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名师黄希庭讲义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对象:正常成年人领域:个人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性质:静态的角度
4、分类:
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认知、情感、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心境、灵感)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二)相关研究
(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六章感觉
⼼理学导论(黄希庭第⼆版)第六章感觉第六章感觉
第⼀节概述
⼀、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个体对刺激物作⽤于某感受器所产⽣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
感觉使个体觉知到刺激的存在,分辨出刺激的个别属性(看到⽼师在讲课)
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第⼀步,是我们关于世界⼀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纯粹的感觉是不存在的。
⼆、感觉信息的神经加⼯
感觉信息的神经加⼯的三个主要环节:
1、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机体的感受器,也是过滤器,它们只反应
某种类型的刺激,⽽完全不反应其它种类的刺激。
感觉器官的主动探索活动是感觉信息加⼯的必要条件之⼀。(我们
⾛到⼀个地⽅,眼睛会主动观察周围)
2、传⼊神经的活动:传⼊神经的活动。
编码:体内外的信息在传⼊神经通路中是以单个神经元或⼀群神经元的电位
形式呈现的。神经细胞的电事件以某种⽅式代表或表⽰作⽤于机体⾝上的刺
激
3、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脑⽪质的活动:从感受器经脑的各部最后
到达⼤脑⽪质是由⼀系列神经元连接起来的。感觉信息在到达⼤
脑⽪质之前都要经过⽪质下中枢的各中继核。中继核不是⼀个简
单的接⼒站,它们都有进⼀步加⼯信息的作⽤。感觉传导系统中
较低⽔平上的简单信息加⼯为复杂的⽪质⽔平上的信息加⼯准
备好适当的输⼊。最后⽪质的感觉代表区接受丘脑传来的信息,
它按严格配置接收传来的信息。然后⼜从该区域将信息再输送⾄
联络区进⾏更⾼级的加⼯,这样就产⽣了感觉经验。
三、感觉的种类
1、根据感觉刺激是来⾃有机体外部还是内部
外部感觉:接受机体外的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阳光温暖)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的刺激,反映⾝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精讲感觉【圣才出品】
第7章知觉[视频讲解]
7.1本章要点
●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知觉的加工机制包括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
●知觉具有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四个主要特征。
●视空间知觉的线索包括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听空间知觉的线索包括单耳线索和双耳线索。
●时间和空间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彼此很难分割。时间对空间产生影响的经典例子是tau效应(tau effect)。
●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错觉(iIlusion)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7.2重难点导学
一、概述
1.知觉的含义
(1)含义
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2)与感觉关系
感觉与知觉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是其性质不同。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依赖于刺激;知觉虽以感觉为基础,但是不受刺激限制,还设计到记忆、思维等心理成分。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
2.知觉的信息加工机制:
(1)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加工)
a.含义
这是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成了知觉。持这种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感受器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就是我们知觉所需要的一切,无须复杂的思维推理等高级认知过程的参与,我们就直接知觉到了周围环境。而这种直接知觉环境的能力是由人的生物性决定的。
b.理论模型
①第一种假说称为模板论,认为人们在头脑中储存有无数的模板集,这些模板非常详细,从而使人们有可能辨认出各种客体。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教材精讲-第七章至第十一章【圣才出品】
第7章知觉[视频讲解]
7.1本章要点
●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知觉的加工机制包括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
●知觉具有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四个主要特征。
●视空间知觉的线索包括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听空间知觉的线索包括单耳线索和双耳线索。
●时间和空间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彼此很难分割。时间对空间产生影响的经典例子是tau效应(tau effect)。
●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错觉(iIlusion)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7.2重难点导学
一、概述
1.知觉的含义
(1)含义
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2)与感觉关系
感觉与知觉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是其性质不同。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依赖于刺激;知觉虽以感觉为基础,但是不受刺激限制,还设计到记忆、思维等心理成分。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
2.知觉的信息加工机制:
(1)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加工)
a.含义
这是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成了知觉。持这种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感受器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就是我们知觉所需要的一切,无须复杂的思维推理等高级认知过程的参与,我们就直接知觉到了周围环境。而这种直接知觉环境的能力是由人的生物性决定的。
b.理论模型
①第一种假说称为模板论,认为人们在头脑中储存有无数的模板集,这些模板非常详细,从而使人们有可能辨认出各种客体。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
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
第一节概述
人的毕生发展:人从胚胎到死亡这个过程中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一、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个体的身心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1、反应的交互作用:面对环境刺激,不同的个体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其作出反
应。
2、唤起的交互作用:个体的特征和行为会招致人们对其的不同反应。
3、超前的交互作用:个体主动完成和建构自己所爱好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反过来
又进一步作用于个体。
二、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关系
年龄特征:人类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中大多数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
个别差异:不同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发展都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生理学意义上的两种年龄:
实足年龄:个体出生之日算起的年龄。
发展年龄:代表身心发展的年龄.
两种年龄的关系:
两种年龄接近或相等,代表个体发展正常,发展年龄大于实足年龄,代表个体发展较一般人早熟,发展年龄低于实足年龄,表示个体发展较一般人晚熟。
三、毕生发展的研究方法
(一)、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个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层次的个体
或个体群组的发展水平进行观测与研究,并加以比较的研究方法。
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收集多个年龄阶段研究对象的研究资料,显得
较为经济。
不足:多个年龄阶段研究对象会受世代变迁的影响。
(二)、纵向研究:对某一特定个体或某一组特定个体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在其发展的不
同阶段系统地进行反复观测,从而取得连续性的发展材料。
(三)断代—序列研究:结合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做法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
象进行追踪。
第二节孕期与婴儿期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七章 知觉
第七章知觉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看到
面前有人后,意识到面前有人)
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1、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感觉信息越丰富,知觉越准确。
2、我们难以觉察感觉到知觉的过程,感觉发生的同时,往往
知觉也就产生了。
3、感觉是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整体反映。
4、知觉受一个人过去知识经验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二、知觉的信息加工机制
自下而上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
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
模板论:人们在头脑中储存有无数的模板集,这些模板非常详细,从
而使我们有可能辨认出各种客体。
原型论:原型不同于模板,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特定样式,而是一类事
物最常见的例证。
特征论: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就是把事物的特征与记忆中所储存的特
征相匹配,而不是把整个事物与模板或原型相匹配。
自上而下的加工:也称概念驱动加工,指知觉者的习得经验、期望、动机,
引导着知觉者在知觉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整合和表征的
建构,也称为建构知觉。(幼儿可以学习成人的行为)
三、知觉的种类
知觉对象是否属于人:
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
物体知觉:除对人的知觉外,其他各种知觉都可称为物体知觉。
根据事物都有空间、时间和运动的特性
空间知觉:我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时间知觉:我们对客观现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运动知觉:对物体的静止和运动以及运动速度的知觉。
根据知觉中哪一种感受器的活动占主导地位
[全]心理学导论-黄希庭-考研真题详解[下载全]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考研真题详解
1理解问题的第一步是:()。[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研]
A.克服思维定势
B.消除功能固着
C.建立问题空间的内部表征
D.决定使用算法、还是启发法
【答案】C查看答案
2初级视觉区、初级听觉区、躯体感觉区、言语运动区在大脑皮层的部位依次是()。[统考2011年研]
A.顶叶、额叶、颞叶、枕叶
B.顶叶、枕叶、颞叶、额叶
C.枕叶、额叶、顶叶、颞叶
D.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考点】大脑皮层的功能分区。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听觉区位在颞叶的颞横回处;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在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是言语运动区。
3根据听觉位置理论,耳蜗对高频声波反应的敏感区域位于()。[统考2011年研]
A.顶部
B.中部
C.背部
D.底部
【考点】听觉的位置理论。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位置理论又称共鸣理论,由赫尔姆霍茨提出。他认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
4双重编码理论是指:()。[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研]
A.视觉和听觉
B.语义和表象
C.语言和听觉
D.概念和图像
【答案】B查看答案
5Parkinson氏病被认为是下述哪一种原因所造成的?()[中山大学2005年研]
A.神经胶质细胞损伤
B.使用多巴胺的神经细胞功能退化
C.大脑中在受体上颉颃性化学反应造成的
D.缺乏清理神经系统废物的酶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六章 感觉
第六章感觉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个体对刺激物作用于某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
感觉使个体觉知到刺激的存在,分辨出刺激的个别属性(看到老师在讲课)
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是我们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纯粹的感觉是不存在的。
二、感觉信息的神经加工
感觉信息的神经加工的三个主要环节:
1、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机体的感受器,也是过滤器,它们只反应
某种类型的刺激,而完全不反应其它种类的刺激。
感觉器官的主动探索活动是感觉信息加工的必要条件之一。(我们
走到一个地方,眼睛会主动观察周围)
2、传入神经的活动:传入神经的活动。
编码:体内外的信息在传入神经通路中是以单个神经元或一群神经元的电位
形式呈现的。神经细胞的电事件以某种方式代表或表示作用于机体身上的刺
激
3、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活动:从感受器经脑的各部最后
到达大脑皮质是由一系列神经元连接起来的。感觉信息在到达大
脑皮质之前都要经过皮质下中枢的各中继核。中继核不是一个简
单的接力站,它们都有进一步加工信息的作用。感觉传导系统中
较低水平上的简单信息加工为复杂的皮质水平上的信息加工准
备好适当的输入。最后皮质的感觉代表区接受丘脑传来的信息,
它按严格配置接收传来的信息。然后又从该区域将信息再输送至
联络区进行更高级的加工,这样就产生了感觉经验。
三、感觉的种类
1、根据感觉刺激是来自有机体外部还是内部
外部感觉:接受机体外的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阳光温暖)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的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
不同状态。
2、根据刺激能量的性质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八章意识与注意
⼼理学导论(黄希庭第⼆版)第⼋章意识与注意第⼋章意识与注意
第⼀节概述
⼀、什么是意识
意识: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与外界
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
意识的四个基本特征:
(1)主观性:我们每个⼈的意识世界都是专有的,独⼀⽆⼆的,
对我们⾃⼰来说格外真实。(我们在想什么只有⾃⼰知道)
(2)统⼀性:我们意识到的经验是⼀个统⼀的整体
(3)流动性:个⼈的意识经验是⼀个统⼀的整体,但意识的内
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不动。
(4)能动性:
1、我们觉知到我们与环境的交互作⽤,觉知到
我们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以便与环境保
持平衡;(刚到⾼原会觉得不适,过段时间
就好了)
2、意识把我们过去记忆与现在感知联系起来
使我们有⼀个连续的经验,从⽽认识提升⾃
我;
3、我们依据知觉到的信息,控制并计划我们的
⾏动以达到未来的预期⽬标。
⼆、意识⽔平
意识⽔平的分类:
(1)焦点意识:我们集中注意⽽获得的清晰的意识
(2)下意识、边缘意识边缘意识是未被注意到的意识,属于下
意识。(有时候会脱⼝⽽出某些话)
(3)前意识:既可以储存,也可以拿出来进⾏意识层⾯的加⼯的
意识。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的⼀种意识层⾯,作⽤
是去除不被意识层⾯所接受的内容,并将其压抑到潜意识
中(精神分析理论);前意识是曾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
息,但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进⾏回忆时才会对其产⽣意识
(认知⼼理学)。
(4)潜意识:某些记忆、冲动和欲望是⽆法进⼊意识的,这些⼼
理事件就属于潜意识的范畴。有部分永远不能成为前意识。
三、意识状态
正常意识状态————异常意识状态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复习资料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3.知情意的关系:①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②人的情绪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③人的情绪和意志也影响认知活动。
④情绪和意志也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而人的意志也可以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
4.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5.行为指有机体任何可测量的反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另一类是内隐行为。
6.人的心理现象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心理支配着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7.心理学是科学大家庭中的成员,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上。
8.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可公开检验原则②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③人文关怀原则。
9.心理学研究基本方法: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10.描述研究又分为:
①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试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描述记录。
缺陷:a.很难确保被观察者没有觉察到研究者在观察他 b.可能会产生观察者偏差 c.在观察时想要观察到的行为未必会发生
②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调查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
③个案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11.实验研究: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自变量的变化,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唯一一种能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四章 心理的环境基础
第四章心理的环境基础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习题
〖导学提示〗人的心理和行为必须具备两个基础:一是生物基础,一是环境基础。心理的生物基础是生而具有的,并且在环境的作用下发挥其功能。关于心理的生物基础,已在上一章讨论过了。本章将讨论心理的环境基础以及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环境的内容Top
一、什么是环境
环境是指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与有机体没有联系的外部世界,对有机体来说,无所谓环境。个体生命的起源,从受精的一刻开始,通过合子、胚胎(怀孕的第二周至第八周)和胎儿的发展。有机体就被置于母体的特定环境——子宫里。显然,每个合子所处的环境(子宫)是不同的。这种环境对有机体身体和出生后行为的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怀孕的头三个月母亲感染风疹常会使婴儿智力落后并县造成身体上的缺陷,如眼白内障或耳聋。母亲的疲劳或吸烟会刺激胎儿活动。母亲长时期的情绪激动,还会影响出生后于女的情绪特征。出生后,人所处的环境纷繁复杂.人和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没有环境基础。人的心理就不可能产生。有机体必须与其相应的生活环境保持平衡,这叫生态平衡。如果有机体生活的环境超出了他适应的范围,就有死亡的危险.人生活于他所适应的环境里,并对生活环境具有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适应。
人出生后,其生活环境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和日月星辰,包罗宇宙间的一切现象。对人类环境的分类,无异干对宇宙间各种现象的分类,这不是心理学研究的任务.通常,心理学上提到的环境分类,有两种分类方法: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自然环境包括有机物的各组成因素和无机物的各组成因素,例如,动物、植物、矿物、空气、噪音等等。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教育环境、伦理环境、文化环境等等。物理环境除包括自然环境诸因素外还包括人为的物理环境因素,如人际空间、建筑物等。心理环境是指人与人、人与物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环境。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三章 心理的生物基础
第三章心理的生物基础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习题
〖导学提示〗心理的产生,有其生物基础。要理解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基础,就必须要懂得脑的结构和机能,了解脑和内分泌系统对行为的控制以及遗传对行为的影响。本章先重点讨论脑的结构和机能、脑对行为的控制,然后讨论内分泌系统和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心理的产生,有其生物基础。要理解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基础,就必须要懂得脑的结构和机能,了解脑和内分泌系统对行为的控制以及遗传对行为的影响。本章先重点讨论脑的结构和机能、脑对行为的控制,然后讨论内分泌系统和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人脑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人生焉的时候就具有控制行为的脑中枢(例如新生儿生来就有调节吸吮活动的中枢)。这些神经联系是先天遗传的、固定的。但是,通过社会实践人脑还会产生新的神经联系,人脑的结构和机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变化发展。因此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差异固然有遗传上的原因,但更方根的是取决于众找社会实践以及在社会实践中学到了什么。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机能Top
人的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控制人的全部行为,从眨眼到解决复杂的符号逻辑问题。周围神经系统从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导向人体各部分,担负着与身体各部分的联络工作,起传入和传出信息的作用。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和神经节组成。
一、周围神经系统的种类和机能
周围神经系统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共12对,主要分布于头面部;脊神经共31对,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在神经活动的反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传入神经纤维把来自感受器的信息传向中枢神经系统。另一方面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把中枢神经系统的命令传向效应器官,从而导致骨骼肌的运动,它们起着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作用。通常认为,躯体神经系统是受意识调节控制的。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教材下载及真题视频讲解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教材下载及真题视频讲解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网授精讲班【教材精讲+考研真题串讲】
目录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网授精讲班【共37课时】
电子书(题库)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6小时高清视频】
•
试看部分内容
名校考研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理解问题的第一步是:()。[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研] A.克服思维定势
B.消除功能固着
C.建立问题空间的内部表征
D.决定使用算法、还是启发法
【答案】C查看答案
2初级视觉区、初级听觉区、躯体感觉区、言语运动区在大脑皮层的部位依次是()。[统考2011年研]
A.顶叶、额叶、颞叶、枕叶
B.顶叶、枕叶、颞叶、额叶
C.枕叶、额叶、顶叶、颞叶
D.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考点】大脑皮层的功能分区。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听觉区位在颞叶的颞横回处;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在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是言语运动区。
3根据听觉位置理论,耳蜗对高频声波反应的敏感区域位于()。[统考2011年研]
A.顶部
B.中部
C.背部
D.底部
【考点】听觉的位置理论。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位置理论又称共鸣理论,由赫尔姆霍茨提出。他认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六章 注意
第六章注意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习题
〖导学提示〗我们的感官随时都在接收着难以计量的庞杂的信息。但我们只对其中最有意义的极少的一部分加以反映。这种认知性的心理倾向就是注意。本章着重介绍各种注意的特点和衡量注意品质的若干特征,以及如何从理论上解释注意的心理机制。
第一节概述Top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和编码是人脑信息加工的第一步。没有它们,外部刺激就不能进入人脑进行信息加工。所谓编码就是人脑把外部刺激转变成内部表征的过程。编码过程包含着大量的认知活动。注意与编码密切联系着。注意总是集中于当前正在编码的信息。当然,注意并不限于对外部刺激进行编码,从记忆中提取信息进行加工也需要注意。不管注意指向于个体自己还是外部世界,它都具有两种基本的特性:选择性和集中性。因此,我们把注意定义为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也可以是我们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人在任何特定的时刻都可以得到围续着我们的无数刺激。但是,人并不是对所有的刺激都加以反应的。他只对某些刺激发生反应而对其他所有刺激不发生反应。这就是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心理活动的选择性表现为人脑信息加工时对刺激的随意的(有意的)选择和不随意的(无意的)选择两种形式。无论是哪一种选择形式,在特定的时间内,人对刺激进行有意识反应的能力总是有限的。
在注意状态时,心理活动不仅选择、指向于一定的刺激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刺激。心理活动的集中性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一定的刺激。通常我们说“聚精会神”,“专心一致”就是指人的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都共同地指向并集中于同一的刺激。二是就同一种心理活动而言,它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且维持这种指向使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通常我们说的“注视”和“倾听”等等,就是指人的某种有关的心理活动不仅指向而且持续地、深入地集中于一定的刺激。因此,与集中性相联系的是注意的强度或紧张度。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十二章言语
第十二章言语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习题
第一节概述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正常成人赖以进行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包括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例如,汉语、英语、俄语、法语、土耳其语等。
现在世界上使用的语言有5500多种。从表面上看,各种语言差异甚大。它们的发音不同,似乎还有不同的语法规则。有时候,从一个讲一种完全不熟悉的语言的人口中发出的言语,听上去简直像一阵阵连续的声音激流,而不像有独立的词汇。但是在这些表面差异之后,所有的语言都具有能产性、结构性、意义性和社会性等基本特征:
第一,语言的能产性(productivity)。语言的能产性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每一种语言都能够产生出无数种各不相同的句子,它能产生出的新句子数没有一个固定的上限。另一方面是指同样的观点或思想可以用任何一种语言来表达。例如,可以用汉语表达的思想,也可以用英语、俄语或波斯语来表达。
第二,语言的结构性。语言的结构性是指每一种语言都是受规则支配的。说同一种语言的人们都是以相同的语言规则而不是以偶然的方式来说话的。例如,我们说“这是一盏灯”,而不说“灯一盏这是”。
第三,语言的意义性。一种语言里的每一个词都表示有某种意义。例如,表示某物(钢笔、房屋),表示行为(做工、跑步),表示关系(以前,并且),表示性质(温暖的、潮湿的),
表示抽象概念(公正、道德)等等。同时,词的各种不同组合——句子,可以表示更为复杂的意义。每一种语言都有用词来表示简单意义,用句子来表达复杂意义的性质。词和其意义之间的结合是约定俗成的。这种关系,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们都知道哪些词指的是世界上的哪些事物、事件和情境。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九章 学习
第九章学习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1、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行为是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会的东西在短时间内不会
忘记)
3、学习是基于经验的过程(学习需要多次重复)
二、学习的两种研究取向
(一)学习是怎样产生的
行为主义将学习看成行为或反应速度、发生频率或形式
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是各种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
认知学习论着重研究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心理结构的形
成、信息加工及信念等。
(二)学习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行为论强调环境的作用,具体而言,注重刺激的安排和
呈现、对反应的强化等。(周围没人学习,自己也不想学习)
认知论把学习者的思想、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等看得非
常重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第二节经典条件作用
一、巴甫洛夫的实验范式
无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导致的不需要学习的自然的生理反应
(膝跳反射,眨眼反射)
条件反射:外界环境刺激(中性刺激或无关刺激)导致的反应,是一种习得反应(画饼充饥)
经典条件作用:在无条件发射的基础上,通过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使动物在条件刺激下产生与无条件刺激的相似反应。
二、经典条件作用原理
(一)强化:在经典条件作用中,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
的结合,或者指与条件刺激同时呈现、交替呈现或比条件
刺激稍后呈现无条件刺激
(二)习得与消退
习得:条件的反应首次被诱发出来并随着实验的重复而不
断增强其频率的过程。
消退:条件作用习得后由于条件刺激的多次呈现而没有伴
随无条件刺激,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结
逐渐削弱,从而使个体对条件刺激反应的强度和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导论》名师黄希庭讲义
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视频讲解]
第1章绪论[视频讲解]
1.1本章要点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根据心理现象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它们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根据心理现象是否可以被意识到,可以把它们分为意识和潜意识。
●心理学通过行为来研究有机体的心理。行为与心理是不同的,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中间学科。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下列三个基本特征上,即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心理事件、揭示心理规律、探明心理结构、确定心理机能。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此后心理学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学派,如构造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等。
1.2重难点导学
一、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1)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①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a.心理过程:心理过程与心理活动这两个术语往往交替使用。通常把认知、情绪和意志视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情感过程: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或兴奋或沉醉,或愉悦或沮丧,还有人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称为情绪过程。
意志过程: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某种情绪体验,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b.心理状态:人们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这类心理现象被称为心理状态。
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等心理活动都可能出现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例如,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灵感状态、迟疑状态或刻板状态。此外,认知过程中的聚精会神状态和注意涣散状态、情绪过程中的心境状态和激情状态、意志过程中的信心状态和犹豫不决状态等,都属于心理状态。通常,心理状态是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例如,俗话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这个人在一段时间内感知敏锐、记忆清晰、思维活跃、情绪开朗、做事果断……表现为心理上的振奋状态。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的相对稳定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
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它既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动态、变化。也不同于心理特征那样持久、稳定。
c.心理特征: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例如,有的人观察敏锐、精确,有的人观察粗枝大叶;有的人记得快、记得牢,有的人记得慢、忘得快;有的人思维灵活,有的人思维迟钝;有的人情绪稳定、内向,有的人情绪易波动、外向;有的人意志果断,坚忍不拔,有的人优柔寡断,朝三暮四等等。
d.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与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首先,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进行中形成和表现出来。
其次,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
最后,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也是密切联系的。如果某类心理状态(如漫不经心)经常反复出现,并且持续时间也愈来愈长,那么这类心理状态就有可能转化为这个人的心理特征(粗心大意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又会影响心理状态的性质。
②意识与潜意识
a.意识
意识(consciousness)就是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个人对于自我的意识称为自我意识。
b.潜意识
潜意识过程(unconscious process)是指不能觉知到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
(3)心理现象与行为
①行为
行为(behavior)是一个包含动作、活动、应答、反应、运动、过程、操作等含义很广的术语,指有机体的任何可测量的反应。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和反应,如吃饭、穿衣、写字、看电视、走路、开车、弹琴等,称为外显行为(overt behavior);另一类是内隐行为(covert behavior),如知觉、注意、思想、观念、想象、欲望、意愿等。
②心理现象与行为的关系
部分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与心理是不同的,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引起行为的刺激通常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而起作用的。人的心理现象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心理支配着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人不同于动物,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心理对行为的支配和调节通常是很复杂的。
2心理学的科学性
(1)可复制性
①可复制性(replicability)是指一项科学研究的结果是能够按照原创者所提供的
研究方法精确加以重复验证的,因而也称可重验性。
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a.选题和提出假设
b.设计研究方案
c.收集资料
d.整理与分析资料
e.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设
(2)可证伪性
可证伪性(falsifiable)是指在表述一个科学理论时,必须遵循从该理论所推导出的各种预测有可能被证伪;在评价一个理论的新证据时,必须审视在收集到的这些新证据中是否有可能证实该理论是错的。可检验性即可证伪性。
(3)系统性
系统性(systematization)是指心理学的科学知识是通过系统的实证研究而获得的。