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摘要:美国研究型大学在专业选择、培养计划、课堂教学和专业指导四个人才培养关键环节上具有重视个性教育、全面教育、激发教育、引导教育等显著特点,这些特点启示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上要注重自由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加强通识教育、加强阅读和写作、注重压力与指导并重。

关键词:美国本科教育的特点;创新人才培养;启示

创新人才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科技的全球竞争、国家的国际地位提升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着重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那么,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改革的出路又在哪里?

美国是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拥有世界上众多的一流学府(根据上海交通大学所做世界大学排名,前20名中有17所是美国大学),拥有世界50%以上的学术论文、诺贝尔奖得主,培养创新人才一直是美国高等教育的突出特点。美国高校在专业选择、培养计划、课堂教学和专业指导等人才培养关键环节上所体现出的突出特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

1.注重个性教育

个性教育贯穿于美国大学本科教育全过程。关注学生个性特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一切让学生自主选择,正如耶鲁大学斯密特得校长对学生所说的:

“你们就是大学。”在专业选择上,美国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为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好了全面准备。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学生专业选择一般是在大学学习一段时间之后进行的,通常是第一学年末、第二学年末或第三学年开始确定专业[1]。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前,要根据学校要求完成专为低年级学生设置的通识基础课程,通过这些不同领域课程的学习,学生发现自己兴趣所在,为未来选择专业奠定基础。同时,为使学生更全面、详尽地了解各类专业,美国大学还通过宣传手册、网络途径等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通过举办各类活动,使尚未确定专业的学生从指导教师以及高年级学生那得到相关指导。美国大学学生在选定专业后,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变化而改换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大学没有适用于各专业本科生的统一教学计划。所谓教学计划是一个适用于本科生需要的由各类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组成的庞大的课程体系[2]。每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导师指导下,制订自己的核心课程计划,因此,同一专业的同届学生所修课程可能也各不相同。

2.注重全面教育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美国大学新一轮本科课程改革其着眼点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此次课程改革增设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普通教育课程,开展跨学科课程学习,使本科普通教育课程与主修专业课程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完整的课程体系。美国很多研究型大学如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都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制订出各具特色的本科课程改革方案。如哈佛大学本科改革后的课程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美学与诠释、文化和信仰、经验的推理、伦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世界科学、世界各社会、世界中的美国等。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更加关注跨学科知识间以及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联,帮助学生形成连贯的知识观和综合的生活观,培养学生具备全面、多角度回应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考、语言表达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注重激发教育

激发教育就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美国大学课堂教学采取的是能发挥潜能、启迪智慧、生成能力的激发教育,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美国大学的课堂教学正是大学生们所羡慕和渴望的,它打破了以教师

为主体、学生非听即记的教学模式,而是教师在课前公布讨论题目和参考文献,课堂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起提示和引导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举手提问,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学过程重视的不是结论是否正确,而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个性观点的形成。对于著名法学家、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多伦多大学教授何美欢的课堂教学,她的学生这样写道:“大部分做学生的,都憧憬过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正是在她的课上,我有了这样的感觉。通过强有力的质疑,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通过高明的提示,在质疑与辩论中体会到智力博弈的乐趣,让学生自己寻找到正确答案。于是,一年的时光,我仅此一门课(指“普通法精要”),阅读、上课、讨论、报告占据了全部的时间。从来没有怀着如此的热情投入到一门课程中去,惊讶于自己也能对某种事情产生强烈的热情而执著于此。”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学习过程无疑是大学生们所羡慕与渴望的。除课堂教学外,课外阅读在激发教育中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每门课程中教师所列教材、教学参考书和学习资料很多,学生阅读量非常大,阅读量决定了课堂发言的质量。通过广泛阅读,学生在对各类观点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4.注重引导教育

本科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需要有资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美国一流大学基本上都实行导师制。曾经培养出20位英国首相的牛津大学和造就了60名诺贝尔得主的剑桥大学,其人才培

养的秘诀之一就是世人称道的导师制[3]。从学生进校学习开始,学校就为每名学生指定导师,负责其学习生活,制订个人计划,确定发展方向。对于专业指导,各校方法不一,特点不同。比较典型的是普林斯顿的导修制。该制度自1905年设立至今,是普林斯顿本科生最喜欢的项目。学校大部分基础课都是在100~150人的大礼堂授课的,但每个星期学生都参加10~15人的小班,由教授或助教带领,复习一周所学课程,这些由教授或助教带领的讨论,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理解课堂所学理论。导修课成为课堂的延伸,开拓了学生视野。通过研讨,将学生引入某一领域,使之对该领域产生浓厚兴趣,并自发地进行深入探索。

二、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缺失

1.自由教育缺乏

我国大学专业设置主要由国家行政部门统一规定,每个专业招生人数也有严格的指标限制,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就基本确定了所要学习的专业,而这时所确定的专业多受外界因素影响,如他人意见、专业冷热度和专业就业薪酬情况等,所选择的专业也并非完全与自己个性特征相符合。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对2009年入学的大一新生进行的调查显示,我国2009级本科新生对专业的满意度仅为32%。

尽管有些学校也允许学生在一年级结束后转换专业,但附有限制条件,比如第一学年的考试排名位次、意向专业是否愿意接收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学生转换专业。再者,各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同一专业学生在大学二年级之前学习相同课程,大三分专业方向,每个方向学习的课程基本相同。虽然很多学校实行学分制,但受师资等因素影响,培养方案中所列限选和任选课程基本也没有选择的余地,多为统一性安排。

2.通识教育不够

虽然我国很多大学也越来越注重通识教育,但其包括的主要是国家规定的两课教育、外语、计算机、自然科学等课程,虽然各校还设有6~8学分左右的文化素质综合类公共选修课程,但受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影响和限制,授课质量普遍不高,学生多为完成学分而修读该类课程,教师对该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比较而言,我国学生在大学所受到的人文教育、艺术教育、思维训练等普遍不足。多数学校普遍对大学语文课程不太重视,在培养方案中语文课程未作为必修课程单独列出,忽视了大学语文在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塑造责任感和使命感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