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章 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34
2.复合生态系统对环境规划的指导作用 (1)要力求降低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使之 低于自然资源的再生速率或替代品的开发速 率; (2)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不能超出环境容 量; (3)人类度生态系统的冲击不能超过生态系 统的调节能力,不破坏生态平衡; (4)环境规划必须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及其发展速度。
24
四、 人地系统持续发展理论
(一)人地系统发展的动力学过程及持续发展的相互 作用
生存需求 资源 产品 享受需求 空间 资源
发展需求
地 技术进步 人
废气 生产排放 环境 废水 环境
25
生活排放
废渣
人类的生存、享受、发展三大需求驱动力成 了区域人地系统发展的真正动力源。人类生 产生活过程中的“三废”排放,是人类社会 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自然过程的反作用。 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进步是“人”与“地” 双向作用的桥梁和手段,它通过对“人”的 作用,提高人类作用于“地”的能力和人类 社会经济活动的水平;通过对“地”的作用, 增强了资源环境利用效益和恢复再生自净能 力。 在区域性环境规划过程必须清醒看到人地系 统的动力学作用关系,以科学技术进步作为 主要手段,强化环境规划的宏观指导管理作 用。
环境科学大辞典82环境容量的应用根据浓度排放标准限制各污染源的排放浓度环境规划的历史行业排放总量控制以某一行业的产值排放量作为控制标准环境容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域污染浓度103环境容量的局限性?对环境系统的理解不够全面?环境容量不足以涵盖环境对人类发展的支持能力?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环境规划不能很好地解决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问题
21
2、人地系统协调共生的熵变描述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人地系统遵循熵方程:
环境学基本理论
自然灾害
环境欣赏Biblioteka 五大环境问题不 和 谐 的 音 符
自然灾害
生态破坏 资源耗竭
环境污染 人口剧增
◆ 自然灾害
天文灾害 地质灾害
天体撞击、太阳辐射异常 电磁异暴、宇宙射线 火山、地震、岩崩
气象水文灾害 水灾、旱灾、风暴、冰雹、雪灾、热浪、寒
潮……
生物灾害
病虫害、森林火灾、物种灭绝……
以用品为例
70 自行车 年 代 手表 老 缝纫机 四 收音机 件
电话
80 年 代 六 大 件
音响
电视机 洗衣机 录音机 电冰箱 电风扇 收音机 影碟机
90 商品房 年 代 小汽车 三 大 电脑 件
手机 笔记本
物品种类不断增加,档次不断提高,物品越来越大众化
人类的创造
人的差异 文化背景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 灵感等偶然因素的差异
• 功能多样性
生态功能、资源功能、消纳功能……
自然环境多样性
人类需求与创造多样性
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
人类需求与创 造的多样性
• 人类的需求 • 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服务需求…… 衣 食 住 行 用 医 教 旅 健 闲· · · · · ·
各种产业、产业链、产业群以及产业网
•人类的创造 •创造的方式、过程和结果具有多样性
1
腔 肠 动 物
扁 形 动 物
线 性 动 物
环 节 动 物
软 体 动 物
动物
自 然 环 境
地 球 上 的 生 物
已知140万种,其中: 昆虫75万种,脊椎动物4.1万种, 高等植物25万种
不同的生命个体一般具有不同的遗传物质
同种类的生物一般具有相似的遗传物质
(完整)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学校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环境,这个环境很重要.如梅里尔说“学习者”是从自己的经验中建构自己意义的人,我们大家都是学习者,但是只有那些能使自己忍受精心策划教学情境的人才才是学生。
其实我们现在的所谓的学生都是在一定定型的教学模式下接受教学,因此缺少创新,思想呆滞,因此不是真正的学生,也没有真正学到知识和去应用它。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介绍了一些学习理论新的一些进展,这些理论有望成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基础,这种环境将给养一种新型的学习.这些研究者认为“学习不是传输的过程,也不是批判的过程。
学习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因此理论不再是空洞而抽象的,而是具体而可感的。
这也是我觉得本书写得深入我心.同时看完这本书后看到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新的概念,这些理论和概念在深度和广度有个很大的提升。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下面分章来谈谈我对本书的感受。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很久就听说现在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这个以学生为中心在现实中确实很难实现,而在本章中,引入了贯一学习环境,该环境把与建构主义认识相关的基础,假设和方法结合起来,并设计了这种学习环境的原则。
贯一设计要求考虑每一个基础,使各个基础之间的协调性能达到最优程度。
贯一设计的实践有几个基本条件(1)设计必须根植于普遍接受的理论框架,只有核心一致学习环境才能得到延伸;(2)方法必须与研究的结果一致。
(3)贯一设计及其框架在后继的应用中要得到反复的验证。
而许多教学环境设计都是不能达到贯一设计的基本条件,或者就是按照某个理论直接设计,根本不会考虑实施的效果和学习者真正想要学习的东西。
不过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和贯一设计主要的认知基础和假设还是一样的。
但是建构主义认识论还是很少在课堂里面进行实践的.在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积极建构意义.自己选择和追求自身的兴趣的机会,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大责任。
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本课讨论内容
1.环境规划是一门实用性科学,为什么要进行环境规划 理论基础的研究:
2.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环境规 划的作用?
3.如何理解环境承载力概念,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之 间能够等量代换吗?对现代环境规划的作用?
4.讨论系统科学理论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5.空间结构理论具体研究内容是什么?能给环境规划的
以人为本,自然协调原则; 因地制宜,规模适度原则; 仿效自然,园林绿化原则; 整体协同,良性循环原则;
5.空间结构理论具体研究内容是什么?能给环境 规划的指导作用是什么?
生态空间结构原理
趋适原理:与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结合、与城 市形态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遗传基因延续, 自然环境容量的适应和土地利用的生态高效性、 结构完整性与形态合理性。
指导环境规划的价值观; 构建学科体系; 构建科学的运行程序
2.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理 论对环境规划的作用?
定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
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内涵:
自然属性:生态持续性; 社会属性:在生存不超出维护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情
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 经济属性:在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时,从资产中可能得
发展原理
(1)空间扩展趋势的合理性 (2)扩建结构拓展的生态保障性; (3)空间结构的安全性 (4)空间结构的灵活性 (5)空间资源储备性 (6)空间资源公平性 (7)生态环境趋好性
5.空间结构理论具体研究内容是什么?能给环境 规划的指导作用是什么?
区域管治理论
强调在一个开发的系统中,各种利益相关 方共同参与区域管理,强调以规划为先导,采 用标准化的方法,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采取 全面和综合的方法,有效改善区域管理。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论文》读书笔记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论文》读书笔记开始读《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一章一篇文章,集中了有关学习与意义制定理论的描述,包括:社会共享认知、情境学习、日常认知和日常推理、活动理论、生态心理学、分布式认知以及基于案例的学习。
该书由乔纳森主编,郑太年、任友群翻译,高文老师审校,是《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之一,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一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作者:兰德(Susan M. Land),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汉纳芬(Michael J. Hannafin)乔治亚大学本章致力于发展一个更原则性的方法来连接教学、学习和技术,介绍了贯一学习环境(把建构主义认识论相关的基础、假设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明确了设计这种学习环境的基本原则。
文章列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认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学习理论和环境建设工作,指出“他们共享着关于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习的重要性的相同的假设和价值观”,但“没有统一的理论来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设计(Hannafin & Land,1997)”。
由此为切入点,作者提出了贯一设计及其原则。
1、什么是贯一设计?贯一设计就是“建立在已有的人类学习理论和研究基础上的过程和程序的系统执行”(Hannafin, Hannafin, Land & Oliver, 1997,P.102)。
强调核心基础和假设的精致协调,强调方法与手段以与其认识论一致的方式相联系。
它提供了一个框架,将不同的设计实践和相关思想系统的基本信条整合在一起。
2、贯一设计的基础和假设(1)心理学基础。
强调个与个体如何思考和学习相关的理论和研究。
(2)教学论基础。
提出了环境的给养和活动,这一基础应与相应的心理学基础相联系。
(3)技术基础。
影响到媒体如何支持、限制或加强学习环境。
不同的媒体可以被用来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学习,但技术的贯一性应用于特定的情况下的特定认识论框架有关。
(4)文化基础。
反映了学习共同体的主导性价值观。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理论基础
摘要】从学习理论的发展角度,简述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论述建构主义理论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基石;分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概念和特征;最后研究了有意义学习的特征,并主张将其作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指导,为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学习者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境脉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认识论和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各种创新的和令人激动的学习环境,刺激了研究者和教育者去拓展学习的概念和学习环境的设计。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Learner-centered environments)提供了互动的、鼓励性的活动,能满足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在不同复杂程度下进行学习,加深理解。
而技术则经常被用来作为支持实验、操作和观念产生的工具(Jonassen, 2000)。
因此,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已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它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掌握它的基本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学习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认识论是学习者中心学习环境的基石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习理论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
当代的学习理论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设计的客观主义基础。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单向的传输。
在教学设计中,行为心理学家在传统的交流过程中加入了实践和反馈,他们认为如果学习会导致行为发生变化,则可以通过强化练习来控制行为。
不同的学习策略(重复练习、记忆等)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吸收教师的知识。
在此基础上的教学往往强调重复练习,像肌肉训练一样来训练大脑的功能;而信息加工理论把学习看作是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对符号和图形的处理来得到客观知识,这种理论下的学习活动强调的是程序化的教学过程。
这两者都曾主宰了全世界的教育界,并对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而且虽然遭到各种批评,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
学习理论在过去十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学习的本体论、认识论和现象学上出现了不同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新概念,即社会文化的、建构主义的学习概念。
学习环境基础知识小学环境基础
学习环境基础知识小学环境基础小朋友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些有趣又重要的环境基础知识吧!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非常美丽和奇妙,有高高的山、流淌的河、广阔的草原,还有蔚蓝的大海。
但你知道吗,我们的环境也需要我们好好保护和珍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环境。
环境呀,就是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就是那些天生就存在的东西,像太阳、月亮、星星、空气、水、土地、植物和动物等等。
而人工环境呢,则是人类自己建造和创造出来的,比如我们住的房子、走的马路、上学的学校。
那为什么我们要学习环境知识呢?这是因为环境对我们的生活太重要啦!好的环境能让我们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比如,新鲜的空气能让我们呼吸顺畅,干净的水可以让我们解渴、做饭、洗澡。
如果环境不好,有很多污染,那我们就可能会生病,甚至没办法好好生活。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环境中的一些重要元素。
先讲讲空气。
空气是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
但是,如果空气中有很多灰尘、烟雾或者有害气体,比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那对我们的身体可就不好啦。
所以,我们要爱护环境,减少工厂排放的废气,多坐公交车或者骑自行车,这样就能让空气更清新。
再看看水。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我们就活不下去。
可是,现在有些河流被污染了,水变得又脏又臭。
这是因为有人往河里扔垃圾,工厂把污水排进河里。
我们要节约用水,洗完手记得关好水龙头,不要随意污染水资源。
然后是土地。
土地能让植物生长,给我们提供粮食和蔬菜。
但是,如果我们过度开垦土地,或者使用太多的化肥和农药,土地就会变得贫瘠,长不出好的庄稼。
还有植物和动物。
植物能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让空气更清新。
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它们和我们一起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我们要保护森林,不要乱砍滥伐,也要爱护动物,不要伤害它们。
那么,作为小学生,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比如,在学校里,我们要保持教室和校园的整洁,不乱扔垃圾。
看到地上有垃圾,主动捡起来扔进垃圾桶。
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_心理学视角
在促进学习者发展方面, 学习环境设计注重的 是学习者高阶能力的发展。 它是对传统教学设计局 限于低阶能力的一种制衡与超越, 是对知识时代特 点和个人发展要求的自觉回应。 即通过有效的学习 环境设计,促进学习者在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 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 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十大方面的能力获得有效 发展 [6]。
··
理论与争鸣
文章编号:1006—9860(2011)06—0030—09
总第 293 期 中国电化教育 2011.6
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
本科心理学论文辅
心理学视角 导 扣扣七八七零三
*
七零八三
钟志贤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27)
摘要:学习环境设计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隐喻。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学习环境设计需要适切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学视角 教育学尤其是教学理论主要关注如何表现要学
习的内容或领域, 如何为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提供适 切的支持。 学习者发展的需求是多维、多面和多层次 的,体现出不同的差异,因而需要不同的教学活动模 式支持,如“个体—接受、个体—探究、群体—接受、 群体—探究”等等。 不同的教学活动模式有不同的教 学策略,例如直接教学(讲授式)特别强调目标结果 的明晰确定性、层级结构和基于目标的活动,其评价 是建立在客观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 以学习者为中 心的学习环境通常是基于情境的教育学方法, 例如 抛锚式和支架式教学。 各种教学模式共同构成丰富 的教学策略,以支持学习者不同方面的发展。 教学观 直接建立在学习观的基础上,因此,将心理学和教育 学理论基础相互结合在一起, 便反映了对学习本质 理念、所运用的方法和策略、所要学习内容的组织方 式和对学习者支持条件的综合把握。
论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
论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生态环境愈发重视,环境设计行业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行业。
而理论无疑是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基础,当学生能掌握理论知识才能有效地学习环境设计知识,这样才能得到环境设计人才的支持,促使环境设计行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环境设计环境设计理论环境美学当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能依据理论知识,结合社会对于环境设计和环境发展的要求,才能设计出符合社会生态环境的环境设计作品。
以此,有效促使我国社会与健康生态环境的同步健康发展。
作为环境设计人员应积极地学习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与环境设计实践结合在一起,创新各种环境设计的方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环境设计的能力,成为社会所需的优秀环境设计人才。
一、学习环境设计的问题与解决方法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环境设计”与工业设计、工艺美术等专业并列成为设计学门类下的专业之一,尽管环境设计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新兴行业,但是学生在学习环境设计知识的过程之中,却过于偏重实践缺乏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这就使得学生一直在运用“拿来主义”的方式进行环境设计,却无法设计出真正符合社会要求环境艺术作品。
这正是由于学生缺乏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其一直在学习艺术学、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却没有有针对性地学习环境艺术课程知识,使得本专业没有自成体系的评价方法与理论,导致学生也无法直接找到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知识,使得其学习效果越来越低下。
为有效地解决学生无法学习环境设计理论基础知识的问题,相关的教职人员应进行对环境设计体系理论和评价方法的深度探究,应正确地认识当代环境美学与传统美学的思辨与论争对环境设计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应用艺术学、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开展理论教学的过程之中,也应整合当代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建立符合学生所需的完善的环境设计理论体系。
而学生也应正确地认识到环境设计的学习离不来理论的知识,在学习环境设计实例的机遇之中,也应进行对这些环境设计体系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才能正确地认识到环境设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其能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自信,深度学习各种环境设计理论知识,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环境设计之中,促使其环境设计能力的不断提升,使其能设计出各种优秀的环境艺术作品。
环境基础知识点总结
环境基础知识点总结环境是指生物体存在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的总和,是生物或生物体系存在的物质、能量、空间的总和。
环境包括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物理环境等多个方面。
环境是生物体和生物体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生理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意义。
一、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是指生物体存在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的总和,是生物或生物体系存在的物质、能量、空间的总和。
环境包括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物理环境等多个方面。
环境是生物体和生物体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生理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意义。
二、环境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环境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环境分类包括:1.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体和非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包括陆地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环境两大类。
陆地生态环境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不同类型的环境;水域生态环境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湿地等不同类型的环境。
生态环境的研究是生态学的基础内容之一,对于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社会生活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居住等各个方面的环境。
社会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所以改善社会环境对于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自然地理的环境,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自然要素。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是人类文明的源泉。
自然环境的破坏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保护自然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4. 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是指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场所。
文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也对每个人的思想观念有一定的影响。
多模态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
多模态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多模态学习环境指的是一种结合多种信息传递方式(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的学习场所或平台。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求。
因此,多模态学习环境逐渐受到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重视,并逐步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理论基础。
在探讨多模态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其核心概念。
多模态学习强调通过各种表达形式的结合,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与理解。
这种学习环境的设计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信息的内化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理论基础包括认知理论、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多模态理论等多个方面。
认知心理学为多模态学习环境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学习者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设计师需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以降低认知负荷,提升学习效果。
多模态学习环境通过不同的信息模态相互补充,可以帮助学习者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减轻认知负担。
例如,图像和文本结合的方式能够增强信息的可理解性,提高学习者的记忆效果。
在认知理论中,信息加工理论也占有重要地位。
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在接收信息后,会经历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在多模态学习环境中,不同类型的信息可以通过多重通道输入,形成更丰富的认知图景。
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信息的深度加工,也提升了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设计合理的多模态学习环境能够有效提升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学习理论为多模态学习环境提供了多元的视角。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学习是一种行为的改变,在多模态环境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模态的刺激,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行为反应。
在这一框架下,反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及时、有效的反馈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此同时,通过多模态的反馈,学习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进程。
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者是知识构建的主体,其学习过程是主动和社会化的。
多模态学习环境鼓励学习者通过不同的资源和工具进行探索和合作,促进知识的共同建构。
高效学习环境构建的理论基础
高效学习环境构建的理论基础构建高效学习环境是教育工作者始终追求的目标之一,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建立在稳固的理论基础之上。
高效学习环境的构建不仅仅是简单地添置设备或调整布局,更需要依托于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的支撑,以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学业的提升。
首先,心理学理论是构建高效学习环境的重要基础之一。
心理学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规律,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关于学习过程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参考。
例如,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导着我们如何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技能提升;情感心理学理论能够帮助我们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投入。
其次,教育学理论也是构建高效学习环境的不可或缺之部分。
教育学研究帮助我们了解教学与学习的本质,指导着我们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活动,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例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角色,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差异化教学理论则注重个体差异,提倡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环境心理学理论也对构建高效学习环境提供了启示。
环境心理学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导着我们如何设计和优化学习空间,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因素。
例如,根据空间认知理论,我们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来设计教室布局,使得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合作学习和获取知识。
综上所述,高效学习环境的构建离不开心理学、教育学和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支持。
通过充分利用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调控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业水平。
当然,构建高效学习环境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完善和优化,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最大化。
环境学基础知识大全
环境学基础知识大全
环境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了解环境学的基础知识对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档将介绍环境学的基础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环境学的概念和原理。
一、环境学概述
- 环境学的定义和范围
- 环境学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二、生态学基础
-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物种与生物群落
- 生态位和生态位类型
- 生态系统发展阶段
- 生态平衡和生态破坏
三、环境问题与影响
- 水污染及其影响
- 大气污染及其影响
- 土壤污染及其影响
- 噪音污染及其影响
- 光污染及其影响
四、环境保护措施
- 环境管理和政策法规
- 污染治理技术
-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践
- 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五、全球环境问题
- 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
- 生物多样性保护
- 野生动植物保护
- 可持续城市规划
六、环境教育和意识提升- 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
- 媒体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
- 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本文档提供了环境学基础知识的全面概述,对于对环境学感兴趣的读者和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人士都非常有用。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改善我们的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第一节环境承载力一、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一)环境系统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丰富多样、层次不一的元素组成,形成极其复杂的结构并能不断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维持自身稳态运动,这是一个巨大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研究环境系统可以从其功能入手,通过与人类系统的相互输入输出关系来掌握系统的整体特征,环境规划学正是侧重于从环境系统的功能角度来进行研究。
(二)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环境规划既要研究环境系统本身规律,如人类排放出的污染物的传输和自净过程,又要研究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以便有效地减少环境破坏、治理污染。
二、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规划(一)环境容量1、概念:根据《环境科学大辞典》中的定义: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由于环境容量的概念较多地使用于环境规划中,而在做环境规划时一般不去研究环境的自净机制,所以可以用环境浓度标准值与背景值之差,并通过一定的输入输出关系转换成排放量,即以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作为环境容量,也就是简化表达的环境容量。
2、应用目前较为通用的利用环境容量进行区域环境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继而控制区域污染浓度。
例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程序为:(1)利用各种模型预测未来的环境质量;(2)通过浓度、排放量转换关系计算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削减量;(3)最后得出综合治理方案。
整个程序的核心或理论基础是环境容量,而其它的数学和经济方法都是其支持手段。
3、应用中存在的问题(1)对环境系统的理解不够全面如果将环境这样一个复杂的维持自组织的系统,视为一个容纳废弃物的“容器”,显然是不合适的,环境容量应是一个描述系统特征的、与人类社会行为息息相关的量。
(2)环境容量不足以涵盖环境对人类发展的支持能力环境容量的概念表述了环境具有容纳污染物的能力,但这只是环境功能的一部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支持作用远大于环境容量这一概念的内涵,环境还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能源,为人类提供各种精神财富和文化载体。
论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
论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如何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支持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已逐渐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
本文对“社会-文化观”下的情境认知理论、活动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等三种理论的主要观点加以概括,并详细分析了它们为学习环境设计所提供的指导原则。
笔者认为,好的学习环境设计应该得到理论的指导但不能成为理论的奴隶,设计者应该根据具体学习情境的约束和给养,为学习者尽可能地提供真实的情境、活动和任务。
标签:学习环境,情境认知,活动理论,分布式认知一、引言学习环境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外部环境,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和促进能力生成的外部条件。
学习环境以丰富的学习资源、认知工具支持学习者在交互中建构个人意义。
因此,如何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支持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已逐渐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
学习环境设计的兴起源于社会文化的背景、物质技术的背景及认知科学、教育学、哲学思想与理论的背景[1]。
社会文化背景是学习环境设计生长的土壤,社会发展需要是学习环境设计发展的直接原动力,现代科技发展为学习环境设计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认知科学理论揭示人们如何获得、组织、运用知识及技能,教育科学揭示教育的本质、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结构、教育制度、教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等,哲学则为学习环境设计提供一般认识论、方法论上的指导。
二、学习环境的定义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曾从自己的研究视角对“学习环境”进行了界定,典型的学习环境定义有以下几种。
Wilson(1995)认为,学习环境是这样一个场所,学习者在这里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并且使用多种工具和信息资源相互支持,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以达到学习目标[2]。
荷兰学者Kirschner(1997)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能找到充分的信息资料和教学辅助手段的地方,借助学习环境,学习者能够有机会去根据自身的情况及其与他人的关系去构建定向基础,决定他们将介入的目标与活动[3]。
国内对学习环境较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96年,朱晓鸽在其论文中指出,学习环境指的是一种面对面的发生在学生与学习资源交流的学习过程[4]。
教育环境基础知识
教育环境基础知识教育环境是指影响学生研究和教育的各种因素和条件。
了解教育环境的基础知识对于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决策者来说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教育环境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因素。
教育环境的定义教育环境包括了学校设施、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教育政策、社会文化背景等多个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学生的研究环境和教育质量的保障。
教育环境的重要因素1. 学校设施:学校设施是学生研究和成长的基础设施,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设施等。
良好的学校设施能够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和有利于研究的环境。
学校设施:学校设施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基础设施,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设施等。
良好的学校设施能够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和有利于学习的环境。
2.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设备等。
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设备等。
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教育环境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研究成果。
拥有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是一个优质教育环境的重要保障。
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教育环境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果。
拥有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是一个优质教育环境的重要保障。
4. 教育政策:教育政策对教育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教育政策能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促进教育的公平和发展。
教育政策:教育政策对教育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教育政策能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促进教育的公平和发展。
5. 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影响着教育环境的特点和需求。
不同地区的文化俗和社会背景会对教育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影响着教育环境的特点和需求。
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和社会背景会对教育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总结教育环境是一个多方面的概念,它涉及到学校设施、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教育政策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多个因素。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理论基础
摘要】从学习理论的发展角度,简述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论述建构主义理论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基石;分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概念和特征;最后研究了有意义学习的特征,并主张将其作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指导,为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学习者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境脉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认识论和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各种创新的和令人激动的学习环境,刺激了研究者和教育者去拓展学习的概念和学习环境的设计。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Learner-centered environments)提供了互动的、鼓励性的活动,能满足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在不同复杂程度下进行学习,加深理解。
而技术则经常被用来作为支持实验、操作和观念产生的工具(Jonassen, 2000)。
因此,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已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它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掌握它的基本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学习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认识论是学习者中心学习环境的基石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习理论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
当代的学习理论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设计的客观主义基础。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单向的传输。
在教学设计中,行为心理学家在传统的交流过程中加入了实践和反馈,他们认为如果学习会导致行为发生变化,则可以通过强化练习来控制行为。
不同的学习策略(重复练习、记忆等)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吸收教师的知识。
在此基础上的教学往往强调重复练习,像肌肉训练一样来训练大脑的功能;而信息加工理论把学习看作是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对符号和图形的处理来得到客观知识,这种理论下的学习活动强调的是程序化的教学过程。
这两者都曾主宰了全世界的教育界,并对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而且虽然遭到各种批评,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
学习理论在过去十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学习的本体论、认识论和现象学上出现了不同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新概念,即社会文化的、建构主义的学习概念。
高效学习环境构建的理论探讨
高效学习环境构建的理论探讨在当今信息爆炸与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学习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
构建高效的学习环境已成为教育者、心理学家及学习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高效的学习环境不仅影响学习者的学业绩效,还直接关系到其心理健康和整体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高效学习环境的构建及其相关理论依据。
一、环境因素对学习的影响环境因素对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物理环境、社交环境和情感环境等。
研究表明,舒适的物理环境,如光线、温度和噪声水平,能够显著提升学习者的注意力和学习效率。
例如,自然光的引入不仅能改善学习者的情绪,还能增强记忆力与创造力。
因此,教室的设计应考虑光照的布局,避免过于明亮或昏暗的环境。
社交环境,包括同伴关系和师生互动,同样是学习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积极的社交互动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归属感,促进合作学习和知识共享。
当学习者在良好的社交环境中,能够更好地激发内在动机,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育者在设计课程时,应创造积极的互动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学习。
情感环境则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情绪的稳定与积极能够提高学习者的集中力与参与度。
研究表明,情感支持能够降低学习者的焦虑感,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压力。
二、个体差异与学习环境的适应学习者个体差异无处不在,包括学习风格、兴趣爱好以及认知能力等。
这种差异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构建学习环境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个体的独特性。
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为灵活和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例如,部分学习者倾向于通过视觉材料获得信息,而另一些学习者则更喜欢通过动手实践来学习。
因此,融入多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应用适应性学习技术和个性化学习平台也为高效学习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持。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与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资源与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的全部内容。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学校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环境,这个环境很重要。
如梅里尔说“学习者”是从自己的经验中建构自己意义的人,我们大家都是学习者,但是只有那些能使自己忍受精心策划教学情境的人才才是学生.其实我们现在的所谓的学生都是在一定定型的教学模式下接受教学,因此缺少创新,思想呆滞,因此不是真正的学生,也没有真正学到知识和去应用它。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介绍了一些学习理论新的一些进展,这些理论有望成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基础,这种环境将给养一种新型的学习。
这些研究者认为“学习不是传输的过程,也不是批判的过程.学习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因此理论不再是空洞而抽象的,而是具体而可感的。
这也是我觉得本书写得深入我心.同时看完这本书后看到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新的概念,这些理论和概念在深度和广度有个很大的提升。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下面分章来谈谈我对本书的感受。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很久就听说现在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这个以学生为中心在现实中确实很难实现,而在本章中,引入了贯一学习环境,该环境把与建构主义认识相关的基础,假设和方法结合起来,并设计了这种学习环境的原则。
贯一设计要求考虑每一个基础,使各个基础之间的协调性能达到最优程度.贯一设计的实践有几个基本条件(1)设计必须根植于普遍接受的理论框架,只有核心一致学习环境才能得到延伸;(2)方法必须与研究的结果一致。
(3)贯一设计及其框架在后继的应用中要得到反复的验证.而许多教学环境设计都是不能达到贯一设计的基本条件,或者就是按
照某个理论直接设计,根本不会考虑实施的效果和学习者真正想要学习的东西。
不过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和贯一设计主要的认知基础和假设还是一样的。
但是建构主义认识论还是很少在课堂里面进行实践的.在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积极建构意义.自己选择和追求自身的兴趣的机会,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大责任。
这让我想到老师那天对我所说要看个人的兴趣,然后形成自己的方向,不能急于求成。
这点感受颇深.还有一点就是“情境化思维与真实情境”它强调知识、思维和学习的境脉是相互紧密联系的。
虽然所有的学习都是基于境脉的,但是不是所有的境脉都同样支持知识的应用。
学生不是利用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标准方程去解决问题,而是去创造独特的方法来解决多个观点和方法的复杂问题.这个也是现在教学老师和学生都要努力的,现在学生不懂的知识就是想老师直接给个答案,然后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解决问题,所以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发展,教学也没有达到真正的目的。
所以真如本章所说,必须不断努力,既要使设计实践更贯一性,还要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相联系.
二、从实习场到实践共同体
这对我说是一个新的概念。
首先实习场的设计要求(1)进行专业领域的相关实践。
学习这必须是经过专业知识的实践而不是在学校听一些理论的知识。
提倡从做中学,现在我们的教学绝大多数是课本理论知识,真正实践的很少。
(2)思维和技能对的指导和建模。
教师的角色不仅是作为内容上的专家,而且是一个学习问题解决的专家.要对学生有一个很好的引导,我觉得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反思的机会。
在实习场中反思是中心
的地位,它给个体反思,我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作为一个积极、严格的和分析的过程,反思和重要,而我们自己的学习中,很少有反思。
因为觉得就是教学计划要求,要得学分,所以要学。
(4)工作是合作性和社会性的。
现在越来越强调合作学习,一个人的力量是抵不过团体的,完成一项任务需要很多交流和不同人才的合作。
(5)学习的情境脉络具有激励性.学习环境中,不能让学生只去探索自己的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把学生引入共同体和共同体探索的问题中。
要吸引学生去学习去挑战.接着实践共同体:共同体并不是一起出现,有一个明确界定身份的小组,或者存在可以看见的社会界限。
它意味着对一个活动系统的参与,在这个活动系统中,对于他们在干什么,这在他们的生活中意味着什么,对他们的共同体意味着什么,参与者有着共同的理解。
也就是共同体是有共同的文化历史传统,包括共享的目标、理解和实践;个体成为相互依赖的一个部分;能进行共同体的再生产,再生产是伴随着新成员跟其他老手而进行的.这两个概念我觉得好拗口,虽然理解字面意思,但是我自己不懂怎么样概述到我自己的学习中去。
三、理论与实践境脉中的情境认知
情境认知是一个研究方法,跨越了许多学科和目标,涉及对于知识和行动的社会的、行为的、心理的、神经的观点。
行为主义把学习主要是看作反应的获得和强化。
信息加工论主要是意义的建构和形成。
而情境的认知试图纠正认知的符号计算方法的一些不足,集中于有意识的推理和思维,把个人认知放在更大的物理和社会的情境脉络中,包含了文化性建构的工具和意义。
作为社会
活动的意义建构,思维和意义建构也来自情境认知理论的社会文化阵营,情境在历史脉络中才有意义。
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和参与者不再是最佳的学习理论,而是重视具体情境的约束和给养。
理论也是由助于界定情境的,具体条件所要求的解决办法,是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情境化的,它不是通过抽象的理论、研究和概括形成的。
所以学习环境的设计要考虑实践境脉中的情境认知而不是纯理论性的东西,怎么样实现情境化脉络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设计的情境观要让学生形成有价值的实践。
我认为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四、活动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框架
活动理论是一个不断演化的活动系统,活动理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框架,可以用于分析活动系统以设计SCLE。
SCLE的要素包括问题/项目空间也就是(1)问题情境脉络、任何问题的物理的、社会文化的和组织的情境脉络,都有助于对项目进行限制和界定;(2)问题提出,问题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模拟情境脉络中遇到的问题就像我们在做每件事情时候都应考虑做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突发情况、(3)问题操纵空间.学生自己不能掌握问题,所以操纵问题中的现象并观测操纵结果是十分重要的。
应用活动系统理论设计SCLEs的过程包括(1)明确活动系统的意图(2)分析活动系统的成分(3)分析活动的子系统(4)分析子系统的活动结构。
(5)分析活动系统中的矛盾.这样学生就处在真实的学习活动中。
但是在大多数课堂中,真实的学习结果与社会预期和师生的努力是不符的,我们不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有时候是厌烦学习,这样SCLEs应用起来也是没有效果的,所以教学设计者或
是教师需要判断,那些是会促进或是阻碍教育活动系统的发展,学习者是不是能在SCLEs中受益.这也是需要努力的。
五、分布式认知:特征与设计
分布式认知要求在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共享认知活动。
学生和教师间的权力平衡朝着有利于学生一方面转变。
与分布式认知观意合的理论观点是情境论和生态心理学框架。
它强调将设计者的分析单位,从参与在头脑中进行认知的个人转向考虑在社会和物质境脉中参与认知活动的个人。
从生态心理学的观点看,物理支持者各具体类型的同这些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在教育中,教师感兴趣的往往不仅是客体的物质给养,还包括具体种类智能制品的认知给养。
新的、高度交互的、高度网络化的媒介,推动人们探讨一种有意义交互和远程协作反应灵敏的框架。
分布式认知观将社会——物质境脉引入理论的思考中,这是与建构主义的不同。
这章出现了智能制品和技术给养两个新词,分布式认知观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真实世界而不是设计的世界中的人和制品之间的分布。
它结合了生态心理学的观点,强调了设计者具体支持形式的认知学习的重要性.这也是它的精华之处.
六、从感知-—行动系统看学习的生态心理观
做中学是一个社会过程,在过程中,意义是协商生产的,目标源于社会过程,成功也是在情境脉络中获得的.从生态心理学家的观点看,分析单位是行动者——环境交互。
如果个体没有给予充分的机会进行动机,对于环境给养的探测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教学设计是一个创设环境的过程,这个环境要给养有意义的真实活动。
创设促成朝向这些目标前进的学习环境。
因为动机不是个
人头脑内部的激发行为的力量,而是行动者-—环境交互作用的一个属性。
当前的情境的给养和采取的目的越符合,个人就越能达到最佳的学习。
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是一项大的工程,以这种解放的思想来教学无疑是教育的重大改变。
七、社会共享认知:系统设计和合作研究的组织
从对第五维度核心原则外显的、正式的、反思的陈述中,已经遇到并解决了多重情境脉络的现实问题。
分工和共享,都有助于增强改变相对境脉。
社会共享认知重要的一点就是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就是不同地方对于参与各方(实施者、研究者、孩子、大学生、社区站点所有者、)的多样化处理。
在致力于设计文化多样性活动系统的过程中,一个目标就是:始终如一的投资,知识、创造性和责任的共享和为了未来的规划。
对于可持续研究者来说,要分析信息,理解他人的经验,并对自己的选择进行反思.这就最美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