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3必修第一章教材分析
化学选修三第一章笔记
化学选修三第一章笔记以下是一份化学选修三第一章的笔记,供您参考:化学选修三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1. 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 电子排布:根据能量高低,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层上,能层序数即为电子层数。
同一能层中,电子的能量还不同,又可分为不同的能级。
3. 电子排布规律:(1)电子排布顺序:按照能层序数由低到高、能级符号由低到高的顺序。
(2)泡利原理:一个原子轨道上最多只能容纳自旋方向相反的两个电子。
(3)洪特规则:在等价能级上排布的电子将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能级,且自旋方向相同。
4. 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核电荷数,原子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质子数加中子数等于质量数。
二、元素周期律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区。
周期序数等于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根据价电子构型将元素分为s区、p区、d区和ds区等区域。
2.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3. 元素周期表的意义: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指导元素的发现、合成和开发,指导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等。
三、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1. 离子键: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的强弱与离子半径和离子电荷有关。
2. 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根据共用电子对的偏移程度,可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3. 金属键:金属原子之间通过自由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金属键的强弱与金属原子的半径和价电子数有关。
4. 分子间作用力: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等。
范德华力主要与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分子极性有关,氢键则与分子之间的特殊结构有关。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本节教学需要三个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2、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3、电负性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1、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2、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3、电负性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复习法、延伸归纳法、讨论法、引导分析法1. 可以以问题思考的形式复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征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 对于电离能和电负性概念的教学,应突出电离能、电负性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在了解电离能概念和概念要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元素电离能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一、设计思想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化学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应确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的设计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组织和引导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原子结构》选自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属于物质结构理论基础知识,是中学化学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而原子结构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的基础,因此原子结构是本单元也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
本节知识充分考虑了初中化学和化学2中的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教科书不再重复建立原子结构的概念,而是直接建立核外电子的能层(即“电子层”)和能级(即“电子亚层”)的概念,给出每一个能层有几个能级,每个能级最多可以容纳几个电子,有了能层和能级的概念,直接给出构造原理,并根据构造原理进行核外电子排布;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同时,课本直接把构造原理看做一个经验规律,直接给出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顺序,体现了很大的工具作用,使学生直接会用。
三、教学方法复习法、延伸归纳法、讨论法、引导分析法四、学情分析课后反思1410621062622能级最多电子数74f54d 34p 53d 1813s M 812s L 322能层最多电子数1331原子轨道数4s 3p 2p 1s 能级符号NK 能层各能层、能级中最多电子数:最多电子数=原子轨道数×21s<2s<3s<4s<5s …能量:ns<np<nd<nf …能量:2p<3p<4p<5p<6p …各能层最多电子数=2(能层序数)2[思考]钾原子的电子排布为什么是2、8、8、1而非2、8、9?[板书]三、构造原理[投影]图1-2构造原理:[讲]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在能级上的排布顺序:电子最先排布在能量低的能级上,然后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能级上。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
高中化学vv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
物质结构理论是现代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的重要基础。
它揭示了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助于人们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预测物质的性质,为分子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在本课程模块中,我们将从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以微粒之间不同的作用力为线索,侧重研究不同类型物质的有关性质,帮助高中学生进一步丰富物质结构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模块的功能
高中化学选修3是在在必修课程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
我省理工方向的学生必须选修本模块,它是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内容。
本模块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模块的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3 •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解释一些化学现象,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
4•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三、模块的内容标准及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分为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
基本要求:全体学生应在本节学习时掌握。
发展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可在选修3结束时掌握。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节。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2、能力目标: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知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能力目标: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三、教学重难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碱金属和卤素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四、教学方法讨论、讲解、练习相结合五、教学过程〔提问〕1、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样的关系?2、周期表中前18号元素有哪些?3、表格是按什么原则编排的?注:编排三原则(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由上而下排列成纵行。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吧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1、画出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理解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3、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4、在每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B、0等字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5、第Ⅷ族有几个纵行?6、主族序数与什么有关?教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16个族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种元素,通称为过渡元素。
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3教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3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分子和细胞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在生物及化学领域的重要性;
2. 掌握分子的结构及性质,能够解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3. 能够描述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2.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1. 理解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理解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并激发学生对分子和细胞的好奇心。
二、讲解分子的结构和性质(15分钟)
1. 分子的定义和分类;
2. 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3.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0分钟)
1. 细胞的基本单位;
2. 细胞结构的组成;
3. 细胞的功能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四、实验(20分钟)
根据课本上的实验内容,进行有关分子和细胞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引导他们思考分子和细胞在生命中的作用及意义。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习题和阅读任务,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分子和细胞的基本概念展开,通过讲解、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分子和细胞在生物及化学领域的重要性,并深入探讨它们的结构和功能。
在后续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引导学生拓展对分子和细胞的理解,加深他们对化学及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化学必修1教材分析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一部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介绍了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说明对于数以 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分类 法的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 第二部分分散系及其分类介绍了分散系的概念和 九种组合方式。并用探究的形式引入了胶体的性 质:丁达尔现象、电泳、胶体的稳定性(聚沉)。 这部分内容原来在高中化学第三册第二单元胶体 的性质及其应用中有二节内容:第一节胶体、第 二节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 氯
此节内容包括了原高一教材中第四章卤素 第一节氯气中的大部分内容,包括氯气与 金属单质(Na、Fe、Cu)反应,氯气与H2 等大多数非金属化合、与水反应、与碱溶 液反应等都涉及到了,也包括了Cl-离子的 检验,但没有涉及Cl2的实验室制法的内容, 卤族元素的内容只以“成盐元素----卤素” 的形式在科学视野中呈现给学生。
第3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章
与原教材相比,本章金属及化合物 包含了原教材高一第二章碱金属第一节 钠和第二节钠的化合物,高二教材第四 章几种重要的金属中第一节镁和铝、第 二节铁和铁的化合物中的大部分内容, 但没有涉及镁的内容,只展示了镁条燃 烧和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现象。
为什么将金属元素的知识集中在 一章里处理,我认为这是为了降低学 生学习化学的难度。这让我们一些用 惯了老教材的老师感到不习惯,认为 现在的教材是一个大杂烩,不好上课, 没有原来教材知识条理性强,而这正 是我们应该转变观念的地方。因为现 行课标就是要弱化元素族的概念,强 调化学知识与实验、生产、生活、现 实的紧密联系,便于学生接受。可以 尝试先让学生接受,再不断加深理解。
第二部分介绍了几种典型的混合物的分 离和提纯方法。 ①过滤和蒸发。 ②蒸馏和萃取。 ③离子(如SO42—)的检验的化学方法。 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确这些分离方法适 用于哪些情况,如过滤操作适用于分离 不溶性固体与液体,而蒸发则适用于将 溶剂蒸发而将溶于其中的固体物质分离 出来。
高中化学(苏教版)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体现三维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倡导多元的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通过多次学习,螺旋上升,逐步达成目标)
重视学科素养
中学化学课程体系
义务教育化 学
丰富、发展 提高、深化
高中必修化 学
主题部分的 提高、深化
高中选修化 学
新的中学化学课程体系是三个连续的、不断深化 发展的阶段:
2、化学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主题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主题2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主题3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化学反应与化学能与电能转化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溶液酸碱性 盐类的水解
沉淀溶解平衡
化学反应的速率 化学反应的方向 和限度 化学平衡的移动
高中化学(苏教版)教材解析及教学策略
白建生 2014年7月
新课程化学教材(江苏版)解析
(一)、概述 (二)、化学必修(1)及选修化学(4)
内容分析 (三)、深度解析化学必修(1)专题1
新课程化学教材(江苏版)解析 (一)、概述
新课改方案特点
一个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 两个关注――关注过程,关注终身发展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个特点――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
生成水
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应 该是生成沉淀、放出气
体或生成弱电解质。
(由于离子反应也可以 达到化学平衡而不趋于 完成,所以生成的沉淀 和弱电解质可以不是难 溶或难电离的物质。)
处理必修与选修模块的衔接
1、正确把握必修和选修的分层要求和递进关系; 2、在必修教学中结合教材帮助学生形成初步认识; 3、在选修教学中整合教材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高中化学必修一内容解读与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 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 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体系结构:
物质的分类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 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 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和为 数更多的化学反应,人们要
简介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 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同时也辩证地介绍了氧化 还原反应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防治方法等
说明: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不要求。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结构与反应的关系------从微观角度 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
两种表示方法:
双线桥:直观说明化合价的变化
单线桥:说明本质
化学课程内容主题
义务教育化学 课程一级主题 科学探究 身边的化学物质 物质构成的奥秘 化学变化 化学与社会发展 高中必修课程 模块一级主题 认识化学科学 化学实验基础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物质结构基础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高中选修 课程模块 实验化学 有机化学基础 物质结构与性质 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技术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从物质的量的有关概念在实验中应用 (溶液配制)的角度呈现: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质 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等概念与实验结合,主要考虑 课标中的要求: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 基本单位,能用于简单的化学计算 溶液配制:用到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而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质量 气体摩尔体积是基础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电 解 质 分析 概
高中化学人教版 第一章 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说课课件(一等奖)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此前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的 量、摩尔质量等概念,为学习气体摩尔体 积创造了一定条件。但气体摩尔体积是一 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尤其是影响气体体积 的因素更是不易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畏 难情绪。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应用对比、 讨论、图片展示、小组实验等方法,消除 障碍,调动积极性。
三、教法与学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和探究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随 处都是实验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气体物质
分子的直径为0.4nm 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为4nm
结论:
一、决定物质体积的主要因素
决定物质体积 的可能因素
决定固体和液体 体积的主要因素
决定气体体积 的主要因素
物质的粒子数目 粒子的大小 粒子之间的距离
可以忽略 可以忽略
体积 标准状况 (L)
22.4 22.4 22.3
把问题1和问题2的结论联系起来,学生必然产生疑问
质疑
在相同状况下,为什么1mol不同 的固态或液态物质的体积不同,而 1mol不同气体的体积却几乎相同呢?
1个乒乓球所占的体积和1 个篮球所占的体积哪个大?
10个乒乓球所占的体积和1 个乒乓球所占的体积哪个 大?
10个紧密排列在一起的乒乓球所占 的体积和10个松散排列在一起的乒 乓球所占的体积哪个大?
设计意图:抽象问题具体化。
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 因素有哪些?
①粒子的大小; ②物质的粒子数目; ③粒子之间的距离;
动一动
分组实验、突破难点
1、实验用品:注射器、沙子、水、小米、黄豆; 2、实验要求:探究出影响不同状态物质体积大小的 主要因素; 3、组内讨论、组间交流、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对比学习,推测关系。
第一章教材分析
[第一章教材分析]《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材分析一、地位和结构中国人常说“善始者,事半成,第一章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课是学校教育中中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本章是初中化学课的开头一章,它带有绪言的性质。
正如章名所写,本章的学习内容旨在为学生打开化学的大门,使他们在学习伊始,初步了解化学这门课将要学些什么,学了化学有什么用,怎样学习化学;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和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为化学入门学习做好准备。
简而言之,本章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具有启明星的作用,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指明了方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开启化学的大门,就要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是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是引人入胜、富有魅力的。
为此本章以“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化学研究什么?”、“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为主题,通过约53幅插图和11个实验介绍一些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化学成就及其应用、日常生活和生产以及科学实验中的化学事实、现象及应用,让学生直观地领会到:化学事实和现象就在自己的身边和体内,化学科学内容丰富多彩、有趣有用,从而把学生要求学习的“胃口”充分调动起来。
基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且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因此培养学生掌握“以观察、实验、实践为主的探究活动”这一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尤为重要。
本章第一节以26幅插图、4个《观察与思考》、2个《交流与讨论》和1个《活动与探究》,第二节以27幅插图、1个《观察与思考》、1个《交流与讨论》、1个《联想和启示》和3个《活动与探究》,第三节以1个《交流与讨论》和2个《活动与探究》;力求使学生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实验的实证性和什么是科学研究。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材分析
理解在实际中进一步除杂质的意义、 方法。注重实验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22
溶液的配制
实验方法和操作,概念作为基础基础
仪器及操作:容量瓶使用
溶液配制的方法和操作: 以固体(氯化钠)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例
思考与交流: 如果将5mL浓硫酸稀释为20mL的稀硫酸,得到的 稀硫酸与浓硫酸中所得H2SO4的物质的量相等吗?
6
新课程化学教材特点
新教材突出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尽可能 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知识。教材在内容的呈 现上,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从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 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做出假 设和猜想,设计方案,并通过观察、实验、阅读、 思考、讨论等活动,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实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
36
课程标准: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 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 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37
体系结构:
物质的分类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
25
概念的呈现注意:
1.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物质的量:
粒子数
直接呈现:物质的量 (物理量)
单位
n
=
N NA
表示 集合体 0.012 kg 12C
6.02×1023 摩尔
阿伏加德罗常数 6.02×1023/1mol
26
摩尔质量
直接给出事实:图文结合
实物图
1mol H2O
1mol Al
人教版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①的教材分析和施教体会1
2.通过复习粗盐提纯方法,提高学生 进行完整实验的能力 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级中学,有的 学校实验条件良好,有的学校实验条 件可能比较差,因此学生的实验水平 参差不齐。通过粗盐提纯这一涉及基 本操作比较多的典型实验,复习实验 原理和步骤,使学生掌握溶解、过滤、 蒸发等基本操作。
3.尽量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验 技能 实验的体验和成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 兴趣。在教科书中,不区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提倡教师多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式。这样有利 于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同时获得成功感。实验过 程中,教师可以分阶段讲解实验的操作要点和需 要注意的事项,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在教 学中,教师还应及时掌握学生实验的情况,及时 评价实验,对动手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进行重点指 导,使教师的引导、示范和调控作用得到充分发 挥。
1.地位和功能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所确定的“内容标 准”,在必修课程的6个主题“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 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 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中,“化学实验基 础”是必修课程内容的核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 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了解化学学科的这一特征, 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实验是了解物质性质的 最好方法,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最佳途径;通过实验可 以感受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认识并研究能量的利用问 题;通过实验还能切实了解材料、环境、绿色化学等问题。 教科书把化学实验列为第一章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反映的教 学思想
3.内容结构
本章以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和线索, 结合基本概念等化学基础知识。将实验方法、 实验技能与化学基础知识紧密结合。 全章分两节内容,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过初中化 学实验“粗盐的提纯”, 复习过滤和蒸发,对于 蒸馏则是在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 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在复习拓宽的基础 上再介绍一种新的方法──萃取。这一节还结合 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这样由已知到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化学必修1教材分析
05
教材评价与建议
优点评价
内容全面
化学必修1教材涵盖了化学基础知识的主要方面,包括元素周期表、 化学键、化学反应等,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构清晰
教材的章节设置合理,知识点排列有序,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入地理 解化学知识。
实验丰富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实验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 究能力。
化学实验操作
实验安全与环保
强调实验安全意识、实验事故处 理和实验废弃物处理等,以及实
验操作中的环保措施。
实验技能训练
介绍常见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数据处理等技 能训练。
实验设计与探究
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精神,通 过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和总结 实验结果等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创新思维。
化学基本原理
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
阐述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化学平衡的建立,以及平 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
酸碱反应
介绍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和酸碱滴定法等概念,以 及常见酸碱反应的特点和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
阐述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电子转移和氧化还原滴定法等,以及常 见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和应用。
适用学校
该教材适用于普通高中Biblioteka 作为学校开 展化学必修课程的主要教材。
该教材也可适用于职业高中、中专等 学校的相关专业,作为基础化学课程 的教材。
适用地区
该教材适用于全国各地区的高中学校,作为化学必修课程的 统一教材。
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教师可根据实际情 况对该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04
该教材还配有丰富的插 图和表格,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3(选修)》第一章原子结构和性质
教材分析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李国忠
一、章节内容编排
第一节原子结构二、本章内容结构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
元素性质
(电离能、电负性)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三、本章内容与《化学2(必修)》的关系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材编排
1、学生在《化学2(必修)》中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将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核外(电离能、电负性)
元素性质
原子结构的 量子力学模型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价电子排布、鲍林能级图)
模 型 发 展 现 象
到
本
质
原子结构的玻尔模型(最外层电子数及电子层数)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 核外电子层数=周期序数)
对事物初步认识 化学2(必修)
元素性质(周同期、同族得失电子能力) 反映事物本质
本章内容
定
性
到
定
量
电子的运动状态。
2、直接呈现“能层和能级及各能层、能级中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构造原理”、“电子云的概念、形状”、“基态和激发态”;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再通过“思考与交流”:从周期表中查出Cu、Ag、Au、Cr的外围电子层排布,引出全充满、半充满状态;最后,通过直接呈现“第二周期元素的轨道表示式”。
帮助学生探究出核外电子排布时遵循的三大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规则和泡利不相容原理。
3、为了使学生对光谱、电子云等抽象、陌生的知识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教材中提供了“节日焰火”“激光”、“Li、He等的光谱图”、“电子云的形成过程和空间形状图”,以及“科学史话”——光谱的由来、光谱仪及原子光谱在元素发现过程的应用等,供学生阅读、参与,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教学建议
1、知识的处理上:⑴电子云:讲清S.P.的形状、空间伸展方向即可;⑵光和光谱不是核心知识,不必化多少时间讲解,只需让学生知道基态、激发态、能量最低原理及不同原子都有其特定的光谱即可。
2、要在了解学生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组织教学。
3、要善于利用教材直接呈现的信息、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归纳出相关知识或规律。
如:利用直接呈现的能层和能级信息,可进行如下分析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和分析下列内容,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能层 1 2 3 4 5 6 7
符号K L M N O P Q
能级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
最多电子数 2 2 6 2 6 10 2 6 10 14
(1)、第一层有1个能级,第二层有2个能级……即能级数等于能层数。
(2)、能级指s p d f 等。
(3)、每一能层能级以s p d f ……的顺序进行依次排列。
(4)、各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s: 2 ; p: 6 ; d : 10 ; f :14 ……。
即s p d f ……各能级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分别为1 3 5 7 ……的二倍。
(5)、英文字母相同的不同能层中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6)、能层中的能级用“能层+能级”表示,如第二层s能级表示为2s,第三层的p能级表示为3p ……
4、要使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实现二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由“层”到“区域”的飞跃。
即在同一能层中,电子的能量也不同,分为若干个能级,认识S.P.等电子云形状、空间伸展方向,使学生认识到电子在不同能层和能级中活动的区域。
第二次飞跃:对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三大原理的认识。
即通过第二周期轨道表示式的分析、探究,归纳出有些电子的能量虽然相同,但其运动状态存在不同,认识到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三大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规则、泡利不相容原理。
5、教师要按照内容、深度的不同,对教材提供的表格、图片、科学史话等素材分别按照课上结合使用、课上指导阅读或课后阅读的方式进行充分运用,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向的教育。
6、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
如电子云的形成过程:(flash动画)
又如:原子结构的认识和发展史: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一、教材编排
1、学生在《化学2(必修)》中已经有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相关基础知识,本节则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在学生已有的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直接呈现了元素周期表的分区、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的图片、曲线图、数据表等,帮助了学生分析、探究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3、教材安排了“科学史话1”——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使学生认识人们对元素性质的规律性认识的研究和发展过程:“科学史话2”——稀有气体及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发现,使学生认识惰性气体不惰,将惰性气体改称为稀有气体的原由,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科学家研究过程中善于抓住一丁点儿的差别、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潜移默化。
二、教学建议
1、知识的处理上:⑴着重对主族元素的性质周期性变化进行教学,副族元素不宜过多涉入;⑵对于元素周期表的分区,只需让学生知道某元素位于何区域,以及主族元素的特征电子排布,对副族元素尤其是f区的特征电子排布不宜要求;⑶对于I1的变化中,ⅡA、V A元素的反常要教会学生应用全充满、半充满的知识加以解释。
2、要善于利用教材直接呈现的信息、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对比、探究,归纳出相关知识和规律。
如利用直接呈现的“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可进行如下分析、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和分析下列主族元素第一电离能变化的曲线图,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对于主族元素:
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逐渐增大
②碱金属元素第一电离能最低,稀有气体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大。
③元素的金属性增强,第一电离能越低。
④ⅡA、V A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出现反常,其原因是这两族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达到全充满或半充满,相对较稳定。
3、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学与问”、“科学史话”,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比较,自我探究、合作学习,形成共识,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现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