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成语掌握文言句式

合集下载

杞人忧天 文言文语法

杞人忧天 文言文语法

杞人忧天文言文语法
“杞人忧天”是一个成语,出自《庄子·天下》:“杞人忧天,吾以杞人忧天乎?”意思是指杞国的人担心天会塌下来,表达了人
们对虚构的、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过分忧虑的意思。

这个成语的语法
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主谓短语结构,成语“杞人忧天”中,“杞人”是主语,
“忧天”是谓语,构成了简洁的主谓短语结构。

2. 动宾短语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动宾短语的构造方式较为简洁,通常由动词和宾语构成,如“忧天”即为动词短语,表示动作。

3. 句式简练,成语“杞人忧天”使用了简练的句式,突出了表
达的含义,符合古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4. 修辞手法,成语“杞人忧天”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杞国
人担心天会塌下来的荒诞想法,用以形容人们对虚构的事情过分忧
虑的心态,体现了古代文言文的修辞特点。

总的来说,“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在语法上体现了古代文言文的简练、精练和修辞特点,通过简短的句式表达了深刻的含义。

成语里的文言的句式

成语里的文言的句式

成语中的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用“非”表否定判断
非我族类答非所问非亲非故今非昔比人非草木
2.用“皆”表判断
草木皆兵四大皆空有口皆碑
3.用“乃”表判断
是乃仁术胜败乃兵家常事
4.用“若”表判断
浮生若梦
5,用“为”表判断
安身为乐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民为邦本言为心声指鹿为马
6,用“则”表判断。

心之官则思
7用“是”表判断
回头是岸浑身是胆善人是富
头头是道触目皆是俯拾即是
8,无明确词语标志的判断现象
弱肉强食
二、被动句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古为今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名所累洋为中用
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周于成见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秋扇见捐见弃于人见笑大方信不见疑信而见疑
4.无明确词语标志的被动,只能从意义上判断
兵挫地削金石可镂莫草难除妻离子散水滴石穿兔死狗烹亡国灭种鲜为人知玉石俱焚
三、倒装句
1,状语(介宾结构)后置
嗤之以鼻一一以鼻嗤之持之以恒一一以恒持之动之以情-一以情动之拒人于千里之外一-于千里之外拒人老于世故--于世故老青出于蓝--青于蓝出
轻于鸿毛一-于鸿毛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于忧患生,于安乐死绳之以法一一以法绳之授人以柄以柄授人涉于春冰--于春冰涉
授人以渔一-以渔授人率马以骥--以骥率马死于非命-于非命死
问道于盲--于盲问道无动于衷一-于衷无动无济于事一-于事无济。

借助成语学习文言

借助成语学习文言

借助成语学习文言成语是汉语辞汇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份。

把握必然数量的成语,是学好语文的必要条件。

成语大多来源于古代文献典籍,保留了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和文言语法、修辞等,是语言中的"活化石"。

借助成语来学习文言,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一]、熟悉文言现象1.成语中有很多通假字,音义都从本字。

如:拨乱终归(返)图穷匕见(现)一暴十寒(曝)再接再厉(砺)信口开河(合)要宠召祸(邀)景从云集(影)知不作愚(智)列土分疆(裂)流言蜚语(飞)信而有征(证)善贾而沽(价)被发文身(披)博闻强识(志)厝火积薪(措)衣不重采(彩)殊涂同归(途)暴内陵外(凌)疾恶如仇(嫉)毋庸讳言(用)无动于中(衷)焚林而田(畋)企足矫首(翘)惶惶不安(颤)2.看似一个双音节词而实为两个单音节词,这种情形成语中也有保留。

如:曾经沧海(曾:曾经;经;经历)言过其实(其;他的:实:实际)提纲挈领(提:举起:纲:纲绳)躯体力行(身:切身:体:体验)求全责备(责:要求;备:齐全)十年树木(树:培植;木:树木)消息盈虚(消:消失;息:滋长)海阔天空(天空:像天一样空阔)他山之石,能够攻玉(可:能够;以:表凭借)3.虽是双音节词,但古今意义大不相同。

如:奉行故事(先例)慷慨激昂(情绪激昂)廉价行事(方便)教师宿儒(年老而有渊博学问的人)贻笑大方(见地广博的人)4.成语中兼词。

如:付诸东流(之于)用心叵测(不可)心不在焉(于此)5.成语中也保留了文言的部份省略形式。

①省略宾语。

如:引(之)以为戒述(之)而不作②省略渭语。

如:一字(值)千金一言(重)九鼎再(鼓)衰三(鼓)竭③省略介词"于"。

如:运筹()帷幄付之()一炬置之()度外祸起()萧墙防患()未然鹤立()鸡群付之()东流6.成语中的倒装句式。

①a.宾语前置。

如:时不我待(时不待我)辞不意逮(辞不逮意)人莫予毒(人莫毒予)何去何从(去何从何)不此之图(不图此)唯利是图(取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将附焉)b.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

巧借成语学文言句式

巧借成语学文言句式

巧借成语学文言句式半塔中学时飞教学八余年来,越来越体悟到成语还有一种不大为人注意的妙用:大凡古汉语中不易为同学理解的特殊句式,与其声嘶力竭地正面解释,不如拈来一条含有类似语言现象的成语,稍加说解点拨,同学每每茅塞顿开。

很多同学因找不到学习的技巧而苦恼,那么我们不妨通过成语来学习。

1、宾语前置句。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学习“忌不自信”、“古之人不余欺也”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岁不我与、时不我待”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第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学习“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何患无辞、何罪之有、何去何从”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条件: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第三,“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学习“无乃尔是过与”、“宋何罪之有”、“何厌之有”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不此之图、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马首是瞻”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其基本的语法结构:“前置宾语+是(之)+谓语(动词)”,其中“是”、“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状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

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而从古代汉语脱胎而来的成语中也常有这种用法。

状语后置现象在成语中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于”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是由介词“于”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

如:“无济于事”中“于事”是状语,放在了谓语“无济”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事无济”。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一、借助成语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使用的、简洁而精辟的固定短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是古汉语留给现代汉语的“活化石”。

一些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这就给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我们可以根据已掌握的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求文言实词的意义。

可从成语“不速之客”中 “速”的意义,推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一句中的“速”为“招致”的意思;可从成语“忤逆不孝”中的“忤”的意义,推知文言文《徐锴传》中的“重忤权要”一句中的“忤”的意义也是“违逆”。

二、联想教材推断实词意义教材是文言文学习最直接、最方便的素材,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往往可以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找到落脚点。

在做题时,可以联想教材中所学的实词,举一反三,进行相应的迁移。

高考浙江卷文言文阅读《〈宗子相集〉序》第14题A项“叩之泠然中五声”中的“中”译为“符合”,判断该项是否正确,可采用教材联想法。

《劝学》中的“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这里的两个“中”是“合乎”的意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米学良高考对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要求很高。

一是数量多,相对文言虚词多出十几倍;二是赋分多,题型多,既有释义正误判断题、文言翻译断句题,又有文意理解判断题等;三是所涉及的知识点多,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实词活用、偏义复词等。

因此,文言实词的复习备考是一个庞大浩繁的系统工程。

考生除了长期积累外,主要靠推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正确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43实战演练S考点突破思,与“符合”意思相近;《庖丁解牛》中的“乃中《经首》之会”的“中”也是“合乎”之意,也与“符合”相近,由此再结合句意,可以判断该选项是正确的。

由课文《项脊轩志》“吾妻来归”一句中的“归”,可推知高考江苏卷文言文阅读《汪容甫先生行状》中的“年二十以归吾”中的“归”意思也是“女子出嫁”。

三、句式结构对照推断实词词义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中高考成语考点分析及应考对策

中高考成语考点分析及应考对策

中高考成语考点分析及应考对策(陕西/西安/临潼/王宁)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它一般由四字构成,结构匀整,含义丰富,风格高雅,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通过成语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成语的一般常识,开阔眼界,增加知识,提高认识水平和阅读、写作能力。

作为对各科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的高考,历来都把成语作为语文测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中成语的数量逐年增加,比分逐年提高。

测试内容,除了成语的字形、字音、含义以外,还涉及到成语的结构方式、成语的出典和成语的辨析运用等方面。

由此可见,成语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决不能等闲视之。

笔者近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对成语进行了一些规律性的归纳,以指导学生掌握、辨析成语的音、形、义,提高成语的运用能力。

一、揭示成语的丰富内涵有些成语,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通过揭示成语的丰富内涵,可以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成语“鞠躬尽瘁”,出自蜀汉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可教育学生为革命为人民竭尽全力,奋斗终生。

“ 先忧后乐”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教育学生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可教育学生虚心好学,永不自满。

出自《孔子家语》的“载舟覆舟”,说明人民力量的伟大,取得民心的重要。

出自《淮南子》的“塞翁失马”,说明了坏事与好事互相转化的道理。

出自《吕氏春秋》的“物及必反”,说明事物发展到顶点,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通过这些成语的学习,可以启发学生树立辩证观点。

二、辨析成语的形、音、义形、音、义三者之间,义是首要的。

掌握了义,音、形也就容易解决了。

成语“再接再厉”,原指公鸡相斗,每次接战前都要磨快它的嘴。

明白了“厉”同“砺”,磨快的意思,就不会再写成“再接再励”了。

“汗流浃背”形容出汗很多,湿透了背上的衣服。

明白了“浃”是湿透的意思,就不会把成语写成“汗流夹背”了。

“走投无路”中的“投”,是投奔的意思,不能写作“头”;“装腔作势”中的“势”,是姿势的意思,不能写作“死”;“旁征博引”中的“征”,是寻求的意思,不能写作“证”。

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
译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是根据文意增补的。而原文中 “及”“尽”两字,应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 算落到实处。
12
(四)处理好一些特殊用词和修辞手法。
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 如: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戈 铁马”,借代精锐的部队;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借代曹 操战船,这里借代曹操水军;
★(2005湖南省高考试题)因乞李氏以归。 译文: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9
5.调,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 汉语的规范调整。
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2004年湖南高考试题)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金城千里”,“金城”在文中比喻坚固的城墙, 而不能译成“金属筑成的城墙”。 2.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 如“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是决战的委婉 说法;再如“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
13
3.注意准确翻译“互文”现象。 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 往。(《货殖列传序》) 译: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为利而来,为利而 往。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译: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错 。
11
(三)处理好直译和意译的关系。
从高考的特点来看,命题者一般来说总是立足于 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 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为辅助手 段,如上文所举“波澜不惊”的例子。
例如:2002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第16题(2)“及死之日, 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必须翻译成:“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 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往往多读几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

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

根据语境和语言规律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1.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

(言听计从)2.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通五经,贯六艺。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比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变姓名,诡踪迹。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如:4.声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

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5.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

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举,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同理可以推出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句中欹的词义为不正或倾斜;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6.选项推断法一般来说,文言文后边的设题的选项实际上是对文言文选段比较晦涩难懂的关键字词的某种注解,要充分利用设题的选项理解原文,交互理解。

3运用成语学文言(成语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附ppt)

3运用成语学文言(成语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附ppt)

词类活用
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救死扶伤 量入为出 道不拾遗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沉鱼落雁(使……沉,使……落) 闭月羞花(使……闭,使……羞) 倾城倾国(使……倾,使……倾)
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活用 第一类,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抱残守缺、避重就轻、飞短流长 扶强抑弱、扶危济困、改邪归正 好高鹜远、怙恶不悛 第二类,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正本清源(使……正、使……清)独善其身(使……善)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不耻下问(以……为耻)、不远千里(以……为远) 3、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 寡廉鲜(少)耻 • 家徒(只有)四壁 • 尸位素(白)餐 • 不学无术(本领) • 如释(放下)重负 • 不速(邀请)之客 • 不期(约定)而遇 • 文(掩饰)过饰非 • 出类拔(超出)萃 • 蔚为大观(景象) • 寄(依附)人篱下
文言虚词
“以”的用法 • (1)以貌取人:介词,凭。 • (2)拭目以待:连词,而。 • (3)自以为是:动词,认为。 • (4)物以类聚:介词,按照。 • (5)以理服人:介词,用。 • (6)以辞害意:介词,因为。
胜:略胜一筹(超过)、美不胜收(尽) 引人入胜(优美的景色)
务:不务正业(致力,从事) 不急之务(事务,事情) 除恶务尽(必须)
一词多义
相:相机行事(鉴别,审察) 开诚相见(偏指一方)、肝胆相照(互相)
于:青胜于蓝(比)、受制于人(被) 与:与人为善(赞成)、与日俱增(跟着,随着)
欲取姑与(给予) 以:以己度人(用)、以貌取人(凭)
顾:顾影自怜(回头看) 三顾茅庐(拜访) 奋不顾身(考虑)
疾:讳疾忌医(疾病) 疾恶如仇(痛恨) 疾风知劲草(强,猛)
一词多义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一、借助同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意思相同、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常用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实词的词义。

1.“前代圣君,博思咨诹。

”(《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咨询。

2.“虽蒙宽宥,犹执谦退。

”(《后汉书·王梁传》)“宥”与“宽”同义,宽恕。

3.“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孟子·滕文公下》)“囿”与“园”同义,古代帝王蓄养禽兽的园地。

4.“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

”(贾谊《过秦论》)“望”与“怨”同义,怨恨。

5.“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李密《陈情表》) “擢”与“拔”同义,提拔。

6.“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论语·宪问》)“尤”与“怨”同义,责备。

二、借助反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还经常出现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

1.“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

(范仲淹《润州谢上表》)“治”与“乱”反义,治,安定;乱,动乱。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陟”与“罚”反义,陟,提拔;罚,惩罚。

“臧”与“否”反义,臧,善;否,恶。

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

3.“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尚书·舜典》)“黜”与“陟”反义,黜,贬退,陟,提拔。

“幽”与“明”反义,这里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昏愚的官员;明,贤明的官员。

4.“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韩愈《进学解》)“细”与“大”反义,细,小的;大,大的。

5.“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

”(《孟子·滕文公下》)“傅”与“咻”反义,傅,教导;咻,喧闹。

6.“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庄子·秋水》)“消”与“息”反义,消,衰微;息,滋长。

三、借助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保留着文言文古雅的词汇。

成语学习文言文的钥匙

成语学习文言文的钥匙

② 一字( 值 )千金
一言( 重 )九鼎
再(鼓 )衰三( 鼓 )竭 ③
不以为意——应为“不以(之)为意” 引以为戒——应为“引(之)以为戒” ④ 车载斗量——应为“(以)车载(以)斗量” 高屋建瓴——应为“(于)高屋建瓴(líng)”。建,倾倒;瓴 ,盛水瓶子 祸起萧墙——应为“祸起(于)萧墙”。萧墙,宫室内的照壁. 类似的还有;鹤立鸡群、防患未然、运筹帷幄 思考这四组成语分别省略了什么成分?
车载斗量——应为“(以)车载(以)斗量” 高屋建瓴——应为“(于)高屋建瓴(líng)”。建,倾倒;瓴 ,盛水瓶子 祸起萧墙——应为“祸起(于)萧墙”。萧墙,宫室内的照壁. 类似的还有;鹤立鸡群、防患未然、运筹帷幄、
二、借助成语来把握文言句式
2.宾语前置句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 的前面,以示强调。
成语有“见弃于人”、“见笑大方”、“古为今 用”、“受制于人”等;
运斤成风 破涕为笑 屡试不爽
不名一钱 乳臭未干 抱恨终天
一、借助成语来分析古今异义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九章·哀郢》
古异义是古代汉语中的常见现象,结合成语的语境 来理解古今异义,不容易望文生义,以今解古。
运斤成风 斤 斧头 破涕为笑 涕 眼泪 屡试不爽 爽 差错
不名一钱 名 占有 乳臭未干 臭 气味 抱恨终天 恨 遗憾
何去何从2 不此之图4 何罪之有6
二、借助成语来把握文言句式
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忌不自信”、 “古之人不余 欺也”
成语——岁不我与、时不我待 明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
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 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谁与归”成语——何患无辞、 皮之不存,毛将 焉附 明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条件:用疑问代词“谁、何、奚、 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③“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有加重语气的作用。 如:“无乃尔是过与”“何厌之有” 成语——唯命是听、唯利是图、马首是瞻 明确其基本的语法结构:“前置宾语+是(之)+谓语(动词)”, 其中“是”、“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从成语中学习文言句式

从成语中学习文言句式

龙源期刊网
从成语中学习文言句式
作者:
来源:《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18年第29期
1.宾语前置
(1)疑问句宾语前置。

比如: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即“皮之不存,毛将附焉”,代词宾语“焉”提到“附”之前;②何去何从:即“去何从何”,代词宾语“何”提到动词“去”“从”之前。

(2)否定句宾语前置。

比如:①时不我待:即“时不待我”,宾语“我”提到动词“待”之
前;②人莫予毒:即“人莫毒予”,宾语“予”提在动词“毒”之前。

(3)通过“是”“之”强调宾语前置。

比如:①何罪之有:即“有何罪”,宾语“何罪”提到动词“有”的前面;②唯利是图:即“唯图利”,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

2.介宾短语后置
比如:①绳之以法:即“以法绳之”,介宾短语“以法”置于动词“绳”之后;②业精于勤:即“业于勤精”,介宾短语“于勤”置于謂词“精”之后。

3.成分省略
(1)省略代词。

比如:①习以为常:介词“以”后面连着动词“为”,中间省略了代词“之”,完整的结构应是“习以(之)为常”;②羞与为伍:应是“羞与(之)为伍”。

(2)省略介词。

比如:①自投罗网:“投”后省略“于”,应为“自投(于)罗网”;②投桃
报李:省略了“以”,应为“投(以)桃报(以)李”。

(3)省略连词。

比如:志大才疏:中间省略了“而”,即“志大(而)才疏”。

(4)省略谓词。

比如:①一发千钧:它的完整结构是“一发系千钧”,省略谓词“系”;②
一日三秋:省略谓词“如”,它的完整结构是“一日(如)三秋”。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句式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6、 用其他词(乃、若、为……) 表示判 断 例: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成语:胜败乃兵家常事 此类成语还有: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浮生若梦草木皆兵、人为刀俎,我为 鱼肉、知之为知之
二.被动句 1、 用“为”或“为……所” 表被动 例: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贾谊《过秦论》) 成语:古为今用、为人所制
二.被动句 2、 用“于”或“受……于” 表被动 例: 而臣幸于赵王。(司马 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成语:囿于成见、受制于人
二.被动句 3、 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 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成语:秋扇见捐、见弃于人 此类成语还有:见笑大方、为情所 困、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省略句 4、 省介词 例:百越之君,俯首系颈, 委命(于)下吏。(贾谊 《过秦论》) 成语:防患(于)未然
三.省略句 5、 省量词 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张)桌一(把)扇一(条)抚 尺而已。(《口技》) 成语:以一(个)当十(个) 此类成语还有:不以(之)为意、掉 (之)以轻心、一诺(值)千金、放之 (于)四海而皆准、欲速(则)不达、 狗尾续(于)貂、沧海(之)一粟,引 (之)以为戒、亲(者)痛仇(者)快、 束之(于)高阁、流芳(于)百世
三.省略句 1、 省主语 例: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 坐谈, (邹忌)问之客曰…… 。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成语:(我们)不见(到对方)不 散
三.省略句 2、 省谓语中心语 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 舞(为乐)。(司马迁《鸿 门宴》) 成语:一言(抵)九鼎
三.省略句 3、 省宾语 例:余稍为修葺,使(之) 不上漏。(归有光《项脊轩 志》) 成语:羞与(之)为伍

成语中的文言句式

成语中的文言句式

成语中的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用“非”表否定判断。

非我族类答非所问非亲非故今非昔比人非草木2.用“皆”表判断。

草木皆兵四大皆空有口皆碑3.用“乃”表判断。

是乃仁术胜败乃兵家常事4.用“若”表判断。

浮生若梦5.用“为”表判断。

安身为乐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民为邦本言为心声指鹿为马6.用“则”表判断。

心之官则思7.用“是”表判断。

回头是岸浑身是胆善人是富头头是道触目皆是俯拾即是8.无明确词语标志的判断现象。

弱肉强食二、被动句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古为今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名所累洋为中用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囿于成见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秋扇见捐见弃于人见笑大方信不见疑信而见疑4.无明确词语标志的被动,只能从意义上判断。

兵挫地削金石可镂蔓草难除妻离子散水滴石穿兔死狗烹亡国灭种鲜为人知玉石俱焚三、倒装句1.状语(介宾结构)后置。

嗤之以鼻——以鼻嗤之持之以恒——以恒持之动之以情——以情动之拒人于千里之外——于千里之外拒人老于世故——于世故老青出于蓝——青于蓝出轻于鸿毛——于鸿毛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忧患生,于安乐死绳之以法——以法绳之授人以柄——以柄授人涉于春冰——于春冰涉授人以渔——以渔授人率马以骥——以骥率马死于非命——于非命死问道于盲——于盲问道无动于衷——于衷无动无济于事——于事无济喜形于色——于色形喜相濡以沫——以沫相濡晓之以理——以理晓之重于泰山——于泰山重2.宾语前置。

(1)否定结构中的宾语前置。

不亡何待——不亡待何辞不意逮——辞不逮意莫敢谁何——莫敢何谁莫予毒也——莫毒予也情不自禁——情不禁自时不我待——时不待我岁不我与——岁不与我(2)疑问结构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何去何从——去何从何何患无辞——患何无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之不存,毛将附焉(3)以“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何罪之有——有何罪唯才是举——唯举才唯利是图——唯图利唯力是视——唯视力唯命是从——唯从命马首是瞻——瞻马首(4)介词宾语前置。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语法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语法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语法本文主要谈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语法。

关于熟练运用成语学习文言文,相信很多朋友都有很多不理解的问题,比如如何熟练地用文言文说。

今天小樱就来说说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

1、名词作状语“狼奔豕突”中“狼”意为像狼一样,“豕”意为像猪一样,都用来修饰“奔”和“突”分别做他们的状语。

“狼奔豕突”的意思就是:如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乱闯,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闯。

“江河日下”中的“日”则作“一天一天地”、“每日”解。

类似这样名词作状语的成语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蜂拥而至”、“川流不息”、“蚕食鲸吞”、“南征北战”、“成败论人”、“不可理喻”、“草行露宿”等等。

2、名词作动词“春华秋实”中的“华”和“实”分别作“开花”和“结果实”解。

“南辕北辙”中的“辕”和“辙”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是说: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类似这样名词作动词的成语还有:“衣锦还乡”、“百年树人”、“一目十行”、“报仇雪恨”、“沐猴而冠”、“莫名其妙”。

3、使动用法“完璧归赵”中的“完”是“使……完整”的意思。

“生死肉骨”可译为“使死人复活,使白骨长肉”。

“兵不血刃”是“使兵器沾血”的意思。

“积羽沉舟”说的是:羽毛虽小,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

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出处:《战国策·魏策一》:“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类似这样使动用法的成语还有:“祸国殃民”、“沉鱼落燕”、“来之不易”、“敬而远之”、“既来之,则安之”、“平易近人”、“息事宁人”、“去伪存真”、“大快人心”、“赏心悦目”、“丰衣足食”、“富国强兵”、“精兵简政”等。

4、意动用法“不耻下问”讲的是“不向学问比自己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为草菅”,“厚今薄古”译为“以今为厚、以古为薄”。

类似这样意动用法的成语还有:“鱼肉百姓”、“不远万里”、“幕天席地”、“是古非今”。

常见容易误用成语中的文言知识

常见容易误用成语中的文言知识

常见容易误用成语中的文言知识同学们都喜欢积累成语,并且有意识地将成语运用到日常的口语交流中,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确实既简洁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又使自己的语言增加了文采,可是我们经常发现,同学们将成语或者褒贬用错,或者X围用错,甚至望文生义,结果闹出了一些笑话。

究其根源,还是同学们没有掌握成语的正确意义。

可是,需要记忆的成语有千条之多,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拟为同学们点拨一点学习思路,提供一些知识信息。

这就是将常见容易误用成语同文言知识串联起来。

其实,学习在于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语文各知识点之间都有其勾通之处,如果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将几个知识点勾连起来,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迎刃而解之效。

一、成语中的文言实词教学大纲要求同学们学习文言文要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这些实词好多都能在常见容易误用的成语中找到,这个实词意义弄清了,整个成语的意义也就清楚了。

安:安(安闲)步当车安(安心)土重迁当:安步当(当作)车大而无当(适合)当(当前)务之急首当(承受)其冲螳臂当(dāng)(阻挡)车负:不负(辜负)众望归:宾至如归(回家)久假不归(归还)假:久假(借用)不归间:间(jiān)(空间)不容发(fà)及:爱屋及(到)乌城门失火,殃及(到)池鱼过犹不及(比得上)即:不即(接近)不离迁:见异思迁(改变)安土重迁(迁移)是:各行其是(正确)马首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瞻速:不速(邀请)之客谢:敬谢(推辞)不敏易:不易(更改)之论行:各行(执行)其是致:格物致(得到)知知:格(推究)物致(求得)知(知识)二、成语中的文言虚词教学大纲要求同学们学习文言文要掌握18个文言虚词,这些虚词绝大多数也能从常见容易误用的成语中找到,这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弄清楚了,成语的意义也就容易理解了。

而:哀而不伤(连词,表转折,却)不胫而走(连词,表承接,就)侧目而视(连词,表修饰)侃侃而谈(连词,表修饰)具体而微(连词,表并列)引而不发(连词,表转折,却)何:百身何赎(疑问代词,怎么)乎:瞠乎其后(介词,相当于“于”,在)不亦乐乎(疑问语气词,吗)其:独善其身(代词,他的)三缄(jiān)其口(代词,他的)若:洞若观火(动词,像)所:无所不为(代词,……的事)无所不用其极(代词,……的事)无所不至(代词,……的地方)为:不以为然(以为,动词,认为)不足为训(动词,作为)人满为患(动词,是)为虎作伥(介词,替)以:不以为意(介词,把)道路以目(介词,用)相濡以沫(介词,用)以邻为壑(介词,把)因:陈陈相因(动词,沿袭)因人成事(介词,凭,靠)因噎废食(连词,因为)于:毕其功于一役(介词,在)人浮于事(介词,在)望其项背(代词,他)与:休戚与共(动词,给予)虚与委蛇(wēi yí)(连词,和)者:始作俑者(代词,……的人)之:安之若素(代词,代人或事)不刊之论(助词,的)城下之盟(助词,的)甘之如饴(yí)(代词,它)趋之若鹜(代词,它)三、成语中的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存在的几种词类活用现象同样存在于成语中,将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同常见容易误用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勾连起来,在学习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谈谈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陆如兵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谈谈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陆如兵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谈谈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陆如兵发布时间:2023-05-31T07:42:06.780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6期作者:陆如兵[导读] 初中语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升华。

但是,目前初高中语文教学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无论是在新课程标准和新编教材上,还是在教与学的方式上,都存在着衔接的问题。

如东县掘港高级中学江苏省南通市 226400初中语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升华。

但是,目前初高中语文教学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无论是在新课程标准和新编教材上,还是在教与学的方式上,都存在着衔接的问题。

在目前初高中语文课程教材无法统一的现状下,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好衔接的问题,以实现缓释波动、顺利过渡,是初高中语文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一个关键。

尤其是文言文教学,学生一旦在文言文学习这一块上,在高一阶段没有与初中很好地衔接上,将直接影响其高中语文学习整体的兴趣和积极性。

所以,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认真探讨的课题。

笔者身处教学第一线,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分析比较语文新课标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对初高中学生的要求。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有什么差异?这是判断学生现阶段文言文学习达成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我们完成初高中衔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明确提出如下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提出如下目标:“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从以上比较中,我们看到高中文言文教学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可也看出其中有些环节明显存在不相衔接,如文言语法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助成语掌握文言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是学生文言文学习的难点之一,如果不能解决这难点,那么句子的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内容的理解也难以正确。

如何突破此难点?从成语入手,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汉语成语虽是短语,却存在文言特殊句式中的一些语法现象。

一、判断句。

判断句常借助用“非、皆、为、则、乃”等词语来表达。

如: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

——《孔雀东南飞》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赤壁赋》如今人方为道阻,我为鱼肉。

——《鸿门宴》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成语中也有借助用“非、皆、为、则、乃”等词语来表示判断的例子,如:来而不往非礼也;草木皆兵;言为心声;心之官则思;胜败乃兵家常事。

二、被动句
被动句有用“为、为所,见、见···于,于”等词语来表达的情况,如: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渐见愁煎迫——《孔雀东南飞》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孟子.梁惠王下》
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成语中也有借助“为、为所,见、见···于,于”等词语来表示被动的情况,如:金石为开、为名所累、见笑大方、见弃于人、囿于成见
有的被动句无标志,有动词暗含被动,如: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成语中也有无标志表被动的现象,如:兔死狗烹水滴石穿。

三、省略句
文言文省略句有省略主语、谓语、动词宾语、介词宾语或介词“于”“以”等情形,如: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省略介词“于”)
秦王购之金千斤——《荆轲刺秦王》
成语中也有这几种省略情形,如:举棋不定,一字千金,引以为戒,不以为然,鹤立鸡群。

四、倒装句
文言倒装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四种情况,如:
渺渺兮予怀——《赤壁赋》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何陋之有?——《陋室铭》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贪于财货——《鸿门宴》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成语中同样有以上倒装情况,如:诚哉斯言、毛将焉附、情何以堪、时不我待、何罪之有、唯你是问、夜以继日、重于泰山、相濡以沫、骑者善堕。

作为沉淀历史文化、结晶民族智慧的成语,袭用了古汉语语言特点。

借助成语中的特殊语法现象学习文言文特殊句式,既可积累成语、丰富母语词汇,又能教容易地突破文言
特殊句式的难点,可谓一举多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