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
目录第一章城市概况 (1)第一节自然概况 (1)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 (1)第二章防洪、治涝现状和存在问题 (2)第一节洪涝灾害 (2)第二节防洪治涝现状 (2)第三节存在问题 (2)第三章规划目标和原则 (3)第一节规划依据 (3)第二节规划目标 (3)第二节规划原则 (3)第四章防洪、治涝水文分析计算 (3)第一节设计暴雨 (4)第二节设计洪水 (4)第三节设计潮水位 (4)第四节治涝水文 (4)第五章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5)第一节防洪规划方案 (5)第二节防洪工程措施 (6)第三节清障规划 (6)第六章治涝工程设施规划 (7)第一节治涝规划方案 (7)第二节治涝工程设施 (7)第七章非工程设施规划 (8)第一节防洪、治涝指挥系统 (8)第二节防洪、治涝预案 (8)第三节防灾、减灾 (8)第八章管理规划 (9)第一节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 (9)第二节管理设施 (9)第三节调度规划和管理经费 (9)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 (10)第十章投资估算 (10)第十一章经济评价 (11)第一节费用 (11)第二节效益 (11)第三节经济评价 (11)第十二章规划实施意见和建议 (11)附录、附图 (12)专题报告和附件 (12)《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修订稿)【前言】规划编制简况【提要】规划主要内容第一章城市概况第一节自然概况城市的地理位置和面积;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概况;市区及周边地区内影响城市防洪治涝安全的主要江、河、湖、海等的分布、演变情况、水文特征。
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城市发展沿革;现状行政区划、人口、耕地,固定资产、国民生产总值等社会经济简况;在国家、地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城市总统规划。
第二章防洪、治涝现状和存在问题第一节洪涝灾害以往洪、涝、潮灾害简况;历史上主要洪涝年份的雨情、水情和灾情,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防洪治涝现状影响城市防洪治涝安全的有关河道、湖泊、水库、蓄滞洪区等的情况;防洪、治涝、排水、防潮工程设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情况;城市防洪、治涝、排水、防潮的现状能力和标准,历史大洪水再现时可能出现的水情和灾害。
城市排水防涝规划编制深度及调差提纲
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主要内容及深度要求1、工作背景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局地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造成了城市局部区域积水严重和交通阻塞,对城市安全运行构成了威胁(例如2012年北京“7.21”降雨等)。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城市安全保障和运行水平,国务院办公厅于2013年4月1日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 23号),要求全国各城市要充分认识城市排水与暴雨内涝防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于2014年底前,编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并将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
国家住建部于2013年6月已经印发了《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并在该编制大纲中提出了城市雨水径流控制、城市内涝风险分析等新的理念,以及采用模型应用等新的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建成区面积日益扩大,但是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排水防涝设施的建设近年来发展较慢,已经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需要利用先进技术编制城市排水防涝专项规划,其规划主要内容和深度如下。
2、工作主要内容及深度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主要依据《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要求进行编制。
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对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并建立排水管网数学模型。
根据“大纲”和相关规范的要求,数学模型在排水防涝规划的编制中将起到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因此,规划研究必须首先构建科学、合理、准确、可靠的数学模型,以辅助和支撑规划的编制。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础资料收集根据排水管网水力学模型,对以下基础数据进行收集:①流域特征数据一-包括:地理信息数据、流域地表数据、流量基础数据、雨量基础数据、城市规划数据、流域水文数据、水质参数数据,等等;②管网基础数据一包括:管网信息数据、排水构筑物数据,等等;③模型参数数据一包括:径流参数数据、土壤渗透数据、蒸发系数数据、水头损失数据、流量变化数据,等等。
XX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文本
目录第1章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 (2)第2章城市降雨规律分析及下垫面解析 (3)第3章规划总论 (3)第4章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规划 (4)第5章城市排水(雨水)管渠规划 (5)第6章城市防涝设施规划 (6)第7章现状淹水点处理方案 (8)第8章近期建设规划 (8)第9章管理规划 (8)第10章保障措施 (9)第1章 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第1条总述《个旧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是个旧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指导性文件,本次规划中包含的内容有: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城市排水(雨水)管渠规划、城市防涝设施规划等。
凡在规划区范围内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等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
第2条规划背景为了解决国内城市内涝淹水频发的问题,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要求国内城市用十年的时间解决城市内涝淹水的问题。
因此,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的《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针对个旧市内涝特点按时编制《个旧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尤为迫切,以系统地指导今后个旧市排水防涝设施的规划建设,尽快解决个旧市的内涝淹水问题。
第3条城市排水防涝现状1、城市水系综合考虑河道发源地及河道排水的功能,影响本次城市排水(雨水)防涝工程的湖泊、河流、水库,具体包括2座湖泊,2条河流,4座水库。
2、雨水排水分区按照城市河道、地形及区域主干道路的分布,根据《滇南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2-2030)》、《个旧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结合个旧市的地形特点,规划将个旧市的雨水排水系统分为锡城片区、大屯片区、鸡街-沙甸片区。
3、道路竖向各片区道路网布局根据城市规模、用地布局、客货交通源和集散点分布、交通流量、流向及现状道路状况和片区的地形、地貌确定锡城片区由干路和支路构成自由式路网结构;大屯片区由主、次干路组成棋盘式路网结构;鸡街—沙甸片区以方格网环状为主。
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
目录第一章城市概况 (1)第一节自然概况 (1)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 (1)第二章防洪、治涝现状和存在问题 (2)第一节洪涝灾害 (2)第二节防洪治涝现状 (2)第三节存在问题 (2)第三章规划目标和原则 (2)第一节规划依据 (3)第二节规划目标 (3)第二节规划原则 (3)第四章防洪、治涝水文分析计算 (3)第一节设计暴雨 (3)第二节设计洪水 (4)第三节设计潮水位 (4)第四节治涝水文 (4)第五章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5)第一节防洪规划方案 (5)第二节防洪工程措施 (5)第三节清障规划 (6)第六章治涝工程设施规划 (6)第一节治涝规划方案 (6)第二节治涝工程设施 (7)第七章非工程设施规划 (7)第一节防洪、治涝指挥系统 (7)第二节防洪、治涝预案 (8)第三节防灾、减灾 (8)第八章管理规划 (8)第一节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 (8)第二节管理设施 (9)第三节调度规划和管理经费 (9)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 (9)第十章投资估算 (10)第十一章经济评价 (10)第一节费用 (10)第二节效益 (10)第三节经济评价 (10)第十二章规划实施意见和建议 (11)附录、附图 (11)专题报告和附件 (12)《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修订稿)【前言】规划编制简况【提要】规划主要内容第一章城市概况第一节自然概况城市的地理位置和面积;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概况;市区及周边地区内影响城市防洪治涝安全的主要江、河、湖、海等的分布、演变情况、水文特征。
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城市发展沿革;现状行政区划、人口、耕地,固定资产、国民生产总值等社会经济简况;在国家、地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城市总统规划.第二章防洪、治涝现状和存在问题第一节洪涝灾害以往洪、涝、潮灾害简况;历史上主要洪涝年份的雨情、水情和灾情,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防洪治涝现状影响城市防洪治涝安全的有关河道、湖泊、水库、蓄滞洪区等的情况;防洪、治涝、排水、防潮工程设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情况;城市防洪、治涝、排水、防潮的现状能力和标准,历史大洪水再现时可能出现的水情和灾害。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第一部分规划编制大纲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一) 规划背景1、区位条件2、地形地貌3、地质水文4、经济社会概况5、上位规划概要6、相关专项规划概要(二) 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1、城市排水防涝现状2、问题及成因分析二、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一) 降雨规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二) 城市现状排水系统能力评估1、排水系统总体评估2、现状排水能力评估(三) 内涝风险评估与区划三、规划总论(一) 规划依据(二) 规划原则(三) 规划范围(四) 规划期限(五) 规划目标(六) 规划标准1、雨水径流控制标准2、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设计标准3、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七) 系统方案四、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一) 径流量控制(二) 径流污染控制(三) 雨水资源化利用五、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一) 排水体制(二) 排水分区(三) 排水管渠(四) 排水泵站及其她附属设施六、城市防涝系统规划(一) 平面与竖向控制(二) 城市内河水系综合治理(三) 城市防涝设施布局1、城市涝水行泄通道2、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四) 与城市防洪设施的衔接七、近期建设规划八、管理规划(一) 体制机制(二) 信息化建设(三) 应急管理九、保障措施(一) 建设用地(二) 资金筹措(三) 其她十、附件(一) 近期建设任务与投资列表(二) 规划附图要求第二部分关于规划编制大纲的说明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一) 规划背景1、区位条件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2、地形地貌描述城市地形地貌概况。
3、地质水文描述城市气候、降雨、土壤与地质等基本情况。
4、经济社会概况描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情况等。
5、上位规划概要(1)城市性质、职能、结构、规模等内容。
(2)城市发展战略与用地布局等内容。
(3)城市总体规划中与城市排水防涝相关的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城市防洪规划等内容。
6、相关专项规划概要重点分析城市防洪规划、城市竖向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水系规划等与城市排水与内涝防治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的内容。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设计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第一部分规划编制大纲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一)规划背景1. 区位条件2. 地形地貌3. 地质水文4. 经济社会概况5. 上位规划概要6. 相关专项规划概要(二)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1. 城市排水防涝现状2. 问题及成因分析二、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一)降雨规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二)城市现状排水系统能力评估1. 排水系统总体评估2. 现状排水能力评估(三)内涝风险评估与区划三、规划总论(一)规划依据(二)规划原则(三)规划范围(四)规划期限(五)规划目标(六)规划标准1. 雨水径流控制标准2. 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设计标准3. 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七)系统方案四、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一)径流量控制(二)径流污染控制(三)雨水资源化利用五、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一)排水体制(二)排水分区(三)排水管渠(四)排水泵站及其他附属设施六、城市防涝系统规划(一)平面与竖向控制(二)城市内河水系综合治理(三)城市防涝设施布局1. 城市涝水行泄通道2. 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四)与城市防洪设施的衔接七、近期建设规划八、管理规划(一)体制机制(二)信息化建设(三)应急管理九、保障措施(一)建设用地(二)资金筹措(三)其他十、附件(一)近期建设任务与投资列表(二)规划附图要求第二部分关于规划编制大纲的说明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一)规划背景1. 区位条件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2. 地形地貌描述城市地形地貌概况。
3. 地质水文描述城市气候、降雨、土壤和地质等基本情况。
4. 经济社会概况描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情况等。
5. 上位规划概要(1)城市性质、职能、结构、规模等内容。
(2)城市发展战略和用地布局等内容。
(3)城市总体规划中与城市排水防涝相关的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城市防洪规划等内容。
6. 相关专项规划概要重点分析城市防洪规划、城市竖向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水系规划等与城市排水与内涝防治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的内容。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情况简介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简介1、编制依据本规划按照2013年建设部新颁布的《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进行编制。
2、编制的主要内容1.1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在详细了解基础资料(排水管网长度、管材、管径、管内底标高、流向等)的基础上,从体制、机制、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对现状排水管网进行分析,提出现状城市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1.2城市排水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以收集到的排水管网的现状为基础,(1)对排水系统进行总体评估;(2)根据现有管网基础资料,进行建模,利用水力模型对城市现有雨水管网和泵站等设施进行评估,分析现状管网和泵站的实际排水能力,得出排水能力分别满足1年一遇、1-2年一遇、2-3年一遇、3-5年一遇、5年一遇的管网管长;(3)使用水力模型进行城市内涝风险评估。
通过计算机模拟获得雨水径流的流态、水位变化、积水范围和淹没时间等信息,综合评估城市内涝灾害的危险性,结合城市区域重要性和敏感性,对城市内涝风险等级进行划分。
1.3规划总论根据实际情况,重点研究重现期、雨水径流系数等规划,确定符合实际的情况的重现期和雨水径流系数。
并分析确定不同区域的不同重现期和径流系数。
1.4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1)增加城市安全性,建少城市发生内涝的几率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减少雨水径流系数。
在源头上减少雨水径流系数,可以极大的改变城市雨水工程设施的防御能力。
因此可以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提出径流控制要求,作为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约束条件,明确单位土地开发面积的雨水蓄滞量,透水地面面积比例和绿地率等。
从而在源头上建设雨水径流量(2)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符合实际的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方式和措施。
1.5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2013年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城市排水设施建设与维护工作。
力争到2017年,完成全省城市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
本项目根据此规定,研究实际情况,确定的排水体制。
在对现状排水管网、设施的排水能力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对不满足设计标准的管网,结合城市旧城改造的时序和安排,提出改造方案。
XX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文本
目录第1章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 (2)第2章城市降雨规律分析及下垫面解析 (3)第3章规划总论 (3)第4章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规划 (4)第5章城市排水(雨水)管渠规划 (5)第6章城市防涝设施规划 (6)第7章现状淹水点处理方案 (8)第8章近期建设规划 (8)第9章管理规划 (8)第10章保障措施 (9)第1章 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第1条总述《个旧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是个旧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指导性文件,本次规划中包含的内容有: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城市排水(雨水)管渠规划、城市防涝设施规划等。
凡在规划区范围内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等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
第2条规划背景为了解决国内城市内涝淹水频发的问题,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要求国内城市用十年的时间解决城市内涝淹水的问题。
因此,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的《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针对个旧市内涝特点按时编制《个旧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尤为迫切,以系统地指导今后个旧市排水防涝设施的规划建设,尽快解决个旧市的内涝淹水问题。
第3条城市排水防涝现状1、城市水系综合考虑河道发源地及河道排水的功能,影响本次城市排水(雨水)防涝工程的湖泊、河流、水库,具体包括2座湖泊,2条河流,4座水库。
2、雨水排水分区按照城市河道、地形及区域主干道路的分布,根据《滇南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2-2030)》、《个旧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结合个旧市的地形特点,规划将个旧市的雨水排水系统分为锡城片区、大屯片区、鸡街-沙甸片区。
3、道路竖向各片区道路网布局根据城市规模、用地布局、客货交通源和集散点分布、交通流量、流向及现状道路状况和片区的地形、地貌确定锡城片区由干路和支路构成自由式路网结构;大屯片区由主、次干路组成棋盘式路网结构;鸡街—沙甸片区以方格网环状为主。
城市排水专项规划纲要内容
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纲要第一部分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1.1 规划编制目的。
说明规划编制目的。
例如:“为科学指导XX 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保持排水系统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编制本规划。
”1.2 规划依据。
主要包括城市上位规划(总体规划)、城市相关专项规划(如道路、给水、防洪、环保、绿化等专项规划、国家有关政策和设计规范。
1.3 规划范围。
明确本规划的地域范围和规划适用范围。
1.4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编制排水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贯彻“全面规划、综合利用、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方针。
1.5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明确规划基准年和近、中远期的划分。
1.6 术语名词解释。
对规划中涉及的专业术语进行规范性解释,以免误解误读。
第二章规划目标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目标应该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环保规划、城市防洪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为基础、依据和引导,建设排水体制适当、系统布局合理、处理规模适度的城市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系统;控制水污染;保护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维护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配置适宜的雨洪水收集排除系统;消除水灾害等。
明确近期、中期、远期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目标。
第三章排水体制与分区3.1排水体制。
明确城市排水体制。
3.2排水分区。
根据城市规模或自然地形地貌等,明确城市排水分区。
第四章污水管网工程规划4.1污水出路。
确定污水受纳体或资源化回用的对象。
4.2 污水管网布置。
污水管网布置。
明确污水排水分区,污水主干管的走向、管径、管材等。
4.3 污水处理厂、站。
污水泵站和污水处理厂、站的建设规模、选址、用地控制及周围防护距离控制、污泥处理处置等。
对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的安全运行提出要求。
4.4 污水资源化回用。
明确污水资源化回用的途径或提出建议。
第五章雨水管网工程规划5.1 雨水受纳体。
确定雨水受纳体及排放口的位置、数量;5.2 雨水管网系统。
雨水管网布置。
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
目录第一章城市概况 (1)第一节自然概况 (1)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 (1)第二章防洪、治涝现状和存在问题 (2)第一节洪涝灾害 (2)第二节防洪治涝现状 (2)第三节存在问题 (2)第三章规划目标和原则 (3)第一节规划依据 (3)第二节规划目标 (3)第二节规划原则 (3)第四章防洪、治涝水文分析计算 (3)第一节设计暴雨 (4)第二节设计洪水 (4)第三节设计潮水位 (4)第四节治涝水文 (4)第五章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5)第一节防洪规划方案 (5)第二节防洪工程措施 (6)第三节清障规划 (6)第六章治涝工程设施规划 (7)第一节治涝规划方案 (7)第二节治涝工程设施 (7)第七章非工程设施规划 (8)第一节防洪、治涝指挥系统 (8)第二节防洪、治涝预案 (8)第三节防灾、减灾 (8)第八章管理规划 (9)第一节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 (9)第二节管理设施 (9)第三节调度规划和管理经费 (9)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 (10)第十章投资估算 (10)第十一章经济评价 (11)第一节费用 (11)第二节效益 (11)第三节经济评价 (11)第十二章规划实施意见和建议 (11)附录、附图 (12)专题报告和附件 (12)《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修订稿)【前言】规划编制简况【提要】规划主要内容第一章城市概况第一节自然概况城市的地理位置和面积;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概况;市区及周边地区内影响城市防洪治涝安全的主要江、河、湖、海等的分布、演变情况、水文特征。
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城市发展沿革;现状行政区划、人口、耕地,固定资产、国民生产总值等社会经济简况;1在国家、地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城市总统规划。
第二章防洪、治涝现状和存在问题第一节洪涝灾害以往洪、涝、潮灾害简况;历史上主要洪涝年份的雨情、水情和灾情,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防洪治涝现状影响城市防洪治涝安全的有关河道、湖泊、水库、蓄滞洪区等的情况;防洪、治涝、排水、防潮工程设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情况;城市防洪、治涝、排水、防潮的现状能力和标准,历史大洪水再现时可能出现的水情和灾害。
XX市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文本
XX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批复稿)文本2015年01月目录目录 (1)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城市排水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 (2)第三章规划目标、规划原则及规划标准 (3)第四章系统方案原则 (5)第五章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 (6)第六章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 (9)第七章城市防涝系统规划 (23)第八章近期建设规划 (32)第九章管理规划 (40)第十章保障措施 (4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的安全性,提升城市防灾能力,确保人民生活、生产安全,指导城市排水(雨水)防涝基础设施的建设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范围即《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 -2020)(2013年修订)》确定的范围(不包括洞头、瓯北、瓯江口、藤桥镇、泽雅镇等独立流域)。
根据地形特点和流域分布,本规划研究范围主要包括西片(鹿城西片、三溪片)、中片(含鹿城中心片、三垟片、仙岩-丽岙片和状元片)、东片(含龙湾中心片、空港片、沙城海城片和滨海片)和七都片等区块。
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89.65km2。
第三条规划年限规划基准年:2013年;近期:2015-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第四条规划内容:包括城市排水能力及内涝风险评估、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城市防涝系统规划和管理规划等主要规划内容。
第二章城市排水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第五条现状排水能力评估本规划范围内已建有雨水管道(包括合流沟)总长约2900km,管网覆盖率为26.3km/km2。
雨水泵站共23座,总提升能力13.26m3/s。
本规划现状排水能力评估采用推理公式计算结合InfoWorks ICM排水管网模型模拟的方法,评估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现状排水管网排水能力评估第六条现状内涝风险评估内涝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主要参照《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城镇防涝规划标准(报批稿)》确定,如下表所示:表2 内涝风险划分标准内涝风险评估采用模型模拟+历史水灾法的评估方法,评估结果如下表所示。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第一部分规划编制大纲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一)规划背景1.区位条件2.地形地貌3.地质水文4.经济社会概况5.上位规划概要6.相关专项规划概要(二)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1.城市排水防涝现状2.问题及成因分析二、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一)降雨规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二)城市现状排水系统能力评估1.排水系统总体评估2.现状排水能力评估(三)内涝风险评估与区划三、规划总论(一)规划依据(二)规划原则(三)规划范围(四)规划期限(五)规划目标(六)规划标准1.雨水径流控制标准2.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设计标准3.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七)系统方案四、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一)径流量控制(二)径流污染控制(三)雨水资源化利用五、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一)排水体制(二)排水分区(三)排水管渠(四)排水泵站及其他附属设施六、城市防涝系统规划(一)平面与竖向控制(二)城市内河水系综合治理(三)城市防涝设施布局1.城市涝水行泄通道2.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四)与城市防洪设施的衔接七、近期建设规划八、管理规划(一)体制机制(二)信息化建设(三)应急管理九、保障措施(一)建设用地(二)资金筹措(三)其他十、附件(一)近期建设任务与投资列表(二)规划附图要求第二部分关于规划编制大纲的说明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一)规划背景1.区位条件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2.地形地貌描述城市地形地貌概况。
3.地质水文描述城市气候、降雨、土壤和地质等基本情况。
4.经济社会概况描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情况等。
5.上位规划概要(1)城市性质、职能、结构、规模等内容。
(2)城市发展战略和用地布局等内容。
(3)城市总体规划中与城市排水防涝相关的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城市防洪规划等内容。
6.相关专项规划概要重点分析城市防洪规划、城市竖向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水系规划等与城市排水与内涝防治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的内容。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作者:刘霞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第16期摘要:城市排水防涝对城市的发展、经济的建设、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在分析城市内涝成因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城市排水防涝规划需要的几个问题,对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做出了细致分析。
关键词:排水防涝;成因;规划;策略城市排水防涝的问题关系到城市的健康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
城市的排水防涝问题检验着城市对雨水的应对能力,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潜力。
随着国家对城市排水防涝问题的关注,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就显得愈发重要。
1城市内涝成因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不仅受到气候的自然条件影响,更多地跟人类的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影响。
全面把握城市内涝的成因,对制定城市排水防涝规划、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1气候因素使城市遇到暴雨的概率增多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迹象影响,全球大气气流随着季节的变化也越发显示出异常状况,恶劣天气经常发生,极端天气情况导致降雨量的连续增多,致使多个地区遇到暴风雨的概率增多,有的城市甚至会出现罕见的特大暴雨情况。
我国的降雨量有着时间和地点分布不平衡的特征,尤其在夏季时候,城市遭遇短时间快速的大量降水情况增多,这将会导致城市面对暴雨的情况变得严峻,直接影响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行。
另外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筑密度增加,导致城市中心的热量增加,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加上生产生活释放的热量,很容易形成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城市应对暴雨的情况变得更加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的排水防涝就显得更为重要,如何让城市的排水防涝系统做到稳定有效运行,能够抵制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成为摆在城市发展面前的一个问题。
1.2城市不合理开发增加了内涝灾害的负面影响城市的不合理开发,过多的土地成为建设用地,土地的过分利用改变了原有的地理条件,直接影响到大自然的水循环系统,使得地表径流发生改变,增加了城市内涝灾害的负面影响。
城市的不合理开发,破坏了河道的排水、蓄水功能,使得河流对雨水的调控能力降低,再加上建筑用地对河流的侵犯,影响了河道的周边环境,更加使得河流的泄洪调控能力降低,甚至有些河流成为了一个摆设,失去了原有的防护功能。
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
目录第一章城市概况 (1)第一节自然概况 (1)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 (1)第二章防洪、治涝现状和存在问题 (2)第一节洪涝灾害 (2)第二节防洪治涝现状 (2)第三节存在问题 (2)第三章规划目标和原则 (3)第一节规划依据 (3)第二节规划目标 (3)第二节规划原则 (3)第四章防洪、治涝水文分析计算 (3)第一节设计暴雨 (4)第二节设计洪水 (4)第三节设计潮水位 (4)第四节治涝水文 (4)第五章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5)第一节防洪规划方案 (5)第二节防洪工程措施 (6)第三节清障规划 (6)第六章治涝工程设施规划 (7)第一节治涝规划方案 (7)第二节治涝工程设施 (7)第七章非工程设施规划 (8)第一节防洪、治涝指挥系统 (8)第二节防洪、治涝预案 (8)第三节防灾、减灾 (8)第八章管理规划 (9)第一节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 (9)第二节管理设施 (9)第三节调度规划和管理经费 (9)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 (10)第十章投资估算 (10)第十一章经济评价 (11)第一节费用 (11)第二节效益 (11)第三节经济评价 (11)第十二章规划实施意见和建议 (11)附录、附图 (12)专题报告和附件 (12)《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修订稿)【前言】规划编制简况【提要】规划主要内容第一章城市概况第一节自然概况城市的地理位置和面积;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概况;市区及周边地区内影响城市防洪治涝安全的主要江、河、湖、海等的分布、演变情况、水文特征。
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城市发展沿革;现状行政区划、人口、耕地,固定资产、国民生产总值等社会经济简况;在国家、地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城市总统规划。
第二章防洪、治涝现状和存在问题第一节洪涝灾害以往洪、涝、潮灾害简况;历史上主要洪涝年份的雨情、水情和灾情,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防洪治涝现状影响城市防洪治涝安全的有关河道、湖泊、水库、蓄滞洪区等的情况;防洪、治涝、排水、防潮工程设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情况;城市防洪、治涝、排水、防潮的现状能力和标准,历史大洪水再现时可能出现的水情和灾害。
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出台
的新风 处理 方法 有 以下几 种 :
1 ) 用 Ⅵ 空 调 系 统 的 普通 室 内机 直接 处 理 新风 。此种 方法 系 统较 简单 , 在 工程 中运 用较 多 。 但 是 由于 V】 空调 系 统 的室 内机 盘 管 是 根 据 空 调 回风状 态 设计 的, 并 不是 按新 风状 态 设计 的 , 所
筑 业 的 迅猛 发 展 给 空 调 提供 了 良好 的 发 展机 遇 。 大 力 开发 使用 节 能、 环保、 健康 的空调 系统 是 暖通 技 术发展 的必行 之 路 。
参考文献: [ 1 ] G B5 0 0 1 9 -2 0 0 3 ,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S 】 . [ 2 】 王 兴富, 蒋金生. V RV空 调系统技术性能特点及设计 、 施工 中应 注意的 问题[ J ] . 建筑施工, 2 0 0 4 ( 3 ) : 2 6 0 — 2 6 1. [ 3 ] 清华大学等 四校合编. 空气调节[ M】 . 第 2版.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
以一 方面 室 内机 不 能将 新 风 处 理 到 室 内状 态 点 , 部 分新 风 负荷 需要 由室 内机 负 担 ,另一 方面 在 室
按冷 负荷 选 型 , 而 不进 行制 热 负荷 校核 , 这 种情 况
外温 度 较 高时 , 会使 室 外机 长 时间超 负 荷运 转 , 出
现过 流保 护 。
计 人 员在进 行 Ⅵ v系 统 设计 时 , 一 定要解 决好 新
【 4 ] 全 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 技术措 施节能专 篇暖通 空调 ・ 动 力. 中国
建 筑 标 准 设 计研 究 院, 2 0 0 7 .
[ 5 】 全 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 空调・ 动力. 中国建筑标准
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转发住建部《关于印发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的通知
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转发住建部《关于印发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日期】2013.07.19•【字号】黑建城[2013]84号•【施行日期】2013.07.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转发住建部《关于印发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的通知(黑建城〔2013〕84号)各市(地)、县级市住建局(城管、水务)局:现将《关于印发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转发给你们,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要求,请抓好落实。
一、各地要立依据《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启动当地地表径流、排水设施和受纳水体情况的全面普查工作,普查工作要在2014年1月30日前完成。
二、各地要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开展本地《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规划》和近期建设汇总表务于2014年3月30日前上报省住建厅城建处。
省住建厅城建处联系人:XXX 马云涛联系电话:*************(兼传真)邮箱:******************省城市科学研究所联系人:黄志吴凤华联系电话:**************************邮箱:****************************附件:1.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略)2.市城市排水防涝设施雨水管渠改造与建设任务汇总表3.市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改造雨水泵站改造与建设任务汇总表4.市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调蓄设施建设任务汇总表5.市内河水系统综合整治建设任务汇总表6.市低影响开发相关建设任务汇总表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3年7月19日附件2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排水防涝设施雨水管渠改造与建设任务汇总注:1.各城市的雨水管道建设任务,要按管径分类填写建设任务和投资;采用明沟、暗沟、方涵(渠)等非圆形管道的,在沟渠一行中填写长度和投资。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大纲目录(共5篇)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大纲目录(共5篇)第一篇: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大纲目录**市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大纲目录第1章规划背景 1.1规划背景 1.1.1区位条件 1.1.2地形地貌 1.1.3地质水文 1.1.4经济社会概况 1.2对相关规划概要 1.2.1城市发展规划概要 1.2.2相关专项规划概要第2章排水防涝设施现状及存在问题2.1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现状2.2存在问题及分析第3章规划总论3.1规划依据3.2规划原则3.3规划范围 3.4规划期限 3.5规划目标 3.6规划标准3.6.1雨水径流控制标准3.6.2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设计标准3.6.3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第4章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 4.1 径流量控制 4.2 径流污染控制 4.3 雨水资源化利用第5章排水防涝设施规划 5.1排涝总体规划方案5.4.1排涝分区 5.4.2排涝规划任务 5.4.3排涝总体规划方案 5.2洪涝及洪潮遭遇分析 5.3排涝计算5.3.1排涝特征水位 5.3.2排涝计算 5.4 排涝工程规划5.4.1排涝工程地质5.4.2治涝工程设施布置5.4.3雨水管渠规划(1)排水体制(2)排水分区(3)排水管渠(4)排水泵站及其他附属设施5.4.4雨水调蓄设施规划5.4.5水闸规划 5.4.6内河涌整治规划 5.5引水泵站及节制阀5.5.1引水泵站建议 5.5.2节制阀5.6排水防涝设施规划建设内容5.6.1近期排水防涝工程(1)工程建设内容(2)建设时序设想5.6.2远期排水防涝工程第6章环境影响评价 6.1环境影响初步评价6.2环境保护投资估算第7章投资估算7.1投资估算7.2资金筹措意见第8章管理规划8.1体制机制 8.2信息化建设 8.3应急管理第9章保障措施 9.1建设用地 9.2资金保障 9.3其他第10章附件及说明10.1近期建设任务与投资列表10.2规划附图要求10.3文本格式要求第二篇:城市排水防涝工作汇报城市排水防涝工作汇报一、基本情况××市中心城区位于河谷地带,西高东低、成“两山对恃、三山汇聚、四川相连”的主城山水小格局,建成区地势相对较平缓,绝大部分地区的地面坡度在5°以内。
XX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大纲解读
2. 背景
(一)总体要求
2014年底前,在摸清现状基础上,编制完成城市排水 防涝设施建设规划;
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雨污分流改造 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
体系。
(二)全面普查摸清现状
各地区要尽快对当地的地表径流、排水设施、受纳水 体等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全面评估城市排水防涝 能力和风险。
2013年5月28日西安
2013年5月16日厦门
1.我国城市内涝灾害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珠 海 市 斗 门 区 街 头 内 涝
1.我国城市内涝灾害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7月7日武汉市 7月9日兰州市 7月9日太原市
主要内容
1.我国城市内涝灾害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2.排水防涝规划大纲编制背景 3.规划大纲定位 4.大纲技术路线 5.大纲主要内容 6.小结
3.大纲定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件 [2013] 98号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23号文件的要求; 为各地编制城市排水防涝大纲提供技术支持和引导,规范编制的内容和深度;
形成有序的开发建设和理性的管理 (新)
对雨水系统进行综合规划,可以减少开发建设中的经济、社会、生态、 景观资源的损失。
特点: 即体现了传统的市政排水,又融入了新的规划理念和设计方法
雨水综合管理的理念—— 统筹考虑内涝、初期雨水污染、雨水资源利用; 源头、过程、末端全程控制的理念 水文水力模型的使用
4.技术路线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降雨、土壤、水系等
规划目标
规划系统方案
排水防涝现状与问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第一部分规划编制大纲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一)规划背景1. 区位条件2. 地形地貌3. 地质水文4. 经济社会概况5. 上位规划概要6. 相关专项规划概要(二)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1. 城市排水防涝现状2. 问题及成因分析二、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一)降雨规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二)城市现状排水系统能力评估1. 排水系统总体评估2. 现状排水能力评估(三)内涝风险评估与区划三、规划总论(一)规划依据(二)规划原则(三)规划范围(四)规划期限(五)规划目标(六)规划标准7.雨水径流控制标准8.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设计标准9.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七)系统方案四、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一)径流量控制(二)径流污染控制(三)雨水资源化利用五、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一)排水体制(二)排水分区(三)排水管渠(四)排水泵站及其他附属设施六、城市防涝系统规划(一)平面与竖向控制(二)城市内河水系综合治理(三)城市防涝设施布局10.城市涝水行泄通道11.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四)与城市防洪设施的衔接七、近期建设规划八、管理规划(一)体制机制(二)信息化建设(三)应急管理九、保障措施(一)建设用地(二)资金筹措(三)其他十、附件(一)近期建设任务与投资列表(二)规划附图要求第二部分关于规划编制大纲的说明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一)规划背景3.区位条件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12.地形地貌描述城市地形地貌概况。
13.地质水文描述城市气候、降雨、土壤和地质等基本情况。
14.经济社会概况描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情况等。
15.上位规划概要(1)城市性质、职能、结构、规模等内容。
(2)城市发展战略和用地布局等内容。
(3)城市总体规划中与城市排水防涝相关的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城市防洪规划等内容。
16.相关专项规划概要重点分析城市防洪规划、城市竖向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水系规划等与城市排水与内涝防治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的内容。
(二)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4.城市排水防涝现状(1)城市水系城市内河(不承担流域性防洪功能的河流)、湖泊、坑塘、湿地等水体的几何特征、标高、设计水位及城市雨水排放口分布等基本情况。
城市区域内承担流域防洪功能的受纳水体的几何特征、设计水(潮)位和流量等基本情况。
(2)城市雨水排水分区城市排水分区情况,每个排水分区的面积,最终排水出路等。
(3)道路竖向城市主次干道的道路控制点标高。
(4)历史内涝描述近10年城市积水情况,积水深度、范围等,以及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间接经济损失。
(5)城市排水设施城市现有排水管渠长度,管材,管径,管内底标高,流向,建设年限,设计标准,雨水管道和合流制管网情况及城市雨水管渠的运行情况。
城市排水泵站位置,设计流量,设计标准,服务范围、建设年限及运行情况。
表1 现状市政管渠系统现状人口现状建成雨污合流雨水管网合流制排雨水明渠( 万人) 长度(km) 长度(km) 区面积管网长度水明渠长(km) 度(km)(km2)2)表2 现状城市排水管网设计重现期小于一1 年一遇1-3 年一遇 3 年3-5 年一遇 5 年大于5 年年一遇一遇一遇(km) (包括 1 和(不包括 3 一遇(km) (km) 3,km)(km) 和5,km)(km)表3. 现状城市排水泵站泵站泵站位泵站性质(雨水泵站服务范设计重设计流量名称置或雨污合流泵站)现期围(km2)(m3/s)(6)城市内涝防治设施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和蓄滞空间分布及容量情况。
17.问题及成因分析从体制、机制、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二、城市排水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一)降雨规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要求,对暴雨强度公式进行评估。
简述原有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时间、方法及适用性。
根据降雨统计资料,建立步长为5分钟的短历时(一般为2-3小时)和长历时(24小时)设计降雨雨型,长历时降雨应做好与水利部门设计降雨的衔接。
对城市地表类型进行解析,按照水体、草地、树林、裸土、道路、广场、屋顶和小区内铺装等类型进行分类。
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分类类型。
下垫面解析成果应做成矢量图块,为后续雨水系统建模做准备。
(二)城市现状排水防涝系统能力评估18.排水系统总体评估(1)城市雨水管渠的覆盖程度;(2)城市各排水分区内的管渠达标率(各排水分区内满足设计标准的雨水管渠总长度与该排水分区内雨水管渠总长度的比值)。
(3)城市雨水泵站的达标情况(满足设计标准的雨水泵站排水能力与全市泵站总排水能力的比值)。
(4)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以及《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CJJ181)》等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对城市排水管渠现状的评估情况。
19.现状排水能力评估在排水防涝设施普查的基础上,推荐使用水力模型对城市现有雨水排水管网和泵站等设施进行评估,分析实际排水能力。
表4 现状排水管网排水能力评估经评估排水经评估排水经评估排水经评估排水经评估排能力小于 1 能力1-2 年能力2-3 年能力3-5 年水能力大年一遇的管一遇的管网一遇的管网一遇的管网于等于于5 网(km) (包括 1 不(包括 2 不(包括 3 不年一遇的包括2,km)包括3,km)包括5,km)管网(km)(三)内涝风险评估与区划推荐使用水力模型进行城市内涝风险评估。
通过计算机模拟获得雨水径流的流态、水位变化、积水范围和淹没时间等信息,采用单一指标或者多个指标叠加,综合评估城市内涝灾害的危险性;结合城市区域重要性和敏感性,对城市进行内涝风险等级进行划分。
基础资料或手段不完善的城市,也可采用历史水灾法进行评价。
表5 城市内涝风险评估城市现状易涝内涝高风险区内涝中风险区内涝低风险区点个数( 个) 面积(km2)面积(km2) 面积(km2)三、规划总论(一)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国家相关标准规范;(二)规划原则各地可自行表述规划原则,但应包含以下内容:(1)统筹兼顾原则。
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2)态、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以城市排水防涝为主,兼顾城市初期雨水的面源污染治理。
(2)系统性协调性原则。
系统考虑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雨水控制和管理,与道路、绿地、竖向、水系、景观、防洪等相关专项规划充分衔接。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时,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应与其同步调整。
(3)先进性原则,突出理念和技术的先进性,因地制宜,采取蓄、滞、渗、净、用、排结合,实现生态排水,综合排水。
(三)规划范围城市排水防涝规划的规划范围参考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并考虑雨水汇水区的完整性,可适当扩大。
(四)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2012年。
规划期限宜与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并考虑长远发展需求。
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5年。
(五)规划目标(1)发生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地面不应有明显积水;(2)发生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城市不能出现内涝灾害。
(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从积水深度、范围和积水时间三个方面,明确内涝的定义)(3)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得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六)规划标准20.雨水径流控制标准根据低影响开发的要求,结合城市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合理确定城市雨水径流量控制、源头削减的标准以及城市初期雨水污染治理的标准。
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应最大程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系统和水环境的影响,新建地区综合径流系数的确定应以不对水生态造成严重影响为原则,一般宜按照不超过0.5 进行控制;旧城改造后的综合径流系数不能超过改造前,不能增加既有排水防涝设施的额外负担。
新建地区的硬化地面中,透水性地面的比例不应小于40%。
21.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规划设计标准城市管渠和泵站的设计标准、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应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要求确定。
其中,径流系数应该按照不考虑雨水控制设施情况下的规范规定取值,以保障系统运行安全。
22.城市内涝防治标准通过采取综合措施,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36个大中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地级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30年一遇的暴雨;其它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20年一遇的暴雨;对经济条件较好、且暴雨内涝易发的城市可视具体情况采取更高的城市排水防涝标准。
(七)系统方案根据降雨、气象、土壤、水资源等因素,综合考虑蓄、滞、渗、净、用、排等多种措施组合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方案。
在城市地下水水位低、下渗条件良好的地区,应加大雨水促渗;城市水资源缺乏地区,应加强雨水资源化利用;受纳水体顶托严重或者排水出路不畅的地区,应积极考虑河湖水系整治和排水出路拓展。
对城市建成区,提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改造方案,结合老旧小区改造、道路大修、架空线入地等项目同步实施。
明确对敏感地区如幼儿园、学校、医院等地坪控制要求,确保在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以内不受淹。
推荐使用水力模型,对城市排水防涝方案进行系统方案比选和优化。
四、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一)径流量控制根据径流控制的要求,提出径流控制的方法、措施及相应设施的布局。
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径流控制要求,作为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约束条件,明确单位土地开发面积的雨水蓄滞量、透水地面面积比例和绿地率等。
根据城市低影响开发(LID)的要求,合理布局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可渗透地面、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利用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蓄滞雨水。
除因雨水下渗可能造成次生破坏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外,其他地区应明确新建城区的控制措施,确保新建城区的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不低于40%;明确城市现有硬化路面的改造路段与方案。
(二)径流污染控制根据城市初期雨水的污染变化规律和分布情况,分析初期雨水对城市水环境污染的贡献率;按照城市水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要求,确定初期雨水截流总量;通过方案比选确定初期雨水截流和处理设施规模与布局。
(三)雨水资源化利用根据当地水资源禀赋条件,确定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用途、方式和措施。
五、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一)排水体制除干旱地区外,新建地区应采用雨污分流制。
对现状采用雨污合流的,应结合城市建设与旧城改造,加快雨污分流改造。
暂时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应加大截流倍数。
对于雨污分流地区,应根据初期雨水污染控制的要求,采取截流措施,将截流的初期雨水进行达标处理。
(二)排水分区根据城市地形地貌和河流水系等,合理确定城市的排水分区;建成区面积较大的城市,可根据本地实际将排水分区进一步细化为次一级的排水子分区(排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