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六经辨证观
六经辨证解温病:胡希恕温病条辨讲义
胡希恕(1898—1984)又名胡禧绪,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 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胡希恕青年时拜清末进士、 名医王祥徵为师学习中医,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并个体行医,后于1931年在北 京个体行医,与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办学,传播中医学术。1952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开设北京私立中医 学校。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附属东直门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
读书笔记
不拘泥古书经典,批注提出自己的见解。
温病辨证是否算这学派,但不知因何传统的中医学对此颇有些警惕性。
这是胡老写的书吗?看讲义评原著的内容难道比吴鞠通水平高,非也!。
倪海厦曾经说温病治不了大病,余以为的确如此。
胡老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经方家。辨证错误,用药失误,当贻害无穷。
给四星是因为书有缺失。想要成为大医家,除了必须反复研读四大经典,还需勤求古训,博纳众长,并结合 临床,用身心去体悟医道。
胡希恕先生以寒热为主定阴阳,认为:热(实热、虚热)则必为阳证,寒(虚寒、实寒)则必为阴证。当不 偏寒、不偏热的时候,则以虚实定阴阳(实为阳证、虚为阴证)。
祖宗发明的围棋不仅是娱乐,也是医生看病不同阶段的一种演示,我自己跟自己下,考虑的是用药如用兵, 怎么开局,怎么落子、布阵,这里头辗转腾挪,显尽机巧,是为轻灵一路;另一面,走坚实一路,步步为营,渐 展威风。棋局经常会纷繁缭乱,但心绝不能乱。看病如下围棋,要有识有胆,胆识俱备。
六经辨证解温病:胡希恕温病 条辨讲义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胡希恕六经辨证
胡希恕六经辨证
胡希恕是中国明代的一位医学家,他是六经辨证学派的创始人。
六经辨证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流派,它通过研究人体的六经(即经络、气血和脏器)的运行状况,诊断疾病和治疗病症。
下面,我们将介绍胡希恕的六经辨证理论。
首先,胡希恕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所引起的,而阴阳失衡是由于人体六经的不协调运转所致。
他认为,通过观察病人的脉象、舌苔、面部和身体上的其他表现,可以了解病人体内的阴阳气血流动情况,从而诊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其次,胡希恕强调了治疗的个性化。
他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同,因此治疗方案也应该因人而异。
他提出了“辨因定病,辨病定方”的理念,即在诊断病情的同时,要确定病因,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第三,胡希恕注重阴阳平衡的调节。
他认为,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疗过程中需要重视阴阳平衡的调节。
他提出了“温补寒,清热燥,疏风湿,利水火”的治疗原则,以促进阴阳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四,胡希恕强调预防和养生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适度的锻炼和饮食习惯,保持心情愉悦和精神状态稳定,才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综上所述,胡希恕的六经辨证学派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流派之一。
通过观察病人的表现和病情,了解人体六经的运行状况,诊断疾病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调节阴阳平衡,重视预防和养生,这些都是胡希恕六经辨证的核心理念,也是我们在实践中需时刻注重的环节。
胡希恕六经体系辨证思路
胡希恕六经体系辨证思路引言胡希恕(1891-1962)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批判,提出了六经体系辨证思路。
本文将详细介绍胡希恕的六经体系辨证思路,并分析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哲学思考中的重要意义。
一、六经体系辨证思路的概述胡希恕的六经体系辨证思路是基于中国传统经典六经(《易经》、《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春秋》)的研究和思考而形成的。
他认为,这六经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通过对六经的辨析和研究,可以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二、对六经的辨析与研究胡希恕通过对六经的辨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种辨证思路,即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和思考,揭示出其中的矛盾和互补关系,从而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他认为,六经中的每一本都代表了一种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通过对它们的对比和辩证,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进而推导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三、六经体系辨证思路的重要意义胡希恕的六经体系辨证思路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哲学思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和丰富内涵。
其次,它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指导,通过对六经的辨析和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应用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它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话与融合,通过对六经的辨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四、六经体系辨证思路的应用案例胡希恕的六经体系辨证思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以教育领域为例,通过运用六经体系辨证思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他们的综合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在管理和决策领域,通过对六经的辨析和研究,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和策略。
胡希恕经方医学辨六经六经八纲辨证
胡希恕经方医学辨六经六经八纲辨证辨太阳病(表阳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太)阳也;无热恶寒这,发于(少)阴也。
也就是说,凡是见到“脉浮,恶寒(发热或将发热),头项强痛”脉症,即可明判辨为太阳病(表扬证)。
1、太阳虚证脉浮缓,恶风、发热、汗出,或见鼻鸣,干呕,桂枝汤方证。
2、太阳实证脉浮紧,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或见气喘,麻黄汤证。
根据太阳病的脉症,胡希恕先生分析说:以上的证候分析,正足以说明集体已把大量体液和邪热,驱集于上半身广大的体表面,欲汗出而不得汗的一种情况,具体来说:脉浮:这是由于浅在动脉的血液充盈所致。
恶寒:体表的温度升高,加大了于外界气温的差距,故觉风寒来袭的可憎。
头项强痛:因为上体部血液充盈的程度为更甚,故在上的头项体部,更感觉冲胀和凝滞性的疼痛。
胡希恕先生感叹到:太阳病的治则是发汗,这不正是适应机体欲汗出的机制,而使大道汗出的原因疗法吗?中医的辩证施治,恰为适应机体抗病机制的一种原因疗法,其所以有验自非偶然。
胡希恕先生更加细致的阐释:众所周知,冬时天寒则多尿,夏时天热则多汗,假如反其道而行之,人于夏时当不胜其热,而于冬时当不胜其寒,此皆集体抗御外来刺激的妙机,为吾人日常生活所能体验者。
若疾病的侵害,则远非天使寒热的刺激所能比,则集体自有抗拒之,有何待言?中医谓为正邪交争者,意即指此。
屡有未治即愈的病,都不外是集体抗病斗争生理的结果,不过往往由于自然良能的有限,集体虽不断斗争而疾病竟不得解,浴室则集体欲疾病斗争的形式亦随时的反应出来:中国所谓为表证者,即集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接触疾病而未得解除的形象;中医所谓为里证者,即机体欲借排便或涌吐的机转,自消化管道以接触疾病而当未接触的形象;中医所谓半表半里证者,即机体欲借诸脏器的协力作用,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疾病而尚未得解除的形象;此为限于机体的自然结构,而势所必然的对病斗争的固定方式,以是则表、里、半表半里规定了凡病不愈的病位反应,若机体的功能亢进,则就有阳性的一类证候反应于病位,若机体的功能衰弱,则就有隐形的一类证候反应与病位,一句话,疾病刺激于机体,机体即应之以斗争,疾病不解,斗争不已。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完整审核版)
胡希恕六经辨证瞅之阳早格格创做一、何谓经圆所谓经圆,瞅名思义,亦即体味之圆.它是前人正在调理历程中暂经试验反复考证的灵验圆剂.经圆之含意,正在中医界有二种瞅法,一是指宋代往日各个医家所支集战散集起去之灵验圆剂;一是指汉代弛仲景所著《伤热杂病论》中之圆剂.本书籍所谓之经圆,是指后者.二、弛仲景是经圆良好之传人考《汉书籍?艺文志》载“经圆十一家”,记述了有闭按病归类之博著战有闭圆剂表里之博著,如《汤液经法》32卷.那些书籍虽皆亡佚,然而从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里不妨窥睹有闭治疗规则、治疗要领、遣药组圆战配伍宜忌等圆里洪量之表里叙述.此证明正在秋秋战国时期,圆剂已经修坐了指挥试验的基础表里.曲至东汉弛仲景“勤供古训,博采寡圆”,著《伤热杂病论》,创制性天将理、法、圆、药融为一炉,将亡佚书籍籍中的经圆死存下去.故后世尊该书籍为“圆书籍之祖”,赞经圆为“对于病真圆”.从而为圆剂教之产死战死长奠定了前提.三、经圆使用的指挥表里是辨证施治要念粗确天使用经圆,便必须掌握中医的辨证施治.何谓辨证施治?弛仲景所著《伤热杂病沦》(即《伤热沦》与《金匮要略圆论》)便是辨证施治的典范.考《伤热沦》,不不过论治伤热,而是借伤热之治以示万病辨证施治的大法.果此,正在《伤热论》中,既有对于徐病辨证施治的普遍顺序,又有对于徐病辨证施治简曲真施之使用要领.先道辨证施治的普遍顺序:《伤热论》既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厥阳病脉证并治”等.而条文中又不竭八目之辩,如论中第7条(条文序号均依宋本《伤热论》.下共).“病有收热恶热者,收于阳也;无热恶热者,收于阳也……”是阳阳之辨,第70条“收汗后恶热者,真故也;不恶热然而热者,真也……”是真真之辨;第91条“伤热,医下之,绝得下利浑谷不但,身痛痛者,慢当救里;后身痛痛,浑便自调者,慢当救表……”是内中之辨;第l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收汗,令阳气微,膈气真,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克不迭消谷,以胃中真热,故吐也.”是热热之辨.如许等等.由此可睹,六经战八目是辨证的一股顺序.何渭八目?八目即指表、里、阳、阳、热、热、真、真而止.本去,正在内中中间,另有一个半表半里,按数而论,该当是九目.由于止内中,而半表半里即寓其中,所以习惯上仍简称为八目.表战里及半表半里: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中表躯壳.若病邪集结天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表证.里是指人体的内里,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道.若病邪集结天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里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内,里除中,即胸背二大腔间,为诸净器天圆之天.若病邪集结天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半表半里证.以上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牢固病位的反应.也便是道,不管什么病,而其病位的反应或者为表,或者为里,或者为半表半里.虽然,偶尔二者或者三者共时出现,然而千万于不会超出此三者的范畴.阳战阳:阳即阳性,阳即阳性.人体得了病,肯定做用人体机能的改变.最先是代开机能的改变.那种改变不是较平常太过,便是较平常不迭.如其太过,则病体也必相映要有卑进的、收扬的、镇静的……太过的病征反映出去,那类太过的病征,即称为阳证.如其不迭,则病体也必相映要有出落的、消重的、压制的……不迭的病征反映出去,那类不迭的病征,便称为阳证.所以,徐病虽然搀杂多变,然而概止其为证,不属于阳,便属于阳.热战热:热即热性,热即热性.如果病体反映为热象者,即称为热证.反之,反映为热象者,便称为热证.热热与阳阳的闭系是:热为不迭,当系阳之属,故热者也必朗;而热为太过,当系阳之属,故热者也必阳.请注意;热与热是具备一定个性的阳阳.所以,泛止阳纷歧定必热;泛止阳,更纷歧定必热.由此可知,病有不热不热者,然而绝无不阳不阳者.真战真:真指人真,真指病真.如病体已愈,而人的粗力已有所不支,病体反映出一派真衰之象者,即称为真证.若病势正在死长,而人的粗力已衰,病体反映出一派充溢的征象者,使称为真证.如上所述,真真战热热一般,也是阳阳中的一种个性.不过,热热有常,而真真无常.所谓热热有常者,是指热者必阳,热者必阳,正在所有情况下,永稳定同.然而真真则可则,当其与热热接错互睹时,而竞反其阳阳,故谓为无常.如真而热者,天然为阳,然而真而热者,反而为阳;真而热者,天然为阳,然而真而热者,反而为阳.如许,所谓阳证,可有或者热、或者真、或者亦热亦真、或者不热不真、或者热而真者.所谓阳证,则可有或者热、或者真、或者亦热亦真、或者不热不真、或者热而真者.以上为八目之梗概,必须辨别领会.何谓六经?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之三阳,太阳、少阳、厥阳之三阳而止.《伤热沦》之六经,虽称“之为病”,本去量是证,而且是去自八目.那是个阻挡殽杂的闭键问题.果为表、里、半表半里三者,皆是病位的反应,而阳、阳、热、热、真、真六者,皆是病情的反应.那样,表阳热真即是太阳,表阳热真则为少阳;里阳热真即是阳明,里阳热真则为太阳;半表半里之阳热真即是少阳,半表半里之阳热真则为厥阳.此为病情必反映于病位,而病位也必果有病情的反应而反映.所以,无病情则无所谓病位,而无病位则也无所谓病情.如许,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共时必陪随或者阳、或者阳、或者热、或者热,或者真、或者真的为证反映.共理,所谓阳、阳、热、热、真、真等证,共时也皆必陪随或者表、或者里、或者半表半里的为证反映.该当注意,由于热、热、真、真是从属于阳阳的.那样,无论表、里、半表半里皆具备阳阳二类分歧为证的反映,三而二之为六,即病之睹于证者的六种基础典型.那即《伤热论》所谓的“六经病”.由此可睹,六经出自八目,是勿庸置疑的.六经与八目的闭系已如上述.其临床使用是:病睹之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目惟有抽象,而六经乃具真型.正果为如许,临床辨证宜先从六经启初.《伤热论》以六经分篇,便是那个原理.六经既辨,则内中别(定位),而阳阳判(定性).而后,再举止热热真真之分解(进一步定性).以粗确阳阳为证.至此,则六经、八目已俱无隐情,依此便不妨制定治疗规则了.如病正在表,治之以汗法;病正在里,治之以或者浑、或者下、或者消、或者温、或者补;病正在半表半里,治之以战法.再道辨证施治的简曲步伐:辨证施治的简曲步伐体当前圆证的使用上.什么是圆证呢?圆证,即圆剂的符合征,某圆的符合证,便称为某圆证.论中有桂枝汤证、柴胡汤证,是以圆名证的范例.果此,辨圆证是正在辨六经八目普遍顺序指挥下的简曲使用.比圆,太阳病是病邪反映于表位的阳性证,照章当收其汗.然而是,收汗的圆剂很多,是可任与一种收汗圆剂便能获效呢?天然不可.此时,还应当小心天辨别圆证,给以相宜的圆剂才搞博得预期的疗效.譬如太阳病,若睹收热,汗出,恶风、脉慢者,是桂枝汤证,则用桂枝汤即可治愈;若睹收热,无汗,身体痛痛,恶风而喘,脉紧者,是麻黄汤证,则用麻黄汤即可治愈;若睹项背强慢,无汗,恶风者,是葛根汤证,则用葛根汤即可治愈;若睹恶热,收热,身痛痛,不汗出而慢躁者,是大青龙汤证,则用大青龙汤便能治愈…….以上诸圆,虽然皆是太阳病的收汗圆剂,然而各有—定的符合证,如果用得其反,不但无益,而且有害,沉者变证蜂起,重者坏证丛死,此即论中所谓的“常须识此,勿令误也”.由此可睹,辨圆证是六经、八目辨证的继启,它既是辨证的简曲真施,也是辨证的基础功.果此,圆证是辨证的尖端.果为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天然果素较多,然而其中最要害的果素之一,便正在于圆证辨得是可粗确.圆证为数繁琐,均睹于《伤热论》战《金匮要略圆论》中的有闭条文,专心玩索,自有所得.四、怎么样掌握经圆怎么样掌握经圆呢?那个问题波及到经圆怎么样分类.经圆分类形式繁琐,约之不越三种.一是本著分类法,均睹于《伤热论>战《金匮要略圆论》二书籍,那里勿庸多赘.二是据证分类法.三是按圆分类法.以去二种分类烦琐易止,颇为真用,故简介于下. (一)据证分类那里所谓之证,既不是个别的证,而是牢固病位的反应之证.也即表证、里证战半表半里证.对于此,依次证明如下:1.表证类表证,是指《伤热论》中的太阳病证战少阳病证.那二类病证,为何称为表证呢?分解一下论中有闭那圆里的条文,问案自然粗确.如《伤热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热”.那是道,太阳病,不是指的一种个别的病,而是指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热为个性的普遍的证.即是道无论什么病,若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热等一系列症状者,即称太阳病.第2条:“太阳病,收热,汗出,恶风,脉慢者,名为中风,”那是道,上述的太阳病,若共时更睹有收热汗出,恶风而脉按之慢强者,则名之为中风.第3条:“太阳病,或者已收热,或者已收热,必恶热,体痛、呕顺,脉阳阳俱紧者,名为伤热.”那是道,上述的太阳病,无论是睹已经收热,或者还已收热,然而必恶热,若共时更睹有身体痛痛,呕顺,脉寸闭尺各部俱紧者,则名之为伤热.由此可睹,中风战伤热为太阳病二类分歧的病证.前者由于汗出而敏于恶风,果名之为中风;后者由于无汗而不恶风,或者少恶风,然而重于恶热,果名之为伤热.不过于风曰中,而于热曰伤,真亦不无深意.太阳病,本是肌体欲借收汗的机转,自体表以排除其病,然而限于自然的良能,或者虽得汗出而邪反乘汗出之真深进于肌腠.中者中于内,名曰中风者,以示正在表之邪深也.或者不得汗出,病邪郁集于肤表,不过不得其汗而出.伤者伤于中,名为伤热者,以示正在表的邪浅也.中风、伤热均属证名,不要以为中风,即果然中于风,伤热即果然伤于热.至于“风伤卫”、“热伤营”之道,是值得商讨的,缺乏为凭.第4条:“伤热一日,太阳受之.脓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慢者,为传也”.那是道,初患伤热病时,多数出现太阳病证,故谓伤热一日,太阳受之.若脉宁静而不数慢,此为较沉的证,则不至于传里,或者传半表半里.少阳病则欲呕.阳明病则慢躁,故若其颇有欲吐之情,或者躁烦担心,病已有传人少阳战阳明的征兆.而脉数慢,更是邪衰,病势正正在死长变更,故肯定为必传之证.第7条:“病有收热恶热者,收于阳也,无热恶热者,收于阳也.”那是道,正在表阳病,有收热而恶热者,此为收于太阳病;若正在表阳病,也有不收热而恶热者,此为收于少阳病.请注意.那里的收热恶热战无热恶热为太阳病、少阳病的主要鉴别面.故最先着重提出,以示辨别.第281条:“少阳之为病,脉微细,然而欲寐也”.那是道,少明病除无热恶热与太阳病收热恶热隐然分歧中,并由于多真,脉浮之中而有微细之象,而且粗神不振,故其人然而欲寐也.由此不易瞅出少阳病为表证的阳性病.其瞅面前人不粗确的指出,故有加以证明的需要.依据八目分解,共一病位均有阳阳二种分歧的病证,表证天然自不例中.验之试验,老年或者体量素真之人,若患中感,往往睹到少阳病那样的表证,而且《伤热论》的少阳病篇,自证治叙述启初,即最先提出麻黄附子细辛汤战麻黄附子苦草汤等收汗证.更加于麻黄附子苦草汤条,更粗确指出:“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收汗也.”可睹少阳病,二三日之前,杂属表证甚明.唯以少阳病本真,保护正在表的时间甚暂,二三日之后即常传里,而并收呕吐下利的太阳病.篇中有闭四顺辈诸证治,多数属于并病战合病之类,而非简朴的少阳病.通常诸病死,概正在胃气衰败之后,亦即太阳病的终期阶段.少阳死证诸条,亦多系二阳的并病,仲景不于太阳病篇提出,而特出之于少阳病篇者,真亦大有深意.病之初做,即睹少阳那种表证,万不可等忙视之.果其二三日之间即有并收太阳死证的危害,必须抓紧时机即时治疗乃可救凶险于已萌.太阳与少阳均属表证,故均有传里或者传半表半里的变更.然而太阳以传阳明、少阳为常,而间有传太阳、厥阳者,故少阳病篇亦夹有大启气汤战四顺集等证治的出现.少阳病篇本便易读,如用八目分解之,尚易明黑,果此,略加叙述以供参照.总之,《伤热论》所谓太阳病战少阳病,真即共正在表位的阳与阳二类分歧的证.病正在表,法当汗解,然而少阳病果真,收汗不得大过,而且必须配以附子、细辛等温性卑奋药.太阳病则可则,若阳热卑衰,当宜配以重热性的石膏,此即二者证治的提要辨别.不过,无论太阳或者少阳均有自汗战无汗隐然分歧的二种证型,虽照章均当汗解,然而自汗者必须用桂枝汤法,无汗者必须用麻黄汤法.随证候的出进变更,而止药物的加减化裁.果而产死了桂枝剂类战麻黄剂类二大系列的解表圆剂.2.里证类里证亦有阳阳二类,《伤热论》所道的阳明病,真即里阳证,所道的太阳病,真即里阳证.由于里证的治疗阳阳同法,圆药各殊,故应分别计划.(1)里阳证类:《伤热论》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真是也.”是道病邪充溢于胃肠之里,按之硬谦有抵挡者,即为胃家真.通常病胃家真者,概称之为阳明病.第182条:“问曰:阳明病中证云何?问曰:身热,汗自出,不恶热反恶热也.”是道,阳明病的中证为何?中证,是针对于胃家真的背证道的,身热,汗自出,不恶热反恶热的证候,即为阳明病的中证.通常病睹别的证者,亦可确诊为阳明病.对于此,应当注意:热极于里者,必然迫于中,故阳明病则身蒸蒸而热.此与太阳病热郁于体表而翕翕收热者有别.热蒸于里,果使汗自出,汗量多而臭味重,与太阳中风证的自汗出,汗量少而臭味沉者分歧.由于里热的热烈刺激,则恶热体验到压制,故不恶热而反恶热,此与太阳病之必恶热者更有分歧.第185条:“本太阳病,初得病时,收其汗,汗先出不彻,果转属阳明也.伤热收热,无汗,呕不克不迭食,而反汗出戢戢然者,是转属阳明也.”是道,本是太阳病,于初收时虽已收其汗,然而病并已果先汗出而彻除,果又传里而转属阳明病.又伤热收热,无汗,呕不克不迭食者,为太阳伤热已内传少阳的柴胡证,而反汗出戢戢然者,是又转属阳明病了.按:阳明病,有从太阳病间接传里而收者,亦有太阳病传进少阳,再从少阳传里而收者.第204条:“伤热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伤热呕多,则柴胡汤证还已罢,虽已传里,而有阳明证亦不不妨启气汤以攻里.第205条:“阳明病,心下硬谦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但者死;利止者愈.”心下硬谦,即指心下痞硬止,为胃气极真之候,治宜人参的配剂.故阳明病,若心下硬谦者,则不可攻之,若误攻之,致利遂不但而死;幸而利止者,还可救治使愈.第210条:“妇真则谵语,真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曲视,谵语,喘谦者死,下利者亦死.”是道,病气真则谵语,粗气夺则郑声.郑声即重语不戚之谓.粗气竭于上则曲视,谵语而又曲视,已届病真正真之恶候,若再睹喘谦或者下利者,则已呈真脱败象,故主死.第211条:“收汗多.若重收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战者不死”,是道,收汗已多,若更收汗亡其阳,则胃中燥必谵语.脉短为津液真竭之候,病真正真,故主死;脉不短而自战者,则浩气已衰,故不至于死.按:热真于里的阳明病,最易耗伤津液,也最怕津液真竭.以上二条,皆是证明果此所致的邪真正真的死证.第218条:“伤热四五日,脉重而喘谦.重为正在里,而反收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易.表真里真,暂则谵语.”脉重主里,脉重而喘谦,当为里热壅顺所致,医者竞误为表不解的麻黄汤证,而反收其汗,果使律液洪量中越,以至大便为易,表果汗出而真,里果燥结间真,暂则病毒上犯头脑,果必致谵语.鉴于上述,则所谓阳明病,即热结于里的阳性证.若热结成真,则即有胃家真的背证反映,若热而不真则只可睹之于身热,汗自出,不恶热反恶热的中证.此病常由太阳证或者少阳证转属而去,然亦有自收者.里热最耗津液,热真津竭则死.故阳明病最忌收汗.宜下不下亦可致邪真正真的险恶证侯.以上不过有闭阳明病的提要证明,简曲证治详睹黑虎汤证、启气汤证等圆证.(2)里阳证类:《伤热论》第273条:“太阳之为病,背谦而吐,食不下,自便宜甚,时背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是道胃真饮散,故背谦而吐,食不下,胃中不但有热饮,而且不克不迭支持之,故自便宜甚.热气下趋少背则背自痛,热气不下止则痛自止.太阳病宜温不宜下,若得慎而误下之,必使胃益真而饮益散,甚则顺转出现胸下结硬.那里提出太阳病的综合个性,通常病睹此个性者,即可确断为太阳病,依治太阳病的要领制之便不会错.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阳,以其净有热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顺辈.”是道通常病自下利而不渴者,均属太阳病的下利证.其所以不渴者,即果其胃中有热饮的闭系,治以宜服四顺汤那—类的温中逐热剂.总之,阳明战太阳,病位皆是正在里,为正在共一病位的阳证战阳证.阳明多热多真,太阳多热多真,是阳阳相对于的证.下利为阳明太阳公有证,热则必渴,热则不渴,故特提出以示辨别.四顺辈温中逐热,不但治太阳病的下利,亦是太阳病的治疗规则,合上条即为太阳病的总目,至于简曲细节则详于以下诸圆证条. 3.半表半里证类半表半里证亦战表、里证一般,而有阳阳二类.《伤热沦》所谓少阳病,即其阳证的一类.而所谓厥阳病,即其阳证的—类,今择其有闭叙述,简介如下:先道阳性的半表半里证.如《伤热论》第263条道:“少阳之为病,心苦,吐搞,目眩也.”是道热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进里,必然上迫头脑,则心苦,吐搞,目眩,乃是自然的反应,故通常病睹有心苦,吐搞,目眩者,即可确断为少阳病.第264条:“少阳中风,二耳无所闻,目赤,胸中谦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少阳中风,即指太阳中风而转属少阳病的意义.二耳无所闻,目赤,亦共心苦,吐搞,目眩,出于热邪上迫头脑所致,热壅于上故胸谦而心烦.少阳病不可吐下,若误吐下之,则正真邪陷更必从而悸且惊.第255条:“伤热,脉弦细,头痛收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收汗,收汗则谵语.此属胃,胃战则愈,胃战睦则烦而悸.”弦细为少阳脉,太阳伤热脉当浮紧,今脉弦细而头痛收热,则已转属少阳柴胡证了.少阳病不可收汗,若收汗则胃中燥,必谵语,此宜调胃启气汤以战其胃即,若不使胃战不但谵语不已,且必更使烦而悸.再道阳性的半表半里证.如第326条:“厥明之为病,消渴,气上碰心,心中痛热,饿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但.”消渴为热证,阳不该有热,大概有错简,以下大意是道,厥阳病上真下热,热乘真以上迫,果感气上碰心,心中痛热的自愿证,蛔虫迫于热而上于膈,故饿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热正在半表半里,本不下利,与热正在里的太阳病自便宜甚者分歧,然而若下之,则并于太阳而下利不但.第329条:“厥阳病,渴欲饮火者,少少与之愈.”阳证普遍多不渴,然而真则引火自救,故厥明病亦有渴者,若渴欲饮火者,可少少与之即愈.按:那里少少与火即愈的渴,天然不是消渴.以是可睹,上述大目证必无消渴甚明.历代各家对于厥阳病大目虽搞了多圆里的探讨,然而于今仍存留很多的疑问.现分离篇中的简曲证治,对于此加一探讨,略述如下.纵瞅《伤热论》厥阳病篇惟有四条(除上述二条中另有二条,果无闭要害,故从略),均有“厥阳病”三字提尾,然而已出证治.以下虽出证治,然而无一条题以“厥阳病”的字样.《金匮玉函经》别为一篇,题曰:“辨厥利呕哕病”,按本去量,内中阳阳俱备,亦确是泛论上述四病的证战治,而非博论厥阳甚明.可知叔战当日以六经病后,出此杂病一篇甚属不类,而厥阳病篇只了了四条,且无证治,以为即是厥阳绝文,乃合为一篇.不过,叔战已尝无疑,故于《金匮玉函经》仍按本文命题,以供后裔参照.惜《金匮玉函经》正在元代已少流传,故后世一些人便认为厥阳篇后皆是叙述的厥阳病,此又非叔战初意所料及.本去仲景此篇另有深义,约止之可有三面:①胃为火谷之海,气血之源,胃气战则治,胃气衰则死,通常病之治,必须重视胃气,果与此与胃气有闭的四种罕睹病,辨其死死慢慢,战热热真真之治,为三阳、三阳诸篇搞一归纳.②共时亦正告医家,内中阳阳综合万病,伤热杂病大法无殊,故称《伤热杂病论》.试瞅黑虎汤、启气汤、瓜蒂集、四顺汤、大小柴胡汤、桂枝汤等伤热治圆,适证用之亦治杂病.3.别的黑梅九、当归四顺场等条,虽论治厥,然而证属厥阳,又不无暗为厥阳病的证治略示其范也.(前里那里佳象缺真量,谁有资料不妨恢复补齐)体验:肾下垂一病,中医不纪录.然而暂经中西医治疗,出能治愈,证明不抓住真量.从中医角度去瞅,似属真证,所以许多中医一启初便用了洪量滋腻的补肾药,如死天、尾黑、黄粗之属.不但无效,反果药味苦苦碍脾恋隔,致死他变.本去,本例病人证属真真夹杂,先果脾肾阳真,后有热饮内停.从腰痛、腰部肿胀、脚背麻木、心悸、脉重弦等证去瞅,正是真武汤的圆证.所以按证治疗,效如桴饱.提到圆证,冯世纶教授曾跟尔道过他的经历,他道起初他也陌死什么喊圆证.厥后正在教授胡希恕先死的粗心教育下,徐徐了解辨圆证是分歧于普遍辨证的.它源于《伤热杂病论》,如书籍中所述的桂枝汤证、柴胡汤证等皆属此类.它是一种朴素的、对于应性很强的辨证要领,有一定的个性性.通常是徐病的表示与本文的纪录相符战的,便不妨采用本文所举的圆剂举止治疗.那种通过查看、核查于,以期找到更适于病情的圆剂的历程,便是辨圆证.而普遍时常使用的净腑五止,卫气营血等辨证要领,是后世历代医家对于中医药的补充,有一定的限制性,而且正在某种程度上存留着臆断战揣测.至于怎么样辨佳圆证,冯世纶教授早有叙述,小心情况可睹于先死的著做--《经圆。
中医临床家胡希恕先生的六经辨证分析体系
中医临床家胡希恕先生的六经辨证分析体系摘要:胡希恕为我国近代著名经方家,其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极其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对其六经辨证体系进行系统分析。
关键词:胡希恕;六经辨证【中图分类号】R 249. 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087-01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经方家,胡希恕先生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受其重要思想影响,运用于临床,深感执简驭繁,疗效卓越。
现就胡希恕先生六经辨证体系进行分析。
1.胡希恕生平简介胡希恕出生于1898年,中学时代开始学习中医,1952年开始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自己编纂教材,并著《伤寒论释义》《金匮要略释义》等,并通过对中外中医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提出《伤寒论》中的六经不是《内经》经络的概念,而是一种辩证体系(六经辨证)是六大病证总纲。
后来的八纲是在此基础上总结的,但失去了六经辨证的灵魂。
胡希恕先后培养了近千人学生,有效弥补了该阶段中医学教学空白,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弟子将其研究结果进行汇总并整理成册,编成《伤寒论传真》《金匮要略传真》《经方传真》等。
2.胡希恕对于《伤寒论》的认知胡希恕对于《伤寒论》认识与阐述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其分别为:2.1 《伤寒论》与《伊尹汤液经》胡希恕经过对古代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确定《伤寒论》取法于《伊尹汤液经》,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曾记载:“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
而宋刻《伤寒论》中也曾记载:“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
”古典文献均说明,《伤寒论》主要取法于《伊尹汤液经》,属于神农本草经一脉,为经方医学一派,与医经学派《黄帝内经》不同,其理论与辩证用药均自成体系。
2.2 三阳篇与三阴篇胡希恕通过对《伤寒论》进行研究发现,三阳篇、三阴篇中半表半里虽在太阳阳明或太阴少阴后论述,但该种顺序并非为传变次序,而是论述上的安排和需要,即先讲表证、再讲里证、除去表里所余者属于半表半里证,而实际上疾病是按照由表传半表半里、由半表半里传里的顺序发展的。
关于胡希恕六经八纲辨证的逻辑思考
关于胡希恕六经八纲辨证的逻辑思考
关于胡希恕六经八纲辨证的逻辑思考
胡希恕先生首先是当代数一数二的临床大家,其临床疗效是得到公认的。
之所以临床疗效好,是他的理论好。
好在哪里呢?好在他把经方辨证分了两步,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方证对应。
这样分的好处是,辨六经是辨整体,辨了整体,就会产生治疗原则和禁忌,有了原则和禁忌,就避免了犯方向性的错误,这一点非常重要,是区别于西医、时方、中西医结合等的重要之处。
例如当你六经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时,原则是先解表,或者表里同治,禁忌只治里,引邪入里。
临床上经常发生只治里而忽视表证的情况,这都是训练过程中不注重整体辨证造成的。
所以六经辨证极其重要,说中医是治疗有病的人,主要源于中医的整体观念,而六经辨证恰恰就是整体观念的具体手段。
有人说,“胡希恕先生的理论的不完美之处在于,既然三阴三阳与方证并没有必然联系,那么与其用八纲借由六经绕个弯子再指向方证,倒不如抛开六经用八纲直接瞄准方证来得简洁,准确。
”
这话看似有理,其实是错误的,是对八纲和六经的逻辑关系及定位混淆不清。
八纲和六经的关系,就好像英文字母和单词的关系。
六经是一种组合聚类,里面用了八纲的要素,它将所有疾病分为六类,而单纯八纲的组合聚类数量是2*2*2*2,16类,使用起来显然没有六经分类方便。
具体地,六经里面病位在表里之外增加了半表半里,即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与阴、阳两个病性共同组成三阴三阳,六个极其鲜明的疾病类型。
六经分类的方法在描述合病、并病时,非常灵活,
例如太阳阳明合病,这在临床上经常见到,描述合病的治疗原则和禁忌时也相当有效率,你如果单纯用八纲的概念就相当不容易描述。
胡希恕:六经辩证提纲精华倪海厦
胡希恕:六经辩证提纲精华倪海厦《伤寒论》的学习⼀定要提纲掣领,在六经辨证体系中,如何理解六经呢?以下是胡希恕⽼先⽣对此的理解,都是⼲货哦!⼀、六经提纲第1条(《伤寒论》赵开美本序号,以下同):“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注解:太阳病,即表阳证,它是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等⼀系列的证侯为特征的,即是说,⽆论什么病,若见有以上⼀系列的证候者,即可确断为太阳病,便不会错误。
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注解:阳明病,即⾥阳证。
胃家实,指病邪充实于胃肠之⾥,按之硬满⽽有抵抗和压痛的意思。
胃家实为阳明病的特征,故凡病胃家实者,即可确断为阳明病。
第263条:“少阳之为病,⼝苦、咽⼲、⽬眩也。
”注解:少阳病,即半表半⾥的阳证,它是以⼝苦、咽⼲、⽬眩等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着,即可确断为少阳病。
按:⼝苦、咽⼲、⽬眩,可是肝胆病的部分症状,但做为半表半⾥阳证,它有⼴泛的概括意义,咽炎、肺炎、胃肠炎等急慢性病常出现此类证候。
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吐,⾷不下,⾃利益甚,时腹⾃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注解:太阴病,即⾥阴证。
它是以腹满⽽吐、⾷不下、⾃利益甚、时腹⾃痛等⼀系列的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太阴病。
此腹满为虚满,与阳明病的胃家实满有别,若误为实满⽽下之,则必致胸下结硬之变。
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注解:少阴病,即表阴证。
这是对照太阳病说的.意思是说,若太阳病⽽脉微细,并其⼈但欲寐者,即可确断为少阴病。
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上撞⼼,⼼中痛热,饥⽽不欲⾷,⾷则吐蛔,下之利不⽌。
”注解:厥阴病,即半表半⾥阴证。
它是以消渴、⽓上撞⼼、⼼中疼热、饥⽽不欲⾷、⾷则吐蛔等⼀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厥阴病。
半表半⾥证不可下.尤其是阴证更不可下,若不慎⽽误下之,则必致下利不⽌之祸。
以上注解,只就原⽂略明其⼤意,如参照分论各章仔细研读,⾃可明了。
胡希恕六经体系辨证思路
胡希恕六经体系辨证思路胡希恕(1880-1964)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教育家,他在历史研究和经济学方面的贡献被誉为“胡希恕六经体系”。
这一体系强调辨证思维,通过对不同经典的辨析和结合,从而形成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本文将以胡希恕六经体系辨证思路为标题,探讨其思想和对知识的贡献。
一、辨证思维的重要性辨证思维是指通过对事物的分析和比较,找出其矛盾和对立面,从而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
胡希恕认为,辨证思维是认识事物及其发展的重要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经济现象。
在历史研究中,辨证思维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内在规律;在经济学中,辨证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经济现象的本质和演变趋势。
二、胡希恕六经体系的基本内容胡希恕六经体系包括《史记》、《资治通鉴》、《中国经济史纲》、《经济学原理》、《经济学教程》和《教育学原理》等六部经典著作。
这些经典著作涵盖了历史、经济和教育等多个领域,通过对它们的辨析和结合,胡希恕形成了自己的辨证思维体系。
1.《史记》和《资治通鉴》《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以纪传体的形式,系统地记载了中国自夏代至汉代的历史。
《资治通鉴》则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著作,以纪年的方式,概括性地记录了中国自春秋战国至南宋的历史。
胡希恕认为,这两部著作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史学价值,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
2.《中国经济史纲》《中国经济史纲》是胡希恕在经济史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之一,它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经济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胡希恕通过对中国古代经济的辨析,总结出了一些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而对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教程》《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教程》是胡希恕在经济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这两部著作系统地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胡希恕通过对不同经济学派别的辨析和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六经辨证解温病胡希恕温病条辨讲义中医师承学堂
《六经辨证解温病胡希恕温病条辨讲义中医师承学堂》的目录结构清晰,按照 六经辨证的思路,将温病的诊治过程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都围绕该 经的特性进行深入阐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温病的方法。
太阳经作为六经之首,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在这一部分,作者详细 介绍了太阳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与温病的关系。通过对比太阳经在温 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作者强调了太阳经在温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阳明经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经脉,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在这一部分,作者详 细阐述了阳明经在温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阳明经病变的证候特点。同时, 作者还介绍了阳明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为读者提供了更全面的理解。
少阳经是人体阳气初生之处,与肝胆功能密切相关。在这一部分,作者详细介 绍了少阳经在温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少阳经病变的证候特点。同时,作 者还介绍了少阳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为读者提供了更全面的理解。
精彩摘录
《六经辨证解温病胡希恕温病条辨讲义中医师承学堂》精彩摘录
《六经辨证解温病胡希恕温病条辨讲义中医师承学堂》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 书,书中包含了众多精彩的摘录,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其中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 片段。
胡希恕教授在书中首先介绍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六经辨证是中医辨 证论治的核心,是中医临床的基础。他详细阐述了六经的起源、发展、内涵以 及在临床中的应用,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医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六经辨证解温病胡希恕温病条辨讲义 中医师承学堂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治疗
病情
中医
胡希恕六经辨证口诀
胡希恕六经辨证口诀稿子一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胡希恕六经辨证口诀。
这六经辨证啊,就像是中医世界里的神奇密码。
你知道吗?它能帮咱们解开身体生病的谜团。
比如说太阳病,那就是身体的第一道防线出了问题,就像城门被敌人攻击啦。
症状可能是头痛、发热、恶寒,这时候就得赶紧想办法抵抗外敌。
阳明病呢,就像是城里的大火烧起来啦,热得厉害,口渴、便秘啥的都可能来。
少阳病呀,就像是两方在城门口僵持,一会儿这边占上风,一会儿那边占上风,症状也是反反复复,一会儿口苦,一会儿咽干。
太阴病呢,就像是城里的后勤保障出了问题,脾胃虚弱,肚子胀、不想吃东西。
少阴病,那可严重啦,就像是城中心受到了威胁,人没精神,手脚冰凉。
厥阴病更是复杂,就像城里乱成了一锅粥,寒热错杂,症状变化多端。
这六经辨证口诀啊,可是中医前辈们的智慧结晶。
咱们要是能好好掌握,那在面对疾病的时候,就能多几分把握,是不是很厉害呀?朋友们,你们觉得这六经辨证有趣不?稿子二嘿,大伙!今天咱们唠唠胡希恕六经辨证口诀。
你看哈,这六经辨证就跟打仗似的。
太阳病,那是敌人刚到城外,咱就感觉发冷、发烧、头疼。
阳明病呢,好比敌人攻进城了,大火熊熊,热得不行,大便都不通畅啦。
少阳病呢,有点像敌我双方在城门口拉扯,症状一会儿好一会儿坏,心情都跟着烦躁。
太阴病呢,就像是家里的粮仓空了,脾胃不给力,肚子胀胀的,啥也不想吃。
少阴病可严重啦,这就像皇宫被威胁啦,整个人虚弱得很,手脚冰凉凉的。
厥阴病最麻烦,整个城都乱套啦,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让人摸不着头脑。
学会这六经辨证口诀,咱们就像是有了作战地图,能更清楚地知道身体到底咋了。
比如说,有人发烧又怕冷,那可能就是太阳病;要是高烧还便秘,那八成是阳明病。
这多有意思呀,中医就是这么神奇!朋友们,你们要是能记住这个口诀,说不定自己都能给自己当半个医生啦!咋样,是不是觉得挺好玩?。
胡希恕六经体系辨证思路
胡希恕六经体系辨证思路不学伤寒,难以成大家,纵观古往今来的中医大家,多是伤寒大家。
张仲景在序中说: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已。
这只不过是仲景的谦虚之辞,其实伤寒论创建的六经辨证体系,可以涵盖所有疾病,这个理论体系搭建好,运用得当,可以指导大多数疾病的治疗。
六经辨证体系,不只是外感疾病的辩证体系,而是所有疾病的辩证体系。
六经辨证体系,将人体病位分为表、里和半表半里三个层次,将病性分为阴和阳。
病位加病性就得出明确的诊断,六经病如下:表阳为太阳病,表阴为少阴病里阳为阳明病,里阴为太阴病半表半里阳证为少阳,半表半里阴证为厥阴病《医宗金鉴》说: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意思就是说,世间疾病千千万,但疾病反应的部位要么在表,要么在里,要么在半表半里,而疾病反应出来的病性,要么是阳证,要么是阴证。
所以,我们要深入地去学习《伤寒论》,搭建起六经辨证体系,掌握六经辨证的思维体系,才能真正将六经辨证体系运用于临床。
第一、什么是六经体系?什么是六经病?胡希恕老师认为,六经病是六大类综合征。
疾病发生时,正邪相争,在人体表、里或半表半里三个病位表现出来的症状,当身体机能充盛时表现为阳性证,身体机能沉衰时则表现为阴性证。
表部、里部和半表半里部,分别有阴阳两种病性,就有了六经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和厥阴病。
1.表证:是指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的躯壳,包括太阳病和少阴病。
太阳病:病位在表,病性属阳,是机体正气充足,感受寒邪后,抗邪于体表,表现为一派收缩寒凝的症状,聚集大量的津液在体表,欲汗出而不汗出的一种病理状态。
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为主要症状,代表方是麻黄汤和桂枝汤。
举例来说,一个身体强壮的年轻人,感受风寒邪气后,就容易出现这种太阳病,正气充足,正邪交争在表,出现恶寒,怕冷,头项强痛,发高烧,脉浮等太阳证。
少阴病:病位在表,病性属阴。
人体阳气不足,风寒邪气侵犯人体的时候,无力抗邪,疾病就容易表现为在表的阴证,除了表证,还可能会出现阳虚的症候,少阴病恢复比较慢,也有一定的危险性。
胡希恕: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以施适方治疗,此即辨证施治
胡希恕: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以施适方治疗,此即辨证施治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以至施行适方的治疗,此即辨证施治一整套的方法体系,有如以上所述。
不过这种治病方法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不论什么病,而患病机体的反应,在病位则不出于表、里、半表半里,在病情则不出于阴、阳、寒、热、虚、实,在类型则不出于三阳三阴。
验之于临证实践,这都是屡经屡见的事实。
以是可知,则所谓六经八纲者,实不外是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映。
中医辨证即以它们为纲,中医施治,亦是通过它们而制定施治的准则。
故可肯定地说,中医的辩证施治,其主要精神,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兹以太阳病为例释之如下。
如前所述.太阳病并不是一种各别的病,而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的证候为特征的一般的证。
有如感冒、流感、肺炎、伤寒、麻疹等等。
于初发病时,经常发作这样太阳病之证,中医即依治太阳病的发汗方法治之.则不论原发的是什么病,均可给以彻底治愈。
试想,以基本不同的各种病,而竟都发作太阳病这样相同的证,这不是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是什么?依治太阳病证的同一发汗方法,而能治愈各种基本不同的病,这不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又是什么呢?再就方证的说明来看,对于六经八纲治则的执行,势必遵循适应整体用药的严格要求,显而易见,则中医的辨证施治还存在有适应整体治疗的另一精神。
也就是说,中医辨证施治,虽然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但同时必须在适应整体的情况下施行之。
若为中医辨证施治下一个简明的定义,那就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众所周知。
中医以一方常治多种病,而一种病常须多方治疗,即这种治疗精神的有力证明。
对于辨证施治的精神,虽如上述,但它究竟治疗疾病的实质是什么?这一本质的问题还未明确,因而也就无从知其所以有验的道理。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完整审核版)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一、何谓经方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
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
经方之含义,在中医界有两种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之有效方剂;一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
本书所谓之经方,是指后者。
二、张仲景是经方杰出之传人考《汉书?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记述了有关按病归类之专著和有关方剂理论之专著,如《汤液经法》32卷。
这些书虽皆亡佚,但从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里可以窥见有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之理论论述。
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剂已经建立了指导实践的基本理论。
直至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炉,将亡佚书籍中的经方保留下来。
故后世尊该书为“方书之祖”,赞经方为“对病真方”。
从而为方剂学之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经方运用的指导理论是辨证施治要想正确地使用经方,就必须掌握中医的辨证施治。
何谓辨证施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沦》(即《伤寒沦》与《金匮要略方论》)就是辨证施治的典范。
考《伤寒沦》,不只是论治伤寒,而是借伤寒之治以示万病辨证施治的大法。
因此,在《伤寒论》中,既有对疾病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又有对疾病辨证施治具体实施之运用方法。
先说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
而条文中又不断八纲之辩,如论中第7条(条文序号均依宋本《伤寒论》。
下同)。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之辨,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虚实之辨;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表里之辨;第l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
11-论六经与八纲(胡希恕)
论六经与八纲《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后世注家因有六经之辨只限于伤寒的说法。
其实六经即来自于八纲,乃万病的总纲,为便于说明,以下先从八纲谈起。
一、八纲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
其实表、里之中还应有半表半里,按数来论本应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涵有半表半里在内的意思,故习惯常简称之为八纲,今依次说明于下。
表、里和半表半里:是病情反应的病危。
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表证;里,是人体的极里,即由食管、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里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里、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人体诸脏器所在之地,则谓为半表半里。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
需要说明的是,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的病位反应,即是说,不论什么病,就其病位反应来说,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亦有时其中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不出三者之外。
这里必须强调:这里所说的病位,是指病邪反应的病位,不要误认为是病变所在的部位。
就是说,即使是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体表,即称之为表证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
同理,虽病变、病灶在表,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人体里位,即称之为里证,抑或称之为邪在里或病在里。
余则同此,不再赘述。
阴和阳:指病变的性质。
阴即阴性,阳即阳性的意思。
人若患了病,正邪相争,未有不影响人体功能的改变,尤其首先是代谢功能的改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较正常为不及。
如其不及,则患病人体亦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一系列不及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阴证。
如其太过,则患病人体亦必有相应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等一系列太过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阳症。
故疾病虽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为阳,便为阴。
寒和热:疾病从症状的性状来分类则有寒热两种,寒即寒性,热即热性的意思。
中医大师胡希恕: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中医大师胡希恕: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学经方的话,基本上避不开中医大师:胡希恕,胡老是第一个提出伤寒六经与黄帝内经的六经不同的人,而且他经常用伤寒论原方,不加减,照样是效果惊人。
我猜想他一定是明白每个方证主证差别,不受其它证的影响,知道主证解决了,其它的证就迎刃而解!所以不需要加减?还有每个方子都是实践的结果,有其自身的适应证,适应证具备,其它症暂且不管也能收到良效?为什么说辩方证是辩证的尖端,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各方证之间的细微差别都了如指掌,一方面也体现在这个不加减上?还有不谈病机,只谈方证相应,颠覆了大多数人的思维!因为我们的习惯思维就是问“为什么?”。
释义:不论是脏腑辨证、经络辨证,还是八纲六经辨证,最终都要落实在方证上。
也就是说,有无疗效,决定于方证对应与否。
例如八纲和六经,虽然是辨证的基础,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也能够制定施治的准则,但在临床治疗、确保疗效上,是远远不够的。
具体来说,若已辨明为太阳病,其治疗原则是用汗法,但发汗的方药是很多的,是否任取一种发汗药即可用之有效呢?当然不是,中医辨证,不仅是辨八纲六经而已,而更重要的是,还必须通过它们辨方药的适应证。
如太阳病治须发汗,但发汗必须选用适应整体情况的方药。
更具体地讲,除太阳病的特征外,还要详审患者其他一切情况,选用恰当、有效、适应整体的发汗药,这样才能有可能取得预期的疗效。
即如,太阳病,若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则宜用桂枝汤;若无汗、身体疼痛、脉紧而喘者,则宜麻黄汤;若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则宜用葛根汤;若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则宜用大青龙汤。
这些方剂,虽都属太阳病的发汗剂,但各有其固定的适应证,若用得不恰当,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方剂的适应证,即简称为方证,某方的适应证,即称之为某方证。
这即《伤寒论》的方证对应的理论和经验。
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等等。
故胡老称“方证是八纲六经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
(完整word版)胡希恕运用“六经多纲、方证对应”
胡希恕运用“六经多纲、方证对应”伤寒名家刘渡舟高度赞赏胡希恕先生的伤寒临床水平:“群贤会诊,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立方遣药,效果非凡!”中医大家任应秋教授则评价胡希恕先生“临床善用经方,出神入化”。
当代名医任继学教授也曾在与谢海洲教授谈话中,追忆胡希恕先生的经方疗效,称赞不已。
而身为伤寒大家的陈慎吾先生,在其母亲高龄患病之时,数次邀请好友胡希恕先生诊治,胡老运用经方,药到病除,传为美谈。
那么,让诸多中医名家对其临床疗效称赞不已的胡希恕先生,其“经方理论与临床”有哪些突出特点呢?和很多常见的经方应用体系不同的是:胡希恕先生在经方应用时,舍弃了“脏腑经络辨证”,走出了一条和以刘渡舟先生为代表的“学院伤寒派”不同的经方之路:胡希恕先生认为:经方临床的核心,是“八纲六经”以及由此细化的“方证对应”。
具体来说:“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其中,病位主要在于八纲中的表里。
胡希恕先生提出:其实表、里的中间还应有个“半表半里”。
病情主要在于八纲中的阴、阳(具体包括寒、热、虚、实)。
那么,胡希恕先生认为:上述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和病情(阴阳)的结合,则构成了“万病的总纲”——六经。
胡希恕先生认为:“其实六经即来自于八纲,乃万病的提纲”。
所以,胡老不赞同“六经缘自经络”的观点,认为六经与经络、脏腑、气化无对应关系,只与八纲密切相联。
从更深的理论层面来看,胡老提出振聋发聩的观点:《伤寒论》六经并非《内经》经络概念,《伤寒杂病论》并非依据《黄帝内经》撰著,而是张仲景主要依据《汤液经法》、《神农本草经》撰成。
有些人临床上运用经方不能得心应手,可能与其把《伤寒》、《内经》硬要“结合”的缘故。
因为《伤寒》、《内经》作为最为优秀的中医经典之一,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而各有所长,犹如火车和飞机各司其职,很难于“有机结合”。
除非是博学卓见的临床大家,能够“兼收并蓄、触类旁通”,融众家所长于一炉。
而普通的中医学习者往往会因为“有机结合”而降低临床的疗效。
胡希恕六经体系辨证思路
胡希恕六经体系辨证思路
胡希恕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六经体系辨证思路,用于研究和理解经典文献。
这个思路包括六方面的要素,分别是观点、依据、辩证、特质、调整和意义。
首先,观点是指经典文献中所要传达的主要思想或观点。
研究者需要仔细阅读文献,理解作者的观点,并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
其次,依据是指支持作者观点的证据、理论或理念。
研究者需要找到文献中的相关内容,挖掘出有力的依据来支持作者的观点。
第三,辩证是指对观点和依据进行辩证分析和讨论。
研究者应该思考文献中存在的对立观点和争议,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性的辩证思考。
第四,特质是指经典文献中所呈现出的独特性和特点。
研究者需要关注文献中的语言风格、结构特点、表达方式等,从中获取更深层次的文化和思想内容。
第五,调整是指研究者对自身观点和理解的修正和调整。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能会发现观点不够准确或有误解,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正。
最后,意义是指从经典文献中获取的价值和意义。
研究者需要思考文献对当下社会和个体的启迪和指导作用,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通过胡希恕的六经体系辨证思路,研究者可以深入研究和理解经
典文献,揭示其内在思想和文化内涵。
这一思路不仅适用于古代经典文献的研究,也可以应用于现代文献的分析和解读。
胡希恕:辨证施治概要——论六经与八纲【收藏】
胡希恕:辨证施治概要——论六经与八纲【收藏】I导读:胡希恕和刘渡舟都是近代的两位伤寒大家,然而我们都知道的是,两位前辈对六经和八纲关系的理解并不相同。
小编今天把两位大家谈六经与八纲的文章都找了来,大家收藏,比较学习。
(编辑/王超)辨证施治概要——论六经与八纲作者/胡希恕经方辨证主要是六经八纲,经方施治,亦主要是在六经八纲基础上制定治疗的准则,所以对于经方辨证施治的研究,则六经和八纲是首应探讨的核心问题,为便于说明,以下先从八纲谈起。
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表、里的中间还应有个半表半里,按数来讲本来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含有半表半里在内的意思,故习惯常简称之为八纲,今依次述之于下。
表、里和半表半里: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表证。
里指机体的极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里证。
半表半里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二大腔间,为诸多脏器所在之地,则为半表半里,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
总之,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的病位反映,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有时表与里、或与半表半里、或半表半里与里、或表与半表半里、又与里同时出现,但绝不出此三者范围。
按以上所谓病位,是指病邪所反映的病位,不是指病变所在的病位,虽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地反映于表位,中医称之为表证,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
反之,虽病变在表,但病邪集中反映于里位,中医即称之为里证,亦或称之为邪在里、或病在里,以下同此,不另说明。
阴和阳:阴指阴性证,阳指阳性证。
人如患了病,未有不影响机体的机能改变的,尤其首先是代谢机能的改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较正常为不及,如其太过,则患病机体亦必相应的要有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等这类太过的病征反映出来,即称之为阳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一、何谓经方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
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
二、张仲景是经方杰出之传人经方之含义,在中医界有两种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之有效方剂;一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
本书所谓之经方,是指后者。
三、经方运用的指导理论是辨证施治考《汉书?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记述了有关按病归类之专著和有关方剂理论之专著,如《汤液经法》32卷。
这些书虽皆亡佚,但从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里可以窥见有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之理论论述。
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剂已经建立了指导实践的基本理论。
直至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炉,将亡佚书籍中的经方保留下来。
故后世尊该书为“方书之祖”,赞经方为“对病真方”。
从而为方剂学之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要想正确地使用经方,就必须掌握中医的辨证施治。
何谓辨证施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沦》(即《伤寒沦》与《金匮要略方论》)就是辨证施治的典范。
考《伤寒沦》,不只是论治伤寒,而是借伤寒之治以示万病辨证施治的大法。
因此,在《伤寒论》中,既有对疾病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又有对疾病辨证施治具体实施之运用方法。
先说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
而条文中又不断八纲之辩,如论中第7条(条文序号均依宋本《伤寒论》。
下同)。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之辨,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虚实之辨;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表里之辨;第l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
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是寒热之辨。
如此等等。
由此可见,六经和八纲是辨证的一股规律。
何渭八纲?八纲即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
其实,在表里中间,还有一个半表半里,按数而论,应该是九纲。
由于言表里,而半表半里即寓其中,所以习惯上仍简称为八纲。
表和里及半表半里: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躯壳。
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表证。
里是指人体的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道。
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里征。
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
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半表半里证。
以上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固定病位的反应。
阴和阳:阴即阴性,阳即阳性。
人体得了病,必定影响人体机能的改变。
首先是代谢机能的改变。
这种改变不是较正常太过,就是较正常不及。
如其太过,则病体也必相应要有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太过的病征反映出来,这类太过的病征,即称为阳证。
如其不及,则病体也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不及的病征反映出来,这类不及的病征,便称为阴证。
所以,疾病虽然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属于阴,便属于阳。
也就是说,不论什么病,而其病位的反应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
虽然,有时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对不会超越此三者的范围。
虚和实:虚指人虚,实指病实。
如病体未愈,而人的精力已有所不支,病体反映出一派虚衰之象者,即称为虚证。
若病势在发展,而人的精力未衰,病体反映出一派充实的征象者,使称为实证。
如上所述,虚实和寒热一样,也是阴阳中的一种特性。
不过,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
寒和热:寒即寒性,热即热性。
如果病体反映为寒象者,即称为寒证。
反之,反映为热象者,便称为热证。
寒热与阴阳的关系是:寒为不及,当系阴之属,故寒者也必朗;而热为太过,当系阳之属,故热者也必阳。
请注意;寒与热是具有一定特性的阴阳。
所以,泛言阴不一定必寒;泛言阳,更不一定必热。
由此可知,病有不寒不热者,但绝无不阴不阳者。
所谓寒热有常者,是指寒者必阴,热者必阳,在任何情况下,永不变异。
但虚实则不然,当其与寒热交错互见时,而竞反其阴阳,故谓为无常。
如虚而寒者,当然为阴,但虚而热者,反而为阳;实而热者,当然为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
如此,所谓阳证,可有或热、或实、或亦热亦实、何谓六经?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之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之三阴而言。
《伤寒沦》之六经,虽称“之为病”,其实质是证,而且是来自八纲。
这是个不容混淆的关键问题。
因为表、里、半表半里三者,都是病位的反应,而阴、阳、寒、热、虚、实六者,都是病情的反应。
这样,表阳热实即是太阳,表阴寒虚则为少阴;里阳热实即是阳明,里阴寒虚则为太阴;半表半里之阳热实即是少阳,半表半里之阴寒虚则为厥阴。
或不热不实、或热而虚者。
所谓阴证,则可有或寒、或虚、或亦寒亦虚、或不寒不虚、或寒而实者。
以上为八纲之梗概,必须辨认清楚。
同理,所谓阴、阳、寒、热、虚、实等证,同时也都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为证反映。
应该注意,由于寒、热、虚、实是从属于阴阳的。
这样,无论表、里、半表半里皆具有阴阳两类不同为证的反映,三而二之为六,即病之见于证者的六种基本类型。
这即《伤寒论》所谓的“六经病”。
由此可见,六经出自八纲,是勿庸置疑的。
此为病情必反映于病位,而病位也必因有病情的反应而反映。
所以,无病情则无所谓病位,而无病位则也无所谓病情。
如此,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时必伴有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为证反映。
六经与八纲的关系已如上述。
其临床运用是:病见之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只有抽象,而六经乃具实型。
正因为如此,临床辨证宜先从六经开始。
《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就是这个道理。
六经既辨,则表里别(定位),而阴阳判(定性)。
然后,再进行寒热虚实之分析(进一步定性)。
以明确阴阳为证。
至此,则六经、八纲已俱无隐情,依此就可以制定治疗准则了。
如病在表,治之以汗法;病在里,治之以或清、或下、或消、或温、再说辨证施治的具体措施:或补;病在半表半里,治之以和法。
辨证施治的具体措施体现在方证的运用上。
什么是方证呢?方证,即方剂的适应征,某方的适应证,就称为某方证。
论中有桂枝汤证、柴胡汤证,是以方名证的范例。
因此,辨方证是在辨六经八纲一般规律指导下的具体运用。
例如,太阳病是病邪反映于表位的阳性证,依法当发其汗。
但是,发汗的方剂很多,是否任取一种发汗方剂就能获效呢?当然不行。
此时,还应当仔细地辨认方证,给以适宜的方剂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
譬如太阳病,若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是桂枝汤证,则用桂枝汤即可治愈;若见发热,无汗,身体疼痛,恶风而喘,脉紧者,是麻黄汤证,则用麻黄汤即可治愈;若见项背强急,无汗,恶风者,是葛根汤证,则用葛根汤即可治愈;若见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是大青龙汤证,则用大青龙汤便能治愈……。
四、如何掌握经方以上诸方,虽然都是太阳病的发汗方剂,但各有—定的适应证,如果用得其反,不但无益,而且有害,轻者变证蜂起,重者坏证丛生,此即论中所谓的“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由此可见,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它既是辨证的具体实施,也是辨证的基本功。
因此,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因为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当然因素较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在于方证辨得是否正确。
方证为数繁多,均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中的有关条文,潜心玩索,自有所得。
如何掌握经方呢?这个问题涉及到经方如何分类。
经方分类形式繁多,约(一)据证分类之不越三种。
一是原著分类法,均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书,这里勿庸多赘。
二是据证分类法。
三是按方分类法。
以后两种分类简便易行,颇为实用,故简介于下。
这里所谓之证,既不是个别的证,而是固定病位的反应之证。
也即表证、里证和半表半里证。
对此,依次说明如下:如《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说,太阳病,不是指的一种个别的病,而是指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特征的一般的证。
即是说无论什么病,若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症状者,即称太阳病。
表证,是指《伤寒论》中的太阳病证和少阴病证。
这两类病证,为何称为表证呢?分析一下论中有关这方面的条文,答案自然明确。
1.表证类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是说,上述的太阳病,若同时更见有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按之缓弱者,则名之为中风。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是说,上述的太阳病,无论是见已经发热,或还未发热,但必恶寒,若同时更见有身体疼痛,呕逆,脉寸关尺各部俱紧者,则名之为伤寒。
由此可见,中风和伤寒为太阳病两类不同的病证。
前者由于汗出而敏于恶风,因名之为中风;后者由于无汗而不恶风,或少恶风,但重于恶寒,因名之为伤寒。
不过于风曰中,而于寒曰伤,实亦不无深意。
太阳病,原是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其病,但限于自然的良能,或虽得汗出而邪反乘汗出之虚深入于肌腠。
中者中于内,名曰中风者,以示在表之邪深也。
或不得汗出,病邪郁集于肤表,只是不得其汗而出。
伤者伤于外,名为伤寒者,以示在表的邪浅也。
中风、伤寒均属证名,不要以为中风,即真的中于风,伤寒即真的伤于寒。
至于“风伤卫”、“寒伤营”之说,是值得商讨的,不足为凭。
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脓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这是说,初患伤寒病时,大都出现太阳病证,故谓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若脉安静而不数急,此为较轻的证,则不至于传里,或传半表半里。
少阳病则欲呕。
阳明病则烦躁,故若其颇有欲吐之情,或躁烦不安,病已有传人少阳和阳明的征兆。
而脉数急,更是邪盛,病势正在发展变化,故肯定为必传之证。
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这是说,在表阳病,有发热而恶寒者,此为发于太阳病;若在表阴病,也有不发热而恶寒者,此为发于少阴病。
请注意。
这里的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为太阳病、少阴病的主要鉴别点。
故首先着重提出,以示区别。
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这是说,少明病除无热恶寒与太阳病发热恶寒显然不同外,并由于多虚,脉浮之中而有微细之象,而且精神不振,故其人但欲寐也。
由此不难看出少阴病为表证的阴性病。
其观点前人没有明确的指出,故有加以说明的必要。
依据八纲分析,同一病位均有阴阳两种不同的病证,表证当然自不例外。
验之实践,老年或体质素虚之人,若患外感,往往见到少阴病这样的表证,而且《伤寒论》的少阴病篇,自证治论述开始,即首先提出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等发汗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