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治中的族群问题
台湾族群
族群”这个概念本身引自与西方,却在中国台湾的这片土地上出现了“族群问题”。
“族群”是一个区分于“民族”的概念,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感到很奇怪,台湾岛上基本上不都是汉族吗?怎么还会出现错综复杂的“族群问题”啊?追述历史,我们就能够知道台湾出现“族群问题”的原因,了解到为什么台湾迟迟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1949后,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开始形成了所谓的“族群”。
在两蒋时代,“族群问题”被压制的,也不够严重。
在台湾内部的居民中,来台定居的有时间先后。
最早的被称为原居民,其后在台湾定居的分别是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从称呼当中我们就知道,这四大族群之间就存在一定的排斥性。
但是台湾“族群问题”严重扩大化,是在民进党成立推动“民主化”后。
“台独”阵营指出国民党是“外来政权压扁本省人”的指控,以及“台湾人要台湾独立建国”的目标,有意识的借此塑造“族群意识”、“族群政治”,强化本省人被统治、被剥削“的悲情,使“省籍矛盾“与”本土化“矛盾主导了台湾民政化的发展,而这些在李登辉上台后,”台独“势力猖獗,两岸原本有所缓和的局势发生突变,岛内省籍矛盾也日益突出,族群事议影响民众心理,这些问题导致两岸关系紧张,严重阻碍了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
而每次台湾地区领导人换届选举的时候,民进党会不断的打”族群牌“,激化社会各族之间的矛盾。
”台独“势力也在不断地推波助澜,进一步扩大、加深了”族群问题“,这些问题与两岸政治协商、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的大势是相反的。
但是”族群问题“已经影响到岛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族群之间的和谐与包容,对于台湾内部政治良性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两岸应当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认同感,早日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
浅析两岸政治分歧的政治文化因素
个文 化 根 源 。如 何 正 视 两 岸 政 治 文 化 差 异 , 求 寻
弥合政 治 分歧 之 道 , 两 岸 人 民必 须 认 真 对 待 与 思 是
考 的一 个重 大 的现实 问题 。
一
、
政治 文化概 述
的政治文化定义, 从政治认知、 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等 三个方面剖析两岸政治分歧中的政治文化因素。
二 、两岸政 治分 歧 的政 治 文化剖 析
政治 文化 的概念 是 在 比较 政 治学 研 究 领 域 中 首 先 出现 的 , 首次提 出 “ 治 文化 ” 念 的是 美 国政 治 政 概
当代两岸政治文化均脱胎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的母 体 。14 9 9年 以后 , 岸 走 上 了两 条 迥 然 不 同 的 两 政 治发 展道路 , 治分 歧 可谓 是 泾 渭 分 明 , 政 治 文 政 在 化 上也 体现 出各 自的不 同特 征 。
( 09 ynjl ) 2 0 kq y 5 阶段 性 成 果 。 s
两圜 圜 目 o2o N. 22 l
台湾 的政 治认知 , 论 上包 括 对 中 国的认 知 、 理 对 大 陆 的认 知 、 台湾 自身 的认 知 , 的关 键 是 要解 决 对 它
一
史、 探索史和救亡史 。西方列强 的入侵 , 蒙了中国 启 人现代的国家意识 , 使其在鲜 明的历史 反差和 中外 反差 中 , 断 寻求 国家 的 自强 之 路 , 不 民族 独 立 与 国家
度” …n“ 。 我们仅仅是使用文化概 念许 多含义 中的
收稿 日期 :02— 2— 1 2 1 0 0
1 .台湾 : 治认 知 的模 糊化 政
作者简介 : 肖斌 (9 6 ) 男 , 17 一 , 江西南 康人 , 中央 民族 大学 管理学 院 2 0 09级博士研 究生 , 台湾 中国文化 大学 2 1 0 1年大陆交 换
台湾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台湾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第三张幻灯片)古代——蒙尘的明珠。
从远处瞭望台湾,它像一个翡翠的盆景,很美。
所以当葡萄牙人第一次看到台湾时,把它叫做"福尔摩莎",也就是美丽岛的意思!台湾逐步进入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南宋活跃的海外贸易开始时,包括台湾在内的沿海岛屿,就次第吸入中国的文化圈,成为中华民族汉人开拓的东南疆土。
16世纪大航海时期,台湾也成为中国与西方接触的一个重要场所。
台湾的重要性,自古就彰显。
而同时,不知是幸还是不幸,当台湾进入世界历史,跟着文明的脚步发展时,也开始了在台的中国人几百年辛酸屈辱的历史。
(第四张幻灯片)台湾虽然和大陆距离很近,但是关系却一直很疏远,古代中国人并不重视南方沿海地区,把东南地区当作发配犯人的一个地方。
这也是环境导致的,1南方炎热潮湿,毒虫猛兽居多,地形复杂,多丘陵,并不适合农业时代人类生产生活。
所以台湾一直像个被冷落的孩子。
也因此,2台湾当地人一直过着原始的生活——刀耕火种。
所以,即使在大航海时代进入了世界历史,也再一次由于贸易商机小而被忽略。
3中国的政权第一次在台湾建立时,是在满清入关以后,郑成功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为了维护华夏文化的一脉香火,因此,不满满清政权的前朝遗民一波又一波进入台湾,虽然促进了台湾人民的华夏认同感!但是,对于清政府来说,此时的台湾相当于一个叛乱的据,继续被冷落!14世纪,日本“南北朝对峙”以南朝失败告终的政治变化,使得大批南朝武士转为海上倭寇。
沿海的不稳定,使得“海禁”从明一直延续到清。
而海禁延续到清朝时,不仅是防倭寇海盗,也是防郑氏集团。
西洋海盗与东方倭寇猖獗,台湾作为海上集团的一个活动据点,一直处于动荡中。
环境因素,经济实力,政治斗争,使得台湾这颗明珠一再被蒙尘。
(第五张幻灯片)近代——亚细亚孤儿1前面我们讲,郑成功进入台湾带来了华夏文化,但是这是从宏观角度,郑氏集团的大臣都是比较尚武轻文的,因此,真正带去的,是地方性特色比较浓厚的庶民文化。
台湾省客家族群政治文化特性分析
作者: 刘国深[1,2];吴祖敏[3]
作者机构: [1]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2]台湾研究中心教授;[3]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出版物刊名: 台湾研究
页码: 23-28页
主题词: 政治文化结构;台湾地区;客家族群;矛盾关系;“族群”;客家人
摘要:“族群”这一名词是划分当代台湾社会群体的重要概念,而台湾学术界所谓的“族群”概念的真正义涵应该是指政治社会学中的“社群”概念,本文的“族群”概念所指涉的实际上就是“社群”。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台湾形成了以汉族与原住民、福佬人与客家人、以及本省人与外省人三对矛盾关系为主轴的族群政治,成为影响当代台湾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
其中,客家人作为台湾汉人和本省人的一部分,人口大约有400万人,约占台湾人口总数的15%,是仅次于福佬人的第二大族群。
在台湾地区政治文化结构中,客家人的政治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亚文化结构。
在汉人与原住民这对矛盾关系中,客家人对原住民的态度倾向有别于其他汉族族群,因为客家人和原住民有着同样的“弱势族群”认知。
在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关系中,客家人与外省人的矛盾关系也不如福佬人与外省人的矛盾关系那样尖锐;在客家人与福佬人这对关系里,客家人更是以对抗性的族群面貌存在,在过去几百年中,客家人与福佬人形成了一种难以化解的矛盾情结。
根据比较政治学理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是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本文拟从这三个不同层面,结合相关的族群理论,对客家族群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对台湾政局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
台湾政治概论试题与答案
1、什么是地方自治由于国民党和当地产生省籍矛盾,地域歧视严重;并且蒋介石要把台湾作为反共基地,所以要稳定大多数台湾人,必须实行地方自治。
通过举行地方选举,县市议会、县市议员由县市公民选举;还有局部开放地方政权,拉揽台籍人才主管一些不太重要的部门,甚至提拔少数台籍精英到上层党政军政部门任职的办法最终与台湾地方派系出现合作关系,促进了政治的稳定,整合精英,调和了省籍冲突,愈合了二二八创伤。
同时,地方人士得到参政的合法条件途径和方式,对国民党产生制衡作用。
地方自治和戒严体制等相互配合,软硬兼施交替使用,形成了二元政治结构。
2、什么是党外定义:在台湾政治发展的,相对于具有一党独大地位的国民党而言也对于不太大的花瓶,不具有政治组织形态,却发挥着反对派作用的政治团体。
1.区别于大陆党外人士,专指国民党之外但是涉及的阶级特别多,有许多参与政治的渠道2.与持异政见者不同,不是特定个人,而是一个人数众多、有一定势力的群体3.与反对党不同,台湾没有一个固定的政党,反共势力为社会和法律所承认4.党外与国民党的两个花瓶政党不同,它们基本上是问政而不参政。
党外有独立的鲜明的政治人格,靠的是自身实力。
3、政治革新的内容和意义内容:1.解除戒严。
代之以“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法”。
2.开放党禁,恢复结社权,但必须维持着“遵宪、反共、反台独”三原则3.充实民意代表机构。
国民党在台湾统治的象征。
当年在大陆选出的第一届中央民意代表机构代表大部分已经凋谢,许多民代委员在海外未去台湾,潜存法统危机。
4.地方自治法制化:党外要求制定《省县自治通则》,并未实现,但是省长直选,台北和高雄两个院辖市直选实现。
5.党务革新6.改善社会风气意义:i. 国民党一党独大体制转向一党优势,多党竞争和多元制衡体制转变,国民党由支配型政党,向多党竞争过度转变ii. 台湾进入政党政治和民主政治新阶段,民进党以其坚实的民意基础,成为第二大党而非仅仅事实上突破党禁。
省籍矛盾→族群矛盾→台独
省籍矛盾→族群矛盾→台独省籍(族群)问题是台湾政治生活中所特有的,从其最初以地域为基础而产生的省籍差别到后来的由省籍而衍生出的族群差别,以及与台湾政治民主化运动和住民自决相联系后,省籍(族群)问题从原先的由自然地理划分而产生的差异问题发展成为一个错综复杂的政治问题,深刻影响着当前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的发展。
标签:台湾;省籍;族群一、问题的由来当前研究台湾问题的两岸学者在解释一些相关议题的时候,习惯用“族群”概念来解释“省籍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经过几十年的共同生活,在社会生活方面,随着不同省籍之间的通婚和普遍的社会互动,台湾社会中的“省籍差别”逐渐消失,而主要体现为“族群差异”;在政治方面,随着本土化政策的逐渐推进和所谓民主化的来临,政治的主控权已经由外省菁英手中转移到本省政治菁英手中,以政治层面上省籍对立为核心内容的原来意义上的“省籍矛盾”也逐渐淡化,而主要表现为代表着本省人的“我群”与代表着外省人的“他群”之间的矛盾。
然而,笔者认为这种概念替换并不是很合适,其原因有三:首先,从概念本身来说,“族群”和“省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族群”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大于“省籍”,其不仅包括国家范围内的族群问题而且也包括国家范围外的族群问题,简单地运用“族群”概念,容易混淆国家认同;其次,从发展方向来看,由省籍而衍生出来的本省人和外省人两大族群矛盾与“省籍矛盾”是相重叠的,其属于国家范围内不同社会组织群体的矛盾,但当前在一些政治人物的操纵下,却不断向国家范围外的族群矛盾方向发展,造成“台湾人”与“中国人”的对立;再次,就本质而言,当前台湾政治领域中的“族群矛盾”实质上是“省籍矛盾”的变相存在和发展。
为了论证以上观点,笔者将在下文中对台湾的省籍(族群)问题的发展演变作一个系统的论述。
在论述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区分一下“省籍差别”、“省籍矛盾”和“族群矛盾”这几个概念。
“省籍差别”是指以地域为基础而产生的籍贯差异,其缘于一种自然的地理划分;“省籍矛盾”是指在“省籍差别”的基础上所出现的不同省籍的人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冲突,从台湾的经验看,“省籍矛盾”主要集中表现为本省人与外省人在政治资源分配方面产生的冲突;“族群矛盾”一种是指国家范围内不同社会组织群体的矛盾,一种是指国家范围外不同社会文化特质群体的矛盾。
族群结构与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
按 照 西 方 族 群 (tncgop e i ru )概 念 的划 分 标 h
准 ,台湾地区应该只有汉民族 和原住民两大族群 。 但是 ,李登辉和陈水扁时期 ,为利用闽南人 占台湾 人 口绝大多数 的优势 ,“ 台独”势力操纵 了 “ 四大 族群”的概念来分裂汉族 ,以达到激化省籍、族群
的, 闽南族群 比例最 高, 其次为原住 民族群 , 家族群再 次之 , 客 外省族群则最低。在 身份 认 同上 , 拥有“ 中国人认 同” , 的 外省族群
比例 最高, 其次是客 家人 , 闽南族群 比例最低 ; 拥有“ 台湾人认 同” , 的 闽南族群 比例最 高, 次是客 家族群 , 其 外省籍 比例最低 。 【 关键词】族群 ; 历史记 ・ 民族认 同; ; 国家认 同 [ 作者简介】 刘强 , 硕 士 , 州市社会主义学院讲师。广 东 广州, 10 0 男, 广 5 03 。 【 中图分类号】 7 【 D6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3 6 (0 0 — 09 0 1 7— 5 2 2 1 )3 0 4 — 4 1
个竞争过程里 ,台湾战后数十年来的现代化发展和 经济奇迹具有重要 的意义 ,因为它 “ 提供了他们早 年 以来一直在寻 找的那份属 于中 国人的 自信与骄
家 ,用集体尊敬 国旗的行动来 展现爱 国家的精神 ;
在重 要 场所 悬挂 孙 中 山和蒋 介石 的头 像 ;举 办 各种 演讲 、作文 、爱 国歌 曲 比赛 ,推 广 大 中华 的意识形
群”的概念是 “ 台独”势力人为构建的产物 ,但是 这 种构 建一 旦 完成 又反 过来 对 岛 内政 治和 台湾 民众
族群 结构 与 台湾 民众 的国家认 同
◎刘 强
【 要】‘ 大族群 ” 摘 ‘ 四 概念是 “ 台独” 力人 为操弄 的产物 , 势 其构建的结果反过 来又对台湾 民众的 国家认 同产生深刻的影响。
形势与政策:台湾政治生态分析
《形势与政策》
提要
►一、台湾政治状况介绍 ►二、台湾政治生态特点 ►三、成因分析
一、台湾政治状况介绍
►(一)“两蒋”时代 ►(二 )李登辉时期 ►(三)陈水扁时期
二、台湾政治生态特点
►(一)政党恶斗 ►(二)蓝绿对峙 ►(三)“草根”民主 ►(四)政治娱乐化
台湾主要政党
►中国国民党 ►民进党 ►亲民党 ►新党 ►台联党
台湾省籍、族群矛盾
►原住民-17世纪前台湾住民(分十族)
►早住民-17世纪后,1949年前(福佬、 客家人)
►外省人-1949年迁移至台湾
2 • 28事件与悲情台湾
► 1947年,台湾爆发2•28事件,反对国民党当局统治。
► 台籍人士撰文引发思考 “国人往往忽略台湾人民的特性和心理”,“台
湾自满清统治下的所谓‘三年小叛,五年大乱’以 至日本时代的数十次暴动革命,其起因都是反抗异 族的统治,而欲争取其应享的自由”,“要台湾实 行地方自治,要祖国上下以留东五十年老留学生看 待台湾人民”。
3、1624-1662年,台湾沦为荷兰殖民地。 4、1683年,郑成功之孙降清。康熙王朝加强
对台湾的管辖。
中国历代的行政管理(二)
5、1727年,雍正皇帝定“台湾”为官方统一 的名称。
6、1885年,光绪皇帝正式划台湾为单一行省, 任刘铭传为首任巡抚。
7、1895-1945年,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8、1945年,台湾重归中国管辖。
泛绿阵营
►在党纲中明确主张追求“台湾独立”、拒绝 一个中国原则的民进党、台联党以及其它 “独派”政治团体,因其代表党派--民进党 的党旗为绿色,因此被外界统称为“泛绿 军”,也称“泛绿联盟”、“泛绿阵营”。
台湾时事政治
台湾政治的看法朱贝迪上了一个学期的台湾政治与两岸课,再加上自己平时看的一些新闻,对台湾政治的看法就是一个字:乱。
台湾一到选举,马上是“本土”、“外省”、“大佬”、“桩脚”等词漫天飞,“家族势力”和“地方票仓”等分析天天见。
这种架势一点也不像选领导人,更像旧社会的家族统治者选举。
这也是有其历史原因所导致的,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形成的四大族群将台湾人分成了本省,外省两类人,这也成了选举时相互攻击的内容。
时不时还会扯出大陆,共产党这样的话题(无辜躺枪啊),可见选举时真的是“各显身手”努力把水搅浑。
双方竞争者为了争取选票也是喊出各种各样远大发展的口号,保证实施战鼓民众的政策,就像竞拍的叫价一样,层层加码。
选举结束后的政治也好不到哪里去,在台湾蓝绿政党夺权斗争思维中,在野的一方,会极力抵制执政者提出的各种措施和政策即便是真正有利于社会大众的,为了不让执政者顺利执政,不让其积累政治筹码,否则,在野一方就不会有机会重新上台执政。
这种恶性竞争让整个社会内耗空转,躁动不安。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两党争斗的同时还有民众的参与,要说民众是理性参与,那也是好事。
不过在台湾,民众似乎都是不怎么理性的。
由于民众游行示威等活动多是受政党背后支持或影响,其最终都是演变成一场闹剧。
这个“乱”在今年3月份发生的台湾反服贸抗争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由几个学生带头,一大批学生稀里糊涂的加入形成抗争队伍,他们中大部门都是为了好玩,为了逃避上课,其实他们根本没有了解清楚服贸的具体情况。
他们先后占领立法院、行政院,提出自己的诉求。
他们的背后反映了台湾社会存在的三大矛盾:蓝绿矛盾、阶级矛盾、国民党内斗。
在学生运动中绿营的几位大佬纷纷出来支持,而在学生运动之前也正是民进党的种种阻挠才让服贸协定迟迟无法通过,所以在学生运动中也是间接的起了影响的。
蓝绿之争还有一定程度的阶级矛盾的影子,了解了国、民两党的构成之后就会发现,国民党的人员多是中上阶层的,文化程度较高,而民进党则大部分是中下层的,平民为主,素质不高。
台湾岛内外省人加入民进党的政治心理研究——族群政治的分析视角
The Exploration on the Motivation to join DPP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of Mainlanders at the Early Age —Based on Political Psychology and Analysis angle by Ethnic Politics 作者: 陈先才;苏晗之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台湾研究
页码: 68-77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外省人;民进党;政治心理;族群政治
摘要:族群政治斗争是台湾政党恶斗本源,而"省籍矛盾"则是台湾族群政治斗争根基."外省
人"作为跟随国民党当局来台族群,族群政治天然地被认为是"中国认同"与效忠国民党.然而,事实
上越来越多的"外省人"背弃原本的族群政治,选择加入表现为"台独认同"的民进党,并且在民进党
担任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利用政治心理学的"个人与群体"理论与"传统的人物传记"方法论,尝
试梳理并阐释"外省人"早期加入民进党的政治心理原因.经过个性分析到共性归纳研究发现,"西
式民主思想的冲击,'失望绝望'心理构建,血缘与成长生活环境'本省化',以及个人利益追求的作
祟"为"外省人"早期加入民进党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从学科交叉运用的角度,丰富了台湾族群政治
变动的原因认识.。
对政治生态存在突出问题剖析和建议
对政治生态存在突出问题剖析和建议对政治生态存在突出问题的剖析和建议如下:剖析:1. 政治问题:政治是政治生态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包括贪污、受贿、权力寻租等现象。
使得政治失去公正性和民众的信任,严重阻碍了领导的有效运作。
2. 选举问题:选举过程中存在买票、拉票等现象,导致选举结果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受到怀疑。
一些政治势力利用选举来维持自身的利益,影响了政治选举的真实反映民意的功能。
3. 政治言论管制问题:政治生态中存在对言论自由的限制,一些政治势力利用言论管制来压制异见和批评声音。
这种压制不利于政治生态的发展,并阻碍了公众参与政治决策的积极性。
4. 族群关系问题:一些国家或地区存在严重的族群冲突和民族主义问题,这种情况会严重破坏政治生态的稳定性,并导致政治力量的分裂性。
建议:1. 强化反工作:加强对领导官员和公务员的监督,建立有效的举报机制和惩罚机制,提高领导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2. 改善选举制度:加强选举监督,确保选举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减少选举中的非法活动和干预行为。
同时,推行政治献金透明制度,减少政治资金的影响力。
3. 保护言论自由:加强对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取消对媒体和公民言论的限制,鼓励多元化的声音和观点的表达。
加强公共知识产权保护,避免知识专利权的滥用。
4. 加强民族关系的管理:加强对民族关系的管理,减少民族间的冲突,推动民族和谐。
加强教育,提升公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建立一个多元而包容的社会。
总之,改善政治生态需要领导、公民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领导应加强对政治生态的监督和管理,公民应积极参与政治决策和监督,社会应加强对政治参与的教育和培训。
只有形成一个健康、公正和民主的政治生态,才能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台湾的人口结构和民族组成
台湾的人口结构和民族组成
台湾的人口结构和民族组成相对多元。
以下是关于台湾人口结构和民族组成的一些主要特点:
1. 汉族:
- 汉族是台湾的主要民族群体,约占台湾总人口的98%。
- 汉族主要分为福建籍人口、客家籍人口以及外省籍人口,他们在台湾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2. 原住民族:
- 台湾原住民族是岛上最早的居民,约占台湾总人口的2%。
- 台湾原住民族主要包括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布农族、卑南族、鲁凯族、雅美族等。
3. 外国人:
- 台湾也有相当数量的外籍人口,包括劳工移民、留学生、外籍配偶等。
- 根据台湾法律,外籍人口需遵守相关法规,其权益与义务受到保护和规范。
4. 年龄结构:
- 台湾的年龄结构相对老龄化,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
-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发展,台湾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等挑战。
需要注意的是,台湾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地区,人口结构和民族组成在不断变化和丰富发展。
这种多元性也反映在台湾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以及社会价值观等方面。
台湾政府一直致力于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多元共融,并保障每个民族的文化权益。
论析台湾原住民权利运动
论文关键词:台湾原住民;困境;原权运动论文摘要:台湾原住民族的衰弱是近代台湾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
随着整个原住民族群边缘化程度加剧.原住民问题遂成为台湾社会一大社会难题。
为争取生存空间,维护少数民族权利,20世纪80年代,原住民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原住民权利运动”,简称“原权运动”。
在台湾政治“民主化”与“本土化”的双重作用下,“原权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该运动虽声势浩大,却因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波折不断;原住民群体的边缘地位也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在社会发展中难得实惠。
一、从中心到边缘:台湾原住民的现实困境台湾原住民指的是在明清时期大陆汉族人民大规模人台之前便居住在台湾岛内的土著。
连横有言:“台湾故东番之地,越在南纪,中倚层峦,四面环海,荒古以来,不通人世。
土番魑结,千百成群,裸体束腰,射飞逐走,犹是游牧之代。
以今石器考之,远在五千年前,高山之番,实为原始”…;同时,通过大量考古资料及人类学调查,台湾原住民已被证实确为台湾岛内最早的居住者和开拓者。
学界按汉化程度将其分为山地高山族与平埔族,前者包括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曹族、排湾族、鲁凯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等共九族,主要居于高山或海岛;后者通常指西拉雅、洪雅、巴布萨、巴则海、拍瀑拉、道卡则、凯达格兰、噶玛兰共八族,多分布于西部平原。
根据最新统计,台湾原住民约为4l万人,占总人口的1.8%2。
为方便研究,本文所谓的台湾原住民仅以山地高山族为指涉对象。
几千年来台湾原住民一直过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世界其他文明中心普遍隔绝的生活。
在这期间虽问或有外力介入,但对身处高山或海岛的台湾原住民而言,外来的影响微乎其微,仍保留较为完整且独立的原始部落形态。
然17世纪以降,台湾相继遭受西班牙、荷兰以及日本的殖民统治;经历了清政府治台期间的“理番政策”、“剃发归顺”;国民党“光复”及1949年的入主建设,外来影响开始在原住民的语言、服饰、生产生活以及宗教文化上挥之不去。
2010上海电大政治学案例分析题答案
从孙志刚事件可以看出政治参与的微观功能。
在发生孙志刚惨死事件后,由于全国各大媒体和网站的关注和追踪,在网民的强烈议论和关注下,得到了中央和相关政府机构的高度重视,案件得以迅速侦破,而且改变了长期以来对待外来人员的不公正政策。
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否正确,除了可以运用国家权利机构的多种形式的监督来加以约束和控制之外,公民和公民团体围绕政治权力展开的政治参与也使一种必不可少的监督。
//根据以上情况得出:政治参与可以减少政治决策上的失误。
正确决策的前提是获取充分的信息。
政治参与有利于克服权力滥用现象。
//通过此案例,使我学习如何发挥自己的政治作用,变得关心政治,增强对政治的信赖感,并感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正在发挥着正确的政治作用,从而感到一种满足感。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政治参与的过程镇南关,使我可以逐步的养成宽容和拖鞋的民主精神,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真正的现代公民。
从陕西省林业厅宣布发现华南虎,到引起广大网友质疑,最后证实确为虎照为假。
说明了人类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
随着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网络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已一起众多政治学者的极大关注。
//首先,在网络时代,政治参与主体有其独特的内涵,它既可以是传统意义上实名的公民概念,又可能是现代意义上匿名的或虚拟的“网民”身份。
说明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主体更具复杂性和隐秘性。
其次,从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手段上看,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和传统意义的政治参与有着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网络时代政治参与无论是形式上还是手段上都更加直接化和技术化。
//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兴起,对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上网提出了要求。
随着互联网和其他新兴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出现了以网路信息、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信息发散传播为动力的人际动员新模式。
可见,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新发展给传统的政治参与带来了活力,但是同时又可能激发政治参与的负面功能。
网民“我为伊狂”在人民网发表的文章,被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注意并已民间代表的身份被邀请参加座谈,表明了政治参与的微观功能。
萧功秦:台湾政治中的各派势力
96今天是来台湾的第12天,没有特别的安排。
这些天来我与各派学者叙谈,尤其是与台湾大学哲学系的一位J 教授的交流,受到启示特别大。
根据自己在台湾的亲身观察以及与各界人士的恳谈,大体上,可以按台湾人在两岸关系上的看法,把他们划分为深绿、中绿、浅绿,浅蓝、中蓝、深蓝、紫这七种类型。
这样,从急独派到急统派,可以纳入到一个光谱中来。
一、深绿派 即台独的基本教义派。
他们中的中坚分子是一些年纪已经七八十岁的“皇民”,这是一批有“台独使命感”的人,有“传教士”般的执着态度,李登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深绿派要求建立独立“国家”,凡是与中国大陆有关的一切事物,均在他们摒弃排斥之列。
他们的人数大概占全台湾人口的3%~5%。
为实现台独目标,他们甚至盼望流血冲突,在他们看来,这种冲突越早越好。
用他们的话来说,台湾人迄今为止,对大陆的共产党只有“不满”,或说“不喜欢”,而从“不喜欢”到“仇恨”,需要经过流血这一阶段。
只有在与大陆的对抗中流血,才能制造两岸间的族群仇恨,完成台湾“独立”的使命。
流血的效果深刻强烈,极易上升为仇恨。
而这正是台独事业所需要的。
他们说,所有“国家”的独立都要经过这一流血过程,“二·二八”流血事件最终造成了国民党的下台,美国脱离英国也是如此。
“台湾‘独立’什么都不缺,就缺仇恨。
有了仇恨,就有了‘独立’。
”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两岸之间流血不会导致中国大陆对台湾最终以武力统一,而是使台湾分裂为一个独立“国家”?深绿派会回答,只要台湾流血了,美国人按其保护自由人权的理想主义的天性,就会来帮助台湾人打抱不平,从而卷入战争。
如果你对他们说,美国卷入两岸战争,就会像在伊拉克那样,陷入无法脱身的困境,因此,美国不会轻易出兵卷入两岸战争。
他们的回答是,美国完全可以在不出兵情况下,通过远距离常规武器的精确打击与威慑,每天定点精确轰炸大陆几个军事与工业重点目标,迟早会迫使中国让步。
中国炸美国的核弹只有20颗,而美国炸中国的核弹则有2万颗,两者力量不成比例,中国决不具备与美国全面决战的实力。
台湾族群问题与“台独”势力的政治利用
Issues of Ethnic Groups in Taiwan and the Political Use of Influence of "Separation of Taiwan"
作者: 徐晓萍[1]
作者机构: [1]中共中央统战部,北京100055
出版物刊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9-33页
主题词: 台湾省;“台独”分子;族群问题
摘要:族群问题是当今台湾政治生活中的一大积弊。
每到政党竞选之时,族群问题就成为各政党争相操弄的选战工具。
其中,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台独”势力时族群问题、尤其是原住民身份的利用最为明显和突出。
“台独”势力对族群问题的政治利用不仅是出于其政党斗争的目的,更主要的是为其“去中国化”的“台独”目标服务。
日据时期台湾原住民族群关系
日据时期台湾原住民与台湾人的关系
Chapter
日本在*实行殖民统治后,试图通过强制同化政策将*原住民融入日本文化,这引发了原住民的强烈抗争和反抗。
殖民统治与原住民的抗争
日本殖民者通过各种手段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和资源,实行强制劳动政策,导致原住民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土地掠夺与资源控制
日据时期*原住民的生活状况
在日据时期,*原住民没有政治权利和地位,他们被视为“蕃人”或“生蕃”,其身份和地位远远低于日本殖民者和汉族移民。
日本殖民者通过设立“蕃童教育所”等机构来同化*原住民,让他们接受日本文化和语言,并在这些机构中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但即使在这些机构中培养出来的“精英”,他们的政治地位仍然非常低下,无法参与政治决策。
在日据时期,日本殖民者对高山族采取了“理蕃政策”,对平埔族则采取了“同化政策”,两种政策的实施导致了*原住民族群关系的紧张与冲突。
*原住民的分类与分布
在日据初期,由于殖民者的压迫和剥削,*原住民的生活遭受了极大的摧残。他们的房屋被烧毁,土地被夺走,被迫从事农业劳动和搬运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殖民者开始重视*原住民的劳动力价值,通过设立工场、学校和医院等设施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但这些改善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住民的贫困和被剥削的地位。
日本殖民者对原住民实行政治压迫,制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政策,如限制选举权、禁止使用本族语言等,加剧了族群关系的紧张。
政治压迫与不平等政策
历史背景与冲突原因
武装反抗与镇压
在日据时期,*原住民多次发动武装反抗,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和压迫。
武装反抗
日本殖民者对反抗的原住民进行残酷的镇压和报复,实施大规模的逮捕、审判和刑罚,使原住民遭受了极大的伤害和损失。
现代政治中的派系与派系政治研究——以台湾地区为参考
·政治文明研究摘要:派系与派系政治从来就是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考察现代政治中的派系与派系政治,我国的台湾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窗口。
国民党退到台湾以后,为了维系其统治地位,与地方派系建立了复杂的关系网络,民进党的崛起亦与选举政治启动后的台湾地方派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可以认为,台湾政党政治与派系政治之间是相互勾连的。
考察台湾的派系政治,侍从主义、关系网络、宗亲政治等重要的议题,可以发现这些议题造就了派系政治对台湾政治过程有着双重影响。
由于派系与派系政治的长期存在,未来台湾政治的发展仍然在某种程度上要受制于此。
关键词:台湾;派系;派系政治;统合制度;侍从主义中图分类号:D67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9)11-0031-10作者简介:桑玉成(1955—),男,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舒翠玲(1979—),女,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研究生。
①周伟:《台湾地方派系的兴起、功能与政党关系》,载《现代台湾研究》2011年第4期。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433)现代政治中的派系与派系政治研究桑玉成,舒翠玲湖北社会科学2019年第11期派系与派系政治从来就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关注点。
有政治必有形式各异的派系,有派系自然也就会对政治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因而形成所谓的派系政治。
毛泽东曾说,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那是说派系在一个党内存在的必然性。
那么,在现代政治研究中,何为派系,如何理解派系政治,派系政治对政治的正向发展以及负向影响如何认识等等,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本文以台湾地区的派系以及派系政治为参考对象,着重研究派系以及派系政治的一般理论问题,试图对现代政治中的派系与派系政治做一些学术上的分析。
一、选题及其意义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特殊的原因,台湾目前尚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
在这种分离状态下,台湾地区的政治状况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当前台湾社会中,族群问题是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
族群问题在台湾岛内存在已久,但是作为—个政治问题提出来,却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李登辉执政时期。
自陈水扁上台以来,台湾社会的族群问题越来越严重,岛内的各个族群逐渐呈现撕裂状态。
族群问题给台湾岛内政治带来了重要影响。
同时,由于“台独”势力借族群问题挑拨岛内省籍矛盾,造成许多台湾人民对国家认同产生扭曲,这将十分不利于祖国的统一。
一、台湾的族群划分
“族群”这个概念首先出现于现代西方政治学界,它是—个区别于“民族”的概念。
西方政治学界认为,民族主义发展到现代,很多国家内部的冲突已经无法用民族冲突来定义,因而就派生出了“族群”的概念。
其较为宽松的定义是指,在大的社会脉络中一群分享共同兴趣与价值的人组成的群体。
这样的群体有着共同的历史经验、历史记忆,还有共同的认同目标、利益认识和情感追求。
这种意识称之为“族群”意识。
在台湾,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也存在着所谓的族群。
并且按方言和省籍的不同,可分为原住民、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四大族群。
台湾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
早期的移民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年代。
其中最主要是来自大陆东南沿海一带的古越人的一支。
他们在与来自南洋群岛的马来人融合后,逐步演变为后来的高山族和平埔各族,他们自称原住民。
当前,原住民约占台湾总人口的2%。
原住民与汉民族在语言、宗教、习俗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这些文化差异正是原住民维持其族群边界的基础。
在台湾光复前,原住民保持了自己原有的文化体系。
但是光复后,由于当局的不当措施,他们的文化受到破坏,另一方面,原住民也受到汉族的欺凌与歧视,原住民的认同危机产生。
同时,原住民的族群意识也开始产生。
闽南人也称为“福佬人”、“鹤佬人”或“河洛人”,他们主要是从福建南部泉州、漳州等地迁入台湾的移民。
占全省人口的73%,是台湾民众中人口规模最大的一个群体。
起初,“闽南人”最初的族群意识以及族群认同来自于和客家人在开垦台湾时的争夺,没有涉及政治层面。
国民党政府逃台后,闽南人的族群意识开始有了变化。
由于国民党政权实行外省人对本省人的治理,闽南人开始突出自己“被压迫的地位”,开始形成自己的族群意识,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源。
客家人是两晋后自中原迁徙至闽粤等地的中原人及其后裔的总称,是五代以后新兴的一个汉族民系。
清朝康熙年间,客家人大规模迁入台湾。
由于迁入台湾的时间晚于闽南人,岛内肥沃的平原地区被闽南人占领,而人口和实力的差距使得客家人只好向南端和中北部的山区发展。
在这样的环境下,客家人不但传承着忠孝节义和耕读传家的客家精神,也养成了客家特有的刻苦与团结精神。
当前客家人人口约有300万~400万人,占台湾总人口数约13%~15%。
在国民党政权退踞台湾后,相对于后到的“外省人”,客家人属于“本省人”范畴。
台湾的“外省人”大约占台湾总人口的13%。
“外省人”是对随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倒台后迁入台湾的大陆各省人。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属性——都是“政治移民”,他们到达台湾后仍旧供职和认同国民党政权在台湾的体制,属于统治势力的组成部分。
一般而言,“外省人”在行政部门就职的比重远远大于其人口在台湾总人口中的比例。
在政治结构中,外省人明显处于优势地位。
然而,随着台湾“民主化”运动的推行和国民党本身的“本土化”。
以及其在政治选举中的失利,“外省人”受到排拒而产生了群体边缘化和危机感,他们越来越倾向于自身的“族群认同”。
二、“四大族群”格局下的矛盾冲突
一个社会中,如果同时具有多个有不同“族群意识”的群体,就可能产生矛盾冲突,出现“族群问题”。
这样的“族群问题”超越“阶级、种族、性别、宗教”,却具有历史的、文化的、利益的、情感的因素。
台湾住民按照一般习惯分为原住民、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四大族群,而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因素,在台湾族群关系中,主要呈现三组明显的互动,并围绕这
三组互动,产生了台湾社会存在的三大矛盾:原汉矛盾、闽客矛盾以及省籍矛盾。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三组矛盾分别成为台湾社会的主要矛盾。
(一)原汉矛盾。
原汉矛盾由来已久,但在当前台湾社会存在的三种类型的族群矛盾中,原住民与汉族之间的对立是最为轻微,也最容易为岛内人民所忽视。
原汉矛盾最早起源于早期大陆闽粤移民与台湾土著居民争夺资源。
在国民党逃台后,由于不当措施和统治压迫,导致原住民反抗意识产生,但相对于省籍矛盾,原汉矛盾相对缓和许多。
随着台湾“本土化”和“民主化”的开展,尤其是国民党失去政权之后,原汉矛盾在台湾社会已经较少提及。
(二)闽客矛盾。
闽客两大族群的矛盾最早可以追溯到早期开垦台湾的过程中。
当时闽客为了争夺土地水源等自然资源而进行械斗。
尽管由于实力的原因,客家人往往在争斗中处于下风,但由于客家人的集中,仍然成为了台湾岛内一个重要的群体。
民进党执政以后,人口最多的“闽南人族群”成为台湾社会中的“强势族群”。
随着闽南人族群意识加深,客家人越来越受到闽南人的打压。
“福佬中心主义”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在台湾,闽南人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台湾人”,闽南话才是“台湾话”。
台湾岛内著名客籍小说家黄娟曾借着小说中的主人翁这样地抱怨:“鹤佬人自称为台湾人,自己的语言为台湾话,到底是不是把我们当做台湾人,我们可不清楚
呢!”另外,由于客家人长期坚持中原文化的原因,在“统独”问题上也表现得与闽南人不相一致。
因此,在当前台湾社会中闽客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一大特征。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