把师的权威性、封建性大 大地降低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平等化了,打破了师法或家法的保守壁垒。 这些思想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 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之远,则 忧其君。(《岳阳楼记》)
4.数词作定语有时也后置,构成“中心词+数 (量)词式结构”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顿有时(就)吃掉一石的粮食。
➢注意: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 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 后置。

人教版教材高中语文必修1教学-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46张)-优秀课件

人教版教材高中语文必修1教学-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46张)-优秀课件
2019年秋人教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 文必修1教学课 件:第 六单元 第10课 劝学 (共46张PPT)
2019年秋人教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 文必修1教学课 件:第 六单元 第10课 劝学 (共46张PPT)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劝学
写作背景
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荀子在教育目的上与先哲保持一致,即主张通过教育来培 养“士”“君子”“圣人”。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 而是经过后天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与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 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鼓励人们“积 善成德”,成为君子。
2019年秋人教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 文必修1教学课 件:第 六单元 第10课 劝学 (共46张PPT)
劝学
素养目标
1. 了解《荀子》一书及荀子的思想,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 理解本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 理解本文关于学习意义的论述,思考作者的观点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2019年秋人教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 文必修1教学课 件:第 六单元 第10课 劝学 (共46张PPT)
2019年秋人教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 文必修1教学课 件:第 六单元 第10课 劝学 (共46张PPT)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荀子《劝学》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

(一)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能力。(三)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习题:第六单元 课时优案1 劝学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习题:第六单元 课时优案1 劝学 Word版含解析

第六单元

课时优案1 劝学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通假、古今异义、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①(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②(合乎)绳,③(同“煣”,使动用法,使……弯曲)以为..④(以之为,把它做成)轮,其曲.⑤(名词,弯度、曲度)中规.⑥(圆规,这里指用圆规划出的圆)。虽.·⑦(即使)有.⑧(同 “又”)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⑨(即使又被风吹日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故木受绳则直,金.○10(指金属制的刀斧等)就.⑪(

)

砺.⑫

(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⑬(乎,相当“于”,对)己,

则知.·

⑭(同“智”,见识)明而行无过矣 ⑮(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见识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⑯(极短的时间,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跂.⑰(踮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⑱(大,洪亮)也,而闻者彰.⑲(清楚)。假.⑳(借助)舆.○21(指车)马者,非利足..○22(善于奔走)也,而致.○23(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24(用作动

)也

绝.

25(横

)江

君子生.·○26(同“性”,天赋、天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7(君子的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8(兼词,相当“于此”,可译为“从这里”或“在这

10.1劝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19版)教案

10.1劝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19版)教案

10.1 劝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19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劝学》的作者、背景和内容,并理解文本中的“劝学”思想;

2.掌握文本的结构与要点,能够把握文本的主旨大意;

3.意识到“劝学”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4.提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文化内涵;

5.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文本,表达个人的思考、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文本的细节理解,及时进行翻译和解释;

2.提供足够的背景,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劝学》的内涵和思想。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深层次的思想;

2.如何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思考和自我反思。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并听取学生的不同观点。

2.播放视频《为什么要读书》,运用现代语汇让学生深刻理解“读书”的重要性。

2.阅读、理解与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劝学》的全文,并留两分钟进行个人想法记录;

2.注重文本的词语解析和理解,大量运用现代语汇,让学生对古语理解更透彻;

3.针对文中重要句子进行逐句解析,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4.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与现实的深层联系,引发学生对“劝学”思想的思考。

3.拓展与实践

1.个人思考时间:让每个学生自己写一篇文章,谈论学习的重要性并表达自己对学习的态度;

2.学生自相互评审,并给出具有建设性的反馈。

4.课堂梳理与提问

1.教师在课前预测所讲知识点的易错点,及时提出问题进行梳理;

2.询问学生对《劝学》的理解与思考,归纳开始今天的课堂内容。

四、教学考核及评估

(最新)10《劝学》教学课件—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部编版(2019)

(最新)10《劝学》教学课件—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部编版(2019)


4.
人 的 一 生 会 遇到 很 多 事 很 多人 ,不 可 能事 事 称 心,处 处 如 意,需 要 我 们 坚强 ,需 要我 们 都 有 一 颗平 常 心 ,一 种平 和 的 心 态,学 会 面 对,懂 得 感 恩。

5. 记 得 有 句禅 语 道 , 当 你抱 怨 自 己 的 鞋不 好 时 , 却发 现 有 人 竟 没有 脚 。 所 以, 不 管 你 是谁 , 不 管 你在 做 什 么, 都 有 存在 的 理 由 ,都 要 尽 心 尽 力地 去 付 出, 这 样 才 可 以拥 有 无 怨 无 悔的 快 乐 人 生
⑦规:圆规 译文:木材笔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烤)
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弯曲(的弧度) 符合圆规(的要求)。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式)
①虽:表让步连词,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gǎo,枯。 ④暴:pù,通“曝”,晒 ⑤槁暴:枯干、晒干 ⑥挺:直 ⑦者:因果复句中表提顿,可译为“…的原因” ⑧之:它,代词,代“木直中绳”中的“木” ⑨然:代词,这样
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的资质(和一般人)
没有不同,(可是聪明能干差异很大,这是因 为他们)善于凭借和利用外物啊。
劝 学
跂而望 登高博见
Fra Baidu bibliotek
登高招 顺风呼
见者远

闻者彰 论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优秀范文

一、教案概述

本教案适用于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主要侧重于怎样让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动机、理解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

2.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

3. 引导学生把学习贯穿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成就感。

三、教学重点

1. 如何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2. 如何建立正确的学习习惯。

3. 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四、教学难点

1. 如何克服学习困难和逆境。

2. 如何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动力。

五、教学方法

本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辅导、课外辅导、个别辅导以及自主学习。

1. 课堂辅导

课堂辅导是本教案的核心内容,主要采用讲评法、讨论法和合作学习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

2. 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主要包括课后作业批改和复习指导,以及集中复习和模拟考试等。

3. 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更加个性化、精细化的辅导。

4.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关键,通过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让他们学会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估。

六、教学内容

本教案以“认真学习,持之以恒”为主题,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展开,突出实践性和针对性,主要内容包括:

1. 如何认真学习

(1)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2)主动参与课堂,用心听讲。

(3)敢于提问,勇于争辩。

2. 如何持之以恒

(1)处理好学习与娱乐的关系,不放松懈怠。

(2)遇到困难不退缩,克服自我焦虑。

(3)掌握自己的时间,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地学习。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15劝学(节选)(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15劝学(节选)(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基础运用层]

1.对下面加点的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曲中规.

规:圆规 B .吾尝跂.

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站着 C .善假.

于物也 假:借助,利用 D .金就.砺则利 就:运用

D [D 项,就:动词,接近、靠近.]

2.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⑥锲而.

不舍,金石可镂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⑤/②/③④/⑥

D .①⑤/②③/④/⑥

C [①⑤可是,表转折,连词/②并且,表递进,连词/③④表修饰,连词/⑥如果,表假设,连词.]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木直中绳,以为..轮

B .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

C.先帝不以臣卑鄙

..D.而绝江河

..

B [A项,“以为",古义:两个词.以,介词,把;为,动词,制成.今义:认为。B项,“须臾",在此句中和现代汉语中意思一样,片刻.

C 项,“卑鄙”,古义:地位低下,知识浅陋。今义:品质恶劣。D项,“江河”,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4.选出与“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马之千里者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木直中绳,以为轮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D [D项与例句均为判断句;A项,定语后置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省略句。]

5.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新教材】《劝学》 课件—2020年秋统编版(2019)语文必修上册

【新教材】《劝学》 课件—2020年秋统编版(2019)语文必修上册

通假字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假字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同“又”)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同“性”,天性)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见识)
通假字的辨析方法
1、借用“音同或音近”推断,这一点可结合上面的通假字的 分类来理解; 2、借用“字形”推断,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通假字声 符,或是本字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如《马说》“食 之不能尽其材”中的“材”通“才”,本字“才”是通假字“材”的声 符; 3、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解释都解释不通时,考虑 通假现象。
(1)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动物的爪子和牙齿;
今义: 帮凶
(2)金就砺则利。
古义: 今义:
金属制的刀斧等; 黄金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也”)表判断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第一个“于”引进处所,)即“于蓝取之”; 第二个“于”表示比较,即“于蓝青”
一词多义
1)而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登高而招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新教材)2019-2020学年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课件+教师用书)第六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新教材)2019-2020学年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课件+教师用书)第六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技巧指导】 (一)对比法 1.定义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 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一种方法。 对比论证是把两种相反的或有差异的观点、事物进行比较, 通过两相对照,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使论点更加鲜明,突 出论述的是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3.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 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 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 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 物。
【技巧指导】 从课文中摘录名言警句,谈心得体会,就是谈对名言警句的 看法,需要对名言警句进行分析,相当于议论文中的“引证法”。 1.引证法的定义 引用经典作家的言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原理、定义, 被人公认的常理以及人尽皆知的民间俗语、谚语(这些都是生活、 斗争经验的结晶)来论证的方法叫引证法。
(2)学贵善假于物。所谓“善假于物”,就是要善于借助各种 客观条件来提高学习效能。“君子生非异也”,为什么有的人可以 “致千里”,而有的则徘徊难前乃至倒退呢?我以为,是否善于借 助有利的客观条件,是关键要素之一。比如,学好语文,就离不 开对各种工具书的使用;释疑解难,就要主动请教同学与老师。 诚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积极借助有利的“器”与“友”以优化学习,这就是学须“善假 于物”的道理。

《劝学》-学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劝学》-学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10 《劝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虚词,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并背诵全文。

2.了解荀子的生平、成就,及其思想主张,积累文化常识。

3.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基础知识,熟读成诵。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文化传承与理解: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重点难点】

1. 掌握本文出现的重点虚、实词和相关文言常识,并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本文的论证知识。

3.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方法】

朗诵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基本成诵。

2、自看《优化设计·语文》第97-98页“作者简介”“作品背景”“诸子

百家”部分,并结合教师的PPT,知人论世,了解荀子写作《劝学》的针对性。

3、自主完成《优化设计·语文》第98页“知识整合”部分1-8题,用黑笔做,用红笔自改。

二、【问题探究】

1、朗读课文,思考:各段具有结论性的语句或中心词是什么?每段内容各是什么(原话或概括)?全文体现了怎样的论证结构(或思路)?

参考答案:

第一、二问: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积”“不舍”“心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一、介绍荀子。

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文。

一、讲解第一自然段。

1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

1 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 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深寒曲

明确: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在外力作用下都有

取为輮

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

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举例示范,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然后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此方法以训练思维推理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第二段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习,

就会改变,就能提高。这一分析推理的过程用图示可表示为:(略)

“輮木为轮”的比喻,说的是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木受绳则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就砺则利”,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车柔、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如为轮、直、利)。根据同样道理推论: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见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一分析过程,同样可以用图示表示:(略)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规律,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

3 总结本段中心思想。

明确: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4 词语: 輮、槁暴受就中

三、讲解第三自然段。

1 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 请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

...

..,假舟楫

..而招见者远.,顺风

...者致千里

..而呼闻者彰.,假舆马

者绝江河

..。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4 词语:致绝假

四、课后作业:背诵前面学过的几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查背诵情况

二、讲解第四自然段。

1 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 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 词语:跬镂一焉

三、总结全文。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四、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

五、完成习题

1、课后思考练习题

2、基训上的习题

六、引导学生根据注释读懂原文,积累相关文言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此基础上,将背诵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