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3必修第一章教材分析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3.1《金属的化学性质-钠》教学
谢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炸起千层浪,神秘“水雷”惊现珠江》
广州日报(2002-7-9)
7月7日,在珠江石溪附近,漂着七个金属 桶。突然,从漂在水面上的一个金属桶内冒起 一股白烟,窜起亮黄色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 金属桶发生了爆炸,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 竟有近十米高!还有许多未燃尽的物体一遇到
水就不停地冒泡,有时甚至还突然着火。
二、前期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碱金属是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学生学 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在教材编排中 位于第二章,既能够复习前一章的氧化还 原反应、离子反应及能量的变化,又对 后面知识的学习起到物质基础的作用。 承前启后的作用。
(2)本节内容特点及重点、难点 特点:钠是碱金属的代表物质,实验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创设问题情境(新闻) 学生探究问题(实验) 师生解决问 题(填写实验报告单)的形式完成了对 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 究能力得到提高。通过一些实验的改进 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实验较多。在课堂上要密切关注每 一个学生。在上课前要求学生严格执行 实验纪律,同时严格控制钠的用量。
据悉,其中另有一铁桶被过往船只发现, 并将其打捞上船,打算清洗后使用,但当船员 一接触桶内物质,双手立即感到剧烈地疼痛, 于是他们又将其推入江里,一遇水,这个桶就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本节教学需要三个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2、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3、电负性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
1、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2、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3、电负性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
复习法、延伸归纳法、讨论法、引导分析法
1. 可以以问题思考的形式复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征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 选择性必修3 第一章第二节 第1课时 分离、提纯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分离、提纯》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分离、提纯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选课程主题1“基础实验”的内容。
1.内容建议
围绕物质的分离和提纯选取实验活动,掌握必需的实验操作技能。
2.学业要求
(1)掌握过滤、蒸馏、萃取等基本实验操作。
(2)掌握实验装置组装的基本原则和技能。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功能价值:本节是学生在了解部分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基础上,系统地、深入地学习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方法和步骤,为学生之后的探究学习活动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本节内容是研究有机化合物不可或缺的一步,学好本节课内容为研究有机化合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的方法主要有蒸馏、萃取和重结晶,在人教版旧教材中的必修一第一章呈现了蒸馏和萃取的内容,同时在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第一章中重复学习了有关蒸馏和萃取的相关知识。对比旧教材,人教版的新教材将蒸馏、萃取和重结晶的方法集中在选修3的第一章学习,避免了重复学习的不必要。人教版新教材和旧教材在这一模块中呈现的内容和栏目都是相似的,新教材在旧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苯甲酸提纯实验的描述:补充苯甲酸的有关物理性质的信息、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以及讨论环节。
新教材内容的改变带来的教学启示:在本节内容中不能只是粗略介绍蒸馏和萃取,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详细学习蒸馏和萃取、重结晶的相关知识,建立“通过物质性质差异分离提纯的方法”的方法模型;苯甲酸实验内容的增加要求我们重视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关键信息能力、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数据处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
一、设计思想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化学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应确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的设计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组织和引导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原子结构》选自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属于物质结构理论基础知识,是中学化学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而原子结构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的基础,因此原子结构是本单元也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
本节知识充分考虑了初中化学和化学2中的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教科书不再重复建立原子结构的概念,而是直接建立核外电子的能层(即“电子层”)和能级(即“电子亚层”)的概念,给出每一个能层有几个能级,每个能级最多可以容纳几个电子,有了能层和能级的概念,直接给出构造原理,并根据构造原理进行核外电子排布;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同时,课本直接把构造原理看做一个经验规律,直接给出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顺序,体现了很大的工具作用,使学生直接会用。
三、教学方法
复习法、延伸归纳法、讨论法、引导分析法
四、学情分析
课后反思
1410621062622能级最多电
子数
74f
54d 34p 53d 1813s M 812s L 32
2能层最多电
子数1331原子轨道数
4s 3p 2p 1s 能级符号N
K 能层各能层、能级中最多电子数:
最多电子数=原子轨道数×21s<2s<3s<4s<5s …能量:ns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章末复习:《自然界中的元素》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评价标准建议
1.了解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转化,举例说明含硫元素的 物质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2.进一步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研究硫及其化
合物的性质。能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选择合适的氧
化剂和还原剂,实现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
第3节 体会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与相应物质性质的
硫的 转化
3.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关于本节教材的几点说明 用好资料性栏目
本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关于氮气、氨气、铵盐、硝酸性质的教学要密切结合这些物质的 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应用。STS线索与物质性质的线索密切结合。
2、这些物质性质的教学,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得 出结论,千万不能从结构出发推断物质的性质。因为学生还没有核外 电子排布和化学键的知识。
3、本节教材中的实验几乎都涉及到污染问题,教师在演示这些实验 时注意尾气处理。
4、关于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的教学,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 物质,使学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在教学中不宜扩展。
5、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硝酸盐的内容。教师可以灵活处理,讲一点与 学生贴近的相关内容。如:食物中的硝酸盐是无毒的,但是在一些细 菌的作用下,会被还原成有毒的亚硝酸盐,导致食物中毒。生活中要 特别注意不要吃腐烂的食物,因为这种食物含较多量的亚硝酸盐。
它们性质的差异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粉末。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教材分析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教材分析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初三化学是一门起始学科,而第一章更是初三化学内容的启蒙,它带有绪言的性质。本章内容旨在为学生打开化学的大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了解化学这门课将要学些什么,学了化学有什么用以及怎样学好化学,从而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和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化学学习习惯,逐步形成通过科学探究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变化、规律的良好的学习方法,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物质世界,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本章结构
本章包括引言和两节内容,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共有彩色图片40 多幅,观察、探究实验13 个。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的社会实际,体现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新成果, 并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第一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1 .先以一组精选的概述化学研究内容的图片让学生感知化学研究的内容,然后逐一阐述化学研究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组成和结构、用途与制法。
2 .通过实验引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3 .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的现象和化学变化的特征,了解化学变化一定伴随能量的改变。
4 .由一系列的活动探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并从中了解变化的规律和物质的性质。同时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与同学分工合作,团结协作的能力。
高中化学_第1节 认识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从地位上看,本节课位于鲁科版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学生在学习了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有机物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有机物,为后面继续学习新的有机物奠定基础;从内容上看,主要学习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通过对碳原子的分析认识碳原子的成键,包括成键类型与成键数目,并进一步掌握碳原子的成键方式,碳原子可以连接碳原子、氢原子、卤素原子等原子,并且碳原子可以形成单键、双键、三键,也可以成环,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烃的概念,进而认识烷烃,掌握烷烃的结构及性质,通过对丁烷的同分异构体的判断与书写掌握同分异构体的具体含义,帮助学生对有机物的结构有个整体认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节中学习了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通过对甲烷的学习初步认识了有机化合物,对碳原子有一定的了解,已经学习了化学键,知道化学键有离子键和共价键,能书写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但是对有机物的结构不是很了解,而有机物的结构对认识研究有机物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碳原子的结构分析,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2.通过对甲烷、乙烷等烷烃的认识,了解碳原子的连接方式,搭建烷烃的
模型;认识并书写同分异构体
3.对有机物分子结构的整体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同分异构体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一、碳原子
1. 6号原子,原子结构,非金属元素,最外层4个电子,电子式
2. C的成键特点:成键类型
成键数目
二、碳原子连接方式
1.烃
2.烷烃
三、同分异构体
学情分析
一、知识基础
学生在第一节中学习了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知道有机化合物的定
高中化学_第1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学习对象是对化学感兴趣并将升入大学学习理科的学生,本模块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反应原理,在注重知识体系构建的同时,尽可能为学生介绍学术思想的形成、演变与发展。本节课首先通过视频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介绍《化学反应原理》的学科观念。然后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思考,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整体设计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着力与构建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体现趣味、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的学习,已经了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化学反应的实质等知识,具备了本节课科学探究的基础。通过课下调查发现,学生习惯沿用《化学必修》的学习方法,对文字性的概念仅停留在知道、记住的水平,感到抽象、枯燥无味。通过和高年级同学交流,大多感到《化学反应原理》较难理解,不知道如何学习本模块内容。为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调整了教学思路,把反应热这一抽象的概念以具体的实验展现出来,初步建立探究反应热的实验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反应热的含义及其研究方法。
2.通过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体会如何实验方法研究反应热。
3.能够从物质变化和化学键的变化两个角度认识反应热。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深入体会温度对反应热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认识实验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反应热的含义、中和热的测定;
难点:反应热的含义。
【教学环境】
高中化学_第1节 认识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从地位上看,本节课位于鲁科版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学生在学习了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有机物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有机物,为后面继续学习新的有机物奠定基础;从内容上看,主要学习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通过对碳原子的分析认识碳原子的成键,包括成键类型与成键数目,并进一步掌握碳原子的成键方式,碳原子可以连接碳原子、氢原子、卤素原子等原子,并且碳原子可以形成单键、双键、三键,也可以成环,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烃的概念,进而认识烷烃,掌握烷烃的结构及性质,通过对丁烷的同分异构体的判断与书写掌握同分异构体的具体含义,帮助学生对有机物的结构有个整体认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节中学习了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通过对甲烷的学习初步认识了有机化合物,对碳原子有一定的了解,已经学习了化学键,知道化学键有离子键和共价键,能书写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但是对有机物的结构不是很了解,而有机物的结构对认识研究有机物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碳原子的结构分析,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2.通过对甲烷、乙烷等烷烃的认识,了解碳原子的连接方式,搭建烷烃的
模型;认识并书写同分异构体
3.对有机物分子结构的整体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同分异构体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一、碳原子
1. 6号原子,原子结构,非金属元素,最外层4个电子,电子式
2. C的成键特点:成键类型
成键数目
二、碳原子连接方式
1.烃
2.烷烃
三、同分异构体
学情分析
一、知识基础
学生在第一节中学习了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知道有机化合物的定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
等电子原理
从原子轨道的角度认识σ键和π键的特征
几点说明
1、处理好与初中、化学2的衔 接关系。 原子结构、分子结构、 化学键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从结 构与性质关系上进一步认识,如共 价键; 2、通过“学与问”说明共价键 饱和性,通过键角说明共价键方向 性。
第二节
形形色色的分子
分子的立体结构
图片感受分子的立体 结构模型,提出问题
晶 胞
晶 格
离子晶体的特 性与结构特点
第一节
晶体的常识
晶体和非晶体
本质差异, 晶体的特点
晶胞
晶体胞中所含原 子个数的计算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各类型晶体前,把 晶体的一些共性放在一节里集中学习。
晶体与晶胞
几点说明
1、可以结合实物比较晶体与非晶 体的不同;也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晶体的 外形; 2 、为了更好的学习晶体结构和中 学教学实际,介绍了晶胞; 3 、只要求学生掌握简单晶胞及计 算一个晶胞平均占有的原子数。
冰和干冰的结构特点
普遍性与特殊性,只 有范得华力时12分子密堆 积(干冰),有其他作用 力时结构特殊性(冰)。
干冰及其晶体
冰晶体
原子晶体
原子晶体特性 共价键,原子 晶体性质特点
金刚石的结构特点 图3-14(右)给出了 金刚石中的晶胞,倾斜, 可与P66图3-9(右)比较。
金刚石外形、晶体结构和晶胞
有机物分子式和分子结构的确定 教学设计 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元素分析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确定》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元素分析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确定》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3“有机化学基础”主题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1.内容要求
知道红外光谱、核磁共振、X射线衍射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在有机物分子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2.学业要求
能说出测定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常用仪器分析方法,能结合简单图谱信息分析判断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二、教材分析
“元素分析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确定”是选择性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第2课时的内容。研究一种有机物最重要的是对该化合物进行结构的测定,只有测定它的结构才能全面了解它可能具有的性质,才能够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中,才能更好地为人类造福。作为一种新化合物,我们怎样去测定它的结构,测定结构的一般方法又是什么,这些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节以乙醇结构的测定作为案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怎样研究有机化合物,应该采取什么步骤和常用方法等,从中体验研究有机化合物的过程和科学方法。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程序模式,另一方面,深切感受现代技术对有机化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体验严谨、求实的有机化合物研究过程。本节的教材内容一方面体现时代性,另一方面为以后更为系统地研究有机物提供了线索和思路。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等: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基本了解了有机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的特点,也基本认识到有机化合物中结构对性质的决定作用,对化学实验能帮助人们分析和认识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思维意识已经基本形成,对有机物的研究和应用在生产、生活和科技研究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也早已认同,对认识更多有机物的性质产生了更大的渴望。
第一章教材分析
[第一章教材分析]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结构
中国人常说“善始者,事半成,第一章教材分析。”,初中化学课是学校教育中中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本章是初中化学课的开头一章,它带有绪言的性质。正如章名所写,本章的学习内容旨在为学生打开化学的大门,使他们在学习伊始,初步了解化学这门课将要学些什么,学了化学有什么用,怎样学习化学;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和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为化学入门学习做好准备。简而言之,本章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具有启明星的作用,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指明了方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开启化学的大门,就要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是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是引人入胜、富有魅力的。为此本章以“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化学研究什么?”、“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为主题,通过约53幅插图和11个实验介绍一些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化学成就及其应用、日常生活和生产以及科学实验中的化学事实、现象及应用,让学生直观地领会到:化学事实和现象就在自己的身边和体内,化学科学内容丰富多彩、有趣有用,从而把学生要求学习的“胃口”充分调动起来。
基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且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掌握“以观察、实验、实践为主的探究活动”这一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尤为重要。本章第一节以26幅插图、4个《观察与思考》、2个《交流与讨论》和1个《活动与探究》,第二节以27幅插图、1个《观察与思考》、1个《交流与讨论》、1个《联想和启示》和3个《活动与探究》,第三节以1个《交流与讨论》和2个《活动与探究》;力求使学生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实验的实证性和什么是科学研究。与此同时教材在《练习与实践》中也安排了相关的训练题。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
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
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
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
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
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
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
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
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
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
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
1.原子序数:含义:
2019-2020年高中化学选修3预习案:1.1.1原子结构含教学反思设计教材分析
2019-2020年高中化学选修3预习案:1.1.1原子结构含教学反
思设计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能级的分布及能量关系;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画模拟、录像等了解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
3.情愿、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由浅入深和永无止境的。【预习任务】
回顾复习:
1.原子的构成:
2.原子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
3.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思考:如何区别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四同概念?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任务:
一.能层和能级:
1、如何理解能层?
能层符号
能层序数
能量大小
每能层中最多容纳电子数
2、如何理解能级?
能级的种类
能级的符号
每个能级中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每个能层中的能级数目(有什么规律吗?)
能量大小比较:
[思考]能级相同,能层不同,该能级中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否相同?
[思考]电子填充时的能量高低如何判断?
二、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1.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
2.理解电子云:电子云是处于一定空间运动状态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概率密度分布的形象化描述。
不同能级的电子云轮廓图具有的特点:
s电子云是球形对称
p电子云呈哑铃形(纺锤形)分布,并有x、y、z三个相互垂直空间取向——电子云取向描述的是不同电子的运动状态
d、f电子云的形状更为复杂。并且d电子云有5个空间取向的伸展方向,f电子云的7个空间取向的伸展方向。
3.理解原子轨道:
决定原子轨道的因素:
【小组检测】能层、能级、轨道的种类、符号、最多容纳电子数
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分析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1.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并能识别一些
化学品安全标识。
2.通过粗盐提纯实验,进一步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练习蒸馏、萃取等分离方法。并通过实验中杂质离子的检验与除杂质方法的讨论,加深对提纯操作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3.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4.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和应用。
5.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二、内容分析
1.地位和功能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所确定的“内容标准”,在必修课程的6个主题“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中,“化学实验基础”是必修课程内容的核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了解化学学科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实验是了解物质性质的最好方法,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最佳途径;通过实验可以感受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认识并研究能量的利用问题;通过实验还能切实了解材料、环境、绿色化学等问题。教科书把化学实验列为第一章体现了课
程标准所反映的教学思想。
此外,教科书把“化学实验”不仅作为专题内容,还把它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2.内容的选择与呈现
高中化学_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实验探究】通过学生演示实验物质导电性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为什么蒸馏水不导电,NaCl固体不导电,而NaCl水溶液导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画演示】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钠离子和氯离子脱离了NaCl 晶体表面,进入水中,形成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离子定向移动使溶液导电。【过渡】除了溶于水,还能用什么方法产生自由带电的粒子
【动画演示】熔融的硝酸钾导电
【总结】电离的概念:物质溶于水后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与通电与否无关,由于电离才导电,而非通电才电离;并非所有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都能发生电离。比如蔗糖、酒精
【过渡】我们根据不同的化合物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的行为表现不同,对化合物重新分类【展示思考】从物质的分类认识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常见的电解质
HCl H2SO4 HNO3 HBr HI H2CO3 CH3COOH
NaOH KOH Ba(OH)2 Ca(OH)2 NH3H2O
MgCl2 Na2CO3 AgCl BaSO4
CaO Na2O MgO Al2O3
常见的非电解质:
CO2 SO2 CO SO3 NO2 NO
CH4乙醇蔗糖
【小组讨论】
A:金属能导电,它是电解质。
B:NaOH溶液能导电,NaOH溶液是电解质。
C:固态KNO3不导电,但KNO3是电解质。
D:液态氯化氢不导电,HCl不是电解质。
E:SO3溶于水后所得溶液能导电,但SO3不是电解质
学生回答
【小组讨论】根据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以及5个判断你认为电解质,非电解质该如何定义呢?哪些化合物属于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3(选修)》第一章原子结构和性质
教材分析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李国忠
一、章节内容编排
第一节原子结构二、本章内容结构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
元素性质
(电离能、电负性)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三、本章内容与《化学2(必修)》的关系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材编排
1、学生在《化学2(必修)》中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将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核外(电离能、电负性)
元素性质
原子结构的 量子力学模型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价电子排布、鲍林能级图)
模 型 发 展 现 象
到
本
质
原子结构的玻尔模型(最外层电子数及电子层数)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 核外电子层数=周期序数)
对事物初步认识 化学2(必修)
元素性质(周同期、同族得失电子能力) 反映事物本质
本章内容
定
性
到
定
量
电子的运动状态。
2、直接呈现“能层和能级及各能层、能级中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构造原理”、“电子云的概念、形状”、“基态和激发态”;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再通过“思考与交流”:从周期表中查出Cu、Ag、Au、Cr的外围电子层排布,引出全充满、半充满状态;最后,通过直接呈现“第二周期元素的轨道表示式”。帮助学生探究出核外电子排布时遵循的三大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规则和泡利不相容原理。
3、为了使学生对光谱、电子云等抽象、陌生的知识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教材中提供了“节日焰火”“激光”、“Li、He等的光谱图”、“电子云的形成过程和空间形状图”,以及“科学史话”——光谱的由来、光谱仪及原子光谱在元素发现过程的应用等,供学生阅读、参与,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教学建议
1、知识的处理上:⑴电子云:讲清S.P.的形状、空间伸展方向即可;⑵光和光谱不是核心知识,不必化多少时间讲解,只需让学生知道基态、激发态、能量最低原理及不同原子都有其特定的光谱即可。
2、要在了解学生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组织教学。
3、要善于利用教材直接呈现的信息、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归纳出相关知识或规律。
如:利用直接呈现的能层和能级信息,可进行如下分析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和分析下列内容,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能层 1 2 3 4 5 6 7
符号K L M N O P Q
能级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
最多电子数 2 2 6 2 6 10 2 6 10 14
(1)、第一层有1个能级,第二层有2个能级……即能级数等于能层数。
(2)、能级指s p d f 等。
(3)、每一能层能级以s p d f ……的顺序进行依次排列。
(4)、各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s: 2 ; p: 6 ; d : 10 ; f :14 ……。即s p d f ……各能级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分别为1 3 5 7 ……的二倍。
(5)、英文字母相同的不同能层中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6)、能层中的能级用“能层+能级”表示,如第二层s能级表示为2s,第三层的p能级表示为3p ……
4、要使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实现二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由“层”到“区域”的飞跃。即在同一能层中,电子的能量也不同,分为若干个能级,认识S.P.等电子云形状、空间伸展方向,使学生认识到电子在不同能层和能级中活动的区域。
第二次飞跃:对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三大原理的认识。即通过第二周期轨道表示式的分析、探究,归纳出有些电子的能量虽然相同,但其运动状态存在不同,认识到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三大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规则、泡利不相容原理。
5、教师要按照内容、深度的不同,对教材提供的表格、图片、科学史话等素材分别按照课上结合使用、课上指导阅读或课后阅读的方式进行充分运用,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向的教育。
6、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
如电子云的形成过程:(flash动画)
又如:原子结构的认识和发展史: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一、教材编排
1、学生在《化学2(必修)》中已经有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相关基础知识,本节则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在学生已有的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直接呈现了元素周期表的分区、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的图片、曲线图、数据表等,帮助了学生分析、探究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3、教材安排了“科学史话1”——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使学生认识人们对元素性质的规律性认识的研究和发展过程:“科学史话2”——稀有气体及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发现,使学生认识惰性气体不惰,将惰性气体改称为稀有气体的原由,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科学家研究过程中善于抓住一丁点儿的差别、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潜移默化。
二、教学建议
1、知识的处理上:⑴着重对主族元素的性质周期性变化进行教学,副族元素不宜过多涉入;⑵对于元素周期表的分区,只需让学生知道某元素位于何区域,以及主族元素的特征电子排布,对副族元素尤其是f区的特征电子排布不宜要求;⑶对于I1的变化中,ⅡA、V A元素的反常要教会学生应用全充满、半充满的知识加以解释。
2、要善于利用教材直接呈现的信息、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对比、探究,归纳出相关知识和规律。
如利用直接呈现的“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可进行如下分析、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