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临床路径
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及《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
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
二版,2008 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
(ZYYXH/T18—2008)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BAEP)、颈动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如颈椎X 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眩晕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3.由肿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2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4痰瘀阻窍证:活血化痰,通络开窍;5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健运脾胃;6肾精不足证:补肾填精,充养脑髓;2. 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针灸治疗:急重期配合体针和耳穴治疗;4.其他疗法: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等;5.护理:辨证施护;九出院标准1.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基本痊愈;2.病情稳定,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二、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 天实际住院日:天时间年月日分第 1 天年月日第 2-3 天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采集中医四诊信息□中医证候判断□眩晕程度分级□完成初步诊断及评估□初步拟定诊疗方案□密切观察、防治并发症,必要时监护□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完成入院记录□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辨急重期与缓解期□上级医师查房□采集中医四诊信息□中医证候判断□眩晕程度分级□明确诊断□审订治疗方案□病程记录□辨急重期与缓解期□完成入院检查重点医嘱长期医嘱□护理常规□分级护理□流食或半流食饮食□静卧□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点中药注射液□针刺疗法□体针□耳穴压豆临时医嘱□专科常规体检□头颅CT□入院全身情况评估检查□酌情安排影像学等检查MRI 等□对症支持治疗长期医嘱□护理常规□分级护理□静卧□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针刺疗法□体针□耳穴压豆临时医嘱□处理异常检查结果□对症支持治疗主要护理工作□护理常规□入院宣教□完成护理记录□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静脉抽血□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安排各项检查时间□完成辨证施护□护理常规□完成护理记录□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完成辨证施护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时间年月日第 4-7 天年月日第 8-13 天年月日第 14 天,出院日主要诊疗工作□上级医师查房□采集中医四诊信息□中医证候判断□眩晕程度分级□审订治疗方案□病程记录□辨急重期与缓解期□上级医师查房,明确是否出院□采集中医四诊信息□中医证候判断□眩晕程度分级□审订治疗方案□病程记录□辨急重期与缓解期□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和随访方案□完成出院总结□通知出院重点医嘱长期医嘱□护理常规□分级护理□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2肝火上炎证:天麻钩藤汤加减;3痰瘀阻窍证:通窍活血汤加减;4气血亏虚证:归脾汤加减;5肾精不足证:左归丸加减;□口服中成药长期医嘱□护理常规□分级护理□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2肝火上炎证:天麻钩藤汤加减;3痰瘀阻窍证:通窍活血汤加减;4气血亏虚证:归脾汤加减;5肾精不足证:左归丸加减;□口服中成药□静点中药注射液出院医嘱□开具出院医嘱□出院带药□门诊随诊。
眩晕病临床路径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评估与优化
评估患者病情:根 据患者具体情况, 评估是否符合临床 路径标准。
制定个性化方案: 根据患者病情和临 床路径标准,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实施治疗:按照治 疗方案进行治疗, 确保治疗效果。
优化治疗方案:根 据患者治疗过程中 的反应和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提高治疗效果 。
提升患者满意度与就医体验
患者对眩晕病临 床路径的满意度 显著提高
患者对眩晕病临 床路径的认知程 度明显提升
患者对眩晕病临 床路径的信任度 增强
眩晕病临床路径 的实施提高了患 者的就医体验
眩晕病临床路径的推广与 应用
章节副标题
推广策略与措施
制定宣传计划: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眩晕病临床路径的优势和效果,提高公众认知度。
跨学科合作不足:加强多学科协作,建立跨学科诊疗团队,提高眩晕 病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政策支持不足:呼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眩晕病临床路径推 广和应用的支持力度。
THEME TEMPLATE
XX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20XX/01/01
XX
眩晕病临床路 径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眩晕病概述
眩晕病临床路径的实施 眩晕病临床路径的实践效果 眩晕病临床路径的推广与应用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眩晕病概述
章节副标题
定义与分类
眩晕病的定义:眩晕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常常伴随着平衡感和空间定位能力的障 碍。
开展培训活动:组织医务人员参加眩晕病临床路径的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建立合作机制:与相关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广眩晕病临床路径。 完善政策支持:争取政府支持,为推广眩晕病临床路径提供政策保障。
眩晕临床路径的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 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4)痰瘀阻窍证: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眩晕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眩晕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眩晕病(TCD-10编码: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 原发性高血压(ICD-10 编码:I10.x00- I10.x14)。
(二)诊断依据。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郑筱萸.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7-122)、《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胡元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9:51-57)。
本病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性多虚实夹杂,虚多责之于肝肾阴虚,或阴损及阳;实多责之于肝火,阳亢,痰湿等上犯清窍。
证侯分型: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
(1)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2)阴虚阳亢证:眩晕,头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3)痰湿壅盛证:眩晕,头痛如裹,胸闷作恶,或呕吐痰涎,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
(4)阴阳两虚证:眩晕,头痛,腰酸膝软,畏寒肢冷,耳鸣,心悸气短,夜尿频,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5)冲任失调证:妇女月经来潮或更年期前后出现头痛,头晕,心烦,失眠,胁痛,全身不适等症,血压波动,舌淡,脉弦细。
(6)瘀血内阻证:头痛如刺,痛有定处,胸闷,心悸,手足麻木,夜间尤甚,舌暗,脉弦涩。
(三)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符合眩晕病(TCD-10编码:BNG070),无多种兼杂证候的住院患者。
内科眩晕临床路径
周围性眩晕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周围性眩晕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周围性眩晕。
(二)诊断依据根据《眩晕诊治专家共识2010》、《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及《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1.起病突然,发作性病程2.伴有视物旋转,伴植物神经症状(恶心、呕吐、出汗),或伴有听力障碍;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小脑、脑干病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眩晕诊治专家共识2010》、《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及《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及前庭功能检查,明确眩晕类型,并排除中枢性病变,制定治疗策略;2.止晕治疗,症状明显,给药缓解头晕药物。
3.如考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给予复位治疗。
4.如考虑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给予脱水、激素等治疗。
5.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标准住院日为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6.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周围性眩晕;7.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头颅MRI或CT,眼震电图,TCD,颈部血管超声,声导抗测听,言语测听。
(2)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3)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凝血功能、同型半胱氨酸、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4)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脑电图;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颈椎X线或CT;(2 ) CTA、MRA、磁共振高分辨血管扫描或DSA;(七)选择用药。
1.止晕药物::甲磺酸倍他斯汀、地芬尼多、溴米那普鲁卡因、异丙嗪等;2.改善内耳供血药物;(八)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辅助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3.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眩晕可能导致合并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二、周围性眩晕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周围性眩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一年一月一日出院日期:一年一月一日标准住院日:10天。
眩晕临床路径
眩晕临床路径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眩晕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完整版)眩晕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完整版眩晕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O70。
(二)诊断依据1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2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编码: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 •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2023年版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2023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住院病人。
一、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1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第十四五规划教材第十一版《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吴勉华石岩主编,2021年)。
(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吉耀,葛均波,邹和建主编,2022年5月)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联合制订2022年11月13日《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第十四五规划教材第十一版《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吴勉华石岩主编,2021年)。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常见证候: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痰湿中阻证瘀血阻窍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西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眩晕病,无多种兼杂证候的患者。
2.第一诊断符合原发性高血压1级、2级的初发或治疗未达标的患者。
3.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高血压3级、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5.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眩晕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眩晕病临床路径
陆良县中医院心脑病科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2014年)一、基本情况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二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陆良县中医院心脑病科纳入临床路径应用中医诊疗方案治疗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住院患者共852例,平均住院日12.3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中药汤剂、中成药、耳针、针刺、外治法(穴位贴敷)。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诊疗方案中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中药饮片使用率94.2%,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中医特色疗法使用率96.1%,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辨证应用口服中药汤剂449例(94.2%),辨证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852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789例(3.8%),耳针治疗564例(38.5%),针刺43例(3.2%),外治法(穴位贴敷)治疗456例(73.1%),内科基础治疗852例(100%)。
(二)应用情况分析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临床应用较好、接受度较高的为口服中成药、口服中药汤剂及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其次为穴位贴敷和耳针治疗,而及针刺应用较少。
分析其原因,主要为:1.该病患者住院时程短,无论医师或患者意愿都倾向选择起效较快的静脉制剂,所以中药静脉制剂在急重症中应用普遍;2.患者临床症状多样,且中医医院就诊的此类患者老年人居多,合并症亦较多,针刺治疗往往不能兼顾,所以除非患者拒绝,临床医生多选择口服中成药、中药汤剂,较少应用针刺治疗;3.穴位贴敷及耳针因操作简便、作用较针刺持久,痛苦较小,也有较高接受度和依从性;且接受培训的护士即可操作,患者亦可随时自我治疗,故临床可操作性较强;4.方案中推荐的平衡针、腹针及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因科室医师未经过相关培训,相关经验不足,故均未实施。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一)总体评价852例患者中,症状改善798例(95.1%),体征改善631例(59.6%),理化指标改善320例(38.4%);临床好转831例(98.1%),无变化13例(1.9%)。
眩晕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眩晕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它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眩晕的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更好地规范眩晕的临床路径实施,提高眩晕患者的诊疗水平,特制定了以下眩晕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一、初步评估。
患者初次出现眩晕症状时,应立即进行初步评估。
包括对患者病史的详细询问,了解眩晕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情况。
同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耳鼻喉系统等方面的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眩晕症状。
二、辅助检查。
根据初步评估的结果,必要时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头颅MRI、内耳CT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前庭功能检查、听力检查等实验室检查。
这些检查有助于明确眩晕的病因,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三、诊断与分型。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明确眩晕的病因和类型。
眩晕可分为前庭性眩晕、非前庭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等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眩晕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四、治疗方案。
根据眩晕的病因和类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前庭性眩晕,可采取药物治疗、前庭功能锻炼等措施;对于非前庭性眩晕,可采取药物治疗、物理疗法等措施;对于中枢性眩晕,需进一步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五、随访与复查。
对于眩晕患者,需进行定期的随访与复查。
随访时应询问患者的症状变化、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复查时应重复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评估治疗效果。
六、教育与康复。
在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眩晕知识的教育,指导患者注意饮食、作息等生活方式,帮助患者进行前庭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七、病例讨论与交流。
定期组织眩晕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病例讨论与交流,加强医务人员的学习和交流,提高眩晕的诊疗水平。
以上就是眩晕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对眩晕患者的诊疗提供一定的帮助,提高眩晕患者的生活质量。
3 脑病科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3 脑病科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眼花、视物旋转,甚至站立不稳、恶心呕吐等。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体虚等。
为了规范眩晕的中医临床诊疗过程,提高医疗质量,我们制定了以下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为眩晕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张伯礼、吴勉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年出版)。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第 8 版,吴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年出版)。
1、有明确的眩晕症状,如旋转感、摇晃感、漂浮感等。
2、伴有平衡障碍、眼球震颤、听力障碍、恶心呕吐等相关症状。
3、通过神经系统检查、耳部检查、影像学检查(如头颅 CT、MRI 等)排除其他导致眩晕的疾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一)辨证论治1、肝阳上亢证症状: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恼怒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2、气血亏虚证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方药:归脾汤加减。
3、肾精不足证症状: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㿠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或补肾助阳。
方药:左归丸加减;或右归丸加减。
4、痰湿中阻证症状:眩晕,头重如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本临床路径适用的对象。
中医诊断的第一诊断为眩晕病,而西医诊断的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
疾病诊断方面,我们参照了XXX发布的《中医内
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及XXX、XXX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
南(2010年修订版)》。
证候诊断方面,我们参照了XXX重
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并列出了常见证候,如肾气亏虚证、痰瘀互结证、肝火亢盛证和阴虚阳亢证。
治疗方案的选择也参照了该方案,针对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患者,选择适合的中医治疗方案。
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
进入路径标准包括符合眩
晕病和原发性高血压2级及以上的初发或治疗未达标的患者,同时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
对于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列入本路径。
在门诊检查项目方面,我们列出了必需的和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坐立位双上肢肱动脉血压、静息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高血压五项、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等。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包括尿微量白
蛋白、甲状腺功能、糖尿病三项、胸部正侧位片、颅脑CT或MR、24小时动态血压和选择磁共振、CTA或组织多普勒超声了解肾脏/肾动脉解剖。
在门诊检查项目方面,我们建议动态监测至少2天以上的诊所血压和(或)至少3天以上的家庭自测血压。
最后,我们强调了中医证候学观察的重要性,需要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并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西医诊断为脑血管供血不足的患者。
一、头痛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 编码: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血管供血不足(ICD-10 编码:。
(二)诊断依据:参照诊疗方案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参照诊疗方案
(四)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7天
(五)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病(TCD 编码:BNG070)和脑血管供血不足(ICD-10 编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凝血功能检查。
(4)心电图。
(5)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6)头颅影像学检查(CT)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等。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头颅MRI、颈椎DR片、胸部DR片、腹部B超、颈动脉B超)(七)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2.中医特色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1)穴位注射治疗,(2)穴位贴敷治疗,(3)中药盐包外敷治疗(4)耳穴压豆(5)针灸治疗(6)中医推拿治疗(7)耳穴压豆
(八)出院标准
1.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基本痊愈。
2.病情稳定,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 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
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二、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中医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 编码:BNG070),西医第一诊断为脑血管供血不足(ICD-10 编码:。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天实际住院天
临时医嘱:
一、入院急查:
1头颅CT 2血常规+血型3随机
血糖4电解质5凝血功能6心肌
酶6肾功能7ECG
二、对症支持治疗
中医方药辨证论治
1、痰浊上蒙型
------温胆汤加减
2、风阳上扰型
------天麻钩藤饮加减
3、髓海空虚型
a、偏阴虚----左归丸加减
b、偏阳虚----右归丸加减
二、中医特色治疗:
1穴位注射治疗2穴位贴敷治疗3中药盐包外敷治疗
中医方药辨证论治
1、痰浊上蒙型
------温胆汤加减
2、风阳上扰型
------天麻钩藤饮加减
3、髓海空虚型
a、偏阴虚----左归丸加减
b、偏阳虚----右归丸加减
二、中医特色治疗:
1穴位注射治疗2穴位贴敷治疗3中药盐包外敷治疗
中医方药辨证论治
1、痰浊上蒙型
------温胆汤加减
2、风阳上扰型
------天麻钩藤饮加减
3、髓海空虚型
a、偏阴虚----左归丸加减
b、偏阳虚----右归丸加减
二、中医特色治疗:
1穴位注射治疗2穴位贴敷治疗3中药盐包外敷治疗
若头晕无明显减轻,可选择
针灸治疗中医推拿治疗耳穴压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