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中的女性化话语和女权主义话语

合集下载

“凝视”理论与女性主义电影研究

“凝视”理论与女性主义电影研究

“凝视”理论与女性主义电影研究“凝视”理论与女性主义电影研究引言电影是一种强有力的传媒形式,通过影像、音乐、剧本和表演等各种元素,可以激发观众的情感,引起思考并呈现真实或虚构的故事。

然而,电影并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它也可以成为政治和社会观念传达的媒介。

在女性主义电影研究领域,学者们通过应用“凝视”理论,来揭示电影中的性别问题和女性形象的呈现方式。

本文旨在探讨“凝视”理论在女性主义电影研究中的应用。

一、“凝视”理论的概述“凝视”理论是由英国文化理论家劳拉·穆尔维提出的,她在1975年的著作《视觉和性别》中系统地阐述了这一理论。

穆尔维认为,通过视觉方式,人们对他人进行审视和被审视,其中性别在观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她提出了两个概念:“男性凝视”和“女性映射”。

穆尔维认为,电影通常以男性凝视的角度去观察和呈现女性,女性被定位为被审视的对象,而男性则被赋予了主动和权力的地位。

二、女性主义电影研究中的”凝视“理论应用女性主义电影研究以探讨电影中性别差异和女性形象的呈现方式为主题。

通过应用“凝视”理论,研究者们揭示了许多关于女性在电影中的角色定位和性别观念的问题。

下面我们将从两个方面讨论女性主义电影研究中”凝视“理论的应用。

1.性别权力的视觉表达女性主义学者们通过应用“凝视”理论,关注电影中的性别权力关系表达。

电影往往通过镜头的选择、摄像技术和导演的观点来展示性别差异和权力关系。

例如,在电影中,男性凝视往往通过对女性的注视来体现,这种视觉方式会加强男性观众对女性的统治感觉。

女性主义学者们提出,这种视觉表达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男性优势和女性的客体化问题。

通过“凝视”理论的分析,可以揭示电影中的这种性别权力关系,并引发对男性主导视角的质疑。

2.女性形象的再塑造“凝视”理论还为女性主义电影研究者提供了理论工具,帮助他们分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并寻求重塑的方法。

通过分析电影中的镜头、剧本和女性角色的表演,女性主义学者们揭示了女性形象的被动和陈旧的刻板印象。

从女性主义视角谈《雨中的猫》与困境中的女人-精选文档

从女性主义视角谈《雨中的猫》与困境中的女人-精选文档

从女性主义视角谈《雨中的猫》与困境中的女人-精选文档(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从女性主义视角谈《雨中的猫》与困境中的女人引言海明威初入文坛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这场人类的空前浩劫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这场战争并没有带给人类战前所盼望的结果。

整个社会由战前的那种狂热与躁动,演变为对人类社会和前途的迷茫。

对于社会道德层面来说战争的结果是对男权社会和男权思想的沉重打击,并直接造就了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海明威也对女性有了较多的关注和思考,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不满足于现状、也无力改变现状的女性。

但是这种觉醒是一种迷茫中的觉醒或觉醒中的迷茫,这就注定蓬勃发展的女权运动不可能带来社会性别角色的实质性进步。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能改变社会,人类的牺牲毫无意义,因此以《雨中的猫》为代表的反战作品,是从女性主义这一特殊视角对战争的否定。

一、从猫的意象再探小说的隐喻特征(一)猫的表面意象《雨中的猫》是海明威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中的一篇小说,小说短小精悍同时富于象征意义[1]。

叙事背景是日暮雨中的意大利旅馆,一位美国太太想要得到雨中蜷缩的小猫但寻觅不得后的一系列精神变化。

小说着重描绘了她的情绪与心理变化以及周围人的反应与态度。

当美国太太寻猫不得上楼后,自语道:“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想要它”,难道这位美国太太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她在寻猫不得以后,发出了一系列的请求,其中“我要……”在文中共出现了十四次,通过这些请求,她把压在内心深处的想法全部倾诉了出来。

但是在男权社会里,女性是没有独立人格的,只能永远是丈夫的影子。

作者通过隐喻关系,说明雨中木桌下那小猫的处境是与美国太太在男权社会里的处境一样的。

很明显美国太太已经在潜意识中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想要得到那只猫,并且给予它保护,体现出她想要改变现状,打破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2]。

毕业生论文范文

毕业生论文范文

毕业生论文范文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前都要完成毕业设计或者是毕业论文,但是从近几年的毕业生论文的现象来看,毕业生的论文状况不太尽如人意。

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现代教育体制下毕业论文的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另一方面跟当代大学生对毕业论文的理解有所欠缺有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毕业生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毕业生论文范文范文一:浅析莫里森作品《爱》中的女性化话语与女权主义话语《爱》这部小说标题有关爱,实质上却讲述了爱的缺失。

该小说只有短短的150余页,却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知名学者的关注。

与莫里森以往的小说相比较,《爱》更多是有关爱和性别,而非种族[1]。

该小说围绕着阶级和性别探讨了美国黑人身份的等级制度,关注了男权社会下黑人女性的社会地位[2]。

事实上,《爱》与《所罗门之歌》及《天堂》一样批判了父权制,打破了黑人政治文化传统所提倡的“魅力领导传奇”(即政治进步是在单一男性领导下实现的)。

虽然“万能的”柯西为众人所崇拜,却存在严重的等级不平等观念,同时也从未试图改变基于种族主义和社会等级的权势系统。

莫里森通过小说控诉了以柯西为代表的宣称保护社区却破坏社区和谐的魅力领导人物,提供了以罗门和桑德勒为代表的另一类男性领导模范[3]。

《爱》所描写的诸如留心、梅等黑人妇女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女性主体意识在种族内部的阶级与性别压迫下的彻底丧失[4]。

当黑人男性遭到来自白人主流文化的压迫与歧视之时,黑人女性却要承受来自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因此,小说中黑人女性在构建自身主体方面困难重重[5]。

章汝雯(2005)曾经以富考和多罗茜.史密斯提出的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解读了《所罗门之歌》中的女性化话语和女权主义话语,剖析了两种话语在父权社会下的相互抗衡和转变,弥补了以往的研究对该小说人物形象探究的视角局限性[6]。

当前国外对《爱》的文学批评大多集中于该小说的政治文化和叙事特点,国内学者对该小说的两性关系关注较多。

鉴于此,本人拟以《爱》中女性化话语和女权主义话语为着眼点,以此探讨父权社会下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及反抗心理,揭示女性关系与该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

在女性主义理论的视角下—探讨影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在女性主义理论的视角下—探讨影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在女性主义理论的视角下—探讨影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摘要:影视广告作为广告传播方法之一,具有高效率和覆盖面较广的特点。

对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但是,由于受到性别偏见和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广告中的女性往往被赋予“贤妻良母”或“贤内助”的社会身份,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权视角的价值观,这不仅消除了广告中的女性主义,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

本文通过对影视作品和影视广告的分析,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一些观点。

希望能从而促进我国影视广告行业的发展。

在电影和影视广告的领域中,有一项研究发现。

妇女往往被描绘成男性的依附者、下属或产品配件。

广告中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女性文化健康发展的性别歧视。

80年代末,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兴起和传入中国,中国社会的女性观念发生了变化,妇女解放了思想,不仅更深层次地加深了公众对女性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的认识,也为女性广告形象设计和促进女性广告发展开辟了新的视野。

同时,女性主义不同于女权主义,它是对中国女性价值的重新思考。

在此基础上,如何扭转广告中强男弱女、支配女性、严重弱势女性形象的现象,如何在广告中正确塑造健康美丽的女性形象,是本文的重点。

关键词:女性主义;影视广告;女性形象一、女性主义和女性广告形象分析(一)女性主义从人类社会史发展的角度来说,人权的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人权的概念里有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并不包括女权。

而1791年《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的出现代表着女性主义运动已经拉开了序幕。

第一波女性主义浪潮发生在18世纪末期——20世纪20年代,其重点是“人权观念”。

主要目的就是争取女性在家庭和社会当中的平等权利,女性应该尽可能的在政治地位、工作、受教育的机会上与男性平等。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了她著名的观点:“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认为人类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女性则是他的“他者”,是没有自我主体意识的。

因此在这场女性主义运动中,首要目标是提高女性就业、教育、政治和家庭的参与度,并且逐渐开始争取妇女参与政治权力的顽强斗争。

影人|范俭:我愿意敞开触角,从女性视角来讲述女性

影人|范俭:我愿意敞开触角,从女性视角来讲述女性

影人|范俭:我愿意敞开触角,从女性视角来讲述女性《摇摇晃晃的人间》以前段时间爆红的女诗人余秀华为主角,记录了她从默默无名到爆红之后的生活变化,导演着力描绘了她的情感和婚姻历程,以及与家人之间的关系。

刻画了一个因脑瘫、农妇这样的身份与世俗想象相差巨大,却又敏感、细腻、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形象,更展现了一位倔强追求爱情的、平凡又特别的女性形象。

影片中,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余秀华对爱情和情爱的追求与她婚姻现实的巨大反差,她与丈夫的婚姻走向也是观众最为关心的事件。

在北京点映现场的放映中,当余秀华在离婚这条道路上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她对电话那头的丈夫说,“你这个月回来,(给你离婚费)15万,下个月(只有)10万”时,观众席里爆发出畅快的笑声与热烈的掌声。

尽管范俭介绍说余秀华根本没有接受过女权思想的教育,但作为一名女性,将自己的情欲写成诗,并在现实生活冲破世俗的桎梏、结束名存实亡的婚姻,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是足够“女权”。

虽然大多数观众都认同余秀华的行为和选择,但还是出现了有趣的差异,范俭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和西方观众不大一样,中国观众对《摇》呈现明显的性别视角差异,相当多女性观众喜欢影片,喜欢余秀华,情感和观念的代入很强烈,男性观众则常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采访中他也提到,有些男性观众认为余秀华好好的日子不过,是在胡闹。

影片中,余秀华在虫鸣蛙叫的乡村田野劳作、生活、写诗,生活与思绪幻化成生命力十足的文字,文字落在光影斑驳的画面上,诗与诗意相得益彰。

而刚刚斩获的第29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长片竞赛单元评审团特别奖,也是对此片艺术水准的肯定。

问:您是一开始和余秀华接触的时候,就确定说家庭、婚姻是这个片子的主要拍摄方向,还是拍了一段时间逐渐确定的?范俭:应该说是逐渐确定的。

她的诗里一多半写的都是情感上面的追求和问题,也写了自己家庭的事情,写了很多关于父亲、母亲,她的诗里这一切全都有。

当然,她的诗里面最大的痛点来自于她的情感,她追求的一些东西一直没有得到。

毛姆短篇小说中的异国情调与他者形象

毛姆短篇小说中的异国情调与他者形象

第41卷第2期2021年4月湖北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41, No. 2Apr. 2021文章编号:2095 -4654(2021)02 -0051 -05毛姆短篇小说中的异国情调与他者形象易连英(安徽三联学院 外语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摘 要: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叶之震颤》对异国情调和“他者”形象进行了大量的书写。

本文 以“他者”形象和“自我”身份为切入点,分析了异国情调中的乌托邦构想、西方文明教化、女性化风景及多元文化的书写,阐释了 “他者”中代表性的无名者、失语者、无知者与“下等人”的形象特征,指出毛姆通过异国情调和他者形象的书写,反思了西方人的身份认知,进行了自我身份的思辨,意识到了跨文化认同危机的存在。

关键词:毛姆;《叶之震颤》;异国情调;“他者”形象 中图分类号:106文献标识码:A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异国情调就本质而言,是人们对差异性或多样 性的感受和表述,它表明异域文化具有与本土文化 相异的特质⑴。

差异的存在会引发人们对“异域”和“本土”进行对比,探究差异表象下的本质,并在考察他者的同时反观自我,确认自我的身份地位。

因此,“异域”暗指地理特征、民族历史、社会风貌、价值观等文化差异,“情调”则反映了自我经过对文 化考察、对比、理解与过滤后对他者的态度。

文学中的异国情调说明文学家对陌生现象的关注,对异域 文化的向往之情,是文学家的一种叙事风格和审美 情趣⑵。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异国情调直接表现为文学家对异域文化的利用,将异域文化融入自己的 作品中,构成塑造异国形象的重要元素,使他们的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

在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 中,异国情调被看作是一种文学实践话语,在文学作品中旨在构建“他者”形象,通过对“他者”的言说,实现对自我的探索。

简言之,文学的异国情调“可以 作为一种装饰性背景为文学作品增添异域色彩,也可以作为文学家想象的空间,满足创作者扩张想象 力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异国情调可以成为建构异国异族形象,反观自我和实现自我探索的话语” [1]。

跨越性别的樊篱:性别操演视角下的《猫原边……》

跨越性别的樊篱:性别操演视角下的《猫原边……》

跨越性别的樊篱:性别操演视角下的《猫原边……》■ 裴婧雯 李言实摘 要:《猫原边……》是爱尔兰最著名的女性剧作家玛丽娜•卡尔的悲喜剧,刻画出在当代爱尔兰中部乡村环境下,各色女性人物面对性别规范的挣扎与反抗。

本文主要运用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身份理论,探讨《猫原边……》中主要女性角色的不同言行,分析父权制性别规范是如何强迫女性接受性别认同,而女性又如何在操演中颠覆二元对立的桎梏,从而揭示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启发观众对于生命的思考。

关键词:《猫原边……》;玛丽娜•卡尔;性别规范与认同;性别操演;安提戈涅玛丽娜•卡尔是20世纪90年代爱尔兰颇负盛名的女性剧作家,曾获包括美国艺术文学院E.M.福斯特奖在内的多项奖章,其女性悲剧命运三部曲《梅》《波蒂亚•库兰》和《猫原边……》奠定了她在爱尔兰剧坛的重要地位。

1998年首演的《猫原边……》是阿贝剧院近百年来首次上演的女性剧作家作品,是一部遵循三一律原则的三幕剧,描绘了一个现代爱尔兰社会下的“美狄亚”[1]P300。

海斯特与母亲乔茜•斯维恩属于爱尔兰流浪族群,在海斯特幼年时居住在猫原上的篷车里,小镇教区的居民对二人既敬畏又排斥。

在海斯特7岁时,乔茜抛弃她独自离开猫原,徒留女儿在猫原上等待母亲未知的归来。

长大后海斯特与比她年轻10岁的迦太基相恋,未婚先孕生下女儿小乔茜。

但迦太基逐渐移情别恋,为继承大农场主泽维尔的土地而抛弃海斯特,转而迎娶泽维尔之女卡罗琳。

与此同时,迦太基联合众人,坚持要求海斯特搬离猫原,并时时以乔茜的抚养权为要挟。

对猫原的眷恋和对背叛与驱逐的绝望交织在一起,终于撕裂了海斯特的灵魂,她不顾女巫老猫妇做出的死亡预言,不顾邻居莫妮卡•默里的一再劝解,身着洁白婚纱出席迦太基与卡罗琳的婚宴,并在挽回无望后,纵火烧毁了自己的房子和迦太基的牛群,在滔天火光下与被自己因妒杀死的弟弟约瑟夫的鬼魂告别,杀死自己七岁的女儿,并在与亡灵使者鬼迷的共舞中迎接死亡的到来。

本文在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身份理论指导下,对戏剧文本《猫原边……》进行分析,探究了在父权制性别规范下,不同女性对性别认同的犹豫与反抗,在对性别的强制性重复操演中探寻身体的物质性,从而展现出边缘群体的生存危机与生命悲剧。

女性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

女性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

女性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一、女性是什么《圣经》上说,上帝造人,而女人则是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制造的。

可以说,在这里面,我们看到了男女不平等的先兆。

在东方的古代文化中,同样给女性灌输了诸多的礼数来束缚他们的发展、他们的自由。

在我国,有所谓的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妇为夫纲”的阐述。

孔子也曾经说过:“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在过去的社会中,女人被父权社会灌输了太多的礼数,他们的生命围绕周围的男性而生,并由他们赋予她们自身的意义。

社会习俗和观念通常把女性定位在家庭中,将她们定义为“男人的一半”。

笔者查阅了许多资料,发现并没有一个准确地对“现代女性”的定义。

笔者认为,现代女性应该拥有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独立性主要包括精神上的独立,而不仅仅是依靠父权话语的掌控,更主要的是现代女性不会受到文化、政治上的钳制。

反观《午夜巴塞罗那》影片中,女性主人公维基、克里斯蒂娜他们在形式上都符合现代女性的标准,但他们是否真正摆脱了父权的控制,下文将做出一一的阐释。

二、主动的女性这里所提到的主动,主要是指女性在思想上的主动权。

女性主义批评家舒拉米斯·费尔斯通在她撰写的《性的辩证法》中,这样写道:“妇女总能在生活的现实经验里、在她们自己的文化生产中找到反抗的空间。

”在这本著作中,费尔斯通对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进行了早期的不屈反抗,她认为女性有自己的能力去实现她们自己的成就,而且女性不应该妥协于父权的压迫之下。

虽然她的激进遭到了很多人的反驳,也没有给女性提供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但她敲醒了沉睡多年的女性思维,告诉她们,她们的思维是自由的,她们应该有自己的方式和习惯,并不需要约束于男性的视角之下。

在《午夜巴塞罗那》中,克里斯蒂娜性格独立、勇敢,对待爱情有着自己的想法,她意识到了自己有自主的选择权,即使这些并不被当时的道德规范所接受,但她依然相信自己的选择,并大胆地作出了尝试性的实验。

同时,女性主义学者费尔斯通和梅里杰·罗森也都提出了女性拥有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概念,这表现在她们观看电影时,会因为她们的喜好受到片中女性主人公,特别是女性明星的影响。

从女性哥特视角解读《猫眼》

从女性哥特视角解读《猫眼》

从女性哥特视角解读《猫眼》作者:张春晓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8期摘要:《猫眼》是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第七部小说,是女性哥特小说的继承之作,但是同时也有对这一文学体裁的超越。

本文从女性哥特视角解读这部作品,从而揭示造成女性焦虑、恐惧等典型的哥特特征的根源是男权社会制度。

关键词:《猫眼》;女性哥特作者简介:张春晓(1978-),河北丰宁人,工作单位:唐山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是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8-0013-02引言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 1939-), 是加拿大享有国际声誉的小说家和诗人,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

曾获得英国布克奖和加拿大总督文学奖等多项奖项,其本人还曾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阿特伍德的作品十分关注环境、生态等问题但是她的小说更多都是围绕女性的命运和生存状况而展开的。

《猫眼》是阿特伍德的第七部小说,是对女性问题关注的代表作,同时被认为是她的小说中最具艺术成就的一部。

对于该小说,文学批评涉猎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生存、后现代性、儿童游戏、殖民主义等。

本文试从女性哥特视角解读该部作品。

女性哥特文学是哥特文学的一个分支,相对而言,另外一种就是传统的男性哥特。

女性哥特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90年代英国女作家安·拉德克利夫创作的《尤道弗的秘密》,改篇小说的问世开创了女性哥特的先河。

迄今为止,女性哥特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和文学传统。

而女性哥特研究是将女性主义理论引入哥特小说研究领域而产生的新的文学研究领域,它是以女性主义理论和哥特理论为背景逐步发展起来。

1976年,女性主义理论家埃伦·莫尔斯在她的代表作《文学女性:伟大的作家》中首次提出“女性哥特”的定义,她认为:“女性哥特”即“女作家以哥特这种文学形式创作的作品。

浅析影视中女性形象及女性主义文化

浅析影视中女性形象及女性主义文化

浅析影视中女性形象及女性主义文化王贞瑾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摘要:女性主义批判一直关注着影视作品及其对女性的表现,认为影视文化中忽视妇女,或者把她们陈规化、边缘化,消解了其女性主体形象。

本文以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为视点,首先对于具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进行分析,解析男权意识主宰下的对于女性主体的限定,包括女性角色趋向传统化;女性角色体现物质化;女性审美形象对象化;女性群体地位弱势化。

然后从传统定性与意识形态进行原因分析,探讨如何消除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限定,寻求回归女性主体的方式。

关键词:女性形象;女性主义;影视文化以男权制为中心的社会制度文化早已成为历史,但相伴而来遗留的男权制社会意识形态仍保留了下来。

劳拉·穆尔维1975年的关于女性主义、经典好莱坞和窥探欲的论文《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中,提出“看与被看”①作为其论文的核心观点,穆尔维认为,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体制文化中,看的快感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发生分裂。

男性象征着投射欲望目光的主体,是主动的,而女性则是欲望投射下的客体,是被动的。

此后影视学研究者多次将它运用到影视批评中,成为女性主义影视文化批评的重要理论。

虽然在影视中有关女性主义问题上各流派存在不同的看法与主张,但都不同程度承认了影视中存在有对于女性的“忽视与歧视”。

一、女性角色趋向传统化男权意识对于女性总是倾向于征服和领导。

影视文化中女性多限定为家庭妇女;若为职业女性,则更多的不过是女性家庭角色的社会延伸,被限定为“传统”的女性工作岗位,而这不过是女性家庭角色的社会延伸,女性成为从属的性别。

许鞍华电影《女人四十》,将镜头聚焦在以平凡妇女阿娥为代表的千千万万香港普通妇女身上,关注妇女生活情感以及小人物背后释放的美好人性。

阿娥作为传统女性的代表,有名有姓,但更多的仍是被唤作“孙太”、“大嫂”“妈妈”,认定为家庭角色。

即使阿娥认为工作能带给自己最大的快乐,但在家庭与工作面前,仍旧选择了回归家庭。

英国文学史上的女性形象探析

英国文学史上的女性形象探析

英国文学史上的女性形象探析1. 引言1.1 概述在英国文学史上,女性形象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历史时期和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可以深入探讨这些女性形象如何展现了不同社会背景下女性地位的变化和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

本文将从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到维多利亚时代,对英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探讨,并进一步分析其中隐含的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讨论英国文学史上的女性形象。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回顾中世纪、文艺复兴和维多利亚时代,探究这些历史时期对女性形象塑造产生的影响。

接下来,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探讨女性地位的变化如何与女性形象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形象反映社会现实与价值观念的转变。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聚焦于当代英国文学作品,以露丝·安吉尔、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珍妮特·温特森的作品为例,深入分析其中的女性形象。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对女性形象研究的方向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英国文学史上的女性形象进行探析,揭示女性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中所表达的意义。

同时,通过分析当代作家创作的作品,进一步了解女性形象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被描绘和解读。

通过这个研究,希望能够增进对英国文学史中女性形象演变与社会变迁关系的理解,以及女性主义视角下对这些形象的解读。

2. 英国文学史中的女性形象:2.1 中世纪时期:在英国文学史的中世纪时期,女性形象主要被描绘为贞洁、温柔和忠诚的身份。

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常常是被男性写作者塑造出来的,他们将女性视为男性权力下的配偶或对象。

例如,在《亚瑟王传奇》中,圆桌骑士们的妻子和恋人被描绘成美丽而虔诚,但在故事情节中却往往只是起着支持男性角色或展示男性魅力的辅助角色。

2.2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英国文学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女性形象开始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

中国当代女性电影中的女性主义悖反

中国当代女性电影中的女性主义悖反

□ 刘海波 戴怡中国当代女性电影中的女性主义悖反性别话题,更确切地说是女性性别的被发现、被表达,即女性解放话题,也是现代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性的组成部分。

表达女性诉求的女性主义作为现代社会成熟期的表征,从20世纪初到今天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理论派系,其主张也常常相互驳诘,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但是,只要把这些主张放在现代性的大背景下考察,我们就不难发现,女性主义的元叙事其实仍然在现代启蒙思想的范畴内,那就是一种女性“主体性”的获得,即女性“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康德语),不再是被支配的客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能自我决断的主体。

主体性的获得是现代启蒙运动的目标,当康德喊出这个口号的时候,他针对的是整个人类如何摆脱宗教和王权的束缚,女性主义者不过是把矛头指向了所谓的男权社会。

因此,诉诸主体意识表达的女性电影,某种意义上都是最典型的“现代性”电影。

这一表达,可以具体为对女性主体意识觉醒过程的表现,或者对导致女性主体性缺失的男权社会的批判,也可以呈现为主体性建构过程中的矛盾和怀疑。

本文要探讨的,正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义电影中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症候——矛盾、局限和左右摇摆。

笔者从当前的几部女性电影代表作入手,提出如下三个女性电影的命题:其一,女性主义的诉求是否能通过单纯的性别反抗获得;其二,主动选择依附男性的女性是否还拥有主体性;其三,女性主体性的获得是通过姐妹互助还是两性对话。

一、 女性解放的有效维度:性别抑或经济——以《红颜》、《苹果》为例当女性主义者把男性视为压制自身的罪魁祸首后,从合法或非法的两性关系中逃离——即“出走”就成为女性文学和电影的重要主题。

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中,妇女解放作为人的解放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标志性表达即是“离家出走”,《新青年》上的易卜生专号把一个叫娜拉的女人介绍给中国,经过胡适《终身大事》的本土化改写,像娜拉那样勇敢地背叛家庭“走出去”成为妇女解放的首要选择。

文化学派视角下的女权主义翻译理论研究

文化学派视角下的女权主义翻译理论研究

文化学派视角下的女权主义翻译理论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文化学派视角下的女权主义翻译理论的批判性思考,揭示了女权主义翻译所面临的问题。

对女权主义翻译理论的实质,女性与翻译的地位,女权主义翻译研究中的性别歧视语言等问题进行了有益地探讨,提出了使用女性化语言、完善语言内容等建议,为女权主义翻译理论引入了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文化学派;女权主义;女性与翻译;女性化语言文化学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Bassnett&Lefevere)在其合著《翻译、历史与文化》(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一书中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受到学界关注。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将视野投向文本,希望通过解构传统的男性中心主义话语,重建新型的男女平等关系。

一、翻译即“叛逆”?——女权主义翻译理论的实质17世纪法国修辞学家梅内有一句名言,称“翻译像女人一样,漂亮的翻译不忠实”。

女权主义翻译者从这句话入手,通过层层解构认为发现了潜藏在西方译论中的双重歧视以及文学系统中与社会等级体系中翻译与女性的劣等地位。

而格达德在《女权主义话语与翻译的理论化》一书中则声称:“女权主义翻译家通过肯定自身(性别)的差异,在重读与重写中获得快感,张扬其对文本的操纵。

”在文化学派提倡的“翻译即改写”、“翻译即操纵”的指导下,女权主义翻译者的这种翻译策略本无可厚非,但是在接下来的理论发展中,女权主义翻译者一直致力于“找出并评论将女性与翻译置于社会、文学阶梯底部的种种纠缠不清的概念”。

忽视了对于翻译本体论的认知以及女权主义翻译理论与翻译作品应如何获取更多的读者群以奠定其翻译理论的地位。

笔者认为,女权主义翻译家过多地参考运用了法国结构主义三大代表德里达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批判、福柯的权力话语学说和巴尔特的“原作者死了”的观点。

女权主义译者批评借鉴解构主义,将妇女问题的症结归因于语言是可取的,但是不应是解构现有的语言体系架构,相对于否定现有语言的表达力,创造一种所谓的女权主义语言要比发展现有语言体系架构的语言无性别歧视化进程困难得多,也很不现实。

《猫眼》中的女人心结

《猫眼》中的女人心结

The Feminine Knot in Cat’s Eye 作者: 杨昊成
作者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出版物刊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页码: 148-15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猫眼》;女人心结
摘要: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恩怨常比人们想象的要微妙复杂,即使童年的经历也会对她们成年后的生活和情感产生重大的影响。

可以说,女性在她们自身那个世界中的地位往往对她们具有更深的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代表作之一《猫眼》中女主人公伊莱恩.瑞斯利微妙复杂的行为和心理的分析证明这一观点,并由此得出结论:"女人心结"而非"童年情结"、"怀旧情怀"或"厌女症"是对女性行为和心理最合理的解释。

解析《猫眼三姐妹》背后的女性主义

解析《猫眼三姐妹》背后的女性主义

解析《猫眼三姐妹》背后的女性主义在当代文学和电影作品中,女性主义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一部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作品《猫眼三姐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热议。

本文将深入解析《猫眼三姐妹》这部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女性主义思想和主题。

剧情概述《猫眼三姐妹》是一部由知名女性作家张小娴所著,讲述了三个姐妹的成长故事,故事发生在中国的一个小城镇。

这三个姐妹分别拥有独立的个性和追求,却又被家庭和社会所束缚。

通过她们的生活经历和内心独白,作品揭示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奋斗。

重塑自我作品中的三个姐妹分别是小玲、小花和小草,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她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并开始追寻自己的梦想。

无论是小玲选择离开家乡去大城市打拼,还是小花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又或者是小草坚定地追求自由和平等,她们在面对各种困难和阻力时都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

解放的力量作品中对女性思想解放的描绘也是女性主义的核心之一。

相比传统的“贤妻良母”角色设定,作品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女性形象,她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

通过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争取与抗争,她们逐渐从被动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这种解放的力量不仅启发了许多女性读者,也为整个女性群体争取了更多的平等和尊重。

社会反思《猫眼三姐妹》通过展示三个姐妹的故事,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歧视。

无论是家庭中的期望,还是社会对女性地位的固化观念,这些都深深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和发展。

作品以真实而细腻的描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有力的反思和批判,引起了社会上对女性地位和权益的关注和思考。

《猫眼三姐妹》无疑是一部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作品。

通过展示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困境和奋斗,作品唤起了读者对女权和性别平等的关注。

它以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引领读者思考和反思,为女性争取平等权益发出了强烈的呼吁。

通过深入解析《猫眼三姐妹》背后的女性主义思想和主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当代女性所面临的挑战和改变。

小说《猫眼》中女性之间破坏性的权力关系

小说《猫眼》中女性之间破坏性的权力关系

小说《猫眼》中女性之间破坏性的权力关系摘要:从异化和厌女症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主人公异化和厌女症的症状和原因,指出主人公成长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化和厌女症,论证女性之间破坏性的权力关系是主人公异化和厌女症产生的主要原因,指出阿特伍德通过揭露女性之间的破坏性权力关系对女性的伤害旨在批判一些女性主义者将女性的不幸一概归为男权社会的简单化倾向,同时旨在批判造成女性之间破坏性权力关系的二元对立思维提倡人与人之间无等级的差异共存和相互依赖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异化;厌女症;权力关系;女性主义;二元对立;由于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猫眼》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伊莱恩从童年到中年的成长经历,着重讲述其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经历,所以很多评论者多从成长小说、身份寻求、主体性、记忆、心理分析等角度分析。

本文从异化和厌女症角度出发,分析主人公异化和厌女症的症状和原因,指出主人公成长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化和厌女症,异化从程度较低的无力感、自我疏离,到程度较高的迟钝、失去个人身份和与社会疏离,厌女症主要体现在她对女性的恐惧、对女性价值的否定和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化,论证女性之间破坏性的权力关系是主人公异化和厌女症产生主要原因,指出阿特伍德通过揭露女性之间的破坏性权力关系对女性的伤害旨在批判一些女性主义者将女性的问题和不幸一概归为男性和男权社会的简单化倾向,同时旨在批判造成女性之间破坏性权力关系的二元对立思维提倡人与人之间无等级的差异共存和相互依赖的和谐关系。

大多数文学评论者认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一位女性主义者,因为她的大多数作品是关于女性的生活,反映了女性所受的压迫。

多数评论者认为阿特伍德的前六部小说即《可食的女人》《浮现》《预言夫人》《人类之前的生活》《肉体伤害》和《使女的故事》是对男权社会对女性压迫的批判。

丽莎•波特文(1iZaPOtVin)认为〃女性从没有意识到被男权社会奴役到突然觉醒,这是玛格丽特每一部小说里不断出现的主题〃。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女性主义思想与作品分析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女性主义思想与作品分析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女性主义思想与作品分析1. 引言1.1 概述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是加拿大当代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

她以其强烈的女性主义观点和作品而闻名于世。

本文旨在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女性主义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她的作品如何反映了这些思想。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展开: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生平背景,包括她的成长经历和女性主义观点形成过程。

然后,我们将详细分析她对父权制度和男权社会的批判,以及对妇女地位和性别角色的探讨。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对她的几部代表作进行分析,探索其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义思想和意象引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阐述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女性主义思想、评估其对女性主义运动产生的影响与贡献,并展望其思想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深入了解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作为作家和思想家的贡献,揭示她对父权制度、妇女地位和性别角色等重要议题的敏锐洞察力。

通过对她的主要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将探讨她如何通过文学呈现出女性自由和权力的渴望。

最终,我们希望能够认识到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当代女性主义运动中的意义和影响,并意识到她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和启示。

以上即是本文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旨在给读者介绍文章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以及目标。

接下来将逐一展开分析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女性主义思想与作品方面的贡献,并以相关事实、观点和引用进行支撑。

2.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生平与背景2.1 基本资料和背景介绍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是一位加拿大著名作家,生于1939年。

她是当代最杰出的女性主义作家之一,以其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对权力结构的探索而闻名。

阿特伍德在她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展示了对社会政治议题的敏锐洞察,并以此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国际知名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信息
0外语论坛o
S IN E&T C O O F MA I CE C E HN L GYI OR TON N
21 0 0年
第 7期
《 猫眼 》 中的女性化话语和女权主义话语
高英梅 ( 南大 学 ( 州校 区> 共外语 部 海南 海 儋 公
【 摘
儋州
5 13 ) 7 7 7
要】 阿特伍德 的小说 中贯穿着对女性 问题 的思考,猫眼》 《 可以说是阿特伍德对女性 问题思考的结晶之作. 主人公童年到 中年的经历影
1 女性 化 话 语 和 女 权 主义 话 语
在 话 语 分 析 理 论 家 富柯 (o cut的 影 响 下 , 期 的女 权 主 义 理 F ua l ) 早
伊 莱 恩 的 世 界 里 闯 入 了男 人 和 性 。作 为 一 个 个 性 独 立 的 女 孩 , 当她 的 素 描 课 老 师 约 瑟 夫 向 她 伸 出爱 抚 之 手 时 , 莱 恩 没 有 拒 绝 , 约 瑟 夫 伊 与 的 交 往 中 , 莱 恩 开 始 了 对 男 人 的 懵 懂 了 解 。然 而 从 这 段 关 系 的 开 始 伊 到 结 束 ,伊 莱 恩 在 有 意 无 意 中 不 断 的 挑 战 男 权 社 会 推 崇 的 女 性 化 话 语 。在 最 后 分 手 的 时候 ,我 转 身 离 开 他 。这 种 走 开 的 动作 让我 感 到 巨 “
2 小 说 中 两种 话 语 的 互 动
在 本 这 里 伊 莱 恩 享 受 到 了 简单 朴 实 的幸 福 和 自由, 自己 的事 业 也 得 到 21 自然 和谐 的幼 年 伊 莱 恩 出生 于一 个 并 不 富裕 但 很 幸 福 的 家庭 , 本 的 默 默 支 持 。 . 父 亲 里 斯 利 先 生 是 一 位 昆 虫 学 家 , 定 居 多 伦 多 之 前 他 带 领 一 家 人 四 25 接 触 和 超 越 肤 浅 的 女 权 主 义 伊 莱 恩 的 画 作 使 她 得 到 了激 进 女 在 . 处 旅 行 到 大 自然 中做 昆 虫研 究 。 这 段 远 离 尘 嚣返 璞 归 真 的淳 朴 生 活 权 主 义 妇 女 群 体 的 注 意 。她 也 曾多 次 参 加 女 性 集 会 , 她 自小 对 哥 哥 但 中. 莱 恩 与 哥 哥 一 起 翻 木 头 找 昆 虫 一 起 玩 游 戏 , 伊 他们 是 快 乐 无 忧 的 。 的 情 感 和 对 父 亲 的 信 赖 使 她 对 男 性 有 一 种 秘 密 同盟 感 , 因此 伊 莱 恩 在 母 亲 像所 有 二 十 世 纪 四 、 十 年代 的女 人 一 样 也 不 出去 工 作 。然 而她 心 里 无 法 同 意 激 进 女 权 主 义 跟 男 人 水 火 不 容 的主 张 和 做 法 。实 际 上 , 五 又 跟 传统 的 家庭 妇 女 不 同 。 莱 恩 儿 时便 发 现 她 的母 亲 跟 自己朋 友 们 将 女 性置 于受 害 者 地 位 的 , 是 男 人本 身 , 是 在 生 活在 男 权 社 会 里 的 伊 不 而 的母亲不 同。 里斯利太太不喜欢做 家务 , 而喜欢去溜冰 , 或者独 自在峡 每 个 人 脑 子 里 或 多 或 少 或 根 深 蒂 固的 女 性 化 话 语 , 女 性 的问 题 要 因此 谷 中 散步 。她 最 大 的 爱 好 是 园 艺 。她 对 时 尚和 打 扮 不 感 兴 趣 。当别 的 从 自身来解决 。 从画展开始前一个 年轻女记者对她 的采访中可见伊莱 妇 女 可 能 会 穿 裙 子 或 连 衣 裙 的 时 候 , 却 会 穿 非 正 式 的 宽 松 裤 。作 为 恩 已 经在 自己 的头 脑 中 清 除 了 女 性 是弱 者 的意 识 。 人 的 胜 利并 不 是 她 女 母 亲 , 让 孩 子 自 由成 长 , 爱 心而 不 专 横 。在 这 个 家 庭 中妻 子 和 丈 夫 要 将 男 人 踩 在 脚 下 。 人 在 要 求平 等 的 同时 也 必 须 承 认 男 女 的 自然 分 她 有 女 起 劳动 , 儿 和 儿 子 做 同样 的游 戏 , 与 大 自然 和 谐 相 处 。 因此 在 伊 工 。当记 者 问 道 “ 么你 不 认 为 自己被 男 人 扶 植 是一 种 贬 低 吗 ?” 莱 女 人 那 伊
射 作 者 女 性 意识 的成 长 过 程 . 中女 性 化话 语 和女 权 主义 话 语 的 相 互 作 用 不 断推 动 着这 一 成 长 过 程 的 进 行, 此本 文试 从 话 语 分 析 的 角 度 剖 析 其 因
《 眼》 猫 中的 两种 话 语 。
【 关键 词】 女性化 ; 女权主义 ; 话语 ; 阿特伍德
成 长 不 同 过 程 中 皆 有体 现 。
死亡 。
侥 幸 活 下 来 的 伊 莱 恩 像 九 岁 时 一 样 , 死 亡 带 来 的 勇气 下 , 然 在 毅 离 开 了乔 恩 。 后 几 年 内她 没 有再 轻易 葬送 自 由 。女性 化 话 语 的 压 迫 之 给 了她 选 择 的 智 慧 。与 新 任 丈 夫 本 的 关 系 中 伊 莱 恩 是 冷 静 的 选 择 者 。
论 家认 为 女 性 化 是 传 统 男权 社 会 广 泛 存 在 的 一 种 思 想 意识 。 这 种 意 在 识 中 , 要 被 动 地 做 到 传 统 社 会 对 她 们 的 一 切 要 求 , 家庭 里 的角 女性 在
色是 忠 心 耿 耿 的 妻 子 , 职尽 责 的母 亲 , 柔 顺 从 的 女 儿 。 尽 温 她们 不 应 该 大 的快 感 。这 就好 像 能 够 随 意 让 别 人 出 现 或 消失 一 样 。”3 3 在 这 些 (4 ) 有 自己独 立 的 思 想 。 立 的事 业 。总 之 女 性 化 的 女 人 是 受 到 传 统 男 权 独 叙 述 中 , 瑟 夫 所 代 表 的男 人 优 越 性 被 逐 渐 地 消 解 掉 了 。 约 社会 欢 迎 的女 人 . 以 男 人 为 核 心 的社 会 结 构 中的 附 属 品 , 其 说 是 是 与 在 与 第 二 个 男 人 乔 恩 结 婚 后 ,生 活 很 快 落 入 传 统 父 权 家庭 的 俗 人 , 如 说 是 物 , 们不 可 能与 男 人 处 于 平 等 的 地位 。 不 她 而女 权 主 义 话 语 套 。 子俨 然 变成 了丈 夫 的 奴 仆 、 子 的保 姆 。 莱 恩几 乎 没 有 时 间来 妻 孩 伊 则 是 女 性 化 话 语 的 对立 面 。 富柯 认 为 话 语 是 社 会 各 种权 力 或 力 量 斗 争 进 行 自 己 的绘 画 事 业 。 同 为年 轻 画家 的 乔 恩 并 没 有 成 为 妻 子 的 盟 友 。 的结 果 , 这 些 力 量 的 分 布 并 不 是 保 持 不 变 的 , 有 那 种 力 量 是 处 于 而 没 在 乔 恩 公 然 出轨 后 , 莱 恩选 择 自杀 。 然 这 种 自杀 是 被 迫 的 。 象 征 伊 显 它 绝 对 的支 配 地 位 。 相 关 或 相 对 立 的 那 股 力 量 会 向它 提 出 挑 战 或 推 与之 着 父 权 社 会 对 女 性 进 行 压 抑 摧 残 、 削 奴 役 , 最 终 无 情 地 将 其 推 向 剥 并 翻它 。 ( i… 9 强烈 的 女性 化 话语 必 然 引 出 其 对 立 面 , 女 权 主 义 I dP3 ) b 即 话 语 。 种 话 语 间 的互 动 在 加 拿 大 小 说 家 阿 特伍 德 的《 眼 》 这 猫 中主 人 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