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自清的经典诵读观
朱自清的“诵读”读书法
朱自清的“诵读”读书法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
他的散文文笔缜密细致,娓娓动人;他的新诗纯正清新,直抒胸臆。
朱自清关于读书的理论和方法的论述颇丰。
他不仅重视读书的数量和质量,更注重读书方法,在读书方法上极力主张通读的方式,强调“读”的功夫。
在《论朗读》一文中,他推崇清人姚鼐“放声疾读,久之自悟”和曾国藩“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大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的观点。
读古文如此,读白话文亦是。
他认为,读书当然是为了理解,“读”字本作抽出意义解,“包含着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
因此,必须注重读,“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
他指出:“熟读的工夫是不可少的。
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
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
”他还指出,在朗读时,读者“要能分辨语气的轻重,要使声调有缓急,合于原文意思的发展。
”
朱自清把诵读作为理解与欣赏原著的重要方法,主张不仅阅读诗词等文学作品需要吟诵,而且对经典著作也需要反复熟读。
他在《论百读不厌》一文中指出:“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有许多注解,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考证,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够处处贯通,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
”(雷风行)。
朱自清对《经典常谈》的所谈认识
朱自清对《经典常谈》的所谈认识一、经典的价值与意义朱自清认为,经典的价值在于其蕴含了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典不仅代表着某一时代、某一地域的文化精髓,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
因此,对经典的阅读和理解,是提升个人修养、拓展知识视野、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经典的演变与传承朱自清认为,经典的传承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典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经典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和追求。
在传承经典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经典的创新和发展,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三、经典的阅读与理解朱自清认为,对经典的阅读和理解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
首先,要注重经典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理解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其次,要通过多角度的解读和分析,全面把握经典的意蕴和价值。
最后,要在阅读中注重思考和创新,不断探索经典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四、经典的诠释与解读朱自清认为,经典的诠释与解读需要遵循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要尊重经典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避免主观臆断和随意解读;另一方面,要结合现实社会的需求和价值观念,对经典进行合理的诠释和解读。
在诠释与解读经典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客观性和公正性,避免过度解读和误读。
五、经典的应用与实践朱自清认为,经典的应用与实践是传承和发展经典的重要途径。
通过将经典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加深对经典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推动经典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
在实践中,应当注重经典的实用性和普适性,避免过于僵化和教条化。
同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时代背景,对经典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解读朱自清关于诵读的论述
识字晓意
素读
白话文反对死记硬背,反对读经,抛弃读经。
经典的价值不在使用,而在文化,传承文化。
法今人,法古人,法自然
知人识性
读书五良法
古代私塾、书院的诵读培养
培养语言文字的方法,有声诵读
读书,是无用之大用
文化滋养,从小开始,正确去做
逐字归音清晰
单一的节奏久读会乏味
高声朗读,刺耳
音色明暗强柔,各得其宜
音调变化汉字的四声字调的情感(静、清、和)
平长仄短文章处理归音节奏音色柔婉
现代文句式倒置,不讲平仄,但要诵读出平仄的感觉:平声高远中正,仄声悠远忧虑急促
有声读书促进阅读、理解、写作的发展
音律——词(双音节词、四音节词、排比修辞都赋予音律)
短句的使用,情感直露奔放、急切、明达
长句多的文章,情感温和细腻或舒缓宁静,逻辑缜密
每天读书10—20分钟,坚持四到五年,性格、性情必有所教化把握读书方向,坚持下去。
读书有恒七步:1、听读(发展耳朵的能力)2、模仿跟读3、自读4、练习读5、静心读6、读思结合,思考性朗读7、日读有恒(受益颇多,好其读)
朗读是一件带有个性化的事情,讲究平仄(基于字音的情感表达)、情感条理、思维条理。
语感,声音与思维的结合。
有声朗读与日常教学目标结合
发展有效阅读
营造有声读书氛围,个性化学习活动
通过声音训练思维条理性和情感条理性。
论朗读朱自清
论朗读朱自清展开全文论朗读朱自清在语文的教学上,在文艺的发展上,朗读都占着重要的位置。
从前私塾里教书,老师照例范读,学生循声朗读。
早年学校里教古文,也还是如此。
五四以来,中等以上的国文教学不兴这一套;但小学里教国语还用着老法子。
一方面白话文学的成立重新使人感到朗读的重要,可是大家都不知道白话文应该怎样朗读才好。
私人在这方面做试验的,民国十五年左右就有了。
民国二十年以后,朗读会也常有了,朗读广播也有了。
抗战以来,朗读成为文艺宣传的重要方法,自然更见流行了。
朗读人多称为“朗诵”,从前有“高声朗诵”的成语,现在有“朗诵诗”的通名。
但“诵”本是背诵文辞的意思,和“抽绎义蕴”的“读”不一样;虽然这两个词也可以通用。
“高声朗诵”正指背诵或准备背诵而言,倒是名副其实。
白话诗文的朗诵,特别注重“义蕴”方面,而腔调也和背诵不同。
这该称为“朗读”合式些。
再从语文教学方向看,有“默读”,是和“朗读”相对的词;又有“精读”、“泛读”,都着眼在意义或“义蕴”上。
这些是一套;若单出“朗诵”,倒觉得不大顺溜似的。
最有关系的还是“诵”的腔调。
所谓“诵”的腔调便是私塾儿童读启蒙书的腔调,也便是现在小学生读国语教科书的腔调;这决不是我们所谓“读”的腔调——如恭读《总理遗嘱》的腔调。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白话文宜用“读”的腔调,“诵”是不合式的。
所以称“朗诵”不如称“朗读”的好。
黄仲苏先生在《朗诵法》(二十五年,开明)里分“朗诵腔调”为四大类:一曰诵读诵读之而有音节者,宜用于读散文,如《四书》、诸子、《左传》、《四史》以及专家文集中之议、论、说、辩、序、跋、传记、表奏、书札等等。
二曰吟读吟,呻也,哦也。
宜用于读绝诗、律诗、词曲及其他短篇抒情韵文如诔、歌之类。
三曰咏读咏者,歌也,与咏通,亦作永。
宜用于读长篇韵文,如骈赋、古体诗之类。
四曰讲读讲者,说也,谈也。
说乃说话之“说”,谈则谓对话。
宜用于读语体文。
(以上节录原书一二六至一二八面)这四分法黄先生是“审辨文体,并依据《说文》字义及个人经验“(一二六面)定的。
名人对朱自清《经典常谈》的评价
名人对朱自清《经典常谈》的评价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一部国学研究专著,它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
这部作品受到了许多名人的高度评价。
叶圣陶先生在为1980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重印本书写的序里,称赞《经典常谈》全书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
他认为,从建设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来说,当代该书无疑仍能起很好的作用。
此外,还有名人评价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不仅是一部学术性的普及读物,更是一部具有散文风格的优美作品。
朱自清的散文风格平易亲切、委婉尽情,这在《经典常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运用生动活泼的“儿化词”,让每一篇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使得这部作品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可读性。
总之,《经典常谈》是一部受到广泛赞誉的国学研究专著,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读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有感1500字范文
读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有感1500字范文读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有感1500字范文浩瀚的书海一直延展至天际,终于凝缩成一个点。
在宇宙般无垠的书海中求索、吸收、消化,萃取精华凝成一本书,那就是我正捧在手心里的《经典常谈》。
这巨大的工程,全凭一个人的努力来完成。
这伟大的工程师,就是朱自清先生。
人有如沧海一粟,但集天地之精华。
《经典常谈》亦如灵气的人一般,乃浩瀚书海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经典常谈》以通俗流畅的文字,按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从仓颉造字开始到《周易》《诗经》《春秋》、四书五经、诗、辞、文、赋的经典内容,为读者提供通览国学精华的指南。
其中所呈现的内容,有我曾用心通读过的,有偶尔翻阅未曾细细品味的,还有从未涉猎的。
朱先生在文中提到,担心一些人以为读了这本书就不必再读书中所罗列的原著了。
我倒觉得这种担心大可不必。
因为正如本书作者的写作宗旨——使经典普及于一般人。
人们若想从经典中汲取一定的营养,对此有个大概的了解,那么此书已将各类经典之精髓一一呈现,读之自然受益匪浅;若是国学的一般爱好者,正能从此书中得些经验,激发一探原著的兴趣——我对其中一些已经粗略读过的著作又提起了再读的兴致,而某部尚未接触过的则已然排入我的读书计划之内,这也应当是作者的初衷之一吧;若要对其中某些或是所有的经典内容进行研究的,那此书则更能助力研究人员,使其易于把握方向、紧扣主题,无论是研究前的热身、研究过程中的比对,还是研究即将出成果时的总结,都值得借鉴。
由此可见,朱先生研究国学经典而凝成的这本精华巨著,对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人都会大有助益,真乃善莫大焉!在《经典常谈》的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常被朱先生的研究精神、独到见解所感动,也不时为书中所介绍的一些经典作品的成书过程以及精彩内容所打动。
司马迁因受李陵案牵连,在遭受污及先人、见笑亲友的宫刑之后,忍辱负重,继承先业,综括三千多年君臣士庶的行事,“合一炉而冶之”,历时十四年之久,终于写就一部大书——《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书感680字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书感680字近几年,中国的文化传承和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关注,人们积极探究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与奥义,“朱自清”成为了众多研究活动的焦点。
“朱自清”乃中国近代文学大师,“常谈”是他精湛的文学作品,又称“百思不得其解”,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读本。
“朱自清:《经典常谈》”是一本关于文学进步的重要著作,由朱自清写就,旨在革命文学进入新的领域。
他认为,要写好文学,不仅需要更好的素养与心态,而且要能把自己的文学境界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超越古今,才能使文学作品得以传承,开辟出新的可能。
因此,他认为古典文学拓宽了人们的思想,使他受益非浅。
《经典常谈》以自我经历为准则,以自觉的思想方式把独特的读书感放在文字的饮食之上,以自己的情感、理论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表达范围,曲折而深刻地把文学技巧和文学思想融汇在一起,充满思想美丽,给读者以强烈的文学冲击力,使文字的历史和精神被不断重新演绎。
因此,我们通过《经典常谈》可以体会到朱自清在理念方面的精湛文笔,可以咀嚼他锐利的文学观点,还可以了解他如何在阅读中融会贯通,以及他如何把表达方式传承到更高层次。
因此,我们要想要深刻理解“朱自清《经典常谈》”,就必须仔细阅读,体会深刻的文学意义,品味艺术美感,从文辞中探寻深层思想,使我们从中获得更深的收获。
今天我读了《经典常谈》,感受这本书的灵动、艺术的韵律和美丽的语言,将朱先生的文字带入我的心里,仿佛置身其中,仿佛触碰到朱先生的灵魂。
他启迪了我,带领我走进了尘封已久的故事中,历史和文学在回荡,历史和经典在传承。
我突然醒悟,古典文学是传承一个民族文化的种子,是积淀着众多文化的源头,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给我们带来灵感。
读完《经典常谈》,令我收获颇丰,深深感受到古典文学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唤起我对文学的兴趣,滋养我对文学的憧憬,让我有一种誓死怀抱文学的冲动,努力拓宽思维,追求文学精神。
总而言之,《经典常谈》并不仅仅是一本文学书籍,而是一种文学理念的总结与传承,也是一种历史思想的延续,是一种文化赋予与文化保护的过程,是一种文学精神的体现。
朱自清的经典长谈当众诗这一章的读后感
潜入朱子清的洞察性演讲"用诗歌打小米"后,发现自己在人裙面前对朗诵诗歌的整个艺术充满了热议。
让我告诉你,朱子青对共享诗歌的纯粹情感和精神上的冲动,以及口语如何能与观众完全交融,在感觉中直击了我。
它完全打开了我对诗歌之美的视线,以此将人们聚集在一起,建立理解。
我的意思是,谁知道打破一些韵律和节奏可以创造这样的团结感,对不对?这就像做有意义的通联的终极力量运动,而我现在所有的诗体免疫!
朱子青对朗诵诗歌的念头,真的让我看到了真正为观众带来诗歌生活需要多少技巧和激情。
他强调了真正获得文字背后的意义的重要性,以及将真实的情感和表达投入到你的表达中的必要性。
它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关于如何对待诗歌。
我现在明白,朗诵诗歌不仅仅是要大声说出这些话,而是要抓住诗人的意图,真正地展现出每一首诗背后的感受深度。
在仔细研究了本章之后,我对朗诵诗歌的艺术及其作为一种公开表达形式的潜力有了更深的欣赏。
诗歌显然具有连接个人和激发深刻情感的力量,创造了集体认同感和共享经验。
我现在要进一步探讨诗歌在公共环境中的变革性影响,因为我认为这种文化表达形式可以成为我们社会中的一种团结力量。
我渴望推动促进诗歌共享的政策和倡议,以此作为促进社会凝聚力和促进使命感的手段。
朱自清的诵读教育观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 ,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由于 “ 语言 是活 的 ,老是 在成 长 中 ,随时 吸收新 的词 汇和 语 式来变
朱 先 生 的对诵 读教 育 的重 视态度 与 现代语 文教 学 的要 求是 完全一 致 化它 自己,丰 富它 自己” ,不 断地 加 强学生 的诵 读 能力有 利 于国语 的 ,研 究 他 的诵读 教 育观对 提 高 中学 语 文教学 中诵读 教育 的水 准具 的不 断更 新 。所 以 ,诵 读教学 对 于小学 语 文教学 而 言 ,是在 培养基 有很 深刻 的借 鉴意 义 。 朱 自清 先生 明确 了诵 读教育 的概 念 , 区分 了朗 诵和 诵读 的差异 。 础 的 口语 表达 能力 ,而 对于 中学 及 以上水 平 的语文 教学 而言 ,更 多 的作 用体 现在 口语词 汇 的更新上 面 ,为汉 语 的与时 俱进提 供 土壤 。
浅谈朱自清的朗读法对语文语感教学的启发
·教学探讨·191浅谈朱自清的朗读法对语文语感教学的启发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谭泳钰【摘要】本文对朱自清先生的朗读教学法进行浅究,着重分析了朱自清对不同文本所持的“吟”、“读”和“说”这三种朗读法,以及其对提高学生语感方面的启发。
从语文教学实际出发,本文进一步提出了语文教师在语感教学中应把握的两方面要点:第一是对文本进行融汇教师情感并具个性化的朗读教学法,第二是利用涵泳法进行的语感教学。
【关键词】朱自清 朗读法 语文 语感教学丏中国近代语文教育家夏尊最早提出“语感”一词,“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
1语文教师正应该具备文字的灵敏感觉并能教学中能耳濡目染般地把自身对语言文字的感觉传授给学生。
通过“语感传染”的方式,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感,从而产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的素养与能力。
但是要真正做到语感的“传染”并非易事,笔者主要浅究朱自清对不同文本所持的“吟”、“读“和“说”三种区别朗读法,并从中发掘对当下语文语感教学的启发。
一、朱自清的朗读教学法朱自清先生在1946年发表的三篇有关语文朗读教学技巧的论著《朗读教学》、《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和《论诵读》都强调了朗读法对于语感培养的重要作用。
朱自清明确提出“诵读不但可以帮助写,还可以帮助说。
”诵读作为朗读法的一种,它不仅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更能影响着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笔者主要根据语文课程中不同文本类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探究朱自清先生的朗读教学法对当代语文语感教学的启发。
朗读法作为解读文本的重要方法之一,朱自清也是根据实际的文本需要,具体分出四种朗读法:“诵”、“吟”、“读”、“说”,尤以后面三种为主。
首先是“吟”。
朱自清讲究的“吟”要“注重音调节奏”,他尤其主张古诗文的教学中以“吟”作为语感教学的重点技巧。
对古代的诗文,之所以主张要“吟”,是因为古诗文中蕴涵的美感能通过“吟诵”这种更接近古人读书的方式品读出来,古诗文中的平仄韵律也只能通过反复的吟诵才能领略出文章的“文道”。
朱自清古文经典细读观探究及运用
朱自清古文经典细读观探究及运用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文言文课程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由此,教师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文言文教学中,不仅要教授文言文中字词句相关基础知识,同时应注重文言知识的迁移和实践,帮助学生提升文言阅读能力,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朱自清先生的古文经典阅读观为文言文文本解读提供指导,并能在文言文教学中辅助文言知识的迁移和实践。
朱自清先生的古文经典阅读观的概念就是精细解读经典古文,融合了先生的经典阅读观和文本细读观两种教育思想,为当今文言文解读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论,绪论主要是研究缘起,课题意义及文献综述,主要内容在正文部分,最后是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正文部分主要从内涵和应用两个方面对朱自清的古文经典细读观行研究。
第一章阐述朱自清古文经典细读观的形成过程,先从朱自清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开始讲起,阐述朱自清古文经典细读观的形成是以他的“经典阅读观”、“经典训练”和“文本细读观”三种思想为基础的,本章阐述了以上三种基本思想的特点和对古文经典细读观的形成作用。
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朱自清古文经典细读观的主要内容,笔者将其归纳为四个特点进行阐述,分别是合理性、广博性、精细性和实用性,从这四个方面对朱自清的古文经典细读观进行梳理,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新见解。
以上两章主要是对古文经典细读观的探究,第三章讲的是古文经典细读观的具体应用,笔者结合韩愈的《师说》,运用朱自清古文经典细读观进行解读,以此延伸,证明古文经典细读观的可行性和价值。
总之,笔者一方面详细论述此种阅读观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将古文经典细读观具体应用,最终目的是想表达朱自清古文经典细读观对当今文言文的教与学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感500字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感500字
《朱自清经典》收录了朱自清的很多精彩作品,这些作品在阅读之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朱自清惊人的抒情功底让我震撼,他能够使用平实、质朴的文字,勾勒出梦一般的神奇画面,让人深受感动。
其次,他细腻的情怀和深邃的思想观点更是让我心潮澎湃。
透过他细腻的笔触,我获得了对生活的不同认知,从中也感悟到朱自清的坚持和执着。
最后,我深深地尊重朱自清那无私的精神,他用自己精湛的文字,将祖国的悲欢离合述说得淋漓尽致,抒情优美动人。
看完《朱自清经典》,我总结出朱自清的精神就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2024年朱自清读书心得范文(2篇)
2024年朱自清读书心得范文朱自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而他自己也是一个热爱读书、用心品味书中智慧的人。
他敬爱的老师陈寅恪曾对他说:“你的才华不输于别人,只是你的行为有时不合级差。
”朱自清通过读书,不仅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而且也借此提高自己的修养和修行,成为了一位独具慧眼的学者。
下面将以我的理解和感悟为基础,深入探讨朱自清读书心得。
首先,朱自清以虚心苦读为基本原则。
他把读书当作一种修炼,一种学习态度。
他从小就热衷于读书,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自满自足,反而更加努力地去学习。
他常常花费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书籍,从中汲取智慧,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
他明白自己的才华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发展和提高,所以他常说:“智者常有所学,愚者常有所教。
”他不仅阅读文学作品,还关注历史、哲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使自己具备了广博的知识背景和深刻的思考能力。
其次,朱自清注重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在他的读书心得中,他强调了练字、背诵、钻研等方面的重要性。
他认为,抄写和抄录是一种学习和思考的过程,通过练习字体和写作技巧,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中内容。
他还强调了背诵的重要性,通过背诵一些经典的诗歌和文章,可以提高记忆力、扩大词汇量、培养语感。
此外,他还鼓励钻研,即深入研究某个领域的知识,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再次,朱自清通过读书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醉心于古诗词和古典文学。
他通过读古文、品诗词,培养了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他认为,一首好的诗或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展示美学的艺术作品。
他通过品味这些经典之作,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和文学素养。
他在读书心得中写道:“书中应有味,太多敷薄,太少沉思,多少也有才意,旅途有个美好的向前,一路原走一路翻新。
”可见,朱自清通过读书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情趣,使自己在文学创作中更加自如地运用语言和构思。
论朱自清经典阅读的“了解与欣赏”
论朱自清经典阅读的“了解与欣赏”摘要:朱自清经典阅读“了解与欣赏”能力的内涵:强调阅读是一种以理解和创造为旨归的对话活动。
通过阅读教学训练让学生具备一定读书思想习惯或能力,对文本有自我独立的思考和思辨,能够对不同体裁的文章具有一定分析文章内容、结构、组织、辞类、作者思想感情鉴赏能力进而提出“好”是判定欣赏能力重要的标准。
关键词:朱自清经典训练了解与欣赏朱自清先生认为经典阅读是国文训练最重要的任务,经典阅读训练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
国文训练最基本任务是让学生“所谓读书(包括报纸、杂志等)的习惯或能力。
指‘善观大意’,注意句式、成语、生字等,而读书的嗜好的培养,也甚重要。
所谓思想的习惯或能力,指思想的条件与疏密等”即通过不断的读写训练让学生具备一定思想的习惯或能力。
在了解的基础是最后形成自我一定的欣赏能力——“了解与欣赏”是同时的。
一、经典阅读的“透彻的了解”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它包括语言文字知识(如语音、文字、语法、修辞、逻辑等)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实践活动,并创造语文实践活动成果(如思维、写作、演讲、交际等)训练内容,是一门分支广、范围宽、实践性强的综合学科。
阅读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参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素质探索、审美、创造能力和人格情操的培养。
他说:“就像看一张图画,你觉得它确实太好了,但问你好什么境地,那么得由你自己体会,及体会的能力,从体会的能力,就见出欣赏的深浅”。
可见“好”是判定一个人欣赏能力重要的标准。
任何作品不论文学的或艺术的鉴赏都是个人“体会的能力”深入的“了解”,绝不是只对作品泛泛的解读。
他提出“好”作为欣赏的标准进而强调任何作品的细密阅读而又要求甚解,阅读典籍不可只注重故事、匆匆读过,应该随时停下来思考研究,并且用心记住,并对文本深入进行了解然后细致鉴赏。
二、经典阅读的“设身处地”的欣赏“透彻的了解”的阅读教学文本的础上达到欣赏,而且通过品味中外作品的语言,感受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从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经典常谈朱自清读后感
经典常谈朱自清读后感1、朱自清读后感:追求自由的精神从朱自清的诗歌中,我感受到了他追求自由的精神,他深知自由的魅力,想要摆脱枷锁,追求永无止境的自由。
他认为,自由不受任何约束,可以让人走出思想的枷锁,在自由的空间里找到自我,磨练出自己的思想。
从朱自清的诗歌中,我感受到他对自由的追求,他的诗歌激发了我对自由的热爱,激励我坚定追求自由的信念。
2、朱自清读后感:情感的深刻朱自清的诗歌中,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他的诗歌把自己的心灵呈现出来,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他的情感是深刻而温暖的,让人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他用最深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他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朱自清情感深刻的一面,令我敬佩不已。
3、朱自清读后感:独特的风格朱自清的诗歌写出了他独特的风格,他的诗歌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清新的气息,他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思想,他的诗歌有一种内敛的气质,他的诗歌有着欢乐的气氛,让我感受到了他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歌激发了我的思想,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素雅的气息,让我赞叹他独特的风格。
4、朱自清读后感:抒发思想的勇气朱自清的诗歌中,我感受到了他抒发思想的勇气,他用诗歌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他的诗歌有着激昂的激情,他的诗歌有着深沉的内涵,他的诗歌抒发出他的激情和思想。
他的诗歌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想,他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他抒发思想的勇气,让我感受到了他勇敢抒发思想的力量。
5、朱自清读后感:热爱生活从朱自清的诗歌中,我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他把生活中的美景用诗歌表达出来,他的诗歌有着欢乐的气氛,他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让我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真诚,令我敬佩不已。
6、朱自清读后感:思想的深度朱自清的诗歌充满了思想的深度,他的诗歌有着深刻的思想,不仅表达了他的生活和思想,也表达了他对社会的看法。
他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他思想的深度,激发了我思考的热情,让我深刻理解到朱自清思想的深度。
朱自清的诵读观及其当代启示
朱自清的诵读观及其当代启示王春芳探索和总结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发掘和继承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髓并不断创新发展是每个语文教师的义务和责任。
诵读,作为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在其被运用的过程中被历代的语文教育者不断地改造着并赋予新的成分和含义。
朱自清,作为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散文作家、古典文学的研究者、中学语文教师,他对诵读的研究以及由此形成的诵读观值得处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我们认真地玩味和思索。
为了更好地挖掘朱氏诵读观中的有益成分并对其进行扬弃,我们先对其诵读观进行必要的梳理。
一、朱氏诵读观的内涵诵读,按照《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是“念(诗文)”。
在朱自清的著述中,诵读多数是个上位概念,包含“诵”“吟”“读”“说”“吟诵”“朗诵”“朗读”等等。
[1]朱氏认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诵读,因为诵读有助于了解文章真正的含义,领会文章的意蕴、神气,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鉴赏能力。
除了能提高学生的国文水平外,还能帮助学生人格的形成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他的诵读观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诵读是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朱自清是把诵读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来论述的,他曾多层次多角度地论述诵读这个环节的过程:可以“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自己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
”还可以“看着书自己读,看着书听人家读”。
从方式上说,可以读,可以诵,可以吟、可以说,还可以吟诵、朗诵,或者吟唱。
朱自清是从文言诗文和现代白话文两个范畴来进一步阐述这个环节的具体实施的:一般地说,现代白话文要读、朗读或朗诵,文言诗文就要配以吟诵或吟唱。
如果说现代白话文的诵读要清晰响亮即朱自清所谓“清朗”的话,那么文言文的诵读则讲究“行腔使调”,韵味十足。
先说文言诗文。
朱自清对文言诗文情有独钟,他建议文言诗文“每讲完一遍,还该由教师吟诵一两遍,并该让学生跟着吟诵。
”文言诗文讲究韵律、神气(或兴味)、节奏、美感,讲究“因声求气”,单凭朗读是不足以表达气韵和神采的,要表达气韵和神采就必得“行腔使调”地吟诵。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感7篇
朱自清经典常谈7篇朱自清经典常谈7篇。
朱自清经典常谈【篇1】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朱自清学生年代已然过去廿余年,再读朱自清先生《经典常谈》是在从事中学语文教育二十二年后的今天。
不知不觉,忙到飞起的这个暑假,已悄然过了大半,也只有在静夜才得以单独沉浸于朱先生凝练简洁的文字中,感受先生80年前在浩繁艰晦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皓首穷经,青灯文字的良苦用心,领略先生的经纬之才。
书中,朱先生开宗明义,本书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典籍,亦可称之为“国学入门书”。
于我而言,既称得上“国学入门书”,其分量自不必赘述。
何谓经典?先生言: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
先生大才槃槃,在浩瀚典籍中觅沧海遗珠,所选经典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中最广为流传的经典著作,既沿袭传统顺序精选了经典书籍十三种,又以教育大家的高瞻远瞩,自《说文解字》始,五经四书、《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诸子经典、辞赋、诗歌、散文,玉振金声,用夹叙夹议的行文,微言大义,以清隽沉郁的文风、洗练秀丽的文笔,从十三种书籍作者、产生原因、内容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等方面娓娓道来,简直是一部小而精的经典学史。
在我看来,这本书既可看做散文集,亦可看做教科书,完全是读者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绝好入门指南。
撰写《经典常谈》,朱先生心中应该有一个宏大的信念,那就是启发一般人亲近经典的兴趣,将他们引到经典的大路上,使年轻一代理解整个传统文化,造就通才。
朱先生言:“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工程。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在隔着时空和岁月与先生求学,走进《经典常谈》如入宝山,在先生的引导下,在中华古代文化经典的瑰丽山水中,按图索骥,探究着文字的起,知晓了《尚书》流传的曲折,感受着太史公的坎坷和坚守梦想的执着......朱先生以大教育家的深沉功力,高屋建瓴又极懂人心,这部《经典常谈》,以“指南”为主旨,却只是引导你想去探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 自清认 为语 文 教育 必须是 以本 国 固有 文
化 为基 础 , 最 终使 学生 达 到 了解 与欣 赏 的 目的 , 让 学生 接受 文学 、 培养 欣 赏力 , 学生 必须 掌握 一
定 的诵 读方 法 、 标 准 和技 能 。
高 这种 能力 的一 种有效 途 径 。
二、 诵读 的 “ 要义 ”
的在培 养学 生 了解和 写作 的能 力 。对 于诵 读 教 学, 现 在到 了我们 加 以 自觉 的努 力 的时候 了 , 这 种 自觉 的努 力 就是诵 读教 学 。 朱 自清 历来 主张 养成 学生 读书 和思 想 的习 惯 或 能力 。所 谓读 书 的 习惯 或 能 力 , 指 善 观 大
同; 所 以读 的功夫 我 以为 非 常 重要 的 。 ” 读 的重 要 是对 学生 进 行 必要 的文 化 教 育 , 通 过 古 典 的
写 的人还 是有 , 大概 学写 主要靠 背 诵 , 文言 白话 都是 如此 , 现 在许 多学 生很 能说话 , 却 写不 通 白
话文 , 就因为诵读得少 , 他们作文让他们 自己念 给别 人 听 , 满对 , 可 是 让 别 人 看 就 看 出 不 通 来
能力 , 培养欣 赏的兴趣 。第 二 , 培养 学生 了解 和 欣 赏 的能力 , 了解 国文 固有 的文化 。第 三 , 通 过
对此 , 朱 自清认 为 不 重 视诵 读 就 是 其 中最 主要
的原 因之 一 。要增 进学 生 了解 和写作 白话 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能力 , 得 从 正确 的诵读 教学 下手 。
诵读 教学 是 中 国传 统语 文教育 教 学方法 之
一
养, 非 常重要 。所谓思 想 的习惯 或能 力 , 指思 想
,
古代语 文 教学 是 以诵 读 为 中心 的阅读教 学 。
的条件 与疏 密 等 , 即通 过 不 断 的训 练 让 学 生 具
备 一定 的思 想 的 习惯 或 能 力 , “ 一 个 受 教 育 的
7 4
珏 文 2 0 1 5・ 2
阅 读教 学
1 .培 养 学 生 了解 和 写作的 能 力 诵读 教 学 的要 义是 让 学 生 “ 知 道 吟 诵 是 古
典 的训 练 , 文 化 的训 练 ” 。 经 典 作 品 只 有 通 过
扬顿 挫 ” 。那 么 “ 诵 读第 一 要 口齿 清楚 , 吐字 分 明, 诵读 也得 字 字 清 朗 ; 尽管抑扬顿挫 , 清 朗总 得清 朗 的 ” 。 因为 诵 读 “ 使 学 生 从 本 国 语 言 文
字上 , 了解 固 有 文 化 ” 。 了解 固有 文 化 必 须 从
诵读 了解 字 里 行 间 言 语精 微 之 处 , 培养 对 文 学
的兴趣 , 进 而提高欣赏 的能力 , 即当场 读得得
法, 就可 以 了解 。汉语 是历 史 悠久 、 博 大精 深 的 中华 文 化 的重 要 载 体 , 阅读 教 学 要 培 养 和 提 高 学 生读 、 听、 说、 写 的能力 。读 、 听是语 言 的吸 收 和 理解 ; 说、 写是 语 言 的表达 和运 用 。没有 吸 收 和理解 , 就谈 不上表达 和运用 , 学 生 只 有 通 过 读, 学 习如何 运用 语 言来 表情 达 意 , 才 有 可能 自
、
诵读 的 内涵和 任务
黎锦 熙 先 生 曾说 : “ 现 在 教 育 成 绩 最 坏 的 是 国文 , 第 一在 忽 视诵 读技 术 …… 现 在 中学 生
作 文与说 话 失去 了联 系 , 文 字 与语 言脱 了节 。 ”
朱 自清认为经典诵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三 个方面 : 第一 , 让 学生 养成 读 书的 习惯和 思想 的
文本示范作用 , 提高说话和写作 的能力。他认
为: 诵 读不 但 可 以帮 助 写 , 还 可 以帮 助 说 , 而 说
话也 可 以帮助 写 , 可是 会 写 不 会说 和会 说 不 会
朱 自清认 为: “ 你 能否从文学 中体会古文
的感 情 呢? 这需要 训 练 , 需要 用 心 , 慢 慢 的去揣 摩 古人 的心 怀 , 然 后 才 发 现其 中 的奥 蕴 ……然 而 只要读 几 遍 , 多体会一下 , 了解 的 程 度 就 不
己去驾 驭语 言 , 表情 达 意 。 传 统语 文 教学 非 常 重视 “ 读” , 强 调 多 读 精
语言 开始 , 语 言得 注重 意义 , 注 重清楚 。
白话 文 不 能 不 有 “ 读” 的 腔 调 。如 朱 子 所
诵读不但可以帮助写还可以帮助说而说话也可以帮助写可是会写不会说和会说不会写的人还是有大概学写主要靠背诵文言白话都是如此现在许多学生很能说话却写不通白话文就因为诵读得少他们作文让他们自己念给别人听满对可是让别人看就看出不通来就非得注重诵读教学不可
阅 读教 学
论 朱 自清 的经 典 诵读观
谢 敏 强
成为 一个 受教 育 的 中国人” 。“ 古 典 的 训 练—— 我觉 得课 文应 该分 析 的咀 嚼… …学 问不
义, 从表 层 意 思 到 深 层 含 义 、 潜 在 情 味 的 全 面 感知。
一
可 以‘ 不求甚 解 ’ 而 能 了解 主 要 的意 思 , 还 得 靠 早 年 的训 练 , 那 一字 一句 不放松 、 咬文 嚼字 。 ”
了。就非 得 注重 诵 读 教学 不 可 。 “ 诵 读 教 学 注 重学 生 了解 和写作 , 似 乎注 重诵读 对说 的效用 ,
训练能够“ 感情 移人” , 进而达到鉴赏 的 目的。
所 以他 的诵 读思想 是 : 诵读 是一 种教 学过 程 , 目
就是 对 于 口语 的效 用 。 ” 听说 读 写 是 语 文 教 学 的有 机统 一 , 能说会 道 是一 种能 力 , 诵 读就 是 提
朱 自清 先 生 历 来 重 视诵 读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的作
用, 他认为 : 诵读是一种 目 视其文 , 口发其声 , 耳
闻其 音 , 心通其情 , 意 会 其 理 的 综 合 性 阅 读 活
动; 是从字 、 词、 句 到段 、 篇, 从 文字到语 音、 语
中国人 , 至少必得经过这些古代经典 的训练 , 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